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整理》评课稿

时间:2022-09-16 13:05:17 稿件 我要投稿

《分类与整理》评课稿

《分类与整理》评课稿1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本节课重点是观察学生能否独立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教师提出分类依据,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觉得高老师的这节课除了目标落实比较到位,还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需。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促使其参与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抓住教材提供的素材,从生活原型问题出发,创设文具店的生活情境,渗透分类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引出课题,整个设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

  2、注重激励性评价,感受欣赏激励。

  面对低年级学生,高老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有针对性、不失时机地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如:“你的想法很有新意 ”,“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XX小组的办法真多”,“你们自已鼓励鼓励自已吧”等富有激情的语言,使学生感到置生于思维发展的自由天地中。

  3、动手操作,讲究真实有效。

  在本节课中,高老师非常注重了“导”,如:每次学生动手操作前都要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另外还注重了活动的梯度性,如第一次分学具,让学生初步理解单一标准下分类的方法,第二次分铅笔鼓励学生找到不同的方法,按不同标准分类,两次要求的不断递进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总之,整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挖掘教材内在因素,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内容,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合作精神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分类与整理》评课稿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

  《分类与整理》是一节新内容,王老师从逛文具店引入课堂,首先让学生说说更愿意逛哪个文具店,为什么?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分类的意义和作用。王老师还很重视学法指导,先利用小兔小熊的卡通头像,让学生感知象形统计图和单式统计表。在分平面图形过程中,应老师先和学生们一起群学“按形状分”,学会分类和整理的方法,再问学生“还可以怎么分”。教师指导由扶到放,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极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体验、探究、思考的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王老师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思路十分清晰,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环节过度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另外拓展增加一个“正方形和五角星该怎么放”这个设计创新有亮点,一个是在原图上增加,一个只能另放一类,思考全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是一年级个人认为还是可以再增加一些活动操作题,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可能考虑到课堂纪律会不好掌控,但不妨大胆放手试一试留给学生多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

《分类与整理》评课稿3

  今天,听了《分类与整理》一课,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主题:“怎样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教师的'语气和蔼,有足够的耐心启发学生,符合低段教师教学的要求。

  2、开课教师设计的热身训练为学生铺设了很好地台阶,很自然的渗透了分类整理的作用,让学生潜意识的认识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整节课教师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如:板演这个环节中把书中的图做成能活动的,让学生亲自来前面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这样更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在练习题设计中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扑克牌的分类,教室里的人可怎样分类……。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4、注重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如强调一一对应,在统计图下写出对应的颜色或画出相对应的图等。

  建议:教师的提示语应该置前:如果在小组合作前提出要求,效果会比学生已活动开始后效果好。

  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分类与整理》评课稿】相关文章:

《分类与整理》的评课稿范文11-22

数学《分类与整理》评课稿(通用5篇)03-02

《整理房间》评课稿07-20

整理房间评课稿04-29

整理与复习的评课稿11-06

整理与复习评课稿11-02

《分类》的评课稿范文11-18

《物体分类》评课稿11-05

《整理文件》评课稿范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