差不多先生传学案

时间:2021-07-27 17:17:18 教案 我要投稿

差不多先生传学案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直隶()焦急()懒人()一撇()陕西()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

  从从容容:

  ②何必太精明呢?

  精明:

  ③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

  精细:

  ④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一命呜呼: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不很_____;有两只耳朵,但听不很_____;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_____。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_____,他的思想也不很_____。

  (分明精明细密清楚讲究)

  4、文学常识填空。

  《差不多先生》一文的作者是_____,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著有《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5、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这篇课文描绘了一个信奉“ ”的差不多先生的可笑形象。

  〖点击思维〗

  1、注意“撇”是多音字,有“piē”和“piě”两个读音,此处应该怎么读呢?

  2、注意体会句中“从从容容”“一命呜呼”这两个词语的讽刺意味。

  3、“精明”“细密”、“分明”“清楚”是两对含义相近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这些词的细微差别。

  4、你知道吗?胡适于1920年出版的《尝试集》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找来读一读吧。

  5、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差不多先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相貌和个性特点

  按时间顺序记叙事迹

  死后人们称赞、效仿

  〖语言特色〗

  这篇文章之所以把国人的劣根性讽喻得入木三分,非常深刻是因为作者在行文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反语就是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例如,差不多先生临死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通大师”。运用反语修辞,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也可以引入深思,并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把握重点〗

  一、文章主旨

  课文作于1924年,最初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第一期,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二、差不多先生形象分析

  文章第二部分先叙述差不多先生的童年,接着叙述他的学生时代,长大后到社会上工作,最后叙述他得病死去。按照时间顺序,选择了如何买糖、读书、当伙计、搭火车和治病的典型事例,概括记叙了差不多先生一生的行状。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是这样做事的:

  (1)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2)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老师纠正时,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

  (4)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才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5)差不多先生让牛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

  这些事例,都表现了差不多先生凡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特点。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形象,他一生行事不求认真,但求得过且过,最后竟为此丢了性命。只是,他至死也未觉悟,因为临死的时候他还在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真是愚顽至极,不可救药。这更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批判色彩。

  〖攻克难点〗

  准确理解文章开头写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个性特点的意图是本课难点。文章以设问开头,幽默风趣,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接下来的一段文字,强调了“差不多先生”“人人皆晓,处处闻名”,是“各省各县各村”人士,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在于指出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马马虎虎,不求认真,不求准确,是中国人的通病。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的相貌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细密。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作者通过描写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言语,突出了差不多先生苟且马虎的个性。

  〖质询疑点〗

  既然差不多先生所作所为这么迂腐可笑,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效仿他?

  在这部分中,作者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不仅称赞他,还向他学习。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也就成了懒人国了。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在最后一段又说“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作者这样夸张地写,目的是指出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是中国人的通病;在最后一段回应前文,指出这种情况愈来愈厉害。他这样写是希望能唤醒国人,革除这种毛病。

【差不多先生传学案】相关文章:

易经讲解:差不多先生10-08

差不多先生传名著读后感02-09

五柳先生传反思总结01-29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课文赏析12-25

《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15篇03-25

万斯同先生传文言文08-30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14篇)12-21

五柳先生传_陶渊明_原文及赏析10-17

《五柳先生传》的文言文翻译08-28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范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