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调查报告

时间:2022-04-20 14:56:06 报告 我要投稿

建筑业调查报告范文

  须要明白一个情况或一个事件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去粗取精地分析研究,最后用调查报告将调查成果展示出来。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调查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建筑业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建筑业调查报告范文

  建筑业调查报告 篇1

  为推进我市建筑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市建设局组织人员对我市建筑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走访建筑企业、召开座谈会、进行统计分析等方式,摸清了我市建筑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梳理了本市建筑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形成了加快推进我市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若干建议。

  一、我市建筑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市建筑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xx年,市属各类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775亿元,实现增加值292亿元,实现税收约75亿元,建筑业产值和税收较三年前增长了33%和134%。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建筑业企业1616家,其中总承包企业354家,初步形成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辅助的行业体系,并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其中,以沪宁钢机、王兴幕墙以及宜兴环保为代表的专业承包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逐步形成竞争优势,成为品牌企业。目前,沪宁钢机年生产能力达35万吨,年产值30亿,成为我国钢结构制造安装的龙头企业。

  但与省内建筑强市及苏州、常州等周边城市相比,我市建筑业集中度不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龙头骨干企业较少,大量企业既不够专也不够精,企业之间协作程度不够,没有形成强大的团队战斗力,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我市建筑业亟需转型发展。xx年,我市属建筑业企业总产值775亿元,在全省13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0位,仅高于宿迁市、连云港市和镇江市,与省内第一方阵的差距在扩大。尽管我市建筑业企业数量众多,但企业实力普遍较弱,具有高资质等级的企业很少。目前,我市具有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34家,专业承包一级企业86家,设计与施工一体化一级企业8家,高资质等级企业只占到全省高等级资质企业比例的8.7%。全省已有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32家,而我市至今没有一家具有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企业。

  虽然我市建筑业产值在省内排名不高,高资质等级企业少,但是建筑业人均利润、产值利润率位居全省前列,全行业资产负债率水平也较低,行业运行较健康。目前,我市具有一、二级注册建造师9936人,全行业技经人员占比约21.5%,省内领先。我市建筑业专业技经人员众多,为我市建筑业加快科技进步,实现跨越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保障。(无锡市建设局)

  二、我市建筑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九十年代后,我市建筑市场全面对外放开,大量的实力强、装备好、管理优的外地企业进驻无锡建筑市场,对本地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新世纪以来,我市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容。据统计,xx年全市建筑业施工合同额约为2100亿元,而我市市属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不足1/3,大量的本地建筑市场份额被外地建筑企业占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很多市属建筑企业通过项目挂靠等方式维持经营,发展壮大举步维艰。在xx年江苏建筑企业百强企业评选中,我市只有王兴幕墙、沪宁钢机、江苏赛特、宜兴工业设备安装公司等4家专业类企业入围,没有一家企业能入选综合实力五十强。

  建筑市场放开后,我市建筑业没能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跨越发展,既有企业自身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原因。当前,我市建筑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转型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

  1、发展理念滞后。目前,我市建筑业行业结构单一,大部分企业产品种类单一,多以普通工业民用建筑为主,除沪宁钢机等少数专业企业外,大多数本地企业缺乏专业工程承建能力、配套能力,承揽的工程多处在市场竞争的低端,无法适应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方向转换,缺乏轨道交通、隧道工程等专业,“有需求,无能力”矛盾突出。许多本地企业匮乏战略眼光,缺少精品意识和创优理念,承建的工程低水平重复建设多,高水平标杆建筑少。市属企业对本地建筑市场高度依赖,跨地域承揽业务和外拓经营意识薄弱,除少数专业企业外,“走出去”拓展业务不足,与省内建筑强市企业的市场开拓精神差距明显。xx年,我市建筑业产值在省外产值仅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18%,与南通、扬州、泰州等市建筑业一半以上的产值在省外完成悬殊巨大。

  2、缺少核心竞争力。我市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普遍低,企业“多、小、弱”特征明显。许多企业内部管理成本偏高,偏重经营,不注重科技创新和投入,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与一些实力强大的外地企业相比,本地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水平不高,机械装备水平较低,集约化水平不高,很少使用国际上先进的建设方式,缺少核心竞争力,在工程项目中应用新技术、节能、减排等自主创新技术未有明显突破。

  3、资源整合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资本运作能力不强,产业资源整合不足,不能有效延伸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度低。我市建筑企业数量众多,但企业之间的整合重组不够,建筑业企业与建材业、房地产业、工程设计与咨询以及投资金融业的联合发展不足。

  (二)外部环境制约问题

  1、工程中标入围难。

  我市建筑市场较周边城市开放时间早、开放程度高,而市场化下的建筑行业准入机制不够完善、自律机制也没能同步建立健全,对本地企业约束多,对外地企业限制少,出现了一些企业借外地高资质企业资质与本地企业恶性竞争的现象,对本地建筑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挤出效应”。在低价中标、项目挂靠等行业潜规则下,本地一些建筑企业难以在工程招投标市场中标,在招投标市场中逐步被边缘化。

  2、税费负担重。

  建筑企业要承担营业税及附加、个人所得税、印花税、防洪保安金、企业所得税等税种,合计税率达到5.94%,企业税费负担重。其中在企业所得税(外经征)的缴纳上,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缴纳方式不同,本地企业需按营收预征1.65%,而外地企业只需在无锡缴纳0.25%的企业所得税,剩余的企业所得税在企业注册地缴纳,其注册地政府对“走出去”企业在税收征管控制上一般都会有所照顾,减轻其经营成本,我市本地企业享受不到这样的优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本地企业挂靠外地进锡企业承揽工程的现象,影响了本地企业品牌的成长。

  3、生产利润低。

  在开放竞争又不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些建筑企业为承接到工程,不得不让利、垫资,企业的利润被压得很低,有的项目根本就没有利润。在建筑工程让利和垫资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有的承接工程已经无利可图,只能勉强维持企业运营和人员开支。另外,近年政府投资工程,特别是区镇两级政府投资普遍存在拖欠工程款问题,应收款无法到账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据我市一家施工企业反映,该公司近几年参与我市300多万平方米左右的安置房建设,已完成项目到期应支付款项为6.6亿多元,而工程款到账遥遥无期,已大大超出公司所能够承受的极限。产出效益低下及资金占用严重制约建筑行业扩大再生产和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目前建筑企业发展中最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4、政府扶持政策少。

  我市建筑产业长期以来政府关注和重视不足,不少企业陷入了“走出去难,在家发展更难”的尴尬境地。xx年,我市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与提升行动计划》对机械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及服装、新能源、生物医药、旅游、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物流等产业予以扶持发展,没有将现代建筑业纳入规划进行调整提升。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也没有制定建筑业发展规划,对建筑企业转型发展引导不够。

  而省内的苏州、常州、扬州以及浙江省的宁波等市近年出台了一系列计划、意见,积极扶持、加快建筑业的转型提升发展。如《苏州市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计划》明确规定,对科技创新显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业企业推荐给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所得税按15%计征;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建筑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骨干企业优先入选政府投资建筑工程预选承包商名录。扬州市政府出台的《加强和扶持建筑业发展的意见》规定,对晋升为特级资质的建筑企业,企业注册地政府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对获得“鲁班奖”的承建企业,市政府给予20万元奖励;全市国有投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确定本市施工承包企业作为承包人。而我市尚未有类似的扶持建筑业发展的政策意见。

  三、加快推进我市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1、重视建筑业的转型发展。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建筑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诸多经济行业的投资成本,并对产出效益产生重大影响。建筑业可以拉动钢铁、水泥、玻璃等众多产业,发展建筑设计、项目代理、咨询、监理等中介服务业,为社会创造大量劳动就业岗位。建筑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尤其是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领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以及我市政府投资、产业转型、住房保障、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建筑业的发展仍面临着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市需抓住当前难得的市场机遇,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扶持建筑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建筑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使建筑业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新型优势和富民产业。

  2、出台扶持与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参照“建筑强市”及周边城市的作法,结合无锡建筑业发展实际情况,找准制约我市建筑业转型升级瓶颈问题,制定扶持建筑企业做大做强的配套政策。在相关政策制定时,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调整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改变房建产值比重过高局面,扩大新型建筑经济领域产值份额,形成多专业协调、均衡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促进建筑企业转型发展,通过开展定向辅导,辅助企业适应国家建设投资方向转换,着力提升在低碳、绿色、新能源领域的施工能力,加快技术装备升级,果断切入大型基础设施和科技含量高的工程量领域,抢占高端建筑市场。三是扶持骨干企业做强做优,鼓励骨干企业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采取兼并收购、换股参股等方式进行企业重组,实施行业关联互补优势的战略合作,扩大资产规模,提高资质等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引导企业“走出去”,支持建筑业企业通过企业投资、地区推介等方式开拓市场。

  3、优化建筑业税收征缴体制。当前,建筑业“营改增”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可能在年内进行试点。初步判断,建筑业“营改增”后,建筑业企业的税赋负担不降反增,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要求更高,同时建筑企业的增值税要上缴注册地,外地来锡企业在无锡创造的价值不再对无锡税收产生贡献。市相关部门需加强对建筑企业税赋改革的研究,在国家税法调整允许范围内,研究制定有利扶持我市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税收管理细则,改变建筑企业税赋负担过重的问题。同时,要研究对本市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建筑企业地方税收留成部分的返还政策,明确建筑业企业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后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4、营造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在建设领域专项治理的基础上,构建建筑业信息管理平台,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建立全市统一的建筑市场准入、清出机制,坚决遏制和打击串标、围标、转包、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工程款结算、协调、仲裁和清算的约束机制,遏制竣工不结算等拖欠行为,加快国有投资项目的工程审计和结算速度,缓解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这一突出问题。鼓励本地企业与具有相应资质和业绩的外地企业组建联合体参与我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招投标预选承包商制度规定,在国有投资项目中优先考虑行业信用评价优良、工程创优夺杯成绩突出,对本市税收贡献大、承担社会责任多的企业,为本地骨干企业的转型升级、树立品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建筑业调查报告 篇2

  按照省、市关于做好建筑业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通知要求,为全面掌握我区目前建筑业经济走势,优质服务于经济发展,区统计局迅速安排相关工作人员深入企业,采取实地查看与召开企业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省市确定的调研内容和问题开展了调研活动,下面将调研情况把作以详细汇报。

  一、建筑业运行情况

  1、生产形势良好,总产值稳步增长。xx年前三季度,全区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xx亿元,比上年增长1.9倍。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5亿元。

  2、新签合同额快速增长。全区全年资质内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20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15亿元,同比增长51%,占总合同额的77%。

  3、房屋施工规模继续扩大,新开工面积明显上升。xx年前三季度,全区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07万平方米,比去年增长67%。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xx万平方米。

  4、竣工产值与上年持平,建筑业企业完成竣工产值3.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无明显增幅。

  二、调研中存在的问题

  (一)本区建筑业市场份额被挤占,没有区外市场份额。由于我区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大多为三级、二级,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力,很难在大项目竞标中与区外建筑业企业相抗衡,很难与有实力的外来建筑业企业抢占市场。虽然我区建筑业企业新签订合同额快速增长,但都局限在本区范围内,没有区外建筑业市场份额,更没有在外省完成产值。

  (二)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偏低,降低了企业盈利水平。建筑业企业施工人员队伍大部分是农民工,知识水平相对低,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不足,对拓展建筑市场也有一定制约作用。xx年,全区建筑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为10758人,工程技术人员只有1133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10.5%。一级建造师23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0.3%。持证上岗人员3873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4.9%。

  (三)项目各类手续还不完善。有些新开工建筑业项目手续不全问题严重,影响新开工项目建档工作的顺利进行,并给新开工项目入库带来困难,无法及时将这些投资项目纳入建筑业统计范围,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业统计数据质量。

  (四)建筑业企业总体实力较弱,高资质企业比重有待提高。目前建筑业企业面临的不仅是本区内的竞争,而且是全省全国甚至还有境外的企业竞争,没有强大的实力很难取胜。

  (五)经济效益水平仍有待提高。建筑业一直是国民经济中的“微利行业”,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建筑业进行了多项机制体制改革,情况虽有所好转,但建筑业的发展仍没有改变依托人力和资本为主的局面,现代化程度总体上还处于一个不高的水平。我区建筑业产值利润率和产值利税率都于偏低水平。建筑业的收益水平较低的状况,不仅仅影响到它的产业地位,影响到它竞争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影响它自身的成长发展。

  (六)制度改革步伐仍须加快。一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所占总产值比重高于全社会的平均水平,私营企业所占比重低于全社会的平均水平;二是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实收资本中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数量大、比重高。这“一高一低”和实有资本的构成说明建筑业国有资本退出的步伐和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仍须加快。

  (七)建筑业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能力,尤其是资本经营能力不强。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的营业收入主要靠工程结算收入支撑,一旦工程不能衔接上,企业的存续、人员的安排就都会出现大问题。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需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有序地培育和提高企业的多种经营能力。

  (八)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低,导致进城务工人员的三分之一集中在建筑领域,建筑业成为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低文化程度人员大规模进入城市施工作业,高学历人员、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导致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缺乏保障,更不利于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了实现建筑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只有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别无他途。

  三、推动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促进我区建筑企业做大做强,现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加快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开放,建筑企业“准入”门槛低,导致建筑队伍急剧膨胀,遍地开花。但现代建筑已非“钢筋加混凝土”那么简单,对建筑主体质量、工艺技术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我区建筑企业虽数量众多,但规模大、上等级、能承接大项目、竞争力强的企业还不多,目前全区特级企业还是空白。要在继续做大做强传统土建工程的同时,积极向基础安装、装饰装璜、市政工程、路桥、水利、电力等专业施工领域拓展。主动适应国家投资结构的调整和建筑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的承包商体系,提高我区建筑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适应国际化趋势,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工程总承包大型企业集团和项目管理公司,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可通过发展房地产、建材、物业管理等业务,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企业。

  (二)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建筑业技术创新。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对我区建筑业而言,也必须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和关键。“十二五”期间我区建筑行业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依靠科技推动产业升级。一是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有条件的大型专业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起本企业的研发中心,开展工艺和工程技术研发,重视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带动全区建筑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二是加大建筑业科技投入,建筑企业可以从工程结算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企业技术进步发展资金。三是加大人才体系和职工队伍建设,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对二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家进行全面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和驾驭市场的综合能力。

  (三)不断拓展建筑业的发展空间。持续加大省内外市场的开拓力度,注重巩固和扩大传统市场,以占领制高点、减少空白点为思路,为建筑市场可能面临的战略转移建立“根据地”。支持企业以独立承包或与外埠承包商联营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省内外承包市场竞争。财政、金融、建设等部门要从多方面大力支持建筑企业走出省界,拓展市场,重点作好授信额度、投标保函、履约担保、国际工程承包资格、市场信息服务等工作。

  (四)进一步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建筑业在薛城区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建筑业的发展,把建筑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谋划建筑业发展思路,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建筑企业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各级建筑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大服务力度,帮助企业把脉市场,尽快把建筑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在利税、担保基金、人事用工、养老和医疗保险、企业减负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推动建筑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大建筑市场监管力度,健全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和行业信用体系,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重点完善工程勘察、设计、监理和材料、设备采购等招投标制度,进一步规范工程发包和承包行为。大力推行工程担保制度,加强建设工程结算管理,建立工程款结算、协调、仲裁和清算的约束机制,遏止竣工不结算等拖欠行为。继续扶持非国有建筑企业,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我区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建筑业调查报告 篇3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目的

  根据《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课题工作安排,我们于3月-12月,分地区、分专题展开建筑企业技术现状与人才需求调研以及全国部分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状况调研。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

  (1)调研全国部分省市建筑企业现状及发展规划;

  (2)掌握各类建筑企业技术现状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3)了解建筑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就业岗位;

  (4)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及对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

  (5)目前建筑企业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管理模式。

  (二)调研安排

  调研以实地考察及问卷调查相结合,共调研建筑企业十余家,高职高专院校11所,发出问卷调查表数30份,收回调查表15份。

  二、建筑企业技术现状调查

  (一)建筑企业基本情况调查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十五期间,辽宁省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87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189%;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2194.4亿元,竣工各类商品房建筑面积10921万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了147%和27.6%。十五期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5338.6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707.2亿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了128.5%和77.6%。根据《辽宁省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十一五全省建筑业总产值将达到11443亿元,同比增长114.3%;建筑业增加值将达到3149亿元,同比增长84.5%。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辽宁建筑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辽宁省的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辽宁省建设行业共有企事业单位1.6万家,从业人员154.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管理人员38.6万人,生产一线急需补充大批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按照辽宁省建设教育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对建筑类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达6万人,伴随着建筑行业企业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面推进建筑四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一环保的迫切要求,对建筑类高职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建筑类高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适应辽宁省建筑行业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二)建筑企业的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学历结构调查

  1.被调研建筑企业的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学历结构

  分析:领导层学历结构: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本科学历人员比例较高,大专学历也有相当的比例,但总体仍以本科学历为主。

  中层于部学历结构中:以大专学历为主,但本科和中专学历人员也占有一定比例,其中,中专学历的中层干部通常是早期毕业中专生。

  基层干部学历结构中:以中专学历为主,大专学历也占到了相当的比例,本科学历相对较少,大专、本科学历的基层干部中大部分是近几年就业的毕业生。由此可见,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目前总体上以大专学历为主,因此,提高大专层次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水平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三)建筑企业各专业领域工程技术人员构成

  分析:从企业目前各专业领域技术人员数量可以看出,建筑工程专业人员较多,装饰工程、工程造价、暖通空调专业的技术人员基本相同。这一方面说明建筑工程专业岗位需求量较大。而道桥专业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则与企业经营侧重点有关。

  (1)从职称结构看,基本上以中初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比例较低。其中,道路桥梁专业的中级职称较高,而高级职称几乎很少。

  (2)从学历结构看,以中专学历人数为主,大专学历人数次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也不低,其中的原因是近年来二级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招收有较多的大专及本科毕业生。

  (3)从年龄结构看,30~50岁所占比例较大,30岁以下人员次之,50岁以上人员比例较低。

  三、建筑企业人才需求情况预测

  分析:

  (1)统计结果表明:建筑工程专业(以前称之为工民建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在所统计企业中需求量平均为60人,暖通空调专业平均为15人,造价专业平均为6.4人;建筑装饰专业平均为4.4人;其他专业也有少量需求。

  (2)人才就业岗位均为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如土建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等,还有相当企业要求岗位为工长和项目经理,企业岗位空缺可见一斑。

  (3)企业对人才学历的需求是:必须具备专科以上的学历层次,但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天津等地的企业多数要求本科学历,对研究生学历也有少量需求,而其他地区的建筑企业主要需求人才的学历层次是大专及本科层次,尤其是高职毕业生。

  四、建筑类专业知识、能力调查分析

  (一)土建类专业知识结构

  通过调查表的汇总和统计分析表明,80%以上的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有:建筑材料、安装施工技术、管理原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程造价控制、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合同管理与工程索赔。其中,90%以上的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原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程造价控制、合同管理与工程索赔。从上述七个方面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来看,要求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在懂技术、会管理、能编预算和控制工程造价、熟悉合同管理的基础上,完成建设工程投标工作,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工程项目。

  (二)建筑类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

  根据调查表统计分析,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的百分比。

  通过调查表的汇总和统计分析表明,80%以上的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有:社交与语言表达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拟定合同能力、合同谈判能力、合同纠纷处理能力、组织施工能力、工程成本分析能力、编制施工方案能力、微机应用能力、预算编制能力、投标策划能力、工程索赔能力、档案管理能力。

  其中,90%以上的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有:社交与语言表达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拟定合同能力、合同谈判能力、组织施工能力、工程成本分析能力、微机应用能力。

  从90%以上的人认为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分析,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占了5项;合同方面的能力占了2项,也显得很重要。另外,作为现代管理的必备工具的使用,微机应用能力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该重视社会人文学科方面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建筑业调查报告 篇4

  建筑行业农民工是中国农民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农村发展、城市繁荣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筑行业农民工游走在农村和城市之问,夹在农民和工人之间,很难在市场经济潮流中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生存现状很少得到社会应有的关注,成为城市底层的边缘人。关注建筑工人的生存状况,改善其生活质量,规范劳动力用工市场,有助于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一、数据来源和基本信息

  本文数据来源于对北京市建筑行业农民工生存现状实地调查。采用问卷和直接深入建筑工地观察和访谈的形式分别对北京市五大建筑工地的建筑工人生活现状、工作情况、工作条件、业余文化生活、参与社会保障及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认知和工资收入分布等情况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调查表228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为210份,有效率为92%。调查对象主要来自四川、安徽、河南、山东四省,年龄跨度在18~60周岁之间,多为已婚男性,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从上表可以看出:

  1、建筑业农民工从业人员年龄及性别结构分布

  调查数据显示:建筑业农民工各年龄段从业人员数量呈典型的正态分布特征,年龄构成主要集中在31-50岁年龄段之间,其中41到50岁年龄段从业人数为最多,20岁以下的农民工出现增长。建筑业农民工已婚者居多,他们为家庭而打工的社会意愿表现明显。建筑行业中性别失调最为严重,男性农民工约占95.9%以上,而女性农民工仅占4.1%。

  2、建筑业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结构

  建筑业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这一劳动群体的人口质量,而且人口质量要比人口数量更为重要。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10位农民工中,文盲3位,小学文化程度23位,初中文化程度占121位,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3位。分年龄组看,低年龄组中高学历比例要明显高于高年龄组,30岁以下各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均在29%以上。

  二、建筑业农民工总体特征

  在调查的样本中,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呈现以下几大特征:

  1、弱势群体

  弱势性是建筑业农民工的最大特点,同时也是农民工的最大特点。建筑业农民工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弱势群体”。数以千万计的建筑业农民工已成为国家经济运转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由于现实和历史的原因,建筑业农民工长期因工伤事故无人管、工资被拖欠、生活条件恶劣而无处求助。

  2、流动性较大

  一项具体的工程项目竣工或者一项具体的工种工作结束,该建筑项目农民工的工作任务也将终止。为继续寻找工作,可能要流向下一个城市,如此循环往复,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最终返乡不再继续打工。建筑业农民工明显具有更强的流动性,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社会保险的转移与接续问题,如果建筑业农民工在就业地加入的社会保险不能实现跨地域的转移,会极大地影响建筑业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并直接损害他们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

  3、工资普遍低

  据调查目前农民工的月工资均比较低主要集中在2000至4000 元之间,其中每月收入在2000元下的占21%,2000-3000元的占39% ,3000 至4000元的占20%,4000 元以上的占20%,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和城市的整体消费水平很不协调。

  4、教育培训少

  调查结果显示约有49%的建筑工人甚至包括一些技术工种没有经过技术培训。他们以前大多是建筑工地的普工,随着在施工现场摸爬滚打渐渐的升为技工,但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由于施工企业和施工班组的分离,施工企业不会对一个临时合作的施工班组成员进行培训,而乡镇小包工头或者班组队长也没有能力对班组成员进行培训。在安全方面,施工方往往是只有简单的形式上的安全交底,建筑工人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不仅不能很好地完成施工任务,而且对建筑工人的人身安全也是一大隐患。

  5、职业风险高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城市建筑物的高度与建设难度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大城市,摩天大楼和地下工程比比皆是,其建设难度亦成倍增加。工程项目建设难度的增加带来了建筑业农民工职业风险的增大,最近几年各地频繁发生的建筑工程事故造成了建筑业农民工不小的伤亡。

  6、归属感差

  建筑业农民工现代文明意识不强,无论是交规意识、环卫意识还是养成科学、牛活方式等方面与所倡导现代文明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法律意识非常淡薄,不文明的行为颇多。生活上的差异、薪酬待遇上的不平等,使他们感到自己在“身份地位”上与“城市人”有较大的差别,归属感日益缺失,对城市文明的接受与融入也日渐下降.缺少为城市文明建设做贡献的热情。

  三、建筑业农民工生存现状

  生存现状指在日常生活和行为表现中呈现出来的情形,具体体现在生活质量、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生活质量

  调查结果显示,建筑行业农民工生活质量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工作时间超长

  建筑行业具有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特点,大部分工人每天工作近12个小时,并且很少有节假日。农民工一般每天5:00-6:00起床,没有休息日,除午餐短暂时间外,晚上7:00之后才能休息,抢工期时间甚至要超时加班工作,每天高负荷工作,超长的工作时间和较大的工作强度使得工人一天劳动下来,精疲力竭、非常辛苦。 (2)居住环境恶劣

  调查显示66.46%的建筑行业农民工认为居住环境一般,12.22%的工人认为居住环境差。通过实地调研,将近75%的建筑工人居住在建筑工地临时建造的铁皮房中,房内设施简陋,缺乏基本的居住设施,有的施工住房里面还摆满建筑材料和工具,住房附近更是垃圾成堆,气味难闻。

  (3)伙食条件较差

  建筑行业农民工是在临时搭建的食堂里面就餐,一日三餐单调且营养差,餐厅没有桌子椅子,建筑工人都是蹲在地上吃饭。食堂内往往也是杂乱不堪,缺乏卫生措施,对就餐环境的满意度较低,对饭菜质量和价格方面满意度较低,平均饮食成本在每月200-300元,大多数工人一个星期左右会改善一次生活。

  (4)精神生活匮乏

  建筑行业农民工闲暇时间有限,业余生活比较单调,使得建筑业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处于空白的状态,企业组织的`文化活动也相对较少,绝大多数建筑工人以睡觉、看电视或者看报纸等方式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业余文化生活非常匮乏。

  2、权益维护

  调查结果显示,建筑行业农民工权益维护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工作强度太大

  建筑行业受季节和天气变化的影响很大,冬季几乎都要停工,而夏季就要赶工期,如果前期受天气的影响耽误了工期,后期就更是要大强度地加班以按期竣工。为了节约、成本,增加效益,要求农民工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工作强度;一些大型的建设工程项目,持续的时间较长甚至长达数年,为了抢工期和尽早竣工,要求农民工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持续的高强度工作。

  (2)加班情况严重:除了不能施工的天气,建筑工人一周要工作七天,一天工作将近十几个小时,夏天有时工作时间将近13个小时,远远长于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的规定。这表明了建筑工人的加班情况严重,而且调查中82%的建筑工人加班得不到相应的工资补偿。面对高强度的劳动负荷,占11.43%的建筑工人感觉吃不消,长此以往,很多建筑工人随着年龄增加会患上职业病。

  (3)工伤事故频发

  农民工工作的显著特征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每天工作时间8 小时以内的仅占0.9%, 8 -10小时之间的达到3.1% ,10至12小时小时之间的达到30.0%. 12小时以上的分别占25.1%。许多用人单位缺乏对农民工进行基本的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教育,也不提供安全保护措施即使有一些非常简陋的防护措施,也起不到相应的防护作用,致使许多农民工致病致残,甚致丧失劳动能力只好返回农村。

  (4)劳动合同不正规

  建筑行业农民工学历普遍较低,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了解较少,用工单位很少与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致使劳动者对签订劳动合同观念淡薄;许多企业用工和劳动管理很不规范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履约率更低,调查显示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的农民工仅占28.0%,没有签订的占了72.0%,有16.1% 的农民工居然不知道什么是劳动合同,即使在已签约的劳动合同中也存在很多无效条款和霸王条款, 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仍有一部分建筑工人认为劳动合同的执行情况差,在施工现场工作中实际情况与合同不相符合,农民工权益受侵害情况严重。

  (5)无社保情况严重

  在社会保险方面,建筑行业农民工除了少数管理人员以外几乎都参加了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缴纳比例26.63%,失业保险缴纳比例15.35%,工伤保险缴纳比例32.54%,医疗保险缴纳比例26.23%,甚至很多人不知道以上保险是否缴纳,很少有人愿意自觉缴纳社保费用,这些现象都体现了建筑工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6)工伤处理意识差

  建筑行业农民工对工伤处理情况满意程度较差,在工伤处理过程中,医疗费用多由建筑工人自己承担,企业往往找各种理由,拒绝履行自己的责任;导致了26.6%建筑工人对工伤的界定不清楚,只在特别严重时才申请补偿。

  3、社会保障

  调查结果显示,建筑行业农民工社会保障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医疗状况堪忧

  施工单位对工人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很重视,大部分的建筑行业农民工并没有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建筑行业的劳动强大较大、危险性较高,建筑工人对自身的安全状况比较担忧。高昂的城市医药费和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让他们很难得到正规医院的治疗,他们在生病时多选择去药店买药进行治疗,并且有部分建筑工人在生病时选择能拖就拖。

  (2)社会保障较差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队伍规模庞大、身份特殊、地位尴尬、流动性强,导致他们在工作以及工作以外的诸多方而遭受着不平等的待遇,进城务工人员几乎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一方面,农民工社保意识淡薄,社保认知程度低。许多农民工对社保基本政策及其有关规定了解得不多、不深、不全面,缺乏自我保护、自我维权意识,特别是在自己工作区域发生变化时主动维持、保留、接续社保关系的意识相对淡漠。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具有不稳定性和高度流动性特点,这种流动不但在同一城市内部,还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跨地区流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关系也必然跟着流动,也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障关系的管理和转移都很困难。

  4、子女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建筑行业农民工子女教育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子女失学率高

  目前,在全国各种不同类型的适龄儿童中,建筑行业农民工子女的失学和缀学问题依然较为严峻。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对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九个大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情况的调查,全国进城的流动儿童有2000万人左右,由于城市学校对他们采取各种限制政策,流动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达9.3%,近半数的流动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其中,在北京流动人口子女中,小学阶段入学率为90%,而初中阶段仅为20%,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流动子女面临就学困难或虽能就学但没有教学质量保障的不利处境;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人数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未能入学的儿童中“童工”现象突出,在失学的12到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这一系列的数字无不让人触目惊心,同为中国儿女,本应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而因为他们是农民工的子女,在起点上就失去了受教育的起跑时机。 (2)学校学习困难

  目前建筑行业农民工子女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第一,公立学校。因为当地政府义务教育经费仅仅只够维持当地区儿童入学,若再接收外来农民工子女,政府又不增加教育经费投资,公办学校是难以维系其正常运行的。另外,不少民工子女学习基础较差,素质较差,老师的教学难度大,学校怕拖了教学质量的后腿。因此为了自身的生存,公办学校只好找出各种理由,拒招农民工子女。第二,正规民办或私立学校。但是这类学校收费较高,需要学生家长有较高的稳定的收入,但是,大部分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是无以支付这一高昂的费用,因此,总的来说进入这类学校学习的学生比例较低。第三,当地的民工子弟学校,打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确实令人堪忧,一是外部环境恶劣,打工子弟学校大多处于城市化的边缘位置,并没有作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也没有纳入到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的范围内。不是师资力量不好,就是天天面临着资金问题。就是有幸就读公立学校的民工子女,也身处被本地孩子歧视和取笑的尴尬处境。

  (3)教育状况堪忧

  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学历较低,普遍初中以下,有的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并不能辅导自己的孩子.大部分父母仪是关心自己的工作对于孩子的学习状况只是简单了解,还苦于自己的受教育情况和公立学校昂贵的借读费没法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他们有的将自己的孩子带来城市上学,希望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的却被留在老家中上学,因为城内的学校收费较高且要求颇多.这些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并且,由于外来务工的工作的流动性大的原因导致孩子频繁转学使学习环境变换,不能使孩子安定学习,更有甚者由于外来务工子女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自制力较弱,自主、自理能力差,生活中受委屈无处倾诉,逃学上网玩游戏等现象十分普遍,在网络中寻求情感生活.其人格更容易成为攻击性较强或偏执抑郁,普遍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

  四、改善措施

  从生活质量、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四个方面对建筑行业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较低,对自己生存现状满意度评价普遍较低。在生活质量方面,居住和饮食条件较差,业余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匮乏;在权益维护方面,工作时间较长、强度较大,用工单位很少与建筑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在工伤处理中,医疗费用多由建筑行业农民工自己承担;在社会保障方面,用工单位很少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农民工很难得到城市的社会救助,生病时,很难得到大医院的正规治疗。因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1、提高建筑行业农民工整体素质

  建筑行业农民工素质较低是制约建筑行业农民工就业的长期因素,从根本上看国家应该增加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农民工技能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就业的稳定性和收入水平,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筑行业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教育,整体提升建筑行业农民工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让建筑行业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在平等的基础上竞争,逐步做到建筑行业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就业标准一致福利待遇工资待遇一样。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长期以来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作和生活在城市的下层,很少享有社会保障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工逐步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完善农民工的养老、工伤保险,确保其先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失业医疗和生育保险,力争做到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保。

  社保相关部门应当组织人员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形式,深入建筑行业农民工密集的工地、社区、厂矿等进行社会保险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农民工了解社会保险,参加社会保险。注重培训教育,提高建筑行业农民工综合素质,办好民工学校。让城市走进建筑行业农民工生活,让他们融入和谐城市,要通过切实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管理和服务并重、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来达到。通过法律援助中心等为民服务的单位,为建筑行业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解决他们的维权问题。工会要加大宣传力度,对农民工的诉求,要给予满腔热情的帮助。地方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使建筑行业农民工能够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消除社会歧视现象。应在城市建立社会救助体制,应该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并通过职业福利和社区服务等方式建立建筑行业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制度。远期来看,还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社会保障统一体系,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等的作用逐步消灭农民工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使建筑行业农民工作为社会劳动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与其他社会成员公平地享受社会保障。

  3、加大对农村的基础教育投入

  政府应在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上进行更多的投入,使农村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下一代的人力资本积累奠定基础,目前我国还有20% 左右的地区没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一些农村初中辍学现象十分严重,这部分孩子受教育有限,即使将来有迁徙自由,也很难在城市就业这将为以后的就业埋下更多的隐患。

  农民工子女是未来农村发展的主力军,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新鲜血液,也是未来振兴国家的主要力量。建立“就地入学”的管理机制,打破地域界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学校教师要关爱外束务工人员子女。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做到公平教学,对本地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视同仁,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同哩快乐地学习成长。在努力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宦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建筑业调查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建筑业聘用合同03-13

建筑业劳动合同经典版04-19

建筑业聘用合同(劳务聘用合同)03-01

建筑业劳动合同模板3篇04-18

建筑业简易劳动合同5篇03-03

北京建筑业劳动合同范本03-01

建筑业聘用合同范本4篇02-21

交通调查报告范文12-31

建筑业企业用工劳动合同2篇03-21

建筑业劳动合同范本通用版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