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调研报告

时间:2022-02-08 09:09:19 报告 我要投稿

扶贫调研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扶贫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扶贫调研报告

扶贫调研报告1

  产业化扶贫是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增强“造血功能”,促进贫困地区长效脱贫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市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推动全市产业化扶贫工作持续健康发展,8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田立,带领农村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就全市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先后到大悟、孝昌和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先后到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业扶贫项目基地等视察了解情况,听取县及有关乡镇两级政府和发改、财政、农办、农业、扶贫、农商行、农信社等部门工作汇报及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化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1、特色产业和基地初步形成,规模不断扩大。把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注重发挥老区、贫困地区山场、林地、人力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特色资源,重点培育市场前景好、比较优势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茶叶、油茶、中药材、苗木花卉、优质稻、养殖和旅游等主导产业,而且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截止20XC年底,茶叶基地面积35.4万亩,油茶8万亩,中药材9万亩,苗木花卉苗圃基地5万亩,畜禽养殖大户6000多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300多个,水产养殖可养水面10万亩,先后开发白果树湾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旧址、宣化店中原突围旧址两个全国百个经典红色旅游景点,建成观音湖、双峰山2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仅大悟的五大产业产值就达41.7亿元,安置解决20多万人就业。同时,我市以实施全省重点老区乡镇、插花贫困乡镇连片开发试点项目为契机,新建青(油)茶、药材、苗木花卉、肉鸭等农林特基地10万多亩,如汉川杨林沟镇5000亩红辣椒基地、应城陈河镇2万亩和云梦吴铺镇1.2万亩优质糯稻基地等,形成了稳定的致富产业,群众增收效果明显。

  2、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带动力持续增强。坚持把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扶贫的关键环节,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提高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近两年来,利用贷款贴息政策,扶持了以大悟悟道茶、华龙生物制药和孝昌鸿翔鸭业、管氏茶等为代表的40多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目前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悟县14家,孝昌县29家。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和企业与村组、农户利益联动机制,实行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实施“公司联村”工程,引导企业参与村级扶贫,推行“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大悟县依托悟道茶、新花花生、华龙生物药业等企业,大力发展茶叶、花生、板栗、药材和畜禽养殖小区,覆盖17个乡镇、178个行政村,网络基地农户13000多户。孝昌县组织鸿翔鸭业、管氏茶业、太子米业等重点民营企业帮扶产业建设,覆盖14乡镇148个贫困村,网络基地农户17600多户。

  3、农产品品牌效应逐渐凸显,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大力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商标,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创造企业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XC年,仅大悟、孝昌两县就有金鼓露毫茶叶、齐天花生等6个产品获得“湖北省著名商标”认证,有管氏茶叶、凤凰茶等140多个“三品一标”产品,太子米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大悟县悟道茶业、三里天然绿色公司等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大别山绿色农产品展销活动,全部获展会金奖。

  4、农民增产增收基本稳定,脱贫致富步伐加快。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产业化扶贫工作力度,有效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产增收,使贫困地区农民逐步摆脱贫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截至20XC年,全市老区、贫困地区产业基地总面积达260多万亩,覆盖80%以上的贫困村和农民,农民从特色产业基地获得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50%以上,通过产业开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两年来,全市有近6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化扶贫摆脱贫困,5万多农民被转移安置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二、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市、县两级政府没有达到《湖北省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中关于扶贫配套资金按不低于中、省拨资10%的比例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地方配套资金比例的要求。二是专项扶贫奖励资金少,难以满足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不同区域类型产业扶贫的要求。如孝昌县,由于贫困人口多、产业基础差、财政实力不强,20XC年产业扶贫资金的投入仅可满足部分重点贫困村和重点老区村整村推进的需要,而生活在非重点贫困村和老区村约40%的贫困户则因资金不足,限制了发展产业和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

  2、产业链条不长。我市老区、贫困地区的产业在产业链条上只有第一个链条的多,像鸿翔鸭业长链条的少。如板栗、花生都只是初级产品,没有深加工之类的后续链条,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产出效益低,仍然没有摆脱原料供应型产业的困境。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整体数量少,规模小,实力较弱,储藏、加工、包装、宣传和营销的水平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3、基础设施不配套。大悟、孝昌两个重点贫困县的特色产业基地绝大多数都是开发山场和岗地建成的,通往基地的路况差,影响了产品的运输。而且大多数基地的水、电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导致产业效益低,有相当一部分处于“靠天收”的状态,一旦遇上像今年的持续高温天气,产业基地将损失惨重。

  4、利益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规范和紧密,大多为松散型,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影响了产业扶贫的健康发展。

  5、人才和技术支撑不够。我市老区、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丰富,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但是缺乏符合有关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和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程度不深入,导致优质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低,农民增产增收困难。

  三、深入推进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1、强化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化扶贫。一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的发展不断调整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坚持把致富产业与本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鼓励引导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和项目建设。二是要充分利用贷款贴息等政策,培育壮大示范带动作用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进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2、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化扶贫。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以农村远程教育基地、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和农业科普示范基地为依托,加大对农户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提高创业就业的能力。要强化科技支撑,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打造精品名牌,力争形成一个支柱产业有一个名牌产品当龙头,一个系列产业有一批拳头产品作支撑,一个市县有一批特色精品作支柱的科技创新格局。

  3、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保证产业化扶贫成果共享。政府要引导和扶持农村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并促其正常有序运转,更好地保护农户利益。要逐步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化扶贫基础。要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通村、通组、通基地、通企业公路水平。加大新建和整修水库、渠道、塘堰、泵站、电力等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产业化扶贫。一是要认真落实《湖北农村扶贫条例》、《扶持老区建设条例》、《湖北省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的有关规定,逐年增加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用于支持老区、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的发展。二是要进一步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建设等涉农资金,有重点地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要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融资平台,用足用好产业化扶贫贷款贴息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产业化扶贫领域。四是积极争取上级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用于扶贫开发和促进产业化扶贫的发展。

  6、打好革命老区牌,助推产业化扶贫。充分发挥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政治、资源优势,打好革命老区牌。要大力宣传大别山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和产业化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探索出的成功模式,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建设和扶贫攻坚工作,不断提高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知名度。

扶贫调研报告2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八月驻村工作开展以来,各驻村工作队按照省、市委的要求,积极驻村对接,调查研究,熟悉村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因地制宜,结合所驻扶贫村的实际,制定帮扶规划,确定帮扶项目,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狠抓落实。

  (一)选派单位重视,驻村工作力度大。各选派单位都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驻村工作,选派政治素质高、事业心强、具有一定农村工作经验的优秀干部组成工作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省、市、县三级工作队就全部与所帮扶村进行了对接,并迅速驻村开展工作。许多单位由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队,深入扶贫村调研,带领工作队员与乡村共同研究、制定帮扶规划,落实帮扶项目。省经合办、营口港务集团、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学、省广播电视大学等省直单位,都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讨论驻村工作规划,确定帮扶项目,安排专项扶贫资金,保证了项目的尽快落实和顺利实施;市服务业委、市住建委、市水务局等单位自去年8月成立驻村扶贫工作队以来,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多次深入到扶贫村,与驻村工作队一同调研,了解致贫原因,因地制宜确定帮扶项目,落实帮扶措施。

  (二)驻村工作队真抓实干,项目推进快。各驻村工作队都立足贫困村的发展实际,制定了符合村情的帮扶规划,制定的规划,都体现了以项目为支撑,突出了帮扶重点。在工作中,各驻村工作队都注重把本单位、本部门的政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下真功夫,出好思路,想好办法,办实在事,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致富群众等方面形成了强大的帮扶合力。许多工作队的同志,始终坚守在项目施工的第一线,与乡、村干部一起,共同指挥督促项目的实施。省广播电视大学驻村工作队去年7月进驻喀左县甘招镇西赤里赤村,从开展调查研究入手,先后走访了2 8户,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交流300多人次,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帮扶规划,落实了修建村路等帮扶项目。为了把路修好,他们吃住在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目前, .2公里高标准村路的路基已经完工,今年秋季进行硬化, 4盏路灯已安装完毕;省经合办进驻建平县榆树林子镇炮手营子村,为该村引进建设服装加工厂项目,为抢时间赶进度,工作队的同志清明小长假都没有休息,连续一个多月工作在施工工地上。目前,服装厂已经建成并开工生产;省政法委帮扶凌源市刘杖子乡刘杖子村,为帮助修建村部和文化活动室,工作队同志始终工作在施工现场进行指挥,保证了施工的质量和进度。

  (三)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确保各驻村工作队能吃饱住好,全身心地投入到驻村扶贫工作之中,各乡镇都力所能及地积极创造条件,为驻村工作队提供尽可能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除一些工作队坚持要求在村里吃住外,绝大多数乡镇都安排工作队在乡镇吃住,由乡镇统一解决食宿,有的还为工作队安装了空调,提供了交通工具。北票市上园镇对驻村工作非常重视,在镇里为进驻上园村的营口港务集团驻村队员提供了相对较好的吃住条件,同时还为每个工作队员配备了一台电动自行车,解决了乡村交通不便的困难。为便于开展工作,各县(市)区和乡镇还分别任命省、市驻村工作队队长为乡镇党委副书记和村第一书记,把驻村工作纳入到乡镇党委和村委会日常工作之中。大连海洋大学工作队派驻xx县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驻村工作队长任乡党委副书记。乡党委非常重视和支持驻村工作,多次专题研究驻村工作,与驻村工作队一同落实、推进帮扶项目。

  二、驻村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选派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各驻村工作队员的积极工作下,驻村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年来,省、市两级 53家帮扶单位共落实帮扶项目233个,帮扶款物及协调资金达 .45亿元,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实施产业扶贫。共协调和投入资金 587万元,围绕设施农业、畜牧业、林果业等三大主导产业,实施项目扶贫。省科技厅驻村工作队帮扶龙城区联合镇北台子村,重点发展香菇产业,申请400万科技项目资金,并由省微生物院联合菌业基地牵头,在北台子村实验栽培省微生物院自主研制的 “辽香 号” 香菇新品种,提供技术推广和服务,计划扶持 00户农户,三年建设300亩示范基地,大棚 80个,预期可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利润300万元,可辐射和带动联合镇形成香菇栽培特色产业;省教育厅投资45万元,扶持发展保护地、养羊小区等设施农业建设;省联通公司投资 00万元用于农业技术培训、高标准大棚及信息化建设;省妇联协调资金2 5万元用于农村妇女发展生产项目;沈阳师范大学投资 0万元改造果园。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主导产业的发展。

  二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民生工程。共协调和投入资金8967万元,扶持水电、道路、桥梁、村部、社区文化活动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省发改委安排 043万元资金,用于喀左县乡镇农网改造。安排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资金506万元,支持羊角沟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省审计厅投资45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协调400万元资金,用于宜居乡镇建设;市中级人民法院投入33万元为凌源市沟门子镇河坎子村维修村部及建文化广场;市人大、市政协、市交通局、市审计局等单位都为所帮扶村实施了修路、打井、维修村部等基础设施项目。

  三是以文化教育为重点,实施科教扶贫。共协调投入资金37 6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兴建图书室,文化活动广场。省卫计委组织协调各种大型义诊、畜牧养殖技术讲座、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走进喀喇沁镇, 200余人接受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247名群众接受义诊,免费送药60余种。组织协调实施“一对一”助学活动,资助贫困家庭 名大学生,每人发放20xx元助学金;省民政厅投资 20万元支持清风岭镇孟杖子小学建教学楼;省教育厅投资30万元,建乡幼儿园;市服务业委投入 4万元,帮助卢杖子村修建了文化广场,购买体育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扶贫调研报告3

  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建设小康战略的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也快速的推进。为了进一步做好贫困村和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乡党委政府认真开展了扶贫调研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XX乡位于XX县西部边远高山区,距县城38.5公里,幅员面积54.91平方公里,全乡辖10村92个农业社,人口12888人,有残疾人500余人,其中一、二级重度残疾人110余人。低保户275户605人,五保户19人。外出务工4000余人。现有耕地8000余亩,林地46000亩,茶叶10000亩,石斛10000亩。农民收入以石斛、茶叶、林业、外出务工及传统农业种植为主。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655元。现有市级贫困村2个,县级贫困村4个。已建成村社道路100余公里。20xx年全乡贫困户380户1199人,贫困发生率约10%,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长期无维修整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本还处于靠天吃饭阶段,一遇灾害,常常绝产绝收。

  (二)农业生产由于青壮年外出,留下老人、妇女、小孩在家,长期处于传统的粗放经营状态,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学科技用科技能力差,生产力水平低下。

  (三)产业结构单一,全乡属纯农业乡镇,无工业企业,收入以农业和务工为主,虽然茶叶、石斛种植有一定规模,但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农民增收不明显。

  (四)地处偏远,交通不畅,许多林业资源无法进一步开发和变为农民收入,导致发展滞后。

  (五)信息闭塞,与市场对接能力弱,农业生产随大流,盲目性大,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导致增产不增收。

  (六)致贫因素多,返贫比例高。因多种自然灾害、子女上学、因病就医、工伤事故等因素影响,经常造成刚脱贫又返贫现象。加之我乡残疾人比例较高,减贫速度缓慢。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了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扶贫、财政、民政、残联、农业、林业、交通等部门为成员的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扶贫工作职能职责。建立了驻村干部帮扶工作制,落实了贫困户帮扶人员。组建了乡纪委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工作督查小组,定期对各项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促进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认真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实施了建档立卡工作。

  20xx年按照户为单元,整户识别,规模控制的原则,遵循农户申请—村民代表评议—村公示—乡党委会审核—乡公示—县审定—村再公示的程序确定贫困户380户1199人。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工作,所有贫困户的档案全部建立,并完成了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的录入工作,为下一步实施精准滴管式扶贫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实施重点扶贫开发工作。

  1、扶贫基础设施建设:20xx年实施了XX村社道扶贫建设1.1公里,XX村社道1.9公里,补助30万元;20xx年实施XX社道1.9公里,XX社道1.8公里,补助37万元;20xx年XX社道1.2公里,XX社道3公里,补助36万元;XX村450人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补助8.55万元;20xx年正在实施XX社道2公里,小溪村社道2公里,将补助48万元。

  2、产业扶贫:20xx年在XX村、XX村、XX村开展贫困户种植石斛帮扶,共帮扶90户贫困户315人,种植石斛21750丛,补助17.4万元。20xx年XX石斛帮扶贫困户112户377人,种植石斛32700丛,补助26.16万元。帮扶全乡贫困户228户721人,种植茶叶368亩,免费发放茶苗165.6万株。帮扶贫困户脱贫112户365人种植石斛、养鸡、种茶,户均补助20xx元。20xx年对全乡132户378人贫困户扶持石斛种植,每户补助20xx余元。

  3、智力扶贫:20xx年开展石斛种植技术培训、茶叶种植培训、电脑培训700人次,;汽车驾驶培训5人次。20xx年开展茶叶、石斛种植技术培训900人次。20xx年已开展技术培训200人次。

  4、实施城乡低保、五保生活保障。20xx年对生活十分困难的符合低保条件的特困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275户608人,人均月补助90元;纳入五保19人,人均月补助280元。20xx年纳入低保295户697人,人均月补助100元,纳入五保19人,人均月补助300元。

  这些扶贫工作的开展,改善了所在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了支助产业,提高了贫困户技术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贫困户收入,为进一步全面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20xx年我乡脱贫368人,20xx年预脱贫250人。

  1、加大石斛、茶叶种植培训,提高贫困户技术本领。

  2、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加大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林区公路建设,改善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变林业资源为农民现金收入。

  3、进一步打造石斛产业基地,带动全乡特色石斛产业的发展,扶持贫困户种植石斛脱贫致富。

  4、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组织贫困户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收入。

  5、积极进行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争取落户贫困村,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

  6、对于因病、因残致贫等自身能力、素质较差的贫困户,进一步加大低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保障他们基本生活,促进脱贫。

  7、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我乡扶贫工作中,争取早日实现全乡脱贫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扶贫调研报告4

  一、基本情况及贫困分部状况

  XX村是省县XX镇最西南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行政村),南与,西与XX乡连接,北与XX村近邻;共有8个自然村,9个村小组,有农户226户,总人口1130人;劳动力388人,全村有耕地面积920亩,山地面积26000多亩,毛竹林面积6000余亩。

  全村共有党员22名(其中女党员2名)。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为2350元。

  二、致贫原因及表现

  1.贫困户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缺劳力的导致贫困人口重要原因,加上贫困户经济基础差、收入低、因病、因残、因学致贫,需要政府扶持和社会人士对他们进行救助才能摆脱贫困。

  2.贫困户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增长缓慢,受资源条件、资金、技术、观念等因素制约,贫困户以种植为主,因管理不当,投资较小,加上有时受自然灾害影响,造成经营能力低下,科技意识不强。贫困户当中有些养殖业,没有规模和特色,缺少资金或缺乏技术,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发展产业不少人“半途而废”,有时生活难以维持,更谈不上致富。

  3.贫困人口居住环境条件差,生活难、用电难、用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得“六难”问题很突出。因为这些贫困户居住分散,靠山建房多,家境贫寒,生活环境差,开门见山,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力不足等造成贫困的原因。

  4.贫困户多数居住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地方,生活环境恶劣,信息闭塞,思想落后,缺乏创新和竞争意识。只有通过移民搬迁,才能从根本上长远解决贫困。目前,我村共有10户40人需要移民搬迁。

  5.项目申报上级部门在审批下达计划时,个别项目下达的总投资比上报的总投资小好多,致使工程缺口资金过大,导致工程不能顺利完工,发挥不了扶贫的作用。

  三、扶贫的效益和成果

  1.近年来,我村硬化了7.5公里的村组道,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农副产品运输畅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2.推动扶贫攻坚行动,落实一户一策。根据县扶移办的要求,在乡政府和扶贫办的指导下,我村认真履行扶贫攻坚行动,20xx年全村共有种植业46户,养殖业46户,享受了上级扶持,让这些贫困户得到实惠,基本摆脱贫困。

  3.大力发展养殖业。利用我村山地资源,村委会鼓励村民发展养蜂业。

  四、今后的打算

  1、持续做好“10864”结对帮扶工作,根据县《关于村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帮扶贫困户进行“10864:结对帮扶的通知》要求,切实抓好精准扶贫的工作,切实帮扶好贫困户种,种植业和养殖业,尽量做到一户一策,帮助贫困农户早日脱贫,再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走上小康致富之路。

  2、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养蜂,以养殖农场为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大力发展以带动贫困农民养牛、养羊为主的特色产业,为贫困农民找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计划在20xx年全年发展100头以上养殖户2户。

  3、加快移民搬迁扶贫力度,把移民搬迁扶贫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结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避灾移民,鼓励居住在生活环境差的贫困户搬迁安居乐业。

  4、争取小额贷款和把握扶贫资金的使用。按照中央、省、市、县的要求,为了帮助农村贫困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落实一部份惠农帮扶资金,发放一定数额的小额贷款。坚持以上项目扶贫的载体,提供信息资源,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是扶贫资金和小额贷款落到实处,为村民解决燃眉之急,做到好事好办。

扶贫调研报告5

  根据市政协安排,就我市农村扶贫开开发资金投入使用监管等情况进行专题协商。为配合市政协做好此项工作,县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对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使用监管的情况进行一次调研活动。我做为一名乡镇政协联络组组长、县政协委员也参加了此次调研。在此次调研活动中,深入到扶贫开发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了农户,分别召开了村民座谈会和村干部座谈会和并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现状

  浮山县地处山西南部,临汾盆地东缘,既是全省57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还是全省59个“两区”开发重点县之一。全县辖2镇7乡,185个行政村,总人口为1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国土面积为9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8.5万亩,人均耕地2.6亩;20xx年全县财政收入为4.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20元;全县共有69个贫困村,贫困户5886个,贫困人口为23561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2%,20xx年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20xx年、20xx年两次百人以下自然村调查摸底结果,全县9个乡镇拟移民搬迁人数为17000余人。

  二、我县近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近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人大、县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下,全县的扶贫开发及“两区”开发工作取得了好的成绩。

  (一)两区开发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近年以来,全县12个两区项目除年产20万吨还原铁建设项目退出两区产业规划,铁炉容积换及120万吨特种钢项目进入两区产业项目储备库外,剩余的10个两区项目手续全部办结的有8个项目,9个项目完成立项手续,9个项目环评已办结,7个项目土地手续已办结。目前,除煤电化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手续正在办理外,其余9个项目均已开工,其中三通一平项目4个,基建项目1个,安装设备项目1个,竣工投产项目3个。

  (二)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稳步推进。20xx年省扶贫办下达给我县扶贫移民搬迁指标1500口人,涉及天坛、响水河、东张、槐埝、寨圪塔5个乡镇,15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332户。该项目共需投资1992万元,其中群众自筹1542万元,省财政扶贫资金补助450万元。目前已全部完工,入住312户1409口人。20xx年省扶贫办下达给我县扶贫移民搬迁指标800口人,涉及米家垣、响水河、槐埝、寨圪塔4个乡镇,10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167户。该项目共需投资92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648万元,省财政扶贫资金补助272

  万元。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的9户45口人,完成二期工的42户,157口人。全部完工的116户598口人,其中入住的7户32口人。20xx年扶贫移民项目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0%以上,完成总投资的70%以上。

  (三)群众参与、整村推进项目运行平稳。20xx年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规划了张庄乡葛村1个村,共扶持702人,投资9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千头猪场1个,猪舍面积20xx,吸收100余户450余人入股开发,预计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另有70户250余人利用互助资金采取自建自养的办法分户开发,预计年人均增收250元以上。截止目前,该村已到位资金60余万元,建圈舍20xx,购买仔猪及种猪800余头,种草100余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三类户的确定,项目内容的确定,资金分配办法的确定,项目实施方案的确定都分别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并进行了张榜公示。县、乡、村三级都分别成立了项目实施监督小组,切实做到了严格政策,规划操作,跟踪监督,民主管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进展也比较顺利,到目前试点村已成立了机构,确定了人员,完善了制度,摸清了底子,进行了公示,待支持金融机构市里统一确定后进入正常实施程序。

  (四)劳动力培训转移及科技培训工作势头强劲。今年省下达我县劳动力培训转移任务572人,截止目前,已实际

  培训2个专业572人,完成任务的100%。从省争取劳动力培训转移专项资金20万元。08年省下达我县科技培训任务1328人,截止目前,已实际完成1500余人,完成任务的113%。

  三、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存在问题

  (一)移民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我县的移民式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一是移民式扶贫开发这一新模式的持续性问题。我县自20xx年开始启动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到目前为止能够迁移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分别占总数的9%、10%,距达到贫困地区资源合理承载能力需要迁移贫困人口的4050%,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二是贫困户迁移资金的承担能力问题。需要搬迁的贫困户绝大多数经济困难,尽管政府已经补贴了房价,但是仍有部分贫困户还是难以支付入迁购房资金,给移民项目的持续实施以及各级政府对移民搬迁的投入增加了压力。三是实现搬迁贫困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要使已实现移民搬迁的贫困户真正稳下来,富起来,真正融入城镇社会环境,实现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效解决他们面临的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社会保险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政府做出大量的努力。

  (二)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缓慢,返贫现象严重。近年出现的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缓慢,返贫问题严重是一个普遍现象,以北韩乡为例,11个行政村20xx年人均纯收入为963元,

  20xx年为922.9元,20xx年为824.9元,三年来人均纯收入呈绝对负增长,分别下降了4.15%、10.61%,北韩乡目前返贫人口增加了854人,占当年脱贫人口的54%。造成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缓慢,甚至出现返贫现象,既有各级政府扶贫工作自身的问题,也有这些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原因,同时也有这些地区的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原因。

  四、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扶贫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此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建议在今后的扶贫开工作当中,应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于已实现移民搬迁的贫困户,政府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努力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使他们能有稳定的收入保障,真正能够稳下来,富起来。

  (二)对于愿意移民搬迁,但由于经济条件差不能实现搬迁的贫困户,政府能根据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条件,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和帮助力度。

  (三)移民扶贫开发工作要和其他模式的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继续搞好非移民扶贫地区农民的扶贫开发工作,要解决这些地区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和农民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和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相结合,真正做到封山育林,再造秀美山川,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快速增加收入。发挥扶贫开发的政策优势,围绕农民增收,加快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实现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的转换。把劳务输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强贫困户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和组织农牧民外出务工,落实以工代赈项目关于“劳务报酬”管理的规定,拓宽贫困农牧民增收渠道。

  (五)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实用技术和家庭手工业技能培训,推行培训合格享受扶贫项目制度,保证贫困户户均有l名熟练掌握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劳动力。

  (六)整合社会扶贫资源,确保社会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坚持“联系到县,定点到乡,帮扶到村,受益到户”的原则,一要加强社会扶贫力量的整合配,使各种社会扶贫力量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形成共同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合力。

扶贫调研报告6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化,创新发展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必然要求,而乡村旅游扶贫就是扶贫开发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2015年8月26日至27日,xxxx县政协第十三界委员会农经界别组赴兴隆考察调研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通过对三桥滨州移民新村、兴隆玫瑰农庄和卡麂坪传统古村落民居保护的考察调研,对我县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旨在探讨乡村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扶贫已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理清扶贫攻坚思路,增添扶贫攻坚措施,实施新一轮精准扶贫,已成为各级政府使命崇高的艰巨任务。

  贫困地区是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域,更是扶贫重点投入的地区。乡村旅游扶贫丰富了扶贫开发的形式内容,提升了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是调整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手段,自然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是资源优势的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其本质都是为了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是促进贫困地区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助力。

  一、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xxxx县通过实施特色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扶贫支柱产业。一是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目前新建龙桥、长安、太和、云雾民族风情街,板壁房,保存浓郁川东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观,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基地的形象和档次。新建三桥、龙桥、蜀鄂、杉木等扶贫移民旅游新村,与绿树花草相映衬,与景区景观相辉映。农户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商贸和后勤服务,实现安居乐业、经济增收。二是建设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培育餐馆、宾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业。制定出台《xxxx县乡村旅游农家乐补助标准及验收办法》,搭建贫困地区创业协会和小额信贷金融服务平台,采取政策扶持、信贷、借款贴息等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鼓励引导发展。已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农家乐1000家,总床位12000个,餐位15680个,接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贫困群众2000余人。致力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旅游景区知识、乡村旅游扶贫营销、农家乐服务规范、农家乐基本厨艺等专项培训30余期,培训从业人员1.2万人次,大大提高了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电子商务村,增强景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发展。三是壮大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围绕“示范带全域、旅游促产业、产业辅旅游”的思路,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发展“养生休闲”农业特色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园、规模化生态养殖。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本土企业,围绕乡村旅游要素,扶持、引导农业产业企业发展。鑫桥特色种植、云龙牧业生态养殖等龙头企业逐步成长,与之相应的就业群体、服务团体正在形成,走上致富之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立足资源、市场和乡村旅游发展,谋划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布局,支持、引导实施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红豆杉生态原料林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4.1万亩,繁育红豆杉种苗7000多万株。带动5000余户农户种植红豆杉,近200农户实现年收入超万元;发展脐橙30万亩,油橄榄6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大力发展四季特色小水果15万亩,满饱游客眼福和口福,带动成片农户致富。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建成兴隆扶贫观光园、鹤峰油桃基地、江南脐橙观光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新增产值1亿元,户平增收2万元。四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发掘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凸显三国文化、诗城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积极培育壮大巩义美术产业群,开发名优特产品、绿色食品、传统工艺品,以及民风民俗手工制品和民族饰品等旅游产品。五是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了聚龙观光园等2个3a景区、铭阳等3个2a景区、回龙和杉木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乡村旅游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发展缺乏共识联动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相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两种完全不同的产业的结合,有一个探索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发展共识,主要表现为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作用、乡村旅游与巩固农村经济地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乡村旅游扶贫思路不明确,理念不清楚,引导不给力;乡村旅游扶贫很大程度处于扶贫部门自说自唱的阶段,宣传推荐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得到凸显;公安特种行业管理,文化、工商、税务、旅游、卫生、防疫等部门管理服务还没有跟进,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还没形成。

  (二)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受扶贫项目资金投资周期的约束和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形成的多是“几间房,几张床,天热歇个凉”的低端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深沉,已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产品缺乏市场分析,同质化现象突出。季节性强、效益不佳;开发方式粗放,急功近利、模式单一,文化内涵单薄,无法形成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三)发展环境急需改善提升

  贫困村多处边远高寒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往往是对外交通条件是最差的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必须改善和提升道路等级、用电保障、饮水安全、环境整治等环境条件。

  (四)服务管理缺乏规章规范

  一是制度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由于跨多种行业,缺乏法律法规支撑,管理服务职责模糊不清,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二是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有经营行为,就有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在经营过程中,主顾摩擦、食物中毒等大小纠纷都有可能发生。由于条件限制,乡、村、户处理纠纷的能力已很不适应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需要。三是人员素质低。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扶贫操作中,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或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本土农民,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五)乡村旅游扶贫“扶强不扶弱”

  由于贫困户多数是经济、能力、条件多种致贫原因叠加的结果,住房条件、个人能力、经济收入大多不符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所必备的要素,所以乡村旅游扶贫的扶贫性也在一定程度饱受社会争议和质疑。由于乡村旅游投入大,点多面广,贫困户大多和旅游扶贫政策沾不上边。

  三、乡村旅游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形成乡村旅游扶贫共识

  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形成乡村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战略的共同意识。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是推进扶贫开发、创新扶贫模式及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这一重大意义。

  (二)科学规划,强化规划操作性严肃性

  一是科学规划。把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项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来策划规划。要站在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县人大通过的《关于加快xxxx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为指针,与白帝城—瞿塘峡和天坑地缝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xx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纲要等相衔接,突出扶贫特色和可持续性、可操作性,高起点、高规格制定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明确主题。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应该坚持丰富文化内涵、突出区域特色、培育品牌精品的基本方略,全力打造城市人群最关注的以文化、生态和健康为主题的扶贫品牌。三是注重规划的严肃性。乡村旅游扶贫总体规划,必须对全县的乡村旅游扶贫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在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规划执行的刚性原则,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延续性。

  (三)突出主题,打造乡村旅游扶贫品牌

  立足生态涵养发展,重点突出“生态休闲、健康人生”主题,提升乡村旅游扶贫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按照不同区位优势和客源市场,利用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等优势资源,开发避暑、健身、漂流、农事体验等旅游产品,形成比较全面的产业布局。要以“保护资源环境、荫泽子孙后代”主题。加强对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有选择地保留、有重点地保护、有计划地修缮古村寨、古民居和文物古迹。乡村旅游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拓乡村旅游扶贫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在重点旅游线路和景区(点),设立乡村旅游扶贫宣传推介窗口。利用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节庆媒介,宣传推介乡村旅游扶贫目的地。加快乡村旅游扶贫管理系统建设,积极开展网络营销,网络预定等旅游在线服务,指导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扶贫示范户建立网上预订系统,提高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四)整合资源,夯实乡村旅游扶贫基础

  一是加大财政扶贫的引导性投入力度。设置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重点向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倾斜;按照渠道顺畅、方向不变、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农民新村建设、民族发展、道路通畅、饮水安全、用电保障、环境整治等行业部门资金。二是拓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融资渠道。鼓励县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购买、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三是鼓励和支持项目区农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资金、技术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富有活力的旅游服务经济实体,创新“公司+农户”、“公司+协会”等扶贫开发方式,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五)规范管理,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管理体系。把乡村旅游扶贫纳入农村扶贫开发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粗放式管理”向“依法扶贫”规范管理转变升级。二是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申报审批、管理使用、检查验收等制度,明确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支持的对象和范围,建立扶贫、旅游、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管理服务联席制度。三是走专业合作化道路。以村为单位成立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发挥其在市场开拓、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价格管理、投诉处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合作社+示范户”的模式,实行标识标牌、星级评定、收费标准、客源分配等“四统一”规范运行管理。四是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整合旅游、人力资源、教育、文化等培训资源,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人才的整体素质。

  (六)创新机制,实现扶贫效益最大化

  一是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方式。对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在享受乡村旅游普惠政策的同时,可以享受d级危房改造、宅基地复垦、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地灾救助、三峡库区移民等政策的叠加扶持。还可以享受扶贫的信贷贴息、低息和无息借款等特殊政策;由企业开发的旅游景区,政府给予相关扶持政策时,将扶贫责任捆绑给企业。企业必须履行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收购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门票收入提成用于贫困户扶危济困、社保扶贫补助、经济发展扶持等扶贫义务。建立乡村旅游扶贫互助组织,探索无偿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机制,实现循环使用、滚动发展。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乡村旅游扶贫资源集体所有、村民共享。通过制定村规民约、乡村旅游扶贫互助组织等方式明确并公示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利润分配、项目受益农户等重大事项,使乡村旅游扶贫成果真正惠及贫困农户。三是建立扶贫项目成果巩固机制。加强扶贫项目后续管护指导工作,建立“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管护机制,发挥扶贫项目效益。

  总之,xxxx乡村旅游扶贫要立足生态涵养区发展“三步走”战略,以“建设长江三峡国际休闲度假中心”总体目标,以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和天坑地缝景区为依托,以产业化拓展为平台,以发挥乡村自然生态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走特色化、规范化、品牌化和可持续一体化的道路。

扶贫调研报告7

  我连认真贯彻团关于扶贫帮困工作精神,按照“保 障民生,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总体要求,突出“政策保障一 户不漏,专项救助一个不少,社会帮扶一刻不松”三条主线,狠 抓“帮扶体系完善,帮扶资源整合,帮扶资金到位,帮扶标准提 升”四大关键,逐步构建了全方位、广覆盖、制度化、常态化的 扶贫帮困工作机制,使连队低保户、特困职工等所有困难对象都 得到有效的帮扶救助,使他们的困难状况得到一定改观。

  1、政策保障,应保尽保,稳定人心 政策保障,应保尽保, 我们在全面调查、摸清困难职工底数的基础上,分门别类, 对新致贫的困难职工符合标准的纳入低保、专项救助,做到应保 尽保,一户不漏,今年,全连低保对象 14 人都享受到了相关福 利。同时,按照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新增的低保对象开始向 低保边缘户延伸,逐步扩大了低保受益范围,同时将全连无固定 收入的重残人员全部列入了救助范围。优抚对象按照抚恤补助自 然增长机制, 完善了保障制度, 普遍提高了优抚群体的生活水平。

  2、专项救助,济贫救急,凝聚人心 专项救助,济贫救急, 我们以低保户、低保边缘户以及重残人员、患重大疾病无自 救能力的困难户为主要对象,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帮助他们渡过 难关。大病困难的职工,设置医疗专项救助金,同时对全连特困 家庭危重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贫困患病者根据不同情况,采取 1 了救助、帮扶、介绍家人就业、做工等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3、“社会帮扶, 雪中送炭”暖人心 “社会帮扶, 雪中送炭” 为进一步扩大参与面和受益面, 在继续实施干部结对帮扶困 难职工的基础上,我们动员干部、社会能人等各方力量参与到帮 扶工作中来,对每一个困难职工落实至少一名帮扶人员,使所有 困难职工都有人帮、有人助。为使结对帮扶工作扎实有效,深入 开展,我连专门成立了扶贫帮困领导小组,落实了帮扶结对,建 立了结对帮扶情况台帐,对全连扶贫帮困工作进行决策部署,指 导协调和督察考核。并通过召开会议、专栏宣传等形式,营造人 人参与扶贫济困、 个个争当爱心使者、 定期深入走访的浓厚氛围, 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在扶贫 帮困中,除资金、实物捐助外,还因人而异,分类施保,指导劳 动技能,发展高效农业,介绍就业岗位,为困难职工减免一事一 议筹资筹劳款、为贫困农户子女资助学习费用等,切实减轻困难 职工的负担。

  今年的扶贫帮困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我们面对的 任务、压力仍很艰巨。职工因病因残或因灾因祸致贫在所难免, 加快困难职工脱贫致富步伐,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 尤其是使困难职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让他们自立自强,生产自 救,提升全面小康的受益面和满意率,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爱 和帮助。扶贫帮困工作更要在构建全方位、广覆盖、制度化、常 2 态化的工作体系,拓宽社会援助渠道,广泛筹措扶贫帮困资金, 发展慈善事业,动员更多的力量参与扶贫帮困,我们还必须作更 大的努力!

扶贫调研报告8

  按照整体安排,20xx年xx月19日至xx月21日,我们赴旬xx底庙镇、太村镇、马栏镇、职田镇、湫坡头镇、城关街道办事处等镇办,在店子河村、乔村、太村、郭崖沟村、散集村、前益阳村、上墙村、青村等村进行调研,逐村走访深入了解“三讲话一通报”学习贯彻情况及脱贫攻坚落实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致贫原因分析

  通过了解,我们将贫困户致贫原因归结为“自然条件+精神状态”的小循环,即因自然条件差生产技术不到位,加之思想上缺乏脱贫意识,导致贫困户难以脱贫、贫困村整体贫困。具体表现如下:

  (一)自然条件较差。其中走访的8个村大多位于河谷沟壑地带,海拔较高,土地瘠薄,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村庄位置偏僻,居住条件较差,多数群众仍居住在土窑洞中,且年久失修。比如湫坡头镇散集村村民赵润河,其子离异留子且外出打工,现住窑洞三孔,年久失修,冬天不挡风、夏天不挡雨,危漏严重。店子河村大多剩下年老体弱的群众,住房均是多年前的旧房,没有能力进行修缮,多数群众等待移民搬迁脱贫,不愿修屋建房,村容村貌变化不大。

  (二)行路吃水用电困难依然存在。这些村普遍居住分散,交通、通讯等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通村道路和村内街道坑洼不平,部分村主要街道路面简单硬化且已破烂不堪,群众出行不便。太村镇、马栏镇等通村路坑洼严重,群众来往经商,发展产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同时,普遍存在用水困难,部分群众要在露天泉眼取水,遇到阴雨雪天,生活用水很难保障。部分低压电网改造还没有实施,缺电导致群众家中电器有时无法正常使用。

  (三)上学和就医困难较多。由于村庄规模较小,学龄儿童不断减少,加之前几年合校政策,很多学生要到附近完小上学,这些完小没有寄宿条件,年龄稍大的孩子每天走读,来回往返5公里以上,小一点的孩子学生家长必须天天接送,个别村教学点还存在一两个老师教两三个学生的情况,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村级卫生室仅在形式上存在,缺少必要和常规药品,多数群众就近看病不方便,医疗条件极为有限。

  (四)群众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村民主要以小学和初中学历居多,还有一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甚至有部分村干部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村民思想观念陈旧,大多数村没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村民农闲娱乐主要是打麻将、谝闲传。基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一些群众好吃懒做、不求上进、惰性十足,缺乏脱贫致富、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心和决心。

  (五)产业发展水平低。多数村以种植果树为主,群众果树作务依靠自身经验,技术水平很低,村中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年龄多在60岁以上,同时,由于对果业投入的技术不足,加之靠天吃饭的自然条件,致使果树病害严重,降质减产严重,去年因整个果品滞销,多数果农亩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六)残障人员多,因病因灾致贫相对较多。调研的村因病、独居的人数较多。比如,店子河村刘润民一家四口,其因脑梗住院,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妻子要常年照顾老伴,支付高额医药费;儿子中专毕业后在外打工,收入仅够自己使用,至今未婚;女儿出嫁长安区,平时无法回家,家庭收入无法得到保障。店子河村民刘积仓,常年独居共育三子,大儿子另家在村务农、二儿子另家在新民务工、三儿子在西安务工且离异,均无法顾及老人日常生活。

  (七)村级班子带富能力不强。多数村干部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且年龄大,相当一部分干部由于长期生活在偏远山村,与外界接触较少,思想因循守旧,满足现状,习惯于等靠要,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市场经济意识淡漠,经营管理经验缺乏,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方面,作用发挥十分有限。

  二、对策建议

  通过解剖麻雀,对村情村容进行了客观了解,我们认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分类施策,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把“三讲话一通报”和省市有关领导讲话、会议精神纳入“两学做”学习教育内容,以农村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学习辅导和心得体会撰写工作,真正把上级的要求讲清楚,把有关政策讲到位。加大项目资金捆绑力度,着力解决好节点村的通村路、街道硬化、活动广场、人畜饮水、灌溉设施和环境整治问题,为周边村群众集中居住打好基础。加快异地脱贫搬迁步伐,县镇两级要协调解决好搬迁资金和庄基用地问题,对于居住在危窑破房的群众,按照国家移民搬迁政策进行补助,将其搬迁到节点村居住;对于特别困难的群众,捆绑住建、民政、扶贫等几项政策,对于短期内无条件搬迁的村子,要从最亟待解决的生产生活难题入手,改善群众生存现状和生活条件。

  (二)落实要求,加大投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落实“大走访、大排查、大清洗”工作要求,确保本轮贫困户认定工作真正做到识别精准、实事求是、群众满意。加大教育脱贫工作力度,整合师资力量,对不能胜任教学岗位的,可以作为生活老师,解决家长陪读和学生上学难问题。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分级诊疗、联村帮扶等工作力度,合理配置医技资源,使每个节点村有一名好医生,每个行政村卫生室能开展最基本的医疗服务,解决贫困村群众看病难问题。

  (三)因地制宜,技术帮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将农技、果业等专业技术人员下沉到镇村一线,使技术干部能够经常性、近距离、面对面为农民进行苹果种植和畜牧养殖等实用技术服务。每个村选定5到10户产业示范户,大力开展技能培训,由他们率先建设标准化果园,通过这些能人来指导带动群众科学施肥、用药、修剪,提升群众科学作务能力。在有水源条件的村推广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解决靠天吃饭的瓶颈制约。积极鼓励支持能人或村干部带头成立果农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农业的传统组织形式,为群众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增强群众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发挥农家书屋作用,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建强班子,提升堡垒作用,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的要求和研判。当前,针对部分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替换增派的实际,要做好工作衔接和日常管理,特别是要围绕如何搞好帮扶工作加强培训和指导,引导他们借助派出单位的力量,长远谋划、精准帮扶。要选好村支部书记,真正把能带富、会致富的优秀人才选出来当家,发挥好“领头雁”的作用。提倡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对于短时间难以选优配强的村班子,通过集中轮训和集中整风,使他们能够适应服务群众的新要求。

  (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多年来发展并保存的传统苹果产业,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大老化果园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对于不适宜继续栽植苹果的区域,因地制宜指导群众发展榛子、核桃等特色杂果。利用山区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养羊业,推广果畜沼生态循环农业。对于无力耕作或缺乏作务技术的群众,可以鼓励其进行土地流转,将应用土地流转至职业农民、种养大户流转,每年收取一定土地租金,自己外出打工,多方式增加收入,为外出务工人员排忧解难,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把“三留守”人员纳入干部包联重点对象,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五)以人为本,倾斜政策,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对于贫困村要给予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政策倾斜,充分用足用活各项惠民政策,对符合低保政策的贫困户应保尽保,用好大病医疗补助政策,防止因病致贫。对残疾、智障、孤寡老人等,在居家养老难以落实的情况下,由民政部门统一规划建设幸福院,集中供养,使他们贫有所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感受到党和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先解决生活困难,再帮助他们发展产业,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六)创新机制,分步实施,确保扶贫攻坚取得实效。扶贫贵在扶志,构建“贫困户+村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真帮”的工作模式,让贫困户在全程参与中体悟脱贫的不易,总结“不贫”的经验;让村支书、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在用心帮扶中掌握工作规律,探索“脱贫”长效机制。要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制定计划,分步实施,使贫困群众抛弃懒惰恶习和等靠要思想,增强信心,振作精神,学习实用技术,掌握致富本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完成脱贫目标。

扶贫调研报告9

  近日市质监局组织调研专班,深入精准扶贫联系点——xx县xx镇xx村进行调研,深入分析xx的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帮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村发展的现状

  1、基本村情现状。xx村位于xx县xx镇北部,距镇政府约30公里,距县政府约88公里,是典型的偏远高山村。版图面积约70平方公里,由过去的4个村和1个林场合并而成,全村旱地4426亩,水田325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xx村村内主要资源有闪长岩、石煤、黑板石、魔芋、猕猴桃、蜂蜜和烟叶等。

  2、贫困人口现状。xx全村共340户,1339人,其中户口在本村但早已在外地安家约300人,实有劳动力825人,贫困人口177户673人,贫困人口超过50%。在贫困人口中五保户20人,低保户86人。可以说,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贫困户。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除了35户烟农收入较为稳定外,其他贫困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3、基础设施现状 。xx村交通不便,全村水泥路9公里,通组公路60余公里,路面较差,遇到雨天,大多数道路无法通车。村民居住分散,除2家房屋是新建的两层小楼外,其他农户房屋均是土坯房,居住条件极差。村内无学校,孩子均在外村和镇上上学,目前有8名在读大学生和6名高中生。村内无卫生室,村民看病去30公里外的xx镇,因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小病都是能忍则忍。村党员活动中心是4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墙房,办公环境差。因环境限制,该村电力资源短缺,经常晚上供电,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没有网络,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通讯极其不便。

  4、产业发展现状。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烟、种粮、发展林特产业和打工为主,20xx年人均收入4242元。烟叶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在烟叶公司支持下,种植面积达到850亩,有烤房22座。由于条件所限,招商引资相对困难。20xx年引进一家石材加工厂,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5、基层组织现状。xx村现有党员22人,村两委班子5人,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3人长期不在本村居住,村妇联主任是一名20多岁年轻女性,很少参与到村集体事物中来,村两委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二、市质监局帮扶的情况

  1. 加强领导,组建帮扶工作机构。市委政府“精准扶贫”活动专题工作会议召开后,市质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曾勤为组长,局班子成员,各分局局长及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 “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以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华同志为队长,抽调6名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队,为“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走访调研,摸清村内基本情况。我局扶贫工作队迅速深入联系村逐户走访,全面调研。工作队员共驻村180人次,走访入户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贫困户家庭,先后4次与xx镇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商讨xx村扶贫计划, 5次召开村民大会,详细了解xx村的基本情况,并将走访了解的详细情况归类建档。通过调查,在177户贫困户中,有烟农35户,全家在外打工6户,仅留老人在家23户,伤残户3户,老年户3户。经统计,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户共96户354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不足,同时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术和资金。通过走访调查,确定了扶贫的重点对象,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员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争取村民对 “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职责,全员参与结对帮扶。按照市委政府“干部包户(人)”的要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户和一般干部包人责任制。我局县级干部13人,帮扶13户共计48人,一般干部206人,共计帮扶81户306人,剩余贫困群众由工作队兜底帮扶。任务确定后,通过春节慰问、组织活动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分批前往xx村,走访、慰问、帮扶困难户,为各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其中在20xx年春节前夕,局党组成员以及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访慰问了该村老党员和一批困难群众,共计为该村177户结对帮扶户提供了价值1.2万元的慰问品,同时为14名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提供500元的助学金,支持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4、结合实际,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村民彻底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经实地走访,该村蜜蜂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有30余户村民散养蜂蜜200多箱,但缺乏技术和龙头企业带动,蜜蜂养殖未能形成规模,产量也较低,多数蜂蜜养殖户年收入只有100多元。该村地处高山,很适合猕猴桃生长,已有几户村民正在发展猕猴桃,其中村主任朱磊建有60亩猕猴桃基地,其中20亩已挂果,年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调查,后与村两委沟通,决定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将蜂蜜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作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扶持,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脱贫,同时联系龙头企业,帮助建立产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扶贫彻底实现脱贫致富。为加快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局主要领导专程赴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陕西省眉县考察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了解猕猴桃的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发展前景等情况,帮助xx村制定了科学、详细的猕猴桃产业发展计划。每亩猕猴桃年产3000-5000斤,每斤2-3元,每户种植3-5亩,可收入1-2万元。力争通过5年努力,该村猕猴桃发展至500亩,收入达到200万元。为发展蜂蜜产业,我们先后5次到湖北神农蜂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得知当前新的养蜂技术每箱年产50公斤左右蜂蜜约800-1000元,且在第二年1箱蜜蜂可分箱为3-4箱,第三年可分箱到十几箱。1箱蜜蜂在第二年经分箱后年产值可达到3000-4000元,第三年分箱后的收入可达一、两万元。同时,该产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属于“懒人”产业,老弱病残均可发展。我们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该村两委沟通,帮助该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在2-3年将该村蜜蜂发展至1000箱,年收入达到80万元。

  5、筹措资金,启动扶持产业发展。为加快xx村脱贫步伐,市质监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年初,局党组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每人集资捐款400元,共募集到9万多元启动蜜蜂养殖产业,计划为110户困难村民每户免费提供1箱蜜蜂。我局已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神农蜂语公司提供蜜蜂种群和技术指导,近期已有6箱蜜蜂送到村民手中。为改善该村医疗卫生条件和产业合作社的发展,局党组计划每年想办法筹措一定的资金,支持该村“一中心三室”建设(党员活动中心、产业合作社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目前已筹措10万元资金,计划为该村村民每户提供1亩猕猴桃苗木,并聘请陕西眉县的技术人员,定期为该村猕猴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6. 广泛动员,邀请企业参与扶贫共建。扶贫是一项社会责任,我局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共建,借助企业的资金、市场,帮助联系村脱贫致富。经沟通,目前已有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十堰福堰钢铁公司、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公司、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十堰海亿魔芋食品公司以及市液化气公司等8家企业愿意参与到xx村的扶贫工作中来。其中,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已先后2次派技术员前往xx村讲解传授蜜蜂养殖技术,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愿意为xx村移民搬迁工程免费提供水泥100吨。

  三、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1、村民素质不高。在扶贫开发之中,劳动力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但xx村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目前有一定能力的已经迁出村外,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2、资金投入不足。xx是极度贫困的村庄,需要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扶持的资金多。该村一直致力打造的猕猴桃产业,200多亩土地流转已经到位,但前期每亩近3000元基地建设费用成了门槛,村民缺乏资金投入,只能望地兴叹。目前政策扶贫资金有限,村民自筹资金无来源,帮建部门零基预算,也无资金投入。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也很大,村民无法承担投入成本,资金制约成为扶贫的最大障碍。

  3、技术服务不够。xx镇党委政府及xx村两委十分重视产业发展,先后发展了烟叶、魔芋、猕猴桃、蜜蜂养殖、玄生种植等产业,只有烟叶公司技术服务到位,发展较好。可烟叶种植面积900亩已基本饱和,无发展空间。其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村里曾大力发展中药材——玄参,因村民缺乏种植技术,辛苦一年,收入不及成本,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兜底,结果村民都放弃了玄参种植。村里还发展过莲藕、核桃、魔芋等产业,但都是原始的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陷入停滞状态,根本问题是缺乏技术指导。

  4、联动帮扶不力。xx村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每年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当年返贫的人口居高不下。加上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市委政府安排我局和浙江海天建设集团共同帮扶xx村,我局也积极争取其他8家企业从不同层面参与到xx村扶贫中来。但总体感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市里统一安排的浙江海天建设集团至今还没有实质性行动,社会联动帮扶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任务。

  四、今后扶贫的主要措施

  1、结对帮扶增强干部责任。今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精神,扎实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活动,细化干部一对一帮扶的任务,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帮扶干部与包联户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建立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减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

  2、资金帮扶增添基础设施。市质监局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xx村启动 “一中心三室”建设,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扶贫资金,协调相关单位,逐步解决xx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3、产业帮扶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重点发展蜜蜂养殖和猕猴桃产业,帮助群众连片规划建设,着力优化品种,努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拉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帮助xx村建立蜂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壮大蜜蜂养殖产业。帮助发展猕猴桃产业,免费提供猕猴桃树苗,力争在明年春季推广种植200亩。事先做好与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沟通合作,开辟猕猴桃销售渠道。

  4、联动帮扶增进村企共建。结合xx村实际,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合作,互助互动,借助企业的技术、资金,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降低农民发展产业遇到的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计划引进猕猴桃、魔芋、蜂蜜产业龙头企业各一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同时争取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和“两创”(创文明新村、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加快建设文明新村。

  5、迁移帮扶增快脱贫进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居住在高山、边远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实行生态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目前该村已规划两个搬迁安置点,有18户村民有搬迁意愿。通过搬迁让村民集中居住,同时配套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6、教育帮扶谨防代际传递。积极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培训,以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鼓励村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防止出现因学返贫的情况出现,市质监局继续对该村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助学帮扶,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增强致富能力,巩固扶贫成果。

  五、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大规划统揽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效率。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虽然秦巴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动植物品种多样,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经营,但结合实际分片进行规划,以几个乡镇或几个村为单元,明确产业方向,形成适度规模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是切实可行的。如xx镇周边乡镇,或xx村及周边几个村,都发展弥猴桃,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因此,建议市级统筹指导,县乡科学规划,分片区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规划,以提高扶贫效率。

  2、加大资金捆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能力。扶持资金数额决定扶贫计划任务的落实,没有资金投入,任何规划、计划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仅靠帮扶单位支持,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目标。现在xx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贫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和帮建单位都不清楚,计划干多少事,心中没底。建议根据市、县扶贫规划,将政策扶贫资金、有关项目资金等计划下达到乡、下达到村,加上帮建单位扶持资金、社会捐献资金、村级组织自筹资金等,将所有资金捆绑使用,有计划的谋划、规划,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当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之后,农民急需的是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可这些技术大多数帮建单位是无法提供的。当前xx村蜜蜂养殖、弥猴桃种植,需要培养几户技术带头人。建议市、县牵头,安排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技术机构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分门别类地组织在相应片区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村级组织组织产业对口的农户参加,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模范带动作用。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发挥着关键作用。xx村党支部书记明平涛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挖掘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5、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帮建合力。精准扶贫涉及多个单位,如乡镇党委政府、村级组织、帮建单位、帮建企业、产业合作社等,结构较为复杂,甚至各有各的想法和计划。如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各自为阵,就会大大影响扶贫效率。建议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明确主导单位和责任主体,分解具体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加速脱贫进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扶贫调研报告10

  扶贫开发,消除贫困,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最终要进行全社会动员,集中全社会的力量,以社会大扶贫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一、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要求和面临的困难

  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要工作长抓不懈。特别是在“xx”期间,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一是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二是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三是扶贫事业教育培训效果明显,培训转移就业率大幅度提高;四是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保障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医疗保险、住房等进一步巩固。面对新的十年扶贫开发工作,中央和自治区分别制定并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xx年稳步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标准调高至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到xx年重点县的贫困村民年人均收入要达到5000元,最终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发展差距。可见,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使命更加光荣。

  然而,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是在面临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财力日益强大、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扶贫基础日益牢固等空前的机遇下,也同时面临诸多的困难: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农村贫困人口依然多,发展差距依然大;二是贫困人口多处于山区或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项目建设及生产投入成本相对较高;三是贫困地区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产业化发展滞后,带动能力差,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化项目不易;四是返贫问题突出,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大;五是地方扶贫机构有弱化趋势,部门及社会参与扶贫意识淡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群困难局面难以改善,有自然生产、生存环境条件因素,人本身自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他们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较少,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心较少。因此,脱贫工作任重道远,加快脱贫致富必须找准切入点。

  二、可借鉴的扶贫开发成功典范

  市的扶贫集团---社会大扶贫的方式开展扶贫工作可以借鉴。市是中央的直辖市,渝中是经济发达区,渝东南、渝东北为集中连地贫困地区,面积占全市23,人口占全市的44%,全市有个贫困村处于500-米海拔地区。市的扶贫开发以扶贫集团方式进行,所有市直单位和实力雄厚的企业组成 8个扶贫集团对口帮扶 8个贫困县,集团领导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挂帅,具体的做法是:一是市委市政府出台有关扶贫工作文件,成立领导机构,组建扶贫集团;二是每个市直成员单位下派干部指导工作,集团每年开两次工作会议;三是每个扶贫集团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帮扶内容,定点到村、到户、到人。

  市人大扶贫集团,由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有市水利厅、西南大学及民营企业等 9个成员单位,对口帮扶忠 0县。扶贫集团下设办公室,每年召开联席会议、联络员会议,开展各种慰问活动和检查督促活动等。扶贫集团主要是从发挥资金优势、物能优势、科技优势、智力优势等,采用九种模式,开展扶贫。九种模式:一是教育扶贫,建立助学金,送书、送电脑、培训师资等;二是医疗扶贫,帮助乡镇、村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院条件,组织市医院医生义务诊疗;三是文化扶贫,送戏、送图书、送致富脱贫典型进村入户;四是科技扶贫,发挥大学优势传授技术;五是水利扶贫,水利建设项目安排上倾斜,优先人饮、灌溉;六是产业扶贫,引导发展生产,增强造血功能;七是交通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设施;八是劳务扶贫,对贫困户进行建卡,组织劳务输出创收,每个贫困家庭有 人以上转移就业;九是旅游扶贫,引导农民挖掘优势发展农家乐,市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市民、干部到农家乐旅游促贫困农民增收。

扶贫调研报告11

  一、概述

  xx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牧业旗。全旗共辖8个苏木镇;161个嘎查(村),其中以牧为主的嘎查90个、以农为主的村71个;568个村民组(独贵龙);总人口17.85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12.76万人。6月末,全旗牲畜总头数198万头(只),但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羊单位。

  xx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经过多年的扶持与发展,全旗的贫困程度虽有所减轻,但受自然灾害、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农牧业基础设施状况等影响,贫困面还比较大,贫困程度还比较深,到底仍有42个贫困嘎查村,占全旗嘎查村总数的26%,未解决温饱人口1.68万人,低收入人口2.11万人,分别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3.2%和16.5%,无灌溉饲料地或人均不足1亩水浇地2.7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21%,特别是牧区无畜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人口2.2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7.2%.。

  二、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牧区贫困户中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种情况:一是因病致贫,比如因家中一人或几人患了一种需长期医治的疾病,每年需花费不少医药费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0%;二是因灾致贫返贫,主要是长期的自然灾害使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得不到改善,收入低,加上底子薄,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产性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25%;三是因学返贫,主要是学杂费逐年增高,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完大学就得需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不仅大学的学费居高不下,就中小学的杂费也让一些农牧户难以承受,特别是近年学校大量合并,多数自然村都没有小学,许多小学生和学前班孩子都需要家长陪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开支都很大,一个小学生一年也需要几千元的费用。约占贫困户的10%;四是因残致贫,有些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致残或是残疾人,因不能从事正常的劳动,更不能去谋取发家致富的非常复杂的事情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5%;五是懒惰致贫,一家人不好好种地养畜,更不会去勤劳致富,一年到头等救济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六是其他原因致贫返贫,如孤寡、借贷等原因致贫返贫,约占贫困户的5%。

  (二)影响和制约贫困农牧民脱贫解困的主要因素及存在问题

  1、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右旗自古以来就有“旱巴林”之称,十年九旱,低山丘陵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十分频繁。1995年秋,全旗遭受百年不遇旱霜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1.9万亩,返贫人口达1.02万人;1998年7月全旗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61亿元,返贫人口达3.07万人;8月16日遭受6.3级地震,持续时间30多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50万元,返贫1.87万人;春旱十分严重,6月20日以前降水量不足10毫米;更是多灾之年,不仅遇到了30年不遇的夏秋连旱,而且在9月5日至9月8日,北部的4个苏木镇又遭受严重的雪灾和霜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48.5万元,11月3日又发生了4.2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1.4万元,预计总返贫人口2万人左右。同时,全旗有近5万多人生活在布病、地甲病、结核病、高氟水等地区,致病患者多达1.3万人,因病致贫现象较多。

  2、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生产单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右旗目前有耕地面积62.25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为15.55万亩,人均1.21亩,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西拉沐沦河北岸的冲击平原,这一地区履盖1个苏木、2个镇1万多人。近年来,全旗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但应对连年频发的旱灾、洪灾、雹灾、早霜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这些不仅制约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并易因此而致贫、返贫。截止底,全旗仍有三分之一的贫困独贵龙仍是以养牧为主,其他收入基本没有,生产生活都靠卖畜,至今尚有无畜户或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5400多户。

  3、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程度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增大,对于一家一户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而文化素质偏低的农牧民来讲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同一品种的农畜产品在某一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而国内需求增辐不大,产品不能大量出口时,农牧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牧民加强这方面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绝大部分农牧民则无所适从,很难把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

  另外,一些贫困地区农牧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干劲。

  4、牲畜分配不均,牲畜占有量差距大。

  牲畜是牧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多数地区牲畜分配不均,多的多少的少,据统计,全旗18.5%的养畜大户饲养着全旗70%的牲畜,如岗根苏木张勇一家4口人,饲养700多只羊,人均175个羊单位。而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还有一部分无畜户。

  5、劳务经济发展缓慢,富余劳动力比较多。

  劳务经济发展缓慢,随着农牧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原来大量的手工劳作被机械代替,就使一大部分农牧民从以往的生产劳动中摆脱出来,形成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目前,全旗有闲置劳动力达3.5万人之多,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务输出量不大,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加上近年禁牧舍饲又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重新返回牧业生产中,劳务输出难度大。每年组织输出人数在1万人左右。

  6、牧区生产生活支出高,成本大,收入不稳定。

  一是牲畜这种生产资料的生命性决定了牧区具有人畜双重消费的特点,特别是一遇灾年,需要购买大量饲草料,出现成本大于销售的现象。同时,禁牧舍饲也加大了牲畜饲养的成本。二是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牧民在教育、医疗、交通、水电、食品等方面消费较高,年人均达1264元,占纯收入的52%。三是与农区建设相比,国家对草原建设投入较少,畜牧业基础建设欠帐较多,需要建设投入较大,牧民自己无力承担。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是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四是扶持牧户所需投入较大,如每户建一处草库伦(6000元),扶持10个羊单位母畜(3000元),每户需投入9000元。据统计,全旗1128元以下收入的牧户有17285户,约需投入1.5亿元。五是右旗属高寒低温区,且持续时间长,取暖时间长达6个月,牧民维持基本生存状态所需开支较大。

  7、公共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全旗每百平方公里有乡镇0.078个,每百平方公里有等级公路4.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医疗机构(含医疗点)0.25个,每百平方公里有中小学1.04个。一半以上的嘎查村不通电话。尽管各嘎查村已经通电、通路,但村路质量还有待于提高,电网质量和电价仍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同时,又是地甲病、氟病等地方病区,全旗病区人口达4万多人,占农牧民人口总数的34.6%。

  8、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每个“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的嘎查村3年投入资金20万元,项目只能覆盖1-2个独贵龙组,发展灌溉饲料200—400多亩地。如财政扶贫资金项目中直接到村到户资金额为213万元。项目覆盖人口3万人。人均只有71元,远远不能达到解决温饱问题的要求。这样只能解决极少一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另外,由于牧区农牧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路途较远,项目建设成本相对其它农区就高一些,费用大一些。

  三、牧区扶贫开发中值得借鉴的一些做法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主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到村、到户原则,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实现低收人口稳定增收为目标,主要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世行贷款扶贫,产业化扶贫,移民扩镇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为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创造了基本条件。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值得在今后工作中借鉴和继续应用。

  1、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资金投入分散,扶贫成效不明显的问题。从起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本着“渠道不变、投向不乱、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项扶贫资金,集中投入,配套使用,加大了对重点嘎查村项目实施的投入力度。

  2、产业化扶贫项目从调整产业结构出发,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一是通过扶持培育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农牧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合作共赢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贫困农牧民进入市场的风险。二是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对种养殖基地的建设,重点扶持培育出一些扶贫专业村、专业小区,通过产业化建设,使小区(专业村)的贫困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

  3、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是加快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实现“减少农牧民,富裕农牧民”,的新的战备性扶贫措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定单培训”方式通过各培训机构对那些收入低、生活困难、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从而达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

  4、科技扶贫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特别是项目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离不开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离不开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5、社会扶贫对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是一项社会性工作,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或一个项目能完成的任务,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来。在这项工作中,市直、旗直各扶贫联系单位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进一步探讨解困办法和扶贫的新途径

  扶贫开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摆在了各级扶贫部门工作者面前,进一步研究探讨贫困地区的解困办法和扶贫的新途径是一项新的课题,根据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鉴于以上牧区贫困户存在的不同致贫返贫的因素及存在问题,采取不同类型扶贫方式十分必要。贫困原因不同,贫困程度不同,其脱贫的难度也各不相同。对某种原因暂时致贫返贫的,如因小孩上学,或盖房娶媳妇而致贫的家庭,当儿女走上工作岗位或儿媳妇娶进门后,此类家庭通过自己艰苦创业,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脱贫。如果在扶贫工作中再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持,这类家庭脱贫速度会更快。但是,对天灾、人祸等原因致贫的贫困户就不同了。特别是一些家里有长年卧病在床需医治的病人,因自身无力也无法从事或找到一个什么职业,那么,脱贫的难度就会相当大。

  所以,如果不从这些具体方面来研究问题,只是简单沿袭过去的结对挂扶、给钱给物、扶持致富项目等扶贫工作的思路、办法,只能是治标而不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根据当前贫困户结构对症下药,重新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应当全方位、全覆盖的建立、健全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以下几种方式仅供探讨。

  1、对通过扶持能够在一定时限内脱贫的贫困户,应当继续采取“扶”的政策和办法。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我们也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与宝贵经验,仍然可以在这类贫困户扶贫中继续运用。

  2、对因病、因残等原因致贫的贫困户,脱贫对他们来说极其困难,为此,应当对他们实行特殊的保障政策。一是医保,二是养老保险。由政府出钱,为这些贫困户建立专门的医疗养老保险,确保他们以后过上基本无忧的生活。

  3、对特殊无正常收入来源的贫困户来讲,应当以政府为主“养”起来。尽管当前已在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在并未全部覆盖到位、标准较低的情况下,并没有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因此,要根据这个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至少按满足正常生活需要测算适当的比例给予生活保障。至少帮助他们修建好住房,不再漏风漏雨。另外,再辅之实行社会救助、结对帮困等办法,从而真正让这少部分人摆脱贫困。

  4、对于农村牧区懒汉型的贫困户只是极少数的,但确实存在,每个村都会有。对这种贫困户,不能像平常那样再去用救助的方法,不能一味地去扶,否则,越扶越懒。要采取“逼”的办法,根据不同对象,由乡、村两级负责,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并帮助教育他们自食其力,自己找饭吃。对经过帮助仍懒惰不干的贫困户,不再列入帮扶范围。

  5、对于机关部门联系帮扶贫困户这项工作,今后只帮能脱贫的贫困户,同时,每个部门都拿出一些资金进入“保、养”基金专户统筹,按照新的“保、养”制度使用。同时,应当发动企业、单位以及富裕起来的农民,像“希望工程”那样,自愿参加,自找对象,结对帮扶。从而形成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参与的新型运作机制。

  以上几种方式方法只是对今后扶贫工作方面提出的一种思考,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关键是效果,关键在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性制度的前提下,形成以旗、乡(苏木)两级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扶贫工作制度、政策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

扶贫调研报告12

  XX镇村位于县西南部,距县城70公里,距集镇7公里,属省级贫困村。几年来,在县委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暖棚、牧道、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工程陆续实施,牧民群众的生产条件、生活水平、人均收入等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贫困落后的面貌依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扶贫攻坚任重道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全村共167户,755人,4个联牧小组,低保户70户144人,单亲家庭18户,残疾人8名,五保户8人,党员10名,草场面积12.12万亩,2015年牲畜年末存栏数为23085混合头,其中牛17320头、羊5162只、马603匹。2009年实施的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参加牧民定居行动计划104户,因该村毗邻黄河九曲第一湾4a及旅游景区,2010年被定为州首批“旅游精品村”。

  (二)贫困现状:该村现有绝对贫困户27户,占总户数的16.1%,绝对贫困人口112人,占总人数的14.8%。在镇“六村一社”中,村人均草场面积最小、人均牲口拥有数量最少、人均收入最低,身背债务无偿还能力人员较多、无房户数较多、无从业技能闲散青年较多、“等、靠、要”思想严重得过且过户主较多,且是镇辖区唯一一个无集体经济村。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生产资料严重匮乏。村人均草场拥有量为90亩左右,为藏哇、汾甲等草场较小村人均草场拥有量的一半,较嘎尔玛、索格藏等畜牧大村更是相差甚远,这对以养殖业为支柱产业的村是致命的,属典型的先天性营养不良。

  (二)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牧道需求量依然巨大,很多地方、很多时候牧场搬迁、产品输出依然是人背马驮,生产效益大打折扣;二是仅有16.3%的家庭拥有暖棚,三类畜越冬问题依然棘手;三是定居点基础设施陈旧,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大障碍。因缺乏有效管理和后续维护资金缺乏,村安全饮水、电力保障、村内道路、公共厕所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亟待改善,“精品旅游村”并没有能够成为村增收致富的法宝。

  (三)历史渊源造成观念守旧落后。一是长期区域性落后,使村习惯于当“老幺”,对脱贫摘帽动力不足、信心不足;二是习惯于对省级贫困村长期的扶持,“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家庭寥寥无几,扣紧贫困帽,不愿脱帽大有人在;三是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长远发展计划、无专业就业技能,对外出务工挑三拣四,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四)因灾因病致贫返贫。一是部分家庭经济基础薄弱,若遇雪、疫情等自然灾害,抵御和承受风险能力偏弱;造成贫困或是返贫可能性极大;二是突遇重病,致使劳动力减少,高昂的医疗费用使牧民债台高筑。

  三、贫困户意愿诉求

  在走访中,贫困户提出了较多愿望,其中最主要、最恳切、最具代表性的愿望有3个。按照期望值高低进行排序,如下:

  1.首要愿望是解决住房问题。贫困户中无定居房家庭较多,即使是冬房也往往破败不堪,他们最希望得到的帮助就是解决住房问题。

  2.次要愿望是得到医疗救助。贫困户中病重或因病举债家庭较多,最希望在医疗方面得到关怀和帮助。

  3.然后是生产就业方面的帮助。所有贫困户家庭都存在生产就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希望得到帮助。特别是无牲畜、缺少生产资料的家庭希望在就业方面给予支持,希望多创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难问题。

  四、下步工作打算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针对贫困情况、致贫原因、贫困户愿望,结合实际,作如下打算:

  (一)依托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壮大集体经济。村紧邻黄河九曲第一湾4a级旅游景区核心区,又紧挨景区公路,是观“晨光幻影九曲夕照”、体验藏家风情体验的理想之地,区域优势明显。村民发展旅游产业、兴办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愿望强烈。现规划建设民俗风情体验寨,预计投资300万元,其中,县民宗局乡村旅游发展资金100万元,幸福美丽家园巩固提升工程资金30万元,村集体预投资20万元,村民预筹资60万元,资金缺口90万元。

  (二)积极争取各类项目,提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根据民情意愿收集情况,实施牧道、暖棚、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工程,大力提高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针对贫困户存在的“等、靠、要”、守土安贫和悲观失望等思想观念,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使贫困户开阔了视野,增强自立意识和脱贫信心,激活了他们的内在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充分发挥牧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四)培养技能,提供岗位,解决闲散青年就业。草场小,牲畜少致使村闲散青年较多,这部分人,就业技能欠缺,不善于学习,就业无门。对此,针对实际情况,安排各种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同时,通过结对辖区大型企业,扩大公益性岗位编制,争取就业岗位。

  (五)解决村文化场所问题。兴建文体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农家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慢慢实现通讯、网络覆盖。

扶贫调研报告13

  调研团队:

  小组成员

  文博 : 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2006054526

  张海勇 :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2006054527

  田野 : 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2006054523

  汪纪良 :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2006054524

  王超 : 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2006054525

  巴贡次仁: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 2006054515

  次仁德吉: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 200605450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 和谐发展 成就问题

  内容提要:

  农业、农村、农民这一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的改革第一步源起于“三农”,中国未来的成败,也必将取决于“三农”,这是显而易见的。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近年来在市委、政府及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农村经济在粮烟支柱的推动下,基本实现了长足、快速、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我们小组就是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在深入了解新农村建设政策以及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中发现问题,分析、总结、解决问题。通过我们对新农村的教育、人口结构、收入、生产、就业及培训、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福利和医疗、娱乐、党支部和干部队伍的建设等多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短期的,阶段性的成功,现在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育、医疗福利、收入、民主建设、道路交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我们的压力仍然很大,因为我国的农村人口仍然巨大,许多根本制度上的问题还需要长时间的改进,各种不良现象还需要长时间的引导和纠正。

  正文

  调研时间:20xx年1月23---27日

  调研地点:山东省郯城县花园乡

  湖南省永州市岚角山镇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

  陕西省咸阳市叱干镇

  调研对象:各小组成员所在地的农村

  调研的目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当前的重大历史任务,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会有统一的模式。我们希望通过对农村的实地调查,总结出农村不同类型的人对于新农村建设及发展状况的认识特点,以供我们参考,及时发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百姓的心声,为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国各地积极借鉴典型的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调研的方法:

  我们团队采用最成熟、有效的“调查问卷”的方法,附加以最真实的“走访乡村”、“实地考察”等手段,将最真实的新农村现状展现出来。

  我们调查的人群非常广泛,包括:农民、乡政府、个体户、小企业主、饲养业、外出务工人员等。

  我们尽量将调查内容涵盖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进行了特别关注。(下附调查问卷)

  方法论证:

  通过“统计学”,“抽样检查”,“概率分析”等数学手段对收集上来的问卷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归纳,将最直观的数据用文字呈现出来,以求最直接、真实的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实际。

  调研的过程:

  我们的调研持续了五天时间,各地由于具体情况不同,时间上的差异再所难免,但我们基本上还是按照计划好的步骤一步步实施着。

  第一天,我们主要是对各自调研地的新农村建设政策作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搜集了一些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为作调查问卷打下基础。

  第二天,我们就前一天的劳动成果,进行问卷的设计,尽可能让问卷能覆盖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解决我们所有的疑问,为发现问题全面查找不足,寻找途径和方法。

  第三天, 进行问卷调查。请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生活环境、不同知识背景的农民填写调查问卷,并向他们讲解有疑问的地方,询问一些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第四天,收集真理前一天发下的问卷,并作初步分析,从中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住户,进行进一步的访问,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

  第五天,整理、分析调查问卷,归纳、统计数字,撰写各自的调查报告的初稿,以便汇总,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再次采访。

  调研结果:

  本次共发放统一制定的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5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的问卷为120份,有效率为80%。

  下面就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

  本次调查的人群中有10%没有上过学,25%只上过小学,30%上过初中,17%上过高中,10%上过中专,其中有8%上过大专及以上。

  这样的数据能说明一定的情况:

  1. 我国施行义务教育以来,国民的知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文盲率有了很大的降低,农民的素质明显提高。上面10%的没上过学的主要集中在大龄妇女和老人。

  要强国先要强民,强民要让教育先行,只有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才能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素质教育之路还很远。

  2. 调查人年龄区间在[17,80]之间,平均年龄为41岁,主要集中在中年人群上。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一般青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在农村里的一般都是中老年人,还有就是小孩,这也造成了我们调查对象的年龄偏大。

  调查对象的家庭成员平均为4.8人,家庭人员还是偏多的,虽然我国的计划生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农村重男轻女的观念还是比较深,有许多人在生了女孩后还一定要生一个男孩才行。所以,在建设新农村上,我们不仅要改善硬件,更需要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落后的一面。

  第二部分:参与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

  1.在“农村收入”这一项,传统的种粮食和饲养家禽家畜仍然占到主导地位,在所有收入里面的比例为40%,新兴起来的收入项目主要集中在种植苗木,个体经营和企业上班、企业业主,这四项比例为36%,其他像种其他经济作物,家庭手工业等为24%。

  上面这组数据说明了,新农村的产业结构仍然需要改善,从事传统农业的劳动力还偏多,用科技致富,用知识赚钱在农村还是刚起步。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有文化,懂技术的人才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2.在“生产中最缺什么”这一项中,八成以上的人都选择了缺资金和缺技术。其余的都选择了缺销售信息和缺致富的项目。

  这个调查结果在我们的意料当中,“科学技术致富”—农民最缺的是技术,并且,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资金才能更好地支持生产。

  3.在“是否参加过政府组织的就业或技能培训”中,有75%的人选择了“否”。只有25%的人选择了是,根据我们的走访情况来看,主要是政府组织的有效果的就业和技能培训次数太少,政府官员对这块还是不够重视。

  4.“你是否会参加免费的培训”这个问题,其实是紧跟第三个问题的,因为政府举行的培训数量不过,或者宣传不够,所以农民参加的机会就不多。但是在答卷中反映出来是,新时代的农民们渴望知识,渴望技术,有近九成的人选择了会去参加政府举办的免费培训。

  5.在“改变面貌最缺什么”这一项上,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软件和硬件。这二个方面的百分比都接近50%。国家也在这些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送技术送知识下乡”等。

  6.在“新农村建设能带来什么”方面,有78%的人选择了更多的致富渠道和丰富的文化生活。这2个方面也代表着人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需求。

  7.有63%的调查者认为新农村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8.有近五成的调查者认为农村富裕的标准是享受优质、便宜的医疗卫生服务和享受便捷的交通。

  9.在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上,更多的人选择了:有工作目标和尊老爱幼。前者是现代社会对职业的基本要求,后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五千年的历史让我们这个民族戴上了这个标

扶贫调研报告14

  一、基本现状

  (一)基本乡情

  乡地处高海拔山区,境内最高海拔3340米,最低海拔2550米,平均海拔2950米。地处县东北部。东与省盐源县、县相连,南与蝉战河乡相邻,西与新营盘乡相依,北与镇接壤。乡政府驻行政村,驻地海拔2880米,电话区号0888,邮政编码674304,距县城28公里。下辖、牦牛坪、马金子、二拉坝、水草坝、大二地、万桃7个村委会,下设79个自然村。辖区总人口1.2万人,均属彝族,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13人,城镇化率5%,另有流动人口602人。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39千米,总面积438.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7.9人。因受地理自然环境等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常年受低温、冰雹、霜冻、干旱等灾害。其中每平均四年会遇到一次大旱。最严重的一次灾害发生在1998年11月19日发生的6.2级地震,地震使半数以上的民房坍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约9000万元。经济产业主要以传统的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以马铃薯、荞麦、燕麦为主。畜牧业以养羊、养猪、养牛为主。乡无工业。末共有商业网点28家,均属个体商户。

  (二)贫困现状

  全乡现有绝对贫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477人。因全乡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全乡居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贫困成因

  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乡大部分村位于高寒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2、受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尤其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根据人口普查,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64.17%。的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纯收入924元/年·人),乡18—45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5.26%,小学及以下占34.5%,在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88.74%。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乡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

  4、受主劳多病的影响。山区的农业,是一种沉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疗,造成返贫现象突出。一个家庭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守望的是五谷丰登、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尤其是高、寒、僻远地带卫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们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灾,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贫;受经济条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贫。这些主劳大都是家庭的脊梁,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灾”将会使原本不殷实的家庭“没落”为贫困户人。

  由于上述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资金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等因素,农民对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依赖性极强,而且,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年天气状况。近年,旱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活“根基不稳”的现象。

  二、主要难点

  (一)山区农民返贫因素控制难

  由于自然灾害抵御难,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再次纳入搬迁扶贫范围;主劳多病致富难。据统计监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农村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造成返贫的有125户、657人。

  (二)高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

  乡海拔高,农田分布在高山上,全乡群众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经济林木面积狭小。使得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难。高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尚未寻求到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难。高山地区粮经兼作,且多经品种繁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仅靠本地农民现有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受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方面,高山支柱产业产品销售难。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谋求产业的发展尚需围绕基地,加速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

  由于我镇自然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偏远的农民生产生活异常艰苦。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全乡还有29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要修通这68公里路需投资200万元以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需投资120万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产出率低。二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中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返贫因素难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质的影响,对农产品销售市场缺乏科学定位,生产经营适得其反,血本无归形成的贫困。二是灾害重建、规模发展至收益过渡期间形成的贫困。对于这两种致贫因素,难以认定扶持范围和标准,既使配套了相应政策也难以到位。

  (五)阶段性外出务工人员过多导致农村劳动力暂时缺乏

  在非农忙季节,各村主要劳动力(18—50周岁劳动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内,这种劳务输出的确给其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却使得一些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难以实施,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长期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三、思路与对策

  经过扶贫攻坚,全乡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生了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扶贫主体已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扶贫发展;扶贫方式已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发展;扶贫开发的范围已由就地开发向异地开发发展;扶贫开发战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发展。在重点贫困村,我们主张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

  (一)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

  一是要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

  二是要进一步锁定贫困村和贫困对象。以5个重点村1808个贫困对象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

  三是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切实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二)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第一,狠抓产业基地建设。

  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乡产业布局,应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几年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0.8亩以上;

  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优质畜禽出栏比例,建立优质羊、牛、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机遇,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让大户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产品,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第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

  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

  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三)科学分析,宏观决策,做好扶贫工作。

  第一,要构筑抗灾救灾、扼制返贫,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一是政要把抗大灾的准备工作力争做到万无一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是扶贫、民政、卫生、财政、水电、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现场距测调查,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准确及时的汇总相关资料,并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力争做到贴近于现实,贴心于人民。

  第二,宏观调控,微观政策。在抗灾扼贫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

  一是产业规模拓展要根据市场状况,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捆绑资金、集中财力、整体推进”;

  二是配套政策宜实、宜细、宜操作、宜落实。对于受产业调整影响,过渡期贫困现象要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新政策;对于因灾(自然灾害、疫灾)影响而返贫的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后患;对因主劳多病而导致返贫的要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气,着力发展产业。

  第三,落实责任,逐个击破。要竭力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贫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

  在实际工作中,

  一是民政、财政、扶贫、土管、林业、农业、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二是针对不同返贫对象,由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农户自筹、亲友馈赠,使之在一、二年内恢复原气,挤入解决温饱的行列;

  三是特殊情况要特殊照顾。各主管部门要放宽受灾贫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适当免收费用;优先配备生产生活用地和经济林园,满足生产资料的供应;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放宽招工条件,予以照顾。共同营造全社会抗争贫困,消除贫困的良好的氛围。

  (四)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扶贫新路子。

  第一,拓宽思维,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充分发挥农村的先进力量,突破性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农村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

  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

  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第三,依托资源,大力扶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酷起来.

  第四,在扶贫项目的实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群众配合不够的部门包揽转向由主管部门指导监管、乡镇负责、各村实施的方式,分清职责,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村、乡(镇)、部门三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最大合力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五,在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在保证对重点贫困村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不属于重点村,但确实需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且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要适当安排资金投入。

  第六,扶贫开发要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对具备一般劳动能力的,要通过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来提高生活质量;对擅长种养殖技术的,应适当协助其投入一定得启动资金,拓宽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要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其生活困难。

扶贫调研报告15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相关要求,根据县委统一安排部署,近期我乡在11个村范围内开展了精准扶贫摸底调查,通过广泛走访农户,深入交流,实地查看,对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查找出了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全面理清了扶贫工作的思路。现就前期的调查摸底情况报告如下:

  一、安排部署情况

  20xx年7月14日省委召开了文朝荣先进事迹报告会暨全省扶贫攻坚动员会以来,市、县和乡三级分别召开了扶贫攻坚动员会,8月7日我乡再次安排部署精准扶贫工作,在此次会议上,乡党委、政府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部署,全乡政府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乡直单位负责人、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共计90人参加了摸底调查工作。会后,各扶贫工作专班深入村组开展了摸底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做到了“三个认清”,明确了工作的意义。

  一是认清了时间的紧迫性。此次活动从省到村动员会一开到底,充分显示各级党委、政府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视,会上明确了襄阳市和保康县20xx年完成脱贫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在摸底调查中每位党员干部集中了全部精力,利用5天时间顺利完成了摸底调查任务。

  二是认清了贫困的多样性。在此次摸底调查中,工作专班明确了贫困户的标准,特别注意到了户与户之间的差距,找出了农户贫困的不同原因,找准了问题的症结,也理清了下一步对户的思路,为今后开展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是认清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此次活动的摸底调查,是为下一步推进精准扶贫,解决全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顺利实现预期脱贫目标的一次重大活动,参加调查摸底成员在此次行动中,走访认真细致,数据核对准确,收集了影像和纸质资料,准确无误的完成了既定任务。

  (二)做到了“四个明确”,保证了行动的高度统一。

  此次活动时间短、任务重,所有参与调查摸底的党员干部在下村入户中做到了四个明确:

  一是明确了时限。8月份正是农忙季节,工作专班人员不分昼夜开展工作,在三天内顺利完成入户调查,两天内把所有户表汇总完毕;

  二是明确了任务。根据工作安排,工作人员认真填好入户摸底调查表和汇总表,特别是对边远村组农户进行了重点摸底,做到了逐村逐组不落户,逐家逐户不落人,摸清了两峪的家底;

  三是明确了内容。工作队成员每到一户都认真对照住房状况、产业发展、人口劳动力、文化教育状况和民生保障等五类情况,一项一项的问,一笔一笔的算,准确的填写了农户的基本情况;

  四是明确了方式方法。现在正是农忙季节,在摸底调查中,工作队成员不分白天黑夜错时进行调查,深入到田间地块开展工作,确保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

  (三)做到了“六个落实”,完成了预期的目标任务,乡党委、政府要求此次活动必须要把纪律和规矩放在前面,严禁出现走过场、打水漂的现象,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了全面落实:

  一是走访户户到。8月7日至11日,利用5天时间走遍了全乡11个村,43个村民小组,可以说,在每家农户堂屋里都留下了工作人员的脚印,准确摸清楚了全乡困难群众的详情;

  二是表格项项填。此次调查摸底内容涵盖面广,调查仔细深入,共涉及了5大类,29小类,60项具体内容,每一项专班成员都认真进行了核实填写;

  三是摸底数据实。在调查中,对于农户的生产发展、住房、受教育等情况,专班成员认真与群众算好经济账,拍摄照片留存档案,每一项数据都进行了认真核对;

  四是核实项目准。针对户表上面的项目,专班人员通过实地调查与农户核对相结合,村干部与邻居反映情况相结合,进行了全方位核实;

  五是与农户交流深。在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力争把情况摸准,在与群众深入交流中,工作队员为了把情况摸准,每到一处都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农户批烟叶、绑烟叶、上杆子,有的帮忙摘胡椒、除草等,无形中拉近了干群关系,与群众增进了感情、拉近了距离,了解到群众的真心话和真想法,为全乡扶贫工作开了好头;

  六是工作作风实。此次扶贫调查中,乡党委对纪律要求非常严格,明确规定在走访中不能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不能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在此次调查摸底过程中,工作队员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放在面前,不分领导、干部职工和普通党员,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执行到底。

  例如在走访偏远农户时,乡党委书记骑摩托、走小路、住农户、入户走访,乡长步行数里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干部职工深入偏远村组农户一住就是两三天,党员和群众代表顶着烈日翻山越岭,各专班成员都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充分展现了党员干部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得到群众广泛认可。

  二、摸底基本情况

  通过5天时间,走访摸底群众7293人,2314户,通过对住房、产业发展、人口劳力、文化教育和民生保障五个方面的调查,对全乡基本情况有了深入地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一)住房结构状况:通过走访和实地查看,共走访了2314户农户,调查房屋总数为2326栋,具体情况如下:砖木195户,占总户数的8.43%;砖混349户,占总户数的15%;土木1768户,占总户数的76.4%;石木14户,占总户数的0.6%;重度危房户432户,占总户数的18.7%;危房户1368户,占总户数的59.1%。

  (二)产业发展状况:据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乡农户占有山林面积111347亩,耕地面积15948亩,其中核桃种植面积3158亩,占耕地面积的19.8%,烟叶种植面积4685亩,占耕地面积的29.4%,粮食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0335亩,占耕地面积的64.8%;种植袋料1756680袋;生猪存栏2643头,羊存栏837头,牛存栏3010头,鸡存栏13799只。

  (三)人口劳力状况:根据摸底调查情况来看,全乡摸底调查人口有7293人,其中:劳动力人口5120人(含60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占总人口的70.2%;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938人,占总人口的25.6%,占劳动力人口的37.9%;重病重残605人,占总人口的8.3%;在校学生896人,占总人口的12.3%。

  (四)文化教育状况:根据向本人了解和查阅户口信息统计,目前全乡小学学历3145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43%,初中学历2301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31.5%;高中学历863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11.8%;大专以上学历253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3.5%;在校学生人数896人,义务教育阶段人数为455人,其中,学前教育191人,小学332人,初中125人,高中155人,大专以上93人。

  (五)民生保障状况:针对全乡2314户居民的水、电、路等方面调查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全乡有饮水困难农户521户,占总户数的22.5%,涉及1781人,占总人口的24.4%;用电困难农户372户,占总户数的16%,涉及1169人,占总人口的16%;不通公路农户338户,占总户数的14.6%,涉及1058人,占总人口的14.5%;分散五保户29人,农村低保421户,共计753人,占总人口的10.3%;低于3000元以下的有437户,1041人,占总人口的14.3%。

  三、目前存在问题

  根据实地走访和调查数据分析,目前造成全乡贫困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劳动力短缺、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跟不上、民生保障不足等方面。

  (一)劳动力短缺。

  根据调查摸底情况来看,劳动力人口不足目前是制约两峪乡发展的一大难题,走访实有户籍人口7293人,其中劳动力人口5120人,在外务工的有1938人,也就是说在家的劳动力只有3182人,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属60岁以上具有一定劳动能力老年人。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在家务农辛苦,投入大,收入不高,造成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

  二是户口外迁,造成空挂人口较多,根据统计外迁有500多户,1700多人,主要分布在荆门、当阳、宜城、南漳、襄阳市区和保康县城、马良镇等地。同时,还有部分年轻人在本地娶亲难,在外地招婿,也是造成人员外流的原因;

  三是人口结构比例失调,重病、重残和年龄较大人员比较多,无劳动能力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28.2%。

  (二)文化程度不高。

  根据统计情况来看,全乡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3145人,初中2301人,高中863人,大专以上人口253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调查报告)口占走访人口比例的74%,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难,对于农业发展的认识,还停留在“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的层面,致富无技术、增收无门路。

  (三)住房条件较差。

  根据走访来看,调查的2326户房屋中,危房户1368户,占总户数58.8%,其中重度危房户432户,占总户数的18.7%,土木房和石木房屋1782户,占总户数的76.6%。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土坯房已经成为我乡推进精准扶贫的一大障碍,严重制约了农户住房环境改善。分析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建新房旧房没有拆除。部分农户建新房后把旧房用于堆放杂物或者转让他人居住;

  二是无意愿建房。部分农户因为居住位置偏远、闭塞,物流商贸不畅,基础设施滞后,生活不方便,认为建房无意义,不愿意建房;

  三是无能力建房。主要集中在年纪较大、重病重残等农户中,全乡共计432户,并且房屋均处于重度危房。

  四是新建房屋难度大。主要表现在:

  1、农民意愿不强,无意愿农户占总户数的40.7%;

  2、困难户无能力建房,占总户数的26.2%;

  3、基础设施不完善,建房原材料运送成本较高,特别是二次搬运成本高于成本价,挫伤农民积极性也是一些农户不愿意建房的原因;

  4、没有合适居民点,例如百庙、长河部分村组,都属于大于30°坡地,无法找到合适的居民点;

  5、建房资金短缺,主要集中在完全无能力建房和贫困户两个方面,总计609户,占总户数37%。

  (四)产业发展不优。两峪乡全境山地居多,目前虽然全乡有烟叶、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发展,但是部分农户致富能力依然不足,主要表现:一是部分农户在家务农没有主导产业,外出务工没有劳动力;全乡2314户,烟农534户,菌农484户,两产业交叉累计发展110户,还有1406户无主导产业,占总户数的60.7%;二是外出务工人员1938人,占全乡劳动力人口的37%,务工虽然增加了收入,但是也造成了劳动力和人才的外流;三是商贸、物流不畅,缺少第三产业发展,无法促进本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五)民生保障不足。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基层民生保障的力度,但是还不能够达到基层群众的需求。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一是保障能力还比较弱。低保户、五保户基本上得到了保障,可是一些因病因残致贫的农户,虽然新农合报销一定比例,但一遇大病,个人承担部分仍然是一笔很大数目,导致部分农户因没有得到有效帮扶,致使脱贫之后再次返贫。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通过调查两峪目前有338户群众不通公路,有372户群众用电质量差或用电困难,有521户,1781人还存在饮水困难等问题,行路、饮水、用电等民生难题还相当突出,也成为摆在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一道鸿沟。

【扶贫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关于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01-26

动漫专业调研报告范文-调研报告01-26

手机的市场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1-28

市建筑节能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1-26

文献报告调研02-07

采购调研报告01-27

铸造调研报告01-26

小学调研报告01-26

红枣调研报告01-26

厨房调研报告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