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案

时间:2023-04-09 16:02:25 方案 我要投稿

关于教学方案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学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教学方案

关于教学方案1

  活动目标:

  1.萌发对夏天人们乘凉方法的探索兴趣。

  2.发展观察讲述能力。

  3.初步了解几种乘凉的方法及物品。

  重难点分析:

  重点:探索乘凉的方法。

  难点:认识几种乘凉的`方法及物品。

  活动准备:

  扇子一把;纸圈、彩笔人手一份;带有各种乘凉或非乘凉物品的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扇子)引导幼儿简单说出夏天的气候特点。

  指导语:“请小朋友说说扇子是干什么用的?”

  二、展开

  1.启发提问,交流夏天人们乘凉的方法。(引导幼儿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发现人们不同的乘凉方法)

  指导语:“夏天到了,太阳火辣辣的,你感觉怎么样?你和爸爸妈妈有什么乘凉的方法?”

  (1)幼儿交流自己知道的乘凉方法。(穿凉鞋、戴草帽、开风扇、吹空调、游泳等)

  (2)教师及时表扬幼儿讲述的不同方法,给予鼓励。

  2.(出示乘凉的物品卡片),认识乘凉物品。

  教师引导幼儿合理使用乘凉物品,如:不要把空调温度调得太低等。

  3.游戏:看谁说的对。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相互给对方摸卡片。如:卡片上是一台空调,便说“夏天用空调真凉快”。卡片上是一台取暖器,便说“夏天不用取暖器”。

  4.幼儿欣赏儿歌《夏天到》,教师总结夏天乘凉的方法。(附儿歌:知了知了叫,夏天夏天到。小树撑绿伞,我戴凉草帽。太阳老公公,看着咪咪笑。)

  三、结束

  游戏中自然结束活动。

关于教学方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看大屏幕。”

  点击鼠标,课件演示生活中含有角的物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学生回答:略。

  师:“如果请你们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物体,你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这些物体中都含有角。

  师:“是吗?让我们来看一看。”

  点击,课件演示角的闪烁。

  师:“果然如此!你观察得真仔细。奖给你一颗智慧星。”

  “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通过以往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角的知识?同桌互相说一说。”

  贴上课题“角”,学生交流后回答:略。

  师:“仅仅知道这些,你们就满足了吗?”

  “那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呢?“

  学生回答:略。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虚心好学,老师真的是非常高兴。好吧,那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拿出四张卡片,用水彩笔和尺出画四个不同大小的角。每张卡片画一个。比一比谁画的又好又快!”

  学生在卡片上画角。

  师:“请组长将大家画的角收集起来,平铺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组长工作。

  师:“下面我们要给这些角分分类。在分类之前,老师要说几点要求:1.每人先要认真的观察这些角。2.为了提高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分类前组长一定要带领大家展开充分的讨论,确定分法后再分。3.分好后,每组选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分类的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给角分类。教师巡视,做好记录。

  师:“哪一组愿意汇报?”

  小组汇报,汇报时请其用三角尺验证。贴出直角。

  师:“你们认为他们分的怎么样?”

  学生评价并补充。

  师:“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名字吗?”

  学生起名。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贴上“锐角”。(钝角同上。)

  师:“对于这些,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

  师:“通过对角的'分类,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分成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几种。”

  贴上“的分类”。

  三、巩固练习。

  师:“请组长将这些角分还给大家。同学们可以在角的旁边写上角的名称。”

  学生写角的名称。

  师:“写好的人互相说一说你刚才都画了哪些角。”

  学生互说,教师指名说。

  师:“如果老师给你一些角,你能分辨出是哪种角吗?请大家拿出练习纸,按要求填空。”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写。集体订正。

  师:“让我们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点击,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师:“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说一说这些角都是什么角吗?”

  学生回答:略。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这些角?”

  学生回答:略。

  四、游戏。

  师:“请看大屏幕。”

  点击,出现长江大桥。

  师:“这是什么?对,这是我们芜湖长江大桥。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回答:略。

  师:“大桥中也蕴含着一些角,你能很快的说出这些角的名称吗?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快速抢答的游戏,准备好了吗?”

  学生抢答。

  师:“真棒!想去数学王国走一走吗?”

  点击,出现数学王国。

  师:“要想打开数学王国的大门,必须要得到开启大门的钥匙。只有完成数学王国的五环任务,才能得到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

  点击,依次出现任务。

  师:“第五个任务需要大家合作完成,大家把三角尺凑在一起试着拼一拼。”

  学生合作拼。

  师:“能拼成什么角?你愿意上来拼一拼吗?”

  学生在黑板上用学具拼。

  师:“这个角是由几个什么角拼成的?还有其他的拼法吗?”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关于教学方案3

  绘画 色彩知识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

  2.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教学重点]

  使同学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和其色彩特性。

  [教学难点]

  掌握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学会用原色调合间色的调色身手。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录像片、幻灯片、三色轮、色水、色彩方块、色圈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同学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2分钟)

  1·放录像考虑问题:

  a.在缓纷的色彩世界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颜色有哪些?

  (师播放录像,生观察。)

  b.看了录像,我们知道日常生活申色彩确实很多。

  请同学回答,刚d看到的颜色有哪些?

  (红、黄、蓝、橙、绿、紫……,

  2.板书课题:

  画画离不开色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色彩知识---- 《三原色与三间色》。

  板书课题:《三原色与三间色》

  三,讲授新课20分钟)

  (一)认识三原色与三间色

  1·认识三原色:

  a.出示定义。

  问:在这么多颜色当申,怎么样的颜色称为原色?哪几种颜色是原色?请大家先记住这么一句话: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的颜色叫原色。(师贴出定义)。

  b.观看电脑课件。

  师:哪几种颜色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下面大家来看一组画面。听听颜色自身的声音。(师击键,播放设计制作好的电脑课件,一段拟人卡通画面)。

  师:看了动画镜头,知道几种什么色在说话?

  (让同学回答,说出红、黄、蓝。)

  师:这三种色都说了句什么?

  (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

  c.得出定义:我们知道,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的.颜色是原色,红、黄、蓝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那么,红、黄、蓝就是原色。因为是三种颜色,所以我们称它们为三原色。

  2·认识三间色:

  a.观看幻灯,让同学观察三原色相加能否变化出别的颜色。

  b.演示色轮,出示三色轮,分析三原色相加变化哪三种颜色。

  问:色圈红色和黄色重叠的局部是什么色?

  色圈黄色和蓝色重叠的局部是什么色?

  色圈蓝色和红色重叠的局部是什么色?

  (让同学细致观察后回答。)

  师小结:用色块表示。

  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

  c.做实验: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三个公式。

  师演示:为了证实三原色相加是否发生了橙、绿、紫,先从红、黄两杯色水中各倒一局部渗合,大家看看渗合后变成什么色?(师边说边做)。

  生:橙色。

  让同学上台继续进行黄、蓝相加,蓝、红相加,分别变为绿和紫的色水实验。

  师小结:通过色水实验,我们进一步证实了这三个公式是正确的。说明了三原色相加会发生新的颜色橙、绿、紫。

  d.得出定义。

  师:通过刚才的讲解、实验。我们发现这三种色里面,不论哪」种色,都是由两种原色相加发生的。根据这点,我们也给间色下定义。

  生:(答)

  师贴出间色定义 (用两种原色调合成的颜色叫间色)。

  3·做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这个游戏是这样:黑板上三个公式,每个公式都少了一、两种颜色。

  师把这三个公式上少了的颜色,以"击鼓传色"的形式在同学间传开,鼓声停止时色块稳谁芋另、";那位同学就把手中的色块放在黑板上三个公式申适当位置。

  老师击鼓,为了公平可让同学用红领巾蒙住眼晴。

  同学传色,师生一起做这补色游戏。在玩申学,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二)师示范三原色调配三间色,

  师在预先绘制好的一色环图上演示三间色的调配过程,边调边填。在色环上先填上三原色,在两原色之间再依次填上三间色。

  四、课堂练习(15分钟)

  1·用圆、方、三角形等几何图形,自身设计排列组合,形成新图形,分别用三原色和三间色进行填色练习。

  2·作业要求:

  0可自身设计图形填色。

  0调色时注意水份的掌握。

  0平涂着色。

  3·同学作业,教师巡视指导。(轻音乐)

  4·讲评作业。

  五、看录像结束教学。(3分钟)

  1·看课本第P11。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原色、间色的定义,也知道了哪几种色是三原色,哪几种色是主间色,我们还应该懂得三原色、三间色在日常生活申处处可见。如课本中:红色的苹果,黄色的香蕉,蓝色的有海永、天空,绿色的荷叶、小草、树叶等。

  2·看录像。

  师:大家一起来观看一组录像,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见到原色、间色,师播放,生看。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看了刚才的录像。我们更应该热爱生清,用自身的画笔描绘美丽的人生。

  3·结束。

关于教学方案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册“识字 一”这组课文的第三课《在家里》。我的说课分以下几个环节:

  一、说教材

  《在家里》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册“识字 一”这组课文的第三课,在本组识字课中,比较重要,识字首次以词的形式出现。本课是展示现实生活的一课,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课文由一幅插图、一组表示家庭陈设、用品的词语和一篇反映学生晚上家庭生活的短文组成。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8个词语(包括8个生字),学写两个字,培养学生认字的兴趣,正确写字及在生活中识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沙发、报纸、台灯、茶几。认识笔画“、”和偏旁三点水、提手旁、示字旁、绞丝旁。正确书写“上,下”两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识字,拼音识字,让学生们练习认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字的兴趣,正确写字及在生活中识字的好习惯。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沙发、报纸、茶几、台灯8个字。正确书写“上,下”。

  难点:让学生想办法记字,结合识字,认识4个偏旁。

  四、学情与理念

  学情:本班学生拼音基础较薄弱,所以在识字教学中加强了拼音的渗入复习。纪律性比较松散,主动识字的能力差,要重点培养主动识字和在生活实践中识字。处在写字教学的初始阶段,正确认识笔画和偏旁,使用正确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理念:使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喜欢的方式识字,让学生喜欢识字。体现“先学后讲,精讲精练,当堂反馈”的教学思路。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1、看图识字,拼音识字。2、用熟悉的事物来记生字。3、点拨指导。

  学法:1、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借助实物、拼音、熟字记生字。

  六、说教学流程

  1.复习生字,激趣引入

  出示生字卡,复习巩固生字。用猜谜语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八个词语,八个生字。看图找物,板书课题,进入正课。

  2. 看图识物,识字注音

  首先,引导看图,认识物品,拼出相关的物品名称,出示词语的拼音,读拼音。出示词语,认词语,读词语。然后,熟读词语,识字识词。再去掉拼音,认读词语,辨别偏旁,本节课要认识四种偏旁“氵,扌,礻,纟”。我就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识字之后。再接着尝试造句,加深对词语的`记忆。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摘果子的活动,回顾生字,也是对前半节课的小结,并且设计引出后半节课的写字内容。

  3. 学生字,写生字

  引出“上”“下”。首先看范例, 辨字义字形,巧记字形。紧接着回忆学习过的笔画,并学习本节要学的“丶”。然后学习书写,先展示书写方法,在和学生们一起用手指空临。接着板书示范,学生写字,指导书写,纠正失误。

  学生写完后,在展示台展示写得好的同学的作业,评析并学习。展示并纠正出现的错误。组词,再接着进行书写练习。

  4. 课堂小结,字词巩固。

  课堂小结,出示本节学习的字词,再看再认,点读记忆。表扬好的方面,不足的地方点出。尤其是纪律方面,着重要求,督促改进。

  5. 任务拓展,作业布置。

  这节课学习了好多家里的物品,但家里还有很多物品是书上没有的,请学生们在父母或哥哥姐姐的帮助下写成词卡,自己注上拼音,在生活中学习字词,更好更多的识字,使自己成为“识字大王”!

  再看图,布置预习任务,拓展任务,争取让下节课学的更好。

关于教学方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里的动植物,能说出常见动物或植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给动植物简单分类。

  2.知道分类必须有一个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的分类结果也不同。

  3.能提出自己或者小组的探究思路,小组合作做出寻访动植物的书面计划。

  4.经理按照计划寻访动植物的活动过程,并能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

  5.小组合作,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从中体会到校园动植物的多样性。

  6.在寻访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建议

  本课的活动内容较多,建议分两课时进行。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新课

  谈话:(播放校园环境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图片)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校园生机勃勃。你知道吗?还有好多动植物朋友和我们一起生活在校园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些动植物朋友吧。

  2.交流关于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已有经验。

  (1)把自己知道的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名称写在书上,熟悉但不知道名称的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2)学生交流,分享已有知识。(这一阶段要让学生充分发言,学生如对自己熟悉的动植物说不出名称,可以让学生展示该植物或动物的简图,同学之间相互答疑,教师也可以作适当指导。)

  3.小组讨论,制定寻找、观察校园动植物的计划

  (1)小组讨论,做寻访计划,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师指导学生完善计划。(在短时间里写出书面的探究计划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难度的,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学生逐步完善计划。)

  ①明确任务、确定路线图、确定观察工具和小组成员的分工等。

  ②观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怎么办?要不要记录?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些资料上的`准备,也可以跟学校里的园工商议,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主动积极地寻求帮助。)

  (3)师生讨论观察中的注意事项。

  ①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哪些小动物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②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的问题。(包括关注和爱护动植物的问题,保护观察地的环境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观察者。)

  4.小组按计划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

  (此项活动所需时间较长,提醒学生需要利用一些课外时间完成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坚持做好观察记录)

  第2课时

  1.交流。

  你们在校园里寻找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可采取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小组成果的形式。)

  2.给动植物分类。

  (1)小组讨论:怎样给观察记录下来的植物和动物分类,填写植物分类卡和动物分类卡。(分类的方法不必拘泥于生物学上的科学分类方式,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给动植物分类。)

  (2)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统计全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3.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

  (1)讨论:怎样来表现校园里的动植物分布?(怎样将校园动植物分布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现,对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图,给学生一些启发。)

  (2)学生观察:从图中看懂了什么?(学生可以直接画出实物图,也可以用平面图来表现学校的各个区域,用某种图标来表示动物或植物。)

  (3)设计小组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

  (4)交流并展示几个小组的作品。

  4.分析校园里动植物分布状况。

  (1)观察动植物分布图,什么地方的动物最多?什么地方的植物生长得最好?

  (2)你还有什么发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植物和环境的关系。例如,有的动物需要躲藏在植物中,有的动物要以植物为食物;动物为植物传粉,为植物提供肥料,为植物松土等等。明确动物、植物与人和睦相处的关系。)

  5.活动小结

  各小组对自己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的活动进行小结和评价,然后采用涂亮智慧星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关于教学方案6

  一、组织开家长会(1:30-2:30)

  (提醒家长自带板凳、自己带圆珠笔,家长由南向北做两排)

  二、向家长说明注意事项:(2:20-2:30)负责老师:李梅

  1、家长中途不要打断孩子的学习、生活,让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习惯;

  2、不要跟其他孩子比较,自己孩子今天比昨天进步就可以了,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孩子最好的成长。

  3、向家长介绍一下午的具体流程。

  三、第一节教育活动(2:30—3:00)负责老师:李素梅

  《幼儿园是我的家》

  活动目标:

  1、在理解儿歌的基础上学念儿歌,并大胆发挥想象力。

  2、爱上幼儿园,感受到幼儿园也是小朋友的家。

  3、锻炼孩子动手能力

  材料准备:

  小鱼、小鸟、蝴蝶、小朋友的贴图若干,背景画一幅

  活动过程:

  1、教幼儿学唱儿歌:大树是小鸟的家,池塘是小鱼的家,花园是蝴蝶的家,幼儿园是我的家。

  2、将贴图贴在背景画中正确的位置上。

  四、第二节区域活动(3:10-3:50)负责老师:李梅

  活动总目标:

  1、幼儿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积累有关活动情况的经验和感受,从而产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评价。

  2、发展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活泼、开朗、自主、自信等良好个性的发展。

  建构区:

  1、通过建构区活动引导幼儿学会分享玩具、合作玩。

  2、培养幼儿的搭建能力,促进空间知觉的'发展。

  3、了解各种玩具的使用方法,体验大家一起玩的乐趣。

  益智区:

  1、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2、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投掷区:

  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合作的意识。

  绘画区:

  1、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2、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手指的灵活性。

  3、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美感。

  五、下午点(4:00-4:20)

  李梅老师负责幼儿下午点,李素梅老师负责跟家长开个简短的家长会,跟家长交代一下被褥以及请假等近期出现的班级问题。

  六、户外亲子游戏(4:20-4:50)负责老师:李素梅

  活动目标:

  1、让孩子与同伴、家长一起参加游戏活动,感受与父母、同伴共同活动的乐趣,密切家园情、师生情、亲子情。

  2、在让孩子锻炼穿鞋子的同时,也让孩子受到一种感恩教育,学会给爸爸妈妈穿鞋子。

  3、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了解幼儿园教育,促进家园同步教育。

  我给爸爸(妈妈)穿鞋子

  玩法:每个家庭由一名家长和一名幼儿参加,首先让幼儿认识家长的鞋子,然后让家长将鞋子脱下后放入圆圈内,老师将鞋子打乱,游戏开始,幼儿从圆圈内找出自己爸爸(妈妈)的鞋子,并帮家长穿好,先穿好的为胜利者。

关于教学方案7

  活动目标:研究在自己读过的书中,哪几种动物出现的较多,他们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写下研究结果,并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与自己的结论和想法有什么不同。

  活动重点:写下研究结果并与同学交流。

  活动准备:读书,写下自己的研究结论和想法。

  活动时间:一周

  活动过程:首先读书,研究书中出现较多的动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接着写下研究结果,最后与同学交流,比较结论与想法有什么不同。

  活动交流——书本中的动物

  一、引言导入:

  同学们,在众多的故事书中,比如《丑小鸭》、《狼和小羊》、《舒克和贝塔》,都有大家熟悉的动物朋友。哪几种动物出现较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把大家的研究报告拿出来与朋友交流共享。

  二、小组交流。

  1、分组交流,哪几种动物出现最多?我最喜欢和最讨厌的动物是谁?为什么?

  由组长填表格或者写下结果。

  2、整理小组成员的发言,并选定代表准备全班发言。

  3、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故事片断进行表演,展示自己的想法。

  三、全班汇报成果。

  1、动物名称及自己对他的印象。

  2、喜欢或讨厌及原因。

  3、故事片断表演。

  四、教师小结:

  童话故事是同学们喜欢的,故事中的动物更受到大家的喜爱,因为他们明确的代表了我们内心评判善恶美丑的标准。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就以这种标准去衡量别人和自己。找到自己的影子了吗?愿大家多读书。

关于教学方案8

  设计意图:为了使幼儿对线产生兴趣,对线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在生活中懂得自主学习和探索,故设计这篇幼儿园语言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学习角色之间的对话,懂得同伴间要互相帮忙。

  2、会根据故事的开头续编和新编故事,发展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乐于参与表演。

  活动准备:

  1、情景布置:线的天地(各种各样的'线)

  2、实物:红、白两种绒线团,一对棒针。用红、白两种绒线编织成的白底红十字图案的编织品。

  活动过程:

  一、参观“线的天地”,各种线的用途。

  二、出示红白两种绒线团,棒针,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讲第一、二、三段故事,提问:

  1、故事里有谁?他们去干什么?

  2、红圆圆和白团团都说了些什么?

  讨论:红圆圆和白团团走但荒野,发生了什么事?(让幼儿想象,自由讨论)并让幼儿续编。

  三、教师讲完整个故事,提问:1、红圆圆和白团团她们在路上遇到什么?2、她们是怎么做的?3、最后,她们怎样了?4、我们听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什道理?

  四、请幼儿分角色白哦眼并复述。

  五、师生小结:同伴之间应该互相帮忙、互相关心。

关于教学方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书写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

  2、能根据课文情境读好年轻人说的话,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人格魅力,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尊严。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中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

  2、理解杰克逊大叔赞扬年轻人的话,体会为什么说年轻人有尊严,百分之百是富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故事,要求:

  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2、读后交流。

  三、研读课文,感受人格魅力

  板块一: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年轻人多么需要食物。找出有关句子,反复读一读。

  2、读后交流。

  板块二: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一个如此迫切需要得到食物的年轻人,在面对杰克逊大叔送上的食物时,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2、交流:

  指名读有关句子,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年轻人疲惫但坚定的语气。

  3、引读。

  4、说说读完这部分内容后的感受。

关于教学方案10

  【教学目的】

  (1)了解人口基数庞大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人类对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种种表现以及带来的环境问题。

  (3)认识到人类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就可能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4)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三大问题而出现的'。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到人类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就可能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2)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三大问题而出现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讲述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咱们知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进了社会文明的进程,但是与此同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那么,人类应该怎么办呢?

关于教学方案11

  教学内容

  《论语》十二章

  年级学科

  七年级语文

  教学课时

  共3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

  2.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知道《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

   搜集孔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从 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你能猜出故事 中的老师是谁吗?

  二、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 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儒家经典 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初读文章,明确字音

   1、论( )语 2、不亦说( )乎

  3、人不知而不愠( ) 4、三省( )吾身

  5、传( )不习乎 6、学而不思则罔( )

  7、思而不学则殆( ) 8、一箪( )食

  9、曲肱( )而枕之 10、博学而笃( )志

  四、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 /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布置作业

   结合课 后注释,试着翻译文章。

  介绍作者及《论语》

  生介绍,师补充。

  本课时讲解

  1—4句的停顿、字音、字义及翻译。

  多鼓励学生发言,自我疏通句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学生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孔子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教学反思

  带动课堂气氛

  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关于教学方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懂得儿歌中的良好品质。

  3、培养良好的家庭美德,争当人人夸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难点:借助生活经验,理解短文的意思。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我们都有温暖的家。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在家中怎样的孩子,才是人人夸的好孩子呢?有一位叔叔就为这样的好孩子编了一首儿歌。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课文时你发现了什么?如(三字经)。

  2、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多读几遍。对有困难的音进行指导。

  3、再读课文,读通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4、师生正音。

  三、读文识字

  1、出示“生字列车”,指导学生认字。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自由认读。

  (2)小组长检查。

  3、读课文,把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认识。

  (1)出示三字经,巩固生字。

  (2)小组内交流:在温暖的家中你体味到了什么?你又是怎么做的?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字词卡片,巩固生字。

  (2)指名读儿歌。

  二、课文教学

  (一)学习第一句话。

  1、课件出示一幅画,想一想:图上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是一位怎么样的好孩子?

  2、出示:小朋友,正少年,尊长辈,懂礼貌。(生字用红字体标出,用自豪的语气朗读。)

  (二)学习二、三、四句:同上教学。

  (三)学习最后一句。

  1、长辈们为什么对你做错的事进行提醒,让你改正呢?出示最后一句。

  2、你怎么做才是爱家呢?

  3、读一读、听一听谁是最爱家的'。

  (四)读全文

  1、生字都认识了,课文应该读的更好,自读全文。

  2、指名读句子。

  三、写字教学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洗、扫、认、真、父、母”,学生认读生字。

  2、指导观察占格位置,学生观察每一笔的占格位置。

  3、范写、讲解笔顺,抓住关键笔画指导写字。学生一笔一笔地跟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总结学生写字情况,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四、小结

  有了你们这些可爱懂事的孩子,我们的家就更幸福、温暖了,班级也是你们的家,我相信你们会在这个新家里快乐地生活长大。

  五、实践活动

  把儿歌背给小伙伴听,背给爸爸妈妈听,做一件你最想为他们做的事。

关于教学方案13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教材第12册第6—8页例4、例5、例6及练习二

  课题

  比例尺

  教学目的

  1、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会根据比例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有关比例尺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主动构建比例尺的意义并灵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卷尺、地球仪、细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问题引入

  二、构建比例尺的意义

  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布置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五、小结

  (1) 测量教室窗户的长、宽,并板书。

  (2) 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很难找到这么大张的纸,按实际大小画出来。怎样在一张作业纸上准确地画出窗户的形状呢?

  提出注意点:长和宽应是多少才是准确的?

  (板画示意 准确吗?)

  (3)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思路。

  (4)归纳出不同方法的共同点:把长和宽都缩小相同的倍数再画。

  (5)引导: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倍数”上来。看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几倍,或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提示:把两个量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6)揭示比的含义。①是一个比;②比的前项是图上距离,后项是实际距离;③前项一般为1。

  你能用倍数关系叙述一个比吗?

  (7)提供练习:①用宽的数据求出比例尺(可在求之前让学生猜想结果),如果比例尺不同,说明了什么?②出示例题4,让学生练习;③让学生完成“做一做”。

  (8)过渡及启发:根据=比例尺 可以求比例尺,如果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怎样求实际距离?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呢?

  (9)提出第2个实际问题:你看过《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吗?你能用比例尺的知识,测算出北京到纽约的实际距离吗?(在地球仪上)

  (10)提出第3个实际问题:睦邻小学距高陂镇政府所在地约2千米,画在比例尺为1∶5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的距离?

  (11)提出“美丽的校园”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①测出各建筑物的相关数据、确定位置;②考虑合适的比例尺;③画出校园平面图。

  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你或你的小组最成功的是什么?

  别人或别的小组有什么巧妙的地方值得你学习?

  明确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画出图形。一般的'学生可能是把长和宽都缩小相同的倍数后画出来的。

  把不同的解决方法说出来,比较其异同。

  明确各种方法的相同点。

  化单位后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化成前项是1的比。

  理解比的含义,明确其要点。

  用倍数关系的相关语句叙述,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和倍数关系的联系。

  利用生活经验猜想,求比例尺,判断所画图形是否准确。

  用相同的方法求比例尺,提高熟练程度。

  根据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或根据比例尺的含义,用方程方法列出比例式求解。明确三种问题的结构关系,让知识系统化。

  看世界地图,量出北京到纽约的图上距离,读出比例尺,用比例方法求解,在做中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方程求解。

  观察、测量、计算、在合作中画出学校平面图,展示并比较完成情况。

  谈体会,包括成功的、失败的经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互相取长补短,积累经验。

关于教学方案14

  一、素质教育目标

  1、感知课文,明确记叙要素

  2、掌握肖像描写的方法

  3、初步体会鲁迅先生关心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①:了解课文大意,初步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可用悬念法,及先学课文第二部分,引起对事件的好奇心,后指导学生速读课文,找出各记叙要素,并据此简述事件,同时谈谈自己对各人物的认识。

  2、重点②:从鲁迅的肖像描写中体会其性格、精神。结合课文内容,可用朗读、讨论的方法体会其性格、精神。

  3、难点是归纳和掌握肖像描写的方法。可在分析三次肖像时,引导学生找出其共性,归纳出写作方法,然后通过课堂片段练习来巩固。

  三、教学过程 :

  导语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多人,你能对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印象吗?如果有一个人你只见过一次,以后就再也没见过他了,你在多年后还能描述出他的样子吗?(视学生的情况而定过渡语)有一个叫的阿累先生和鲁迅先生只见过一面,而他却深深地记住了鲁迅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一面》这篇课文。

  (一)明确目标

  (见上)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写作背景(见预习提示和教师用书)

  2、介绍作者基本情况(见素质教育新教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齐读课文第二部分,明确: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

  记叙什么事?表达了什么观点?抒发了什么情感?(师生讨论)

  过渡语:如果说这篇课文我们上到这就算上完了,你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吗?(引出对事件的关注)

  2、学习第一部分,完成学习目标①、③

  ⑴全班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划出表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句子。

  ⑵请一至两位学生说出记叙要素,并根据要素简述课文内容。

  ⑶请一至两位学生谈谈对鲁迅先生的看法。(揭开目标3所遮住部分)

  过渡语:在这个事件的叙述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引出学习目标②的学习)

  3、学习对鲁迅的三次肖像描写,归纳人物肖像描写方法

  找出三次肖像描写处,边明确问题边归纳写作方法:三次描写有什么不同?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描绘的`?

  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征来写? (写作方法1:抓住人物特征)

  可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吗?从哪些描写可看出?(方法2:体现人物性格、精神)

  三次描写的顺序怎样? (方法3:按一定顺序描写)

  结合事件内容归纳: 方法4:有必要时可反复写

  方法5:不一定面面具到

  (四)肖像描写片段练习

  利用刚才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出你的同桌或教室里任何一个人的外貌特点。(生写,师巡视。)

  5分钟后,师检查写作情况。请几个学生读出自己的作文片段,师生共同评其优劣。

  (五)总结、拓展

  (根据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说总结语)

  (六)布置作业

  思考: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了我对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要求划出并简评。)

  附:板书设计 一 面

  阿 累

  时间:1932年秋的一天中午 地点:内山书店 人物:鲁迅、我、内山老板 事件:(略) 主题:体现了鲁迅先生关心进步青年、为革命事业甘愿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

  远景:身材、年龄、国籍、衣着、烟斗 (粗勾) 中景:脸色、身材、精神、头发、胡须 (细描) 近景:脸色、身材、头发、胡须、烟斗 (特写) 肖像描写方法:1、抓住人物特征 2、体现人物性格、精神 3、按一定顺序描写 4、必要时可反复写 5、不一定面面具到

关于教学方案15

  若问高中语文教学中最难啃的骨头是什么,答案自然是作文。若再问在当前高考模式下作文教学必须啃的文体是什么,答案应该是议论文。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识到议论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逐步有效地推进议论文教学。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高中议论文起始教学策略。这里之所以强调“起始教学”,是为了区别议论文教学的高级阶段――“提升教学”阶段。

  笔者认为,要想写一篇较为理想的议论文,应该从审题、结构、论点、论据四个角度去努力。具体来说,审题要“准”,结构要“清”,论点要“深”,论据要“精”。在议论文的起始教学阶段,我们建议将结构、论点、论据的训练作为重点,并且将其顺序调整为一结构、二论据、三论点的顺序,这就是所谓的“三步走”策略。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步,搭好架子好唱戏,眉清目秀建结构

  议论文贵在说理,说理的高下,一看说理者逻辑思维的品质,二看说理者布局谋篇的能力。其中前者是基础,需要渐次提升,后者是保证,可以模仿习得。为此,在议论文教学的初始阶段,议论文的教学目标应先定位在结构训练上。就一篇议论文来说,首先要学生掌握议论文的通篇结构,最典范的模式是中心论点加分论点式。就此种模式而言,我们主张六段式结构,即论点段、论证段(含分论2段、过渡1段)、补充段(特例说明或联系实际)、结论段,当然根据实情可局部调整。

  除了训练如何建构通篇,文章的局部建构也不可或缺,尤其是论证段的结构。论证段的结构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其一,分论点的确立;其二,每一论证段的展开。我们认为分论点的确立要遵循“上行下效”和“和而不同”两个原则。所谓“上行下效”,是就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角度而言。简言之,就是立论角度要和论证的角度保持一致,立论的角度有“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分论点要自觉和中心论点看齐。为了保证“上行下效”,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公式让学生自测:公式一:“因为分论点,所以中心论点成立”;公式二:“如果具备分论点,那么能中心论点”。其中公式一适用于检测“为什么”角度立论下的分论点,公式二适用于“怎么样”角度立论下的分论点。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分论点之间要既要相关又需不同。常见的`分论点关系有并列和递进两式,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其实可以譬喻解释――并列的分论点好似人之左右手,递进的分论点则似人之上下肢。学生理解后可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是善于横向还是纵向予以选择。至于每一论证段的展开,在初始训练中可以固化成如下公式,即论述层次=分论点+阐释分论点+具体论证(包括举例和分析两层)+回扣分论点。这一公式要在议论文写作中自始至终予以贯彻,否则即使学生掌握了通篇结构,议论文的写作还是会陷入不伦不类之流弊。

  第二步,为有源头活水来,日积周选精论据

  议论文常用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其中前两种论证方法几乎篇篇可见。为了让议论文更有料,我们认为在议论文教学初始阶段,应采取有效策略督促学生重视论据的积累。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帮助学生选定一个专属名人,然后规定学生逐日积累该名人的事迹和言论,并在每周末自选最佳者加以识记,最后要求在各种作文训练中必须使用至少一个专属论据。我们以为,这样的做法能保证学生论据足够用、更好用和多使用,较好地解决了无米难炊和有米不炊的问题。

  为了保证这一做法的落实,教师应该做好以下事情:第一,要选定品格较高的名人库以供学生选择。笔者曾经尝试建立了一个60人的名人库,该名人库有如下特点:其一,涵盖面广。该库包含古今中外名人,涉及文学、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宗教、军事、艺术等领域。其二,回避过热名人。比如该库不选鲁迅而选周作人,不选司马迁而选纪晓岚。其三,选定名人资料丰富。比如台湾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丰富,著书百余部。第二,要不定时了解学生积累情况。除了检查学生积累的数量外,还要指导学生培养积累的目标意识,以提高积累的有效性。第三,要在学生的习作中评价学生的专属论据使用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一般乐于使用专属论据,教师在批改习作时应予以鼓励加分,而对于使用中出现硬套拖沓等常见问题,要细致旁批或面批。

  第三步,一石激出千层浪,浅入深出亮论点

  在议论文教学的初始阶段,结构训练和论据积累操作简单且易见成效,但它们都是议论文写作的辅料,一篇议论文的好坏最终还是要看论点的品质。我们以为,论点的训练不宜教条式地就理说理,也不能仅依赖有限的大小作文寻求提升,而可以通过课堂演讲这一形式加以训练。因此,我们将课堂演讲分为大小两种,其中小演讲是以名人名言为抓手,学生按照论证段基本模式,提前准备300字左右的文字稿,在课前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论点及论证过程。之后学生就起发言内容的结构规范性、论点的深刻性、论据的新颖性进行评价,最后教师点评,总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而大演讲则是每周五抽一节时间举行一次话题演讲,学生轮流做主持,并负责提供以时事素材为主的话题。其他学生则六人一组进行讨论,每组设组长、副组长各一名。具体操作过程如下:第一步,主持人展示材料后,每位同学思考5分钟后确定自己的论点;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各自的论点,5分钟后选出组内认可的最优论点;第三步,组长向教师汇报所在组的论点,并简单陈述思考过程,经教师认可后简要写在黑板上,用时5分钟;第四步,组内第二次讨论,思考如何规范、充分地论证,约10分钟;第五步,每组组长发言,副组长可以补充说明,教师逐组点评,约15分钟;第六步,教师总评优缺点,并根据需要进行归纳总结,约5分钟。

  通过一年时间的尝试,笔者认为这样的训练方法有以下优点:第一,给每一位学生主动展示的机会,多数学生都会精心准备,在论点的思考上用力尤多;第二,两种演讲形式相互补充,不仅保证了训练的持续性,而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尤其是后者,论点的训练是全员参与的,组内讨论的,班内评选的,较好地呈现了论点思考的角度和深度,对细心的同学来说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第三,教师能更好地发现学生在论点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指点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思考对策,提升教师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议论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我们教学的重点应在结构的规范性、论据的有效性和论点的层级性寻求突破。为了实现这样的突破,我们采用了“三步走”的策略,以便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快适应由记叙文向议论文的文体转换,写出符合基本要求的议论文,同时也为之后“提升阶段”的教学做好铺垫,最终让学生们写出各具特色的议论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