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时间:2024-04-17 18:40:08 艺诗 方案 我要投稿

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通用10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通用10篇)

  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1

  为积极实现建设健康城市的目标,根据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卫生实际,制定我局建设健康城市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及省、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为指导,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树立健康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培育健康文化,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健身行动,创建全民健康环境,打造健康型社会,以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组织机构

  为扎实推进建设健康城市各项目标任务,成立灵武市卫生局建设健康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利用三年时间,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创新健康管理方式,实现所有城乡居民都能享有高质量的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不断提高群众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建设体现以人为本和符合新型城市化要求的健康城市。

  (二)主要目标

  到20xx年

  1、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0%以下。

  2、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10f万以下。

  3、符合当地医疗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的救助率达到100%

  4、35岁以上人群血压、血糖知晓率>40%、30%。

  5、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率达到80%以上。

  6、重性精神病病人管理治疗率达到70%以上。

  7、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面禁止吸烟。

  8、居民对卫生服务、食品安全和建设健康城市满意程度分别达到80%。

  9、新涂阳肺结核患者发现任务完成率>90%。

  (三)建设口号

  健康灵武、卫生先行

  四、主要措施

  实施五项健康工程

  (一)完善健康体系

  1、完善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市级医院建设,使常见病、多发病、部分危急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能够在本市内基本解决。对乡镇卫生院开展加强型建设,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确保每个行政村设立1个符合标准的村卫生室。

  2、完善城区两级医疗服务体系。根据灵武市城市发展格局和居民分布状况,落实区域卫生规划,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加快灵武市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临河镇卫生院、狼皮梁卫生院建设工程,提升医院硬件服务能力。

  3、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和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快速推进县级新发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强化卫生监督能力建设,完善应急指挥及应急保障体系,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网络和应急处置机制。

  (二)建设健康机构

  4、改善健康服务环境。以人性化、生态化、艺术化为标准,科学规划医疗卫生单位建设,改善工作服务环境。医疗卫生机构环境整洁卫生,道路畅通,车辆管理有序,标识醒目,人性化服务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完好。大力开展绿化建设,积极开展室内绿化。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改善医院急诊设施和条件。

  5、推进健康科学管理。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管理,力争群众对卫生服务满意程度≥90%。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大力彰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建立医疗机构质量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考评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加强价格管理,以实施临床路径、单病种限价为重点,促进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收费,规范医院诊疗及收费行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降低群众医疗费用。加强服务管理,简化就医手续,缩短群众等候时间。完善门诊信息管理平台,公开医疗服务信息;实施优质护理工程,合理配备临床一线护理人员;依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规范管理的原则,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做好新农合工作,实现参合农民在全市范围内就近诊疗无障碍。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管理信息化建设,整合资源,打造城乡居民健康管理系统,逐步实现高效、互联、互通、共享,提升机构信息化水平及居民健康管理水平。

  6、营造健康工作氛围。积极开展“健康灵武、卫生先行”系列活动,在全系统营造积极向上的健康氛围。各单位积极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使“爱运动、健体魄”成为全体干部职工共识。积极在全系统营造健康生活方式,工作场所全面禁烟,工作时间全面禁酒,使医疗卫生机构成为全市建设健康城市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三)开展健康服务

  7、提供满意医疗服务。以学科建设带动技术提高,以人才建设促进科研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的健康服务。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技术、服务、科研水平。积极实施人才建设规划,夯实基础人才梯队,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支全心全意为百姓健康服务的优秀人才队伍。发扬中医特色,积极宣传科学的中医保健知识,充分发挥中医在养身保健方面的传统优势。

  8、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按照“无病早预防、有病早发现、患病早治疗”的原则,以人人免费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目标,实现公共健康服务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进入社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为群众提供防病、控病的'条件和途径。加强各类人员培训,改善设备条件,强化疾病检测能力建设。建立规范制度,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演练,熟练掌握处置程序。落实疾病预防控制。加强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90%。抓住肺结核病人发现和治疗这两个关键环节,落实各项结核病防治措施。完善慢病监测预警系统,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工作,探索慢性病防治新模式。

  9、增加健康服务项目。普及免疫接种知识,落实儿童规划免疫,研判和预测传染病流行趋势,有计划的增加推广免疫接种项目,提高人群对相应疾病的免疫水平,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以维护居民健康为中心,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群,全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进社区。结合健康城市指标,合理设计城乡居民保健体检服务包,实现全体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免费保健体检,做到免费保健体检全覆盖,以保健体检为基础,提高35岁以上人群血压、血糖知晓率,使35岁以上人群血压知晓率≥40%,35岁以上人群血糖知晓率≥30%。扎实做好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建档率达到国家要求。加强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脑卒中、冠心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社区干预工作,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管理治疗率≥70%,建立医院、乡镇、疾控三位一体的慢病管理模式。

  (五)提高健康素养

  10、开展健康知识宣教。以“人人具备基本卫生知识”为目标,积极推广和普及健康生活应具备的理念,逐年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知晓率,努力使知晓率≥80%。

  11、实施健康行为干预。以“人人掌握基本健康技能、人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为目标,鼓励社区居民主动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主动干预自身的健康隐患,逐步实现健康的自我管理,实施“一动二限三控”工程。开展“每日万步健康行”活动,发放公开倡议书,倡导市民每日步行一万步。开展“限饮酒限腰围健体魄”活动,倡导市民饮酒适度、杜绝酗酒,均衡体重、控制腰围。开展“控油、控盐、控烟”活动,倡导市民合理膳食,提供健康干预工具,发放“控油壶”、“控盐勺”,促进形成健康生活习惯;推动控烟立法,推进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工作。倡导健康婚育,积极推行免费婚检,做好生殖保健综合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12、培育积极健康心理。以培育拥有积极健康心理的人群为目标,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营造“关注精神卫生、关爱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健全精神卫生管理网络。以二级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专科门诊为主导,以乡镇、社区精神卫生咨询干预点为基础,以居民精神卫生状况监测为手段,完善工作网络,夯实工作基础。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人员培养与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开展心理健康行为干预。深入社区、学校、企业、机关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遏制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上升趋势。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各单位、各科室要把建设健康城市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按照“突出健康、以人为本,明确项目、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分步推进”的建设思路,切实加强领导,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措施到位、责任分工到位。

  (二)落实项目、细化责任。

  围绕建设健康城市的总体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步骤,加强部门沟通,落实责任,形成“目标共推、责任共担”的工作格局。

  (三)团结协作、主动沟通

  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好各项任务的落实,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予以保证和支持。抓好各环节的有效衔接,配合联动,主动作为,讲求实效。对于要争取其他部门支持的项目要利用政策,主动对接,加强沟通,争取项目和经费落到实处。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要加大宣传发动和舆论监督力度,树立典范,弘扬新风。要充分发挥各新闻媒体的特点和优势,积极配合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开展各项公益宣传、知识普及、新闻报道。使建设健康城市成为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识,深刻认识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牢抓住我市卫生事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机遇,明确目标与责任,坚定信心与决心。

  (五)强化监督、严格考核。

  实行建设健康城市目标管理,领导小组将采取不定期督查、定期巡查、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单位健康城市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对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和责任追究。

  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2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健康城市试点工作方案(试行)》(鄂健康领〔20xx〕2号),建设人民健康幸福、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武汉核心区,区政府决定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共建共享“支点武汉核心区”,以保障人的健康为出发点,营造健康文化、改善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发展健康产业、构建健康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让江岸老百姓寿命更长、生活品质更高。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作为建设健康城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利益为第一追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做到建设为人民、建设靠人民、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建设成效让人民检验。

  (2)统筹兼顾、公平和谐。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各项健康事业共同进步,逐步实现城乡平衡、区域平衡、群体平衡,促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的全面发展。

  (3)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坚持统一领导、统一部署,把建设健康城市与卫生创建、文明创建等创建载体有机结合,做到齐头并进、整体联动,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整合资源,实现政府主导力、群众主体力、社会推动力“三力合一”,形成建设健康城市的强大合力。

  (4)弘扬特色、走在前列。立足江岸实际,充分发挥江岸资源优势、体制优势和环境优势,以理念创新和思路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工作、服务的创新,以创新促建设、以特色创优势,力争使我区建设健康城市的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5)全民参与、持之以恒。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构建党政、媒体、市民“三位一体”的以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形成全民动员、全民行动、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常抓不懈,积小胜为大胜,使我区建设健康城市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

  二、创建目标和主要指标

  通过3年的.努力,到把江岸初步建设成为湖北省首批健康城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环境卫生明显改善。主要指标为:

  (一)健康环境指标

  全年二级及二级以上天数(全年API指数≤100的天数)≥8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6%。建成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绿化覆盖率≥40.2%,绿地率≥35.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2平方米。

  (二)健康社会指标

  建立较为完善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各环节食品抽查合格率85%以上,引导居民合理膳食;城乡社区有较完善的健身活动场所,建立比较完善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大于千分之二十以上。

  (三)健康人群指标。

  创建城市人均期望寿命提高1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意外伤害死亡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有较大提升;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85%以上。

  三、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

  (一)巩固卫生创建成果。

  1、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在巩固和提高城市环境卫生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市空气、水环境、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综合治理和处置,加大公共绿地建设,促进环境健康因素持续改善。加强慢性病健康管理,创建国家慢性病防控示范区。

  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有关部门

  (二)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2、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医保参保人员健康管理激励机制。

  责任单位:区发改委、财政局、江岸社保处、卫生局、人社局、民政局

  3、加强居民健康信息管理。建立完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定期组织体检。每年对辖区居民的健康现状进行抽样调查,科学分析和全面掌握健康现状。逐步建立完善卫生信息平台。

  责任单位:区卫生局、人社局、财政局

  4、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未达标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使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达到建设标准。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规范管理,鼓励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将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居民慢性病报销办法,引导居民首选到社区看病就医。鼓励城区二三级医院采取紧密型托管的方式托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双向转诊模式。建立完善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加强各级医院的紧急救援服务能力建设。

  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

  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3

  为全面提高人民群众整体健康水平,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沧州,幸福沧州,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指导意见》,在全市范围内扎实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健康饮食、健康信息、健康文体、健康环境”六大工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为指导,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树立健康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培养健康文化,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健身行为,创建全民健康环境,打造健康型社会,以人民群众身心的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三是坚持立足实际、注重特色;四是坚持城乡统筹、协调推进;五是坚持开放创新、全面提高。

  二、活动目标和主要指标

  通过5年的努力,至20xx年,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城乡健康环境明显改善,全市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一)健康环境指标

  1、环保指标:

  ①全年二级及二级以上天数(全年API指数<100的天数)>85%

  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③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0%。

  ④垃圾集中处理率≥95%。(市环保局、市水务局负责)

  2、绿化指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省里要求的3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由10.03平方米、41.76%、35.01%提高到13.8平方米、45.2%、40.3%。(市林业局、市城管局负责)

  3、环卫指标:市区生活垃圾清运作业机械化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环卫管理公共厕所水冲率达8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初步建立一个设施完善、机械先进、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市城管局负责)

  (二)健康服务指标

  1、建立完善县、乡(街道)、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每个县(市)至少有一所二级甲等或以上的县级综合医院,每个乡镇建立一所达标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立一所标准的卫生室。(市卫生局、市发改委负责)

  2、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服务能力分别达到C级和B级,具备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服务资质。(市卫生局负责)

  3、市、县级建立专业性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医疗紧急救援队伍和职业病防治队伍,完善工作预案,做好物资储备,形成完善的职业病防治网络。(市卫生局负责)

  4、建立食品及药品安全长效机制。(市卫生局、市食药监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负责)

  5、城乡社区有较完善的健身活动场所。(市体育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负责)

  6、所有县(市、区)建立精神卫生服务网络,95%以上的县(市、区)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85%的县(市、区)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工作。(市卫生局负责)

  7、建立比较完善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市体育局负责)

  (三)健康人群指标

  1、到“十二五”末全市人均预期寿命比“十一五”末增加1岁。(市计生委、市卫生局负责)

  2、孕产妇死亡率24/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11‰以下。(市计生委、市卫生局负责)

  3、慢性病防治知识人群知晓率达到70%以上,35岁以上人群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8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50%,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50%。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70%。(市卫生局负责)

  4、市、县、乡级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单位创建率100%,无烟学校创建率100%,其他无烟单位创建率50%以上。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市卫生局、市爱卫办负责)

  5、居民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70%以上。(市卫生局负责)

  6、居民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半小时的成年人比例达到35%以上。(市体育局负责)

  三、主要任务

  实施六大工程、25项重点项目。

  (一)健康教育工程

  1、健康教育进家庭项目。向每户居民免费发放《居民健康指南》,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营养膳食、居民健康素养等内容。(市卫生局负责)

  2、健康教育进校园项目。中小学校要编写健康知识读本,开设健康教育课,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学校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橱窗,开展健康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活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追求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的健康氛围。在各类学校中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至20xx年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市、农村分别达到100%、90%;中、小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城市、农村分别达到100%、90%。(市教育局负责)

  3、健康教育进医院项目。各级医疗单位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医疗救治的基础上,要根据各自的不同专业对病人及病人家属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开具健康处方,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引导活动。医学专家面向社会举办健康知识、卫生救护讲座,提高目标人群对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在各级医院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至20xx年县级推出至少一家“健康促进医院”示范医院,至20xx年全部县级医院和30%的乡镇卫生院院达到“健康促进医院”,至20xx年健康促进县、乡级医院达到100%。(市卫生局负责)

  4、健康教育进社区项目。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举行讲座。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个社区一个健康教育宣传栏,每个社区建立一个健康教育小课堂,每个月开展一次健康促进活动,每年进行一次社区健康问题调查;在日常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医护人员通过日常门诊、义诊、电话、入户和咨询等形式,开展咨询宣传,发放健康教育处方,解答居民提出的健康和疾病疑难问题,指导求询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工作日通过DVD和电视等多媒体设备播放卫生科普片,以图文并茂和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卫生墙报、宣传橱窗、宣传展板、实物模型展示等形式开展传播活动。组织动员社区群众组织、居民志愿者参与“相约健康社区行”、“健康大课堂”、“健康俱乐部”、卫生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培育“社区——家庭——个人”健康管理模式,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专业力量,动员并培育家庭中的妇女、中老年人成为家庭保健员,开展家庭健康管理,定期参加健康体检并实施自我健康监测,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爱卫办负责)

  5、媒体健康宣传项目。在媒体开设创建“健康城市”活动专栏,宣传普及卫生知识;在电视台播放健康知识公益广告片,开办健康知识讲座;在网上开设“就医指南”、“健康讲坛”等专栏,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娱乐宣传活动,扩大健康教育引导覆盖面。(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局、市文广新局负责)

  6、禁烟、控烟项目。从在校生和青少年抓起,广泛开展禁烟、控烟干预活动,通过加强社会宣传,提高控烟自律意识;大力实施“无烟学校”、“无烟机关”、“无烟餐馆”、“无烟家庭”等创建活动,在禁烟场所设置专门吸烟区。人群吸烟率在现有基础上逐年递减。至20xx年100%的中小学校、100%的医院成为无烟场所。(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爱卫办负责)

  (二)健康服务工程

  7、居民健康信息管理项目。为每人制定一个健康计划、建立一个电子档案、每人每年体检一次。积极推广居民电子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对居民健康情况进行管理,将已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纳入电子健康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健康信息即时采集和调取利用,方便居民通过互联网、短信等形式查询自己的健康信息,同时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定期发布手机健康信息、电子健康邮件等。到20xx年为全部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对城乡居民的健康现状进行抽样调查,科学分析和全面掌握健康现状。调查数据录入微机数据库,撰写和发布辖区居民健康状况报告。进一步强化政府卫生监管、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市卫生局负责)

  8、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1)全面完成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任务。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构筑30分钟的医疗服务圈。着力加强县级医院建设,发挥好县级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各县(市、区)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或以上。启动县级中医院标准化建设项目。完成规划确定的未达标乡镇卫生院建设,实现全市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标准的卫生室,一个能看病的医生,建立起基本药物的保障机制,配备基本的诊疗设备。基本实现一般疾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门诊量占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比例明显提高。建立完善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加强县级医院的紧急救援服务能力建设。

  (2)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规范化运行,实现科学化管理。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医保,制订居民慢性病报销办法,引导居民到社区看病就医。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双向转诊模式。

  (3)建立健全县、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企事业单位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服务网络。各县(市、区)要开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人力资源,建立健全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宣讲团和志愿者宣教团;成立专业健康教育机构,配置具备社会动员、倡导、传播与教育、计划设计、实施、监督与评价等基本技能的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社会各行业和单位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医院、学校、单位等配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专、兼职人员,负责辖区内或本单位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市卫生局、市发改委负责)

  9、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保障项目。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实施大学生村医工程。通过对口支援、定向培养、转岗培训、在职教育、社会招聘等多种途径力争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负责)

  10、慢性病干预项目。开展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干预措施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等活动。积极创建“健康促进及慢性病防治”示范区,各县(市、区)以社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平台,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健康促进及慢性病防治示范区创建活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示范区工作经验和工作模式,并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推进本县(市、区)健康促进及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20xx年前每个县(市、区)以乡为单位至少抓好一个健康促进及慢性病防治示范点,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市卫生局负责)

  11、职业相关疾病防治项目。对工矿企业管理者和各种作业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培训,做好有毒有害岗位工人的体检和健康培训工作。职工健康体检率、建档率逐步提高。(市卫生局负责)

  12、精神卫生项目。深入学校、企业、社区,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引导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实施早期干预策略,消除焦虑、抑郁、悲伤、恐惧、恼怒和成瘾等特殊心理行为,引导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逐步提高。加快精神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加快建设功能比较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三)健康饮食工程

  13、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项目。对所有食品和食品加工企业、相对集中食品加工小作坊、销售企业、餐饮(集体食堂)单位、仓储场所进行全面集中彻底清查,严厉查处和打击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实行“五个一批”,即关闭取缔一批、停产整顿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整合重组一批、派监督员入驻企业监控一批,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市卫生局、市食药监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负责)

  14、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立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机制、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机制、食品安全质量保证机制、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建立药品安全长效机制。建立药品安全质量保证机制、药品安全监测预警机制、药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药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药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等五个机制,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市卫生局、市食药监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负责)

  15、放心饮水项目。加强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测,建立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督检测机制。集中式供水单位建档率达100%。(市水务局负责)

  16、安全饮食项目。以治理抗生素、雌激素、农兽药残留超标为重点,加强蔬菜、水果、肉蛋奶、饮品、食品添加剂的检验检测,倡导使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和食品经营单位的管理。全面推行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办法,A、B等级餐饮单位逐年递增5%。(市农牧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食药监局、市商务局负责)

  17、平衡膳食促进项目。倡导居民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实现“吃动两平衡”。倡导少盐少油饮食,倡导食用低钠盐、植物油。倡导集体食堂、餐饮单位对盐油实行总量控制、总量递减。倡导适量饮酒不过量,文明饮酒不劝酒,提高广大群众的自觉控制能力。为全市每户家庭免费发放一把定量盐勺和定量油杯,发放控盐、控油、控体重和酗酒有害健康的宣传材料。(市商务局、市爱卫办负责)

  (四)健康信息服务工程

  18、医药卫生信息化项目。加快以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为重点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和卫生行政管理水平。突出抓好居民就医“一卡通”,为每个人建立一份电子健康档案。(市卫生局、市工信局负责)

  19、医院信息化项目。积极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快远程诊疗服务系统建设,开展远程会诊项目。在二级以上医院推广患者满意度电子评价系统。(市卫生局、市工信局负责)

  (五)健康文体工程

  20、全民健身项目。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切实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组织好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提高全市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加快城市社区、行政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xx年,全民体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经常性体育锻炼人数明显提高。50%县市区建成一场或一馆为标志的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的体育中心。100%的城市街道和70%的社区,100%的乡镇和60%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设施。城区公园、广场体育健身设施安装率达到100%,按照《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标准》,每个社区建有不低于80平方米的活动室和健身广场,并配备相关器材。新小区和居住区必须按要求达到人均0.3平方米以上的室外体育设施建设用地和人均0.1平方米以上的室内体育建筑面积。全市人均体育用地达到1.5平方米。健全全民健身运动组织,定期组织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鼓励社区、单位配备健身运动指导员,指导群众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充分利用公园、广场、河湖沿岸等各种资源,开展健康主题公园、健康示范街、健康步道等建设,完善社区(村)健身场地和健身设施,鼓励各单位向群众开放健身和运动场所。倡导累加式、镶嵌式等多种形式的运动方式和工间操,在公共休闲和锻炼场所设置体育运动量的标识。倡导每人每天运动不少于30分钟,日行一万步,青少年每天运动不少于60分钟。(市体育局、市规划局、市住建局、市教育局、市爱卫办、市发改委负责)

  21、文化活动项目。每个乡镇(街道)、每个村(居委会)都建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普及到每一个乡镇(街道)、每个村(居委会)。创作健康教育剧目,定期举办农民秧歌大赛、社区居民歌咏大赛、大学生和中学生街舞、健身操比赛、国标标准大赛和交谊舞大赛等活动。(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市体育局负责)

  22、民间组织健康促进项目。以现有的各种类舞蹈、歌唱等群众健身团体为依托,发展一批新的有益健康的疾病康复类社团、健身中心、俱乐部等民间组织,全市民间健康、文体活动组织覆盖更多人口。(市文广新局、体育局负责)

  (六)健康环境工程

  23、碧水蓝天项目。以我市节能减排、企业治污减排、饮用水源环境综合整治、绿化攻坚行动等专项行动为重点,不断扩大绿化面积,改善我市城乡大气、水环境质量,使环境、绿化等主要指标达到环保目标要求。地表水国控、省控监测断面水质达到省考核要求,或出境断面水质好于入境断面水质。积极推广利用天然气等清洁和准清洁能源技术,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和普及,燃气普及率达到99%以上,管道燃气使用率达到80%以上,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以上。(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住建局、市林业局、市城管局负责)

  24、厕所改造项目。农村大力推行“三格式”、“双瓮式”、“沼气池式”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市爱卫办负责)

  25、除害灭病项目。全市城乡每年开展两次大规模的卫生整治和“消杀”行动,积极开展城乡除四害工作,将蚊、蝇、鼠、蟑螂等虫害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有效控制各类传染病和虫媒疾病的发生。农村要实行垃圾“户清、村集、乡运、县处理”的模式。(市爱卫办、市城管局负责)

  四、方法步骤

  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4月-6月):制定方案。各县(市、区)、各部门按照市政府制定的《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各部门工作职责,制定出创建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组织实施。全面启动实施创建“健康城市”活动,20xx年12月底前,六大工程、25个重点项目实现阶段性目标。推选出一批样板项目、精品项目、特色项目,发挥示范作用。

  第三阶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深化成果。巩固和深化前面阶段活动成果,推广先进创建模式,建立健全全民健康促进工作的长效机制,推进此项工作持续向更深层次迈进,实现五年活动目标。

  五、组织实施

  (一)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由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医改办会同相关部门对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实施具体指导。

  (二)各县(市、区)及各部门也要按照本方案对本地及本部门开展“健康城市”活动作出相应部署,成立领导机构和相应办事机构,专人负责。推广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在全市形成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社区和村镇全员参与的活动组织方式。

  (三)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要结合城市面貌三年上水平及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城市污水治理、废物垃圾处理等基本设施的建设改造,改善城乡环境。

  (四)加大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考核力度。要把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成效纳入年度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年度进行考核评比。开展活动所需经费以县、市为主,省财政以奖代补形式补助。

  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4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xx〕1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xx〕32号)、《省政府关于印发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发〔20xx〕12号)等文件精神,推动健康中国行动落地见效,加快健康宿迁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全市卫生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xx-20xx年)》,加快实施《“健康江苏20xx”规划纲要》,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到20xx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程度显著提升,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全民医保制度显著完善。到20xx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全面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全面控制,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全面下降,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和高水平的健康保障,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1.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大力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掌握健康知识与技能,自觉维护和促进自身及家庭成员的健康。建立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为市级媒体等有关单位和各地开展健康科普提供支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健康知识,市各主流媒体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主动提供健康科普服务。加强健康教育科普基地建设,组织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全民自救互救能力。到20xx年和20xx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6%和32%。

  2.合理膳食行动。加强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普及食品营养标签知识,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针对一般人群、特定人群和家庭,加强有针对性的营养和膳食指导,推广使用限量盐勺、限量油壶和健康腰围尺等健康工具,促进减盐、减油、减糖。在养老机构等集体供餐单位配备营养师。开展限酒科普宣传和行动干预,控制过量饮酒,减少酗酒。开展人群营养健康状况、食物消费状况监测和总膳食研究。到20xx年和20xx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保持低于3%。

  3.控烟行动。加大控烟宣教和违法发布烟草广告查处工作力度,大力宣传吸烟、二手烟的危害,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强化控烟监督执法,大力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发挥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的控烟引领作用,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促进无烟医院、无烟学校建设,鼓励企业为职工营造无烟工作环境。建立戒烟服务体系,推广简短戒烟干预服务,为吸烟者提供戒烟指导和帮助。到20xx年和20xx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不低于30%和80%,全市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分别低于22%和20%。

  4.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促进,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推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逐步扩大心理健康服务覆盖面,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加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引导居民正确认识抑郁和焦虑症状,掌握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到20xx年和20xx年,全市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分别提升到20%和30%,减缓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

  (二)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5.全民健身行动。加强中心城区体育公园建设,丰富和提升雄壮河湾体育公园、千鸟园体育公园、印象黄河体育公园等体育设施和全民健身项目,推进虞姬公园、洋河体育公园、酒都公园等体育设施建设,中心城区“十分钟健身圈”实施提档升级,实现乡镇体育设施全覆盖,推动全民健身城乡一体化发展。市奥体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体育设施实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引导社会资金建设体育设施。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宿迁马拉松赛、生态四项赛、城市定向赛等品牌赛事,大力推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操活动,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推动我市全民健身发展。组织体育社团进社区、进乡镇、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等公益活动,提倡“科学健身、文明健身”,举办“宿迁市科学健身大讲堂”,评选“宿迁市全民健身带头人”,表彰“宿迁市优秀晨晚练点”、“宿迁市健身达人”等。推动“体医融合”,开展体质监测,市体质监测中心对特殊人群体质实施健康干预,有针对性地为健身市民提供运动健身方案。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培养一批可开运动处方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师。到20xx年和20xx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不低于2.5平方米和3平方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93.6%和9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43%和45%。

  (三)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6.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行动。积极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市、县级医疗中心建设。支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临床重点专科、医学重点学科,促进专科联盟建设发展。加强儿童、精神病、传染病、老年病、康复等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前急救医疗机构建设,补齐薄弱专科医疗资源短板。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市区建立紧密型医联体,积极推动全市所有县(区)建立县域医共体。组织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全面落实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行动,提升基层卫生同质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监督、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现代化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构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服务链,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到20xx年和20xx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7.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向公众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知识,组织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引导居民学习掌握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生活方式指导。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监测评估和规范管理。建设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心,市、县级依托现有资源加强胸痛、卒中中心建设,提高院前急救、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应急处置能力,形成心脑血管急症救治体系。到20xx年和20xx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09.7/10万及以下和190.7/10万及以下。

  8.癌症防治行动。充分发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市抗癌协会等组织作用,开展防癌抗癌科普宣传,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推广应用常见癌症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积极开展肿瘤防治新技术引进和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强化癌症患者康复管理,发挥慈善救助在困难癌症患者救助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患者就医负担。加强市癌症中心建设,根据肿瘤发病情况,打造重点癌症多学科联合诊疗平台,健全死因监测和肿瘤登记报告制度。到20xx年和20xx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

  9.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推行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加强市、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中心建设,发挥家庭医生团队“健康守门人”作用,为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患者提供筛查干预、诊断、治疗、随访管理、功能康复等全程防治管理服务,提高慢阻肺的早诊早治率和规范管理率。到20xx年和20xx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8/10万及以下和7.6/10万及以下。

  10.糖尿病防治行动。建设市糖尿病防治中心,健全糖尿病防治服务体系,推进糖尿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加强基层卫技人员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规范培训,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提高基层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早期发现、规范诊疗能力。落实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到20xx年和20xx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65%及以上和70%及以上。

  11.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提倡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密闭场所、人群密集场所戴口罩,在外就餐使用公勺公筷。宣传疫苗对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倡导高危人群在流感等呼吸系统传染病流行季节前接种相应疫苗。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流行水平。支持社会团体、企业、基金会、有关组织和志愿者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感染者扶贫救助等公益活动。加强城区养犬管理,做好犬只免疫、检疫和防疫标识的发放工作。筑牢口岸检疫防线,防控境外传染病输入。加强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有效控制饮水型氟砷中毒危害。到20xx年和20xx年,完善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与儿童预防接种标准化门诊,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

  (四)保护重点人群健康

  12.妇幼健康促进行动。针对婚前、孕前、孕产期、儿童各期等阶段特点,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和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实行母婴安全一把手负责制,开展母婴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实施精神病、智障等残障育龄妇女精准管理,加强残障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及产后避孕管理,加大妇幼人才培养力度,务实应用妇幼健康信息系统,全面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在婚前、孕前和孕早期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在孕期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对新生儿先天性疾病进行筛查,对出生缺陷儿进行治疗和康复。推动儿童早期发展工作,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卫生健康部门会同残联组织建立残疾儿童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生殖健康,在农村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城市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工作。到20xx年和20xx年,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左右和4‰左右,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8/10万左右和6/10万左右。

  13.学生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和自救互救能力。持续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建设,深化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开足开齐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积极推进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1小时。扎实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逐步建立以健康教育、监测预警、综合干预、跟踪管理等内容为一体的长效防控机制。按国家、省有关要求做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级证书制度的实施工作。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到20xx年和20xx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全市健康促进学校比例达85%及以上和90%及以上,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平均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

  14.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倡导健康工作方式,大力宣传职业健康知识,指导用人单位依法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利,做好员工健康管理。营造企业健康文化,建设健康企业,鼓励企业组织职工开展“健康达人”评选活动。优化产业结构,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从源头消除、减轻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优化职业卫生服务,实现职业健康检查不出县、职业病诊断不出市。不断提升工伤保险参保覆盖面,加强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加强职业健康监管体系建设,加大监管力度,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管效能。到20xx年和20xx年,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持续保持在全省最低水平。

  15.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普及老年健康知识,落实老年人健康管理,推进安宁疗护工作。加强老年病医院等老年健康服务机构建设,推进中医药特色服务,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标准和规范,加强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基本医保与医养结合政策配套衔接。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xx年和20xx年,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数的比例分别不低于60%和65%;65至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16.残疾人健康促进行动。全面开展残疾预防,大力推进康复服务,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完善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残疾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社区康复能力,依托各级医疗卫生及专业康复机构,指导社区和家庭为残疾人提供专业化康复服务。实施精准康复,为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配套完善残疾人文化体育康复场地设施,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康复活动,促进残疾人身心健康。到20xx年和20xx年,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分别达90%以上和95%以上,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支付范围。

  (五)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17.扩大中医药服务行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努力使中医药融入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鼓励支持中医医院创建全国和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基层工作站,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开展以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重点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和诊疗方法。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提升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到20xx年,所有公办乡镇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到20xx年,9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

  (六)健全全民医疗保障

  18.全民医保制度完善行动。全面建成覆盖全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医保基金统筹层次,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开展医疗保障扶贫行动,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行总额控制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开展紧密型医联体总额付费试点。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逐步构建动态调整机制。到20xx年和20xx年,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稳定在80%左右和70%左右。

  (七)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19.食品安全保障行动。突出“四个最严”要求,强化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防线,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推动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建立企业食品安全自查制度。提升餐饮质量安全水平,全面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守护校园食品安全,推动学校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责任制和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明厨亮灶”全覆盖要求的落实,加强“阳光采购”平台建设,提高学校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量化等级优秀率。全面提升食品抽检合格率,突出对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时节以及群众的关注点、食品安全的风险点食品的抽检监测。到20xx年和20xx年,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20.药品安全保障行动。促进医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鼓励新药研发,提升药品质量,强化合理用药。综合运用检验检测、监督检查、监测预警、风险管控、应急处置、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手段,净化药品市场环境。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持续加大药品行政违法案件查办力度,加强行刑衔接,严厉打击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到20xx年和20xx年,社会公众对药品质量安全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并持续提升。

  (八)促进健康环境建设

  21.农村供水保障行动。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提升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平,严格落实农村供水保障责任,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新要求,加快农村供水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水源地达标建设、水质监测和监管能力建设,着力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城乡供水保障工程体系、规范化管理体系,健全工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体制。到20xx年,农村供水保证率达97%,区域供水入户率达99%以上;到20xx年,供水保证率达97%,全面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

  22.生活垃圾分类行动。广泛开展教育引导,加强督促指导,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加强科学管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和处置,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到20xx年和20xx年,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分别达80%以上和95%以上。

  23.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坚持生态立市,精塑“江苏生态大公园”,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构建有针对性的重点地区、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体系,开展典型行业、典型区域等环境与健康试点调查监测及风险评估,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环境污染相关疾病等。围绕构建高品质绿色公共空间体系目标,推进完善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建设。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爱国卫生工作,大力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不断巩固扩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公共厕所、旅游厕所建设成果。到20xx年和20xx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不低于14平方米和15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明显改善,并持续改善。

  (九)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24.健身休闲产业培育行动。树立生态体育发展理念,综合利用我市独特的“两湖两河”自然资源,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休闲产业,建设一批以体育休闲健身为主,具有休闲、旅游、娱乐养生等特色的户外运动、训练基地,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持续推动体育消费,引进和巩固影响力大、参与度高的品牌赛事活动,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和运动休闲的新兴业态。鼓励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推动旅游康养示范基地建设。

  (十)促进“智慧健康”建设

  25.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行动。构建集成高效、统一权威的市级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加强医疗健康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提高数据归集质量,健全医疗健康数据资源目录,提升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开展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深入推进远程医疗服务,构建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新模式,提升互联网医疗服务应用水平;推进医疗卫生行政审批改革,优化医疗机构内部流程,提升医疗健康服务和行政审批便捷化水平;推进市级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试点建设,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化应用,提供医疗健康管理智能化水平;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加快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个人开放,到20xx年和20xx年,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个人开放率分别达60%和80%。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级层面成立市健康宿迁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健康委,办公室主任由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兼任。市健康宿迁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宿迁建设全局性工作,指导各地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将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与推进健康宿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全面落实各项目标、指标和工作任务。各地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领导推进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健康融入各项政策,认真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确定年度重点工作并抓好落实。

  (二)动员各方参与。鼓励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健康宿迁建设,落实个人健康责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鼓励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社区(村)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学会、协会和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指导、组织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工作。

  (三)健全支撑体系。加大财政卫生健康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对健康宿迁建设投入予以重点保障。加强科技支撑,围绕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和重大疾病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加大普法执法力度,以法治保障健康宿迁建设任务落实和目标实现。强化信息支撑,健全监测体系,提高疾病与健康监测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部门间、区域间共享健康相关信息。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推进健康宿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四)加强监测考核。按照国家和省要求,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对健康宿迁建设的主要指标、重点任务实施进度进行年度监测。围绕健康宿迁建设主要目标任务要求,由健康宿迁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对各县(区)开展考核,并作为各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的重要参考。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针对下一级党委和政府的考核办法。

  (五)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知识宣传,引导群众树立和增强健康意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强化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建设健康宿迁、促进全民健康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加强政策解读,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提高群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健康宿迁建设的良好氛围。

  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5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全国、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及全市卫生与健康暨健康城市建设动员大会精神,按照《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的决定》(攀府发〔20xx〕38号)、《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攀枝花市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xx-20xx年)〉的通知》(攀办函〔20xx〕44号)要求,结合西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健康中国20xx”规划纲要》《“健康四川20xx”规划纲要》,坚持“健康优先、公平公正、改革创新、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以保障和促进人的健康为宗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进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与全市同步在全省高水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健全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完善健康支持性环境,优化医疗卫生服务,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社会文化。建立城乡统筹、全民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制度,城镇社区基本实现15分钟健身圈、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全覆盖,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全面提升人群健康素养水平,提高人均期望寿命和人均健康期望寿命,以全面健康促进全面小康。建成环境宜居、社会和谐、人群健康、服务优质、富有活力的健康西区,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和健康文化等健康城市建设各项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配合市级实现“20xx年建设成全国健康城市示范市”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着力营造健康环境。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把健康理念融入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格里坪镇建成垃圾转运站(处理场),垃圾密闭收集,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简单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加快城镇排污管网、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城市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显著提高,农村卫生厕所基本普及。

  2.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管理。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依法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整顿规范市容秩序,美化市容环境,建立和完善城乡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有效控制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密度。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五创联动”为抓手,大力开展净空、净水、净土“三净”行动,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加强大气和污水污染治理,依法整治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环境污染。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改造,严格企业“三废”达标排放,促进清洁生产。制定危险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实行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置。

  4.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广泛开展健康家庭、健康单位、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镇、健康村等健康细胞建设,提高社会参与度。重点加强健康学校建设,加强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传染病防控等相关政策。

  (二)努力构建健康社会。

  1.着力构建平安社会。以群众安全满意为核心,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为根本,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职工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工作,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3.构建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

  4.推进全民教育。以均衡化、优质化为重点,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满足城乡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把文化教育、文明教育、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辖区居民文明卫生素质。

  5.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帮扶力度,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就业培训,创新就业模式,拓宽灵活就业渠道,提高社会就业率。

  6.改善交通安全状况。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配套设施,缓解交通拥堵现象。加强文明交通教育,倡导绿色出行、健康出行,革除交通陋习,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三)全面优化健康服务。

  1.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入实施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医联体和双向转诊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新型医疗保障水平和待遇。

  2.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完善医疗应急指挥系统和院前急救体系,缩短院前反应时间和急救服务半径,提高医院急救水平。积极防治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和精神病等重特大疾病。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力度,规范卫生和医疗秩序。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增强服务能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3.加强妇幼健康和养老服务。积极开展妇幼健康优质服务,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不断提高孕产妇和儿童危症救治能力。全面推进医养结合能力建设,加强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协作,完善老年护理体系建设,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4.推动食品安全统筹监管。健全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强化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环节管理,全面营造辖区居民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四)大力培育健康人群。

  1.深入推进优生优育。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强生殖健康服务,逐步实现人口数量相对稳定,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得到优化,预防和控制全区人口出生缺陷的发生。

  2.完善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丰富健康教育载体,倡导正确的健康理念。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提升群众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3.推进健康促进工作。着力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移风易俗,改变陈规陋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把健康科学知识转变为群众能够理解接受、易于养成践行的良好行为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

  4.开展全民健身工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进一步健全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制定实施人人参与的全民健身计划,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健身团体。大力宣传科学健身方式,深入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

  (五)全面发展健康文化。

  大力倡导健康文化,鼓励和支持健康文化产业发展,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文化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文化需求。完善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公序良俗,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四、重点工作

  (一)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以建设“健康家庭、健康单位、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和健康镇、村”为重点,以营造整洁宜居的环境、提供便民优质的服务、打造和谐文明的'文化为主要内容,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至20xx年底,完成130个健康家庭、8个健康单位、3个健康社区(村)、5个健康学校、1个健康镇建设任务。

  (二)建立健康管理工作模式。加强防治结合,建立健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组织服务体系。全面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等信息互联共享。全面开展全民预防保健服务,格里坪镇卫生院达到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要求,村均建设标准化卫生室。对居民的健康影响因素及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通过疾病预防和治疗,实现有病早治、未病先防。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平衡发展,加快推进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及公共厕所等设施建设和老旧基础设施改造。至20xx年底,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5%,逐步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在做好城市垃圾收运处置的基础上,推进垃圾分类处置。完善农村道路、环卫、电力、通信、消防、供水等基础设施,全面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推进广播电视、通信等村村通和宽带普及。

  (四)改善环境质量。开展“三净”行动,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坚持源头管控,减少污染物排放,狠抓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综合治理。整治工业废气,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严格管控企业“三废”达标排放,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95%。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定期公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情况。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防范人居环境风险。

  (五)完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强化治安防控、交通和消防管理,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应急体系,推进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控职业危害风险,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和安全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管理,防范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发生,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六)加强饮用水安全管理。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饮用水源、供水单位出厂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并按时向社会公布。至20xx年,西区建成区生活饮用水末梢水水质合格率达95%,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达90%。

  (七)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着力提升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加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力度,推进城市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加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重点加强乱搭乱建、违规饲养家禽家畜、毁绿违规占用绿地的整治。城市公厕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完善村庄清扫保洁制度,加快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物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引导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规范收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至20xx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90%。

  五、实施步骤

  (一)启动准备阶段(20xx年4-8月)。

  厘清影响城市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建立问题台账,对症施策制定健康城市建设规划、攻坚和巩固提升工作方案,按照职责分工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召开全区健康城市建设动员大会,动员社会各界和辖区居民积极参与健康城市建设。

  (二)建设攻坚阶段(20xx年9月-20xx年8月)。

  着重从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优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发展健康文化5个方面和健康细胞建设、健康管理工作模式等7个重点领域开展建设工作。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工作协调会,研究解决健康城市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每半年召开一次推进会,听取工作汇报,分析问题成因,安排下一步工作;每年对健康城市建设成效进行一次评价,以确定改进方向,对症施策,及时调整、完善工作方案。全面整改影响健康城市建设的问题,做到问题台账清楚、建设目标明确、时间进度明晰、职责到单位、责任到个人。

  (三)巩固提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根据国家健康城市建设指标和评价体系积极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查漏补缺,巩固提升。进一步挖掘西区健康城市建设的特色和亮点,加大培育力度,为攀枝花市建设全国健康城市示范市添砖加瓦。

  (四)迎审强化阶段(20xx年7-12月)。

  收集完善迎审资料,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巩固建设成果,迎接国家考核评审。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健康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督导检查组及卫生、城乡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养老救助与社会保障、全民健身与健康文化6个专项工作指挥部,负责协调、督导、考核和落实健康城市建设具体工作。6个专项工作指挥部牵头单位、格里坪镇、各街道办事处及区级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健康城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加强统筹规划,明确职责和任务,扎实推进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全面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及信息沟通、会商工作机制,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明确目标责任。

  6个专项工作指挥部牵头单位和格里坪镇、各街道办事处、区级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开展现状调查评估,查找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列出问题清单。6个专项工作指挥部在20xx年7月底前制定目标明确、路线清晰、责任落实、可操作性强的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格里坪镇、各街道办事处和区级各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积极开展健康城市各项建设工作。

  (三)广泛宣传发动。

  6个专项工作指挥部牵头单位、格里坪镇、各街道办事处及区级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手段宣传建设健康城市的理念、目标、任务,组织开展健康主题活动,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作用,广泛调动社团组织和人民群众参与健康城市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健康城市的浓厚氛围。

  (四)强化保障措施。

  区级有关单位要加强与市级部门的对接,加快制定完善西区建设健康城市规划、工作方案、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制定并组织实施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计划和措施;要将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经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建设工作经费。

  6个专项工作指挥部牵头单位、格里坪镇、各街道办事处及区级有关部门要配足、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在办公场所、办公设备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将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综合目标管理和急难险重项目,确保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区目标督查办将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纳入区级绩效考核内容。

  (五)加强督导检查。

  6个专项工作指挥部牵头单位、格里坪镇、各街道办事处及区级有关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定期检查、考核、通报制度,确保各项建设工作如期完成。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社会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群众投诉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在健康城市建设工作中,对工作主动扎实、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推进不力、不作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追究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

  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开展保险先进县(市)创建活动,引导全市各级各部门更加重视保险功能作用,支持保险业发展,促进我市保险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保险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作用。

  二、总体要求

  推动各级党政部门带头学保险、用保险、统筹规划保险业的发展,并给予政策支持,增强保险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更好地把保险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开展创建保险先进县(市)活动,开展创建保险先进县(市)活动。促进我市党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保险市场的引导和调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我市保险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更有效地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作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三、主要指标评价

  主要指标要求:开展保险先进县(市)创建活动。

  (一)保险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1、保险密度:xx年全市人均保险费力争达到300元。

  2、保险深度:xx年全市保费收入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1.4%

  (二)保险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保费增长率:xx年全市保费收入力争比上年增长17%力争超过全省保费平均增长率。

  2、保险业缴纳税收增长率:xx年全市保险业缴纳各种税收(包括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教育及城市建设附加费、以及营业性房产、土地税等)204.73元。

  (三)重点领域的发展

  1、政策性三农保险:水稻保险达到43万亩。能繁母猪保险承保率达到100%两属两户农房保险承保率达到100%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力争突破。市级财政保费补贴足额到位。

  2、其他重点险种:年巩固发展火灾公众责任险、安全生产责任险、校园责任险三个国家和省有关部门重点推进的险种。探索保险业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3、保险业规范经营。打造诚信服务环境。全年做到不因违规经营而受到相关部门处罚,不因服务不到位而引起群访群诉,导致影响和谐稳定的事件发生。

  (四)发展环境

  1、市委、市政府和乡镇党委、政府支持保险事业的发展。市政府将保险工作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市政府分管市长对全市保险业务发展的`情况,做一次工作调研。月中旬针对保险事业发展情况,召开市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保险工作,出台具体操作性强的支持保险事业发展的措施。加大保险宣传力度,市人保财险公司、市中国人寿公司组织编写保险知识培训教材,并纳入党校(行政学校)培训内容。

  2、市委、市政府对缴纳税收等地方贡献较大的保险机构给予一定支持。各乡镇、各企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购买保险时。要优先考虑到这些贡献比较突出的保险机构购买。凡财政列支或补贴保险费的业务禁止在市境外保险机构办理,确保我市保险业务总量和税收不流失。

  四、组织领导

  副市长任副组长,成立市创建保险先进县(市)活动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人民银行、市人保财险公司、市中国人寿公司等各家保险公司负责人为小组成员,负责推动保险先进县(市)创建活动。

  五、具体要求

  (一)各乡镇、市直各有关单位和保险机构要高度重视。制定本乡镇、本单位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各家保险机构要按照活动方案要求做好保险工作,积极探索开展国家和省有关部门重点推进的试点险种,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作用。

  (二)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进一步加大创建保险先进县(市)活动宣传力度。市广电局要组织各新闻媒体围绕创建活动广泛进行宣传报道。各家保险公司要将保险知识编制成宣传册或其它宣传资料送到农村、送到厂矿、送到学校,大力普及保险知识,全市形成良好的创建活动舆论氛围。

  (三)市政府将在xx年x月底组织创建活动自评。根据自评结果向省政府金融办、湖北保监局申报“保险先进(市)各乡镇、各单位要将开展保险先进县(市)创建活动情况总结于年月上旬报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7

  为适应我市城乡建设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区县在建设工作中的积极性,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土地整理开发,落实设施养管责任,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北辰区试点开展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思路

  按照责权统一、分级管理的思路,明确市、区两级建设管理职责,形成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管理科学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管理体制,推进北辰区城乡建设快速发展。

  (一)实行分级管理。根据项目区域、规模、特点,划分市、区两级建设和管理范围。向北辰区下放建设和管理权限,强化属地职责,实现责权统一。

  (二)落实土地房屋征收责任。试点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房屋征收工作由北辰区负责。市管项目征收费用由市级安排资金,实行包干使用;区管项目征收费用由北辰区自行负责。

  (三)落实设施养管责任。试点区域内建成区园林绿化设施和区管的城市道路、排水设施、河道等,由北辰区负责养护管理。

  (四)匹配建设资金。按试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由市给予匹配资金,北辰区负责项目融资并组织实施。

  (五)强化监督管理。强化市、区两级政府的管理责任,统一规划、项目安排和建设标准,建立项目监督考核管理体系,对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执行、项目完成、质量安全等工作进行监督考核。

  二、试点范围

  (一)试点区域。此次改革试点面积95平方公里,包括北辰区现状外环线以内区域和京津城际铁路两侧外环线以外区域。京津城际铁路两侧区域东至京津塘高速公路、西至京津公路、北至滨保高速公路、南至普济河道。该范围内,九园公路以北仍按原建设模式,由北辰区自行配套建设,九园公路以南原市级配套建设范围下放建设管理权限,由北辰区按照匹配资金和政策组织建设。

  (二)管理权限。试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按市管项目和区管项目两类组织实施。

  1、市管项目。主要包括涉及该区域的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国省级公路、快速路等,仍由市统一组织投资建设。区域边界道路(包括外环线、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津公路、滨保高速公路、普济河道等)仍由市级负责。

  2、下放的区管项目。主要包括新建的主干道路及桥梁、次支路、开发配套道路(含给水、排水、燃气、再生水、路灯、绿化、交通设施等)、排水设施、区域城市公园、公交场站、停车设施、人行天桥、环境提升改造及非经营性公建等工程。

  三、下放权限

  (一)下放土地整理权限。按照20xx年11月15日市人民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精神,授予北辰区对试点区域95平方公里土地整理权,由区人民政府下发土地整理储备实施计划,区土地整理中心具体负责土地整理储备工作。

  (二)下放相关计划和审批。北辰区负责项目前期方案、项目安排和相关审批;根据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建立项目储备库,提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负责编制年度项目初步安排;负责区管项目的前期方案编制、资金方案编制、项目审批(含核准、备案)和投资计划下达。

  (三)下放建设权限。北辰区负责组织项目实施;负责项目的工程报建、招投标、施工许可、土地房屋征收、工程实施、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等事项。

  (四)完善养护管理权限。北辰区负责区管设施养护管理;负责区管城市道路养护维修计划、资金、施工、涉路施工审批、设施移交接管、路政管理等;负责建成区内公园绿地、城市道路绿地的养护管理,监管和保护其他绿地。

  (五)完善区级融资平台。北辰区建立完善区级投融资机制,负责试点区域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投融资工作;负责项目建设资金的安排和使用,负责项目融资的“借、用、管、还”。

  四、职责分工

  (一)市级行政部门。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下放到区的.项目审批、规划、土地、建设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市建设主管部门按照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标准审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技术方案;对项目建设、质量安全及监督工作进行检查;对项目竣工标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市土地主管部门负责会同北辰区制定该区域土地供应计划,把握供地时序;严格土地整理储备成本审核,强化成本管控;严格基础设施等项目用地标准,加强供后监管。市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审查北辰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北辰区土地细分导则和城市设计,审批系统性和跨区域市政工程项目规划;对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市财政主管部门负责按照土地出让进度序时拨付资金。市交通运输、市容园林、水务等部门负责设施养护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二)北辰区人民政府。作为试点区域基础设施项目的责任主体,负责试点区域内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土地整理储备、建设全过程管理;承担试点区域内新建与既有道路桥梁、园林绿化、排水设施、河道等区管市政设施的养护管理以及环境卫生;负责试点区域内市管项目的土地房屋征收和保障工作。试点区域区管项目建设和土地整理出让在8年内基本完成。

  五、相关政策

  (一)给予匹配资金。下放试点区域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资金来源为土地出让金政府净收益,即返还该区域内土地出让金政府净收益的50%。返还资金全部统筹用于试点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养管,以及市管项目土地房屋征收包干费用外的不足部分。区管项目土地房屋征收资金纳入试点区域内土地整理储备成本。北辰区可通过融资方式先期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市级财政支持区级融资平台的建设,借款10亿元作为资本金。

  (二)集中大配套工程费管理。试点区域九园公路以南大配套费仍由市级统一收取和统筹使用;九园公路以北仍由北辰区自行收取并使用。

  (三)控制土地整理储备成本。根据20xx年11月15日市人民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精神,对京津城际铁路两侧区域预计土地整理储备成本,按照市人民政府确定的节约10%控制,并将京津城际铁路两侧区域土壤修复投资30亿元纳入土地整理储备成本。

  (四)建立监督考核体系。市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市有关部门,按季度对投资完成、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组织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市市容园林、交通运输、水务等部门对区管设施养护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考核。每年年底将有关情况上报市人民政府,考核结果与项目安排、资金拨付和绩效考核挂钩。

  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8

  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完成《xx市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工作目标,根据青政字[xx]66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局的工作职责,制定xx—xx年生态省建设市长责任书工作方案如下:

  一、大力推进海洋法制建设。

  为了健全海洋法制,推动海洋保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xx》,计划xx年底前编制、出台《xx市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将在对全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xx市沿岸平均大潮高潮线至领海基线之间海域的功能区进行明确的划定,内容包括海域勘界、功能分区及环境标准等诸多方面。新的区划是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中不适应我市新形势发展的内容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区划编制将对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促进海域整体功能,推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蓬勃发展,为了减小经济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有的放矢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计划编制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xx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将对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大规模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累计效应、突发性海洋污损隐患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规划的编制将致力实现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实现其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

  二、加强、完善海域使用管理。

  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搞好海域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审批程序和海域使用证年审制度,严格按照《xx市海洋功能区划》和《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把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按照《胶州湾及临近海域功能区划》和渔业生产水域环境质量状况,对不符合功能区划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水域进行封闭管理,禁止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严格实施养殖许可证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科学调整养殖结构和布局,合理控制内湾及近海的养殖密度,扩大藻类养殖面积,提倡外海养殖,大力提倡鱼、虾、蟹混养、贝藻间养套养等生态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新技术;强化渔业生产管理,改进饵料质量及投饵技术,严格控制废水排放,xx年力争使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养殖面积达到养殖总面积的40%。

  三、加大海洋环保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利用“海洋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广泛宣传海洋环保知识和《海环法》等法律法规。深入基层召开环保法规宣讲现场会,提高广大渔民、渔业生产者的法律意识。继续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发动群众力量,制止违规行为,对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及时举报,对严重的违规行为予以曝光,强化全民海洋环保意识。

  通过以上措施,使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到xx年,近岸海域水质明显改善,除混合区、港区外,水质普遍达到二类海水标准,富营养化水平显著降低。

  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9

  一、指导思想

  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和谐xx的总体目标,抓住“城市建设管理年”和辖区旧城改造的良好机遇,加快城市建设管理的步伐,提升辖区形象,改善辖区面貌,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生活环境,迎接2008年奥帆赛,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实现辖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要求

  (一)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划修编、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二)深化城管理念。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强化“规划城管、法治城管、信息城管、精细城管、人本城管、和谐城管“的管理理念。

  (三)突出整治重点。重点抓好社区环境卫生、楼院容貌以及干道两侧的市容环境整治、抓好旧城区的改造和违法建筑的拆除。

  (四)提升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积极探索建管的新思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市容环境卫生整治

  加强居民楼院、楼道、背街小巷的清理整治,清除卫生死角,提升城区环境卫生水平,是我街道xx年城市管理工作重中之重。

  1、加大对社区甬道、楼院、楼道、清扫保洁力度,建立健全保洁制度,做到人员、时间、设备、地域、责任五落实,将各社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列入街道办事处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监督考核。

  2、协调城维公司加强垃圾的收集和清运工作,各社区要协助和监督城维公司,做好垃圾的管理工作,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确实做到不撒漏、不落地,无二次污染。

  3、加强对居民楼院内的违法建筑和乱堆乱放、乱写(贴)乱画等问题,拆除、清理整治力度,年内重点清理拆除:嘉善社区、阜宁社区、华星社区、昌化社区、瑞昌社区、建国村社区、港政等社区比较集中的违法建筑群计6000余平方米。全面完成管区内背街小巷、楼院的'硬化、绿化、美化改造任务。改善和提高管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各社区年内必须完成乱堆乱放、乱写(贴)乱画的清理整顿工作。粉刷楼道、整治楼院,年内再创建一个“两无三化”社区,6个“两无三化”楼院。

  4、各社区要结合城市管理年活动,于3月31日前,恢复和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卫生组织和长效管理制度,目标责任、任务落实到人,建立一只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城市管理综合服务队,借爱国卫生月之东风,开展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的城市管理年活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区形象。

  (二)绿化整治

  年内各社区要建立和完善楼院内的树木和草坪的管理制度,落实管护人员,提高庭院绿化水平。

  (三)积极配合创建和谐社区

  按照和谐社区的标准,搞好楼院的绿化、美化、硬化,清除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协助社区进一步完善社区的办公、文化活动等公共设施,力争年内街道管区的居民楼房基本完成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力争亮化工程让更多的居住小区得到亮化,为和谐社区的创建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四)完善街道属地城市管理的协调机制

  按照xx市三级政府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年内要进一步完善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的街道城市管理组织。加强街道办事处与辖区内的城管中队、环卫公司、公安派出所、工商管理所以及各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沟通与协调,成立城市管理领导小组,并于每季度末旬召开调度会一次,协调、研究解决辖区内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共性及难点、重点问题。街道城管科要分工包干深入社区协助指导,督导社区城市管理工作,形成城市管理的合力,全力打造“规划城管、法制城管、信息城管、精细城管、人本城管”和谐城管的街道城市管理典范,争创一流的街道城市管理水平。

  (五)重点围绕辖区旧城区改造,加快老城区建设

  紧紧围绕旧城区改造建设,切实履行属地管理的责任,全力抓好辖区内改造项目的组织调查摸底、群众思想动员,组织领导拆迁等工作。

  四、实施步骤及时间

  (一)宣传发动、部署准备阶段(1月至3月)

  此阶段为市、区、街、居各级的宣传发动、部署准备阶段,召开动员大会,制定工作计划、方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任务分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实施阶段工作的开展做好社会环境、组织、计划、制度、物质等方面的准备。

  (二)组织实施阶段(3月至11月)

  全面开展专项整治工作,集中人力、物力,按制定的方案要求和责任分工进行全面的清理整治。责任单位每个月下旬要向城市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责任目标进展情况,查找问题、及时整改,做到边整治、边提高、边巩固,全面落实本方案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三)督查验收、总结表彰阶段(11月至12月)

  按照xx年城市管理方案的各项目标任务,街道城市建设管理领导小组于11月下旬组织全面检查、评比、验收,并于11月下旬召开“嘉兴路街道城市管理年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奖励xx年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街道城市管理领导小组要求驻街道各单位、各社区要以“城市建设管理年”和迎办2008奥帆赛为契机,高度重视、精细策划、集中力量、真抓实干,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切实为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工作,为改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为改善城区面貌迎接奥帆赛,做出最大的努力。

  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10

  为进一步落实市委《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意见》,完成我市“十一五”期间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初步达标率,决定开展学习型组织示范命名活动,每年进行一次。现将今年的命名表彰方案拟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和谐贵阳要求开展学习型组织示范命名活动。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总结创建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全市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二、示范命名的范围、基本条件和名额

  (一)范围

  全市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学习型家庭六类学习型组织的牵头单位及组织内成员单位。

  (二)基本条件

  1、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创建工作深入扎实。切实加强对创建活动的领导,把创建活动作为提高职工素质的基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活动领导机构,创建工作深入细致,扎实有效。

  2、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对创建学习型组织目标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和支持率,能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创建计划,在职工中普及终身学习的理念,组织内各种学习活动普遍开展。

  3、各项制度建立健全,政策措施完善到位。有较完备的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考核制度、监督制度、经费保障制度和约束激励制度。职工的学习热情、学习成果和劳动创造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形成了以学习推动工作、以工作促进学习的`局面,实现了学习成果与工作成就的共享与互动。

  4、组织竞争力明显增强,职工队伍素质显著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文明程度、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组织学习力持续提升,组织创新力、竞争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三)名额(名额分配依据见附件)

  1、学习型领导班子(县级):30个。

  ①市直机关10个;

  ②各区、县、市20个(在各区、县、市的县级领导班子中产生)。

  2、学习型机关:20个(市直机关)。

  3、学习型企业:50个。

  4、学习型社区:50个。

  5、学习型村镇:50个。

  6、学习型家庭:200个。

  三、评审机构

  由市建设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六类学习型组织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市农办)参加,组成“贵阳市学习型组织评审小组”,在市建设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学习型组织的评审、认定和命名工作。

  四、评审方式

  1、市六类学习型组织牵头单位负责对本组织范围内符合示范命名基本条件的对象,按规定名额向评审小组推荐;

  2、评审小组对被推荐示范对象进行评审与认定;

  3、评审小组根据评审基本条件最终确定命名对象(所推荐命名对象须附先进事迹文字材料。材料要紧扣示范命名的基本条件,实事求是地反映被推荐对象的先进事迹,字数在xx字左右。)。

  五、时间安排

  (一)组织阶段。3—4月,各学习型组织牵头单位在本组织范围内选择一批工作目标明确、载体形式多样、机制健全完善的组织作为创建示范单位报评审小组认定。

  (二)创建阶段。5—10月,各个示范单位按照市委《关于建设学习型的意见》和《贵阳市学习型组织达标考评标准》要求,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

  (三)评审阶段:11月,各学习型组织牵头单位在所推荐的示范单位中考察、酝酿命名推荐对象,并将名单及先进事迹材料报送评审小组,评审小组根据命名基本条件,对报来的推荐对象进行评议,按规定名额确定命名名单。

  (四)表彰阶段:12月召开全市学习型组织命名表彰大会,对被命名的学习型组织进行表彰。

  六、表彰

  (一)市建设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对被命名表彰的xx年年度学习型组织进行奖励。

  (二)市属各新闻媒体对命名表彰活动进行报道,并向社会介绍被命名表彰学习型组织的先进事迹。

【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12-10

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11篇)12-10

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精选6篇)12-09

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通用11篇)12-10

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通用16篇)10-24

健康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范文(通用10篇)03-11

健康医院实施方案12-23

健康教育实施方案04-11

全民健康实施方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