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

时间:2022-08-22 15:44:10 稿件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课稿,借助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通用10篇)

  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 篇1

  顾玲燕老师这次执教的内容是一上的《分类》,这堂课主要有两个重点内容:一是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二是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由于自己也曾上过这一课,再去听这一内容,感觉很是亲切。顾老师的这堂《分类》,除了目标落实比较到位,还有几个在情境创设方面突出的特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激发学习欲望。

  整节课始终注意从生活中取材,无论是开始的超市和菜场,再到文具店,都赋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

  2.问题情境的呈现,感受分类需要

  在揭示了“分类就是把同类物品放在一起”这一概念后,出示了一个凌乱的文具店场景,问学生,你觉得这个文具店怎么样?通过观察、交流,学生都觉得应该摆放整齐,至于怎么摆放,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分类的需要。

  3.操作情境的创设,体验不同分类

  顾老师在安排操作时,注重了活动的梯度性,如第一次分物品,分出了生活用品和食品,让学生初步理解单一标准下分类的方法,第二次把分出的食品进行再分类,鼓励学生找到不同的方法,学生按大小、高矮、形状多种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按什么来分类的。两次要求的不断递进使学生体验了不同分类,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当然,我觉得这节课还有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选择的素材比较单一

  整节课,顾老师选择的一些材料都是一些比较直观的,像课件呈现的超市里的物品、菜场里的蔬菜,学生动手操作的生活物品,其实分类的东西还可以从直观向外拓展,如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像一些平常经常接触的数学算式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来尝试分类,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些实物。

  二、练习的内容比较单一

  这堂课的重点内容有两个,一是单一标准,二是多种标准分类。但顾老师设计的练习,如给同类的物品圈起来,给汽车图上颜色,圈出不同类的一个。虽然练习的形式有不同,但练习的内容其实都是单一标准的分类。

  三、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下半节课尤其是。我们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有针对性、不失时机地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势,如翘翘大拇指,还可以通过一些语言,如你的想法很有新意,你观察得真仔细,你的方法真不错,做对的小朋友坐坐好,你们自已鼓励鼓励自已吧等多形式多层次地去鼓励学生,激发学生,而不是一些如“你真棒”这类单一的表扬语。

  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 篇2

  X老师执教的《物体分类》一课,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开始。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准确,教学准备比较充分,内容丰富,流程清晰,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几点精彩如下: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索。

  整节课一直贯穿“看一看,分一分、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这一主线去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感知,去体验物体的特征,教学效果比较好,体现了启发式接受学习、引领式自主学习和体验式展示学习的特点。

  2、抓住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件的运用上处理比较到位,直观,清晰,准确;在情境的创设中,非常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求之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美羊羊”的歌曲中开始新课的教学,又在“美羊羊”的歌曲中结束教学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3、教师的教学素养比较高,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比较好。

  教师本身的教学语言丰富,特别富有亲切感,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和孩子们关系融洽,课堂的氛围很清新。

  几点小的建议:

  1、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数学的概念是抽象和枯燥的,要理解概念的意

  义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学习活动往往难以持久地顺利地展开。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在教学中,X教师还应该更多地设计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活动或者竞赛等活动来组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赛”中比,在“比”中做,这样这节课的教学会更加富有生命力,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展示地更加精彩。

  2、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要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描述对物体的认识,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在教学时,要留给学生多一些的时间亲自去探索和发现,要让他们多观察自己手里的各种物体,找出特点和大家交流,和同学分享,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说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大声说话的习惯。

  3、在让学生数面的时候要教给学生数的方法,如从上到下地数或从下到上的数等,要有序,不能零乱。在活动设计时要注重活动的时效性,要多准备一些实物来让学生进行辨认,要让学生多找一找教室周围的物体比较符合哪一种物体。特别是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另外四个面是宽非常短的长方形的长方体),教师应该在课前考虑到,要做好教具,好好对比,真正让学生辨认清楚。

  4、在课堂组织中,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还应提示学生把拿出的学具及时放回学具盒,这样学生不容易走神,开小差。

  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 篇3

  《三角形分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内容,是在之前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直角、钝角、锐角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认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本节课的重点是在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难点是找三角形三个边和三个角的特征进行分类。初看这节课我就在思考怎样能在短短的三十五分钟内使学生掌握那么多内容呢?听了胡老师的这节课,我就得到了答案,那就是——高效。

  哪里体现了高效,怎样是高效呢?

  1、环节整合体现了高效

  曾经看到一些教案中设计两次分类操作,第一次按角分,第二次按边分。这样不仅所花时间较长,两次操作也使学生产生探索疲倦感,最终导致学生慢悠悠,老师急匆匆,甚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胡老师的这堂课将“六个不同三角形的分类”贯穿始终。首先从三角形的分类引出按角分和按边分,接着使学生从按角分的探索中感知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征。又从按边分的探究中感知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设计以点带面,不仅使各环节更加紧凑,整堂课更具整体性,而且也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指令明确体现了高效

  首先是三角形分类这个操作前的指令,教师给出:“请四人小组合作,根据学习单上的提示,完成表格,把三角形进行分类,最后填写分类结果。你可以借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也可以借助书本。”这样的指令和提示使学生的操作任务更加明确,更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是三角形分类这个操作中的指令,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同时避免学生在分类中的盲目性,教师在表格的设计中提示学生可以从三角形中锐角的个数、直角的个数和钝角的个数进行按角分类。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三角形中有几条边相等进行按边分类,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操作目的更加明确。同时通过表格的观察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所有的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为之后这个知识点的突破奠定基础。不仅如此本节课的难点就是找三角形三个边和三个角的特征进行分类,而这张操作表格的设计就为学生探究这一难点搭建了踏脚石,成功突破了难点。

  3、一材巧用体现了高效

  练习是数学课堂中最重要、使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手段。这堂课在讲完三角形按角分类后设计了针对性巩固练  传统的教授,教师总是在滔滔不觉地讲授,而学生又能感悟多少,记忆多少呢?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更深入地感知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例如:在四人小组对三角形的分类中,组织学生用三角板量一量,比一比;在等腰三角形对边相等这一性质的体验中,组织学生进行折一折;在教授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时,组织学生看书自学,并指一指。通过这些形式各异地活动,会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感悟更深,使各部分名称记得更牢,同时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胡老师这节课我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对于学生课堂中的回答,如果老教师能更好地把握是不是整堂课会更出彩呢?比方说,课中教师提问“为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生回答:“他是对称的”。教师直接补上:“它的边相等”、我想这里教师如果能把“对称”引到“边相等”是否更自然。

  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 篇4

  今天听了刘老师的复习课:〈多种多样的物质及其分类〉。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和一个知识应用任务。从学习目标来看,本节课目标定位准确,详细,可评可测。从任务设计来看,每个任务都能针对学习目标来确定,并且每个任务中都明确了自主学习内容和合作交流内容,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物质种类多样及其原因,以及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依据和分类的意义。从课堂实施来看,本节复习课中刘老师更善于教给学生方法,而不是将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善于将知识形成网络,并能深入分析网络中各概念间的关系,特别是最后教师提升的知识网络,结构清晰,让学生从原因,分类方法,应用,社会价值等多个角度来理解多种多样的物质及其分类的相关知识。最后的能力提升所精编的相关习题也是本节课的亮点,题目不仅可以对学生是否掌握了物质的分类及其依据,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体会分类研究物质的优点。

  综合来讲,本节课能围绕教学目标合理确定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任务集中不分散,任务中既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能体现其合作交流,评价习题设计独特,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又可帮助学生形成价值观。是一节值得借鉴的好课。

  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 篇5

  《三角形的分类》是人教版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柏老师的这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并理解掌握三角形种类的特征。

  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课刚开始,教师让学生观察形状各异的三角形,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问题,你想把这些三角形怎么分类。在学生探究三角形按角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填出各个三角形内角的情况,便于学生的梳理及根据角的特征为三角形命名。特别在学生给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命名时采用了启动学生原有认知的方法,教学了腰、顶角、底角。在这一活动中也有意识把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如流动红旗是等腰三角形、路牌是等边三角形等,为学生清晰建立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表象奠定了基础。在练习设计上注意围绕本课的重点,形式多样,注意练习的层次和梯度,第一部分是基础题:送三角形回家。第二部分是变式题:猜三角形游戏,通过一个露出的角来猜是什么三角形,学生猜的答案是不唯一的。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能断定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第三部分是动手操作题:画一画、折一折。使学生对三角形分类的概念逐一明晰。又考虑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物展示、合作交流等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体现了学生自身的价值,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 篇6

  李老师上的“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就李老师的这节课来说,她对教材把握还是很准确的,选择的教学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

  对我来说感触比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教程层次性强,各环节过渡直接到位,反映了教师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在课堂中能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资源。由于教师预设充分,点拨恰到好处,所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比较到位。

  二、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教材固有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观摩、操作、比较、合作、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进行分类,能理解掌握三角形种类的特征。三角形的分类有两种不同的标准,可以用角的大小作为标准来分,还可以用边作标准来分。教师始终以学生活动来完成比较抽象的分类方法的学习,这比较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如按角分类、按边分类、等环节都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感知,让学生获得了最直接的经验。

  三、自学环节处理的非常有效,自学时机把握的好,自学环节设计的好,比如说:

  1、要求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2、难易在度上适中。内容适合学生自学,学有所获。

  3、此环节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练习设计实施性强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多样性为它融一体。巩固和强化了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特别是通过练习学生的所学的知识在疑惑处有了清晰和明了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条理清晰,布局合理,体现整节课的主要内容。

  几个小建议:

  1、要注意教学细节。如教态要自然大方,要把课堂当成是展示自己风采的地方,充满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冷场,避免口误。

  2、对学生今后的小组探究活动,还要进一步加强训练、指导,在小组活动前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活动中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发挥课堂探究的

  总之我认为李老师的这节课上的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 篇7

  听了郑老师的一节《三角形的分类》感触颇多,真可谓精彩纷呈,让人受益匪浅,整节课充满了轻松活泼的气氛,智慧的火花不时迸发。教学中教师各级引导学生经历教师精心创设的一系列数学活动,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同时学生的数学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展示了郑老师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本课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动态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顾忌地充分发表自己的创意。

  二、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因此,郑老师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的思维空间。例如课前让学生准备各种三角形,启发学生思考:“三角形可以怎样分类?”然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并进行交流,学生在尝试、体验、观察、思考中得出结论。最后全班交流汇报。这样,学生通过交流学会了合作,获得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的体验,从而在动态生成中,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激发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学生学习知识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郑老师既重视学习结果,更重视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采用“取名字、找朋友、猜一猜”等游戏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四、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学习活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问题则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解决建构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课中主要问题有:你能帮这些三角形起名字吗?在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等等。以问题为线,以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为渠道,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五、实现预设与生成相和谐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所以在本课中,有良好的预设,同时又有一些随时动态生成的信息。郑老师能够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见机而行,加以判断、重组,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更贴切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让每个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让课堂在生成中精彩。

  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 篇8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所有参与老师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前一段时间,听了上海和厦门两位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分类》,各有所长,可谓风格迥异,而厦门的那位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位老师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自然而然地把生活中的一些包含迁移到当天的学习中。“是中国人的请起立”,齐刷刷地站起来一大片;“是上海人的请起立”,齐刷刷地又站起来一大片。这时老师发问:你们怎么又站起来了?学生回答:因为上海是中国的一部分。为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部分埋下了伏笔。

  教学中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学生动手拼搭三角形并分类的环节。由于二年级已学过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在唤起学生对旧知的记忆后,老师给学生示范了学具的使用方法,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使学生在操作中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感知有的三角形三条边一样长,有的三角形两条边一样长,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不一样长,为三角形按边分类作好铺垫。

  每一个数学老师都知道,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科学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自我感觉,自己思维,自主发现。设计小组收掉自己搭建的三角形,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很深的含义。当学生的认知出现冲突,思维出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时,老师设计了“变魔术”活动:小朋友们都知道,兔妈妈养出的宝宝是小兔,狗妈妈养出的宝宝是小狗,你知道等腰三角形妈妈养出的宝宝是——,老师事前把两根长度相等的钢管和橡皮筋串在一起,不断地张开,当张开到一定程度时在两根钢管之间插入长度相等的第三根,现在呢?你知道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与科学演示,学生非常形象地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对概念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完善,可以说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成为这节课的最大亮点。

  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 篇9

  我首先谈谈陆峰老师的《筛选和分类汇总数据》这节课。

  1、我认为陆峰老师选择导入课题的事例比较好,是有关“身高体重指数”的。这类信息抛出来时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2、陆老师的课堂语言很注意引导学生观注对象之间的联系。比如,“我们刚才都是与数据打交道,所以对数据的统计分析都是选择数据菜单的命令”,这样使学生联想到如何将完成任务与菜单发生关联。提醒学生以后自己在解决问题时,会自发去找相应的菜单,万变不离菜单,这点很好。

  3、学生在完成“学生活动二”和“拓展任务二”之间,将数据恢复到筛选前全部显示的那一步,陆老师向学生介绍的方法是“编辑”菜单中的“撤消”命令。我建议也可选择每个字段后面都有的下拉菜单选择“全部显示”,这种方法用的频率还是蛮高的,可强调两次。

  4、有关分类汇总的步骤问题,我要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分类汇总首先要分类,所以陆老师先引导学生对数据按性别排序。我觉得这步可以跳过去,直接在“分类汇总对话框”——“组合依据”选择“性别”,这步其实就能实现分类排序的效果。

  5、陆老师在课结束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不是怕问题出现,是希望问题出现”。说实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特别真诚,不像走过场。另外原本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的用average函数解决分类汇总的部分,陆老师发现学生互动不够理想时,立即放弃了这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陆峰老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信息教师具备的素养,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 篇10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本节课重点是观察学生能否独立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教师提出分类依据,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觉得高老师的这节课除了目标落实比较到位,还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需。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促使其参与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抓住教材提供的素材,从生活原型问题出发,创设文具店的生活情境,渗透分类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引出课题,整个设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

  2、注重激励性评价,感受欣赏激励。

  面对低年级学生,高老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有针对性、不失时机地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如:“你的想法很有新意 ”,“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XX小组的办法真多”,“你们自已鼓励鼓励自已吧”等富有激情的语言,使学生感到置生于思维发展的自由天地中。

  3、动手操作,讲究真实有效。

  在本节课中,高老师非常注重了“导”,如:每次学生动手操作前都要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另外还注重了活动的梯度性,如第一次分学具,让学生初步理解单一标准下分类的方法,第二次分铅笔鼓励学生找到不同的方法,按不同标准分类,两次要求的不断递进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总之,整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挖掘教材内在因素,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内容,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合作精神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分类》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评课稿09-11

小学数学评课稿05-26

《分类》的评课稿范文11-18

《物体分类》评课稿11-05

数学《分类与整理》评课稿(通用5篇)03-02

《左右》小学数学评课稿11-17

小学数学教学评课稿11-12

《利息》小学数学评课稿03-02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