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与心理专题研讨会会议简报

时间:2022-06-19 03:18:16 会议简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民族教育与心理专题研讨会会议简报

  经教育部批准,“民族教育与心理田野考察专题研讨会”于2005年9月21日至24日在广西钦州召开。对民族教育与心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看哦。

民族教育与心理专题研讨会会议简报

  此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办,广西钦州师专协办。参加会议的主要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心的专、兼职研究员和部分应邀出席的专家学者,以及钦州市人民政府李彬副市长、钦州师专赖每书记、徐书业校长及本地高校专家。研讨会围绕主题主要讨论了四个问题:第一,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教育与心理的关系;第二,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自觉能力的培养;第三,田野考察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第四,目前田野考察中的不足。

  在9月22日的开幕式上,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张诗亚教授在关于本次研讨会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的讲话中,强调了基础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民族文化的传承对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并阐述了民族教育研究中田野工作的重要地位,要求中心研究人员要深入民族地区,做更多的、更踏实的田野研究工作。张诗亚教授随后又指出,在横跨两世纪后,西南经济发展得益于乡村环境和学术发展,以实际工作推动着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他指出,钦州确定发展思路的前提是面向大海,推动农业,渔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但不可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应从实际出发,找到一条和谐共进的生长捷径,形成多元化。我们要通过人类学和民族教育学的论证,为西南民族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切实有据的理论基础,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促进学科发展坚持教育不分科,不分领域,从实际考察整合知识,从而谋求长远发展。此次的研讨会,对于我们来说,将是一个双赢效应。

  西南大学陈时见副校长在开幕式上也介绍了西南大学的总体情况,并就如何发展高校特色专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此次研讨会将有力推进民族教育与心理田野考察领域的发展,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他还指出,开展这次研讨会不仅是一个倡导,而且我们还重在民族教育上运用这一成果。

  钦州市政府李彬副市长在会上从海洋资源、海岸空间资源、生物资源、深海旅游资源、生态民族风情等几方面介绍了钦州市的基本慨况。他强调,钦州市委、市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注重人才培养,支持沿海三市唯一高校——钦州师专工作,积极谋划钦州师专教育发展工作,来提高钦州的知名度。通过民族教育和师专的良性发展,来促进钦州市的经济发展。

  钦州师专赖每书记对钦州师专作了简介,并对民族教育提出了个人看法。他说,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加大了对中小学资金的投入,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优良、校风学风良好的中小学校,这对少数民族地区、非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不足:经费不足、少数民族办学资金少,留不住人才;在民族教育这一方面,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缺乏;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差异大,且民族化语言、文字难以推广;中国传统教育与民族精神存在结合等困难。他指出,钦州师专正面临升本考察,虽师资力量、建筑水平有所欠缺,但我们对升本成功与将来发展有足够的信心。

  华东师范大学陆有铨教授则从三个方面来诠释了民族教育的内涵。他认为,多样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目前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文化趋同的现象,是值得我们去沉思的。整个人类的审美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另外,他还提到研究工作要有一个定义,文化是可以区分、可以比校的,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教育创新的这些应也要多样化。陆教授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研讨了人类文化多样性来说明教育要如何面对文化的多样性,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也为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西南大学张庆林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民族教育与心理田野考察的有关问题。他认为,客观的外部、内部的矛盾要通过自已的大脑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在群体性突出事件这一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看你从哪种途径去解决。从这些都可以反应出个人的心理活动变化,为民族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条件。他还从认知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等关系上讲述了民族教育与心理的关系。给教育提出了指导性的理论。他还强调了心理田野研究的重要性,象那些群发性的行为,我们要怎样去预防、怎样去维持社会的稳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张教授从心理田野的功能、结论和体会,对我们的课题的研究、发展提供了重大决策和宝贵经验。

  会上,廖伯琴教授对国家基础课、改革目标与实际的课题也进行了探讨。她认为,国家课程的改革和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它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丰富国家课程的课程资源、构建符合民族地区特情的基础教育课程和研究方法的共性与差异。她对目前课堂改革的程度、面对新课程,很多人都有很多疑惑、新课程与旧课程有什么不同,老师应怎样教学生、学生学到了什么等问题作了简单的探讨。她还说,如果我们还以高考的模式来评价我们的课程改革,那我们新课程的改革就会受到影响。由于现在有些老师对新课程还不够理解,所以我们要对新课程的了解作进一步的强化。我们的新课程就要新的课程改革纲要。这可以从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这六个方面来看到新课程新在哪里。不同的课程要培养不同的目标,我们把三维目标运用到实战中去,不要让它成为空话。她从制定新课程标准、编写符合课程的教材等两个方面来说明如何实现三维课程的目标。她还说明了新课程应具有注重基础性、体现时代性、反映选择性的特点。这些课程与国家的改革发展密切相关。她说新课程的改革应保护好学生的兴趣、学习的多样性、保护学生的需求。她还强调要发展特色的农村资源,在教育改革中要考虑农村孩子的需求。总体来说,这些不仅丰富了国家课程,还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改革目标。

  蒋立松教授在会上对西南田野地区考察与文化体验的课题进行了探讨。他说,田野调查是一种实际调查,文化体验是在田野调查过程中从当地人民当中通过自身的体会来描述当地人的心理和观念。以新的一种视角体会当地人的文化与心理。他说,在中国西南田野调查是一脉相承的。从早期的文化作品、本地方的民族研究、实地调查在西南地区都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特点,把民族和民族文化相客观描述。虽然这也有上点的合理性,但是这缺少主谓的眼光。在内容上,忽视主谓的调查方法,给后来的研究留下了后遗症,这也是过去民族调查中的不足之处。因此在以后的田野考察工作或是民族调查工作中要运用这主谓的研究方法。要加强对主谓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蒋教授还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他说,所谓主谓观点不是简单地把调查者当成当地人,主谓的方法是需要调查者和当地人相结合,要理解当地文化,才能评价当地的文化。而且在田野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当地人的意见、文化、观念,不应带着文化优越感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而且,从主谓的方法出发,也是研究课题的出发和基础。他还说,田野考察对西南地区教育有重大意义和作用。他指出,在田野考察工作中,必须尊重西南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西南地区的复杂性、独特性、选择性可以在不同的学科进行分类,都应该具有西南特色,但还指示在以往的调查实践中,调查还不够深入,还缺少方法上的指导,所以我们的调查应立足于西南地区的文化,而且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踏踏实实地做好这个田野调查,这不仅可以为社会、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对他们的决策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