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评课稿

时间:2022-07-25 11:27:53 稿件 我要投稿

《竹影》评课稿

《竹影》评课稿1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全文叙述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我一画,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孩子的游戏,在成年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颐,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认为最值得肯定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导入联系旧知识,感知独特富有创意

  翁老师以已学篇目《童趣》作为导入,联系自己童年趣事与学生进行了交谈,风趣幽默的言谈让学生体会到老师不是那么严肃,还挺平易近人的,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课顺利开展创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氛围。

  第二,文本细读透彻,教学方法多样

  在教学中,翁老师把品味语言,体会童真童趣作为主要目标进行教学,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看,找出有趣的句子。(分析并辅以朗读)积极引导学生从课文1-3自然段中找关键的词句。在这里运用了很多方法如运用换词法、标点符号、修辞语、拟声词、修辞方式等等方法,充分地让学生体会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及用词的凝练。同时翁老师也很注重朗读,采用了多种朗读方法如纠正朗读、换词朗读、提问题式朗读等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的童趣。

  第三,思路清晰合理,教学流程顺畅

  整节课由导入,整体感知,深入体会“童趣”,变无趣为有趣等四大板块组成,前三个板块是重点,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中的童真童趣,从而明白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与日常生活中的道理。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流程顺畅,课堂结构合理。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课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这堂课在处理一些细节问题上还有一处显得不足。那就是在深入体会“童趣”这个环节,黄老师是想通过分析字词和朗读让学生来体会文章中所透露出来的童趣,可惜,在这个环节翁老师好像并没有很好的落实到让学生体会文中的童趣,却是讲着讲着讲到了华明的性格特征和他父亲的性格特征,让人以为这个环节好像是让学生体会华明和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而不是从文中的字词来感受童趣。总的来说,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

  总之,这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相信不久的将来,在语文教学上,她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深深祝福她……

《竹影》评课稿2

  1、授课者:金**

  2、评课者:林**

  3、听课时间:**年**月**日上午第四节

  4、听课地点:**二中七年级

  5、教学内容:七年级语文《竹影》

  《竹影》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有童趣且又富有艺术性,要如何把握童心,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很难拿捏。金玲老师在课堂中很巧妙地进行融合、过渡,使整节课整体性很强。佩服金老师上课的姿态:沉稳而又灵动、大气又近人。

  一、教学构思巧妙。

  金老师先在黑板上用湿抹布写上“竹影”二字,再请一位描字高手进行描摹,黑板上的字立马生动形象起来。然后,她问学生,黑板上的艺术字是谁写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辩驳,有些同学认为是金老师写的,有些同学认为字那同学写的。金老师接此话题,她问,书本中水门汀上有衣服画是谁画的?有些同学说是作者、弟弟、爸爸画的,有些同学说是月亮画的,大家争得面红耳炽,金老师只是淡淡一笑。

  二、文本细读精彩。

  金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在水门汀上的竹子图,是谁的作品?

  2、在地上照着影子描画的柱子,是否就算是画了竹子的中国画呢?

  3、为什么在画中国画中,用黑笔和朱砂画竹子呢?

  根据以上三个主问题,金老师带领学生细细评读文本。金老师刚进教室时,着装朴素,妆容淡雅,下面还有个别教师在嘀咕:这就是所谓杭州来的高级教师啊?但当金老师开始细读文本时,咱们听课老师就都无不叹服了。金老师教会学生如何读文章,她个人的文本解读能力和对美术艺术与文学艺术以及教学艺术相结合的本领,实在非凡。最后,通过她的解读,她告诉大家:其实无论是画还是字,都是她们共同完成的。字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画是作者、伙伴、爸爸和月亮一起共同完成的。

  三、拓展认知深刻。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丰富的课堂,不仅仅教授课内知识,更是让学生透过课堂明白语文天地的绚丽。一位老师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一位语文老师的成长,更不能过多注重课堂技巧,而要每天记点读书笔记。金老师,教授这篇文章,引入了许多课外内容,想必很了解丰子恺先生。比如丰子恺作品——中国画、西洋画。还有丰子恺的话“人间最富有灵气的是孩子。”她还指出:其实,书本中的丰子恺的爸爸其实就是丰子恺本人。观点新颖、独到但却论据充足,让人信服。

  四、方法运用多样。

  金老师运用了诵读法、换词比较法、改编法,激励宣告法,使得课堂教学多样化而有生气。尤其是最后一句“希望我们大家也可以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智慧的起源,艺术的起源,能吗?”,学生的回答刚开始是很轻的,老师一激励,学生的回答就非常的响亮,自信心就大大增强了。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观摩课,它有太多地方值得我学习。这堂《竹影》,展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展现了语文老师的教学魅力,实在令人叹服。

《竹影》评课稿3

  今天,张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丰子恺的《竹影》,这节课主要围绕学生课前预习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展开:

  (1)为什么文章开头写了天、月亮等无关紧要的景色,能删去吗?

  (2)为什么“我们”觉得“描竹影好玩?

  (3)为什么爸爸不责怪我们,反而参与我们的活动。对于张老师的这节课,我有如下想法:

  一、《竹影》是一篇略读课文,张老师的团队提出精读课文的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略读课文的能力,《竹影》的教学过程充分实践了这一思想。学生预先学习,提出问题,上课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精读课文的学习经验。

  二、张老师在这节课中企图以文、画来认识丰子恺对儿童的热爱,这样的做法我非常认同,我在上这课的时候也是这样实践的。

  三、《竹影》这篇文章主要是表现儿童的童真童趣和父亲对童真童趣的尊重、引导。课堂的第一个问题,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事实上就是童真童趣的着重体现,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点,这是老师这个课堂引导者应该抓住的教学契机。

  我在听课之前的教学设计:主要学习环节:

  (1)通过文、画体会丰子恺是儿童的崇拜者。

  (2)第一次阅读课文,说出主要情节。

  (3)第二次阅读,阅读提示:作者叙述的情节、描写的景物都很能表现童真童趣。

  (4)第三次阅读,思考:孩子用木炭描竹影,并联想到平时见过的图画,说明他们由童心童趣,不由地走到了艺术殿堂的门口。于是引路人“爸爸”出现了。爸爸的行为说明了什么呢。

《竹影》评课稿4

  整节课听下来,我们没有丝毫的倦意,更多的是敬佩和深深地思索。渐行渐出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原有的能力点上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需要着重注意提升的是什么,也更清楚的为老师指出了教学中应着重训练什么。“我们要把学生领到哪儿?我们怎样把学生领到那儿?我们怎样确信我们已经把学生领到了那儿?”翁老师的课堂明确的给我们出示了答案。

  就评价标准而言,翁老师的这两节课可以说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学生在自己的原有认知基础上归纳出事物的方法。不全面,老师也不急于补充,而是在接下来的学习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由学生补充完整。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了新的成长。学生越学越得法,越学越有劲儿,越学越兴奋。学生与老师思想的碰撞,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在整个课堂上充斥着一种思维之美。学生的眼睛被点亮了,我们这些听课的学习者的眼睛也被点亮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是啊!在翁老师的课堂上我分明看到了那点点火光,在燃烧着孩子们,也在燃烧着我们。

  “老师能将孩子领到哪儿取决于老师自己在哪儿。”“只有自己是自己终生的老师,人要有自我教育。”面对着翁老师的殷殷希望,面对着孩子们渴求的眼神,面对着自己教育的良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习、不进步、不成长呢?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去懈怠。成长路上,我要努力。

《竹影》评课稿5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全文叙述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我一画,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孩子的游戏,在成年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颐,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今天听了翁卿汇老师的一堂展示课,感觉获益匪浅。翁老师是一位语文素养高且有个性的教师,在课堂上他能够比较轻松自如地组织教学,教态自然,语言流畅,展示出比较成稳,扎实的教学素养。令人佩服。也使这节课在整体上获得了成功。其中我认为最值得肯定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构思巧妙。由丰子恺的介绍导入,“被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成就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紧接着,翁老师并没有急于向学生展示课文,而是让学生回忆以前的文章《童趣》,让联系以前的知识更深刻的了解童趣和物外之趣的意思。而整堂课就围绕着这这两点开展,使学生明白重点,仔细观察文本,然后发现文章作者所描绘的童趣和物外之趣。

  二、文本细读精彩。翁老师根据主要问题“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有趣的地方?(文中人物觉得有趣的地方、你觉得有趣的地方皆可)”,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在阅读过程中,紧紧扣住语言与文本,通过读、赏、悟、析等方式,深入体会童趣。

  三、拓展认知强化。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丰富的课堂,不仅仅教授课内知识,更是让学生透过课堂明白语文天地的绚丽。一位老师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一位语文老师的成长,不能过多注重课堂技巧,而要每天记点读书笔记。翁老师,教授这篇文章,让学生细察课文、发现物外之趣,由课内引伸到课外,最后归纳主题,水到渠成。相信学生通过这堂课以后对中国画的这种艺术形式认识也会加深。

【《竹影》评课稿】相关文章:

《竹影》评课稿11-05

《竹石》评课稿11-12

七年级下册《竹影》评课稿12-16

七年级语文《竹影》评课稿07-24

七年级语文《竹影》评课稿07-20

七年级语文关于《竹影》的评课稿11-24

《饮酒评课稿》评课稿范文11-17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2-17

评课稿范文:《圆的认识》评课稿11-22

拼音课评课稿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