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评课稿

时间:2022-09-01 09:58:51 稿件 我要投稿

《井底之蛙》评课稿

《井底之蛙》评课稿1

  刚才,听刘老师执教了《井底之蛙》一课,刘老师在教学中严格践行了“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给我的感受是: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扎实;老师教得更轻松、教学思路更清晰。纵观整节课,它所遵循的教学理念和《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全吻合。

  从事语文教学十几年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大多时候是从个人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习惯出发来预设和实施课堂教学,有时感觉捉襟见肘,甚至力不从心,难以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拓展语文教学的内涵。“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就像一把密集的梳子,把我原本纷乱的教学思路梳理得有序而清晰。当然,它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最大的益处是可行性强,易实施。

  下面,就刘老师上的《井底之蛙》一课,我将结合《新语文课程标准》和对“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粗浅认识,谈谈自己的见解,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正。

  一、“三环五步”教学模式,更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

  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过: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首先要看学生是否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从“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紧扣“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三个教学环节,突出“预习、提问、梳理、探究、练习”五步教学流程的思想中,能明显感受到其是把学生摆在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刘老师在实施教学时,完全秉承了这样的理念。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分小组探讨梳理问题,再以问题生成单的形式罗列问题,学生最后自己找出本课教学的中心问题井底之蛙为什么后来“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呢?一气呵成。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浓,学习主动性较传统课堂大大提高。

  二、“三环五步”教学模式,更明确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定位。

  正是因为“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所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定位更明确了。刘老师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井底之蛙为什么后来“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呢?)时,并没有直接通过分析讲解急于让学生寻找答案,而是不断引导启发学生,采取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在小组中交流探讨,再集体交流,循循善诱,让学生自读自究自悟。最终水到渠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三环五步”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收获的不只有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会学习比收获知识更重要。如果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信守此种理念并乐于实践,我相信,量变必然发生质变,我们的学生到小学毕业时其学习能力一定有很大的进步。

  四、“三环五步”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富有成效。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力争实现课堂教学“六化”目标,即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奥问题浅显化;模糊问题清晰化;抽象问题形象化;零散问题系统化;具体问题理论化。刘老师在本节课教学中智慧地运用了“问题生成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梳理出各种问题,经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了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最后筛选出主体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要求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杂七杂八,有时和文本相去甚远,有的问题还表达不清。作为教师,我们自己有时提出的问题,表达上也模糊,让学生难以回答。而“问题生成单”这种形式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值得推广。

  总体来说,刘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但有些细节方面个人觉得有待完善。以下建议不一定正确,和刘老师商榷。

  1、在分析青蛙的“小快乐”时,刘老师紧扣文本,用让学生做批注的方法,得出青蛙的“小快乐”有:跃出井外之乐,回到井中之乐,跳进井水之乐,文本分析准确透彻。如果老师在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得出:青蛙的快乐都局限于这口水井,范围很狭小,就能和后文中鳖在大海中的“大快乐”形成鲜明对比,为突破教学难点奠定基石。

  2、教学表现鳖的“大快乐”的内容,在分析“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时,刘老师问学生:“这一句表现了大海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表现了大海的辽阔。”刘老师给予了肯定。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始终以“辽阔”一词概括大海的特点。这是理解文本的偏差。上句除了表现大海的辽阔特点,还表现了大海“深”的特点。

  3、本文第一自然段的中心词是“夸耀”,而不是“小快乐”。刘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青蛙的“小快乐”,这属于没有抓住教学基点。应该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青蛙夸耀的语气,这样更能表现青蛙的目光短浅、盲目自大。“小快乐”没有错,错在青蛙不断“夸耀”,给人不知天高地厚的感觉。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我也在摸索中实践着。在实践中,我还有很多的疑惑,其中两点我始终在思索:

  1、《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应如何发挥它的灵活性,避免流于形式,以适应此种教学指导思想。

  2、“三环五步”既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旨在“全力打造开放、自主、合作、探究性高效课堂。”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语文学习能力。基于农村学生现状,又应如何逐步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习惯。

  我们常说:理论和实践是辩证的统一体。站在理论的高度,我们的课堂教学会更科学、更有深度;立于课堂教学的基点,我们的教学理论会不断丰富、不断提升,反过来又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我相信:“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提出和推广,必将把我区的新课程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

  最后,我以战国思想家荀况的一句名言总结,与大家共勉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井底之蛙》评课稿2

  《井底之蛙》是四年级的一篇寓言。许老师教学目标聚焦定位较准,教学设计整体感强、层次性丰富,且富有创意,教学中注重语文因素,是一节成功的阅读指导课,颇有名师的范儿。

  首先,这堂课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在小学阶段大量积累语言文字对于建立语言表达有好处。许老师让学生圈画出四字或四字以上的词组,将词串从课文中提炼出来,采用自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熟读的同时进行语言积累。并引导学生利用词组复述课文,教师示范后引导孩子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扎扎实实,不知不觉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并把刚刚学习到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语文课堂上一种美妙的师生对话。

  第二,这是一堂充满着浓郁文化气息的一堂语文课。《井底之蛙》选自《庄子》,教材中既有白话文,又有文言文。课伊始许老师许老师带领着学生穿越时空,了解《庄子》、《孟子》等文言文经典,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什么是见多识广,博古通今,又与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串联起来,使课堂充满文化气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接触和了解。紧接着学习第二自然段时,通过男女生、同桌对比读文言文与白话文,学生感受到的是文言文的魅力,而不是文言文的晦涩难懂。

  第三,本课的教学还充满了浓浓的思辨味。在揭示寓意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当学生感受到“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的快乐时,老师问学生:“你愿意当井底之蛙,不是东海之鳖?为什么?”也没有向学生揭示寓言的道理,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大”与“小”的思辨:用老师与学生比较时,用老师与孔子、庄子等贤人比较时,老师是井底之蛙还是东海之鳖,在这样恰如其分的比较中学生明白了“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老师并没有倾向于东海之鳖的大快乐,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选择愿意拥有井底之蛙的小快乐还是东海之鳖的大快乐,没有将课文引入批判井底之蛙的方向,我觉得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并把自己与孔子和其他老师进行对比,以此让学生明白大快乐或是小快乐,都是相对存在的`。这个环节,充满了思辨的色彩,让学生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毫无疑问——课堂立意的变化,带动了价值追求的质变!首先,通过研究教材之后,需要找到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最适度的教学目标,最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然后,基于教科书,基于儿童,基于文体的特点和课型的特征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其次,要遵循“小-语-教-学”的规律。“小”,儿童元素,即小朋友的年龄,心理,年段成长规律等;“语”,语言元素,即言语构词,构句,构段规律等等;“教”,策略元素,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先说后写,读写结合等等;“学”,学习元素,即认知规律,模仿迁移创造的学法规律等等。小语教学基于课程标准,遵守课堂规范,遵循了规律,才可以将语用落到实处。

  每一堂课所带来的思考的价值却无法估量。感谢作课的老师!

《井底之蛙》评课稿3

  一、教学策略运用得当,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许老师教学的第三个策略“对比辩证,领悟寓意”,在课堂的最后环节,让学生选择愿意当“井底之蛙”还是“东海之鳖”,老师尊重学生的想法,认为选择没有高低之分,“井底之蛙”和“东海之鳖”各有各的天地,各有各的快乐。许老师还延伸拓展,渗透辨证思想,问学生:“你们觉得老师是井底之蛙还是东海之鳖呢?”继而又问“那老师和孔子比,谁是井底之蛙?”通过师生对答让学生领悟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境下对比结果不同。许老师最后也揭示了本寓言的寓意,井底之蛙是用来比喻目光短浅、见识浅薄的人,用“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这个对子自然地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应尽职尽责做好每件事,有机会应该向伟人学习,树立远大理想。

  二、教学目标把握准确,符合年段学情

  许老师采用古今对照,渗透学习古文的方法。在学词的时候,老师先出示词语,并告诉学生有些词语是从文中提炼出来的,再相机让学生去找古今对应的词句。在学习第二自然段这个环节中,老师先出示白话文,让学生去找对应的古文,还询问如何找到的,学生说是从页脚的注释找到的。这在无形中渗透学习古文的方法。文言文较枯燥,四年级的学生又是初步接触,可能会觉得很难,学起来很吃力,甚至会有厌烦情绪。但在许老师的教授下,相信学生今后遇到类似的文章,就懂得如何运用古今对照学习文言文,足以可见方法比知识重要。

  三、困惑(整合教学目标?适时引导?)

  年段老师存在一个小小的困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可以把目标2和3整合一下?另外,目标2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井底之蛙见识浅陋,目光短小,孤陋寡闻,只见一井之水,不知沧海之大。”而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假如让你选择,你愿意当什么?学生选择当井底之蛙,岂不是要当一个见识浅薄的人,这里老师是否需要引导呢?

【《井底之蛙》评课稿】相关文章:

《饮酒评课稿》评课稿范文11-17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2-17

评课稿范文:《圆的认识》评课稿11-22

课赛评课稿12-17

拼音课评课稿02-06

复习课评课稿精选03-16

排球课评课稿01-02

排球课的评课稿11-09

四年级语文《井底之蛙》评课稿08-09

小学语文评课:《太阳》评课稿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