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评课稿

时间:2020-11-15 12:46:32 稿件 我要投稿

《赶海》评课稿范文

  篇一:《赶海》评课稿

  《赶海》是人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有一千个老师就有一千种语文。本课中,教者用他的智慧、才情和对新课程的深切感悟,诠释出的语文具有典型的个性。

  一、人性的语文——心理相容

  语文具有工具性,同时又具有人文性,这是不争的事实。语文课堂应浸润人性的色彩,负载精神的使命,流溢生命的动感。

  人性的语文,就是要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这堂课中说的是“我”和舅舅赶海的趣事,说的是“我”的童真、童心,说的是“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些,无一不是美好情感在文本中的体现。

  人性的语文,就是要创设唤醒学生、感染学生的课堂氛围,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情感。课程中蕴涵的情感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时,才能实现其陶冶、熏陶的价值。上课伊始,教师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动情地谈到:“这是一曲《大海啊,故乡》,‘小时侯,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我唱起这首歌,就想起我的童年生活。跟我一起写:赶—海—”教者做的,就是一种唤醒的工作,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景,产生阅读期待。

  人性的语文,就是要用教者自身的美好人性去关怀学生、滋润学生。当学生用洪亮的声音向老师问好后,教者赞道:“好,多有精气神”;当学生划出了表现赶海之趣的语句时,教者欣喜地说:“和我想得一样,很会读书”;当学生的朗读出现问题时,教者则摸了摸该学生的头,微笑着提醒道:“对不起,打断一下,读慢些,这里是远景,是整体描写。”在这堂课中,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他们真诚地敞开心扉,彼此欣赏,相互悦纳;学

  生感受到平等和自由、尊重和理解,同时受到关爱、激励、鞭策和鼓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种人文关怀使课堂处处充盈着奔涌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是这堂课得以存在和舒展的人文情境。

  二、对话的语文——情趣彰显

  对话的语文,就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交流沟通的过程。对话的语文,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形式,也是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

  对话的语文,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上课之初,教者说:“赶海有趣吗?趣在哪里,哪里有趣呢?”并让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文章写得有趣的地方。第二次读是教师引导学生放声朗读2、3节:“怎样才能读得有趣?边读边思,读慢些给自己想象的空间。”第三次读是指名学生个别读、教师指导读、全班读相结合,读出了赶海的情和趣。这种以“主问题”的形式带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采用了多层次、多方式、循序渐进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得以实现。

  对话的语文,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形”,而且还要让他们触摸到语文的“情”与“神”。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本堂课中,教者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将好的朗读体现在声音、表情、动作上”。如教者说:“摸得很小心,再听听,为什么要这么慢这么小心?”学生回答:“因为螃蟹不容易捉到”“不能把它吓跑”。又如:“这只小螃蟹被我捉住了”应笑着读;读“捏”时作出动作等等。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被声音、表情、动作激活了,课堂中充满着语文的'情趣。

  三、生活的语文——灵性涌动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学生带着自己生活的知识经验、兴致灵感、思考需求参与语文课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生活的语文,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来生成语文课程。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的语文就是儿童的语文,就是基于儿童体验的语文。儿童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但是课程意义的接受者,更是课程内涵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课程、建构意义的。本课中,教师坐在台前演舅舅,学生演小外甥或小外甥女,共同来表现“闹”的场景。学生有的甜甜地、撒娇地哀求舅舅,有的则用双手拽住舅舅,嘴里嚷嚷着就要今天去,就要今天去。这就是儿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闹”字进行的理解和对语文进行的解读。

  生活的语文,就是能用之于学生生活的语文。下课前,教师让学生再看看课文,不懂之处可以再提出来。学生问道“退潮时为什么有很多人?”教师将这个问题转给其他学生,并提出下课后再继续交流问题。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将语文与生活相联系,主动建构语文;又将语文拓展到生活、拓展到课外,将语文的外延扩展到整个生活。语文课程的意义在学生的建构中得到了重新发掘,这一发掘,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使学生的积累和潜能得到了喷发和涌动。

  在整堂课中,还有两点有待斟酌改进:

  1、课堂中的“生生对话”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多元理解。

  2、教师多次打断学生的朗读,使文本显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本的内在联系。 在课堂上,师生对话得很充分,但教师导得太多,引得太多,使得生生之间的对话显得较为苍白。在指名学生朗读第3小节时,教师为了指导学生理解和朗读,多次打断学生,以自己的思想代替了学生的个性感悟,也使得整段文字被割裂、被肢解,显得支离破碎。

  我认为在学生自由朗读2、3小节后,教师在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阅

  读交流。让不同的学生展示其多元理解和个性化朗读。学生读完之后,可以让其他同学评价:“他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趣味来?加入表情和动作是不是会更好些?”,通过生生对话达到互助互补、互激互促的效果。此时教师则从旁适时地点拨、引导,体现出“平等中的首席”。这样设计,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个性的张扬,使语文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平行对话过程

  篇二:《赶海》评课稿

  前几天,听了三年级组老师上的《赶海》,特别是缪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思考。

  一、缪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她就像一个引路人,一个朋友,引领孩子们在知识中探索、畅游。或许正因如此,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才那样活跃。

  二、以音乐为铺垫,以画面为背景,引入情境。

  教学伊始,以一首《大海啊,故乡》的歌曲为背景,旋律轻柔,歌声美妙,同时出示大海画面,把学生们的心绪一下子带到了大海边。

  三、紧扣“趣”字,统领全篇。

  本课的教学重点非常鲜明,那就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赶海的“趣”,在阅读中感受赶海的“趣”,于对话中感悟赶海的“趣”,在体验中回味赶海的“趣”。一个“趣”字贯穿了全课。通过自读圈画重要句子,捕捉有趣画面,再引导交流,发表自己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在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层次分明,学生的理解逐渐加深。

  其中有这样四句话:“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的?”“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这四句话还是课后的练习,要求体会句中含者的情趣。缪老师在备课时注意了这一点,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能穿插结合,提高了效率。尤其是对“嘿、哎、咦、哦”四个语气词的指点,缪老师不仅让学生说说它们所含着的意思,更能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使学生在悟中读、读中悟。

  四、渗透写法的指导。

  文章写作上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特点,一个是本课以歌词开头,巧妙地引出下文,结尾再一次引用歌词,照应开头,这是典型的首尾呼应。缪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这个写作方法重点介绍給了学生。

  另一个是课文第三段是一个重点段,文中采用“有的??有的??”的句式,先总体写出赶海的活动,接着生动具体描写了我和一个小伙伴抓蟹、捉虾的趣事,这是典型的先总后分的方法,这些明显的写作特色如果缪老师能在讲解课文时适当提醒点拨下,会使学生在做设计的课后作业“模仿《赶海》这篇文章写童年趣事”真正有法可循。

【《赶海》评课稿范文】相关文章:

赶海评课稿01-14

排球课评课稿01-02

散步评课稿01-18

白鹅评课稿01-16

统计评课稿01-15

蒲公英评课稿01-15

脚印评课稿01-12

回声评课稿01-10

新疆评课稿01-09

色彩评课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