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方案

时间:2022-10-11 20:54:08 方案 我要投稿

【推荐】监测方案四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监测方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监测方案四篇

监测方案 篇1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但充满智慧的人类通过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RS、GIS、工程和非工程防御等)对灾害进行监测和防御,是可以起到防灾、减灾作用的。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基本知识】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 、区域及 等各级组织,通过 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 、灾中跟踪、 以及提出 。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 、实时性好和 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 、 和 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 的灾害信息。

  2、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 、 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与分析:

  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 和 分析,具有空间定位、 和 分析的功能。

  2.灾害评估与预报:

  对自然灾害进行 、 、 、灾害损失调查、 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www.

  (1)概念:

  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 和 、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 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2.工程性防御措施

  (1)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2)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方式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监测方案 篇2

  一、指导思想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明确职责,加强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严密防范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提高科学防控能力,坚决遏制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高发势头,促进林业建设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覆盖率达100﹪,监测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不超过3‰,无公害防冶率达到90﹪以上。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治早、治小、治了”的目标。

  三、组织落实

  为确保我县20xx年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落到实处,决定成立20xx年度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同志组成,同志兼任技术负责人。

  根据我县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及病虫害发生规律,全县各场站配备一名测报员负责本辖区的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工作(名单见《20xx年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点数量及责任人汇总表》)。各单位测报责任人如有调整需在3月8日前将名单报局灾害防治股。县局灾害防治股负责调查期间的技术指导与质量抽查以及全县资料的汇总上报等工作。

  四、测报点设置及监测面积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测报网络体系建设。结合我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全县共设置各类测报点94个,其中:省级黄脊竹蝗专职测报点1个、市级萧氏松茎象专职测报点1个、县级测报点92个(具体为松材线虫病测报点18个,松针褐斑病测报点2个,杉木炭疽病测报点1个,油茶炭疽病测报点4个,油茶软腐病测报点4个,杨树病害测报点5个,萧氏松茎象测报点14个,松墨天牛测报点18个,松毛虫测报点12个,黄脊竹蝗测报点4个,杨树食叶害虫测报点5个,杨树蛀干害虫测报点5个)。

  全县实际监测面积726.9256万亩·次(其中:松材线虫病2×79.7976万亩,松针褐斑病2×0.9782万亩,杉木炭疽病2×1.6881万亩,油茶炭疽病2×3.2403万亩,油茶软腐病2×3.2403万亩,杨树病害2×0.1906万亩、萧氏松茎象2×69.6569万亩,松墨天牛2×82.1923万亩、马尾松毛虫监测3×78.5952万亩、黄脊竹蝗监测2×4.20xx万亩,杨树蛀干害虫2×0.1906万亩,杨树食叶害虫2×0.1906万亩)(具体详见附表)。

  五、工作要求

  (一)抓好信息的采集。今年测报工作以林业工作站、林场(厂)的测报员为主,林主、护林员为辅,各自负责辖区内的林业有害生物预警工作。要坚持点面结合和专群结合,做到测报信息真、早、准。各单位要结合营林生产和森林管护,扩大森林病虫情的监测面。要大力宣传普及森防知识,调动林主和广大林农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测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抓好信息的上报。各场站测报员要根据各类森林病虫害上报要求,按照“20xx年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资料上报时间安排表”(见附件)时间以“测报资料”形式上报县局灾害防治股,资料上报要规范、迅速准确、全面完整、实事求是。严禁迟报、缺报、瞒报,弄虚作假等行为的发生。对病虫情监测工作不及时,使病虫情蔓延成灾,造成经济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通报批评,扣除森防测报补助费,并将上报资料列入年度绩效考核。

  重大、突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要及时做到一事一报,其报告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发生面积、发生程度、扩散的区域和蔓延趋势。

  (三)抓好测报工作的档案管理。建立森林病虫情信息资料建档保存制度,县、乡(场)两级对测报信息进行存档管理,分类保存。各单位设资料柜,保留本辖区内各年度采集的原始森防测报信息,并设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管理,保证信息档案的完整和长期保存。

  (四)抓好测报质量检查。按照“质量为先”的要求,强化森防测报质量检查验收。严格执行森防测报检查验收制度,把森防测报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森防测报的全过程,县局将按照有关测报规定加强对各单位测报员的测报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确保基层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

  六、经费保障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属野外作业,任务重、时间紧、作业环境高度流动分散,为确保监测预报工作顺利开展,县局将按照人社部、财政部有关林业调查规划事业单位职工野外工作津贴标准(人社部发〔20xx〕60号)优先保障工作经费。

监测方案 篇3

  西永微电子工业园CNG工程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由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中国医药集团重庆医药设计院提供,监测任务委托沙坪坝区环境监测站进行监测完成。

  拟建项目位于西永微电子工业园西园二路(惠普南面600米左右)。项目联系人:黎辉款,联系电话:13350348989,现场联系人:代老师,联系电话:15213314993。

  声环境

  监测布点:共2个,分别布置于加气站中心(1#)、加气站门口外公路噪声(2#)。

  监测内容:昼、夜等效A声级。

  监测频率:连续2天,每天昼、夜各一次。

  监测方法:按现行规范进行。

  监测布点详见附图。

  环境空气

  提供西永微电子工业园附近例行监测数据(NO2 、SO2 、TSP)

  地表水

  提供沙坪坝区梁滩河西永断面20xx年或20xx年地表水例行监测断面监测数据

  监测因子:pH、COD、BOD5、NH3-N、石油类

  监测断面:梁滩河西永断面

监测方案 篇4

  一、监测依据

  (一)《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

  (二)卫生部《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评估标准(20xx年版)的通知》(卫疾控[20xx]3号)。

  二、监测目的

  (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豫发[20xx] 30号)的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依据有关卫生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传染病和常见病、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及教学环境安全卫生状况的监测工作。

  (二)掌握和了解各级中小学校教学建筑设施、设备及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卫生安全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为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卫生工作的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健全河南省中小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长效工作机制。

  三、监测对象与内容

  (一)监测对象

  县(区)监测不少于12所,包括县城中学2所,小学2所;乡级中学2所,小学2所;村级小学4所(各省辖市、县、区监测的学校中应包括1—2所民办学校)。、

  (二)监测内容

  1、学校基本情况:包括学校名称、学生人数、学校层次、学校类型、学校性质、学生夜自习情况等。

  2、教学设施情况:包括教学楼朝向、教学楼外廊栏杆(栏板)高度、教学楼外廊宽度、每栋教学楼供学生使用的楼梯数量、教室照明情况、教室人均面积、应急灯安装情况等。

  3、教学辅助设施状况:包括生活饮用水供水方式、教室CO2浓度(冬春季各1次)、食堂卫生许可证、学校厕所类型、校园内洗手设施等情况。

  4、学校自备水(二次供水)水质。

  5、学校食堂餐具消毒效果。

  详见附表1河南省中小学校教学环境监测记录表。

  其中学校自备水(二次供水)水质和学校食堂餐具的监测各地可根据本地情况自行选择,全省不做统一要求。

  四、监测方法

  教学设施的监测参照《学校卫生监督评价》(GB/T18205—20xx)执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按照公共场所二氧化碳检验标准方法进行。

  学校生活饮用水、食堂餐具的检验参照国家相关标准方法进行。

  五、监测指标及要求

  (一)指标:学校教学环境监测覆盖率100%

  (二)指标的计算方法

  学校教学环境监测覆盖率=开展教学环境监测的学校数/辖区应开展教学环境监测的学校总数×100%。

  (说明:应开展教学环境监测的学校总数:本考核年度,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方案中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教学环境卫生监测的各类学校总数;开展教学环境监测的学校数:考核年度,根据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方案,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际开展教学环境卫生监测的各类学校总数)。

  (三)要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内应监测学校的教学环境监测覆盖率必须达到100%。

  六、预期结果

  (一)通过监测,获得本年度我区各级中、小学校(城市、乡及村级学校)教学建筑设施、学习环境卫生状况的基本统计数据。

  (二)获得本年度我区各级中、小学校(城市、乡及村级学校)教学设施安全状况的基本统计数据。

  七、工作进度及数据上报

  (一)20xx年3月,对疾控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进行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内容、方法以及监测结果数据统计软件使用与数据录入技术培训。

  (二)20xx年4月—9月,疾控中心对各目标学校教学环境卫生进行现场监测,10月10日前,将本年度监测结果录入,并将数据库及、核查报告上报至南阳市疾控中心。

  八、监测工作资料的收集与评价

  (一)资料收集

  按照卫生部下发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评估标准(20xx年版)》中的资料目录显示,各级疾控中心应收集整理以下基本资料:

  1、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相关通知、方案和工作计划;

  2、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工作总结;

  3、各学校教学环境卫生原始监测记录表;

  4、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录入数据库;

  5、生活饮用水、食堂餐具监测采样单及相关检验结果记录表。

  6、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相关痕迹资料。

  (二)应上报资料

  各省辖市应向省疾控中心上报的资料:

  1、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工作计划和总结;

  2、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录入数据库(EpiData数据库文件);

  3、各省辖市、县、区两次数据录入核查结果文件;

  4、城乡中小学校教学环境监测采样报表(EXCEL文件)。

  (三)对各级疾控机构考核评价标准

  1、上述四项基本资料收集齐全,内容详实;

  2、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3、各级疾控机构按时上报数据;

  4、其他相关指标。

  九、监测经费

  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向当地财政申请监测工作经费。

  十、对附表1有关监测指标解释

  第“22”项,生活饮用水供水方式:

  集中式供水:自水源集中取水,通过输配水管网送到用户或者公共取水点的供水方式,包括自建设施供水。为用户提供日常饮用水的供水站和为公共场所、居民社区提供的分质供水也属于集中式供水。

  二次供水:集中式供水在入户之前经再度储存、加压和消毒或深度处理,通过管道或容器输送给用户的供水方式;

  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日供水在1000m3以下(或供水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农村集中式供水;

  分散式供水:用户直接从水源取水,未经任何设施或仅有简易设施的供水方式。

【监测方案】相关文章:

【精选】监测方案3篇05-27

监测方案集合九篇06-01

监测方案集锦8篇06-07

监测方案模板九篇05-31

【热门】监测方案4篇05-31

【推荐】监测方案三篇09-30

监测方案汇编六篇09-29

【推荐】监测方案3篇09-29

有关监测方案三篇09-25

有关监测方案四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