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感悟

时间:2023-04-25 19:08:51 感悟 我要投稿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通用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时常会受到启发,对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感悟,这个时候,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记忆这些感悟。那么,感悟文章到底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感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通用15篇)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1

  学龄前,我和其他小朋友们就一起诵读过《弟子规》很长一段时间,那时候的我是“多了记性,少了悟性”:我虽然把它全背完,但是却并不知其义。妈妈告诉我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的,《弟子规》就是这样一个载体。

  上了小学,我又开始重读《弟子规》,我渐渐感悟了它的涵义,真是受益匪浅。妈妈说现在的我是“多了悟性,少了记性”:从书中让我知道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化,传统美德也需要我们传承。

  《弟子规》不仅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还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我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鞭策自己的行为准则有了尺度、增进了自己为人处世能力。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它还教了我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使我成为有用之才。

  读《弟子规》的.同时,我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还有一定的差距。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品位,这才会赢得别人的赏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诵读《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呢?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2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家好!我是来自惠民一实黄冈小学三年级一班的国学小名士——董正盛。”我也想像参赛选手一样自豪的介绍一下我自己。 刚开始看《国学小名士》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知识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他们竟然也能对答如流,真被他们惊人的记忆力、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现场应变能力惊呆了。其中有一期中的参赛选手杨震竟然和我们是同龄人,仅仅上三年级就敢上台与初中、高中的大哥哥、大姐姐比拼,太佩服他的勇气了。我是一个不太爱表现自己的人,平日里有类似的'展示活动,我都不愿意主动参加,看了《国学小名士》以后,我也想向杨震学习,抓住机会,锻炼自己。 爸爸妈妈告诉我,《我爱记诗词》和《名家对对碰》更多的是考察参赛选手的国学知识储备,有不足可以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弥补。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平时多注意积累,多留心就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知识是简单的,但是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的生活中,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就不容易了。所以我更喜欢《美德大考验》,桔子捡不捡,垃圾桶扶不扶,通过别人的表现可以反思一下自己,从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

  在观看《国学小名士》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日常

  礼仪,比如吃饭的时候必须长辈先入座,还要照顾身旁的人,多帮别人斟茶倒水,餐桌上不要大声讲话,筷子尖、茶壶嘴儿不能对着别人等。恰好过春节,我将这些礼仪直接用到了生活中,得到了长辈们的表扬。

  《国学小名士》的比赛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它留给我的启示将伴随我成长。我将时刻以国学经典激励自己,努力成长为一名“知行合一”的国学小名士。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3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观后感今天我收看了山东少儿频道播出的《国学小名士》栏目。这一期,小名士走进了孔府当讲解员,背古诗词,品读诗文里的美丽中国。

  以前我背小古文和诗词,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今天我看了这个节目,让我受益匪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果然说的不错。85名小选手走进“曲阜孔子文化园”,在孔子游学讲座的旧址进行演讲,知行合,学以致用,背诵经典诗词,传承中国传统美德。我被小选手们的表现深深震撼了,我的内心备受鼓舞,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要努力学习古诗词,来丰富我的知识内涵。

  一山一水一圣人,山东圣名传天下。我的家乡山东在古代涌现许多名人,如孔子、孟子等,都是古代的文化大家。作为老乡,我感到非常自豪。慢慢的我也爱上了古诗词,爱上了传统文化。名家流传下来的精品诗词是那么优美,脍炙人口。作为小学生,我们身上承担着将这样精深文化继续传承发扬的责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通过不断的沉淀,留给我们的是艺术的瑰宝。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未来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我们的表现就代表了中国,我们的进步证实着中国这个文化大国正在进步,一步步走向繁荣。学习中国优秀传统知识,弘扬中华历史文化精神是为我

  们的`责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就不会有民族精神。一个国家的振兴,必须以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国学是中国的国粹,作为中国人应该以此为傲。

  同学们,让我们向祖国的璀璨文化走去吧!让我们向古诗词的方向前进吧!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4

  国学,一个并不陌生的词。《千字文》它是由南朝梁周兴嗣取王羲之字迹中不同的一千个字,以四言韵语写成。从南北朝到清末,《千字文》流传了1400多年,是世界上现存的出书最早、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千字文》所含的内容非常广泛,虽然只有一千字,却包括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饮食、居住、农艺、园林、以及祭祀等社会文化活动。

  在我读过《千字文》之后,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刻,那就是:“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意思就是道德树立起来了,名声就会和圣人一样传播到远方,就如同形体端正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

  《千字文》向我们诉说了人生之道,思想之悟,无愧是我们的精神宝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正在尝试着按照它的行文准则去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和时间赛跑才能抓住童年时期的手,时间总是不善待每一个人,悄然流逝,无声无息,你不吝啬时间,它就会对你吝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坚持到最后,必然能成就一番事业。要做时间的主人。不要为那过去的失败而懊悔,不要为那错误而谴责自己,不要为过去的事情而忧郁,过去的将不会再有,拍拍身上的尘埃,去继续追赶时间吧!不要向它臣服,争分夺秒,用我们的行动证明一切!

  这仅仅是它的一部分,却显露出这么多得道理,更何况是一千字的文章呢?无论它的内容是多么的丰富,但是真正的意义在于启迪我们,去付出汗水,改变自我,最终以收获的甜蜜告别苦泪!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通过对《千字文》的学习,我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拓展了我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我还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增强了我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分辨力。

  就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要把时间看的和生命一样重要,不能让一分一秒的`时间从我的掌心中溜走,我要和“时间赛跑”,去追赶它,去超越它……去珍惜它。有些人,每天游手好闲,浪费生命,即使有人告诉他们时间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也是吊儿郎当的,凑凑合合过日子。

  我也发生过这样的事,写作业时,慢慢吞吞的,自从我读了《千字文》一个让我明白时间意义的“朋友”,让我的人生又拥有一条正确轨道的“好朋友”在珍惜时间的同时,我们要勇于追求梦想,为自己的目标前进。为了找到那属于我们自己耀眼的光茫前进。要相信:希望就在前方,就在不远的前方……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5

  最近,徐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中华诵·国学经典》。老师说,这本书很有阅读价值,特别是我们炎黄子孙都应当精读的。书中主要收集编排了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灿烂篇章。它飞扬的文采绽放出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老师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我读了起来。

  这本书上面都有注音我们没有阅读障碍,书中有一小部分古诗我们曾经学习过,读起来很亲切也更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虽然很多没有读过的古今贤文和古诗我们也能结合注释和赏析较好的理解内容,更能让我们在阅读中体会什么是“经典”。那真是一个蕴含着情感力量和感召力的字眼,这经典是我们民族的印记。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人不通古今,马牛而禁裙,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诗的意思是:积蓄很多黄金不如多买些书留给后代使之明白事理。有田不去耕种,仓库就会空虚,有书不去读,子孙就会愚笨。仓库空虚生活就没有了保障。与博学之人畅谈一次,受益胜过读书。一个人如果不博古通今,就想马牛穿上衣。茫茫人海之中,有谁能称得上真正的男子汉呢?酿成美酒只花掉全部钱财是为了购买书笔。

  同学们,你们看,这些经典诗句多么深刻啊,读了这首诗我们谁都明白,留给子孙的最好财富是书,告诉我们最简单深刻的道理是人要学习。这一句句经典话语让我们感受着我们中华民族昨天的`文明,想象着这我们的未来。我们是未来的主人,让我们鉴往知来,传承我们的中华文明!创造文明的新中华!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6

  今天,我看了国学小名士,从中我收获了许多,我知道了很多的诗词、名句,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成语,丰富了我的国学语言知识。

  选手对国学经典掌握的都非常好,诗句都脱口而出,有些诗句我从未听过。我心想,这些哥哥姐姐们真棒哎!我以后也要努力向他们学习,做个勤学好问,好好学习的好学生。

  选手们说的诗句朗朗上口、滔滔不绝,他们的诗词量让我惊讶不已。选手们在台上竞争越来越激烈,你一句我一句,互不相让,我在台下看的赞不绝口。这样我觉得我与他们的差距真大哎!我心里想,以后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登台竞争,也成为他们那样的经典小学士。

  通过观看他们的比赛,我受益匪浅。我在观看的过程中也学到了不少美妙的诗句,那些诗句朗朗上口,美妙无比,使我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些经典诗句,让我感受到了我国五千年的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她像大海上那导航的明灯,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像那茂盛的大花园里的花朵,千姿百态,娇艳欲滴,散发这馥郁的芬芳,沁人心脾,滋润着我的心灵;像一位谆谆教导的老者,在娓娓述说着那悠久的历史和经典,给予我无限的知识,收益终生。以后我要广泛诵读,牢记于心,走进古诗的世界里,去体会我国千古流传下的优美诗词。让我国的诗词一代一代流传下去,让子子孙孙都能体会到它的美妙。我要徜徉于诗海中,去感受中华诗词的博大与精深,去感受文学大家那一篇篇经典佳作,去感受诗人真切的情怀,让这些经典诗句千古流传下去,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瑰宝,让它们永驻我们的心间!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7

  经典,是指传统的,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文化珍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被经典诵读所陶冶,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给后人以文化的熏陶和知识的拓展,能对经典词句做到耳熟能详,这无疑是让我们在享用传统文化精髓的盛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讲述了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能接触到很多人,而每个人又都各有自己的长处值得我们彼此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就像我们班里的`张宇涵她的语文学习成绩特别好连续五年来每次都考全班第一;王梓桐学习努力,做题仔细认真,从不马虎,这正是我需要向他学习的地方,改掉我粗心的坏毛病……真的是让我不由得产生赞叹羡慕之情。同时也激励我以他们为目标发奋图强、扬长避短,做一位敢于争先得自己。

  读了古诗文,使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知识,使我们好似又穿越了历史时空,回到了当时的历史环境中。

  经典诵读是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扬民族精神,张扬中国文化的魅力法宝,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唱起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它是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化身,我们要加强学习发扬光大。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8

  时今,提倡国学教育,在各级学校和社会上普遍引起重视,并出现了学国学的热潮。还通过世界各地设立的孔子学院,传扬国外。国学,原本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等。后来演变成一门学问,称国学。近代称古代的文学艺术为国学。国学以儒家思想和哲学贯穿并主导中国文化,先秦诸子、道家、释家处从属地位。国学是炎黄儿女的魂魄,华夏文明的根基。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史,大浪淘沙留给中华民族的瑰宝,世代传承,灿烂至今。

  在华夏文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在国外被最广泛翻译和阅读的一本国学经典,要数老子的《道德经》了。在德国华裔家庭几乎都有一本《道德经》;在日本《道德经》是企业管理者的案头藏书;在美国一家出版公司以13万美元购买了仅有5000字的《道德经》英文版权。可见《道德经》魅力之大,影响之广。

  鲁迅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史载孔子曾问学于老子,可见老子当时地位的显赫于影响。《道德经》如同甘泉,一朝掬饮,终生受用。

  老子(公元前600年?—公元前47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中国春秋时代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楚国苦县人。相传老子降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和胡子,因此称其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著有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原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不分章节。后来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分81章。《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修身处世的古老《东方经典》。《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揭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德经》道出修身与处事方略。《道经》和《德经》涵盖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内容博大精深,涵括百家,包容万物,成为哲学智慧的宝著。倡导自然无为听天由命,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退让,以为主旨。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无,只有无才称得上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是说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发号施令的德化教育。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物,使民不为盗。”(第三章)不崇尚贤能之人,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看重珍稀宝物,使民众不去做盗贼。“绝圣去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十九章)。杜绝所谓圣明,摈弃不利于民众的智慧;民众才能获得百倍利益。杜绝所谓的仁慈抛弃所谓的道义,民众才能回复子孝亲慈。庄子更主张君主应该无欲、无为、渊静。“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庄子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主张“无为”即不作为;庄子主张人的心灵不被外物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让人们抛弃功名利禄。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是有很深影响的。汉代初的黄老之学以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了秦末动乱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民众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不予干涉或少干涉,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可见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也都曾用无为而治的思想调和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魏晋玄学家通过宣传无为而治,引导人们消极、遁世、清淡,无所作为,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道德经》有众多学者专家译注,就连几位皇帝也竞相写注释。可见老子的《道德经》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倍受青睐。《道德经》的语言简练,有着诗一般的风韵。《道经》开篇论“道”,《德经》开篇说“德”,彰示了《道德经》的核心问题。

  《道德经》第一章(即《道经》的开篇)“道可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众妙之门。”开篇点出“道”,“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内涵,是《道德经》的核心问题之一。“道可道,非常道”即道可以用言语来表述,但不是永恒之道。(这里的“非”即“不是”,“常”即永恒。非常,不作异常、寻常来解释)老子认为,在混沌时期“道”早就存在宇宙之中,混沌初开“道”就在万事万物之中,并且展现出自身的作用,贯穿于其生成,成长,发展壮大,直到消亡的全过程,成为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愿为转移,可为“大道无形”。“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认识“大道”,就得理解“无”与“有”的意义。无,代表混沌初开之前的状态;有,代表混沌初开孕育万物的状态。有是在无之中生出来的,有便成了万物的生母。所以,常常观察“道”之无名无形的玄妙;常常观察“道”有名有形的头绪。妙与徼(徼为边界,引申为端倪,眉目,头绪或来龙去脉)本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共为大道变化来变化去,这就是洞察宇宙万事万物的奥妙之门径。

  《德经》开篇(《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不)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即上等的品德,有上德的人不以德为德,才算真正有德。下德,诚然是下等品德,下等品德的人想有德,且达不到德。上等品德的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下等品德的人要有作为而无以能为。上等仁慈的人而无私心意图,上等义气的人常有私心目的。上礼之人为而得不到回应,就会扬起胳膊让人强从。所以,丧失了道后出现了德,丧失了德后出现了仁,丧失了仁后出现了义,丧失了义后出现了礼。这个礼,是忠信轻薄的表现,是社会动乱的祸首。先见先知者,是道的虚华愚昧的开始。大丈夫应取忠厚而不取轻薄,取实在的而不取虚华,舍弃薄和华,采取厚和实。

  老子一直提倡和追求“无为而治”,但他也不反对有为而治。因为社会大道和大德丧失以后(即“无为而治”),不得不通过有为来维护和恢复社会秩序。因而他认定“道和德”为无为;而道丧失以后出现德,德丧失以后出现仁,仁丧失以后出现义,义丧失以后出现礼,这德、仁、义、礼为有为。

  老子的思想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告诫人们“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意思是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得从身边琐碎的小事做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这几个排比句子,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成就大事业,不是一蹴而蹴就能成功的,而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有才华的人不得志,无处施展个人能力与智慧,当用老子“大器晚成”(第四十一章)来鞭策自己,不气馁,定会取得成功的。事业到了巅峰时,不要被权力和金钱迷惑,该“功遂身退”(第九章)时,不要执迷不悟,若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就悔之晚矣。“知足者富”(第三十三章)即知足者常乐,这是最为实在的。

  男子汉在外面威风八面,可在柔弱的妻子面前竟然“卑躬屈膝”,是因为“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太极拳看似软绵绵的,太极高手一旦出拳,就是一个大汉也会掀翻在地。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二十八章)。遇有灾祸时,幸福就倚旁在它的旁边;遇有幸福时,灾祸就潜伏在它之中。老子给予的人生智慧,是让人们学会辩证地认识事物,乐观面对生活中的祸与福,顺其自然,把握好生存的能力。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源于老子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第七十二章)。在人们生活的周围,有着各式各样的犯罪,受到应有的惩罚。但仍有在逃犯妄想躲避法律制裁。苍天布下的广大无边之法网,尽管网眼疏稀,也不会遗漏犯罪分子。须记得大自然是最公平的,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

  在老子《道德经》中,有些成语在开悟着人们。如“天长地久”,形容爱情永远,如天和地存在的时间一样长久;“功遂身退”(易名“功成身退”),事业成功如意了,当从位置上退下来,不要等到身败名裂才想退,一切都晚了;“宠辱若惊”,得宠或受辱都感到惊慌。与“宠辱不惊”的意义相反;“唯道是从”(易名“惟命是从”、“唯命是听”),形容绝对服从;“知止不殆”,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不会遇到危险;“虚中生有”(易名“无中生有”),本无事实,凭空捏造;“出生入死”原指从出生到死。现指冒着生命危险,随时有死亡的危险;“福祸倚伏”(易名“福倚祸伏”),即福与祸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互为因果;“报怨以德”(易名“以德报怨”)指不仅不记前仇,反而给予恩惠。可见这些成语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尽管“日用而不知”,但人们确实在生存实践中,不断运用老子的思想和智慧。

  古人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定,定而后能思,思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人们在“静、安、定、思、虑”的日常生活中,静要“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尽量让心灵达到虚无的极端境界,固守宁静达到忠厚笃诚。安则“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第六十四章),对安定的局面能把持,对未露先兆的事情易谋划。定,为“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三十七章),即无欲求自然会清静无为,天下万物将会自然安定。

  学习老子“大道”思想智慧,懂得“上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思深虑远,用哲学头脑明辨是非曲直,抑制“下德”的萌发,减少鲁莽气,消除私欲,不受任何环境或他人的愚弄,善待人生不仅能实现成就事业的理想,还能让人生更美好,福喜屡臻。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9

  今天下午,我看了国学小名士的总决赛,一共有12人冲入总决赛。我觉得只要能上总决赛的,就是精英,就算其中有一个人第一个刷下来,我也觉得他比我要厉害十倍。

  比赛看是了,第一轮说古诗句只要里面带着国和家就可以,这次有六名选手,有三位会淘汰。前十二轮每个学生发挥都很好,可第十三轮一号选手不小心诗句重复在规定的时间能没能想起来,就遗憾淘汰了,接着在第二十二轮和二十六轮,六号

  和二号也遗憾退场了,走后这六个人身下三号刘康宁,五号田艺萱,四号杨晨。紧接着是第二轮六个人,剩下八号高晗,九号谢奕晨,十一号冯浩然。他们就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比拼,就剩下了三号和九号,在最后一轮对对联的比拼下,三号刘康宁以一比二的成绩下赢得了最后的冠军。

  我这到了,我们时刻都不能离开书,就像刘康宁姐姐说的`我们要多看对我们有益的书,多看古诗宋词。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10

  我参加了庆阳电大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诵读》的在线学习,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

  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11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国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乐无穷。学生们诵读,可以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更加懂礼貌,更加爱学习……国学经典在诵的过程中深入了学生们的心灵,为学生们储存了文化的养料,等他长大的时候慢慢吸收。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底蕴厚重。走近国学经典,我认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宁静、潜心。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从内心中容下国学经典。当我们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我校积极倡导读诵国学经典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思想。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大量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朋友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学生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学生们一起体会和感悟!用经典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12

  初赛的参赛者渐入佳境,决赛的紧张赶来,使我有了新的领悟。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最后的决赛中,参赛者节节失利,蕴藏在他们复杂的脑袋里的知识似乎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就是说不出来。来来回回的惊心动魄,让我想起了次次考试后盼知道成绩的紧张和胆怯。我似乎又在自己黑暗的空间中看到了一道微弱的光亮――良好的心态。

  他们的知识竞争就像我们的考试一样,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保持好良好的心态对待。如果我们的心里稍微一慌就很有可能影响知识运用的发挥,甚至面对运算过程麻烦的问题会失去信心、束手无策,导致可以得分的题目反而丢分更多,因此我们需要学习他们不畏惧的精神。即使面对困难,也要灵活的转动自己的头脑,随机应变的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陷在困难的沼泽之下,惊慌失措的越陷越深。我们应该学会借助其他的知识,来扩充知识的宽度、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平复心态、保持冷静、从容地接受挑战。

  在最后的比赛中,他们又有了新的考验。这一是我们所有学生都必须做到。

  一开始,考核的老师们就补下了“天罗地网”,老师把同学们带到考场,并有一个“干扰人”企图得到他们的答案。有的同学坚守自己的原则,心无旁骛的做着自己的试卷,而大多数同学则是习惯性帮助同学解决疑难问题,也许是不经意间疏忽了考试的规则,后来才果断地坚守自己的原则。

  一个小小的考试,隐藏着我们说不尽道不尽的原则问题。我们应以他们为鉴,杜绝不良的'考试行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才维持考场的氛围,与自己最真诚的成绩结伴。与其和欺骗自己换来的浮夸虚荣相比,为何不用真实的成绩来面对自己呢!

  观看了“国学小名士”之后,我愈来愈相信我有潜质使冰冷的水加热升温的火炉,也有潜能使乏味的热水变得有滋有味的调味剂,我也在自己黑暗的密闭空间中找到了能发光的“宝藏”

  勇气,将会是我未来的基础;以礼相待,将会是我交友的根本;尊重长者爱护幼孩,将会是我为人的前提;处事诚信,将会是我经营自己生活准则。人生的意义,“何可胜道也哉”!以后的我不仅会诵读经典,还会传承美德、知行合一,更会学以致用!

  诵读诗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华夏民族的精华。诗歌可以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净化人们的心灵、使人们保持圣洁的思想、使人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诗歌孕育着人类文明最深刻的秘密,教育这一代又一代人。国学小名士是对中华经典的又一次弘扬。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13

  或许风只是稍纵即逝,但湖水知道它来过,给行人带来了清凉;或许花只是绚烂一时,但泥土知道它来过,给世界带来了芬芳;或许人生只是短短数十载,但很多人知道他来过,因为他们笔下的书籍早已成为经典,流芳百世。

  每一缕星光都闪烁着如歌的往事,每一个清晨都预示着无限的启迪。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回头望,一路上的点点滴滴,如同沙滩上的脚印,真真实实地刻在心头,时刻提醒着我:我们在成长。

  人生,就是一节在铁路上飞驰的列车,而我,则是那个怀里抱着书本的乘客,瞳孔里纷飞着黑玫瑰般的铅字,望着窗外那飞舞的人生,不停地转动的时光,我陷入了深思……经典,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翻开书本,一切的烦恼忧愁,都离我而去。在我的脑海中,只剩下那壮阔浩瀚的故事,一次次冲击着我的心房。

  读到《大学》,我懂得“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只有现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革旧图新才能达到最好的境界。在文章中,“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称为解决自己浮躁的方法。

  修身是“八目”中的核心;“八目”包含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只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做到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事物要看实质,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只有确定目标,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燥的心安理得的思虑,进而得到收获。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呼?”我相信,每个人在努力之后,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天之明命”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是说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行。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一个目标,低着头去努力,也许某一天,当你抬起头的`时候,目标就在咫尺之间,不要远望目标,那样只会让自己感觉遥不可及,要“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在做学问的时候,只要像打磨美玉一样,反复琢磨,就能将自我修炼成人生的最高境界。成长的旅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从容地经历,平静地感知,勇敢地面对。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若成长是一篇著作,那么烦恼便是藏在段落深处的错字;如果成长是一张白纸,那么烦恼便是附在背面的一个瑕疵。

  在成长的岁月里,我一直享受着读书所带来的快乐。翻开书本,我默默地成长,合上书本,我看见百变的人生。

  一本本经典让我们成长,看懂人生中的花开花落,我已停不下成长的脚步。

  经典,伴我一生!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14

  其他回答关于“孝”,自古很多理解和认识。《论语》为政篇中有很多章节,我就其中俩节与大家分享: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

  关于“孝”,自古很多理解和认识。《论语》为政篇中有很多章节,我就其中俩节与大家分享: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就老夫子上面的俩段话,提到了敬、和颜悦色等,加上我自己对生活的一些小结,我简单的把对父母长辈的“孝”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赡养。满足其生活需要,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第二层,我敬我爱。要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正做到尊敬和大爱。第三层,人敬人爱。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就,使其在社会上受尊敬,有句话叫做“父凭子贵”。

  第一层次,赡养。在现今这个时代,只要我们做一份稳定的'工作,很容易做到,这也是最基本的事情。现状是,我们很多人把这作为一个道德衡量的标准,是严重不够的。

  第二层次,我敬我爱。有句话“久病床前无孝子”,现实生活中的“久病床前有孝子”也大有人在。这是一个社会人、中国人都要做到的事!没有什么好商榷的!只要我们能认识到,一定就可以做到。坚持对内心的绝对真诚,我们就会有大智大勇。有句话说的好,“家是讲情感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层次,人敬人爱。说难也容易,只要我们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做出成绩,我们一定会脱颖而出。认真做事,做有价值的事,必定会得到同事、朋友、周围人和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15

  文化乃民族之本,国学乃文化之基。国学可以开启一个人的智慧,培养一个人的性格,给予一个人通往知识殿堂的阶梯。

  我近期读的国学是《唐宋八大家》。翻开这本厚厚的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韩愈的《马说》。看着这字字珠玑,我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手拿马鞭,洋洋自得的人。而在他身边被抽打的一匹马,却在不停地哀鸣。这可是一匹千里马啊!可是,它为何看起来却显得瘦弱无比呢?原来是马夫没有给它充足的食料,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越发被当作了普通的马来对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是千里马何时能等来伯乐?又何时才能盼来脱颖而出的机会呢?假如世上已无伯乐,已无擅于洞察的慧眼,那么世上的千里马也会随之“消失”。

  我领悟到了,韩愈所讲的千里马,是暗喻世上的人才。而伯乐,是暗喻发现和挖掘人才的.眼睛。名家的古文,并不是高深得让人难以企及,直到今天,也仍然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再看下面这篇《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看到这句话,我不禁想起了老师们经常嘱咐的:“如果课上有不懂的地方,下课再问老师”。可是在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做。大家都弄明白了吗?不一定。甚至有些人以主动请教他人为耻!被动接受和主动请教,都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对于我们来说,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多么一语中的的文字!真理在谁那里,谁就有资格成为老师,而不论他的地位和名气。如果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他就会“惑”到永远而一事无成。韩愈的《马说》让我明白了伯乐是多么的重要,那么他的《师说》则让我懂得了学习求知的态度和解疑释惑的方法。国学总是能使我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使我洗涤了心灵,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豁然开朗。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04-03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范文08-08

诵读国学经典08-08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13篇04-03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13篇)04-03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12篇04-04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12篇)04-04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精选12篇)04-04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精选15篇04-24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15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