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评课稿

时间:2021-11-05 11:34:18 稿件 我要投稿

大禹治水评课稿

大禹治水评课稿1

  《大禹治水》是一个传说故事,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的有关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课文篇幅短小,选材精当,作者从治水艰难和三过家门而不入两个方面表现了大于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不顾小家顾大家的献身精神。

  纵观王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方法非常巧妙,感受洪水治理后百姓的幸福生活。

  下面详细来谈谈看法:

  一、目标明确

  本课王老师的教学目标为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以第一段为教学重点,通过提问“泛滥”是什么意思,通过孩子的回答,再质疑,提出观看字面,还不足以理解词意,激发学生去文中找答案。再通过学生找到的句子“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进行总结,提出用词语下面的句子去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方法叫做“联系下文”。

  由扶到放,第四段中的“疏导”一词,让学生小组合作,运用“联系下文”的方法说说“疏导”是什么意思。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有效地掌握“联系下文”方法。

  二、教学形式多样

  在理解重点字词是不仅教授了“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还通过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人们都在做什么去理解“疏导”一词的意思。

  在理解“安居乐业”一词时选择了对比教学,先出示两幅截然不同的图片,让孩子选一选,哪一幅是“安居乐业”的生活。再根据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对比“疏导”一词,发现两段一个是用下面的句子解释词语意思,一个是用上面的句子理解词语意思。自然而然地引出“联系上文”的方法,并总结为“联系上下文”。

  三、学习形式多样

  在学习活动中,有自由朗读、同桌互读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往“一对一”的教学,让课堂上的孩子都动起来,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四、朗读不够充分

  本课作为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孩子刚刚接触这么长的课文,同时课文中有非常多的四字词语,对部分孩子来讲有一定难度。老师应给孩子更多地朗读时间,让孩子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体会。相信这节课会更加完整。

大禹治水评课稿2

  前几天观看了张老师执教的《大禹治水》课例,看完后,我被张老师潇洒的教态,富有感染力的体态语所深深吸引了。对于张老师的课堂,我想谈五点看法,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读题解题,语文味十足。张老师抓住课题中的动词“治”字,写字形,读课题,扩词语。巧用同音,引出制服的制,制服的对象——洪水。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洪水的浩大与凶猛。精巧而实在,语文味很浓。

  二、通过朗读课文,观看动画片,引导展开想象,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在老师提出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问题中,自由发言,个性表达,感受洪水的凶猛及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这是大禹下定决心治水的原因,也是学生认知的'起点。

  三、抓住重点语句和数量词,进行品读,比如: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深挖“千、万、九”等数量词,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显得很丰满。

  四、与父比较,体会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学,从中感受大禹是一个聪明、机智勇敢、舍小家、顾大家,为民造福的人。这里,老师把大禹请进日常的家庭生活,让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一位父亲的平凡与伟大。

  五、在百姓的评价中,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老师展示了一系列图片,让学生体会洪水制服后,老百姓过上的安定生活:植树造林、男耕女织、学堂学习等等,从中体会大禹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大禹治水的故事在老百姓中也“代代相传”。最后质疑:“禹——大禹”,一个大字,写出了百姓对他的崇敬之情,写出了大禹是人们心中的英雄。

【大禹治水评课稿】相关文章:

1.课赛评课稿

2.《跳高》评课稿

3.寒号鸟评课稿

4.班会课评课稿

5.《大海睡了》评课稿

6.灰雀评课稿

7.班会课评课稿5篇

8.司马光评课稿

9.昼夜交替现象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