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调查报告

时间:2023-08-04 15:50:52 美云 报告 我要投稿

玉米调查报告范文(精选6篇)

  想要了解一些情况或事件时,我们就需要去粗取精地分析研究,最后将调查结果、战略性的建议写进调查报告。但是调查报告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玉米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玉米调查报告范文(精选6篇)

  玉米调查报告 1

  为及时掌握20xx年xx市玉米生产成本及收益情况,更好的为政府制定粮食政策服务,xx市发改委成本队对xx市xx市xx户定点调查点玉米的生产成本、收益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显示:与上年相比,今年玉米种植亩均产量增加,种植成本增加,出售价格上涨,种植收益亏损。现将情况简要分析如下:

  一、播种面积增加,亩均产量增加

  从调查数据来看,20xx年调查户玉米播种面积xx亩,比上年的xx亩增加xx亩,增幅13%。亩均产量xx公斤,较去年的xx公斤增加xx公斤,增幅9.41%。

  播种面积增加的原因分析:

  一是价格因素。自20xx年春节开始,我市玉米收购价格止跌趋稳,逐步上涨,玉米种植收益有所提高;而其他经济作物如洋葱、红辣椒、甜菜等经济作物的价格不稳定,收益缺乏保障,农户临时调整种植意向,增加了玉米的种植面积。

  二是气候因素。由于玉米喜温,而今年春季我市气温突然升高,耕地返潮早,播种期不适宜种植其他作物,但气温、土壤绝对含水量都适宜种植玉米。

  三是需求因素。自上年下半年开始,我市生猪、肉羊价格持续上涨,养殖户大幅增加了存栏量,从而引发了玉米需求量的增长,玉米自用及出售增加,农民储存量减少,需要增加玉米种植面积。

  四是种植方式因素。由于种植玉米较小麦机械化程度高、务作简单,收益高,在目前农村家庭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农户选择种植玉米。

  从亩均产量来看,今年亩均产量xx公斤,较20xx年大幅增加,处于近几年的较高水平,但据20xx年最高产量xx公斤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

  一是在玉米种植期间没有出现影响玉米生长的灾害性恶劣天气,而且春季雨水充沛,播种时土地墒情较好,玉米种苗生长正常,长势总体向好,为增产奠定了坚实的第一步;

  二是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明显增强,良种比重逐年加大,测土配方、简化施肥、精播技术以及小型微耕机、割草机等农业种植科技和新型农机的推广普及,为玉米稳产、丰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近年我市生态条件改善,农村各类野鸟数量增加,春季吃种子、秋季叼玉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量损失。

  二、生产总成本增加,物质服务费增加

  20xx年玉米亩均总成本为xx元,比上年的xx元增加xx元,增幅9.62%。生产成本为xx元,比上年的xx元增加222.42元,增幅15.37%。

  生产总成本增加的原因分析:

  (一)物质与服务费用增加。20xx年我市玉米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xx元,与去年xx元相比,增加xx元,增幅4.25%。物质与服务费用变化较大的项目有:

  1、化肥费及用量增加。据调查,20xx年我市玉米每亩化肥费为xx元,同比20xx年每亩xx元,增加xx元,增幅9.89%;分析原因:一是农资价格上涨,使化肥费投入增加。二是农民为增加产量保证收入,化肥用量相对提高。

  2、种子费增加。今年玉米种子费为xx元,较上年的xx元,增加xx元,增幅44.9%。分析原因一是农民为提高产量,部分调查户由原来的使用自留玉米种子改为购买高价优质玉米种子进行种植,导致种子费支出增加。二是今年春季返潮较早,部分农户种植裸地玉米(不铺地膜),为防止种子被老鼠、野鸟偷吃,保证出苗率,增加了播种量。

  3、农家肥费减少。今年玉米种植农家肥费为每亩xx元,较去年的xx元,减少1.53元,减幅13.83%。由于农家肥在储肥、运输、施肥等环节相对使用化肥要繁琐麻烦,再加上目前农户对农家肥施肥比重没有科学的均衡概念,为了省时、省力、省人工费,今年农家肥的使用量相对减少。

  4、机械作业费增加。今年我市玉米种植机械作业费为xx元,较上年的xx元,增加xx元,增幅xx%。原因是由于现代农业的推广与实施,农户用机械代替人工种植的习惯在不断改善,机械收割面积增加,油价不断的上涨使机械作业费有所增加。

  5、农药费增加。今年玉米种植农药费为xx元,较上年的`xx元,增加xx元,增幅30.31%。原因是7月我市天气炎热,玉米大小斑病、炭疽病、霉斑病、发病率增加,造成农药使用量增加。

  6、排灌费减少。今年玉米种植排灌费为xx元,较上年的xx元,减少xx元,减幅0.91%。根据调查,为配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国家加大了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部分地区U型渠铺设、农田井渠优化、节水滴灌、低压管灌等基础设施已投入使用,调查户灌溉用水量减少,同时农业用水价格上调,两因相抵后水费支出略有下降。

  7、农膜费减少。今年玉米种植农膜费为xx元,较上年的xx元,减少xx元,减幅31.71%。原因是今年春季气候回暖早,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好,个别农户没有使用地膜进行铺种,农膜费减少。

  (二)人工成本上升。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劳动日工价逐年上升,今年我市劳动日工价为xx元,较上年的xx元增长8%,劳动日工价上升是人工成本上升的主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成本亦在不断上升,同时随着进城务工农民增加,农村季节性劳动力短缺矛盾突出,农忙时节用工难现象日益严重,使人工成本呈刚性上升态势。

  (三)土地成本下降。20xx年玉米自营地租金为xx元/亩,较上年的xx元下降xx元,减幅14.47%。主要原因是去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处于亏损状态,而其他农产品价格也不稳定,农民种植收益得不到保障,土地流转价格无法继续攀升,土地成本略有下降。

  三、出售价格上涨,净利润仍为负

  20xx年调查户每xx公斤玉米平均出售价格为xx元,比上年每50公斤平均出售价格xx元增加了xx元,增幅xx%;每公斤玉米平均出售价格为xx元,比上年的xx元增加0.15元,增幅8.8%。玉米每亩产值xx元,较上年的xx元增加xx元,增幅xx%;亩均净利润为—378.41元,比上年的—451.96元减少亏损73.56元。

  出售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玉米收购价格回暖。今年虽然没有出现“谷贱伤农”现象,但是玉米价格仍然没有达到农户的预期价格,影响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的因素依然存在。净利润仍为负的原因分析:

  一是我市玉米种植不是农民种植的主导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对种子、化肥等物质性投入只凭经验,缺少技术指导,这种粗放管理的种植方式吃掉了农民的利润。

  二是部分农户思想传统、保守,缺乏知识和技术,接受事物较难,虽然尚能维持简单耕作,但经营粗放、效益低下,随着进城务工人员增加,农村“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务农人员逐年减少,劳动力呈现出快速下降趋势;

  三是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价格的不断上涨及劳动力、排灌、机械作业成本费用价格持续居高不下,使粮食直补效应被抵消,农民因粮补政策得到的实惠大打折扣。有的农民抱怨:直补那俩钱全让化肥、农药给“找回去”了。

  四是国家对玉米非主产区的补贴逐年减少,地方政府也相应制定了“多元化”农业发展规划,引导农民改善种植结构,减少传统农业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力,主观上也影响了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今年玉米种植净利润仍然为负数,农民种粮收益还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从目前形势看,稳定市场粮价和控制农资价格上涨的压力和难度仍然较大,实现全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任务依然很艰巨,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运营,上级有关部门应从源头起,加强对农资出厂价格的监管,控制源头价格上涨。同时加强对中间流通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垄断、欺行霸市、压级压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控制农业机械作业费价格,减少农民成本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加强对玉米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加快玉米良种培育,提高玉米产量;做好自然灾害的预报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三是在收割期建立务工信息平台,减轻玉米种植户收割难、晾晒难的问题。收购期间加大玉米市场管理,维护收购市场秩序,合理调节玉米供求矛盾,保护农民利益。

  四是培植优化玉米种植的龙头企业,搞好深加工,形成一条从种子推广、基地种植、原料收购到生产销售的优势产业链,解决粮农的后顾之忧。

  玉米调查报告 2

  根据省粮食局《关于开展年及年上半年主食产业化和年上半年玉米深加工专项调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省局专题会议的安排,我局及时召集县粮食局有关领导召开专门会议,传达了文件和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专项调查任务,并对此项调查进行了具体分工。6月13日—15日市、县粮食局主管领导亲自带队深入企业调查,通过采集质检、工商、税务部门信息和实地调查,我市没有符合调查条件的主食产业和玉米深加工企业。现将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调查的方法及对象

  根据此次调查统计对象的要求,我们提取了全市在工商局注册、在技术监督局取得许可证的各类食品企业名录,与税务、农牧局、工信委等部门的相关信息核对后,逐一进行筛选,确定调查对象并逐个实地调查。市重点调查了4家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市白玉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市丰达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兰州爱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好来喜食品店。县调查了46户主食加工店。

  二、主食产业化的调查情况

  1、市白玉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市放心食品示范企业。主要产品是以大豆为原料的豆腐、豆浆及其他豆制品,年生产能力1000吨(日产能3吨/日),规模较小。经请示省局,该企业属副食产业而非主食产业,不在此次调查范围内,故不上报。

  2、兰州爱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是兰州爱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连锁店市区内共有有3家分店,以加工面包、蛋糕为主,年生产能力10吨(日产能0.3吨/日),规模较小,面粉原料由兰州总店统一配送。

  3、好来喜食品店,以加工面包、蛋糕为主,年生产能力20吨(日产能0.16吨/日),产量小,属家庭作坊式。

  4、县调查的46户主食加工店,主要以馒头、面条、饼子、花卷生产为主,其中:生产馒头、饼子、花卷的25户,鲜湿面条生产的21户,这些均系家庭手工作坊,以个体生产为主,都不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按要求不属于调查对象。

  5、我市至今还没有米制主食品和速冻主食品生产企业。

  三、玉米深加工专项调查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对象的'要求,市调查了市丰达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县调查了三家白酒生产企业。

  1、市丰达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酒类流通领域五大放心示范企业,主要原料为玉米、高粱,玉米年消耗能力1000吨(日产能3吨/日),经请示省局,不属于玉米深加工企业。

  2、县调查了三家白酒生产企业,但经实地了解,这三家企业年生产经营量较小,其产品主要以山丹军马厂、武威酒厂的白酒为原料,用自己的技术进行勾兑生产,年生产白酒数量较小,经营量均在3000—4000斤之间,亦非玉米深加工企业。

  四、调查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此次调查我市虽然没有符合上报条件的企业,但经过对全市各类涉粮企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做到了案上有资料,手中有数据,心中明底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调查中突出的印象一是我市主食生产中普遍存在规模小,大多属家庭式作坊。二是管理粗放,每月进入的面、油等原料和每月售出的加工品记载不清楚。三是业主不愿如实提供生产总值、销售收入等经济指标。我局将以此调查为契机,加强我市粮油产业运行情况统计调查监测,服务于粮油加工业转型升级,延伸工作触角,力所能及地为企业提供行业指导及服务。

  玉米调查报告 3

  为进一步摸清20xx年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和跨区作业情况,加快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进程,山东省XX县农机局于7 月21-30日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专项调查活动。县农机局领导十分重视该项工作,就调查工作的开展进行了专门研究部署和具体安排,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农机科、农机校、推广站、乡镇农机站等部门技术人员为成员的2个专题调查组,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全县13个乡镇(街道)开展了深入、详细的摸底调查。调查组采取与玉米联合收获机械作业户交流、发放问卷、听乡镇(街道)领导介绍、与村委会负责人和农机大户座谈、咨询农机企业技术人员以及到田间地头实地察看待收玉米地块等方式,获得了比较可靠的各项信息。农机科就全县调查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整理,基本摸清了XX县2008年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和跨区作业情况,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合理化意见、建议,使调查活动取得较好效果。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XX县20xx年玉米机收及跨区作业情况

  XX县辖13 处乡镇(街道),全县总面积1119平方公里,592个行政村,60.56万人,现有耕地面积82万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玉米是该县第二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2%。据调查统计,玉米主要以夏玉米为主。目前该县小麦耕、播、收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而玉米从种到收大部分采用人工方式,玉米收获机械化已成为制约该县农机化发展的瓶颈。玉米生产过程中收获是最繁重的体力劳动,靠手工作业不仅占用劳动力多,劳动强度大,而且生产效率低。加快玉米联合收获,已成为发展农机化当务之急。近年来,XX县农机部门根据省、市农机主管部门XX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推广应用上来,连续组织实施了以玉米收获和秸秆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项目,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发动、现场交流、典型示范等措施,较好地推动了全县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经过试验、示范和推广,广大农民群众逐步认识到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的好处,焚烧秸秆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机械化收获正在加快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小麦免耕播种机保有量分别达到58台、42台和10台。今年三秋拟积极引进外地机械来XX县跨区作业,计划引进秸秆还田机30台,集中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小麦免耕播种机在西部的杨柳、金庄、柘沟、济河、泗河等5个乡镇(街道)集中开展机械化作业,预计机收3万亩,机收率力争超过10%,秸秆还田面积 4.5万亩,还田率力争超过15%。拟派出15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0台秸秆还田机去河南、河北、宁阳、济宁、兖州、曲阜、汶上等地进行跨区作业。

  要完成市局下达的秸秆还田面积占玉米种植面积80%的任务,需完成秸秆还田面积21.6万亩。据往年统计,一台秸秆还田机或玉米联合收获机平均年作业量为400亩,全县21.6万亩玉米需540台秸秆还田机或玉米联合收获机,目前我县的秸秆还田机和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共100台,尚需440台秸秆还田机或玉米联合收获机才能完成市局下达的秸秆还田面积占玉米种植面积80%的目标。

  多年实践证明,利用农作物耕种收获的时间差、地域差,组织开展大范围跨区域的农机作业,对于提升农机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努力探索和完善三秋跨区作业的运行机制、效益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和管理机制,创新玉米跨区作业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尽快将玉米机收跨区作业市场培育成完善、健康、发达的农机作业市场。

  二、XX县玉米联合收获和农机跨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水平低的.因素

  1、农机与农艺不适应。目前,XX县玉米种植有平作、畦作、间作套种等多种行距,有用2行、3行播种机播种的,也有用1行简易播种机播种的,还有人工点播的,行距有600~700mm和300~400mm等多种规格,而推广的玉米联合收获机一般适应600mm--700mm的规格。另外,玉米果穗的脱皮难易程度、在秸秆上所处位置,以及秸秆粗细、高矮等都直接影响着玉米联合收获的机械作业,严重制约了该县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2、对玉米机械化收获认识不够。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玉米收获适应期长,晚收几天一般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农民只需手工掰下玉米棒即可,无需人工镰割镐刨玉米秸秆,所以玉米机械收获的需求不如小麦那么迫切。

  3、机械收获费用高。受柴油涨价影响,农机作业成本大幅度提高,玉米收获价格为50—60元/亩,而且玉米机收只能做到摘穗和秸秆切碎,一般没有剥皮工序。因此,玉米收获后还需剥皮脱粒,需要投入劳动力,收获成本增加。

  4、机械性能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制造质量虽然较以往有很大提高,但对作业质量满意率仍不高。作业效率较低,经济收入不高。不论是自走式还是背负式的收获机,生产效率都达不到农民要求。

  5、机具价格偏高,投资回收期长。目前1台自走式玉米收获机需要10多万元,1台2行背负式玉米收获机也在3万元左右,加上拖拉机不低于10万元,与小麦联合收割机相比其结构简单,价格却高出许多,很多机手觉得风险大,担心自己难以收回成本。由于玉米的收获期季节性较强,再加上农民整体支付经济能力低下,购机户的盈利空间较小,资金回收期较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6、行距适应性较差。玉米收获机械的适宜行距一般为600~700mm,而我县玉米大部分为套种,行距不均匀。联合收获作业时,不可避免地将部分玉米株推倒而无法进入割台,结果被收获机连同植株上的玉米穗一起被粉碎,地里成片地撒落着玉米粒,损失率大。

  7、土地分散,经营规模小。目前,该县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主要是一家一户经营土地,地块过于零碎,种植品种、收割期也不同,不便于规模化作业。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玉米机收的生产效率,导致作业费用相对偏高,农民用机积极性不高。

  8、自然条件影响。由于天气条件的影响,常使玉米出现倒伏、果穗下垂等现象,而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作业要求玉米秸秆倒伏程度≤5%,果穗下垂率≤15%,致使宜机械收割面积减少。如:2006年玉米收获期间,该县连续多次降雨,使机械无法进地收获,等到机械能够收获时,果穗下垂,严重损伤了农民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积极性。

  (二)XX县“三秋”农机跨区作业工作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跨区作业难度大。经过10多年的发展,小麦联合收割机快速增加,夏季跨区作业市场已趋于饱和,而秋季作业市场逐步形成,作业市场竞争不如小麦激烈,外出作业,有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无人用,跨区作业难度大。

  2、跨区作业成本高。农用柴油价格居高不下,甚至有些地方供应没保证,造成因加油而机械空耗;雇佣机手工资增长较快,原来60-100元/人日上涨到现在120-150/人日。作业成本的上升,压缩了跨区作业的利润空间。

  3、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低。该县玉米联合收割机保有量58台,每年秋季参加跨区作业的少,有的合伙、有的单独外出,盲目性大,组织性差,活难找,收益差。

  4、对有关人员的培训力度有待加强。很大一部分机手和中介人员缺乏专业培训,致使跨区作业工作受到影响。有的组织纪律观念不强,不听招呼,擅自行动。有的技术水平不高,操作技能差,小故障也不会解决,影响了作业效率。

  5、农田机耕道窄。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乡镇(街道)的生产路太窄,不安全,存在很多地块没法进机,农户想用机,机手不敢进地的现象,也影响了玉米机收进程。

  玉米调查报告 4

  为了解掌握玉米和棉花的中间消耗情况,准确反映我县秋粮产量、生产费用和收益情况,我队于20xx年10月27日—28日,对县南井寨村、皮条村村、院上宋村的9户玉米种植户和2户棉花种植户进行了调查、汇总和分析,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玉米亩产增加,亩消耗增加,亩收益减少。

  根据对9个玉米种植户进行调查发现:今年玉米种植面积28.4亩,较去年28.2亩,增加0.2亩,增幅为0.71%;总产量16550公斤,较去年15475公斤,增加1075公斤,增幅为6.95%;亩产542.06公斤,较去年514.81公斤,增长27.25公斤/亩,增幅为5.29%;总消耗8759元,亩均消耗281.21元,较去年198.02元,增加83.19元/亩,增幅为42.01%;亩均收益857.12元(按当时市场价2.10元/公斤计算)较去年878.02元,减少20.9元/亩,减幅为2.38%(不包括人工费用)。

  玉米中间消耗调查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化肥使用量增加。今年亩均消耗85.69元,去年亩均消耗49.37元,增幅为73.57%。

  2、农药增加。今年亩均消耗18.09元,去年亩均消耗15.55元,增幅16.33%。

  3、排灌费及水费增加。今年亩均消耗58.27元,去年亩均消耗17.24元,增幅237.99%。

  4、机械作业费与去年持平。今年亩均消耗85.39元,去年亩均消耗86.51元,同比基本持平。

  5、运输费增加。今年亩消耗是6.67元。

  影响玉米消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化肥消耗同比增涨是因为:氮肥和农家肥今年增加了不少,有3户购买尿素在浇地时做为追加肥使用,其中南井寨村有1户种植户购买鸡粪用于底肥,1户在种植期内没有施用化肥,这是影响化肥消耗的'主要原因。

  2、排灌费同比增加幅度较大的原因是:去年有3户种植户没有浇地,而今年天气干旱,农户在种植期间都进行了排灌,所以导致排管费增多。

  3、机械作业费 播种时,全部使用机器播种,价格在20—35元/亩之间,收割时,价格是因地块大小的不同而不同,价格在80-100/元亩之间,与去年基本持平;有所不同的是今年在收割时,多数农户在收割完后,一并雇用三码运回家中,价格在20-30元/亩不等,这也是影响玉米消耗及收益的一个原因之一。

  二、棉花丰产,亩消耗减少,亩收益增加。

  根据对2个棉花种植户进行调查发现:今年棉花的种植面积为0.9亩,总产量为236公斤,亩产282.50公斤,较去年158公斤,增长124.5公斤,增幅为78.80%;亩收益2293.65元(按当时市场价9元/公斤计算)较去年1062.75元,增长1230.90元,增幅为115.82%。总消耗225.60元,亩均消耗为248.85元,较去年517.25元,减少268.40元 ,减幅为51.89%。

  据棉花种植户反映:今年棉花是个丰收年,没有病虫害,连农药都不用喷洒,价格也不低,每公斤在9元上下,多少年不遇的一个好年头,可惜种得少了。

  玉米调查报告 5

  据了解,2018年新疆棉花面积增加主要集中在北疆地区,南疆由于地理气候原因,农作物可选性较少,再加上植棉习惯,近些年植棉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其中北疆昌吉面积增幅大,产量增幅也大,塔城地区面积和产量均小幅增加,但是奎屯地区产量并未随着面积增加而增加,表现出一定差异性。

  据统计,截至2019年1月13日,昌吉地区棉花加工量30.31万吨,同比增加8.12万吨,增幅达到了36.6%。2017年昌吉州植棉面积是140-150万亩,2018年植棉面积是210多万亩,同比增加了六七十万亩,面积增幅为40-50%。可见,棉花单产有一定程度下降。奎屯棉花加工量达到了18.29万吨,2017年度是18.9万吨,由于距离加工结束还有半个月时间,因此,最终产量应该基本持平。2018年奎屯植棉面积176万亩,同比增41万亩,增幅为30%,但是从产量看,却并没有与之相匹配,可见单产下降比较严重。塔城地区棉花加工量已达48.74万吨,同比增加5.37万吨,塔城地区棉花主产区包括乌苏市、沙湾县。据调查,今年这两个主产区植棉面积小幅增加,单产稳定,因此产量也是小幅增加。

  在兵团方面,新疆第三师、第五师产量均出现了下降,原因是亩均单产降低,其余师团产量均有小幅增加,但是第六师产量增幅低于预期。2017年第六师植棉面积为120万亩, 2018年增加至180万亩,增幅50%,产量也由13.9万吨,增加至15.51万吨,增幅为11.6%。面积增加原因是去年棉花价格好,其他农作物退出改种棉花,比如向日葵、哈密瓜、玉米、小麦等。

  我们摘抄了2018年新疆棉花种植成本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新疆棉农租地费用平均434元/亩,同比上涨24元/亩。除租地费用外,新疆地方手摘棉种植成本1869元/亩,同比下降10元/亩,机采棉种植成本1199元/亩,同比上涨9元/亩,新疆兵团机采棉种植成本1453元/亩,同比上涨3元/亩。具体情况如下:

  一、新疆地区

  手摘棉:植棉成本1869元/亩,其中生产总成本655元/亩、人工总成本1010元/亩、机械作业总成本160元/亩、其他成本45元/亩,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5%、54%、8.6%和2.4%。总体来看,拾花用工费所占比重最大,为43.3%,其次是化肥、水电费,分别为13.4%、10.3%,若加上租地费用434元/亩,新疆地方手摘棉种植总成本为2303元/亩。

  机采棉:植棉成本1199元/亩,其中生产总成本655元/亩、人工总成本138元/亩、机械作业总成本350元/亩、其他成本56元/亩,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分别为54.6%、11.5%、29.2%和4.7%。总体来看,化肥所占比重最大,为21%,其次是水电费和机械拾花费,分别为16%和15.8%,若加上租地费用434元/亩,新疆地方机采棉种植总成本为1633元/亩。

  二、新疆兵团

  机采棉:种植成本1453元/亩,其中生产总成本808元/亩、人工总成本110元/亩、机械作业总成本421元/亩、其他成本114元/亩,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分别为55.6%、7.6%、29%和7.8%。总体来看,化肥所占比重最大,为24.7%,其次是水电费和机械拾花费,分别为15.1%、13.5%,若加上租地费用434元/亩,新疆兵团机采棉种植总成本为1887元/亩。

  2018年内地棉农租地费用平均452元/亩,同比上涨9元/亩,新疆棉农租地费用平均434元/亩,同比上涨24元/亩。除租地费用外,内地手摘棉种植成本791元/亩,同比上涨20元/亩,新疆地方手摘棉种植成本1869元/亩,同比下降10元/亩,机采棉种植成本1199元/亩,同比上涨9元/亩,新疆兵团机采棉种植成本1453元/亩,同比上涨3元/亩。

  玉米调查报告 6

  玉米产业现状及问题浅析

  玉米产业:围绕玉米生产形成的产业链,包括玉米生产前的种子、及产出后在产品消费过程中涉及的饲料工业、食品工业、化工工业、医药工业、生物燃料等。

  一、玉米产业概况

  1.玉米生产概况

  在世界谷物总产量中,玉米居第2位,仅次于小麦。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拉美、非洲把玉米生产放在首位;而亚洲则放在水稻、小麦后的第3位。玉米是种植最广泛的谷类作物,全世界有70多个国家,包括53个发展中国家种植玉米。未来10~20年,世界玉米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平均产量持续提高,总产量不断增长;玉米的用途将更加广泛,加工更精细;饲用玉米的数量将占有更大的比例;玉米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目前,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玉米生产国,这五国的产量之和达到世界玉米总产量的70%以上。从数据来看,五国的总产量仍在不断的上升当中。2010/11年度(7月到次年6月)全球玉米产量预计为8.253亿吨。其中,美国玉米产量为3.302亿吨,相比之下,早先的预测为3.363亿吨,上年为3.33亿吨。预计中国2010年玉米产量为1.68亿吨,较上年增长2.5%或403万吨。欧盟27国玉米产量可能达到5560万吨,低于早先预测的5770万吨,上年为5580万吨。美国和中国的玉米产量占世界玉米总产的60%以上。

  预计到2012/2013年度,世界玉米种植面积将稳定在1.38亿至1.39亿公顷之间,单产将由4.56吨/公顷稳定增加到5.12公顷。因单产的增加,总产量也稳定增加到8.2亿吨。年平均增长1.34%。2009年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98万公顷,较2008年增加18万公顷。预计2010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056万公顷,较上年增加10万公顷,增幅为0.3%。

  2.玉米消费情况

  自1999年起全球玉米总需求一直保持在6亿吨以上,并且呈刚性增长态势。世界玉米消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使用消费、饲用消费、工业消费。由于全球人口仍在不断增长当中,世界食用玉米消费量处于自然增长的过程中,稳定在1亿吨以上。饲用消费是玉米最为主要的消费途径,占总消费比例的70%。目前,全球饲用玉米的数量呈刚性增长。工业玉米消费比例以每年0.5个百分点的速度迅速增长。

  玉米深加工的产品,由19世纪的淀粉、葡萄糖、饲料、玉米油,到20世纪的变性淀粉、淀粉糖和燃料酒精,尤其是目前作为玉米深加工的两大主导产品淀粉糖和燃料酒精。

  二、当前玉米产业的现状及问题浅析

  1.种子产业

  中国的种子产业不是一个普通的产业,它应该为下游的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积极推广先进的技术和提供技术服务,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发展作贡献,为中国农民的增产增收作贡献,为全社会的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贡献。1960年代以来单产的持续递增。196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单产变化的资料,如果以10年为一阶段计算每10年全国单产的平均值,20世纪60年代(1960年至1969年)平均亩产99.3公斤,70年代为161.9公斤,80年代为241.6公斤,90年代为322.2公斤,70、80、90年代分别比上个10年每年每亩增产6.26公斤,7.97公斤和8.06公斤,增产数值与美国70年代(7.97公斤)、80年代(6.6公斤)、90年代(7.52公斤)相近,而相对增产率分别为每年6.3%、

  4.9%和3.3%,美国同期的相对增产率70年代每年2.7%、80年代1.8%、90年代1.7%。单产的递增正是由于新品种的推广与不断更新。在当今化肥和农药的供应基本满足大田生产需要的前提下,作物产量的增长主要靠品种的`遗传改良,单产的相对增长率反映了育种研发所产生的遗传增益的大小。美国几十年来单产的相对增长率终始维持在每年1.7%以上,21世纪以来美国单产的相对增长率为2.0%,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杂交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选育推广了以中单2号、丹玉13号、掖单13号、农大108和郑单958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良玉米新品种,促进了玉米单交种的5次更新换代,为我国玉米生产乃至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品种的在产量、抗逆性等方面的不断突破对玉米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些突破正是得益于育种技术的不断改进。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1.1玉米育种现状及问题

  1.1.1玉米育种现状

  (1)育种投入加大

  农业和工业不同,新品种培育和种子生产是高度本土化的产业,严格受制于地域、环境、土壤、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且周期较长,需要较多的投入。种子从投资研发开始、到培育出产品,然后生产、推广、营销及售后服务,最终获得利润,至少要经过10年左右的漫长周期–如果足够幸运的话。近几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约为2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约占联邦政府研发总投入的2%。先锋公司始终将研发领域的投入作为企业的核心优势,每年投入销售额8-12%的资金用于玉米育种研发,经费达2亿多美元。先锋种子公司进入中国,从设办事处,建立公司,开展研究,培育品种,瞬间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经过坚持和努力,终于培育出先玉335系列玉米杂交种,获得了农民的认同。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毅力和扬弃功利主义。

  (2)育种细化,根据不同需求和不同地区生产条件进行

  抗逆性育种-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围绕生产成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耐旱和耐贫瘠种质改良深受重视。十年前,国外曾针对发展中国家玉米生产的抗逆需求提出―超级玉米‖的概念。这本身是个自我边缘化的概念,但我们要重视它的积极内涵,即强调耐旱、耐瘠、耐高温、低温、耐盐碱和酸性土壤,以及抗病虫草害等特性,实质上就是挖掘玉米的遗传潜力,提高品种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和研发体系。

  耐旱、耐贫瘠育种干旱是影响产量的首要限制因素,更是发展中国家玉米科学研究的第一优先领域。常规选择方法能够逐渐提高种质的耐旱性。CIMMYT利用旱季在亚热带试验站开展耐旱育种,施行密植和严酷的选择压力,选出耐旱、耐瘠和抗倒伏的玉米群体,如Tuxpeńo Sequia、La Posta Sequia、DTP-1和DTP-2等。

  我国用美国2.3倍的化肥,生产了相当于美国50%-60%的粮食,肥料利用效率低,还造成产品中氮残留超标。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就等于增加了农民的实际收入。CIMMYT较早开展玉米耐低氮的遗传改良,通过轮回选择提高群体的氮利用效率。WKS公司选育的氮高效品种可在产量持平的情况下减少30%氮肥用量。国内也初步比较了我国玉米种质的氮利用效率,发掘出一些氮利用效率较高的种质,并应用于育种。Agrama(1999)和Gallais等(2004)在玉米1、6、7、9染色体和第5染色体上还发现了与氮利用效率相关的基因。抗病虫育种。植物病原菌经常变异,研究人员应掌握足够的抗病育种资源和多基因遗传系统。美国GEM计划、Iowa州立大学(ISU)和CIMMYT等培育并发放了大量抗病虫资源。如GEM计划发放了抗灰斑病材料DKXL212:N11a-365等;抗炭疽茎腐病(Anthracnose stalk rot,ASR)材料FS8B(T):N1802 15-255和GOQUEEN: N1603 15-276;抗穗腐病材料NC244、Mp313E、C2011-01_SE32_S17_F2S4等。虫害除直接影响玉米品质外,还通过倒伏严重影响产量。CIMMYT发放了亚热带抗虫自交系CML330~338;热带抗虫耐旱自交系CML339~348;ISU发放了抗玉米螟自交系C.I.31A、B90、B91、B94、B102、B105、B110、B111等,GEM计划发放了抗螟种质GEMS-0001等,抗玉米西部食根虫(WCR)的AR17056:N2025和CUBA117:S1520等以及抗穗部食心虫种质CUBA164:S2012-444-1-B-B等。已经对多种玉米病害的抗病基因进行分子标记。通过比较,发现抗性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聚集现象相当明显,除染色体7和9外,抗性基因在其他染色体上呈簇分布(如3.04和6.01)。

  优质专用型育种-提高产业效率和市场竞争力随着贸易自由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产品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包括商品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和卫生品质(食物安全性)。美国提出高营养(或高附加值)玉米的新概念,目标是增加子粒中的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含油量和有效磷含量(或低植酸),均衡提高饲料玉米的营养价值,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畜牧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高赖氨酸玉米Mertz等(19xx)发现基因以后,美国和CIMMYT在此基础上培育了硬质胚乳的高赖氨酸玉米,称为优质蛋白玉米(QPM)。CIMMYT育成并发放了10个QPM群体、20个基因库和58个自交系。美国Texas A&M大学(TAMU)、Crow种子公司,以及南非的Natal大学都培育了QPM自交系。美国TAMU的QPM材料具有早熟、植株较矮、后期脱水快等特点。最近,鉴定了3个白粒和1个黄粒杂交种。危地马拉、巴西、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加纳、塞内加尔等国家重视选育和推广QPM。印度、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引进CIMMYT种质,培育适应当地的QPM。CIMMYT、中国、印度等在QPM育种中采用标记辅助选择,取得显著进展。普通玉米胚乳蛋白中60%为醇溶蛋白,营养价值比较低。Huang等(2004)通过反义RNA沉默(RNAi silencing)技术,减少醇溶蛋白积累,改变氨基酸的组成,提高了籽粒的营养品质,这是改良玉米品质的新途径。高油玉米含油量高,富含亚油酸(4%以上),对软化血管,防止血管硬化等有良好作用,而且籽粒中赖氨酸含量略高于普通玉米,能改善配合饲料的品质。Alexho、Syn D. O群体及其衍生的高油玉米自交系,是高油玉米育种所依靠的主要种质资源。我国的北农大高油(BHO)、亚一伊高油(AIHO)和硬秆高配抗病高油(KYGHO),并把引进的Syn D. O和RYD高油的含油量成倍提高,成为高油玉米育种的宝贵资源。

  青贮玉米是反刍动物的优质饲料来源。美国Wisconsin大学是青贮玉米研究中心,培育了一批高能量(高消化率)、低纤维素、高蛋白的青贮专用育种材料,如Wisconsin Quality Synthetic(WQS)、WFISIHI和WFOSIL0,其品质不亚于基因的作用。

  先锋公司培育的低植酸饲用玉米,比普通玉米降低33%-66%,有效磷含量从28%增加到85%,提高了磷的利用率,用作饲料可使磷的损失减少25%~40%,降低了粪便中磷的排出量。我国范云六实验室分离出多个植酸酶基因,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生产植酸酶生物技术产品(专利号:1184156)。国内外还通过转基因途径培育低植酸玉米,提高畜禽对磷和其他微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针对发展中国家铁、锌、维生素A等微营养缺乏的状况,在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美国国际开发署、世界银行和丹麦外交部国际发展署资助下,在世界范围内启动了HarvestPlus项目,通过筛选种质资源和遗传改良途径,结合营养学研究,培育和推广富含微营养元素的作物新品种,克服植物性食物中微营养元素不足的缺陷,提高膳食营养水平。针对某些地区,加强了对品种酒精转化率的改良。美国现有玉米酒精加工厂150余家,每个工厂年产1亿加仑,需要很多酒精转化率高的玉米;针对玉米的饲料需求,先锋公司在距总部40公里的地方建立了专门的畜禽饲养试验站,开展玉米饲喂价值的研究及高饲用价值品种的选育和筛选。

  (3)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玉米育种中

  与我国目前热完全热衷于转基因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不同,虽然美国转基因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已实现工程化应用,在抗虫、抗除草剂、抗倒伏等性状改良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提高了选择效率,创造育种新材料。但现代生物技术是常规育种技术的升级工具和补充,无论转基因还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都是性状改良或选择的新手段。通过农杆菌介导方法获得极早熟转基因材料,须经过回交、自交等常规育种手段才能导入优良杂交种的亲本。分子标

  记技术只是辅助常规育种提高性状的选择效率,这两种新的育种工具均离不开常规育种框架。美国各公司均重视常规育种技术研究,注重拓宽种质基础;重视常规育种技术积累和人才结构,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是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已成为提高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孟山都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最快速的分子标记测试系统,包括自主研发的不破坏种子发芽率的全自动玉米、大豆籽粒切割机(seed chipper)、全自动DNA提取和PCR检测仪等。最多2~3周即可完成每粒种子的产量因子、耐旱性、抗病性、抗倒伏等多个性状的标记检测,供育种家选择后种植,明显提升了育种效率。

  普遍采用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先锋公司在单倍体诱导系中加入标记基因,用于单倍体筛选,建立了加倍前的分子标记(如抗病、抗逆性状)选择技术,极大地减少了加倍工作量,使单倍体技术成为选育自交系的重要手段。在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育种过程中,用分子标记在杂交和回交分离群体中对外源基因进行鉴定与筛选。双单倍体育种是选育自交系的重要手段,推动热带种质快速改良。无论先锋还是孟山都公司,都将单倍体诱导技术作为创造育种材料的重要手段。在依阿华州立大学也重点研究单倍体育种技术。其核心是单倍体诱导系的优化和加倍前目标性状的辅助选择。在美国农部衣阿华引种中心已将单倍体诱导与热带种质改良紧密结合,正在创造一批早熟热带改良种质,值得我国育种家借鉴。

  自交系分子识别。美国玉米自交系均有详细的系谱记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子标记指纹图谱,因此我国育种者应慎用美国保护期内的玉米自交系。

  分子育种,对于群体水平的提高,分子水平育种将会对传统育种(非转基因)方法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大提高传统育种的速度,降低传统育种的成本。比如,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以在回交育种中,节省很多资源,快速达到目标。在最近的分子育种研究中,植物育种从动物育种借鉴了一种基于基因组的选择方式(Genomic Selection),已经被证明很有效,这种技术可以大大加速育种的反应速度,节省大田实验所需的资源,减少育种人员的田间工作量。

  技术优化和多基因叠加转基因玉米已在生产上应用。第一代抗除草剂、抗虫转基因玉米产品由于外源基因插入引起的非预期效应,一定程度上降低产量。目前,孟山都公司进一步优化了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体系,实现基因定向转移,创造出新型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产品,不再影响产量等性状表现。新型抗除草剂、抗虫转基因玉米品种可增产11%左右。同时,拥有8个基因(2个抗除草剂基因和6个抗虫基因)的转基因产品即将上市。该产品的上市可以尽量规避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风险,预防―超级杂草‖,也可以抗多种病虫害。

  孟山都公司开发的耐旱转基因(CSPB,蛋白调节基因)玉米即将商业化。该玉米在干旱胁迫下产量显著增加,但在非胁迫条件下产量增益不大,干旱地区种植效果明显。该转基因产品正在等待FDA和EPA批准,并已在适宜区域进行较大规模测试,预计2012年上市。

【玉米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玉米调查报告01-14

玉米调查报告5篇01-16

玉米调查报告(5篇)01-16

玉米调研实践报告12-02

玉米买卖合同03-11

帮助农民收玉米简报(精选6篇)11-29

玉米秸秆倡议书(精选17篇)11-11

玉米购销买卖合同02-10

帮助农民收玉米简报范文(精选17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