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报告

时间:2023-02-04 10:24:41 报告 我要投稿

课题结题报告(15篇)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题结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题结题报告(15篇)

课题结题报告1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个性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潜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潜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潜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超多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转成了被动理解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潜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透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用心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潜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潜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潜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资料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潜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透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潜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透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潜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带给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透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状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用心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10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潜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校园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校园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校园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贴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个性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贴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潜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贴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潜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证明鉴赏潜力越来越高。

  2.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潜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潜力以及语言表达潜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用心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潜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潜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理解,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潜力,相信他们有鉴赏潜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证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推荐。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简单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用心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能够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透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潜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决定潜力,语言表达潜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5.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构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新生代教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向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为了分数早就忽略了对学生潜力的培养。朱建荣的课让学生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审视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理想创作潜力和批评鉴赏潜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是对学生潜力培养的途径。b.一向以来,在很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知识性记忆和资料性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到达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锻炼了孩子的审美潜力。c.一向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仅让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现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理解批评的潜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潜力。

课题结题报告2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追求。美育作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潜在力量,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个性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民族音乐,它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并且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理解的资料。开发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中有鲜明民族特色,资料健康向上的精品对幼儿进行熏陶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永春地处闽南中部,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丰富,如:鼓队舞、高甲戏、南音、木偶戏、布袋戏、山歌等。然而,当前幼儿园对具有乡土特色音乐资源的利用较为贫乏,缺乏对周围生活与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造,以至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音乐渐渐失去流传因此,我们试图透过以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为主线,对弘扬民族文化,萌发幼儿爱国意识,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践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目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好处。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育资料,开展有家乡、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现实的。而且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还注重构成园本化音乐课程。

  二、理论依据

  建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法、陈鹤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精神。

  三、研究目标、资料:

  1、挖掘、整理和研究适合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资料。

  2、探索民间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成有效、操作性强的`园本化音乐教材。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xx.1x20xx.3)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曹冰洁、李晋媛音乐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观。

  2、制定课题计划,确定研究小组成员并进行分工。

  3、研究小组成员搜集材料并进行研讨。

  4、课题组成员共同制定前测的测量指标。

  (二)具体实施阶段(20xx.4—20xx.5)

  1、对实验班进行前测。

  2、进一步收集有关本地区民间音乐的教育资料,学习许卓娅的音乐教育理论。

  3、制定教育目标,根据目标选取活动资料,让幼儿在活动中初步了解并感受本地区的民间音乐。

  4、探索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5、针对幼儿水平设计记录表并进行跟踪记录。

  6、能大胆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7、请高甲戏团、木偶剧团的演员来园表演。8、建立学园小戏团、木偶团。

  (三)总结阶段(20xx.5x6)

  1、整理成果资料,分析相关数据。

  2、参加撰写课题报告,课题组研究成果交流。

  3、汇编成果集(反思记录、活动设计、民间音乐教材、主题活动方案、自编儿歌等)。

课题结题报告3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十六年以来,总是感觉学生关于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的自觉性不高,许多学生从七年级前半学期开始,就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因而到八年级以后,中学英语词汇量的增大,课堂内容的加深,更导致许多学生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极为严重,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学英语词汇量的增大,我们教师有时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和学习效果,结果是教师教的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进而变得厌倦学习;新课改的深入,新课标对于学生关于词汇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虽然大多数老师已意识到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但因教学方法落后,导致教师词汇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效果不甚理想,造成学生综合英语水平难以提高、因而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对于词汇教学策略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从教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师,我深深理解并感受到加强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与实施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和完善,优化师生关系,并 进一步发挥学生在新的课堂管理模式下,参与词汇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学生学习的方法,促进词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最终以推动初中英语词汇的教学。因此,我提出此项课题申请。

  (二)界定:

  词汇教学是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它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拼写、理解、记忆与运用词汇。词汇是语言的最小意义单位,人类思维活动和思想交流首先是靠词汇进行的。目前,人教版英语新目标新教材词汇容量非常大,新课标第五级(初中毕业时)中关于词汇方向的描述为: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同时新课标对词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在词汇教学的“质”(既掌握词汇的深度)和“量”(即词汇量的多少)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显著增加,另一方面,新课标提倡从用的角度出发学习词汇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这说明对词汇学习的要求不仅仅限于辨认识记和理解,还在于运用和表达。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一)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实践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学习理论,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理论,现代认知理论等

  1、 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课程改革理论。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2)、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词汇学习习惯。

  (二)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以下可喜成绩:

  1、对教师发展的意义。通过课题研究使得如何能够有效地进行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为我区初中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使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教学能够顺利而轻松的进行,以提高我校的、中学英语中考成绩,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2、 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学生通过调查问卷等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学习策略并进行微调。取得比未参加实验学生更好的成绩和状态,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词汇的基本技能,为其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3、 对中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意义。研究结果可以用来科学的指导我区的初中英语教学,以有效提高我校英语教学质量。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此课题研究,旨使我们在今后的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能够尝试运用多种有效的英语教学策略,探索出适合我们初级中学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使得能够有效指导我们的学生关于中学英语词汇的学习,词汇是中学英语学习基础中的基础,不论是传统的还是显示流行的词汇教学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扩大词汇量,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更有效的英语词汇,并使学生如何能够将词汇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中考升学率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内容:本课题初级英语学科的英语词汇教学为切口

  研究内容:

  1、 初中英语词汇教材与新课标要求教学分析;

  2、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调查分析—以西安市第七十九中学八年级学生为例;

  3、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对策、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根据本课题的性质,在研究中我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我校八年级学生进行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的研究:具体来说我采用的方法是:

  a、调查法: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进行认真分析来确定研究方向,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调查方式、

  b、分析总结法:(2次问卷调查、3次座谈)通过对八年级学生进行关于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的问卷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各种心理及其学习方法,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总结,写成报告、

  c、文献法: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策略的制定和形成是建立在与英语词汇教学有关的研究理论的学习的基础上,保证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d、研究法:通过研究与没研究学生比较,不断调整研究策略、

  e、研究法:(6次词汇教学研究课)积极参加中学英语词汇学习培训课,观摩中学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积极开展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研讨课,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途径,寻找适合于学生的词汇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f、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教学理念

  2、课题操作的策略、措施:以理论指导实践,再改进,再实践。

  (四)课题研究步骤及实施过程:

  通过分析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及课程标准—→调查研究初中英语词汇学习的困惑及现状(西安市灞桥区第79中学八年级学生)—→针对目前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找出初中英语词汇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对策。

  具体来说:分为课题研究实施分三阶段

  1准备阶段ǎ20xx年5月—8月)完成课题研究设计方案,确定实验班级,做好实验前期的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现状的调查工作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措施,界定研究范围。

  a、运用实地观察法、学生座谈法、家访调查法、测试问卷法等了解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的现状,并做好实验前的调查小结。

  b、确定实验班级—八年级三,四班。

  c、确定研究从学生的“词汇学习”方面的现状困惑入手,从产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不同阶段学生的变化,逐步形成结论,完成研究工作。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4月)、

  a、实施研究方案Ц据活动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施Р⒓笆倍允凳┕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与总结。

  b、 20xx年12月18日对实施结果进行阶段性总结,为下一阶段活动的顺利实施做好准备。

  c、调整方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再次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方案В对实际教学情况实施第二轮研究方案。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案例,或教学反思或随笔等并上传。

  3、总结阶段20xx年4月—5月、分析、处理各种实验数据,整理、总结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并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案例或教育故事或随笔等并上传,同时提交结题申请。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 研究结果

  1、初中英语教材中词汇与新课标要求分析: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新教材在编写上内容跳跃、跨度大,每一单元充分并以任务链的形式展开,通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初中词汇学习的五级标准,使学生了解与掌握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会运用词汇来描述事物,行为特征及说明概念以及理解短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运用,因而基于以上对教材与课标的的分析,在处理初中英语词汇教学问题上,我们应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积极学习。

  2、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调查分析—以西安市灞桥区第七十九中学八年级学生为例:

  a、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进行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调查,发现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一方面有时在词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词汇教学策略,从而使词汇教学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有时在英语教学中有时忽视词汇教学,,使得在教学中忽略语境,语篇对于词汇学习的作用,致使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b、中阶段中学英语词汇学习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在我校八年级三,四班同学进行调研(通过谈话,上课实践等方式),了解到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如下:

  我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的郊区,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同时人教版新目标教材词汇量大,记忆的内容太多,学生关于中学英语词汇的学习仅仅只是在老师的监督下孤立学习词汇,使得词汇学习中主次不分,平均用力,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和归纳,造成系统性不强,边学习边遗忘的缺陷。学生的缺乏一定的探究精神,从而学生探究能力的欠缺,进而造成学生创造力匮乏。

  3、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我校大部分教师普遍认为,目前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a、我校初中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普遍很差,知识储备少。

  b、英语课时有限,缺少对学生词汇学习任务落实情况的检测。

  c、词汇教学时脱离文章的情境和句子, 不能正确处理词汇中心意义和具体意义的关系,以及忽视对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影响词汇的得体运用。

  d、不能根据记忆规律有效地记忆与复习词汇以及 缺少记忆环节和记忆词汇的方法。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a、课程内容的差异。小学英语内容简单,基本上到初一来说也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交际语言,这使得学生的词汇量比较匮乏,而到了八年级,课程内容的增多,无疑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也增大,因而学生必须在知识基础的程度上再进一步掌握和拓展新的词汇。这对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产生了一定的难度。

  b、教学时间的紧迫。新课标教材内容的增多,词汇量的增大使得教师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时间紧迫,因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出现教师只教新知识,对于词汇的复习巩固与检测不能落实。

  c、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差异。初中学生往往靠“死记硬背”就可以获得高分,这就给学生养成了惯性,因而在研究实施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时,结果发现行不通,一时很难改变学习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灵活运用的习惯,很难适应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d、家校管理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的郊区,学生基本上是务工子女,家长忙于生活的奔波,无疑孩子的学习管理放送,使得学生对于学校安排的学习任务难以落实。久而久之形成学生惰性的心里,把学习就不当一会事情,出现学习无目标,思想不端正,,给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我认为这是难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难改变的一个方面。

  4、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对策

  通过对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新课标及英语教材中中学英语词汇的分析、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以及中学英语词汇学习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我找出了中学英语词汇学习对策如下:

  a、转化师生观念,强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掌握好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的基本知识,为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打好基础。

  b、开发课程资源,用案例法教学,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联系乡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英语知识。

  c、注重理解,记忆与运用词汇的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不要只是给学生任务,要求学生死记硬英语课后词汇。多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词汇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中学英语的学习方法,尝试用学到的学习词汇的方法去主动学习,拓展词汇。以尽量避免以往“死记硬背”的笨办法,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不再局限于初中阶段对一些词汇的了解,而是要进一步深究学习,理解的方法。

  d、强化意识,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研究课标及教材内容,适当处理教材 及时了解学生欠缺的中学英语词汇知识,有时需要通过详细的讲解来弥补这些基本知识的欠缺,或者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适时的通过岔路进行补缺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成效

  1、展了课题研究,通过不断实践与总结,即找出了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措施,也使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词汇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自信心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题研究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本人自身的专业成长。通过开展个人课题研究,我本人的Ы逃教学观念得到了新的转变,科研能力的发展也使我迅速成长,能够确立科学的育人观、教育观、质量观Т铀枷肷现厥友生的身心活动,使英语学科的实际应用性得以实现,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问题:

  由于时间紧迫,繁重的事务,课务,使得我还需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工作,充分地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使得我的研究成果的质和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改进措施:

  a、认真吃透理论精神,不断学习钻研,深入研究,勤于实践,勤于交流,以指导自己的小课题研究工作,及时指导自己的关于中学英语词汇的教学工作,加强对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准确和科学合理性,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课题研究能力。

  b、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深入学生实际,关注研究中学生关于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的反应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写好阶段性报告或论文或教学案例或随笔等。

  c、认真参加各类关于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培训,认真领会精神,学习新的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知识,加强对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学法指导,反复实践,对比分析,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以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积累教育资源,总结研究成果。

  d、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教学内容,发掘利用好校外教育资源б争取家长、社会有关方面的理解、参与和支持丰富教学手段,达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课题结题报告4

 【内容摘要】

  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容乐观,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需要在学校期间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因此,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与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的探讨数不胜数,古人曾以“立业成家”作为人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可以看到,职业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同时需要认识到,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因此,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系统的研究,促进大家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为指导,以现代社会对劳动者职业素养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中职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形式,优化教育实践,完善教育评价等活动,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构建一套切实可行,又高效能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与管理模式。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课题研究思路

  通过开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等的调查研究,充分认识提升劳动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本校实际和中职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六项子课题分类研究,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形成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都较强的基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中职育人模式。

  2.课题研究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3.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了解企业中人才素养的现状和对人才素养的期待,了解当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和培养方式,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做到在行动中研究。

  (3)个案研究法。以学校各专业为例,把研究点分解到相关班级、学生和相关企业。

  (4)经验总结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成功实例进行系统分析,使研究成果上升为系统、科学的经验和理论。

  二、研究内容

  (一)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德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寓德育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寓德育于规范的常规训练之中,寓德育于各项实践活动之中。通过课堂教学(职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等)、常规训练(3Q7S管理活动、道德实践周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思想意识、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行为习惯。

  (二)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根据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落实必须开设的系列课程,如《人文素质系列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沟通与表达》《中职生应知应会知识》《礼仪与人生》《艺术欣赏与美育》《健康与养生》《军旅、草原、校园歌曲演唱》等,并能在教学内容(有用、乐学)、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教学环境(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课时比例(调整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训课的比例)、教材应用(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校园文化训导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营造一种特质校园文化,一个深厚的学校文化符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包含着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热爱生活、敬重生命的生活理念,不计回报、生机勃勃、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不畏艰苦、勇于探索、奋斗搏击、果决刚毅的思想精神。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的建设,营造职业教育和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开阔的心胸,吃苦耐劳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崇敬生命和敢学、敢做的健康情怀。

  (四)心理健康教育推广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它兼有矫治、预防和发展的功能,但预防和发展重于矫治。通过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健康阳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五)以综合考评为导向的学分评价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评价考核的导向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包括学业学分和德育学分的考评,这是融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载体于一体,以学分的形式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的综合评价体系,考评内容体现了学生要努力的方向,考评结果反映了学生的达成状况。通过考评,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表现及其发展水平,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达标程度,知识水平和技能状况,促进学生职业思想品质和职业知识技能全面提升。

  三、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命题

  1.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以前那种一辈子就指望某个专业或一种职业吃饭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中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一样重视,全面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不少中职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恕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这些学生的职业素养肯定也会受到影响,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目前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中职生对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不以为然,不能够认真对待职业技能训练时严格要求,职业素养表现令人堪忧。大众对中职教育的热情,主要是对学生就业期望比较高。如果学生毕业时很难就业,家长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人们对中职教育的不满势必会增加,这必然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

  2.职业素养教育是职校生就业和创业的深层次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家长和学生对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赋予了很高的期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是中职生最重要的人生诉求之一。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校园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虽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行为准则,但各个行业对求职者基本职业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高尚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培养中职生树立敬业精神并且养成奉献意识,使中职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伎命感。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各个职业的要求,进而成长为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为自己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固的平台。

  (二)现状和问题分析和解决思路

  1、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问题

  (1)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如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

  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有调查表明,目前大量高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知之甚少,不知道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学生入职之后不能很快适应公司环境,组织忠诚度较差,频繁出现跳槽现象。职业院校学生求职过程还存在缺乏诚信的问题,如:夸学校习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意识比较淡薄、职业价值观模糊、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2)职业观念不强

  从《职业》杂志等相关的调查来看,有52%的职校生从没有考虑过要找的行业是什么样子;对目标单位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回答“不清楚”的人占23.9%,回答“还行吧,大概能想象”的人占33.9%;同时,有51.4%的人对“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感到茫然。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观念不强,大部分学生在学校还是为顺利毕业拿到文凭而努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3)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对自己了解不够,不能够很好地给自己定位。有时自视过高,当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就认为自己没用,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又定位太低,目标很轻松就达到了,这使他们又产生了自负心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但部分职业院校学生不能很好地正视和处理这些问题,抗挫折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所遇到的挫折,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此走向极端。种种现象,折射出职业院校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它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员工心理素质相去甚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问题原因分析

  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如今,在学校里面,大多数同学失败时会认为是自己不具备取得好成绩的能力,这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由于一次的失败可能导致同学失去继续做某件事情的信心,长期下去大家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以至于有的人在一新事情的之前就会打起退堂鼓。正是这种自我效能感的低下,不少同学产生了对学习的厌恶感,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了迷茫。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到社会上必然会影响就业。

课题结题报告5

  一.问题的提出

  在英语教学改革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可充分发挥再现性的特点,而且能够增强英语教学的直观性,使知识信息通过各种视听手段,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一种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不能改变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逐渐被英语教师广泛地应用。勿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实践证明,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产生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二.课题的界定与特点

  1.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兴趣既易激发但又消失得快的特点,为保持其学习兴趣的持续性,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例如: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3《A purse》,我运用课件设计了一段动画小故事,钱包可以说话,有三个小朋友帮助它找小主人,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不宜长时间集中,但却容易被形象生动的画面所吸引,使原本生硬的单词很生动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学起来倍感亲切,兴趣盎然。

  2.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只能通过教师自己朗读或通过磁带的.录音来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这种教学方式较单一,不形象,而且受教师个人素质的影响。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学生通过观看专门为课程设计的教学情景时,既可接受标准的读音训练,又能感知对话情境,通过反复看、听、读、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

  3.运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

  英语对话注重情境,光靠老师设计、动手制作和布置是难以做到十全十美的。耗费大量的精力不说,要找到真材实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能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世界各国的风情习俗资料只要上网就可以查阅到,学生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于不知不觉中接受和掌握了信息。而字母、单词、句子的游戏设计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令学生目不暇接,玩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同时,老师作为指导者也倍觉轻松。

  4. 利用多媒体创设巩固课堂内容的情景

  在英语教学中,为兼顾语言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总想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和作业,来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在习题的处理上,多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条件。从题型设计花样上,想达到的目的上,都可以使用不同的效果显示,这种创造性的、大密度快节奏的课堂结构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教学生动有趣,重点突出,艺术性强,信息量大,同时课堂节奏加快,学生多感官学习,记忆深刻,学习效果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在课文教学中在让学生读完文中故事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篇小短文,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用适当的单词填空,以巩固学生的阅读能力。随后又利用多媒体显示几幅图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和扩展知识面。由此可见,在巩固学习这一阶段中,电教媒体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大大减少写板书的时间,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扩展。这样做,有效地训练和培养了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研究对象

  六年级的学生接触多媒体的机会较多,运用的能力也很强,主要以六年级学生为主。

  四.研究构想

  现在有些教师过多过滥运用多媒体教学,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远远多过有意注意,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还应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不能光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为当屏幕上的内容一幕一幕一闪而过,学生想记笔记恐怕都来不及,那么学生对这堂课的重点、难点又该如何把握呢?更重要的是,对于课堂中产生的突发性问题老师也不能进行启发诱导,错失了很好的机会。只能让学生跟着教师或者说多媒体上的思路走下去,这样就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再说,教师优美的书写对学生来说有着教强的感染力,精美的板书设计是教师教学风格和个性的体现。这些都向学生展示着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它是师生间一种潜移默化的交流。

  2. 不可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独尊计算机多媒体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是等于说,计算机多媒体可替代其它一切教学媒体。一些教师在尝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甜头后,便将其奉若神明。殊不知计算机多媒体固然有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它无法完全取代的,如录音机、教学挂图、实物、简笔画、幻灯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不可忽视。所以,教师特别是英语教师不要一味赶时髦,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让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有机配合,发挥其应有的长处。

  3.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展示

  这是我们平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是时常犯的问题。实践证明,恰当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也就是说,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仍应起主导作用,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作用是计算机所不可取代的。比如:英语课堂上开头的导入或课堂中师生的口语交流,是训练学生听说的很好方式,而这一点计算机就无法做到。所以,我们不能为了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把由教师讲述的课堂内容全部变为多媒体演示。同时,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英语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必须通过课堂上大量的师生之间的英语语言交流,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而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个工具,因为即使是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也只能起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因此,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应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否则的话,教师一节课只是在点击电脑,如同一个机械的放映。

  4.不能一课多用,应鼓励学生参与制作

  美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审美对象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水平和能力是有差异的,我们对待课件不能用拿来主义,有些老师喜欢直接从网上下载一些课件或外出听课时带来的课件直接拿到自己授课的班级使用,这纯粹是“以机代人”“以机代教”,由此,由于我们学生的提问、回答与课件设计的程序不同,往往造成课堂教学的中断,英语课会失去原有的流畅、灵动。这也是不承认与尊重学生的课堂劳动,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为制作课件往往会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避免这种情况,也为给学生创造锻炼学习的机会,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有时我们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制作课件,或录制一个场景.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并扫描到电脑中并录制了声音.在课堂上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录像,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倍感亲切、真实,兴致很高,很快便学会了,并要求老师下次一定要带他们也录一录,真是开心极了。

课题结题报告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山区学生的家长绝大多数都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于是学生作业出现困难无人辅导。久而久之,他们对作业、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怎样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学习兴趣有待解决。

  结题报告

  本课题与20xx年9月通过评审,被立项为市级教师小课题。自立项后,在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课题组成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培养小学生作业,(主要是语数作业)兴趣的方法和策略。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

  一、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校地处较偏远山区,学生父母绝大多数外出打工,他们都由爷爷奶奶或寄养人监管,而绝大多数监管人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学生的家庭作业,即使有极少数家长就近打工或在家务农,但由于他们没有文化或少有文化或没有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的作业。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只做简单的,或干脆不做作业。加之小学生的天性爱贪玩,学习主动性差,久而久之,他们由只做简单的作业到不愿意写作业,进而发展到不写家庭作业。随着写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的兴趣渐渐地淡化,最后导致他们在学校也不愿意做作业。这种现象在我校普遍存在,而且呈日益严重的趋势,所以,开展此课题的研究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问题。否则将直接影响到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乃至生存大计。面对这一严重问题,我们将大胆开展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为山区的孩子献上一片爱心。同时,我们认为,如果此项研究有所成功,那将会为有类似情况的学校解决此类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据我了解这种现象在我国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开展此课题是势在必行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而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窗口,也是教师检查课堂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的反馈手段。由于小学生的贪玩天性,对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有很大的依赖性,往往拖欠作业,所以完成作业需要靠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监督与辅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要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端正学习态度,知道为什么要做作业,为谁做作业?其次,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具有梯度的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不能一刀切,千篇一律一个样,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啃得动、吃得饱”。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教师在客观评价学生作业的前提下,尽可能出现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学生在作业中若出现了较以往有进步的地方时,教师应及时表扬,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表扬,受到鼓励后,自然就能树立起写好作业的信心,让学生养成自主作业的良好习惯。如果作业出错,切不可语言过激,挖苦讽刺,而是帮助他们分析眼影,指导纠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做作业、爱做作业、自主作业的良好习惯。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新课程下的新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都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过于强调介绍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变目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自然居住区域、年级高低、学习程度把他们编成不同的语数互帮互学兴趣小组,建立组长负责制,作业督查制。课题组定期组织各年级、各学习兴趣小组的语数作业展评,执行激励措施,激发学生自主作业、认真作业、努力探究知识的学习兴趣。又依据《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从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作业出错的学生。《小学教育学》指出:学生的本质属性是,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新时代学生的特点是主体意识增强,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多元文化的冲击比较大,受同等的影响较大。所以,课题全体成员谨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时刻注意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与学生的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行手拉手帮扶,心与心教流。课题组成员还经常依据《小学生心理学》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中指出的认知改变法、心理训练法、心理修养法、情境陶冶法、榜样示范法、心理咨询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改变学生的作业态度和学习态度。课题组老师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复习,克服遗忘,从而帮助学生降低了作业难度,增强和提高学生自主作业的兴趣。经过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校学生的学风明显好转全校教师的明显改观。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新风尚在我校蔚然成风。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本校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内容是:如何培养和提高本校学生的语数作业兴趣。研究的目标是:通过调查研究,找出本校学生语数作业和学习兴趣不高,作业态度淡化的主要成因,进而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乐于学习语文和数学。乐于做语文、数学作业,全面改变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教风,全面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对其他具有和我校类似的学校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具体的研究方法是:

  调查问卷法:测试学生收集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与20xx年9月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语数作业调查问卷。共收回调查问卷92张,结果是78人回家不做语数作业,44人不喜欢语数作业。

  文献研究法:查阅资料书,找出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进行整理分析。

  行动研究法和观察法:关注研究对象的变化与发展。

  经验总结法:对活动中取得经验体会进行总结。

  此课题大致按3个阶段来划分完成: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此阶段从20xx年5月份起,到8月份止。这阶段小组召开座谈会,确立研究课题。然后,小组成员分头与全校教师进行大交流,大走访,了解他们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方法和批改方式,收集各位老师反映的学生对作业的完成状况,并走访学生及其家长对老师布置作业和批改方式的反馈意见,对全校各班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他们完成语数作业的态度和完成情况。()通过召开家长会,了解家长对语数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式的反馈意见,以及了解家长对学生的作用辅导状况。通过上述活动,为实施研究提供依据和措施。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此阶段从20xx年9月份起大致到20xx年5月份止。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研究小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方式优化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找出适合本校教情、学情的培养小学生作业兴趣的方法和措施,对全校教师起到指导示范作用,使全校学生转变对语数作业的态度和学习态度,全面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阶段为总结经验结题阶段。此阶段从20xx年4月份起,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总结,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撰写论文,为验收结题做准备。

  历时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会9次,组织各种形式的语数作业检查与展评12次,召开研讨会16次,上公开课12次,收集各种图片158张,博客点击200余次。

  四、研究结果 成效。

  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培养小学生语数作业兴趣的路径和方法:

  1、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平等相处。

  2、适当使用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多与监护人沟通。

  4。适时适量给不同学生布置不同梯度的语数作业。近一年时间课题组撰写论文8篇,教学案例4篇,教学反思5篇,教育叙事,随笔各5篇。通过研究,端正了全校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上升,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在全校蔚然成风。

  五、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

  1、课题自身问题。

  随着研究的开展,我们发现课题的研究对象空、大。于是我们及时在研究初期调整研究方案,把课题定位在只研究如何培养本校学生的语数作业兴趣上。但是当今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接着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其他作业兴趣。

  2、小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的时间矛盾。

  课题研究必然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功在当今,利在长远。我们学校教师人员紧张,这就给开展研究带来了很大压力。

  3、区域学习小组成员的安全问题。高年级学生的作业困难解决?在区域小组中,有时可能出现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成员之间发生摩擦,轻则影响团结,重则出现人身安全隐患。

  4、个别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反弹怎么办?

  解决思路:

  1、加强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网络,利用外出听课、校内研讨的机会,多学习,多吸取别人的经验,化解自己的问题。

  2、多召开家长会,多进行家访,增进与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消除一切不安全隐患

  3、经常与学生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在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矫正和帮助。

  4、进一步了解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困惑,及时面对面进行辅导。

  5、进一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6、继续深入开展对课题的研究,并拓宽研究领域和内容。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下的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小学生心理学》

课题结题报告7

  “共度生命历程,体验生命快乐”办学理念,于20xx年向大宁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的小课题。该课题在我校研究已逾一年,基本完成预期目标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实效,现将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概念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探讨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为宗旨的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作出正确概括和判断;才能正确掌握数学的性质、运算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正确合理进行各种运算,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它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治本”关键。

  通过聚焦课堂,在课堂观察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不少老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把注意力放在概念、法则、定律的文字叙述上,把相关的概念等同于僵化的条文,好像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合作把条文中的文字给“挤”出来就完成了课堂任务,接下来主要就是死记硬背加强化应用。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教学现状,明显与我校“共度生命历程,体验生命快乐”办学理念及生命教育总课题相违背,因此我们于20xx年向大宁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的县级小课题,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课题研究。

  课题提出后,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认真学习和分析,了解到当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已经引起了不少学校及一些数学专家、一线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网络、书本中已有不少知名专家学者对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数学概念的应用、数学概念的拓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但对学生如何通过自主体验、参与建构,最终形成概念的内化等相关研究不多。为此,结合我校校情和学生实际,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将数学概念进行内化,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数学概念”的教学实践的研究,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领会新课程理念,努力将践行学校办学理念与自己的日常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较为深刻的认识,提高数学专业水平和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水平,促进教师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寻求一条适合于学校教师概念教学的有效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在“概念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合作意识,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研究内容

  “概念教学”的教学现状及其原因,新课程标准下“概念教学”的要求,小学概念教学相关内容系列案例研究,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概念教学”的评价方案及评价依据,探索小学数学概念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及有效开展概念教学的组织模式。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等方法进行调查,了解当前“概念教学”课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进一步认识“概念教学”课教学的有效方式,以及有效开展“概念教学”课教学的原则;

  3、实践法。开展“概念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或修正“概念教学”的设计方案,提出新的设计思路,以提高研究的实用价值。

  4、经验总结法。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分析,提出有效开展“概念教学”课的方法。

  五、研究规划

  课题研究总体计划时间:一年(20xx年3月——20xx年3月)

  1、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主要工作:组建课题组,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及具体研究方案,申报武穴市级“小课题”,初步确定实验框架,完成实验的布置工作,启动课题实验。

  主要成果:《“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第一阶段,开始实施课题。具体有:对“概念教学”课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概念教学”课教学的价值研究。

  第二阶段,课堂实践研究。对典型性“概念教学”课例做尝试性实验,与备课组教师研讨,提出有效实施“概念教学”课教学的设计思路;“概念教学”课的考试评价研究。

  第三阶段,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具体有:完成《小学“概念教学活动”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总结报告;整理案例。

  主要成果:《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课堂教学量化评价表》《群体协作研讨概念活动展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讨论文汇编》

  3、总结结题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整理研究成果、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结题报告》,做好结题准备,学校向市教科所申请结题鉴定。

  六、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价值在于探讨、解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这是一种源于实践、基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发展过程。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指向不仅是为了考证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更是为了进一步优化有关数学概念的课堂教学,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出适合于我校师生实际的概念教学的组织模式、设计原则以及评价方案,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年来,我们的课题研究始终围绕我们的原定研究目标展开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延伸了我校生命教育的内涵。

  “共度生命历程,体验重合快乐”这一办学理念一直指导着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我校生命教育具体体现为四句话:呼唤知识的生命态,彰显学生的主体位,讲究方法的灵活性,拓展课堂的时空度。最初申报“小学数学概念的研究”小课题时,我们也只是打算在小范围内进行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但在专家、名师、教科所领导们的指点下,我们有意识地把本课题归并为学校生命教育总课题的子课题时,我们的研究一下子吸引了更多的老师参与,变得鲜活起来,凸显出更多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来。

  自从课题研究开始,围绕概念教学怎样让知识活跃起来,让学生活动来,让方法灵活起来,课题小组的实验老师们认真研讨探索,达成了“概念教学的过程更应是一种师生共同体验的生成过程”这一研究共识。“体验”“建构”“内化”等一些富有生命气息的词汇更多地以一种实践的积极姿态出现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小课题研究,教师的角色任务、师生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使得我校生命教育的内涵得以进一步充实。

  (二)探讨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概念教学的组织模式。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对于小学生来说,概念教学的过程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通过一年的摸索实践,我们初步将小学概念教学模式操作程序分为五个阶段: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内化——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具体说来我们归纳为下面五句话: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明确目标。

  引入是否得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而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因此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求新知的强列兴趣,很有研究的必要。在概念教学的引入环节,我们总结出下列几种主要引入方法:(1)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引入。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2)从旧概念引入。有些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在学生已有的概念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同时又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体系。(3)通过计算观察引入。这种引入通常适用于揭示概念的属性、基本法则中。

  2、操作感知,运用迁移,掌握概念。

  感知形象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一环,也是为他们打开数学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教师应以足够的感性材料,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快乐的感悟体验中,主动地探究概念的内在本质。通过教学实践,我们的实验老师已能主动地从学生角度去思索,想到学生需要什么,脑子里会想些什么,学好本知识概念的难点在哪里,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感悟,填充好新旧知识间的空缺,从而主动参与新概念的构建过程。

  3、比较综合,逻辑抽象,促进内化。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学习不应看成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一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新发现与新理解过程,教师的任务就应当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创设认知情境、设置矛盾冲突、抓关键词、运用变式、比较异同等合理运用比较、引导抽象概括等方法引导学生达到概念内化效果。课题实践让我们明白,科学的运用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概念内化,真正产生学生自己的数学理解。

  4、多层训练,解决问题,巩固概念。

  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概念教学安排的练习类型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既要注意概念的关键性,又要注意概念的综合性。研究中,我们把关注的目光经常性地投向学生的作业练习中,为起到巩固、深化概念的作用,我们要求概念的练习课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形成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的结构。重视相近相似、易错易混的对比练习,相关概念结合练,易混概念对比练,新概念要及时练,重点概念反复练。在概念教学中基本注重了六种练习方法:操作演示、反馈举例、推理判断、尝试错误、变换叙述、整理归纳。既注意概念的巩固,又重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5、检测反馈,构建网络,发展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间是互为联系的,绝不应孤立存在的。研究概念教学必须遵循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观念贯穿于全过程,突出知识与生活经验间的紧密联系、同一概念不同表示方式之间的联系、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将新知嫁接在原来的知识树上,从而使之成为学生个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呈现出一种发展的动态。

  我们归纳的以上五个步骤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概念教学中更需要灵活处理,比如正确处理“淡化”与“强化”间的关系,如在教学《百分数》等数的概念时,我们淡化了操作,但强化了举例;教学《长方形的面积》等图形概念时,我们淡化了情境,却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教学《克、千克》《时分秒》《年月日》这些概念,我们更强化概念与生活间的联系。在具体地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调整以上五个环节的顺序进行灵活变化。

  (三)完善了数学概念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与方法。

  概念教学效果如何,离不开正确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评价中,我们在关注教师引导作用、学生主体能动的同时,强调了学生、教师、概念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争用准确合理的评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内在情感动力,从“教师与概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概念”等方面进行有效评价,并初步制定形成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课堂评价表》,以此引导教师进行他们的课堂教学。

课题结题报告8

  一、课题的提出

  为了更好发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近年来,我校坚持德育为首,把育人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不断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效。在此基础上,为了建立和完善新时期的符合教育现代化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以课堂素质化为主阵地,将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分解训练、小学思品课的情景教学为契机,从而探索小学德育目标,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我们提出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旨在培养小学生如何做人,为跨世纪培养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叶圣陶认为,现代社会所要求学校的,必须是以各种知识为基础,重于真实的人生观上的教育,更是怎样做人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做国家合格的公民。”本课题依据小学生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分阶段搞好德育实施要点,从小学生的认知到行为,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从不自觉到自觉,促使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形成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整体素质,有利于他们适应今后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

  思想品德课的情景教学在教师主导作用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他们的理解、判断、分析和表达方面的能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符合心理学中的认识发展规律,运用情景教学法正是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一般的东西形象化。总之,我们运用情景教学法作为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构建的一种教育模式。

  三、课题工作的实施

  1、通过各科教育,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各科教学是学校进行德育最基本、最经常的途径,因为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而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因此各科教学都具有德育因素,在各科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各科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风景名胜》一课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在《农活》一课中,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在《快乐的节日》一课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在《奇妙的眼睛》一课中,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总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深挖学科内在的德育目标,有机地、恰当地进行教育。

  2、通过思想品德课,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专门学科,通过思想品德课能有目的、有计划、集中而系统地使学生获得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思想品德课中,我们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分析、表达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练之以行,从而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各种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有益的课外活动,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国情教育。在课余,我们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好动爱玩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但大部分学生不会玩,有时随意奔跑,大声喧哗,因此,我们把学生组织起来,教给他们一些游戏的规则,渐渐地他们学会了玩,也学会了遵守课间秩序,并从中学会了交往,受到了集体主义教育。

  各种形式的例会是向学生进行日常德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各种例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及时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根据小学阶段的“两纲一规范”,制订了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分解训练细则,实施一周一重点、一项一训练,扎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如:班星评比、流动红旗竞赛、故事比赛、朗读比赛、写字竞赛、文娱联欢等,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相互交往的能力。

  4、“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跨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呼唤我们把素质教育提到突出的位置。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主动沟通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充分发掘地区教育资源,发挥社区的教育力量,构成各层次的延伸教育网络,为了丰富学校德育内容,我们在镇敬老院、布厂建立了校外德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定期在基地举行主题活动,使同学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对孩子的品德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我们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办家长学校,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四、研究结果

  本课题通过三年来的探索、实践,现已基本完成预定的实验研究任务,收到了良好的研究成果。

  1、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大部分学生在校是好学生,在家是好儿童,在社会上是好孩子。

  立体化教育网络的建立和德育基地的活动,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陶冶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规范的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自理、自学、自治、自律、自强的能力。学生在家勤动手,能做好孩子,讲礼貌,守社会公德,在社会上能做个好孩子。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三年来,实验班多次被评为校文明班。

  2、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各科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中有2名曾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27人次在市、镇各类竞赛中获奖。

  3、带动了学校教科研工作展开。

  通过三年扎实的教学实践,我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目前已有10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有关会议交流,其中有3篇获奖,有一项活动获市班队活动设计一等奖。有一堂思品评优课获市级三等奖。

课题结题报告9

  我组申报了课题《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在学生学习小组的培训、小组成员的建设、学习小组的具体运行以及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效。现就课题的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一、背景及意义: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学科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学科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

  陕西省秋季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可高中学科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科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的任务,高中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学科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开展实验研究,探讨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以期达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⑴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⑵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⑶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

  三、预期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1)积极探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互动有效教学的新策略,包括“分层策略”、“训练策略”、“评价策略”等,丰富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2)从实践层面上研究互动有效教学的理念,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2.实践价值:

  (1)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善课堂环境。通过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学习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改善评价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充分体现评价尊重性、激励性、参与性的原则。

  (4)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四、具体内容

  1、关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作为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问题情境通常有引入课题、提出问题、生成新知、揭示数学本质、激发学生兴趣等功能,因而情境创没对一节课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服从实际需要。情境的创设不一定都在课的开头,同时一节课中也可能不止一处需要创设情境。控制展示时间。每个情境展示的时间不宜过长,通常在5分钟之内比较适宜,否则有冲淡主题之感。尽量重复使用。为了提高使用率,应尽可能地在不同阶段使用同一个问题情境,必要时可将相关情境适当改造一下。利于教学实效。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便于教学的开展。如果使用某一问题情境有牵强附会之感,或者因为该情境的给出可能会削弱探究活动的思维价值,那么这个情境就不如不用。

  案例1:“函数”

  ,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A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而具体教学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如课本第26页的练习2),让学生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要求学生认识、描绘以及概括。

  到了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尽量挖掘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用时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

  2、关于问题探究的有效性

  明确问题。要达到探究的效果,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老师可以说“下面请大家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或“请看问题X”;其次,问题的给出要清楚醒目,表达要干脆,尽量不重复,有条件的可用投影显示出来。

  充分思考。问题给出后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思考时,老师尽量不作任何提示,以免干扰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及时评价。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要及时作出评点。 案例2:在学对数的性质时,由小组分工合作,分别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 ①与;②与;③与的图象,让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图形特征,从而得到对数函数的性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列表时不少人自变量取1,2,3,图象自然也只画了第一象限内的一小段;而有的画了

  一、四象限内的部分,就想当然,也就把曲线画穿过轴,由于是分工,所以学生每人就不需画出所有的图形,有时间指正(或更正)错误,欣赏别人的成功,同时加深对图形的理解,这样既省了时间,又能达到探究互助的目的。

  案例3:在研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我讲完课本的例1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在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关键点,找出交点,在课内的探究,时间有限,数字运算不可能太复杂。而把课本的例2作为第二节上课时的复习与回顾,让例2复杂的数字的处理简化,直接由学生自己第一节课探究的结果来分析,得到题目想要的结论。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与动脑,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而

  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处理好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时也大胆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课堂教学更适合我的学生。

  3、关于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依托旧知,在研究讨论中生成新知。新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已掌握的知识,所以结合问题情境,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再度研究与讨论来生成新知识是最常用的一种新知建构方法。

  合情推理;在归纳类比中生成新知。根据已学知识,利用归纳与类比等合情推理手段来得到新的命题也能自然地建构起新的知识,这种生成新知的方法在立几、数列、解几等知识块中经常使用。

  展示实例,在抽象概括中生成新知。通过多个实例的展示,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出有关结论,这种新知生成方法比较直观,学生易于接受。

  案例4:“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电脑设计情景:正在公路边等公交车的乘客人群与公交车公司出车数量。 实物情景:①课室里正在上课的学生; ②如何用适当的语言,把课室里的同学分成两部分,你有几种分法? 公交车,好多学生每天都要坐,他们常常感觉,要不等了好久,要不好挤,身边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室里的同学,熟悉的人用不同的词汇描述。让学生体会原来数学就发生在身边。

  案例5:“函数单调性”,由的图象观察随变化情况。 函数的单调性,教材编写的很好,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一步一个台阶,可在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后,犯错、徘徊后才提醒,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当时,随的增大而增大”,学生在初中里用过,一下就能说出来,而最后一个台阶,学生却很难跨上,即数学语言:“当时,有”。特别是成绩中下的学生,即使上课时用了几何画板展示,我自己教学体会,电脑展示得快,学生好象明白得快,忘得更快。这句“当时,有”,数学老师看似简单,可学生刚刚接触就感到怎么来的式子,以及后来在遇到有关的单调性问题,例如:若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增函数,求不等式的解集。我把和比喻成戴帽的人与没戴帽的人,两个人比高,要相同条件,要么都不戴帽,要么同时戴帽,增函数可理解为一般的普通的帽子,高个子戴着仍然是高个,矮个子戴着仍然是矮个子,减函数可理解为魔术帽,矮个子戴了变高,高个子戴了变矮。

  4、关于例题教学的有效性

  例题教学为学生的解题提供了示范,通过例题的讲解既可以帮助学生深悟有关概念与原理,还能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拓展。如何有效地进行例题的教学

  引导学生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必要前提,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就应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即如何从题目中拎出关键词如何列出重要条件如何分析题目结构如何建立数学模型等展示学生思维。在例题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位学生谈完后,老师还要问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想法,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进行变式教学。适当改造题目的条件或结论,进行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变式时要有明确的意图,要指出它与原题的联系,提炼出学生应从中获得的注意点与启示等。

  注重解后反思。及时归纳、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到能解一道题就能解一类题。对于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或共性错误,要引导学生反思出错的原因,并及时进行纠错训练。

  改变呈现方式。为了便于学生把握题目的实质,揭示相关题目的解题规律,有时可改变题目的呈现方法。如将结构相同或方法类似的几个题目放在一起以题组的形式出现;或者将静止的题目运动起来,以揭示其变化的规律等。案例七:1、让学生用类比两个数的关系思考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包含、相等)。 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外先探究,课内提问完成,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第1个问题答得不好,而第2个问题学生回答的较好,学生把“并”类比为“加法”,“交”类比为“多项式的提取公因式的因式”,而“补”类比为“减法”,第1个问题回答不好,问题出在,学生并不理解“且 ,则”中的“”的意思,它代表了“小于或等于”。通过这个类比,修正了学生对“”的理解。

  案例6、“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是中学应用广泛的初等函数,曾经是初中阶段的学习重点,由于初中的教学要求仅限于作图,确定函数解析式,随着函数概念和性质学习的不断深入,但是教材这部分的内容没有独立的章节,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二次函数作为载体,把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学习逐步深入,二次函数的“升级”,正好是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再一次贴近学生的思维过度期。

  每天我都上两个班的课,上完一个班,马上反思,如果发现有不合理的(包括教学目标的达到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程资源是否整合、对未预见言行是否处理得当、问题设置是否有意义、情境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思考),如果时间允许,第二个教学班就马上调整自己的教学,如果当天不能调整,记录下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共同开发、创造课程资源活动的小结、思考,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感觉自己也在进步,也在收获。

  5、关于课堂小结的有效性

  ⑴充分认识小结的作用。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神在点睛,”的确,一个恰到好处的课堂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提炼升华、乃至发人深思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激起学生对后继学习的渴望。

  ⑵力争做到形式多样。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形式的小结方式,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进而失去了小结应有的作用,所以应尽量避免形式单一的小结方式。 “概括总结式、交流心得式、发散引申式、串联归纳式、设置悬念式、表扬激励式、幽默风趣式”等小结方式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然适用。

  案例7:“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引入,课本设计了鱼化石中碳14的残留量。其中一个班讲课时用课本的引入,得,到讲对数函数时,继续用该引入中的,此时让学生动手探究,学生很不愿意动,原因大概是问题远离他们实际生活,并且数字太繁,当我上另一个班时,我马上把问题改为:如果你爸爸第一个月给你10元零用钱,你爸爸想通过奖励,以你表现好,每月以10%的增长率,问多少个月后你的月零用钱达到1千元?这时学生可来劲了,马上算,还问计算器怎么按,学生所表现出的热情和积极与第一个班我上课时完全不同。

  五、方法设计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并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和反思,发现、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

  3、观察法:在本课题研究中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对教学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研究。

  4、文献资料法:查找高中有效课堂教学课的理论支撑,查阅历年学生成长资料,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供借鉴的优秀经验,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5、经验总结法:对高中课堂教学研究进行回溯性的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规律。

  六、存在问题及反思

  1.部分教师的观念还跟不上,课堂教学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大班制的现象比较严重,给课堂上学生开展活动、探究、交流和评价改革造成影响。

  3.配套的教具少,教辅资料很少,给老师们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课题结题报告10

  自从我校学习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区下发了《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之后,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保证了我校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使学生从繁忙而又紧张的室内课堂中解脱出来,参加体育活动,达到真正的育人育体的宗旨。可是,对于一所西陲边缘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团场学校来说,我校的体育设施资源非常有限,根本满足不了现有学生的需求。但是,我校的课程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的空间。可见,合理开发体育活动资源尤为重要。为此,我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正是利用了校内课程资源(包括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体育场地等),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加强了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以下是我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开发与课外体育活动拓展的一些见解:

  一、合理开发教师资源,实现学科资源整合。

  老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老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大课间体育活动除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各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例如,活动期间,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教导;在编排民族舞蹈的时候,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掌握,也离不开舞蹈教师排练;大课间期间,对于班级秩序的管理,离不开班主任老师。可见,开展这些活动光靠体育学科是不够的。此外,还要积极开发校内场所和设施,如图书室、实验室、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热情参加体育活动。

  新课程强调,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自己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很好地利用了学生这一重要资源。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增进师生情感,团结奋进,丰富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同时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积极向上和豁达乐观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开拓课外体育活动,创造活动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养成锻炼的习惯,我们安排了长短跑,篮球、羽毛球、踢毽、乒乓球、体育游戏等。通过参加活动学生得到了锻炼。小型竞赛是非常适合少年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不仅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活跃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荣誉感及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根据季节变化开展比赛,以单项分散为主,有班级队列比赛,小足球比赛,跳绳,长跑比赛,广播操比赛等。同时,创造性的开展一些有特色体育活动,例如:1有趣的瓶子。(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可用砸、滚、拼、搭等方法进行活动。如:保龄球、砸瓶子、换物接力、盖房子、把瓶子当成障碍或目标进行游戏、掷远、套圈等);2神奇的报纸。(每位学生准备一张报纸,可用顶、翻、踩、折、掷、踏石过河、纸飞机、过障碍、接力跑、翻斗龙等);3各种动物的爬、走、跳。如:狗熊爬、鸭子走、螃蟹爬、虾子 退、青蛙跳、兔子跳等,可练习,也可进行小型比赛;4短绳游戏。(每位学生准备一根短绳,可用夹、甩、拉、拼、折等方法;5用短绳做游戏。如:踩蛇尾、抓尾巴、拼图、掷准、拉力赛等);6游戏(贴烧饼、跳皮筋、阳光伙伴等);7长绳。(每班两根长绳,可进行各种方法的长绳练习。如:单人单跳、双人单跳、加减跳、童谣跳、双绳跳等);8素质练习。如:立定跳远、扶膝直腿走、踮脚尖走、高抬腿走、高姿俯卧撑、连续深蹲、原地高抬腿。

  四、合理安排校园场地,严格监督学生安全。

  每班班主任必须到本班活动场地,选择、设计分散活动内容,组织安排本班学生站队和活动。分散活动时以推荐内容为主,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操作,尽量做到顾全点面,让每个学生活动起来,并注意安全。体育老师负责本年级班级的场地安排,并对学生的站队、广播操、分散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活动必须由班主任到场负责管理,做必要的技术指导。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参加活动。如果遇到小型体育竞赛,体育老师必须提前到达比赛场地。各班快速、有序地进入比赛场地进行比赛。遇到阴雨天不能进行正常室外活动时,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进行室内游戏(器材自备)。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见解。总之,开发校内课程资源,要遵循实效性、因地制宜等原则,尽可能多地用最少的资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有效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题结题报告1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搜索国内期刊文献可知,国内79年至20xx年直接以"自制教具"为题发表的论文180多篇,20xx年至20xx年以此为题发表的论文约58篇。从这些文章来看,绝大多数是具体介绍如何去制作和运用特定的教具、学具,少数文章逐渐涉及自制教具的功能和价值问题。另外,一些专家学者也投入到自制教具、学具研究中取得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些专著。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朱正元的《物理演示实验与自制仪器 力学部分》(1978)、胡名章的《中学物理演示实验与自制教具》(1983) 、刘济昌与张国成的《自制教具的理论与实践》(1994)、刘炳升与冯容士编著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与自制教具》(20xx)等等。

  在国外自制教具进行的实验一般属于所谓的"低成本实验(low cost experiment)"。在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中,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较高,但仍热衷于自制教具的研究。在日本,有一大批热心物理低成本自创实验的教师,自创了许多高智慧的低成本物理实验。在美国,非常重视低成本实验,电视节目上经常制作一些趣味的低成本实验指导学生,各学校实验室都使用大量的自制实验器具,甚至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一些自制教具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英国,当教师要接受制作和表演低成本实验的技能培训。当今的世界各国物理教学中,都对物理教师自己设计和制作的教具和低成本实验非常感兴趣,提倡利用低成本实验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己成为一种共识。

  在新授课或者习题课教学中,会遇到很多学生存在思维障碍的问题,而一般学校实验室的器材又很难满足这类实验探究的需要。自制教具的使用可以大大改善这一现状,它能够较大程度的根据教师的教学思想开发实验器材,甚至能够让学生自己也参与到实验器材的开发制作过程中去。

  目前很多自制教具还存在着取材较为复杂、操作不够方便等问题,不符合自制教具的应用简洁、方便、安全易推广等原则,这也为本课题的确立提供了机遇。通过自制教具进行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自制教具获得亲身的体验,再结合理性分析,往往就可以有效的突破学生思维中的困难点,切实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由于高中物理知识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要求与初中相比有很大的提高,这也直接造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尤其是对于高一新生而言。因此,本课题将研究对象确定为高一学生。

  本课题主要针对人教版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中部分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自制教具的开发研究,通过自制教具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找到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所在、开发相应的"自制教具",并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自制教具的实际教学效果,边研究边总结,边总结边修正。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提出以下两个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对于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知识,学生的思维障碍究竟在哪里?

  2。如何开发"自制教具"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提高思维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自己教学中困境与难题,以科学的方法做有组织、有系统的计划,开展行动探究,收集资料和纪录,进行反思与改进。由于是教师自我选择,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源于自觉的自我反思,所以不但能反映教师的个别性和自主性,更能敦促教师在不断反省实践中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2。文献研究法

  收集、整理有关自制教具的资料文献。

  3。案例研究法

  对典型的自制教具案例进行研究,不断总结其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4。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研究

  通过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得到较为全面准确的研究结果。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xx。11

  确定研究课题,收集相关资料,认真填写课题研究评审表;

  第二阶段:20xx。12—20xx。01

  确定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适合开发的内容;

  第三阶段:20xx。02—20xx。04

  完成必修一相关内容的自制教具开发、相关论文及阶段总结;

  第四阶段:20xx。05—20xx。06

  确定人教版必修二教材中适合开发的内容;

  第五阶段:20xx。07—20xx。08

  完成必修二相关内容的自制教具开发、相关论文及阶段总结;

  第六阶段:20xx。09—

  撰写结题报告,准备结题。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三篇与自制教具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

  2。一定数量的自制教具实物

  3。结题报告

  六、课题反思

  以上是对"自制教具对提高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的初步探索,由于前期已有过初步的研究,所以本课题最终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还存在一些遗憾之处。如:

  (1)目前开发自制教具的数量还很不够,还远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

  (2)自制教具的开发研究主要由我本人完成,今后应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自己来发掘问题,并通过开发自制教具最终解决问题。

课题结题报告12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要把语文学习伸向生活,在生活中融入语文学习,首先要认识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语文教育名言,揭示了语文和生活的深层联系。语文学习向生活伸延,尤其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更符合母语学习的特点,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又能为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提供实践机会。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找准课内外知识的联系点,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书本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生活言语实践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建构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必要性

  尽管我们已经走进了新课程,但在读学生厌学现象也相当严重。语文教育面临挑战,这种挑战,一来自一些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二是因为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都被大量的作业以及各种形形色色的强化辅导班占据,语文学习的时间基本框定在课堂里,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这样,学生学语文被束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语文教材里。学生远离社会生活实践,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历练。这是极具有害的。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直接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而且对学生意会大量的语文模糊性知识,对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曾说“宁静的夏季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帕大雷什中学》)在苏霍姆林斯基这里,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了美感经验。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传承文化的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操,培养“悟性”的有效途径。因此,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既能增加学生的生活历练,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消除厌学情绪,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方向

  人从呱呱坠地开始,要生存,要发展,第一学吃饭,第二学言语。要学习言语,就必须在生活中学习,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人的一生可以不学其他,但不能不学语文。但事实上,一个人学习语文并不是从进入学校开始的,也不是离开学校就结束,而是随时随地都有着语文学习。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也是语文学习的补充和伸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课程,语文学习是一种母语学习”。依据母语学习的习得规律和语文能力形成的特点决定语文学习应该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学习母语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使用母语来提高读写听说能力,这一过程在语言学理论中被称作母语习得。学生学习言语,说到底,就是为了运用母语更好地生活。因此,学习言语,就要遵循母语的习得规律,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而不能仅限于课堂之内。事实证明,课外社会生活中的言语活动,不论言语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就数量和范围说,都大大超过课堂的学习。据研究,学生一天生活中的说话量抵得上两个学期的课堂说话量;学生课外的阅读量超过课堂阅读量10倍以上。这说明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仅靠现有的课堂活动量是远远不够的。

  三、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内容

  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也可以说,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能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学习能否向生活伸延,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双发现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眼睛.

  语文学习再也不是仅仅“读教材”,再也不只锁定在教室里。有语言文字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语文学习活动;有社会交往的地方,就能进行语文实践。语文教育不能在沸腾的社会生活面前关上大门,画地为牢。语文教育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吕淑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有说明书。到处可以学语文。”显然,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要在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动态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而这种环境不能单从表面的时间和地点上交换方式,还要从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上有利于学生的言语学习。如让学生从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告、标语、地名、歌词、风俗等方面感受,分析后获得知识。

  四、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意义

  茅盾先生有句名言:“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并不局限于课堂语文学习,通过课外阅读、写作、口语文交际、社会实践以及各种传媒等,都能够为学生语文索养的建构提供一个发展平台。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虽然语文学习可以与生活相联系,但并不就等于生活。学生的生活言语实践多是在无意识、无目的的状态下进行的,有些言语甚至是不健康的,不科学的,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在学生中传开的灰色流言:“学习苦,学习累,学习还要交学费!……。”因而,必须对学生的生活言语实践加强指导,拒绝灰色信号对学生的言语干扰,不能只顾及课堂语文学习,而置课外生活言语实践于不顾。

  语文学习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生活言语实践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生活,与他人交往对话的情境。学生在历练中积累经验和体验,满足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施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求真、去扬善、去审美、去探索、去创造,并且能用理性的眼光去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达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就要拓宽语文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参加生活言语实践,体验生活,扎根于现实生活。

  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在课外的天地里,学生得到语文训练的机会很多很多,是课内所不能比的。”只要我们善于把面临的时空与事物和语文学习相联系,朝着语文学习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的方向去开展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课题结题报告13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 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份职业的快乐和幸福, 我会用全部的知识来教育和引导幼儿,不仅要从德、智、体、美这几方面来发展幼儿, 还需要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儿童天性活泼、好奇、好动、好玩,注意力不集中, 常常静不下心来, 做事不能坚持到底。如果教师不能有意识地把这“活泼”的天性逐步导向“专注”习惯,到上小学时再想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十分困难。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一、为幼儿创造轻松、愉快、简单的环境。

  俄国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的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撒满心灵。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注意力的表现也都是不同的。不要说幼儿,即使是成人,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很难保持注意力的,以便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和注意力的集中。除此之外,教师应注意调整自己言行举止,配合幼儿的行为,无论幼儿在干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打扰, 给幼儿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去发现。

  二、让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制度。

  家长在家不管孩子,孩子长时间看电视、玩耍,造成睡眠不足,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活动,从而使注意力涣散。幼儿在家不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来到幼儿园也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简单而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与有规律的家庭生活的良好配合下, 才能更好地吸引。

  三、教师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具的颜色要鲜艳、新颖。

  自制一些玩教具如:软飞盘,树叶沾画等,让幼儿在感兴趣的独立动手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注意力。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提高幼儿注意力的同时培养了 幼儿的规则意识和竞争意。这些有独特个性的自制玩教具体现了幼儿教师独特的教学个性。老师们通过亲手制作形式各异的玩教具,体现出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动手能力、语言能力、情感态度、科技知识等方面的教学要求一个教师的语言艺术对于牢牢吸引幼儿们的听课注意力则是最为重要的。因此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提问知识都要准确、生动,还要有重点、深度。这样孩子们无论是上课状态,还是上课效果都会很好。最基本的是知识的准确性,如果不准确,给孩子们的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印象,只能是分散淡化幼儿的注意力,根本谈不上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一些知识概念更要注意。当然具体实施需要很强的技巧性,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最好采取一种孩子们能够接受的语言方式进行对话,孩子就会有一种亲近感,语言生动有趣则会最能够感染幼儿,激发幼儿的听课热情,也最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为教师的风趣幽默最能打动孩子的心,从而吸引住孩子。但一定要注意掌握适度,不可滥用,否则就会物极必反。教师无论在上课还是在生活中,声音都要有变化,只有高低起伏的声音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在讲故事的时候,不仅教师的声音要高低起伏,还需要音色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如果一个教师注重突出重点,那么课前对于知识已经去粗取精,做了精加工,于是在孩子头脑中得到的印象自然就会既简单又清晰,这样孩子们就会很容易引起注意。而且由于孩子们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骨架”部分,这对于孩子主动去添加知识的“肌肉”部分已经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从而更加有利于幼儿对学习注意力的保持和加强教师对于知识的显现缺乏深度,孩子

  所接受的知识就十分平淡浅显,这对于孩子注意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幼儿就会缺乏足够兴趣,觉得学不到什么东西。因此一个教师如果学问精深,又善于表达,能够深入浅出,使孩子觉得通俗易懂,就能够吸引住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对知识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和理解,从而更利于知识掌握。总之课堂上教师只有紧紧抓住了孩子注意力,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够有实质性的进展,从而才能够有幼儿学习效率的全面提高。

  四、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每组织一个教学活动时,都要围绕活动所需来创设环境,不添加任何与本节活动无关的内容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在授课中教师要巧妙地去引导幼儿的注意力,及时进行注意力的转换,同时授课的时间不宜太长,按标准的时间来上。上课中,只要发现孩子有一点点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奖励和鼓励,给孩子创造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帮助孩子成为主导的学习者,从而享受学习的快乐,避免注意力的转移,最终让幼儿在一个很好的氛围中学习。

  五、用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教学改革虽已经进行多年,但却因过于强调听说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教学中仍存在诸多方面的实际问题,如教学观念陈旧、教材单一等。在幼儿课程教育中,有效地开展快乐教学法,以全新的途径来实现发展快乐教学法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两大主题的今天,加强和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带动快乐教学法在幼儿课程教育的开展,促进幼儿全面认识当今世界的形势,增强爱国主义和国防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六 从幼儿的兴趣入手, 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兴趣是人们探求事物。和进行活动的动力,是产生和保持注意力的主要条件。无论是谁,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都会注意力集中,很投入、专注,幼儿也是如此。"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幼儿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总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即使疲倦和辛劳,也会心情愉快而兴致勃勃,当遇到困难时,也绝不丧气,而去想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

  如在区角活动中,有的孩子对智力拼图特别感兴趣(智力拼图属益智玩具,具有开发智力发展幼儿逻辑思维功能,是富有挑战性的游戏),在操作智力拼图过程中,多次因遇到困难被迫终止,但幼儿没有放弃而是反复拆拼,每当解决一个困难时,幼儿都会开心地笑一笑,对于身边的小朋友则表现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由此可见, 幼儿的注意与兴趣有密切关系。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应该把培养孩子的兴趣与培养注意力有机结合起来。在教授孩子知识时,教师应采用形象化、趣味性的游戏教学。如在数学活动中,要求幼儿掌握数的概念或学习几何形体时,我们除了使用生动有趣的直观教具外,还可采取游戏等幼儿感兴趣的方法,如通过"学做机器人"的游戏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几何图形,来激发幼儿兴趣同时逐渐形成稳定和集中的在日常生活教育中,幼儿注意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其具体实施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可根据孩子年龄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幼儿注意力。

  幼儿是认知主体,任何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提高。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主张既要重视外部刺激,又要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教学就是要通过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来影响和促进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达到更理想的学习效果。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

  有力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幼儿注意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 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协调发展;表现为人的良好的健康个性、健全人格自由的充分的发展。这当然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追求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离不开调动幼儿有效参与课堂认知的教学过程。可见,幼儿注意力的发展,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益,还能培养人的能力,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课题结题报告1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是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和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产生的一个教育前沿课题,开展这一课题研究活动是为了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根据瑶海区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我校于20xx年9月申报了瑶海区教育局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学院合作研究的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 的子课题,经过瑶海区教育局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学院的审批,成为瑶海区首批18所“东北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实验校”之一。在瑶海区教育体育局和东北师范大学专家组的领导和指导下,学校领导和老师经过近五年来的摸索和实践,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之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酝酿了有益的反思。现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课题结题工作报告。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本课题从课题申请批复后,学校课题组立即组织制定具体实验方案,本着严肃认真积极主动的精神开展课题研究,按照研究计划,分步实施,研究人员各司其职,力求做到研究工作有条不紊。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领导课题研究工作。

  主要参与人员中有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及一批专业扎实的中青年学科教师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水平精湛的教师,他们大部分在本学科教学领域多次参加各级教学业务大赛并获奖,同时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都已熟练掌握网络教学技能和多媒体软件制作技巧,有理论和技术能力参加本课题实验研究。

  2、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研究内容。

  (1)整合模式的研究:具体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改革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等提供技术支持。研究各学科各种课程类型可能的教与学模式。发掘、总结并评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帮助教师在理解、迁移的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学设计水平,积累相关教学经验。总结并评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探索常规教学手段存在的困难,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困难的模式,研究各学科教学软件资源的应用方法。

  (2)学习资源及案例的研究:具体研究基于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教学应用,加强学习资源网站的建设,突出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及形成整合课的教与学模式分析研究。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研究学科教学效果定位、评价基本方法、具体项目;研究评价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有效方法。

  (4)信息技术应用于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培训研究:根据我校的校情和具体教学需求,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培训,研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培训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管理

  1.组织管理

  设立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和对各类专题、子课题进行指导和管理。

  2.课题活动管理

  (1)课题核心组每月一次例会制度,交流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前期研究的经验,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作出决策。

  (2)课题组全体成员每季集中活动一次,汇报、交流课题研究及实验情况,解决研究中碰到的各种困难,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课题组每学年组织2--3次大型探讨课活动,推广阶段性研究成果。

  (4)各学科课题组负责人根据研究需要,进行正常的课题研究活动,可不定期交流研究情况,总结研究成果。重点、难点问题可集中力量攻关,课题领导小组做好协调工作。

  3.课题资料管理

  (1)资料管理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方式,课题组定期进行收集、整理。

  (2)各学科课题组应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及时将研究资料和成果提供给课题组。

  (3)实行资料信息网上共享,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人员都能够使用对方的资料。

  4.课题经费的管理

  本课题作为学校的中心课题,从学校科研经费中支付课题研究的正常开支。 课题研究过程中必然对校园网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将根据需要确保校园网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到位,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对教师的培训费用应作为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由学校财务部门按规定报销。 对课题研究经费的使用,应本着厉行节约、严格管理的原则使用,执行财务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三、课题研究主要流程及相关活动的开展

  (一)研究准备阶段

  1、组织教育理论培训,加强教师理论储备,提高课题研究能力。

  建立领导小组,深入学习讨论,更新观念,全面发动,造成舆论。设计论证实验方案,落实到各教研组,培养骨干教师,壮大科研积极分子队伍,年度第一学期,课题组组织了四次教研活动,先后下发了20多篇理论文章和《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到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国内课程整合的最新信息到国外的发展情况,大量教育科研的前沿理论材料都由课

  题组下发到课题组成员手中。校长还集中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三次理论培训,从研究性学习到课程整合,从新课程理论到“3+x”改革。再到校本课程的开发。

  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统一学习课程整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观摩优秀教学案例。进行实验小结,交流实验心得体会,撰写实验论文和实验总结及经验。其中重点学习了《信息素养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案例》、《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课程整合培训教程》、《校校通工程---应用篇》等著作和相关教学理论。使实验教师在信息素养和课程整合理论与教学设计等方面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和教学实验目标。为推进实验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派出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参加区教育局、东北师大联合组织的课题开题会议、在长春组织召开的课题辅导培训会议、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课程整合学术研讨会,同时积极与兄弟学校合肥38中、合肥55中、行知学校、东北师大附中等探讨、交流、研究课程整合的实验工作,同时还邀请东北师大专家解月光教授、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刘晓中教授、刘茂森教授进行理论辅导和具体指导课题工作的开展。

  2、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首先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以适应课程整合教学的开展: 提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目标:教师要掌握常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如文字处理、数据统计、课件制作、网络应用,在培训的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意识转变观念。

  优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整合理论学习、教育教学资源获取、教学软件应用、教学素材的处理和开发、网络应用。

  活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方式:针对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求的不同和技术素质的不同,教师的培训划分四个层面,制定四项制度、坚持六个结合。四个层面:专业层、提高层、普及层、管理层;四项制度:课题组长负责制、学科课题组研究制度、结对研究制度、奖励制度等;六个结合:专家讲学与外出学习相结合、重点培训与全体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校培训与学科组培训相结合、典型引入与榜样示范相结合、培训、考核、评比、奖励相结合。

  通过培训,使教师加深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水平;促进了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逐步进行网络化管理,并努力向数字化校园迈进。通过培训,培养锻炼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了条件。

  其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设置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坚持开足、开好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为开展课程整合,实现信息化教育打下技术基础。

  3、开展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为课程整合实验搭建研究平台。

  学校领导高瞻远瞩,提出积极抢占现代教育技术制高点,强化网络环境建设,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争创全国百强示范校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

  为适应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学校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组建了校园网络,加强了硬件环境建设,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硬件平台。

  (首先建设千兆校园网;通过光纤连接教学楼、综合楼、艺体馆、实验楼,共计900余个节点,全校每个教师配备1台联想P4电脑,形成了覆盖整个学校的校园网拓扑结构,保证了教学信息100M高速传输到桌面的需求;网络出口通过10兆宽带连接因特网,通过2兆数字电路连接教育科研网,保证教师高速、准确、快捷获取教学信息。

  其次组建四个学生微机室和一个电子资料室,全部配备联想P4电脑,可容纳240名学生同时上课;其中包括专门学习微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个体学习式机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主要功能的机房;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机房等三种形式。

  再次为适应网络教学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学校50个教室全部进行多媒体化改造,安装电脑、视频展台、液晶投影仪、电视机、电动屏幕和音响设备等,全部实现网络化多媒体教学。使信息技术真正走进了每一个教室,使之成为开放的课堂、广阔的教育空间。先进的信息技术硬件环境的建设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搭建了坚实的基础平台。)

  以上仅供参考,请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补充。

  4、多种渠道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储备。 资源库建设原则:采购+网络下载+教师自建三结合的原则。

  为确保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我们首先采购了成套教学资源安装在服务器上供全校老师使用;同时各组教师通过网络下载大量多媒体教学资源,并且进行分类保存,形成大量教研组教学资源;另外,最主要的是学校教师通过培训,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根据教研组需要,分工合作,分单元划类型,自制教学课件和教学网站,组内教师共享使用,共同完善提高。通过以上三中途径组建了教学资源平台系统,保证校园网为教师学生开展课程整合研究提供海量教学资源。

课题结题报告15

  结题报告是对整个课题研究项目行动的综合表述,是课题研究资料中最具价值也最为系统的表述性文本。一篇结题报告,就是一份相应课题研究的答卷主件,亦如一本专著的拓展性目录,必须要结构性地回答所有关于对应课题研究的基本问题。通俗地讲,就是要回答清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去的?”“抵达了吗?”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根据本人多年课题研究与科研管理的经验,要基本说明研究情况,结题报告中以下的一些版块不可或缺,标注“*”者,尤应重点阐述。我们可以把这些基本版块称之为“八股”,但绝不能僵硬地理解为类似于科举考试答卷的固定格式,现实中,课题研究各不相同,结题报告的具体表述没有统一的模式。但课题结题报告的“八股”,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厘清关键概念,找准项目定位,审视研究设计,回顾探索历程,梳理研究成果,反思实践行动。此“八股”类似于结题“述职”时必须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指引课题组规范判析自己的研究实践。如何在“八股”基础上亮出本课题的独特视角、学术内涵、实践根基和成果价值,就有赖于结题报告的灵动撰写了。在“规范”基础上的“灵动”表述,考验着课题组的学术思考、逻辑统筹和实践落实。

  为具体加以说明,以本人撰写的“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报告为例。

  一、课题的提出(研究背景、课题的缘起等)

  此版块主要交代课题研究的起因和基础,文字表达宜简洁、明了,要紧扣课题名称中的核心关键词,依据相关背景因素中的不同层次,逐层解释。

  例如“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

  1.课题研究的背景

  第一,课程改革宏观背景。(略)

  第二,课程实施操作困难。(略)

  2.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式实践,构建一个研究型的课程实施共同体,促进我市各个区域之间、各个组织单元之间(教育行政机构、教学研究单位、基层学校)有效联动,开发课程资源,组织区域性指导,在课程门类、课时安排、内容呈现、教学组织、学习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提供材质辅助、技术服务和精神激励,全面有效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尝试通过实践研究,推动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启动、全面实施并最终达到常态化、规范化操作,真正实现该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这一部分一般以背景因素中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为序,可以涉及教育发展趋势、课程改革精神、学校教育诉求、区位办学优势、学校发展规划、本校研究基础等。着重强调本项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研究本身所承载的一定角度的历史使命,忌东拉西扯、盲目攀高。

  二、概念界定

  该版块极为重要,堪称研究报告之“凤头”。可以理解成对课题名称的特定注解,第一时间帮助结题报告的研读者确认课题组的研究定位,表达及思路宜前后贯通,细致确切。可以从课题名称出发,将关键概念层层析出,从重要到次要,逐个厘清。

  例如“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中主要有三个概念: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②课程资源建设;③区域性。

  显然,第②“课程资源建设”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对此概念要重点释义。首先,说明了其一般定义,即“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的信息来源以及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涵盖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次,增加了本课题研究对“课程资源”概念的特定的拓展性理解:“我们认为,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要素。在该全新课程实施之初,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广泛存在,所有有助于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人力条件都属于课程资源。”第三,进一步阐明本课题的“课程资源建设”方向,即“重在将所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纳入课程管理的视野,视教师和学生为最直接的课程资源,结合国家课程的规范,遵循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质和精神,开发多样的课程实施条件,在活动素材开发、课程实施管理、教师专业培训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切实推进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程。”

  通过上述结构性界定,本课题的“课程资源”内涵了然于目,即“一般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过程中必须且特有的课程资源(课程发展环境、课程管理方式、专业师资素养等)”,不仅暗示了本课题的创造性,也为之后的研究工作实施和研究成果汇报做了铺垫。

  三、理论依据

  这部分重点介绍课题研究的相关指导性理论,要求体现科学性、相关度。一般涉及高位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基本理论流派的相关理论,也可以是中位的相关教育政策和教育教学指导纲要,还可以是低位的同一领域其他研究业已证明有效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之“理论依据”分层表述如下:

  1.耗散结构论与教育变革、课程改革。

  2.信息论与课程资源建设。

  3.系统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环境的创设。

  4.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理论。

  (1)“课程”的本义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点的理解;

  (2)课程的分类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

  (3)新课程的“合成课程”思想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程要素。

  5.教师论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程意识。

  6.管理学理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管理。

  (1)管理职能理论;

  (2)权威结构理论;

  (3)行为科学理论;

  (4)双因素理论;

  (5)管理的Z理论。

  现实中,部分结题报告要么缺失此版块,要么撰写内容大而无当、不靠实。回避理答理论支撑性问题,会影响课题研究的学术性品质,使“研究”显得缺深度、少理性,容易流于一般意义上的“工作”。过度“装潢”,则又会产生涂脂抹粉之负性功效。要解决此类问题,仅靠最终报告撰写者的个人修养和技巧是不够的`,必须要课题组集体在研究定位方面作深入思考,拓展视野,寻觅适切的指导性理论,继而认真组织相关的理论学习,切实感受理论的核心思想并在现实中做应用性探索。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此乃结题报告之“猪肚”,整项研究行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实践性集中在此环节展示。

  “研究目标”部分主要指明方向和意愿,表述宜条目化,每一条三、两句即可,条目之间一般要呈现递进关系。

  “研究内容”的本质是课题组对自身课题研究定位的再审视和工作的任务化,要与前文中的“概念界定”和后文中的“研究成果”形成呼应,承上而启下。可以“研究内容1、2、3”的形式加以说明,也可以直接陈述子课题的分类,如“子课题1”、“子课题2”等。具体表述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研究内容的划分要科学,无原则性错误;第二,研究任务的分配要合理,忌大而无当;第三,各项任务之间要有逻辑关照,子类别的“集合”要能够很好地解决研究问题,而子类别之间尽量避免或减少交叉,互为“补集”;第四,子课题的名称要细致斟酌,体现研究定位;第五,通常在子课题名称之后,再用简短的话语辅助说明主要研究的子内容或侧重点。

  以“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为例。

  研究目标:

  1.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特征为价值标准,建设主题型活动资源,并将该课程的核心价值以及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贯彻在学校课程体系之中;

  2.积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活动素材,形成资源开发的基本操作规范,降低一线教师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难度,鼓励教师在素材基础上精心进行课堂教学和活动指导,并关注活动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

  3.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性管理范式,为各县市、区和基层学校提供组织实施该课程的基本要领及多样化选择;

  4.探索区域性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科任教师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缓解学校课程实施的师资需求;

  5.充分发展教育信息与相关技术,发挥教研室推动新课程实施的技术指导功能,致力于将教研室建设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中心。

  研究内容(子课题设计):

  子课题1: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潜质资源调查。(略)

  子课题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活动素材开发研究。(略)

  子课题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性管理研究。(略)

  子课题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培养研究。(略)

  五、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将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一一呈列。建议在列举研究方法名称之后,用简洁的语言点出科研方法的定义,更要个性化地补充介绍本项研究进程中此类科研方法的运用阶段和具体功效。

  以“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为例。

  主要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体框架,结合文献资料法、田野工作研究法、校本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以下分段简述各类科研方法的具体实际运用。略。)

  研究方法的恰当选择和科学运用是研究结论科学性的重要保证。要突出表明研究结论来自于“科学探索”而非单纯意义上的“经验总结”。部分课题的特色就在于其独特鲜明的研究方法,那么,结题报告中的匹配性科研方法及其具体运用就要大书特书了,如“……的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法)、“……的案例研究”(个案研究法)、“……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法)、“……的跟踪研究”(观察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六、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就是研究工作的规划图和进程表,安排要合理,推进要规范。基本包括阶段时间、阶段任务、具体负责人、阶段性成果等要素。可以分段说明,也可以用表格形式呈现。时间划分宜粗不宜细,至少是以季度或半年为界。

  此版块撰写难度不大,省略例举。

  七、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篇幅基本要占整篇研究报告的1/2及以上,甚至可以说,报告中的其他版块都是为“研究成果”做铺垫当配角的,如同在上完开胃菜、冷盆、普通热炒之后,接下来呈递的就是特色看家大菜了。

  特别要提醒的是,相关研究论文等等,其本身并不是研究成果,而只是承载研究成果的系列文本而已,因此,切忌以简单陈列论文发表、活动获奖、校本教材等篇目来代替真正的“研究成果”。要立足于课题的整体设计、系统落实,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也就是要将研究进程中大家思考的问题、搜索的资料、有益的尝试、科学的验证、确切的结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表达出来。总课题组要综合提炼多篇相关论文的系列观点,整合性匹配性表达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表述分类相当重要,建议结合研究内容展开相应阐释。各段文字要精心拟就小标题,用词要审慎,既能精准体现研究收获,也能经得起专家质询。结合小标题展开具体说明,文字要通透,忌语焉不详、模糊不清,忌滥用大词和花哨的形象性的表达。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的研究,也可以案例形式辅助说明各项成果,只是必须要清楚,“案例”自身的完整性并不重要,关键在于用好案例的对应环节来匹配性地说明成果。案例过于庞大的,可以“参见附录1、2”的格式加以注明。

  “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表述如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其特色在于从实践操作角度切入,在课程理论和课程实施的结合点上,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深化理论,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内涵发展与课程的目标指向融合起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实施与课程的具体落实贯穿起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操作与课程的规范实施统一起来。

  主要成果列举如下:

  1.理性认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了科学、全面的理性认识,进一步明确了该项课程实施的价值和意义。

  2.操作指导:形成了适合本区域的、具有合理性的操作建议,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落实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

  3.文本成果:课题组成员有数百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和获奖,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课题结题报告】相关文章:

课题结题报告02-23

中班课题结题报告11-29

心理课题结题报告01-20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02-15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12-07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07-24

交通文明课题结题报告11-16

体育课题结题报告03-28

地理课题结题报告11-29

课题结题报告15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