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评课稿

时间:2022-05-26 17:44:56 稿件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通用18篇)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小学语文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评课稿(通用18篇)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

  一、自主——确定探究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新课程要求我们彻彻底底打破传统教育中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吴老师在教学《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课始她把课题板书好,让学生读准音、读连贯,再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大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经过群众梳理,归纳出两个重点问题:“1、哪些动物互惠互助?2、它们是怎样互惠互助的?”此时,吴老师由衷地表扬学生:你们能自己确立学习的目标,真了不起啊!老师的肯定与信任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用心性,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合作——体验探究过程。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1、选取最感兴趣的部分合作学习

  《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为了说明“动物的互惠互助”这一搞笑现象,列举了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这三对动物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趣事加以证明。学生对这三对动物互惠互助的现象十分感兴趣。吴老师引导学生采用六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并根据本小组的实际状况选取最想探究的部分进行阅读,能够选一对,也能够选多对。这样做,为的是照顾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使他们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到被老师尊重的幸福。一旦选定学习资料,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全身心投入课文中,或圈圈划划重点词句,或在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对这部分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崔峦同志曾指出:“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因为自主阅读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不然,势必助长学生的依靠心理,又怎能进行有目的的讨论与交流呢?也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潜力。在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以群众的智慧攻克难关。也能够把自己读懂的资料和小组同学分享,其他同学如有同感,则互相补充,如有疑义也可反对、辩论。在此过程中,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十分显著,我们在激发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时,就应多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尤其在出现意见不合时,更要去除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尊重事实,构成共识。例如,有学生对“蜂蜡”一词不理解,小组的成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想,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争得面红耳赤。此时,我们能够带给参考意见:课后查查有关资料。

  2、选取最具特色的方式合作展示

  课堂上,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之后,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商议如何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或有分有合地感情朗读,或有主角分配的小表演,或用声情并茂地介绍……只要是每个学生用心参与的,都就应得到掌声与肯定。这样的展示其实也是其他小组学习课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理解的容器,而是涌动着生命灵性的个体。他们尽管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学习课文每一部分,但是由于有预习作基础,因而对本小组以外的学习资料并非一无所知,反之,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学习又向纵深迈进一大步,新的智慧便由此生成,课堂也就焕发出个性闪亮的色彩。例如,有学生在听“蜜獾与导蜜鸟”研究小组的汇报后,立即发问:“导蜜鸟‘做出特殊的动作’究竟是怎样的动作?”再如,某学生听了“海葵虾与红海葵”研究小组的介绍后,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红海葵能用有毒的触手对付来犯者,海葵虾夹着它就不危险吗?”……当听到这些发自内心的声音,我们感到无比惊喜,这才是学习啊!这时,吴老师及时保护他们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课后继续探究。下课后,各小组透过查阅图书、请教老师或上网搜集资料等途径搜集到了其他动物互惠互助的资料,及时摘录或下载下来,并进行交流与展示。展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精彩的介绍,有剪贴、摘抄本,有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搞笑的网上录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多项潜力得到锻炼与体现,尤其是在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得到体现,语文素养更得到进一步提高。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

  《乡下人家》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周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充分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这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神清气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代表我们四年级组,进行一个简单的评析,不到之处,还请老师和大家多多指正。

  我们认为,周老师根据本文所体现的人和自然的和谐出发开展教学,以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感情的熏陶、感染、升华,思维的撞击为目的的,使本课教学成为了全方位、多层次、主动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过程。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通过“品析”,加上及时的朗读指导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大家一致认为黄主任这节课努力做到了“五实”:教学功底扎实、课堂知识充实、情感体验丰实、课堂语言平实和教学效果真实。

  1、周老师十分重视了语言积累和训练,在让学生给每一幅画取一下小标题,不做甩手掌柜,泛泛而谈,而是传授给学生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用“地点+动词+景物”的格式来为每一幅画取个小标题。这样十分便于学生上手操作。在单位时间内的,周老师亩产丰收,获取了比别人更大教学效益,凸显质校创优的先进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向课堂要效益的生动实践。也体现了一个老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

  2、在教学过程中黄老师至始至终都十分关注我们大勘学生基础薄弱的学情,因此十分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比如在指导学生自学自己喜欢的画面时,他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就很有层次性: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划一划圈一圈想一想。

  3、周老师善于用平实的课堂语言智慧,来营造和谐的氛围、美的意境,诱导学生跟老师一道参与文本对话,进行丰实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地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在黄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喝斥、没有讥讽、有的只是老师那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如黄老师的“同一个句子,你也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一句话,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因为有了信心,有了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如此一来,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畏缩,正是由于周老师的鼓励,在后面几幅画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们也是个个兴趣盎然,收效很好…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3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十分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述得十分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述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样想呢?”生答“我必须要劈开。”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并透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透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潜力、感悟潜力。

  二、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一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老师立刻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三、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透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资料,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述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四、重视方法指导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借助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独到的优势,但学生阅读文本还是要回归课本中来,近距离接触,或许效果更好。

  2、可适当添加小练笔。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4

  已有两年多没有教过语文,很少走进语文老师的课堂听课,也许是自己的懒惰心里,也许是没有全面发展的意识,也许……

  听说今天上午第一节孙主任讲公开课,我迫不及待的想一睹这位专家型教师的课堂风采。今天她授课的课题是《钓鱼的启示》,这节课我比较熟悉,它原来是苏教版四年级的一节课,我教过,因此听课时更是留心,想感受孙主任是如何带领孩子们学习这节课。

  简短的三言两语就导入课题,从“钓”和“钩”两个字入手,既让孩子们能区分开这两个字,又从字面上感受它们的异同,这一个片段处理的恰到好处。孙主任以“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孩子们经过认真地默读、概括,用自己的话讲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事件,引导孩子们学会总结课文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概括能力。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了什么道理?”、“为什么非要放回湖里?”、“哪个词最能表现作者的不愿意?”这一个个问题的设置,激起了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欲望,孩子们很用心的默读课文,捕捉和问题相关的信息,力求合理的解释问题,孩子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了。最有趣的是让孩子们表演儿子和父亲的对话,孩子们说的有模有样,真如身临其境;让孩子们讲述身边发生的与道德有关的事件,并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孩子们表演或是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有的孩子很诚实,有的孩子很机智,师生互动十分默契。

  简单的钓鱼事件却映射出很大的道理: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真是如此,讲起大道理谁都很在行,可是真正落实于行动中却很难,如交通事故频频发生,贪污事件屡见不止等等。做为教师的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的教育好班级内、校园内的每一个孩子,尽可能的去改变身边的亲戚、朋友,但毕竟单靠我们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希望更多的人提高觉悟,共同携手把道德行为贯穿到学习、生活当中。人人都发挥主人翁意识,人人都多付出自己的一点力量,相信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繁荣富强,用心爱护我们的祖国,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吧!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5

  在评蔡老师执教的《好汉查理》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好汉查理》这篇文章的文本解读。

  《好汉查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自称好汉的调皮孩子查理,后来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互相友好、互相帮助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变成一个别人认可的好汉查理。文中的查理是个在改变的查理,是个发展的查理,是个在不断丰满的查理,不断立起来的查理。同时对“好汉”的内涵,课文更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存在多元的解读。而这些人文性的东西都蕴藏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这就给学生的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要理解查理发生变化的原因,这就需要教师着重引导和点拨的地方。

  现在让我们回到蔡老师上的《好汉查理》这节课,这节课中我认为非常明显的一点就是教师解读文本没有立足于整体,没有从整体上来把握人物形象,整体上来把握语言特点。这样就把文本割裂成一块一块的,尤其是把文中的查理截然地分成了两个人,坏查理和好汉查理,教师先分析好汉查理好在哪里?再分析以前的查理不好在那里,这样整节课学生对查理的把握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是个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助人为乐的、说话算数的、彬彬有礼的查理,而不是一个在不断改变、不断发展的、不断丰满的、不断给人以立体感的的查理。

  我认为,这篇课文教师教学的时候应该做到两点:

  一、立足文本,整体构建人物形象。

  只有基于整体的背景,查理的形象才会是真实的,形象的,丰满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事件的矛盾冲突为切入点:课文第一段说,查理是个很调皮的孩子,爱搞恶作剧,没人喜欢他。可他自认为自己是好汉查理。为什么呢?那就是说,查理是个有缺点的孩子,但他有成为好汉的愿望,只是对好汉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也不能否定他有优点的存在。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查理。基于以上的认识,教师再提出:那么你认为查理是个怎样的人呢?那你从哪里看出他是好汉查理呢?这样学生就能辨证地来看查理这个人,而不会截然地把查理分为开始的坏查理和后来的好查理了。

  二、立足文本,整体把握语言特点。

  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对话,通俗简洁,却具有丰富的内涵,能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二是语言前后富有对比,在对比中突现人物的发展变化。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6

  一、读为主线——悟之本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用心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教学中,周老师透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透过朗读体验到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后,周老师让学生利用课文的语言赞美瀑布;紧之后,出示枯竭后的瀑布课件和品读课文相关段落,学生自然产生了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周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透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构成。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

  二、心灵对话——悟之源

  在流淌着个性的语文生活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了审美的愉悦,多角度地诠释了文本的内含。“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周老师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到达心灵相通,情感共鸣,构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当周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大瀑布两个截成不同的情境,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呼喊。

  三、走向实践——悟之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养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生发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在这一课中,周教师巧用了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当堂准备稿子,当一回巴西总统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讲,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让真情在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流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激情澎湃,将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透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上,周老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学习!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7

  《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优美散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钱老师在执教第二课时时,运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创设了优美的情境,把学生领入充满迷人景象的蝴蝶谷中,使学生在简单、活泼的气氛中,直接“闻其声、观其景、临其境”。把学生的认识欲、用心性完全激活了,到达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优美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首先钱老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台湾的山谷图,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在山谷里翩翩起舞,这么美的景象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住了,学生仿佛随着那美丽的蝴蝶来到了台湾迷人的蝴蝶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文中。

  在讲到黄蝶谷和彩蝶谷时,又透过动画演示,展现出金光灿灿的黄蝶谷和五彩缤纷的彩蝶谷的景象,为了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彩蝶谷的美,钱老师把实物花瓣撒向空中,当五颜六钯带着香气的花瓣缓缓飘落的时候,再多的语言都是不需要的了,借助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完全在课文中徜徉、留连,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美景,体会了课文。

  二、抓住了关键字词,探究美

  钱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透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如: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圈出描述动作的词,然后讨论为什么用“飞过”“穿过”“越过”这三个词,能变换位置使用吗?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白了这三个词不仅仅具体准确地描绘了蝴蝶的动作,而且又避免了单词的重复。此时钱老师提出,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在用词上下功夫,不能总是用那几个词,由于是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理解。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美

  钱老师十分善于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演示完蝴蝶谷的图象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景象?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用上比喻句来说一说,学生在优美的情景的启发下,激起了想说的欲望,老师抓住这一契机,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得到训练的同时,语言表达潜力也得到了提高。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8

  这堂课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板画激趣、读中自悟、画中延伸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仅学得简单,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一、以画激趣,唤起情趣

  教学开始,学生自读古诗,根据大意老师就在黑板上画一幅村晚的简笔图,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为学生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作者在画面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先感其形,再激其情。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调动起来了,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读中自悟,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讲“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基本理念时,讲了这样一句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养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以读为本”。在本课教学中,读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在初读中,不同形式的读多达五次,使全体学生真正读通课文,为下一步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后,让学生再次好好读课文,并让他们自己认为该怎样读就怎样读。学生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读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摇头晃脑仿佛就置身于诗中的境界,体验着诗人的情感。

  三、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在学古诗时,陈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扣住关键的精彩词语。如诗中的“衔”字,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夹在两座山峦之间的美妙情景。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无腔、信口”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这不仅仅是在教给学生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激发想象的丰富性。

  四、画中延伸,体验成功

  在实践环节,老师让学生动手添画,使画面更加完整。这不仅仅是给学生起个示范作用,而且让他们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齐学习的伙伴,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们各个都画得十分认真,十分用心。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古诗资料,又让学生在边叙述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潜力,积累了语言。学生兴致都很高。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9

  《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优美散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钱教师在执教第二课时时,运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创设了优美的情境,把学生领入充满迷人景象的蝴蝶谷中,使学生在简便、活泼的气氛中,直接“闻其声、观其景、临其境”。把学生的认识欲、进取性完全激活了,到达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优美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首先钱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台湾的山谷图,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在山谷里翩翩起舞,这么美的景象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住了,学生仿佛随着那美丽的蝴蝶来到了台湾迷人的蝴蝶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文中。

  在讲到黄蝶谷和彩蝶谷时,又经过动画演示,展现出金光灿灿的黄蝶谷和五彩缤纷的彩蝶谷的景象,为了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彩蝶谷的美,钱教师把实物花瓣撒向空中,当五颜六钯带着香气的花瓣缓缓飘落的时候,再多的语言都是不需要的了,借助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完全在课文中徜徉、留连,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美景,体会了课文。

  二、抓住了关键字词,探究美

  钱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经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如: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圈出描述动作的词,然后讨论为什么用“飞过”“穿过”“越过”这三个词,能变换位置使用吗?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白了这三个词不仅仅具体准确地描绘了蝴蝶的动作,并且又避免了单词的重复。此时钱教师提出,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在用词上下功夫,不能总是用那几个词,由于是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理解。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美

  钱教师十分善于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演示完蝴蝶谷的图象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景象?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用上比喻句来说一说,学生在优美的情景的启发下,激起了想说的欲望,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得到训练的同时,语言表达本事也得到了提高。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0

  今日有幸聆听了姚教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名为写秋雨,实在写秋天,把秋天的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在本课教学中,姚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画面,品读词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秋天的完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上课伊始,姚教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欣赏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秋天,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重视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姚教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在学习第四段时,教师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主角,与学生展开对话。

  三、重视读的层次指导

  姚教师结合课文特点,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以读促悟。抓住秋天的颜色、气味、声音进行教学。姚教师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颜色。让学生在在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她抓住“扇哪扇哪”“飘呀飘呀”这二个动态词语,进行引导学生经过比较读,体会语言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同时,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可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自我的想法。如在教学“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一部分时,读中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句子并同桌讨论,再说说自我发现了什么?然后拓展训练“像”的句式,这样就会加深学生比较喻句的理解。另外,三年级刚开始习作,本篇课文在每一段都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句,教师在教学时也能够渗透写法的指导。以上几点只是自我听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1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日有幸听到刘教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到达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刘教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我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刘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我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

  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

  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

  3、快速览读,概括资料;

  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刘教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立刻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本事,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刘教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刘教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2

  《小草的生命》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叙述了小草顽强的生长过程,歌颂了小草不畏艰难困苦,蓬勃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胡建华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出发点,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真正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师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之处进行探索,交流互动,利用课文这个“例”,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突出地表此刻以下几个地方:

  1、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理念新。

  胡教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小草的形象与内涵,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定位准。

  3、体现阅读教学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训练过程实。

  教学过程中,胡教师善于调动学生进取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以巧妙的切入,动情的渲染,灵活的方法,机智的点拨,恰当的评价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举例略),体现了训练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过程。整节课情、景、理顺序清晰,调动学生进行生命的感悟和思考,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滋润。

  4、以语言训练为本,品词、析句、明理、悟情,语文味浓。

  围绕教学目标,胡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抠词抠句,潜心会文,认真思考,把语言文字活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例如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的读(自读、听读、评读、合作读、主角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换词比较,动作演示等方法体会“冒”一词在句子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岩石妈妈”、“小诗人”的身份夸一夸小草,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并且使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小草精神的赞颂,升华了情感美。

  5、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方法活。

  教学过程中,胡教师善于营造进取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例如,创设“岩石妈妈”与“种子宝宝”的对话情境,以“贫穷”一词为切入点。从小草的生活环境入手,联系学生的经验,初步了解小草恶劣的生存环境,感受岩石妈妈的担心与关爱,小草的坚强和自信。又如,师生合作,经过做一做、说一说、读一读、议一议、练一练、演一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进入到小草的主角之中,在课文特定的情景中去体验小草的艰辛与喜悦,进一步体会小草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6、专业知识全面、厚实,学科视野宽,教学功底深。

  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与教学实践中,胡教师逐步构成了自我鲜明的教学风格,听她的课是一种愉悦和享受。她的教学语言规范、简洁、流畅,具有亲活力和感染力。课堂上能做到关注学情,适时调控,引领和评价本事强,教学智慧丰富,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好好学习。

  提几点需要改善的地方:

  1、课堂显得过满,指导学生“静心会文”略显不足。

  2、动态学情的处理方法上有失偏颇,例如前排一个男生表现很进取,发言未经认真准备,教师的评价使他有受挫之感。

  3、教学时间应紧缩一些,这节课超时多了点。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3

  本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三个小动物处理礼物的不同,所以结果也各不相同。课文寓人生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教学时,教师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通过选择—体验—感悟三个环节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释放愿望,自由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角色,说说你喜欢哪个动物,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释放了学生敢想,敢说的这种愿望。

  二、注重细节,教给方法,指点习作。课文中,无论是小猪,小牛,小猴还是土地爷爷,都很有个性。这得益于精彩的细节描写,例如,“舔舔舌头”“看了又看”“忍不住”“哈哈大笑”等等,教者在教学文章时,能注重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去体会,去阐述,无疑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外显交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4

  语文课,上出该有的语文味,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职责。在今天的教研组开课活动中,马学飞老师用《夸父追日》一课的教学,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纵观整堂课,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学习。

  注重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又是基础的基础。在课堂上夯实基础,为学生之后的发展打好根基是我们的责任。在今天的课堂上,马老师注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分别让学生练习读准字音,分类了解词意,读好句子,不加字漏字,有感情读句等,有效地巩固了语文基础,避免了一些语文错误的产生。

  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课堂应是思维品质训练的重要场所。今天的课堂上,马老师把学生的思维往深处推进。如上课伊始从神话故事神奇入手,让学生从题目《夸父追日》中找找能体现神奇的词语。学生找到了“追日”一词,却没能说明原因。马老师然后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追日”一词能看出神奇呢?之后,学生联想到了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这么远的路去追日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让人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事,顿时对课文有了想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又在后面对课文内容的解读中,先让学生找找文中写神奇的句子,然后进一步品味句子的神奇之处。另外,在训练学生如何把语言说精炼上,马老师也做了一些提示和点拨。这些安排,都说明马老师在平时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就在这样的长时间的训练中得以成长。

  听了本节课,觉得马老师教学重点突出,主要让学生学会了说主要内容,品读了课文中神奇的语言;教学难点也很好地突破了,马老师通过对“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这个句子的反复引读,让学生明白了夸父是一个追求光明、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精神巨人,从而把上课一开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夸父的偏见自然得到扭转。

  今天的课,马老师准备充分,教态自然亲切,带给学生收获多多,也给听课的老师许多启示!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5

  我听了刘老师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觉得有许多地方上得很好,值得我学习、借鉴。

  1、在导入课文后,谈老师让学生齐读第一节,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2、教学评价用语的适时运用,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导入课文时,老师在学生说了维也纳是个优美的地方,且用了许多成语,老师及时评价“你词语宝库里的词语可真多呀!”、当老师让学生跟着音乐读课文,但音乐放不出来时,学生读完了课文,老师巧妙地说:“没有音乐的伴奏,你也读得很好!”“你的朗读,使音乐飘得更远了”,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3、我认为老师设计的学生质疑问难这一个环节世界的比较好。学生不仅能够提出问题还能够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很不错。

  4、在教学中教师在品词析句这一块做的不错,教师在处理难理解的句子中能够通过词的理解,从而去理解句子。

  不过我认为也有几点做的不到位的地方。

  1、本节课设计的容量太大,无法很好的完成,在教学中只能去重就轻。

  2、我认为在质疑问难这一快教师还是没有放开,学生只是局限于教师设计的范围内。

  3、学生的朗读做的不到位,整堂课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很少,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教师应该多进行一些朗读训练。

  4、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培养做的不够,个别学生不能够说完整的话。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6

  星期三早上,我听了陈嫦聪老师上的《雷雨》。我觉得陈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雷雨前,中,后景象变化的特征。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陈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雷雨》前,中,后天气不同的变化,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雷雨前,中,后景象变化的特征。

  二,自主识字,生生互动

  新字的学习,陈老师先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圈画出来,然后老师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接着出示带生字的句子选读,齐读,出示词语课件先带拼音认读,再去掉拼音来读,分组认读,最后让生字回到句子中认读,还抓住"压""垂"等几个生字让学生看老师做动作来记。在学生掌握识字的同时,陈老师又很到位地指导学生书空写字。然而让同桌评选出写得最棒的字那到上面展示。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激励下,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积极思考,动脑探究,寻找一个适合自己记忆支柱。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促进了思维的扩展,学汉字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事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品尝了创造,体会了成功的喜悦,达到了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激活思维,陶冶情操的理想境界。

  三,展读理解,环环紧扣

  陈老师精心设计了展示读这一教学环节,很有创造性,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这样不但能展示学生的个性,而且能为突破重点而铺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真谛,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在重视朗读的同时,陈老师善于求异提问,问题的设计富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挖掘学生正确答案以后的思维活动,全面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善用表扬激励,对学生表现的评价能及时,正确,富有区分度与鼓动性。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7

  新学期第一次听王老师的课,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一、我惊讶于学生的课堂常规。据了解,六三班还是有好几个调皮捣蛋、无心向学的孩子,但是,在课堂中,我认不出来他们。因为,整节课,学生都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的。作为新教师,课堂常规是我最头痛的。如何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去,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二、王老师在巡堂和课堂讲解中,很注意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掌握阅读、写作的一些方法。实施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小组交流时,每一个小组都有序地进行讨论、交流,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我的课堂中,也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小组交流,但往往达不到效果,学生一讨论,教室就像闹市一样乱哄哄的,并且没有价值高的答案出来。

  三、朗读方面。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朱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更换形式让学生朗读,富有层次感,并且及时地学生进行评价和表扬,学生的热情很高。

  四、知识迁移方面。教学让我们既要教学、研读文本,但又还要切实生活实际,让学生学到更多书本外的知识。所谓,“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王老师在这节课的最后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在积累名言的同时,加深了对“奇葩”的理解。

  纵观王老师整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效,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形式的研究上。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8

  这篇课文以季节的变化,按照石榴的生长过程(即: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来描写石榴,文章用词、用句非常生动,特别是多处采用拟人句,使得无论是石榴花,还是果实,都显得可爱无比。这样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良好范例。而引导朗读品味则是最佳的教学方法。季老师的课对于这一点是把握得非常好的。整堂课,都可窥见她精心的真情导读,石榴的美丽在品读中慢慢地焕发出来。

  她的成功在于:

  一、注重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堂课注重学生的诵读,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给于学生较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

  在课文的研读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但同时需要教师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品读中,教师抓住了文本中精美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石榴花不但颜色娇美,而且开得茂盛,充满生气,富有情趣。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进行品味:“一朵朵”、“密”、“盛”、“越……越……”这些词句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的美丽动人,生气盎然。接着指导学生进行赏读,进一步感受石榴花的动人。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积累意识。

  《新课标》许多地方都讲到了积累,总目标第七条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怎样才能做到丰富的积累呢?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处。”可见,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石榴》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如作者用“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玛瑙般”等词语描写出了石榴子儿的样子和色彩美;用“酸溜溜”、“甜津津”写出了石榴的味道。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词语,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以至在说话训练中,学生能自然地运用这些词语进行描述,可见教学效果明显。

  三、学法迁移,强化实践运用

  《新课标》提出,要遵循祖国语文教育的规律,突出学生语言实践活动。读写结合,学用结合。在增加学生语言记录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为我所用,真正把记录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运用能力,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本堂课教师引导学生以读学写,读写结合,读中悟法,在阅读过程中穿插语言训练。如仿写作者的拟人写法,发挥想象,也用拟人手法写一写水中鱼儿自由游泳的情形。又如第四自然段介绍了石榴果实里面的样子、颜色、味道,用词优美。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好词佳句的同时,创设生活情景,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写法,学写一种水果。因此,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评课稿(通用18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评课稿(15篇)04-19

小学数学评课稿15篇04-19

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29篇)05-17

小学数学评课04-18

《找规律》评课稿05-16

语文听课评课学习总结04-29

《打电话》评课稿4篇04-27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04-18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05-16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