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调查报告

时间:2022-04-07 16:20:28 报告 我要投稿

老年人心理调查报告

  在当下社会,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年人心理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老年人心理调查报告

  老年人的行为习惯:

  1。老年人都习惯早睡早起

  -老年人的生物钟已经开始定点了!除非他更改睡觉时间!

  2。老年人习惯性便秘

  -习惯性的在厕所里打发时间,非要大便不可!

  3。老年人喜欢清闲着

  -中意吃早茶,散步,找老朋友一起聊天,种花等等。

  4。老年人行为举止有时或者常常表现得像小孩子

  -老人开始功能衰退,固执、多疑、自私

  老年期的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和过程,要研究老年人在进入老年期后出现的心理变化,首先应了解什么是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统称,那么,要研究老年期的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状况,就要分别从老年人的心理过程和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等角度来着手,研究老年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智力、情绪、情感、性格、需要、兴趣、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变化。

  (一)老年人感知觉的变化

  人的心理活动是外界刺激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的结果,没有感知觉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心理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感知觉是论述所有心理活动的出发点,老年期的心理变化也是从感知觉的渐变开始的。老年期感知觉变化的一般特征是:各感觉系统出现普遍的退行性变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敏锐度下降,感知时间延长。在第二节中,我们已经详细介绍过老年人的感觉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的生理变化,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只举些例子来说明。

  1、视觉老年人的视力水平,在60岁以后急剧衰退,据统计,70岁健康老人的视力超过0.6的只有51.4%,其中近距离视力比远距离视力减退得更为明显,出现所谓的“老花眼”,老人们读书看报时常常要将书报拿得远远的,或者需佩带老花镜(凸透镜)来纠正。

  2、听觉听力上,老年人的高音听力比低音听力衰退得更显著,这就是为什么老人更喜欢听中音和低音音乐的原因所在;而且,老人对声音的辨别能力也在减弱,特别是在不良听觉条件下或有噪音背景的情况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现,与家人一起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旁边有人闲谈时,老人对电视情节的理解能力往往会下降。

  3、味觉我们常听到老人抱怨现在的食品食之无味,事实上,食品的味道并没有变差,而是老人对甜、酸、苦、辣、咸五种味觉要素的敏感程度减退了,因此,老人往往错误地认为过去那些美味的食品现在都变得乏味了。老人对食物的抱怨还有一个可理解的原因就是嗅觉功能的衰退,老人对食物散发出来的香气的感受性变差了。

  4、皮肤感觉老年人的皮肤感觉也逐渐老化。比如触觉,老年人的眼角膜与鼻部的触觉降低得较为明显,所以,他们对流眼泪或流鼻涕常常毫无知觉,需要别人加以提醒。在温度觉方面,老人对低温的感觉变得迟钝,因此有些老人在室温降低时也往往不觉得冷。

  (二)老年人记忆的变化

  记忆是指人们将感知过、思考过、体验过、操作过的事物的印象保持在头脑中,以后又在一定的条件下以再认、再现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回忆起来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的研究认定了记忆和年龄之间存在这样的一种关系:假定18-35岁的人的记忆成绩为100,那么,35-60岁的人的记忆成绩就为80-85,60-85岁的人则为65。可见,人的记忆随着年龄增加而有所下降。

  老年人的记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记忆过程来看瞬时记忆(即保持1-2秒的记忆)随年老而减退,短时记忆(即保持1分钟以内的记忆)变化较小,老年人的记忆衰退主要是长时记忆(即所记内容在头脑中保持超过1分钟直至终生的记忆)。实证研究发现,老人对年轻时发生的事往往记忆犹新,对中年之事的回忆能力也较好,而仅对进入老年后发生的事遗忘较快,经常记忆事实混乱,情节支离破碎,甚至张冠李戴。

  2、从记忆内容来看老年人的意义识记(即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保持较好,而机械识记(即靠死记硬背的记忆)减退较快。例如,老人对于地名、人名、数字等属于机械识记的内容的记忆效果就不佳。

  3、从再认活动来看老年人的再认活动(即当所记对象再次出现时能够认出来的记忆)保持较好,而再现活动(即让所记对象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记忆)则明显减退。

  由此可见,老年人的记忆衰退并不是全面的,而是部分衰退,主要是长时记忆、机械记忆和再现记忆衰退得较快。以美国前总统里根为例,他在晚年时患有严重的老人痴呆症,记忆力急剧下降。当里根的养子去探望他时,里根常想不起养子的名字,只当他知道他是谁时,才紧紧地拥抱他。里根对他的护士说,他觉得前来探望他的前国务卿舒尔茨好像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但又记不起他叫什么名字。里根的这一系列表现说明,老年人记忆力的减退主要是信息提取过程和再现能力的减弱,而识记的信息事实上仍然可以很好地保持或储存在大脑中。根据以上生理规律,如果能够经常提醒老人回忆往事,是有助于减缓记忆力的衰退速度的。

  当然,记忆力的下降也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方便。例如,有的时候眼镜明明架在鼻梁上却到处找眼镜,出门经常忘带钥匙,烧开水不记得关火,饭煮熟了却忘了关煤气,记忆不好在无形中甚至增加老人的危险。

  (三)老年人智力的变化

  智力是大脑的功能,是由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各种能力有机组合而成,主要包括注意、观察、想象、思维、实际操作和适应等能力,其中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它保证了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智力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点,它是在人们具体的行为活动中显示出来的。

  老年人的智力是否衰退,这是老年人十分关心的问题。科学研究发现,人出生时的大脑细胞有140亿个左右,随年龄增长,人的脑细胞不断死亡。进入老年期后,脑功能逐渐衰退,但由于生存着的其它脑细胞的代偿作用,大脑的活动功能仍能维持,保持正常的智力。

  老年人的智力并非人们所以为的那样会全面退化,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所衰减。有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可以分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两种。晶态智力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它与知识、文化、经验积累和领悟能力有关。例如知识、理解力等,由于老年人阅历广,经验多,这种智力易保持(甚至会增长),只在80岁以后才有明显减退;液态智力主要与大脑、神经系统、感觉和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关。例如记忆、注意、思维敏捷性和反应速度等,这种智力减退得较早,也较快,一般在50岁以后就开始下降,60岁以后减退明显。以上两种智力的变化并不是平行的,也就不能笼统地说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老年人的智力是部分衰退而非全面衰退,还体现在老人的动作性智力下降得较为显著,60岁就开始衰退,而语言性智力则保持得较好,80岁以后才有明显地下降。例如,在舞台上看到许多老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到年迈时仍然“宝刀未老、威力不减”,但动作表演能力就难免有些“力不从心”了。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事实上,我们不能否认,老年人一生阅历广博,经验累积,具有丰富的智慧。老年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精细程度,对复杂事物的高度洞察力,与中、青年人的智力水平相比并不逊色。许多事例证实,很多人在晚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在古稀之年创立了“新人口论”,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81岁时获得了他的第1033项发明专利,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90岁时还在绘画雕刻,孙思邈在百岁高龄完成了他的第二部医学巨著《千金翼方》等等,不胜枚举。

  有人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内的名人进行过年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60岁以后出成果的人数比例从高至低依此为:哲学、医学、美术、文学、自然科学等。可见,凡与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即晶态智力)关系密切的领域较多出现大器晚成的学者和科学家。换句话说,老年人的智能有着很大的可塑性和提升的空间,活到老,学到老,是可以增进老人的智力水平的。通过持之不懈的学习、锻炼和积累,往往可以使老年人的智力水平发挥得更好、更充分。

  (四)老年人情绪、情感的变化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与周围环境不断互动,与现实事物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对现实事物也会产生一定的态度,这些态度总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喜、怒、哀、乐、惧、爱、恨等,情绪、情感指的就是这种内心的主观体验。

  进入老年期后,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老化和健康状况的衰退,离退休后脱离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家中子女又逐渐独立并成家立业,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角色地位发生了较大改变,因此,老年人的情绪和情感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其一,老年人关切自身健康状况的情绪活动增强。随着年龄增长,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老年人变得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对于疾病较为重视。尤其是老年女性,怀疑自己患病和有失眠现象的显著多于男性。

  其二,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情绪表现和情感流露更倾向于控制。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如遇喜事,他们不再欢呼雀跃,如遇悲事,也不易痛苦流涕。

  其三,消极悲观的负性情绪逐渐开始占上风。例如,提及社会中的腐败和不道德现象,老人就常抱怨世风日下,今不如昔;谈到舒适享受,老人往往只感叹“只是近黄昏”。一项调查显示,在描述自己情感的用词中,老年人用以表达喜悦情绪的用词明显少于中青年人。

  一般来说,老年人比较多地表现出下列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1、失落感失落感即心理上若有所失、遭受冷漠的感觉。离退休后,老年人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从工作单位转向家庭,他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较之以前显得陌生,加上子女“离巢”,过去那种热情、热闹的氛围一去不复返,对新的生活规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适应,一种被冷落的心理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2、孤独感从客观上讲,由于子女逐渐独立,老年人又远离社会生活,自己体力渐衰,行动不便,与亲朋好友的.来往频率下降,信息交流不畅,因此容易产生孤独感。在主观方面,老年人具有自己既定的人际交往模式,不易结交新朋友,人际关系范围逐渐缩小,从而引发封闭性的心理状态,这是老年人孤独情绪形成的重要原因。有专家曾对13693名城市老年人调查,发现40%的老人有孤独、压抑、有事无人诉说之感。

  3、疑虑感尽管年岁日增,但老年人常常自觉经验丰富,才能不凡,一旦退休就无从发挥,自尊心受挫,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于是空虚、寂寞、受冷落之感袭上心头,往往误以为自身价值不复存在,久而久之就会低估自己甚至看不起自己,这种自卑感一旦形成,老年人就会经常对自己产生怀疑,忧心忡忡,表现出过分的焦虑。

  4、抑郁感以上失落、孤独、自卑、疑虑的情绪情感对于老年人的心理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容易遭受挫折,不顺心、不如意之事时有发生,例如,遇到家庭内部出现矛盾和纠纷,子女在升学、就业、婚姻等方面有困难,自己的身体又日趋衰落,疾病缠身,许多老人就会变得长吁短叹、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者郁郁寡欢,这些都是抑郁的表现。

  5、恐惧感随着身体的老化,老年人变得越发害怕生病,一方面是担心生病后自己生活难以自理,给家人和晚辈带来麻烦,变成家庭的累赘,另一方面,一旦生病,特别是重病,老年人似乎就感觉离死神不远了,因此,老年人对疾病和死亡通常会产生恐惧感。

  (五)老年人需要的变化

  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物性的需要和社会性的需要两种,一般来说,进入老年期以后,人的生物性需要降低,表现在老年人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缩减,性欲也有所减弱,但在社会性需要或心理需要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我们把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老有所养《论语》有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安之”,即让老人过上安定的生活,使之老有所养。老有所养是指人年老后丧失全部或部分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时有子女等后代赡养和照顾。具体来说就是无衣食之忧,无住行之虑,生活上有人给予照顾和扶助。老有所养是老年人最基本、最低层的心理需求。

  2、后继有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儿孙满堂被认为是老人幸福的标志之一,即所谓“多子多福”,相反,“无后为大”,无后为不孝之最。在当代老人中,仍有不少人希望家庭人丁兴旺、枝繁叶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接近生命历程的尾声,这种愿望就越强烈。这种愿望常常反映在许多民俗之中,例如,在儿孙结婚时必备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取其“早生贵子”的谐音。自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已在逐渐改变,许多老人更注重于后代的素质,而不再是数量的多少。因此,不少老人在退休后甘为照顾下一代而充当家庭教师和保姆的角色,虽操劳辛苦,但乐在其中,他们希望能给儿孙以最好的照顾和教育,希望他们长大后能有出息,以实现其后继有人的心愿。

  3、老有所归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有归属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时,家庭完整,父母在世,这种需求表现为对家庭的依恋和对父母的依赖;而进入老年期后,子女纷纷“离巢”,家庭的完整性被分割,老人的孤独感油然而起,这时的老人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以排解孤独。正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许多老人在退休后都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安度晚年。这体现的就是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

  4、老而有爱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老年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从夫妻关系来看,老年人对爱情的需求并不比年轻人少,只是他们用老年人特有的更深沉的依恋方式取代了年轻人那种轰轰烈烈的热恋。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对于老年人来说,爱情在老年夫妻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相敬如宾、相互扶持和照顾。当然,老年人不仅需要夫妻之爱,也需要子女的关爱。子女过于投入自己的事业和小家庭,疏忽了老人,往往会使老人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充分享受天伦之乐,拥有亲情的精神支持,是老人最大的幸福和欣慰。

  5、老而受尊老年人都有受他人尊重的心理需要,但与中青年人那种因能力、业绩、财富而受他人羡慕和认同的心理需要不同,老年人更需要的是别人能够听取他的意见、看重他的经验、肯定他的过去。实际上,这种尊重经常反映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礼仪中。例如,出门让老人先行,坐车为老人让坐,赴宴时让老人就上座等,对于这些照顾,老人其实可能并不真正在乎,重要的是从这些细节中老年人获得了一种受人尊重的心理满足。但是,老人也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尊重年轻人,不能倚老卖老。

  (六)老年人兴趣的变化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特别是新事物表现出的热情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老年人兴趣方面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淡化、对事物的关注面趋于狭窄,对新事物缺少激情。由于老年人见多识广、经历复杂,加之高级神经活动反应的减。

【老年人心理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关心老年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1-16

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范文(通用5篇)03-24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01-15

老年人悼词12-15

老年人再婚祝词02-09

社区老年人活动简报09-08

老年人再婚婚礼祝词01-06

雇佣老年人劳务合同02-18

村老年人协会章程09-04

社区老年人协会章程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