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稿

时间:2021-11-02 12:43:08 稿件 我要投稿

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稿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X老师始终以热情充沛、慷慨激昂,用发自内心的对柳树的敬仰和对生命力的'敬畏为课堂奠定了积极的感情基调,让我们感受到了青海高原那株柳树的神奇、独特、令人望而生畏。这堂课中呈现了以下几大亮点:

  1、板块清晰,设计开放。X老师引导学生从感知困境中的柳树、感叹生长中的柳树、感悟对比中的柳树来体会柳树的神奇、不屈不挠……,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抓住神奇,精读、细读,步步深入,由物到人,由赞树到赞生命,紧张有序,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2、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开放——生成”。《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比如X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六、七自然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交流时,X老师也没有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在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把柳树不屈不挠的精神体会了出来。其次,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想像说话参与课堂,在思维和语言碰撞过程中感受柳树的精神,如第六小节中想像柳树在各种恶劣条件下顽强抗争的情景,结尾点题后想像具有柳树精神的人物这两个练习。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情感参与学习,主动参与了认识柳树精神的过程,挖掘了柳树的思想内涵,使人文精神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朗读。X老师在教学地时候,不仅给了很多学生当众朗读的机会,还恰当地运用了默读、引读的方式。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应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的时间。而X老师就是很好地运用默读的方式,使学生能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这切实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读关键句子这个画龙点睛般地运用,则使学生进一步被柳树的顽强精神所感染了。

  4、关注写作方法的渗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是非常必要的。X老师在教学中也充分关注到环境衬托、对比、以物喻人等写作方法的渗透。

  5、教学机智高超、教学评价有效。当教学时出现电脑屏保投影无信号时,X老师机智的与文本结合,风趣道:看来不光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充满艰难,老师今天的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学时他不吝鼓励,使在学生“鼓励——欣赏”中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果在第6、7自然教学时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感悟交流,然后运用媒体播放相关动画,使柳树生长的不易扎根学生心中,相信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发言会更精彩。

【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稿】相关文章:

1.课赛评课稿

2.《跳高》评课稿

3.寒号鸟评课稿

4.班会课评课稿

5.《大海睡了》评课稿

6.灰雀评课稿

7.班会课评课稿5篇

8.司马光评课稿

9.昼夜交替现象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