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时间:2023-05-30 15:10:28 赛赛 稿件 我要投稿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把评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精选15篇)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1

  今天听了陈利玉老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如学习完“顶峰歼敌”这一部分,老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因而把学法迁移到第五段。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录象,把学生带进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例如:在学习“顶峰歼敌”这部分时,教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再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光辉形象,然后自由读文,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去品读体味。其中一个教学片段是这样的: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班长马宝玉受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师:追问你为什么选这句读?你朗读的成功经验如何?

  最后,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有感情朗读。通过读学生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为什么马宝玉要夺过他的手榴弹?为什么要用石头砸?……还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自选一个镜头配上动作边读边演。整段的教学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课堂上充满生动和乐趣。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陈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一句时,陈老师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摈弃另外传统了解析方法,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这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上,陈老师更是下了功夫,如在指导朗读“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砸去。”这句时,陈老师注意把学生调入情景中,一边播放录象一边说:同学们,你们瞧,无恶不作的敌人正爬上来,现在你就是五壮士,面对着这样的情景,你该怎么读?这样一点拨,学生的内心就能与当时的`情景相通,读的劲头更高了,真正从读中领悟感情。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陈老师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背诵第五段,至于怎样背才能记得牢:一是抓住重点词、二是通过想象画面。这体现了注重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记得住。让学生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英雄形象,还安排了学生对五壮士说心里话这一环节,无疑是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注重了学生的表达迁移。教语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动地把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过程。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就要靠读悟积累的。

  六、作业的布置也十分灵活

  学完了这篇课文,陈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体现。不但给学生留一个学习的空间,更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如果能将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高中下生的发展更有帮助。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还提出几点建议:

  1、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如品读第四段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五壮士的形象,应抓住关键句子“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砸去”和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去品读,通过品读去体会情感。这样扎实抓好这个段落的导,再过度到第五段的放,就自然得多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读完一个部分可否让学生说说这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尤其是中下生有机会给他们多点学习的机会,检查他们课堂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比课后补课更好吗。

  3、讨论是否要抓扎实,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有关的内容,这样收到的效果也许会更大。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2

  第二节,柯老师的《狼牙山五壮士》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1、柯老师上课充满激情,感染学生热情参与,课堂上师生互动非常好,气氛浓厚。

  2、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如:把每段话(每件事)概括成一个短语,再根据短语,用通顺的话连起来说主要内容,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有,不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什么,还引导学生领悟怎么写?(如抓住英雄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英雄的形象)即表达方法。

  看法:对课题质疑——为什么不叫“五战士”,而叫“五壮士”后,接下来的品读感悟壮举环节,如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通过换词比较,角色换位体验,想象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等感受壮举,再及时回扣课题,学生自然豁然开朗。这样的教学肯定更有深度,更有效果。

  总之,这两节课都上得非常扎实有效,上得很成功,值得我们学习。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3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成功地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这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文章,也是一篇年代久远的文章,那么如果结合现在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组织,思维的创造,审美的鉴赏,文化的传承这四个方面来组织课堂呢?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我就想,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灵魂,题目中有个词眼能够统串全文,我何不试着用一个“壮”字作为我的教学主线呢?

  一、观壮行

  指导学生回顾课文的时候,让他们注意文章两部分写人物的时候称呼不同,痛击敌人的时候为战士,顶峰歼敌为壮士。然后通过分析人物描写,通过品析动作、神态描写体会出战士战斗时候的英勇无比。接着分析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着重写了班长负伤后,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如何带领战士们用石头与敌人奋战到底,突出了五壮士行为的壮烈。然后利用视频资料介绍了当时的故事背景,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五位战士的内心情怀,从而为练笔做铺垫,利用刚才讲过的人物写法,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练笔的目的。在这一部分中,充分的.体现出了语言的组织,既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学生语言的消化和创造。

  二、解壮称

  为什么他们开始时候成为战士,后来称为壮士?然后我引导孩子们有层次的进行品析,首先是人生观的选择,壮士们为了他人而放弃了自己生的希望,利用孟子的“舍身取义”对学生一个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最后是面对死亡时候的的大义凛然,这样孩子们对壮士的理解会更加透彻,明白壮士不仅是语言行动的英勇豪迈,更是深藏于内心的对民族、对国家深沉的爱。同时从插图让学生从画面中有审美的体验,感受构图者的审美;补充的民族脊梁的名言资料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这两方面入手,更有从他们的精神上升到民族精神的了解,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气壮山河。更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民族的热爱!这一部分引导学生思维创造,不是单单读文,而是带着问题有层次的读文,称呼的转变不仅是文字的差异,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特别是在文化的传承中,更加让学生通过这五位壮士以点引面,以小见大,体会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三、品壮语

  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一定的人物写作方法,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如何有针对性的读文,所以又让学生类比学习《中条山八百壮士》,去体会文章中的“壮”,达到了以文代文,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部分也是学生自己审美的体现,学文章,用文章,最后赏析文章的精彩部分,最终内化成为自己的言语。

  四、忆壮士

  最后列举出了新中国伟大的成就,让学生明白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应当谨记历史,缅怀先烈,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坚定学生爱国之志,从小做起。

  当然这节课上完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因为时间的太紧张,而导致我的教学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多,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进行思考,只是在朗读中感受他们的所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应该将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在课堂中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4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是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好课文,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材料来加深理解,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充分的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战争年代中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品质,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美好的情感。

  语文教学提倡在阅读中体验情感。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关键词句的.把握。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不足之处:本单元,主要内容之一要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我感觉到学生在归纳概括方面,能力相当欠缺。他们只会单纯地从文中去摘抄……以后,还需着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5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

  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内容了然于心,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其次,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除此之外,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我制作“跳下悬崖”课件让学生观看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特别没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一幕催人泪下。一男生站起来领读一段肺腑之言。然后,又让全体队员举起右手向五位壮士敬队礼!此时,全班同学哭了,我也流泪了,这样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又激发了师生情感。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法。该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只有老师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6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本次教学我主要指导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第二课时,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就设计了如下两个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而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为了突破学习重点,指导孩子走进人物的`内心,我在文本学习的同时引入了三次讨论和一次想象说话:

  1、在学习课文前引入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部分的短片,在孩子们回顾历史后马上发问: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激动的小手,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也带动了其他孩子更进一步去思考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在学习五壮士痛歼敌人部分,我在引导孩子们通过用字替换“砸”字,并分别做动作体会战士们的力气大、杀敌决心大、对敌人的仇恨深之后,为了引导孩子们去挖掘“砸”字里面所包含的对敌人深深的仇恨,我引入资料: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实施残酷暴行的文字和图片,并配以音乐,抽孩子声情并茂地朗读。此时,座位上的孩子已经融入进去,有的眼睛湿润了,有的激动愤慨……当我问出:此情此景,你能理解为什么五壮士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了吗?孩子们畅所欲言,全班的气氛顿时激烈起来,纷纷控诉起侵略者的残忍。

  3、在学习五壮士的跳崖部分,我不是直接进入文本,而是问孩子们:想一想,如果选择五壮士跳崖这一部分的一个画面刻成浮雕的话,你觉得哪些画面可以定格成永久的浮雕,值得后人去敬仰?引导孩子们从大家的讨论中获得启发,从而去挖掘“屹立”一词的含义和五壮士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坚定不移的决心,深化人物精神。

  4、在学习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部分,我引导孩子想象说话:孩子们,当战士们紧跟在班长的身后时,你能想象此刻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吗?通过想象说话,使孩子们明白战士们选择绝路时态度坚决果断,情绪高涨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为群众和连队而献身的精神。

  通过以上三次讨论和一次想象说话,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创设了讨论情景,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孩子发现、感受、评价,提高认识水平,还培养了孩子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壮士的伟大形象得到了提升,为了国家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也在无形中得到了突破。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也获益良多,也更加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改进。要上好每一堂课,必须做到精心的设计和充足的准备,也要两手准备,随时做好接受课堂生成和各种突发情况的考验。

  当然,在本课的学习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知识面太窄,部分孩子对人物精神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老师和孩子对于这种大课堂学习都表现出了紧张情绪等。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答问的能力,力求不断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7

  本课的导入,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因此新课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学生配乐(抗日战歌)讲抗日英雄故事。

  二、教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故事,老师一直想讲给你们听,故事是这样的: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队列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应答,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5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展示课题。

  三、齐读课题,从这个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地点、人物)

  如果说“五壮士”只是告诉我们事件的主要人物,那我认为用“五战士”也可以表示为什么这里要用“五壮士”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壮”字的?

  四、那么在狼牙山上围绕着“五壮士”发生了什么事呢?结果怎样?

  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的一段激情导入比较好。尤其是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当时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师身上,激发了学生探求答案的愿望。从而很自然地将学生带人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情节中。

  2、课题解得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不足之处:

  1、学生配乐讲故事的情境、气氛虽然有利于他们快速进入角色,但花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这个环节可以通过课前安排一节实践活动课来完成。这样,使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效果会更好。

  2、揭示课题、点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题的同时应在“壮”字下板书重点符号。使学生一目了然。

  3、点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第一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由本课导入设计反思使我想到: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但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反思这节课后,后来的课文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尤其是在25课《珍珠鸟》的教学中,学习居然抓住了我心中已设计好的板书要点,我惊讶、折服。老师们,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8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成功地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学完课文后,反思如下:

  一、课初教师复核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清叙述思路。这样做了之后,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构思方法会有一些感性的整体的认识。

  二、课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感悟。首先由文中提到的四个关键词语入手。由这四个词语展开课文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对这些词语的体会,而且学生学起来也思路明晰。二从抓住重点语段中的重点词语进行体会、感悟、朗读,同时进行词语的运用。如:班长马宝玉的“走!”体现了班长及战士们的坚决,为了战友和群众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斩钉截铁”的'所得体会、运用。抓住这些字词反复朗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努力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而我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让学生张扬个性,真正释放其创造性。

  四、创设情境,加深体会,训练口头表达、想象能力,提高语感。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畅所欲言,说出体会,训练口头表达、想象能力,提高语感。

  五、课后让学生搜集抗日战争时期英雄人物的故事和写学后感,内化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认识、丰富知识。

  六、需要改进地方:

  1、由于老师忘记下课时间,结尾处有些乱,学生未来得及汇报个人感受。

  2、未调动起全班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虽然她们也在听,但未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9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成功地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在出示课题,导入新课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称这五位战士为“壮士”?对呀,我突然想到何不就以这一“壮”字来组织教学呢?

  一、找“壮”称

  读过本文的人都知道,文中对这五位英雄有两个称呼--“战士”和“壮士”,我首先让孩子们找一找,文章的哪一部分是称呼他们为“战士”的?从哪一部分开始又称呼他们为“壮士”了?为什么?循着这一问题,孩子们认真地读着课文,然后他们真的有了重大发现:文章的前半部分,在介绍他们完成连队下达的任务时用的时“战士”,而后来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并壮烈跳崖,是战士们为了连队主力和老百姓的安全、为了体现对日本人的仇恨,不惜牺牲了自己,充分显示了五位壮士的“壮志凌云”,称他们为“壮士”更为合适。

  二、观壮行

  指导学生继续读课文,使他们了解到从文章第二自然段开始,写五位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景。文章先概括地讲五位壮士一边“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一边“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接着,抓住每个壮士的特点分别描写与叙述,表现出他们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文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着重写了班长负伤后,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如何带领战士们用石头与敌人奋战到底,其中“拧、抢、夺、举、喊、砸”等一系列动作,进一步突出了五壮士行为的壮烈。而文章的第六小节到末尾,集中表现了五位壮士抗战到底,舍生忘死的壮烈精神与英雄气概。开头两句描写了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的欣慰情状,“屹立”一词,突出了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眺望”蕴含着对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安然转移的欣慰和怀念,“回头望望”写出了壮士们对敌人的'蔑视。接着,写班长带领壮士纵身跳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昂首挺胸”、“壮烈豪迈”等词句,具体刻画了五壮士在面对生与死两条道路决择时的“壮举”。

  三、品壮语

  通过本文人物寥寥数语,可以看到五壮士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去细细品味:一是文中为什么只写班长的三次说话,而不写其他四位呢?当班长决定走的路线时,为什么只用了一个“走”字?二是最后两句口号,充分体现了五位壮士在生命最后一息,为了新中国死而无怨,这是五位壮士的心声,反映了他们至死不渝地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者,这心声代表了全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这样的设计,不但能突出重点,而且能使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10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本课教学中中的亮点是:

  一、从题目入手,把学生带入课文中。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理清思路,重点训练

  在初读感知课文后,让学生想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试着给每个部分的内容加个小标题。看看哪部分是详写那部分是略写。加小标题的时候第二个小标题有点困难,后面都能说对: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学生找详略找的很对。

  然后开始抓住重点段“痛击敌人、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理解课文。学习的.时候扶放结合,先详细学习第二部分“痛击敌人”,这一段落对五位壮士进行了详细描写。想让学生找相关句子,然后想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写的,语言、动作还是心理?最后说体会。牛志豪说体会到了五壮士对日寇的仇恨,张立婷说体会到了五壮士要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我借机引导:“对,他们要完成任务的决心!”

  其它两部分采用学生找五壮士描写的句子,说体会,自学的方式完成,避免了重复。

  三、引发学生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学完五壮士跳崖后,让学生想,五壮士的妻子、儿女、母亲听说这个消息会说些什么,体会五壮士为祖国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不足的地方是前面指导朗读,而后面跳崖部分朗读量不够,没有完成课堂背诵,有点遗憾。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11

  颜老师的职称评审课选择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有幸听了她的试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紧扣,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颜老师的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导入课题开门见山,直接从课文内容入手,回忆并板书文章的五个环节,前两部分内容的配乐朗读,将同学们的思绪拉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第3——5部分。

  颜老师的设计体现了以情动人、以读促思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

  1、 过渡语慷慨激昂,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敌人的憎恨、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如,“想到南京大屠杀,想到敌人对老百姓的罪行,怎能不叫人充满仇恨!”

  “这是伟大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精神是他们舍生忘死的源泉……”

  2、 多媒体手段巧妙运用,调动学生情感。

  颜老师搜集大量历史资料,抗战背景的'文字资料,战争图片视频资料、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剪辑、背景音乐资料……声与影的结合,形象地再现了那个动人心魄的战争场面,英雄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领学生热血沸腾。

  3、 以读促思,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颜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有意识地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在学习顶峰歼敌这一个环节时让学生配上动作边读边演。整段的教学设计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让课堂充满生动和乐趣。在感受五壮士跳崖的悲壮这个难点上, 为了学生能深地体会壮士英勇跳崖的壮行,颜老师引导学生品读了对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与语言的语句,观看五壮士英勇跳崖的视频,使学生对五位英雄的崇敬之情得到了升华。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12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而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伟大的献身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中,为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了两次讨论:

  1,选择绝路部分:

  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面临着怎样的选择请同学们读第3自然段思考,然后同桌互相讨论一下:选择往部队主力转移的方向意味着什么选择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又意味着什么讨论之后再深入研读他们是如何选择的从"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也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这句中的."斩钉截铁,热血沸腾"这两个词以及刚才的讨论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班长在选择绝路时态度坚决果断,战士们情绪高涨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为群众和连队而献身的精神.

  2,英勇跳崖部分:

  第二次讨论安排在英勇跳崖部分,关键问:五壮士在跳崖之前有哪些举动学生读书后找出"眺望连队主力和群众""望望向上爬的敌人""砸枪"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眺望和望望可以互换吗为什么砸枪这一细节描写说明什么

  经讨论学生明白了:眺望是向远处看,写出了群众和连队已在战士的掩护下安全转移,表现了五壮士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望望是向下看了看,说明敌人上当了,被五壮士牵着鼻子走,表现了战士对敌人的蔑视仇恨.砸枪更表现了五壮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什么也不给敌人留下.这一讨论,使学生明确五壮士选择跳崖是他们胜利完成任务没有牵挂又不愿让敌人俘虏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这一选择又一次体现了他们热爱人民,仇恨敌人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通过以上两次讨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了讨论情境,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感受,评价,认识得到了提高,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壮士的形象得到了提升,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得到了突破.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13

  教学中,我主要合理地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设计了以读导情,悟情,激情的教学方法,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不同训练的目的,设计了自由读,默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五壮士当时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精神,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得到情感的升华。

  首先,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投影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其次,“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较难理解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特别是理解不了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壮士壮烈跳崖时发出豪迈的口号声,就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的道理。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如下几个措施来解决。

  1、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

  2、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顿时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正好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乐、纪念碑图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这是胜利的结局。

  3、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图片。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

  教学中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到位,如:第二段可以老师泛读,让学生从老师的朗读中感受五壮士对敌人的恨以及英勇做战的机精神。“抡 ”字的读音没给学生纠正,没有关注全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要求过多,小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分工没有细化。

  总之,上了这节课自己收获挺多,在课堂中不断成长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14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为何称他们为壮士?他们的壮举体现在哪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学文后,引导学生再对比中体会2、4段在写法上的异同!学生通过前文学习和对比阅读。知道两段都是描写五壮士奋勇反抗、顽强击敌的场面,都写了人物的动作,但第二段的描写重点写了每个人作战十的神态和动作,第四段则从侧面——敌人的悲惨下场来表现五壮士的机智、英勇,突出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在学文体会时,引导学生抓住第二段中人物神态的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观看过的战斗题材的影视剧)来想象五壮士可能说些什么?以此来体会文本内容,再次朗读时,学生的情感就更易激发和表达了出来。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本课从文体知识入手,教学生布局谋篇的基本规律的,但并非只注重文章的表现形式,因为“无论结构、语言还是写作方法,都要服务于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因注意正确处理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出发,理清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从语言入手,理解内容,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如讲《狼牙山五壮士》第三段时,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哪几句是直接描写五壮士的?(学生回答有两句话:一句写班长,一句写另四个战士)老师提问: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这个“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体会到班长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态度果断、毫不犹豫,决心牺牲自己,掩护人民)再问:那四个战士怎么不一个一个写啊?(学生回答:因为他们与班长的想法一致,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接着问:从哪儿可以看出四个战士与班长想法一致?(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最后老师又问:为什么不用“跟”,而用“紧跟”?(同学回答:这说明他们心里想的和班长想的完全一样,决心为人民献身)这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只用了一个“走”,一个“紧跟”就把五壮士那种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展现出来,可见一字一词的运用都是经过作者认真思考才写上去的。这样,不仅做到了语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还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读学写,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从文体知识结构入手,教学生布局谋篇基本规律”的尝试,有利于把握规律,提高自学能力;有利于减轻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在比较中鉴别,帮学生加深理解;有利于从读学写,读写紧密结合。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15

  1、 注重学生读书。

  这类的抗战文章,距离学生年代较长,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体会、感知五位壮士的英勇顽强、坚强不屈、面对强敌无所畏惧、面对死亡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接着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要互读文本,这是和文本的第二次对话。接着全班汇报,这个时候学生会用到这样的句式:我最受感动的地方是——————,因为——————。我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是第三次读。接下来,对于大家都愿意读的地方,最能突出五壮士品质的段落,让学生齐读、展示读、感情朗读。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读书中,就和作者产生了一种共鸣,就对五壮士多了一种理解和钦佩,就能水到渠成的体会文章的中心。

  2、 课件辅助教学。

  由于学生历史知识较为匮乏,所以学生对于当时的抗日战争了解不够深刻,如何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当时的背景,我较好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前活动的过程中,我主要播放了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件的图片,配以《江河水》的音乐,很好的烘托了气氛,使学生产生了对日军的愤恨,对当时中国人民深深的.同情,这样就奠定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思想基础。

  在教学“英勇跳崖”这一环节的时候,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感知了文本。这个时候,我用五壮士跳崖的图片,配以《国际歌》,引读最后一部分,在这样的旋律中,读着这样感人的文字,不仅仅是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知到文字的美,听课人、做课人,同样有相同的感受。

  不足。

  注重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注重了创设情景,但是忽略了对学生个别朗读的指导。整节课上,学生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但是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这种感情,老师指导不够。

  在生成性的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性还略显不足。应该确确实实体现以学定教,今后在这方面要多作尝试。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相关文章: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精选6篇)09-22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3篇11-17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2篇02-04

五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07-21

小学语文评课:《太阳》评课稿10-27

拼音课评课稿02-06

排球课评课稿01-02

课赛评课稿12-17

复习课评课稿精选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