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观后感

时间:2023-01-29 18:41:20 感悟 我要投稿

无名的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无名的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无名的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无名的观后感1

  大年初三,带孩子去影院看了《无名》。小孩看了街舞,比较喜欢王一博,我也觉得这个年轻人又努力又谦虚,一般有他的作品都会欣赏。

  自从影片上映或者可以说提前到点影的时候,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不吹不黑,只说自己的观影感受。

  值贺岁档时期,春节又是个大团圆的调调,作为主色调黑白灰的谍战片,的确不讨喜,在“颜值”上就输了。但难道导演不知道吗,所有主创不知道吗!我想未必。但作为谍战剧,特别是抗战时期,日寇白色恐怖统治和汉奸走狗肆虐下,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就是这个基调。

  把握历史基调,就是对历史的基本尊重,也是对那时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最深切的同情。

  影片采用了倒叙、插叙以及环形叙述的方式,拍摄了整个故事。可能刚开始看,觉得云里雾里地摸不着头脑。但千万要静下心,不要放过任何一个镜头,你就会觉得处处是伏笔时时有反转和惊喜。

  语言表达上,影片有港普、普通话、粤语、上海话、日语几种语言,都是演员的原声。梁朝伟先生的港普和王一博的日语都没有让人出戏,实在是难得与惊喜,可见演员背后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在细节的处理上,我觉得很用心,毫不夸张地说细节满分。

  梁朝伟奉命去酒店接收投诚过来的黄磊,门牌号用的是日本的平假名。很明显,这时期,无论是酒店、普通住宅,都控制在日寇之下。抗战到相持阶段,全国已有三分之二的土地被日军所占,这样的文化渗透体现在各个方面。影片后来在香港,抗战胜利,门头便不再有日文,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的平假名是唐朝时期日本学者根据汉字创造出来的,历史就是这样,先进有人学习,落后就要挨打。

  日本的一个当兵的公爵被共产党打死了,作为皇亲国戚,肯定是有身份认证的,那就是族徽。影片里出现了和服和门上挂的'圆圈及菱形标志,这就是那时显赫的皇族族徽。

  以前在画册上看到日本的艺伎脸涂的煞白,后来的影视剧中很少有体现。但影片还原了那时的艺伎文化。她们虽然给达官贵人献艺,但地位却很高。从那个艺伎表演者不卑不亢地回答日本高官的抱怨就可见一斑。

  有一幕是日本空军开着轰炸机在广东上空盘旋,美丽的漓江也不能阻止他们手下留情。这时,那个蹲在驾驶舱戴着墨镜唤名罗斯福的狗子就比较惹眼。要知道,那时候,美国总统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战争伊始,英美等发达帝国主义对侵华日军一直采取的是绥靖政策,纵容得日本不知天高地厚。后来,伦敦大轰炸、偷袭珍珠港,丘吉尔和罗斯福终于坐不住了,狗子们要发怒了,我想,这个细节不乏讽刺意味。

  二战期间,日本的空军很受人尊敬,待遇地位也很高,一般都是世家子弟有此殊荣。他们在我国犯下了累累罪行,在他们国内,却被奉为战斗英雄。难怪那个日本兵很自豪地说,他的表哥是航空兵,经常吃法国小羊排。但俩人地位太过悬殊,遭到他人的耻笑和怀疑。以至于后来那位真正的“公爵”说出自己真实身份的时候,大家都是哗然一片,更加不相信。

  其实这就是个伏笔。梁朝伟拿到了江疏影给的“上海日本要人录”,自然知道了这个不起眼的地方藏了一个日本皇族,那不一锅端杀杀威风岂不是辜负了美女的信任!因为此次事件,直接导致大鹏为首的汪伪与日本谈判失败。所以说,影片环环相扣,一丝不苟。

  梁朝伟是怎么暴露的呢,他对王一博说他不得不暴露,他杀了投诚的黄磊。我们用心看就会发现,在旅馆中,黄磊向梁朝伟交代和他同住的同事“陈小姐”的时候,他的“陈小姐”还未说出口,他已在纸上写下了“陈”这个字,这说明,梁是知道他们的,直接说明了梁是共产党,也是他们的上线。当时我还以为自己眼花了,其实是导演给观众的暗示。

  最揪心又最燃的一幕是王梁对打。梁朝伟暴露,和夫人陈小姐打算离开,箱子已提到手,这时,王一博带领着人到了。小喽喽们肯定不招打,不一会就剩下了俩个大boss的终极对决。当时在现场观看,我都忍不住喊出了声,实在太真实了。想着做戏给外人看,没必要打得这么认真吧,还是我天真肤浅了。那是个什么年代,那些人都是千年的王八万年的精。做戏要全套更要真实。特务机关,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刑讯逼供是家常便饭,分辨伤口的真实与受伤程度深浅就是他们的专业,何况现实情况也比影片残酷得多。打得没有任何花架子,没有绝世奇功,就是拳拳到肉生死搏杀。窗帘蒙头、玻璃插肩,实打实得血肉横飞,让躲在暗处的日本间谍无法分辨真伪,这样才有利于王一博顺利取得日高官的信任。这时我们不得不佩服演员了,没用替身,非常敬业。

  再来说说演员们的演技。老演员们自不用多说,梁朝伟对于谍战这一系列影片,肯定是驾轻就熟行云流水,眼神、肢体语言都非常到位,背台词式的说辞,来一个说一遍,体现了程式电影一贯的黑幽默。

  周迅就是天生的电影脸,最高光的时候就是她和丈夫久别重逢相拥时刻,整个身体包括脸部肌肉都在颤抖,演出了乍见丈夫的欢喜和刀口舔血潜伏工作的危机。

  王传君长了一张日本脸,站着不动看上去就是个日本人。这次他没有信仰没有同情心还好色,坏得透透的。他的表演也是不着痕迹非常入戏。

  没想到大鹏除了搞笑有天赋,演汉奸也是本色啊。这就是好演员的魅力,对于角色精髓,吃得透透的。

  张婧仪和江疏影既惊艳又让人惊喜,导演就是会拍美女,江南女子的婉约精致和傲娇,在她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你在听江疏影徐徐道来她刺杀唐部长的经过,以为她手到擒来差点就成功,她又不动声色地说出了了“他对我用刑了”,毫无防备地,我的心一下子被击中了。吴侬软语下,道出了军统治下的美女间谍,她是那样美丽坚忍又是那样的不幸。饰演交际花但实为共产党的张婧仪,镜头和台词都不多,但演出了地下工作者的勇敢和机智。

  青年演员王一博给了观众最大的惊喜和惊艳,他有着和梁朝伟一样重的戏份。打戏流畅,让人叹为观止。几次落泪,一次次让人揪心,那种沉重与压抑,跃然于屏幕。卡车一幕,对着梁朝伟做着枪爆头嘴巴眼神配合着的动作,简直就是痞帅本帅啊。

  无名的观后感2

  《无名》延续程导一贯的叙事风格和画质特点,可以参考他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没有看过程导作品的可以参考王家卫的电影,王导的作品是爱情文艺片,程导的属于谍战文艺片。

  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多余镜头,如果有,那一定是你分神了。梁朝伟衣袖的一滴血渍、王一博连换好几条领带、五人用餐时醉虾的特写、王一博眼皮微微跳动的那一下、还有梁朝伟问黄磊是不是杀了陈小姐的微表情,等等等等,太多细节了,结尾都会一一对应,完美诠释。

  步步留悬念处处有交代,到最后一个镜头时忍不住拍手叫好,不愧是大导演大制作,剧本、演员、画质均是上成,看完后劲很大,还想去二刷。

  看网上很多吐槽王一博(饰叶秘)演技的,有一说一,和影帝影后对戏的那几场没觉得一博落太多,反而是和张婧怡(未婚妻方小姐)得对手戏有点接不住,这是整部剧为数不多的情感镜头,王一博在感情戏的处理上还是比较稚嫩,不过打戏干净流畅,毕竟是有舞蹈功底在的。

  影帝影后的演技就不做过多评价了,梁朝伟的皱纹都是戏,周公子每一根睫毛每一条肌肉都是戏。让我意外的是张婧仪和大鹏的表演,很松弛,很有代入感,眼神戏满满。全剧最佳镜头我给叶秘,看了最后囚车上那个镜头,我都想冲上去打他。前面的细节不难断定他是共党,但是那个眼神和笑让人产生自了我怀疑了,觉得他是反派,然后盥洗室里又出现反转,牛,真的牛,给编剧和导演一个大大的赞!

  全片没有用配音都是演员自己讲台词,整部影片有三种语言:普通话、上海话、日语,单这一点就能看出制作团队的'诚意和演员的修养。

  说说画质,整不电影得光影感特别强,是那种带有年代的厚重感,像油画,很唯美。影片里不同得人给了不一样的特写镜头:何主任(梁朝伟)的皮鞋、张先生(黄磊)的手、陈小姐(周迅)的睫毛,给到叶秘书(王一博)的特写是脸,我想不光是因为这张脸好看,而是导演是想用这种方式让我们记住那些无名英雄!何主任(梁朝伟)有妻子,张先生(黄磊)江西有田地,王队长(王传君)有家人,和叶秘书唯一相关的是一句台词:我们有婚约,未婚妻也死了,他是没有任何退路的人了……

  “我会有新的爱人,一个劳工或知识分子”,方小姐和叶秘的最后一次对话,杀人诛心啊!(这是当年民族英雄用生命想要实现的愿望,今天我们物质丰盈温饱解决,却被三座大山压的不敢结婚婚不敢生孩子,一步步迈向低欲望社会,多么痛的领悟啊!)。

  整部电影像是玩拼图,看似破碎零离的片段,在最后几个镜头出现时,啪,严丝合缝,一副精美的画面呈现了,那种快感在影片结束时久久不能抽身……

  无名的观后感3

  针对春节电影院线,我一直在《满江红》《流浪地球2》《无名》之间纠结,到底先看哪一部?由于看过《流浪地球1》,对那些过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有点感冒。所以,决定先看《满江红》,毕竟自己是张艺谋的粉丝,但后来网上说《满江红》很有可能是《三枪拍案惊奇》的翻拍。于是,果断在年初一走进影院观看《无名》。因为,本人蛮喜欢梁朝伟、周迅等演员的,又是谍战片,值得期待。

  《无名》是由博纳影业出品,程耳编剧并执导,梁朝伟、周迅、王一博、王传君等主演的谍战电影。该片聚焦了波谲云诡的隐蔽战线,讲述了地下工作者们冒着生命危险送出情报,用生命与热血保卫祖国的故事。

  在宣传该片时突出谍战悬疑效果,提醒观众要关注每一个细节,还说不看三遍不能了解剧中细节的深刻用意。

  然而,整部电影看下来,可以说和预期相差太大,也就是希望有多大,失望有就多大。两小时不到的电影,中途有多名观众起身上厕所,虽然我也有尿意,但为了关注细节,硬是熬到了结束。

  可能我的理解力不够(或者真的需要看三遍),虽然关注了细节,但我还是有很多细节有疑问。好在不影响整体剧情,看到结束也大体了解该片讲的是什么。

  该片采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法,讲述从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到无条件投降期间,发生在上海的日本、汪伪、国民党、共产党之间相互博弈的故事,歌颂那些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在隐秘战线上英勇奋斗的默默无闻的中共革命战士,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胜利不惜流血牺牲,甚至生前不知姓名,死后不被记住,他们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敬仰。

  然而,纵观整体电影,发现该片没有一个完整故事主线牵引,只有一个时间轴,在这个时间轴里,打入汪伪的中共地下党开展一系列暗杀、营救、搜集情报等活动,最终除掉叛徒、杀死日本特工及时送出了情报,并在日军投降继续潜伏下去,为中共解放战争继续发挥自已的光和热(年初一刚上映,这里就不作剧透了)。

  但是,整体感觉:

  不够精彩,没有悬念(没有故事情节推动,哪来的悬念)。为了制造悬疑,在剪辑上把叙事结构打散,把结尾放到前头,再根据剧情发展把前面发生的事插入进来,解释原因,让观众看了不至于平铺直叙、有层次感。但没有主线故事推动,怎么能有阻碍与对抗,怎么有矛盾冲突?就如张艺谋之前的谍战片《悬崖之上》,讲述的是四名特工空降哈尔滨主要是为了寻找解救一名重要人证,让他在国际上揭露日本侵略暴行的故事,这是一条非常明显的故事主线。而《无名》中更“无事”,至少说没有一条首尾呼应的事。

  叙事缓慢,细节拉长。没有谍战片中的那种紧张感,基本上是对话式叙事比较多,而且节奏很慢,看了有点昏昏欲睡。还有就是提到的影片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片中有一个细节,日军轰炸后,在断壁残垣的废墟中一条流浪狗躲雨、觅食的镜头,足足有1分钟(请不要告诉我它是隐喻抗日战争下中国底层人民无家可归、无食可寻的`生活状况,我觉得不合适),这么长时间到底想交待什么?在后来的剧中我没有找到答案,可能是我的理解、洞察力不够。剧中还有很多狗的镜头,可能有其他重要用意,可惜我没有看懂。既然要拍得如此高深,我建议不要放在春节档,节日期间,观众就是图一乐,何必要花那么大心思来解读剧情呢!

  剧中人物众多,有的支撑剧情不大。剧中主角梁朝伟、王一博戏份较多,但还有黄磊、周迅、张婧仪、王传君、江疏影、董成鹏等配角,按理说每个角色既然安放了都应该有他的作用,但看下来感觉有的角色去掉,丝毫不影响剧情。比如江疏影、张婧仪等,就是感觉对她们的刻画不够,她们也没在关键事情上起作用,何况,整部片子就没有关键事。

  不过,值得称道的是该片的画质、画感非常好,每一个画面都非常有质感和年代感,符合谍战片画面的应有特征,加上大牌演员的精彩表演,无疑给影片加了不少分。特别是周讯出场不多,但演得相当投入和传神,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是显示她精湛的功底,只可惜岁月不居,美人迟暮,周讯的形象已过黄金期,呈现苍老状态,再也不是以前古怪精灵的周讯了。

  无名的观后感4

  年初一去看了《无名》这部电影,冲着电影的“悬疑”两字的标签去的。再者王一博作为运动行业的头部品牌安踏的代言人,了解其业务水平,也算是观察行业的其中一环。我本人对于所谓的“流量明星”既不喜欢也不排斥。只想谈谈自己观看完电影后的观影感受,可能会涉及剧透,请谨慎观看。

  首先是电影存在的几个大的无法回避的缺陷:剧情发展太好猜;作为以在豆瓣上被标签悬疑的电影(虽然我也不知道是谁打的),以及看得出电影整体的氛围都在往悬疑谍战上去营造。但可以被作为观众的我猜到剧情走向,我觉得还是挺失败的,当然可能也和观看者的阅片量有一定关系。到底是希望观众容易更容易看懂获得更好的口碑和市场反馈,还是需要观众需要反复观看反复的推敲。导演或许是想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的关系吧。还有另一个原因的就是王一博长着一张帅气的正派脸出演坏人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好的悬疑电影一般都会在电影的前段出现一些暗示,这样在结尾进行翻转时观众才会觉得合理,能够很好地给观众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而剧情铺垫不够的在结尾进行翻转时,观众只会觉得强硬或莫名其妙。《无名》给人的感觉就好是导演说王一博是好人他就是好人,剧情的翻转更像是强行塞到观众嘴里的`白米饭,或许前面导演有进行暗示,我没有留意到,因为我的精力已经被导演机智的运用打乱叙事节奏来分散了。

  悬疑电影不同与喜剧,角色行为和事情发展需要非常强的逻辑才能说服得了观众,角色一些突然动作没有拍出剧情就会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没有连锁反应的事情发生,就会给观众觉得“就这”?说白了还是缺乏信服力,个别幕戏你甚至不知道导演设置的用意,或是为了表达什么?改拍的没有拍出来,拍出来的又觉得多余。全篇没有一幕戏营造出紧张悬疑的氛围,正反派甚至看不出有正面的冲突。能称得上高潮的部分只是两场打戏(一场是王一博以一敌多日本士兵,一场是结尾的与梁朝伟的互殴),作为悬疑电影显然是不行的。

  最后电影整体的演员的表演方式,与程耳之前导演过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可以是一脉相乘。角色全程都处于“端着”的状态。而且这种“端着”给人的感觉很不自然,非常刻意是装出来的。

  不知道是不是学习的表演的方法不同的原因,梁朝伟似乎无法很好的融入这种表演风格,对比他自己以眼神封帝的陈永仁一角,虽然台词也很少,但在里面的表现更真实,你能感受到是角色不太喜欢说话,但是一说话就会在话中掺杂很多的语气助词。或许是出于对话过程的不自然,在角色说话的过程中设计了很多手部动作,但是呈现的效果也很僵硬,设计感也很重。

  整场戏看下没有能让我更好看到王一博的发挥,有几个镜头中通过眼神的变化以及一场哭戏,只能说努力是有了,但未成大器还需要再打磨打磨。当然必不能全怪演员本人,也要归咎于导演对于角色“端着”的设计。

  虽然大家都说这几年黄磊参加的综艺节目有些多,看到他容易跳戏,但至少在我看来在整部戏中他是最符合导演这角色设计的,或许也和他出身学院派的表演方式有关吧。

  无名的观后感5

  在年初一去电影院观影是近几年我家的新节日仪式感,所看影片选了《无名》,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抗战时期的谍战题材全家人都喜欢。

  本来我是带着点儿“可能这是一部主要观看对象为粉丝”的影片的心态的,但是从一开场,我就彻底改观了这种多少有些戏谑的心情,不得不被电影镜头带入其中情境,认真观看起来。

  结论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从昨晚看完影片到现在过去24小时了,仍然在回味其中的一些细节。

  所以这将是一篇比较认真的观后感,优点缺点我都会谈到。为了不剧透,我将尽力不谈情节,只说令我非常喜欢的关于电影表达本身的部分,以及我感觉到稍显不足的部分。

  首先谈谈我喜欢的部分。最喜欢的就是本片的镜头表达,通过不同风格的画面来替故事诉说着它的心思。例如,前一秒唯美纯净平和的洁白羔羊,下一秒就是一锅胡乱炖着的肉,甚至连能令人产生食欲的好颜色都没有。这种反差画面镜头,在本片里出现很多次,或许希望观众感受到视觉冲击,或许仅仅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现实的残酷。不论是什么,这些不需要台词的画面,就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最直观的一种表达。

  摄影画面的色彩上,在黑白灰对比,暗色调和明色调的运用,都有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使我比较深刻记住的是那碗噼啪乱跳的虾。环境的颜色都不鲜明,唯独那碗活虾的料汁的暗红色令我感觉刺眼,那颜色和牢房里的地面上永远洗不干净的血污岂不是一样?而虾这个挣扎跳跃的主角虽然被泡在料汁里,却也分明是黑灰色的。导演想说什么欲言又止,但恐怕观众是可以领会到的了。这就是镜头的语言,是摄影的沟通方法,是电影的表达艺术。

  镜头里的一些特写细节,也是在讲述线索,仿佛是猜谜,每一点蛛丝马迹都是在帮观众推测出情节的链条关系。至于这些镜头所透射出的`种种隐喻和思索,则是另一种让观众回味的地方,各人都会有各自的解读,所以产生的后劲也是很大的。

  叙述。电影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事件发展顺序讲述故事,也就是说,是非线性叙事模式。可能这种方式不是每个观众都适应或者喜欢的,我很喜欢,并且我惊喜地闻到了一点黑泽明的味道。

  其实这个故事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把事件按照时间顺序重排,观众会发现其实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个比较简单的故事。因为在那个年代,我们那些为了民族抗争奋斗在隐秘战线的先辈们的故事,大体上都是没有惊天动地精彩纷呈的,他们越是平常才越是胜利的保证,甚至很多生死攸关的经历是能用一句话就概括得完的。正是如此,我觉得这个非常规的讲述方式更合适,更容易让观众印象深刻。

  开篇看起来的“东一句西一句”的讲述,我认为是一种对每个人物的素描,然后针对每个人物开始各自表述。也就是说,这种插叙倒叙和人物视角的切换,是将每个人物逐步丰满立体的过程。比起平铺直叙的讲故事方式有利于故事情节理解来说,这个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方式显然更有利于塑造人物的层次感,就好像散文那样,“形散意不散”。

  这也呼应了片名《无名》,它想讲的是一群人,而不仅仅是讲一个故事。对于一个并不算复杂的故事来说,这个非线性叙事的方式给人物树立是起到了助力的。

  不够完美的部分。前面说了很多的画面和色彩的表达,搭配上相对简单的故事情节,可能会让一些观众觉得影片有点形式大于内容了。我认为影片想引起人们注意的那些过于庞杂的历史过往的方方面面,实在不是一个故事一部电影就能说得完的,能用镜头语言给观众留下一些记忆,已经是一部好电影了。但如果故事能更加丰满一些,一定会让对信息量和逻辑性上要求更高的观众得到满足和享受。

  演员方面只说说王一博。王一博的角色适配度其实是超出我的预想的,他的表现是合格的,甚至可以得分更高点。日语台词和上海话台词都非常加分,武戏也是个加分项。

  可我也不得不说他的演技不足的地方。和梁朝伟以及日谍长官对戏的时候还好,因为有年龄和地位的差距,他表现得谦逊和弱势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合适。反而是与平辈的“同僚和朋友”的王传君对戏的时候,让我感觉略显不足。尤其是最后和王传君对峙一段,明显没有接住王的气场,若能体现出内心情感冲突后更坚定强烈的“必杀”的杀气,就完美了。

  说了这么多,肯定有我没有讲到的地方,但我自己喜欢和觉得有遗憾的点基本上是交代完了。总体来说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是一部值得再看的影片,也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各种细节,欣赏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种种的细腻之处的影片。

  也借《无名》向那些生前无名,故后仍然无名的英雄们致敬。

【无名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无名的诗歌06-23

无名的小草12-22

无名的代言组诗06-12

无名的小路散文07-05

无名的烦恼诗歌06-25

师出无名成语06-29

无名花随笔02-07

无名旅馆散文04-16

无名花的散文04-26

无名诗歌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