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初一读后感

时间:2023-03-18 08:01:43 感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边城》初一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边城》初一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边城》初一读后感

《边城》初一读后感1

  善,并不一定能够抵达喜,也可能是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座重要的“城”——一座是钱钟书的《围城》,另一座是沈从文的《边城》,它们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围城》写的是现实,而《边城》写的是梦幻般的现实。

  首先吸引我的便是这部小说傍边美丽的村庄风光,吉祥安静的日子,憨厚的民俗了。这儿的'人宽厚和睦,相互之间了解容纳。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独自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白叟,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水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水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槽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仍然明澈通明,河中游鱼往来不断皆能够计数。”

  这是小说中茶峒的美丽风光,在这样新鲜夸姣的环境中,一切产生的故事或许略带伤感,但绝不悲痛,人世百态,人世冷暖,都似乎溶入小镇的山山水水,静静流动。

  可是茶峒最美之处不是天然风光,而是这儿的情面。翠翠和爷爷的祖孙情,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傩送与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这些爱情的相互交织,使得这个普通的小镇充满了日子和人文的气味。特别是两兄弟竞赛歌唱,使得故事浪漫而温情。

  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作者运用小说中无限的美来反衬现实中的各种黑暗与丑恶。由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同是一个时期,沈从文却和所有人的风格都格格不入。他轻细地描写着湘西的平静,从不沾染血腥,而背后却藏着无可掩抑的,对民族的忧虑与爱。

  作者用最出神的笔墨淡然写出一份柔情,对现实进行过滤或裁剪,或根据心的幻想去营造一个世界。我们要用最细腻的心灵体味着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所有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而温暖,它让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静下来,干净起来,敞亮开来……

《边城》初一读后感2

  蜿蜒曲折的河水,清澈明净,秀丽的群山环抱着一个淳朴的山村——茶峒。在这个茶峒后面,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潺潺的溪水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位慈祥善良的摆渡老人,老人和他乖巧伶俐的孙女以及一只小黄狗相依为命。

  这一个家原本也是一个美满温馨的家庭,可是在父母相继不得志而前后离世的情况下,女孩翠翠很小就跟着爷爷靠摆渡为生。即使如此,她并没有抱怨自己的出身卑微,相反,她对爷爷体贴入微,愉快地承担着家里的生活重担,还常常帮爷爷划船渡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她也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终于有一天在黯黯的江畔上遇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傩送。就如一粒石子落入潭中,激起了圈圈涟漪,她平静的生活从此被打破了。然而,造化弄人,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爱上了翠翠。兄弟俩没有勾心斗角,更没有反目成仇,而是彼此鼓励,彼此谦让。现在的人如果碰到这样的事又会做出什么冲动的事来。是嫉恨?是威胁?还是会争抢?他们会像天保和傩送俩兄弟一样吗?很难想象,如果为了获取爱情而不惜一切的人,还配得到爱情吗?这些人若和天保和傩送俩兄弟相比,应该自惭形秽吧?

  刚刚体会到甜蜜爱情的翠翠,却又一次被命运捉弄。哥哥天保为成全弟弟傩送而出船送货,不料在途中不幸身亡。傩送伤心欲绝,也离开了家乡。只剩下翠翠独自在江畔等待。他还会回来吗?翠翠一直等待着,等待着不知何时才会回来的傩送。矢志不渝地一直等待着。

  厄运再次向翠翠袭来,一个雷电交集的夜晚。

  夜间下起了大雨,夹以吓人的.雷声,电光从屋脊上掠过,带来了訇的一个炸雷。爷爷在睡梦中,带着忧郁和期待撒手西去,爷爷走了,永远地走了。和那倒塌的白塔一起走了。碧溪上的渡船上一个清寂的身影,却依然在守望者,守望者。

  因为爱,爷爷操劳了一生,当生命结束时,心中仍充满牵挂;因为爱,翠翠重新对生活有了诠释,有了希望;因为爱,哥哥选择了离开,以成全弟弟那份真挚的感情;因为爱,弟弟去寻求那一个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为爱,翠翠从此守着渡船,守着她心中日日夜夜盼望归来的人……

  有些时候,我们看到了繁华,却看不到穿繁华后的凄凉;经历了喧哗,却没有想过曲终人散后寂寞是否也会升华。

  生命如同一条河流,激流曲折,却永远也回不了头。

《边城》初一读后感3

  在我看来,《边城》这本书过于平淡,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也没有那种跌宕起伏的情节。说起沈从文《边城》的语音特点,就不免想起汪曾祺的一句话:“《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即不似初期那样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它很真实,它只是在慢慢地向你讲述一个故事,故事讲完了,它也就离开了。然而总是该留下些什么吧,我这样想。那么它究竟留下了什么呢?

  质朴,应当是它留下的,在茶峒小城中,沈从文对于环境的描写是自然的,“空气中有泥土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停。”作者平实的语言,却最能体现那种黄昏时的静谧与倦懒,也最能突显翠翠的心事。

  未打开这本书时,满脑子都是这句“《边城》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又想出来。”这也是我对《边城》的第一印象。阅读这本书时,我就经常思考这句话,这句话到底对吗?城内的人为什么想出去?城外的人又为什么想进来呢?

  读完这本书,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觉得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看。

  其一是作为读者的我们是城外的人,书中刻画的人物则是城内的人。城外的人想进去自然是真的,因为边城是一座安静祥和的城,这里的人悠闲自在的活着,这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美好的期待和向往。

  至于城内的人是否想出来,我不知道,因为我们都不是城内的人,所以我不敢妄下定论。

  第二个角度就是单纯从故事的角度,城外和城内因为一条河分隔,一边是翠翠,另一边是天保和傩送,因为对爱情的追求,城内的人想进去,城外的人想出来。因为只是“想”,还没有得到和实现,这也与小说最后不圆满的结局相对应。

  最让人感动的是翠翠和爷爷的亲情之爱,故事结尾,翠翠一边接过爷爷的渡船,一边在等待,都说她在等待傩送,而我认为她也在等待爷爷,等待和爷爷共处的美好平静地时光,爷爷也是她内心最深的牵挂。

  故事结束了,但似乎有没结束……

《边城》初一读后感4

  拿起《边城》这本书,它的封面中透露着一股朦胧与平静,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抚平了你蹙起的眉头,抚去了你内心喧嚣的迷雾。它朴实而富有诗意,像一个经过时间沉淀的老人自然纯净。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风雨,或许生活仍将在平淡中继续。那刚刚萌发的爱情的念头,或许还要在曲折中前进。然而就是那场风雨带走了渡船,也带走了翠翠唯一的亲人――祖父。或许他就是为这里的渡船而存在的吧,所以当渡船被冲走时,作者给予了他们俩相同的命运。生命就是这样,总会有消亡,也总会有继续。如老船夫的渡船被冲走,但新渡船又会出现。也如继承了祖父遗志的小孙女一样,仍然在做着摆渡人的事情。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众多鲜明的人物,甚至纯真的爱情也是刚刚萌发,而没有如炽热的火焰。就在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下,小船收渡。如山间的溪水清流婉转,如天上的白云轻飘悠然。但却是生命的真谛。

  沈从文曾说:“我要表现的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于人生的形式。”在他的笔下,边城风土人情的描绘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但文字中不免透出丝丝凄凉,像一块剔透的卵石贴在水面上。翠翠与傩送朦胧又脆弱的爱情,似一朵阳光下的花朵,清新又健康,没有生离死别的感人泪下,没有险象环生的来之不易,没有充满铜臭的.权势交易,没有如幻如梦的大团圆结局。明明是你情我愿,心心相印,为什么翠翠与傩送的爱情还是以悲剧结束呢?

  李健吾先生在评论边城说:“作者的人物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染到悲哀的力量。自然越是平静,自然人越是显得悲哀。”在青山绿水、黄狗素人、号子歌声的边城中,翠翠接下了祖父的责任,平静地摆着渡,梦里浮起了那个遥远的歌声。目前的悲剧似乎还有一线转机,因为“这个人也许永远都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边城》初一读后感5

  在喧闹的城市,被钢筋和水泥包围的世界,被霓虹灯照耀,夜如白昼的世界,很难想象那副农村特有的画面,很难想象还有湘西这个美丽朴素的小镇,不被世俗浸染,过着艰苦朴素却快乐的生活。湘西一直以来在外界是神秘的,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更是让湘西染上的神秘魅力的色彩。我们忘不了那个单纯善良的翠翠,忘不了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场景,忘不了沈从文笔下湘西那美丽的风景,忘不了天保和傩送的那无坚不摧兄弟情,忘不了翠翠和傩送那凄美纯洁的爱情。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而现在谁会放弃自己的爱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完美的爱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后回来了吗?她们俩最后在一起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爱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应该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