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评课稿

时间:2023-06-27 13:50:35 稿件 我要投稿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 12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祖父的园子评课稿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 1

  虞老师是我们学校语文学科的带头人,更是我们五年级语文教研组的领头雁。作为同一级段的老师,我们很荣幸在虞老师一次次的校本教研中得到学习机会,并受到启发。今天这节《祖父的园子》,同样使我对高年级阅读教学及篇章的教学有了新的收获,首先抓住篇章的逻辑联系,整体地去把握,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然后抓住要点、细节,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资源,即具体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品味。最后,把要点联系起来,回归整体,总结升华。

  下面我结合虞老师的教学过程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整体入手

  1、首先虞老师从三组相关的词语入手,让学生初步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抓住了课文的两条主线,一是园子怎么样。二是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如果一下子问学生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可能学生回答不好,这样的提纲挈领无疑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拐杖。另外,也顺应接下来的教学,因为虞老师接下来的教学就是紧紧扣住描写景的自由与人的自由段落来展开的。

  2、我们再来看教学景和人这两大部分的时候,虞老师也是从整体入手的。比如教景这部分,先让学生朗读思考“园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准备用哪些词语来概括它?”然后交流板书,再接着让学生去文中找相关的句子。

  3、虞老师在课文的整体的情感把握教学,也值得我们学习。课一开始让学生介绍作者萧红和作品《呼兰河传》,由此了解到萧红童年的`不幸以及祖父在萧红心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课尾理解祖父的慈爱,提升祖父的园子就是我的乐园就是爱的家园,学生就易于理解。我觉得虞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到位,也很独特。正像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自己的文本需要我们自己解读。”只有教师读懂了文本,读懂了作者的心,做好了文本作者的知音,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

  4、朗读设计也体现了整体性。虞老师抓住“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句话让学生回环朗读,突出了“自由”。

  二、细节突破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篇幅又很长,为了在一节课把教学完美地呈现出来,虞老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大刀阔斧,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抓得很准。体现了该详的详,该略的略。

  在景这部分抓住了第17小节,体会景的自由。学生通过读书,通过质疑:用了那么多的“愿意……就”是否太啰嗦,进行品味。在虞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从10个“愿意……就”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在写人干什么这部分中,虞老师让学生用句式“愿意……就”来说说我在园子里干什么,很快地让学生体会到人的自由。接着抓住浇菜这件学生最感兴趣的事,去品一品。

  尽管教学内容多,但虞老师仍然把“读”放到了重要位置。在这节课上有指导学生朗读、默读、略读、诵读。有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深思的,虞老师就安排学生默读。因为只有默读,学生才能“静而沉思”、“定能生慧”。高年级要加大思维的力度,增加思维的空间,所以课堂上我们一定要强调默读,落实这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另外虞老师还注重了朗读评价。

  总之,虞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兴致盎然地品味这么长的阅读文章,去体验作者用怎样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切不是一般老师都能够做到的。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 2

  听了吴xx老师教学的《祖父的园子》一课,吴老师那幽默的语言,细致的讲解,耐心的指导,巧妙的点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觉,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生动。

  一、抓住重点句段,讲解细致、透彻,让学生在重点句段中理解文章,体味情感。如“哪个词可以概括裁员的特点?”还有重复出现好多遍的“就”字,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蔬菜们的自由。

  二、“我来写园子”这一环节,教师出示了例子“——了,就像——似的`。——愿意——就——。”让学生仿照书上的句子来想象写。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入一层,而且降低了学生直接写的难度,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句子,通过当时的学生反馈来看,这一环节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

  三、本节课朗读很多,形式多样,最突出的是教师和学生配合着朗读,读出了蔬菜的自由,同时,教师起到了示范朗读的效果,使学生越读越有感情。还有后面的教师配乐朗读更升华了文章的情感。

  四、教师最后对作者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更加了解了其人,理解了其文,升华了其情。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 3

  《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是萧红的作品,全文充满浓郁的乡村气息,散发出诱人的泥土芬芳,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童年的自由与快乐。文章辞藻朴实到“咸菜就着窝窝头”般的简单,但,恰恰是口头的大白话,把幼儿心中的畅快淋漓地再现出来,使人读了,仿佛童年就在眼前,欢笑就在耳边。

  周老师的教学风格如同萧红的笔风一样,简洁而凝练,朴实而风趣,智慧碰撞智慧,激情擦出火花。下面将听课感受梳理如下,如有异见,恳请指正,以便共同提高。

  一、享受自由

  周丽老师抓住了文章的灵魂“自由”一词构筑执教理念。让学生读中体会园子中的趣闻趣事,让学生感受祖父的包容与疼爱,从而找到令萧红自由的真正的原因;周老师破题的着眼点放在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先从园子中的动植物说起,通过朗读了解到园子带给诸如“黄瓜”“蜂子”“蝴蝶”“倭瓜”“玉米”等生物的自由,转折到,人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中也同样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景与情交叉在一起,物与人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个专属于祖父和我的世界中,神马都是开心的、美丽的、充满童话情节的。

  周老师努力给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不拘泥于按部就班地逐层推进,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你们将体现“自由玩闹”的段落读到哪,我们的课堂就推进到哪,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而是学生驾御着老师的课堂在行进。可以先读最后一段,也可以先读中间一段,还可以前后轮流转换着读,一切的一切,看似混乱,却乱中有序,章法遒劲。这就是民主里集中,集中里民主。

  二、读悟品文

  周老师拎住“最感兴趣的段落是什么”这根主线,顺藤摸瓜,将自由与爱联结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的语言文字中品味萧红对住在呼兰河城中的祖父的怀念,周老师紧抓园子不放,通过反复朗读有关园子的语句,品味园子的生机勃勃。二着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个园子,一个叙事,一个写景,参照物迥然不同,而效果却惊人的一致,这就是殊途同归。

  在品读“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那一段,周老师下足了工夫,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自由”“快乐”,如何让学生体会呢?周老师把她的整节课堂设计成了一个“自由快乐”的课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这一点。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呢?周老师引入了“景物”,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在一次次的个性化朗读体验中,学生逐步体会到了“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由的。”巧夺天工,浑然天成。更难能可贵的是周老师总结出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既教读法,又教写法,最大限度地进行了知识的传授,这样的课堂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同样是品读“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那一段,周老师分析得那么透彻,那么有深度,虽然周老师没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但是一个小练笔却不偏不倚地替学生习作引路。表达与阅读理解应该是融为一体的,阅读课有表达。光说不练的课堂是不行的,哪怕写一个词,写一个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养成了用笔去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更严密,更全面。

  三、敢于创新

  一般状态下的语文课堂程序是质疑——释疑——总结,但在周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周老师在学完全文后,话锋一转,将焦点落到了第一自然段,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呼兰河城那么大,为什么写住着的'人就只是祖父呢?”说老实话,一般情况下,我们学完全文了就不再进行更多的提问了,而这个问题却不能回避,是的,在萧红的世界里,祖父是唯一能给她自由与快乐的人,所以,萧红的经历越坎坷,对祖父的怀念会越深。这个问题不是多余的,而是必须的。

  创新并不等于轰轰烈烈,而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很可能是平平淡淡的。在周老师的课堂中没有许多零零碎碎或者冗冗长长的问题,有的只有贯穿全文的精干主轴,那就是“课文哪里体现了我很顽皮”或者“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很简单,学生学起来很轻松,留下来更多的时间去读读文章,去悟悟文章,甚至去写写片段。

  删烦就简应该也必定成为语文改革的最终趋势,因为,我们太需要简单地教语文,学生太需要轻负担地学语文了。

  求同、存异、探索、创新,这就是今天的课堂教学给予我的启示,课还没到精致的程度,在今后的家常课中,我们不妨尝试周老师的教法,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提高。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 4

  《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我从来没接触过,上课前专门拿一本学生的书看了看,知道是篇略读课文,语言很美,篇幅很长,当时就想着这样的课要怎么上。开课,吴老师围绕着“祖父的园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哪个自然段写园子的蔬菜,本自然段哪个词语可以概括菜园的特点”展开。我和同学们一样一直被老师的幽默风趣、嘻笑怒骂、妙语联珠吸引着,这个时间学生是轻松的,我也是轻松的'。

  猛一看表,已经二十分钟过去了,当时不禁有些着急,那么长的课文要怎么讲啊,可是吴老师巧妙的用“萧红怎么会知道园子的快乐呢?”这样一个过渡,然后让学生圈出“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做的事情,在师生交流中,师生合读中,我们感受到了萧红的快乐的童年。

  吴老师却在大家沉静在快乐中时,又抛出了萧红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让我们对她更多了许多的惋惜,与对《呼兰河传》的阅读欲望。

  吴老师的课,我很喜欢。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 5

  《祖父的园子》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是萧红绘画式的语言风格,同时,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睿瑞老师多次引导学生学习、领悟。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睿瑞老师在课堂上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睿瑞老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富有启发性,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睿瑞是一位很智慧的老师。下面我就从以下三点进行评课。

  一、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篇美文

  如:哪几段写出园子的美丽?

  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看着这些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提?

  睿瑞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相机引导,充满了教学机智。

  二、从整体入手,抓住了课文的两条主线。

  睿瑞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提问了:“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一个园子?”“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做什么?”

  睿瑞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层次,如果一下子问学生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可能学生回答不好,这样有条理的设计无疑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拐杖。

  三、从细节处突破,大声朗读、带动作读,引导学生从写景和写人两处去感悟祖父园子的快乐。

  睿瑞老师教写景这部分,让学生读后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请你用3—4个词语来概括它给你留下的印象,把词语写在课题旁,而后还指名写在黑板上。

  在写人方面,老师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来感悟“铲地”、“浇菜”这些活动的“人性自由的乐趣”。睿瑞的引导也很有意思,老师机智的引导语:“萧红说是在浇菜,其实她是在玩水,瓢里的水倾泻而下,与其说她在浇菜,倒不如说她在浇人。”

  我看过萧红传记,她经历了几段罗曼蒂克的婚史,大概萧红是一个崇尚自由,“心”和“作品”都会跟着自由走的民国女作家吧。睿瑞老师上出了萧红作品“自由”的原生态味道。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 6

  今天,听了徐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受益匪浅。

  徐老师抓住了文章的灵魂“自由”一词构筑执教理念。让学生读中体会园子中的趣闻趣事,让学生感受祖父的包容与疼爱,从而找到令萧红自由的真正的原因;徐老师破题的着眼点放在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先从园子中的动植物说起,通过朗读了解到园子带给诸如“黄瓜”“蜂子”“蝴蝶”“倭瓜”“玉米”等生物的自由,转折到,人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中也同样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景与情交叉在一起,物与人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个专属于祖父和我的.世界中,神马都是开心的、美丽的、充满童话情节的。

  徐老师努力给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不拘泥于按部就班地逐层推进,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孩子们将体现“自由玩闹”的段落读到哪,课堂就推进到哪,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而是学生驾御着老师的课堂在行进。可以先读最后一段,也可以先读中间一段,还可以前后轮流转换着读,一切的一切,体现着民主里集中,集中里民主。

  此外,文中祖父的“笑”的细节颇耐人寻味,所以教学中徐教师抓住了祖父那个特别亲切的表情——“笑”来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通过对祖父的“笑”的想象、言说,引导学生感悟祖父一次次笑容背后的真正内涵。学生从“笑”字中读出祖父的和蔼、慈祥、宽容和爱。把祖父的笑读活了,祖父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对园子爱的理解就能水到渠成。

  一般状态下的语文课堂程序是质疑——释疑——总结,但在徐老师的课堂中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徐老师在学完全文后,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问题“呼兰河城那么大,为什么写住着的人就只是祖父呢?”。说老实话,一般情况下,我们学完全文了就不再进行更多的提问了,而这个问题却不能回避,是的,在萧红的世界里,祖父是唯一能给她自由与快乐的人,所以,萧红的经历越坎坷,对祖父的怀念会越深。这个问题不是多余的,而是必须的。

  求同、存异、探索、创新……这就是今天徐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予我的启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多向徐老师学习,不求能达到她的教学水平,哪怕是提高那么一点点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心满意足了。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 7

  《祖父的园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向老师非常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快速浏览,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课的开始,向老师就告诉学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读法不同,可以是默读,可以是浏览,甚至可以是一目十行。在此基础上,向老师就引领学生开展了对课文的三次浏览,可谓是别具匠心。

  第一次浏览,让学生紧扣课题,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想到什么词了,就可以写在课题的旁边。于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应有尽有、快乐、自由”等园子的特点就在孩子们的第一次读中感受到了,对文本初步的整体感知就达成了。

  第二次,还是快速浏览课文,让学生带着“为什么是自由快乐的”这个问题,用圈关键字的方法,梳理梳理:萧红在园子里干了哪些事情?然后师生一起梳理出了10件事,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基本把握了。

  第三次,向老师以“这些事情中最重要的是哪件事?”来引领学生精读重点部分。看似简略的三遍读,实则一遍比一遍深刻,一遍比一遍有效。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让学生知道:使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因此,细读文本之后的孩子们,又有了全新的体会。

  细数向老师《祖父的园子》,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精彩纷呈,感受他“洒脱、大气、风趣、睿智”的课堂风范。课中我们真切看到了孩子们在他的带领下,潜心会文本,开心满课堂!课堂上孩子们爽朗的笑声,告诉我们这样的课堂他们不累,这样的课堂他们喜欢!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 8

  《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作品,写得至真至纯。短文以“爱”为核心,让“趣和乐”贯穿在祖父的园子里,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幸福、快乐的家园,是“我”成长的根基,是“我”精神的故乡。这篇课文是我第一次听到,但杜老师的课我听过很多次,杜老师那种朴实自然的大家风度、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智慧、教学技巧、教学艺术都是值得我长久学习和揣摩的。

  这堂课有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这是一堂感悟的语文课。

  以读为本,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着重是培养学生“悟读”的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理解中熏陶,情感得到了升华。课堂上,杜老师引领的方式有:

  1、自读自悟,读出自己的理解。初读课文时,杜老师抛出问题:“想不想知道祖父的园子什么样?”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如“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反复品读、感悟,读出个性,读出园子的自由。

  3、情感中感悟。让我印象较深的是,在教学中,杜老师引导学生用心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学生通过读文概括出这是一个应有尽有的园子、这是一个香气扑鼻的园子、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园子、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园子……。

  二、这是一堂巧妙的语文课。

  杜老师在教学环节上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善于以问促“情”。教者深知本文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萧红对“园子”的怀念之“情”,对祖父的敬爱、想念之“情”,祖父对“我”的关爱之情。杜老师紧紧抓住这条情感线索,通过一个个连贯的问题,通过学生们的回答,这些情感渐渐清晰为同学们所理解,所感动。杜老师善于提问,而且逻辑性极强,看似“离题”,却是巧妙有章的。如读完词语之后,杜老师提问“这些词语跟园子有关系吗?你发现了什么?”杜老师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巧妙地把词语归类,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再如,在读自由的园子这一段落时,杜老师问:“有一个词语——“愿意……就……”用了很多次,不罗嗦吗?”通过比赛读、个别读,学生在读中自悟,再次让学生进一步正是这个词语的反复使用,才更体现出园子的自由,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起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由此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准确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置能大大推进教学的进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这是一堂训练的语文课。

  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语言文字能力的掌握首先要通过读的训练,杜老师这节课至始至终地重视和落实了这一点。杜老师善于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适时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学生通过读书,抓住了“愿意……愿意”、“要……就……要……就……”、“一切都活了。”等词语或句式进行反复的品位、以达到不断积累和最终的运用。在杜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通过读书理解,对课文的认识由知性上升到感性,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而且,在教学中,杜老师看似平常的语句,却意味深长。课上哪怕一个细小的地方都是充满语文气息的'。如课中,杜老师要求学生读书“会读书,也会思考。”

  四、这是一堂亲切的语文课。

  整堂课,杜老师亲切自然的肢体语言,循循善诱的教学语言,无不给学生和听者一种愉悦的感受,印象深的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杜老师侧下身子认真倾听,偶尔的抚摸着学生的头,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这种无声的语言,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宽松、平等的环境下学习,课堂上精彩纷呈也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了。

  一点小小建议:

  1、学生发言的面儿小,站起来发言的总是少数几个同学。

  2、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也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满心的快乐。可以在课堂上稍加点拨一下。

  3、是否可以设计一个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 9

  前几天,我听了一节刘红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我第一次听到,听说是一篇新课文。《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作品,写得至真至纯。短文以“爱”为核心,让“趣和乐”贯穿在祖父的园子里,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幸福、快乐的家园,是“我”成长的根基,是“我”精神的故乡。

  刘红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问题情境的巧妙设置,善于以问促“情”。教者深知本文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萧红对“园子”的怀念之“情”,对祖父的敬爱、想念之“情”,祖父对“我”的关爱之情。刘老师紧紧抓住这条情感线索,通过一个个连贯的问题,通过学生们的回答,这些情感渐渐清晰为同学们所理解,所感动。刘老师善于提问,而且逻辑性极强,看似“离题”,却是巧妙有章的。往往待到下一个问题出现,你才恍然大悟,之前的那些问题只是铺垫,没有上一个问题的巧妙的铺垫,课堂教学就会停滞受阻,情感无法进一步升华,由此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准确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置能大大推进教学的进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者提问的时候,善于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适当帮助引导学生去说去总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去提不同难度的问题,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其次,刘老师善于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适时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语言文字能力的掌握

  首先要通过读的训练,刘老师这节课至始至终地重视和落实了这一点。同时,刘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到位,也很独特,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抓得很准。正像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自己的文本需要我们自己解读。”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作好充分的准备,该注意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要预设明确的练习点,训练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训练到位扎实。

  总之,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让语文学科姓“语”,引导孩子在文本的解读中,达到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学性的互融互进,凭借丰富动人的语言文字敲击孩子们的心灵,让语文的“语言”的魅力打动孩子们的心。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 10

  前几天,我有幸听到了一节与众不同的课——董一红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作品,写得至真至纯。短文以“爱”为核心,让“趣和乐”贯穿在祖父的园子里,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幸福、快乐的家园,是“我”成长的根基,是“我”精神的故乡。

  董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问题情境的巧妙设置,善于以问促“情”。教者深知本文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萧红对“园子”的怀念之“情”,对祖父的敬爱、想念之“情”,祖父对“我”的关爱之情。魏老师紧紧抓住这条情感线索,通过一个个连贯的问题,通过学生们的回答,这些情感渐渐清晰为同学们所理解,所感动。董老师善于提问,而且逻辑性极强,看似“离题”,却是巧妙有章的。往往待到下一个问题出现,你才恍然大悟,之前的那些问题只是铺垫,没有上一个问题的巧妙的铺垫,课堂教学就会停滞受阻,情感无法进一步升华,由此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准确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置能大大推进教学的进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者提问的时候,善于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适当帮助引导学生去说去总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去提不同难度的问题,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其次,董老师善于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适时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学生通过读书,抓住了“愿意……愿意”、“要……就……要……就……”、“一切都活了。”等词语或句式进行反复的品位、以达到不断积累和最终的运用。在魏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通过读书又从10个“就”字上理解,对课文的认识由知性上升到感性,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语言文字能力的掌握首先要通过读的训练,魏老师这节课至始至终地重视和落实了这一点。同时,董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到位,也很独特,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抓得很准。只有教师读懂了文本,读懂了作者的心,做好了文本作者的知音,力求做作者的代言人,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正像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自己的文本需要我们自己解读。”,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作好充分的准备,该注意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要预设明确的`练习点,训练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训练到位扎实。总之,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让语文学科姓“语”,引导孩子在文本的解读中,达到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学性的互融互进,凭借丰富动人的语言文字敲击孩子们的心灵,让语文的“语言”的魅力打动孩子们的心。而董老师也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辅助他的教学过程,很多需要学生朗读的部分,他用幻灯片展出来,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这样就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 11

  听了老师教学的《祖父的园子》一课,老师那幽默的语言,细致的讲解,耐心的指导,巧妙的点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觉,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生动。

  一、抓住重点句段,讲解细致、透彻,让学生在重点句段中理解,体味情感。如“哪个词可以概括裁员的特点?”还有重复出现好多遍的“就”字,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蔬菜们的自由。

  二、“我来写园子”这一环节,教师出示了例子“——了,就像——似的。——愿意——就——。”让学生仿照书上的'句子来想象写。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入一层,而且降低了学生直接写的难度,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句子,通过当时的学生反馈来看,这一环节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

  三、本节课朗读很多,形式多样,最突出的是教师和学生配合着朗读,读出了蔬菜的自由,同时,教师起到了示范朗读的效果,使学生越读越有感情。还有后面的教师配乐朗读更升华了的情感。

  四、教师最后对作者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更加了解了其人,理解了其文,升华了其情。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 12

  今天听兰岚老师讲《我和我祖父的园子》一课,感受颇深:

  一、兰岚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

  用“作者为什么会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一个大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读书自悟,给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在学生探究汇报的过程中老师相机知道了修辞方法如何排比、比喻等。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而多读中又特别强调了朗读。

  《祖父的园子》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同此,教者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自己的语句,在教师相机引导时又再次引导学生去读。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学生逐步感悟到文章的含义。感到作者在园子里自由的生活,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老师在这堂课上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老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精当简练,富有启发性,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

  三、不足之处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较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相关文章:

《祖父园子》评课稿08-19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11-18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通用03-17

《祖父园子》评课稿11篇08-19

《祖父园子》评课稿(11篇)08-19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12篇11-18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12篇)11-19

祖父的园子评课稿(精选9篇)02-22

我和祖父的园子评课稿11-02

《我和祖父的园子》评课稿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