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狐假虎威》

时间:2021-06-09 12:19:27 教案 我要投稿

成语故事两则《狐假虎威》

成语故事两则《狐假虎威》1

  活动设计背景:

成语故事两则《狐假虎威》

  1.因近段班级有欺负小朋友的现象,借机教育;

  2.帮助小朋友理解掌握一些词汇 ;

  活动目标

  1. 知道故事名称,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会自己讲述故事

  2.通过故事,让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不能欺负其它小朋友;

  3.理解词汇:半信半疑、魂飞魄散、仗势欺人;

  教学重点、难点

  1.小朋友之间应该团结互助,不能欺负小朋友是本节重点;

  2.理解重点词汇是难点;

  活动准备

  1.动物图片:狐假虎威;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 出示图片:

  出示老虎和狐狸,请小朋友用好听的词来形容

  二 幼儿自由讨论:

  有一天,老虎抓住了狐狸,老虎会对狐狸怎么样呢?

  三 一起听来看看,听听,老虎抓住护理后,到底是怎么做的?

  1.听故事前半部分,提问:老虎抓住狐狸后,狐狸会对老虎说些什么话?老虎会相信吗?

  2.听故事后半部分,提问:小动物看见老虎会怎么做?为什么?狐狸是怎么走路的?老虎是怎么跟在后面的?

  四 一起看着书听一遍故事

  五 总结

  这就是发生在森林里的故事,狐狸很狡猾,借着老虎的威风去欺负别人,所以这个故事取名《狐假虎威》。老虎没有吃狐狸而把它放了,为什么呢?

  六 延伸

  1. 教育幼儿不要向狐狸老虎学习,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能欺负别的小朋友。

  2.把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听。

  教学反思

  大班进入幼儿衔接阶段,但我发现不少孩子还存在向故事里的老虎和狐狸一样,欺负别的小朋友,也为了帮助小朋友理解掌握一些词汇。因此,我制定本次的活动目标为:

  1. 知道故事名称,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会自己讲述故事

  2.通过故事,让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不能欺负其它小朋友;

  3.理解词汇:半信半疑、魂飞魄散、仗势欺人;

  这三个目标中蕴含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的获得和情感方面的培养,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能对照自己平时的行为,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能欺负别的小朋友”逐步深入,帮小朋友改掉坏的行为的情感体验,将知识进行迁移,重点攻破。另外,小朋友面临这进入小学,让小朋友提前接触一些词汇,有助于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成语故事两则《狐假虎威》2

  教学目标:

  1、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正确地表达文章蕴含的感情。

  2、掌握一些文言字词。

  3、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点:

  传情达意地朗读,读出狐狸的狡猾。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寓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成语故事两则》,请同学来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是成语?

  小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它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容。

  今天我们所学成语故事的主人是两只动物。(贴画)一只是狐狸,另一只是老虎。

  2、在大家的印象中有没有关于这两种动物的成语呢?比如说“如虎添翼”,谁能说出它的意思?(同学说成语)

  3、根据我们刚才找到的成语,请结合对这两种动物的印象,分别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它们的特点

  老虎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凶猛)

  狐狸呢?(狡猾)

  4、今天我们所要学的是《狐假虎威》

  “假”是什么意思?借

  “威”是什么意思?威风

  知道这个故事的同学请举手。谁能说说这个故事?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的原文,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做到传情达意地朗读古文。

  二、朗读

  1、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清楚、自然流畅,请大家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看看,有没有读不准的`地字及不清楚的解释。

  有没有?谢老师来考考大家!

  长百兽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以为然畏。

  2、散读,做到正确清楚、自然流畅。

  3、齐读。

  三、分析

  大家都已经能做到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但要传情达意的朗读还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起因

  文中那个句子写出了故事的起因?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1、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抓住关键字词就能把意思说出来)

  2、你猜想一下,此时的老虎和狐狸各自的心情如何?

  老虎:凶狠、得意。

  狐狸:害怕、紧张。

  3、怎样才能读出老虎的凶狠得意?关键词语应读重音。

  哪些词语?求、得、食。

  如果加上些停顿,就显得更加抑扬顿挫了。

  范读、小组读、齐读。

  (二)结果

  1、文中哪个句子交代了故事的结果?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请同学用现代文说出它的意思。

  2、我们常说思想是指导行动的,老虎之所以这样做,它心里在想什么?

  认为狐狸是对的。

  老虎不知其中的奥秘,还蒙在鼓里,朗读时要读出;老虎的糊里糊涂,语速如何?

  慢。

  范读。齐读。

  “兽见之皆走”走是“跑”的意思。为什么要跑?

  害怕。

  “跑“是慢慢的吗?不是,逃命自然越快越好,所以语速应怎样?

  快、急切。

  现在老师来做这只傻老虎,同学们扮百兽(范读)。

  男同学扮演老虎。女同学扮演百兽,朗读。

  (三)议论

  老虎被蒙在鼓里,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文中有没有旁观者一语道破天机的语句?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翻译句子。

  2、从“不知”、“以为”可看出老虎上当了。百兽事实上是畏惧老虎,假相是畏惧狐狸,所以这是问题的关键。“畏己”“畏狐”应该读重音,加以突出。而且,它是文章的结束语,应该读得慢,降抑调。

  3、范读,小组读,齐读。

  (四)经过

  以凶猛著称的老虎怎么会被一只小小的狐狸牵着鼻子走呢?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过程中狐狸的一番花言巧语。以句号和问号为界,狐狸一共说了几句话?三句。

  1、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子无敢食我也。”

  A、请一位同学翻译。

  B、我们前面说过狐狸被老虎抓住时很害怕,它为什么敢说这样的话?是他的胆子很大吗?不是,它是假装镇定。虽心里十分慌张,但语言坚决肯定,所以朗读时应重点突出“无敢”。

  C、范读,分读。

  2、光凭这一句话,老虎会相信它吗?显然不够,所以狐狸滔滔不绝的说出了它的理由。

  A、它的理由是什么呢?请用现代文把这个理由说出来。

  B、狐狸找到了谁做靠山?天帝。

  那么狐狸肯定要在老虎面前突出自己的靠山,强调自己的位置,还要突出后果的严重性。“天帝”“长百兽”应读重音,语气要傲慢些。

  范读。

  C、此时此刻的老虎已经被狐狸的傲慢和天帝的威望弄得晕头转向了,但它毕竟是百兽之王。从狐狸后半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老虎此时已由完全不信到了半信半疑。狡猾的狐狸为了让老虎完全相信它,使出自己的杀手锏:口说无凭,实践证明。狐狸的方案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第三句。

  3、A、请学生翻译。

  B、狐狸的方案中哪些词语突出了狐狸的狡猾?

  “先行”“随后”。

  所以这两个词语要读重音。

  C、狐狸不但提出了方案,还预言了结果。是哪个句子?翻译。

  D、这是一个反问句,请同学把它改成陈述句,比较反问句和陈述句在语气上有何不同?

  反问句语气更强烈、肯定。

  E、狐狸的反问充分表现出这时它已经由开始的恐慌变得十分自信了,它的花言巧语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

  4、根据幻灯片传情达意地散读、互读。

  5、看图一起朗读。

  四、总结

  1、这是一则成语故事,也是一则寓言故事,狐狸不但捡回一条小命,还借老虎的威风在百兽面前显耀了一番,所以我们现在常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比喻什么呢?

  2、了这个故事后,你对开始下的定义有没有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呢?

  在这个故事中,老虎有凶猛的一面,也有愚蠢的一面。狐狸虽狡猾,但也有可取之处,它急中生智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正体现了它的聪明。

  3、最后请大家谈谈上了这堂课的收获或体会。

  A、朗读古文要主义重音、语调、停顿,做到传情达意。

  B、我们不能像愚蠢的老虎那样上当受骗,要学会识别别人的阴谋。

  C、我们要学习狐狸的聪明机智,但不能利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更不能仗势欺人。

  五、作业: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可参考:

  (1)老虎俯首称臣了。

  (2)百兽揭露狐狸的诡计。

  (3)老虎明白受骗了。

  六、板书

  成语故事两则。

  狐(贴画)假虎(贴画)威。

  借威风。

  狡猾凶猛。

  聪明愚蠢。

【成语故事两则《狐假虎威》】相关文章:

狐假虎威续写成语故事10-10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读后感(通用34篇)12-20

狐假虎威造句01-26

狐假虎威说课稿12-05

狐假虎威的近义词05-26

“狐假虎威”童话作文01-22

狐假虎威讽刺了什么10-12

《狐假虎威》说课稿15篇12-20

讣告范文两则10-03

扩写狐假虎威作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