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农民工购房意愿调查报告

时间:2022-06-13 09:15:48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巴中市农民工购房意愿调查报告

  在“化解房地产库存,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住房有效需求”的政策大背景下,为深入了解巴中市农民工购房意愿,为市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近期,国家统计局巴中调查队就农民工进城购房意愿的相关情况,深入5县(区)8个乡镇10个村(居)委会,对184名农民工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巴中市农民工购房意愿调查报告

  受访农民工务工现状:主要分布大中城市,中低收入占比较高

  主要分布大中城市。调查显示,外出农民工82.0%流入了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其中:16.4%流入直辖市;30.6%流入省会城市;35.0%流入地级市(含副省级城市);14.8%流入县市城区;3.2%流入建制镇。

  中低收入占比较高。调查表明,受访农民工平均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占13.1%;2000-4000元的占47.8%;4000-6000元的占21.7%;6000-8000元的占8.7%;8000-10000元的占6.3%;10000元以上的占2.4%。

  租房居住成为主流。调查发现,在务工地自购住房的农民工占比为1.1%;在生产经营场所居住的占2.2%;在工作单位宿舍居住的占6.6%;在工地工棚居住的占24.0%;其他占3.3%;租房居住的农民工占62.8%,是农民工解决住所问题的主要方式。

  社保参保率比较低。调查显示,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比例分别为9.3%、23.0%、5.5%、2.7%、2.5%和1.9%。“五险一金”中除工伤保险参保率相对较高,其他都较低。

  激发农民工购房意愿的因素:未婚青年购房意愿较高

  个人因素。未婚青年人购房意愿较高,随着时代的发展,房子成为年轻人结婚的必备条件之一,“丈母娘房”成为未婚新生代农民工的刚需。63.2%的未婚新生代农民工表示“丈母娘房”是近几年的奋斗目标。大专以上文化的农民工购房意愿较高,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落户城市的条件相对更加充分。调查显示,46.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农民工近三年内有在城市购房的意向。

  家庭因素。家庭收入情况决定购房意愿,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工中,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民工家庭在城市购房的意愿越强烈。调查显示,在月收入1.5万元以上的较高收入农民工家庭中有58.6%的其购房意愿较强烈。举家外出的农民工购房意愿较强烈,调查显示,子女、父母随迁到务工地的有68.5%的农民工家庭购房意愿较强烈,老小都在身边,少了后顾之忧,为移居城市提供了先决条件。

  政策因素。随着城乡统筹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各地“去库存化”政策的实施,政府给农民工进城购房创造了更多、更实的优惠条件,同时也加大了对农民工进城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保障力度,有54.2%的农民工因“去库存化”新政的实施,增强了购房意愿。近年来,巴中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系列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政策红包”,考虑巴中当前经济发展、政策环境等因素,73.9%的农民工表示希望在老家就近购房。

  发展因素。调查显示,36.3%的农民工反映由于多年在外务工,在务工地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不少朋友在城市购了房,增强了在城市购房、定居的意愿。相比直辖市、省会城市的高房价和高消费,47.8%的农民工表示在地级市购房更划算。不少农民工仍十分注重“家庭团聚”,希望一家人能够居住在一起,在购房选择上,偏重于面积稍大的户型。调查显示,希望购三居室的占60.9%;二居室的占21.7%;一居室、四居室及以上的农民工分别占8.7%。

  制约农民工购房的主要原因:上有老,下有小,负担重

  “买房易,养房难”。近年来,购房政策不断宽松,通过贷款买房已不是件难事,但购房后的贷款加上物业、水、电、气等费用的支出,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由于农民工收入不稳定,有21.7%的农民工表示不买房的主要原因是“担心付不起月供”;有13.1%的农民工表示“城市生活水平高,买房入城生活压力大。

  “上有老,下有小”。调查显示,在选择“不会在务工地购房”的农民工中,有41.2%的农民工因家中有需要赡养的老人和需要照顾的孩子。若勉强在务工地购房,老人和孩子随迁后负担很重,部分农民工表示即使购房,也会首先考虑在老家所在城市就近购房,以便多方兼顾。

  “乡土情,难割舍”。一方面,因受“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影响,78.3%的农民工对其家庭承包土地仍有较高的依赖思想,他们希望即使在城市购房后,仍可长期保留农村承包地。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土地制度的限制,农民的宅基地很难流通,因而农民工即使想在城里买房,但在家乡的宅基地及住房却很难变现或者抵押,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工进城购房。

  “大城市,难融入”。 农民工在大城市生活缺保障、缺温情、缺乐趣、缺希望、缺归属是不能在城市落地生根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84.2%农民工认为很难融入务工所在城市。然而,在这部分农民工中,有相当部分人员由于长年在外务工,回乡务农已不太现实,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大多数没有务农经历。因此,他们正面临“城市难融入,农村回不去”的尴尬境地。

  对促进农民工购房的建议

  对劳动力输出地的建议。加快宅基地和土地流转的改革步伐。解决农民工在家乡的宅基地确权转让问题。推行符合农民工迁移意愿的“常住城镇化”福利政策;尊重农民工意愿,建立农村土地“权利保留机制”和“权利递减机制”;加大农村低保投入力度,减小农民工核心家庭迁移策略风险;对现有的土地政策要尽快予以改革,降低或减少农民承包的耕地、宅基地、房屋及其他非农用建设用地流通、抵押、变现的条件与手续,使农民工想变成“城里人”时可以得到应有的补偿,这样他们也就没有了牵挂。组织农民工参加返乡就业创业培训。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改变农民工迁移意愿与能力失衡现状。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要有组织的对农民工进行免费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成为城市建设某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想办法培育出聚拢人才的新兴产业,增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纳能力,使农民工进城后有固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改变其干一天算一天的“游击式”工作生活模式。

  对劳动力输入地的建议。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营造标准化务工地,提高农民工购房支付能力,针对农民工完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解决农民工贷款难问题,以开发区产城一体化为路径促进农民工城市购房,增大适应农民工特征的住房供给。降低农民工进城门槛。落实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解决农民工进城后的户籍管理、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后顾之忧,减少城乡差别,消除城乡壁垒,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城里人”。三是推行农民工购房优惠政策。改革现有公积金政策,使之覆盖农民工,允许农民工购买保障性住房,并在条件上予以优惠,财政上予以补贴。各级金融部门也要出台相应政策,对农民工购房在贷款方面予以政策优惠,从而为农民工购房提供更加便捷周到的服务。

  对社会和企业的建议。接纳尊重农民工。农民工的生活如同钟摆游弋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他们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但难以被城市接纳和尊重。因此,应倡导形成接纳和尊重农民工的氛围,使他们成为城市的一份子。鼓励租建公寓。对招用农民工较多的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实行“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企业参与、民工自建”相结合,共建农民工集体宿舍,实现参与式发展与共建式增长。号召社会参与。发动社会力量,号召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慈善捐赠,设立“城市住房保障基金”,帮助农民工降低购房风险,解决农民工乃至整个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问题。

【巴中市农民工购房意愿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市妇联关于农村家庭进城意愿情况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04-13

四川企业出国投资意愿调查报告-调查报告08-08

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03-21

中国人春节出游意愿调查报告03-21

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04-10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12-07

农民工情况调查报告(通用16篇)08-18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07-26

走读意愿申请书(精选10篇)07-15

农民工返乡社会治安影响调查报告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