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评课稿

时间:2023-12-23 17:44:27 稿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囚绿记》评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那么问题来了,评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囚绿记》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囚绿记》评课稿1

  怎样看待一节课,通常应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进行反思评述——这有利于落实课程实践引导;也是促进区域教学整体稳步提升的共识之举和必然渠道。然而在此之前,如若远望一眼飘然悠扬于当代人文上空的传统国学,未必不是规避了俗语所云“无远虑必近忧”的上行路线。

  翻看《中庸》,内有名言曰——“极高明而道中庸”。大体意思是说“圣人之道”虽然高明远大,但实践起来却不离乎“百姓日用”。

  这是源于道家的理论。其素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最高境界,且以宋明理学为发展之最终结果。以儒家内化的角度来说,亦将其殊途同归于了本宗之“礼”的道德属性。

  其实,国学中无论是儒、道亦或佛,对这一本原论的探讨从来就一直未曾终止过。也正因为如此,在当代教育教学的实践理念中研究并发展落实传统国学的本原核心,便似乎有了民族文化精神繁衍绵延的长远意义。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怎样理解国学思想的精粹并以此为导向将其融会贯通于教学活动中。

  说到宋明理学,其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哲学化。它一方面借鉴佛、道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又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宋明理学的改造,已将道德信条幻化成为以哲学作基础的理论体系。作为哲学思潮的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之说,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逆行运动;但还是属于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范畴,并且包括了其中强调的所以然与所当然的“事实与价值”关系。无论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人性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亦或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此伦理道德作为其核心的内容。

  而作为儒学发展的这样一种高级形态,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对道德理性的本体化思考与本体论的论证方面。这一论证既是对传统天人合一主题的极大推进,也是对人之为人精神的一种穷根究底的探索。因此,宋明理学的真正价值,主要集中于对做人之基本精神与道德关系的思考与提炼上;而其超越性的意义,正在于它真正塑造了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典型儒家知识分子人格。这种“四为”,既是理学担当精神与为人风骨的表现,同时也是其最具有现代价值、最值得推陈出新的精神。

  作为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本理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也许是可以借鉴宋明理学对道德理性的本体化思考作为尝试的。

  恰逢12月6日下午蔡舒老师公开区级课《囚绿记》,个人认为在“以生为本”这一点上确是落到了实处。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教者以主体情感为线索预想了三个环节:

  1—体会作者爱绿的情感

  2—理解作者放绿的原因

  3—感受文章浓重而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则以体会从“囚绿”到“放绿”的感情转变为主;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采用了自主式学习的合作探究模式;教学过程的导入部分以主体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情景导入的方式初涉课题:

  “生活如这彩虹一样多彩,颜色,常常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红色,象征喜庆;蓝色,象征忧郁;紫色,象征浪漫……若用一种颜色来代表生命和活力,你们会选择什么颜色呢?(绿色)今天我们就走进一篇充满绿意的文章《囚绿记》”继而,引导理解课题:

  “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八年级时我们学习了‘汉字’专题,请一个同学从汉字的造字法上谈谈‘囚’这个字”“‘囚’往往对人而言,可见,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中的‘绿’具体指什么?(常春藤)

  在希腊神话中,常春藤代表酒神迪奥尼索司,有著欢乐与活力的象征意义。如此美好的绿,为何会被‘囚’呢”再而检查预习:

  “这篇课文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现在检查大家的劳动成果啦”这一步的字词梳理到位。不但具体列出语言点且由字形引申到字意,强化了对文字的自主体认意识。如,列出了“瞥见涸辙急不暇择蕈菌”并提示“瞥”字可拆解为“敝”——表示很快地看;“目”——寓意眼睛在接下来的“通读感知,寻找绿色”部分,通过“任务式”教学的“问题引导”调动了学生主体的阅读体验意识:如“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囚绿’的部分。(8—11节)”“‘囚绿’只是内容的一部分,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内容呢?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作者主要依次讲述了和常春藤之间的哪些事情?(小组合作)” “(择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教师引导、板书”“绿色是多宝贵的啊,让我们来品读课文,欣赏绿色”在“品读思考,欣赏绿色”部分,教者通过提示运用圈点、评论手法突显了文本阅读的具体方法:“用圈点、评论的方法读5—7节。找出文中作者欣赏绿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朗读指导。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欣赏绿色的`?

  板书:喜爱”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作者对这绿是何等的喜爱,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

  稍后的“朗读探究,幽囚绿色”部分,以自主朗读的方式调动激发主体的情感体认。在这一步骤中教者由学生以自我审美作为标准选择喜爱的段落描写,并要求以感情带动朗读继而引发感悟:如“请大家自由朗读8—11节,并找出描写常春藤的语句”

  “概括一下被幽囚的常春藤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明确:固执”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作者对常春藤的情感产生了怎样微妙的变化”

  “板书:恼怒”

  “作者的恼怒会一直延续到最后吗?让我们触摸作者的灵魂,开释这绿色”

  学生的自主式表达体现了对感情描写的体认,如领悟到“焦”字的用法。在“触摸灵魂,开释绿色”部分,教者灵活穿插引用了与课文及作者相关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有效实现了主体对文章立意及思想的情感共鸣:如“陆蠡在《囚绿记》序中写道:“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

  刚才我们早已欣赏了作者文字的美丽,但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他所关注的时代和事件”“其实本文中也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请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作者是如何处置这“绿囚”的”“明确: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黄瘦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他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哪些词语要重读呢?板书:珍重永不屈服于黑暗”

  “我们看本文的作者陆蠡,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件:1—作者简介2—日本人曾提审陆蠡

  问:“你爱国吗?”

  “爱国。”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此后,他每次都如此回答,直至被杀害。

  “联系本文内容,说说陆蠡拥有怎样的灵魂” “这篇散文的生命力量就在于作者不屈的灵魂——巴金怀《囚绿记》”

  “古往今来,像这样不屈的灵魂还有很多。他们有的看似柔弱,但他们正是中华之脊梁!我提议,让我们用三秒的钟掌声为这些不屈的灵魂致敬”

  完善结构,阅读启示:“同学们再来看看课文最后两节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能否删去”在“教师引导”部分,同样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有效实现了学生主体的情感升华:“作者放绿的原因?‘绿’的象征含义”接下来的“阅读启示”部分,通过反思式的问题引导出写作方法的运用:如,“背景交代对升华主题的作用”

  最后的“拓展延伸,口语交际”部分,以口语实践的方式融合了本课的情感升华和文本技能:“结合课文内容,观察图画,你想对小女孩说些什么”举例:“**您好,我们能和自然的每一个生物交朋友,有心去呵护他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真正用心的爱并不是自私的拥有,而是心灵的交流,也许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才是这群可爱的精灵所向往的,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爱”

  课后回味,感受绿的真谛:“作者怀念的绿在一年后究竟变成什么样了呢?请你展开想象,为作者和绿的重逢展开一段描写”

  板书的设计厘清了课文内在的情感线索:

  情感线索

  择绿

  喜爱赏绿

  恼怒囚绿固执

  珍重释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灵魂

  思绿

《囚绿记》评课稿2

  这次,我参于了我校文科组“课内比教学”的复赛听评课活动,其中聆听了3节语文课。讲的都是《囚绿记》,这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此文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文质兼美不同于一般的散文。

  听罢后,我很有感触。让我再一次领悟了新课改的创新和人文精神,感受到了新课改给学生带来的学习上的轻松和快乐,也欣喜地看到了充满活力的同行们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地位和角色的转变与成长!老师们都能遵从生本理念,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去读,去发现,去探究,去说,去写。尽可能的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口的能力与参与意识,既注重了基础,又培养了能力。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享受着文本魅力。其次,能依据文本特点,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感受绿的意蕴。再次,教学环节科学合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教师的引导尽可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当然,课堂教学有它的特性,它永远是一条射线,而不是线段。任何课堂都会有它的缺憾。下面是我听后的.一点感想与建议,以示请同行们指正。

  邹老师的思路清晰,问题设计合理,注重了学法指导。但在时间分配上欠合理,导入不够简练,导致学生读得太少,形式单一,没能对文本做较深的挖掘与赏析。其次,教态还不够亲切.缺少感染力,讲的还显得较多。

  高老师的板书图文并茂,很有新意。但在问题设计上还欠科学合理,不够具体明了,不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同时,也使得教学思路显得不够清晰。其次,教师在学生学习受阻之处,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与点拨,导致学生参与意识不大,学习气氛不浓。另外,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太少了,形式也太单一,影响了学生对“绿”的内涵的领悟。

  吴老师的导入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切合文本。但解释“蠡”,与文本无多大关系,既花时间又有画蛇添足之意,不利于有更充足的时间去突破重点,没必要,建议删去。其次,赏析文本应放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之后,教师可借归纳咏物言志的写法追问“作者是如何来咏物的?你认为哪些词句精妙?妙在哪里?”这样自然的导入到对精美语言的品味欣赏。另外,在评价时,既可师评,也可生平。这样课堂既和谐又体现了师生相长。

  总之,听他们的课是一次成长,更是一次洗礼,值得深思。他们的课就像镜子一样照亮了我,同时,也触及到了我在教学中的失误与遗憾。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

【《囚绿记》评课稿】相关文章:

核舟记评课稿01-20

《核舟记》评课稿07-19

窃读记评课稿07-22

《鲁滨孙漂流记》评课稿03-01

《核舟记》评课稿2篇02-07

核舟记评课稿2篇06-09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评课稿04-27

拼音课评课稿02-06

复习课评课稿精选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