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

时间:2022-07-22 14:05:14 稿件 我要投稿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精选6篇)

  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精选6篇)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 篇1

  今天,借我们学科组五环跟进之机,白树常老师和赵玉玲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精彩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

  这两位老师风格不同,白老师沉稳老练,属于内热型,赵老师生动活泼,属于外热型。

  他们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引导深入浅出,学生学得入情入境,课堂上异彩纷呈。

  白老师的课:

  1、对文本解读深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情随着语调的变化而变化,或激昂,或低沉,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2、凸显了语用教学。学习了新词新语法等,老师引导学生练习运用。比如“善”字教学,引导学生说喜欢唱歌的叫“善歌”,喜欢跳舞的叫“善舞”。“峨峨兮若泰山”,引导生练习说句子“皎皎兮若明月”,“依依兮若杨柳”等。

  3、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动静搭配。课堂上,有自学,有互动,有写话,有朗读,这种有动有静的节奏感很强,效果也很好。

  赵老师的课:

  1、层次性体现好,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这种层次性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比如在善鼓善听的句子中,先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练习表达,补充资料,体会知音难觅,再次感受相聚的欢乐,再去读,就有了提升。

  2、语文味道浓烈。赵老师引导学生抓汉字特点,体会语言之美,感受艺术之美,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琴”字处理,抓字形特点去理解绝弦的意思;“善”字的引导时,也是从字形特点出发,张大嘴巴,美极了,妙计了。这些话说的合情合理,毫不矫揉造作,很自然得体。

  3、整堂课淡化讲解,突出朗读,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朗朗的读书声。

  两位老师共同的问题是“兮”字的朗读,这就是难点,是学生易犯错的地方,但老师没抓住,是不是应该在范读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老师是怎么读的,然后老师引导为了突出感情,要拖长音,放慢速度。这样学生就知道怎么去读了。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 篇2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感谢毛老师今天给我们演绎的这堂课,脉络清晰,引领到位,古文教学在她的手中是那么的得心应手!这篇课文的关键词是“知音”,那我今天的评课的关键词就是“层次”。接下来我从“朗读有层次”“理解有层次”“拓展有层次”来谈谈自己的收获吧!

  一、理解有层次

  初读课文时,

  毛老师提醒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来读懂课文,然后分三组出示文中没有注解的词,第一组出示一字多义的“善”;第二组出示“念”的“得”,第三组出示“谓”“乃”和“复”,在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接着抓重点句“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先理解字面上怎么样的泰山和江河,再理解文字背后或者说琴声背后所传达的伯牙的心声。最后才是追问——“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每一步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每一步都促进了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协同发展。然后毛老师乘学生兴头,结合“皎皎明月”“清风徐徐”等AABC,充分想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学生们自然得出了伯牙和钟子期“心有灵犀”“心心相惜”的结论。而正因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所以“子期死”伯牙痛而“破琴绝弦”。追问学生,伯牙绝掉的仅仅是“弦”吗?他绝掉的是什么?就是这样有层次地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闪动着智慧的回答中破解难点,扎实基础,提高了阅读理解。

  二、朗读有层次

  古诗词的学习尤其需要意境的创设,不适宜直白地翻译,否则会打破这种意境。理解文言,感受文言,读,是重中之重。教学中,邵老师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扫除字音障碍、感知大意的初读,借助注解、练习停顿的试读,抓“哉”和“兮”这两个语气词指导朗读,角色转换的悟读,配以音乐的诵读,每次的朗读并不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通,达到理解感悟的教学目标。老师肯花大力气去引导学生诵读古文,读得自然,读得有法。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

  三、拓展有层次

  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所谓“拓展”,就是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它实质上是一种迁移教学。适当的拓展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可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毛老师的课堂拓展内容的呈现也是很有层次的:“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点拨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情;

  当伯牙再次与子期相遇不见其人只见到他的一座冰冷的墓碑,引入“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显现伯牙追悼知音的悲痛;课末三句名言的出示,将“知音”的领会进行了又一个提升。

  为了今天的评课,我特地查询了王崧舟老师的《伯牙绝弦》的评课稿,就跟大家一起分享,祝愿我们都能:细读,做文本的“知音”;定位,做课程的“知音”;理答,做学生的“知音”!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 篇3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仅仅只有77个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故事。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一、课前词语练习,做好铺垫

  一开课,教师出示词语“秋意浓浓”,并引导学生打开思维,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以轻松的节奏走进课堂,在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并巧妙的给课文接下来的学习环节做好铺垫。

  二、以读代讲,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堂课从开始到最后都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大声朗读,争取读流利”、接着继续接触课文“找出停顿,读出节奏”将文言文的陌生和晦涩化解、到“再将文章读一遍,借助注释,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和穿插在理解中的一次次“引读”,以及在“善哉”处的对读使理解水到渠成,最后的课外拓展“伯牙在钟子期墓前写下的词”的配乐读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知音难觅等。每一次朗读并不是一味地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层层递进,步步提高。教师意在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点燃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紧抓“知音”,品出意境。

  整节课,教师引着学生静下心来,在这短短的77个字中品读、想象、感悟。让学生品味“善”字的不同意思,以现代人的角度解读“善哉”;查找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并在此处对“善鼓琴”“善听”进行了拓展,使学生个性化得到体现,由而使“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

  四、课外拓展。

  教师在教学中,为升华“知音难觅”以及伯牙珍惜“知音”的情感,在教学末尾进行了拓展。教师饱含热情地介绍了伯牙与钟子期相识相知的始末,让学生了解到他们相识的难得,以及更深刻地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再在结尾处引出的伯牙祭奠钟子期的词“忆昔去年春, 江边鲁会君。……”对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难舍知音”的感情再不能抑制。

  整堂课,林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 篇4

  今天我们学校的张xx老师上教研课《伯牙绝弦》。我听过后颇有些感触,是呀,知音难觅,伯牙为失友人而悲痛绝弦,其实作为一名上课的老师,又何尝不想遇到心中的知音,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张老师的课,之所以给大家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她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她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练读文——抑扬顿挫展音韵

  对小学生来说,接触的文言文不多,文言词的拗口是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第一道障碍。为了推开这个“拦路虎”,张老师让学生通过多形式的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张老师这样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指导得扎扎实实。用心良苦,美哉!

  二、抓重点——细嚼慢咽品意境

  张老师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整堂课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想象:伯牙和子期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他们还会做什么?通过想象谈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遇到知音时愉快的心情以及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师生的情感都得到了升华:那就“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情景交融。实哉!

  三、拓课外——画龙点睛掀高潮

  教学中,张老师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琴吗?通过想象谈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师生的情感都得到了升华:那就“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当伯牙再次与子期相遇不见其人只见到他的一座冰冷的墓碑。而“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张老师的一大段饱含深情的过渡句再加之凄美的弦乐,学生反复的朗读,完全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在教学的结尾处再次掀起高潮,课内外结合,善哉!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张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学生和听课教师们的心弦,让大家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在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正是张老师在《伯牙绝弦》一课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 篇5

  王崧舟老师在关于教学过程的简约评价时候说:“我觉得最典型的、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我们今天上午听的《伯牙绝弦》。嘉兴平湖叔同实验小学钱锋老师上的这一课,可以说是绝了。这一课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充满了大气,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灵动。为什么?过程简约!就像钱锋老师自己说的,“你的回答,简约而不简单”,依我看,钱老师这一课,恰恰是对“简约而不简单”地绝妙诠释。我们看他那个设计,简简单单的三个板块:第一块,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干什么?老老实实地一句一句地诵读古文,读出古文特有的节奏,那种神韵,那种意味。语就是语,文就是文,就这么简单。第二块,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不是语,文不是文,语文的后面是什么?是琴声,是心声,是两位知音之间的那种生命与生命达到交流碰撞以后所产生的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是两个生命的叠加,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这是一个人的两半,这一半渴望表达,另一半渴望倾听,无论渴望表达还是渴望倾听,它们都渴望理解,一种生命深处、灵魂深处的视域融合。那么,这就需要师生在激情和智慧的交流、对话中,将语文还原成这样一种场景、一种意境、乃至一种境界。这就很不简单了。第三块,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再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文本,回到语言,所谓语还是语,文还是文。回来干什么?回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归,那是浪费时间。回来进一步体味,进一步深究。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竟然用如此凝练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古文的魅力,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在入脑入心的美读中,体味和深究古文的风骨、古文的意味、古文的精气神。从而实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教学旨归。你看,这就是简约却并不简单的完美体现。”的确是的,教师精湛的语言艺术是孩子上好课的法宝。钱锋老师是个非常幽默、机智、且功力较为深厚的老师,要让第一次学古文的学生理解文本,很有难度,但本课中,钱老师却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古文味十足。我想很大程度上是靠钱老师的语文功底和语言艺术来感染学生的。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评课稿11-21

伯牙绝弦的评课稿11-04

《伯牙绝弦》的评课稿11-04

小学语文《伯牙绝弦》的评课稿11-11

【热】《伯牙绝弦》评课稿01-17

《伯牙绝弦》评课稿4篇11-16

《伯牙绝弦》评课稿(4篇)11-16

《伯牙绝弦》评课稿3篇01-10

六年级《伯牙绝弦》评课稿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