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评课稿

时间:2021-12-09 11:34:22 稿件 我要投稿

《认识周长》评课稿(通用7篇)

  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周长》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周长》评课稿 篇1

  一、优点

  1、教师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画引入课题,让学生从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完全进入课堂教学的环境。

  2、本次课完全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关系,建立了平等、和谐、友好、快乐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

  3、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语言十分的幽默和诙谐,老师的体态仍然是富于感染力的,使学生有了很放松的情绪更加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训练了语言表达,有发展了多项思维。整堂课既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教师很好的根据学生、教材和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二、不足

  1、学生练习测量各种图形的周长时,老师在学生操作前把活动的要求讲清楚,效果会更好。

  2、曲线图形周长测量时,因直尺不够用,教师叙述不太清楚。

  三、建议

  量曲线图形周长长度时,因直尺长度不够,可以先测一段直尺的全长,再对折,对折出几个直尺长再加上剩余部分的长度。

  四、收获

  1、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回答,常老师的评价语言非常到位。对学生发表的意见教师在教学中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友好、快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跃,以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认识周长》评课稿 篇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小组老师经过集体评议,认为冯晶老师《认识周长》这一课,体现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着力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课堂上冯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体总结如下:

  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

  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本节课应该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为此冯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感性材料。(如:树叶、各种平面图形、测量工具)课堂上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各种图形周长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重视概念的建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周长的含义》时冯老师设计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自己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学生摸周长时,感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线是直的,有四条边;而圆形的边线是弯的,是一条封闭的曲线。因为有了找、摸的体验,便能清晰地认识周长的含义。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愉悦。

  3、彰显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探讨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方法时,冯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争相发表意见,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富有个性的评价,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状态,从而得出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不但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升华,而且为后继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评: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激励着学生。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均处于理想的状态下,如果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话,那么这可视为一节成功的课。而这些都得益于我校对课题管理的实效性研究,在科学规范的课题管理制度下,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将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认识周长》评课稿 篇3

  前几天,听了吴xx老师所上的《认识周长》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预设。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段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并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她首先让学生根据公园平面图初步感知“一周边线”;再借助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进一步感知“一周边线”的特点,从而认识“周长”;接着由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这样设计,从生活中的实物着手,先形象地感知生活中的“周长”,再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认识数学中抽象的“周长”,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最后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活—数学—生活”的设计,把形象与抽象形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将“周长”这一概念从生活与实物中逐渐剥离、步步明晰。

  二、在有效探究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教学中,吴老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次是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之后,组织学生探究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二次是在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阶段,组织学生探索树叶和神奇宝贝卡的'周长求法。两次探究活动,吴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测量计算方法,再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介解决教学难点。

  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媒介,将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及时捕捉下来,反馈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本课教学中,在探索神奇宝贝卡(圆形)的周长求法时,吴老师用数码照相机拍摄了部分学生的测量时的照片,在交流时展示、播放。从而使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的展示,测量方法的优化也有了充分的保证。

  总之,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预设初步认识周长,并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深入理解周长。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果显著。

  《认识周长》评课稿 篇4

  《认识周长》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而进行设计的。该课时主要解决: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利用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周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全面、立体的周长概念。

  《认识周长》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小学里的数学概念往往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维特点,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揭示。周老师在教学“周长”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多个教学情境,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充分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展示了概念课基本模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巩固。

  首先是概念的引入: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童话情境——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的动画情节。这一情境很自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且紧紧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时强调了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从哪儿开始,沿着哪条路径,到哪儿结束。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活动中,初步感知树叶的周长。

  接着是概念的理解: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堂课,周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贯穿始终,学生通过描一描实物图片的周长,说一说什么叫周长,判一判图形的周长,找一找、指一指身边物体所在平面的周长,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做数学的过程中,又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活动之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更加全面、更加立体了。

  在理解了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又进入了概念巩固运用的环节――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师还是让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围一围、滚一滚等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加深了对周长内涵的理解。

  二、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环节,教师有意安排了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楼梯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操作测量。这里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测量、计算方法。这一层次的活动,趋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从各自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纸片的周长。第二层次是探究特殊图形的周长如:圆形和楼梯形,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也趋于深刻,学生领悟到测量周长除了量以外,还可采用围一围,可以滚一滚、甚至可以把线段进行巧妙的平移转化转化,学生从中感悟到对不同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应该灵活地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而且特殊的图形也有特殊求周长的办法,策略是多样化。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辨别和判断,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和“转化”的数学方法。

  三、有效提问,成就学生的精彩。

  在《数学教学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为了响应“精设课堂提问,提高课堂的实效”我对周老师《认识周长》所提的课堂问题进行了记录和统计。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共提出了59个问题。我把这59个问题进行归类统计,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有20个,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表示它的周长的?占总问题的33.9%;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交流所提的问题有26个,如:谁听懂了?方法不一样的有吗?占总问题的44.1%;为了激发学生的情绪和组织课堂教学的问题有13个,如有没有喜欢看动画片的?对吗?一起来看一下好不好?占总问题的22%,从这样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是有效的,正因为有教师较好的问题提出,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想法的碰撞,也成就了学生的精彩。如在引导学生交流园的周长测法的时候,一生说可以把圆对折,接着用2×一条边的长就可以了,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独特化难为易的;在交流楼梯形的周长的时候一生说,把它拼起来是一个正方形,而且说想法的时候表达清晰,真的很精彩!

  当然,在教学中有个别细节我有些想法:

  首先细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更加准确。教师的提问在语气上应该更加确定些?周长是长度的概念,如让学生“指出生活中物体的周长”环节,让学生把物体所在面的周长不仅指完整,而且说完整。

  其次在“初步感知周长的概念”环节,让反馈的时候可以做得更精致些,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图形的周长的。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堂上总会出现我们没有预设到得的情况。正是有了这种遗憾,才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正是有了这种遗憾,才能让我们不断研究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让我们在学习中储存知识、积累经验,并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把遗憾降到最低。

  《认识周长》评课稿 篇5

  吴老师的《周长的认识》一课,目标明确,设计有条理,再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厚实的语言功底。所以老师看上去从容不迫,但是学生却学得积极主动,学生时而独立思考,时而合作交流,还有适时的展示汇报,使得课堂上呈现出浓浓的探索学习的氛围。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于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潘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尢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认识周长》评课稿 篇6

  覃老师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也是后面学习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整节课中,潘琴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多时候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中在课的开始,老师能从日常生活中搜集一些常见的图形,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先通过摸一摸,指一指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再通过描一描,围一围,算一算等方法慢慢深入去探究,整个过程还算比较顺利。在学生自主探索,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在教学如何求周长的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活动,我觉得这样设计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丰富的数学课堂活动,让学生自己感知周长的概念,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生动的情境,在数学情境中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学到知识,还学到了数学方法:量一量、围一围,滚一滚,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识周长》评课稿(通用7篇)】相关文章:

1.《认识钟表》评课稿通用15篇

2.《认识钟表》评课稿(通用15篇)

3.《认识钟表》评课稿(15篇)

4.《认识钟表》评课稿15篇

5.圆的认识评课稿10篇

6.《认识钟表》评课稿(汇编15篇)

7.《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评课稿

8.《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评课稿

9.英语评课稿通用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