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时间:2023-04-27 10:38:36 诗婕 稿件 我要投稿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精选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评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1

  听了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始,王老师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为本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出示像鸟巢、天安门广场这么大的面积,还能否用摆一摆的方法来量出它们的面积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办法?轻松导课,而真正做到了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引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课件出示长 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本上亲自也画一画长方形,然后师点拨可以通过摆1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能摆几个来求它的面积,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排数×每排个数,而排数就是长方形的宽,每排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最后得出总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认识的实验,学生经被启发,小组讨论及个人独立思考,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草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教者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四、整理归纳,揭示学习方法。

  整堂课的.主体性学习,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习“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后者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五、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重新计算,引出正方形的面积。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巧妙地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特别是教师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

  建议:从这节课中看出学生对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还是不过关,应该让学生计算的时候先写上公式,让学生对公式有一个熟悉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往公式里代数字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2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面积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一、亮点

  1、注重动手操作,明晰公式的推导。在教学中,宋老师首先通过让学生在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里摆一摆,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数量。从操作中,有的学生一共摆了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知道是15平方厘米;有的学生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了5个,沿着宽摆了3个,也就是一行摆5个,摆3行,从而初步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在接下来的验证中,宋老师又组织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验证计算公式。学生的每次的操作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2、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在教学中,宋老师通过设置篮球场的情境,让学生用1平方米来铺,学生会感觉到麻烦,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另外在探究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发现结论、应用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建议

  1、教学引入用时过多,可以直接出示篮球场的面积,引发学生思考,这样节省时间充分地去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2、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是怎么摆的?教师可以不必直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行正好摆5个面积单位?为什么正好摆3行等问题,对于第二种摆法,可以引导学生是否还有更简洁的摆法,而不是教师自己展示,代替学生的思考。

  3、对于正方形的面积推导,可以利用练习题中的题目进行推导效果会更好。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3

  听了陈老师的这节课,我收获很多,陈老师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究,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课的引入趣味性强。

  陈老师在引入新课时,从学生身边的教室地面面积引入,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板书课题,进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顺畅的过程中显出了教师的独具匠心。

  2、重视教与学方法的改变。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通过创设情景提出课题后,师生共同总结提出的问题,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归纳和补充,形成了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探究性的`自探提示,然后由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在解疑合探环节中,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重视轻松良好的探究氛围的营造。

  在本节课中,陈老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重视知识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导。

  在解疑合探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陈老师重视学法指导,但不影响独立思考,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面积之和。从面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生要的教学价值观。

  5、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的培养

  无论是在解疑合探,还是在运用拓展中,陈老师都注意让学生认真分析细心观察,特别是在质疑再探之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自主编题,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并发挥想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有很多用处,创设情景中的估算教室地面面积,怎样能求出教室面积,以及运用拓展中的怎样求篮球场的面积,都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在运用拓展中,第一部分是判断高手,教师在让学生出示结果之后,就直接进入了第二部分,在这一点,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说明题目错误的原因,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将有更大的帮助。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有位同学站起来后,说不出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直接让他坐下,点了另一位同学,遇到这各情况,教师不应该让学生直接坐下,而是应引导学生,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你没有学会吗?这样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4

  本节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重点是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宋老师运用了“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对本节课,我回顾了几个重要教学环节,有以下几点思考:

  1、在探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结论并不很难,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比较容易发现。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宋老师先出示一张纸片让学生猜猜面积有多大?可能与什么有关?然后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一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卡片;有的用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沿纸片的长、宽各摆一排;有的直接用尺量卡片的长、宽,算长乘宽的积……。对于学生的各种测量方法,最关键要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比较,特别是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要请学生讲算理和原因,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然后 引导学生在展示自己方法的.同时加以分析,比较,特别当学生说到用尺量出长和宽,再相乘就好了时,老师没有加以控制,而是引导学生说出这样做的想法,让全班学生聆听了同伴的思考的过程,说的孩子满意了,其他听的孩子也满意了,老师更加满意了,

  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宋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探究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 紧接着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自然而然引出“验证”,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 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或摆一摆,或画一画,或量一量,想办法验证一下不同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乘宽”。并且老师提供了一些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测量。在学生十几分钟的实验后,学生进行了交流和汇报, 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老师把数据填在表格中,最后老师调查有没有长方形面积不等于长乘宽的,结果学生一致得出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方法来计算。

  事实上,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经历,都能获得经验。学习过程是一种经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 ,我觉得十分重要。40分钟经常会留给我们一些遗憾。为了使学生们的思维不受限制,为了使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我们应尽量在设计时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但学生由于紧张,不能把他们的才能完全展示出来,让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显得力不从心。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相信我们的孩子会闪烁出“智慧”。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5

  几次听侯老师的课都有种轻松愉快的感受,同学们是这样,老师也是这样。可以看出教师轻松驾驭课堂的能力之高。相信做她的学生一定很幸福。

  一、导课有趣能引发学生思考。

  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不仅回忆了旧知“面积单位”的理解也为新知的学习---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了铺垫。自然而然引入本届新课的学习。

  二、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用摆的方法验证公式的合理性从而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循序渐进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节知识。

  三、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给学生准备充分地研究材料,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合作,给与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做法想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师主导作用发挥较好。

  学生通过实验合作得出的结论,教师质疑是不是任意给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能求他的面积呢?随后示范用教具在黑板上拼摆,引导学生验证公式,启发学生得出一行7个正方形就是7平方厘米。看得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相当透彻。

  五、练习题真正做到少而精。

  虽少但却很有坡度,有量一量算一算两道,看图计算两道,求A4纸的面积,以及拓展到的求剪下最大正方形的面积和剩下部分面积。体现了算法多样性,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最后的猜一猜,由学生探究实验中的数据引入,进行了变式练习。将整节课学习推向了高潮。

  建议:实际感知一下A4纸的大小建立对面积大小的体验感受。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6

  一、目标定位正确:

  1、课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能利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入自然。

  1、复习巩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关系。

  2、复习巩固了什么叫面积,让学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从而自然引入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他们仔细观察,研究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什么,长方形的宽(或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从而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探讨的地方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中差学生,教师应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其次是在计算公式中对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7

  听了我们学校王老师所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感触很深。王老师是我们学校的老教师,但是课前的准备工作却非常充分,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这点非常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学习。对于王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王老师从复习导入,复习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几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引出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然后通过提问学生:还想知道组合图形的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出面积,很自然地引出课题,然后学习例题:组合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更难的你会不会?引出后面的练习,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整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过程流畅自然。

  二、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重点是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难点是组合图形怎么分一分,但是王老师这节课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王老师在让学生指出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时候,就让学生讲出由什么图形组成,还可以是什么图形和什么图形构成,让学生形成分一分的意识。在学习例题的时候,王老师也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去分一分。在练习中也一样,学生提出一种分法,王老师就导:是不是还可以有不同的分法,让学生去尝试用多种方法分一分。因此,学生在做练习3的`时候,都抢着回答“老师我还有不同的分法”,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三、适当引导、铺设台阶、降低难度

  《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等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王老师在导入的时候,复习了一下前面五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给了学生一个台阶,降低了难度。第一个练习是计算房子侧面的面积,学生一下子还不知道怎么下手,无所适从的时候,王老师引导学生怎么去分,让学生先会分一分,然后再计算。王老师适当地引导铺设了台阶,学生的学习降低了难度。

  四、强调认真观察、注重习惯培养

  首先,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的培养。在例题学习的时候,王老师就非常强调认真观察,甚至还板书出做题步骤:

  ①认真观察,

  ②分一分,

  ③ 算一算。

  在做练习的时候,都是先给学生观察的时间,而不让学生马上动笔。其次,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不管是在例题学习还是在练习中,都会提问学生“是不是还有别的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能想出几种方法”等等,让学生认真观察、分一分、选择最简单的办法算一算。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王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这堂课上,学生不但学会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数学思想和方法上有所收获,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里,我也有两个问题与大家商讨一下:

  一、组合图形的概念,王老师板书的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成,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恰当?“简单的图形”是不是应该改为“基本图形”?

  二、练习二:做一面队旗要用多少布?这题在让学生说出怎么分之后,再让学生找一找数据,底在哪里?是多少?高在哪里?是多少?这样让学生学会去寻找隐藏的数据,是不是对教学效果更有帮助?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8

  最近听了几节课,收获颇多。

  在宋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由于教师钻研教材透彻,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展示,在实践操作中悟出方法,在讨论辨析中进行方法优化,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体现算法多样化。

  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展示已经发现了几种方法,对于多种方法,教师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去掌握,而是让学生分析这些方法的优劣,并阐述理由。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反思得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要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基本图形。对于分割的方法,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也将越简单。

  二、渗透数学割补的思想方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本节课学生展示完方法后,教师引领学生把解题方法分成两类:分割和添补。之后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进行运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数学思想方法。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很大帮助。

  三、体现高效课堂理念:以学生为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得的知识才最深刻。本节课宋老师充分尊重学生为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展示。组合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在操作中建立,组合图形面积得计算方法,让学生在画一画、算一算中发现,计算方法的优化选择让学生在讨论比较中悟出,可以说老师说得很少,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展示评价,充分发挥了学生得主体作用,老师在这里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9

  赵老师执教的内容是“分数与整数相乘”。这是六年级分数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课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强化算法的探究。

  课堂上教师多次启发学生,请学生说说十分之三米表示什么?学生用连加知识来解决,即3个是多少?用×3来计算,然后,利用连加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再说明分子3×3的'道理。3表示什么?另一个3表示什么?让学生深入理解算理,明白分数乘整数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作分子的道理。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二、灵活运用最简方法。

  课堂中学生计算结果出现最后约分的情况,这种方法也是可以的。教师还指出一种,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这样可以化繁为简。主要让学生明白答案必须是最简分数的同时,也要仔细想想,是先约分再计算简单,还是先计算再约分简单,实现算法的优化。

  其实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关注一些细节,教学的行为就能不断改善,教学的效益就能不断提高。

  总之,这两节课改年级的课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展示,互相评价,教师点拨引导,适时补充点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10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邱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纵观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渗透“转化”思想,引导探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能够为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方法迁移。“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邱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采用了“转化”的思想,先通过数方格求面积发现数方格对于大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来说太麻烦,然后根据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谁有关,该怎样计算,接着引出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接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二、重视操作试验,发展能力

  本节课教学邱老师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剪拼,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实验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的关系,高与宽的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样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邱老师没有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方法上,而是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采用几种剪拼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面积。

  三、注重优化练习,拓展思维

  练习设计的优化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练结合,既有坡度又注重变式。有的告诉学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规范格式,检验学生是否达到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出示含有多余条件的图形题,强调底和高必须对应,学习上更上一个层次。有的考察学生灵活运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课堂练习能促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新知。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学生在剪拼时,只注重结果,没有适时归纳过程。让学生理解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下,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问题被教者忽视。虽然本节课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但前半部分的教学还存在着教师不敢放手现象。课堂上有效的评价语言在本节课中也体现不够完善等等。

  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做为教者的我们,往往在执教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11

  xxxx年12月17日上午在保亭思源小学。听海南洋浦第一小学李晓丽老师和詹州市新英一小麦维高老师同课异构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后。再回顾自己上课后反思,有以下体会:

  一、每一节教材内容都有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中,第86页87页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可以借助主题图引入实际问题:两个花坛哪个大?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并利用格子图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及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通过这部分教材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以此沟通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进一步动手操作探寻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做准备。在备课时你会发现,其实这部分教材已经初步渗透了割补法和转化思想。备课时如果教师已经有了这样的认知,那么在教学设计中会有所体现。或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会关注,并抓住且利用生成的资源引导大部分学生体会割补法和转化思想。为进一步动手做实验起到铺垫、导引及分散难点的作用。如果在备课时没有体会到教材的这个作用,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在进行实验时学生是被动的。表面上看确实学生都在忙碌的做数学活动。但实际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被激发。并没有真正经历建模的过程。

  二、经历才能很好的'建立数学模型。

  在这节课中是让学生通过数、剪、拼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个模型。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建立起“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个数学模型。只有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或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对比、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等量关系,以此沟通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有效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化形象为抽象,真正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为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相关文章: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02-02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01-13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01-15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评课稿08-23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08-07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02-04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精选12篇)03-30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精选9篇)04-15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5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