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时间:2024-04-19 07:29:05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最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

  《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厚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本书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书中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曾影响了一代青年,引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步入美的殿堂,能短时间内让人大致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得到美的熏陶,确实是一部很好的读物。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着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如第七章《盛唐之音》。提起唐代的艺术,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最先想到唐诗。唐诗正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那么,它何以出现在这一时代呢?作者的分析给出了答案。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代,帝国初始,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同样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在政治上,官阶爵禄日益代替阀阅身份,成为唐代社会视为最高荣誉所在。先前的门阀士族被压制,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与扩大,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知识分子可由考试而做官,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突破了先前门阀世胄的垄断,一条充满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他们开放。等待着他们去开拓。个人、民族、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孕育出了盛唐艺术,孕育出了唐诗。它蕴含着对有血有肉的人们现实的肯定和感受,幢憬和执着,渗透着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

  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这都证明,《美的历程》是一部小书,篇幅不过十几万字;《美的历程》又是一部大书,它考察了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工艺达数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读之使人神驰千年,遨游于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捕捉到华夏民族美的足迹。

最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2

  “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流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志,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历程”

  我曾读过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与宗白华先生以美学理论为主题、具有通史性质的美学散文相比,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似乎更像是一本广义的中国艺术史纲要――规规矩矩地按照时间顺序对中国各个朝代独特的艺术作品与艺术特质进行美学概述与议论,当然,较纯粹的历史书籍而言加入了更多的个人体悟,是一种自我理解的心灵书写。

  全书分为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佗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10个部分,囊括了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从宏观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变化的历程。

  李泽厚先生并未将艺术史独立出来讲述,而是将美学历程与历史事实结合,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解释美学变化的原因与影响,从源头开始分析当时的社会审美、艺术风格、创作目的出现与流变的前因后果。例如,在第一节“狞厉的美”中解释陶器纹饰的美学风格为何从活泼轻快转向沉重神秘时,就结合了当时的政治形态变动,说明沉重神秘的陶器纹饰是巫史文化的`艺术表现,而巫史文化在早期宗法制统治秩序确立过程中起着重要震慑作用;又例如,结合两汉时期的社会思想基础,说明两汉文化中南北交融的特色正是儒学与道学在艺术上的交融表现;而在“宋元山水意境”一章中,则将宋元山水画盛行、且意境远异于六朝的原因归结到阶级差异上,一针见血地分析了门阀士族与世俗地主两个阶级的思考方式、思想境界差异。这样的叙述方式使读者对美学的进化历程理解更清晰深刻,我也不例外,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思考与感悟。

  “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的野蛮,在当时则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也正因为如此,古代诸氏族的野蛮的神话传说,残暴的战争故事和艺术作品,包括荷马的史诗,非洲的面具。尽管非常粗野,甚至狞厉可怖,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是有这种无可阻挡的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

  是的,历史力量,这是古文物审美价值的重要部分。不只是早期巫史文化狞厉恐怖的造型花纹,即使是之后汉唐明清,无论是器具造型还是花纹样式都已经不再符合当下的审美标准了,我们之所以仍然能够感受到它们的魅力,正是“历史”的功劳。除了物质存在的古文物,文字记载中,清朗高洁的隐士、鞠躬尽瘁的贤臣、驰骋沙场的名将。即使他们的经历早已远离我们的时代,我们却仍然会钦慕其人格美。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作为审美对象,去发现与体会历史的浩瀚之美、悲壮之美、崇高之美甚至神秘之美。在探讨已经逝去岁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化现象中体验历史特殊的美感――即建立了历史审美。

  李泽厚先生不愧为美学大家,其文字也同样充满美感,让人来身心愉悦。与此同时,对中国各个朝代的美学特色的把握也一针见血,常使人有恍然醒悟之感,甚至对文字生出了相见恨晚的心情。读罢《美学历程》,自觉受益匪浅。

最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3

  对于美,我总觉得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不同人对于美有不同的认知,如同时尚一般,隔3年就会有不一样的美的理念,不一样的美的流行。但是阅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后,让我对于美又有了新的认知。美不仅是每个个体个性化的概念,从社会角度而言,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共同的文化印记。

  《美的历程》一书沿着时间的线轴,回顾了中华文明自诞生时刻直至明清之际整个的美学演进历史。从石器时代龙凤图腾的来历,到夏周的青铜时代,先秦诸子对中国实用理性主义的影响,到楚汉浪漫主义的发展、魏晋风度的形成、南北朝时期的佛陀世荣、唐宋时期诗歌与书法的大成、宋元的山水画的意境、最终到以明清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

  美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形态呈现,每个时代对于美的理解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例如魏晋时期,人们津津有味的谈论的并不是功臣名将的赫赫战功,相反,更多的倒是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辨才无碍。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两汉动的行为之美让位于魏晋的静的玄想之美。“言不尽意”“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作为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产生的的历史背景却是充满动荡、混乱、灾难、血污的社会和时代。战乱的年代里,时刻面临着生死的考验,巨大的政治恐怖阴影下产生了自我矛盾的人文主义。如同阮籍,表面看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经济上,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政治上,与这种经济背景相对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历史舞台的中心。这种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使得意识形和文化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崩溃,代之而兴的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时期,哲学重新得到解放,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着重探究。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与这种思潮相对应的美学观念,特征就是——人的觉醒。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对人生短促的喟叹,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王羲之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对人生对生命强烈的欲求,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政权更迭的年代里,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因此绘画艺术作品里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要求体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这种追求“气韵”“风神”的美学标准正是与魏晋思辨智慧、人的觉醒相一致。

  从这本书中,学到的一种思维方式,分析任何事物,都要将其放置于时代背景之中。艺术的发展是与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环境、意识形态的变化相合的,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时,此时孕育的文化,与经济繁荣、政治昌明的艺术文化相比,定然想去甚远。感性的、理性的、思辨的、神秘的、浪漫的、有我的、无我的、简约的、华丽的……美有不同的形态,而这不同的形态正是解码历史的重要钥匙。

  所有这些问题不一定会有既定的答案,但我相信思索的过程就是成长。

最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4

  最近在熊猫书院看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很喜欢。冯友兰说这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中国文学史,哲学史,文化史。

  全书分为10个part,于是我用十段文字记下了每段最核心的部分。有句话说得好:“如果说艺术类的精简书像果汁饮料,那么原著就像水果。喝完饮料,再啃啃水果,才知道这个水果真实的滋味。”

  从远古图腾开始,龙蛇和凤鸟是原始人的审美。演变到现在的几何条纹,可能与当时的蛇图腾有关。有“审美积淀”之说,人的审美观因为有观念的想象,因此美的形式积淀了社会内容。

  夏朝是野蛮而灿烂的青铜文化的开始,青铜在商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并表现出一种狞厉美。及至周朝和春秋战国,褪去宗教色彩,变得精进或是堕落。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是理性主义的思潮,儒道互补。战国时期,北中国已被孔子理性化,而南中国依然弥漫在远古的图腾神话世界,屈原为代表。

  汉代以汉赋与工艺品为代表,工艺品既有气势又古雅质朴。

  魏晋时期产生了真正思辩理性的纯哲学,绘画气韵生动,书法飘逸绝伦。以曹丕为代表的'“文的自觉”,将文章称为“经国之大事,不朽之伟业”。魏晋风度,不可不提的阮籍和陶潜。

  南北朝是佛教狂迷的时代,石窟壁画和雕塑,表达着寻求心灵的超脱,那是一个悲惨而非理性的时代。及至唐朝,才变成乐观的态度。

  盛唐的青春气息以唐诗为代表。李白诗,张旭和怀素的狂草,是“冲破陈规,无拘无束”的代表。而杜甫诗,韩愈文,颜真卿的楷书,是“严正规范,深沉厚重”的代表。

  中晚唐亦有优秀的诗人,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中晚唐的美学风格,潇洒风流中带有伤感忧郁。到宋朝,风格变得冲淡含蓄。

  宋朝是中国古代最文艺的时期,兴山水画,北宋风格旷远,乃无我之境;南宋讲求细节和诗意,乃有我之境。到元代,文人画正式确立,画上题诗,突出文学趣味。也为有我之境。

  发展到明清形成了一股浪漫主义洪流,以戏曲小说为主。明朝有《西游记》《牡丹亭》,到清朝,由于朝代更替,出现了禁欲主义,浪漫思潮变成伤感文学,代表有《桃花扇》《长生殿》。在毫无生气的时代,也出现了伟大的作品《红楼梦》。

  某天和一位老师聊到这本书,发现他竟是此书的忠实粉丝。因为不同出版社配图不一样,且随着时间不断有新的文物出土,他买过好几个版本。也觉得这是送礼物的极佳选择。

最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5

  《美的历程》这本书比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就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意义。虽然宏观简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独到。从我最概况的意识中我仅把这一脉络初步分为三分,分别为图腾,精神和诗词文赋。从这三个大的抽象事物中细分为本书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为远古时期的图腾。形式歌舞,青铜,先秦对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荣,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这些。本书作者李泽厚就以这个脉络介绍了艺术之美。

  曾经,对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很感兴趣,从剪纸的内容来看,有许多以蛇,鸡,鱼等动物为载体,这种形式艺术尽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交叉重叠了各种阶段的原始社会中,激烈战争和安定平和交错不断,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和其他符号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状态,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在生产,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这些有很强的繁殖力的动物身上。虽然仅是一些根据的猜测。

  对于青铜器上的纹饰,我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随着阶级的产生和等级制度的确立,青铜纹饰也随之变化。从原始的质朴天真到随后的为了统治维护地位的权利的凌厉,这些转变和衍化都是付诸与地位权利和力量。以凶猛的怪兽或动物为代表,象征着神秘,恐怖,突出恐惧,残酷,凶残,这是和当时混乱暴力的战争时代有关,在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超出了时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他们的美并不在于装饰风味,更注重的是内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性,配上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所要倾诉的精神。整本书其实一直都是用历史的文明与实践相结合来叙述艺术的历程,试求社会对文艺的影响的规律,寻求社会根源。

  在中国的造型艺术来说,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不论是书法,水墨,还是建筑,线的艺术都恰好与情感有关。在书法中每一笔都彰显着那个时代中国独有的骨风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与国外尖。高。直的那种耸立截然相反。简单朴素的单体构成了复杂严谨的群体,权利永远有个载体存在,像是飞檐,牌坊,祠堂,宫殿等。但始终,在中国,浪漫主义永远也脱离不了古典理性的范畴。

  在文学上,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到魏晋风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艺,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现着社会问题的根源。

  鸟瞰着美伴随着实践流淌年华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渐渐发现,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悟。美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悟。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需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事看见自己的内心的感悟。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得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一刹那的感悟,在千年风霜中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阴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最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6

  这是一本中国古代美学历史的梳理吗?不,中国历史(从远古到明清)是没有“美学”这一专业术语的。但在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中,却涌动着数不清的艺术品,美不胜收!其中囊括了文学、绘画、雕塑、建筑、舞蹈等等。让人陶醉,也充满了神秘色彩,浓浓地吸引着每个热爱生活的人去一探究竟。

  曾有人问爱因斯坦:死亡是什么?爱因斯坦回答:死亡就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人类繁衍生息的终极目的无非是对美的追求。当目睹繁华都市瑰丽的夜景或惊叹于那些宏大的建筑工程,去探索一下中国古代留下的艺术珍宝也是一次充满魅力的人生之旅,它们星罗棋布地散落在中国大地一个个角落,穿越时空去感受什么是惊叹。

  山顶洞人的“妆饰品”,形状不一多姿多彩。每个饰品上有一个小孔。仰韶人的水壶上最早出现的蛇身意味着图腾意识的萌动,随着对自然崇拜的加深,一种神秘力量支配着世界使古人产生了对强大生命力的向往。

  儒学成为正统,渗透于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中,艺术的美便不再与政治有所联系,山水自然,人情离别,从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多数内容都有感于山河与离愁。美的因子也在那别具一格的文字间闪挪腾移,编织了一幅瑰丽的画卷。

  孔子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中,使情感的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

  中国的'美从汉朝佛教传来便与之相互联合,之前只是对未来的神灵崇拜,而佛主到来则有了感官朝圣的直接对象,尤其在成王败寇的历史更迭中,百姓生活动荡不安,无法宣泄之日便依托共知的佛陀,寄希望于极乐世界,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大大小小石窟,是一种精神寄托的物化,加之统治者顺势将佛教宣扬为正统并以此控制和麻醉百姓,从而或中心或偏远,从汉至宋,佛教文化呈现到无数角落,从佛祖那安详恬静的面相中,似乎显示了无上的悟性,顶礼膜拜的同时,无形中构造了世界级别的艺术瑰宝。

  作者对敦煌的雕塑与壁画介绍较为细致,是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客商行旅留下的文化印迹,从五代到宋,优美的艺术浓缩了中国千年的历史。

  文学也是古代美学的亮点。一首首唐诗宋词,用短短的几句展示出一幅幅秀丽的画面,有一望无际沙漠上守边的惆怅,也有平常悠闲生活的舒适情调;有一往情深的思乡离愁,也有情感至深的爱恋悠扬。从李白的浩荡到杜甫的沉郁,从王维的清新到辛弃疾的悍勇,文学形式多样里夹杂着个性化的意蕴,品读中自然会让精神驰骋。

  到了专制主义顶峰的明清,禁锢似乎是顶级黑暗时代的代名词,既然没有自由发挥的政治环境,只有少数经历坎坷的哀叹和回忆,虽然低沉阴暗,却托举出了红楼梦,不过中国古代的艺术也渐渐暗淡了。

  在书中,作者将艺术与政治相关联,以时代的划分陈述美的历程。因为“人的情感思维”是主导艺术的力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美的出现也独立与政治经济之外,是一种意识觉醒的表现。

  那些特定的环境造就了伟大的文学绘画佛教艺术,今天的和平环境里,美的意识何处产生呢?(彬哥)。

最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7

  这是一本中国古代美学历史的梳理吗?不,中国历史(从远古到明清)是没有“美学”这一专业术语的。但在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中,却涌动着数不清的艺术品,美不胜收!其中囊括了文学、绘画、雕塑、建筑、舞蹈等等。让人陶醉,也充满了神秘色彩,浓浓地吸引着每个热爱生活的人去一探究竟。

  曾有人问爱因斯坦:死亡是什么?爱因斯坦回答:死亡就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人类繁衍生息的终极目的无非是对美的追求。当目睹繁华都市瑰丽的夜景或惊叹于那些宏大的建筑工程,去探索一下中国古代留下的艺术珍宝也是一次充满魅力的人生之旅,它们星罗棋布地散落在中国大地一个个角落,穿越时空去感受什么是惊叹。

  山顶洞人的“妆饰品”,形状不一多姿多彩。每个饰品上有一个小孔。仰韶人的水壶上最早出现的蛇身意味着图腾意识的萌动,随着对自然崇拜的加深,一种神秘力量支配着世界使古人产生了对强大生命力的向往。

  儒学成为正统,渗透于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中,艺术的美便不再与政治有所联系,山水自然,人情离别,从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多数内容都有感于山河与离愁。美的因子也在那别具一格的文字间闪挪腾移,编织了一幅瑰丽的画卷。

  孔子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中,使情感的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

  中国的美从汉朝佛教传来便与之相互联合,之前只是对未来的神灵崇拜,而佛主到来则有了感官朝圣的直接对象,尤其在成王败寇的历史更迭中,百姓生活动荡不安,无法宣泄之日便依托共知的佛陀,寄希望于极乐世界,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大大小小石窟,是一种精神寄托的物化,加之统治者顺势将佛教宣扬为正统并以此控制和麻醉百姓,从而或中心或偏远,从汉至宋,佛教文化呈现到无数角落,从佛祖那安详恬静的面相中,似乎显示了无上的悟性,顶礼膜拜的同时,无形中构造了世界级别的艺术瑰宝。

  作者对敦煌的雕塑与壁画介绍较为细致,是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客商行旅留下的文化印迹,从五代到宋,优美的艺术浓缩了中国千年的`历史。

  文学也是古代美学的亮点。一首首唐诗宋词,用短短的几句展示出一幅幅秀丽的画面,有一望无际沙漠上守边的惆怅,也有平常悠闲生活的舒适情调;有一往情深的思乡离愁,也有情感至深的爱恋悠扬。从李白的浩荡到杜甫的沉郁,从王维的清新到辛弃疾的悍勇,文学形式多样里夹杂着个性化的意蕴,品读中自然会让精神驰骋。

  到了专制主义顶峰的明清,禁锢似乎是顶级黑暗时代的代名词,既然没有自由发挥的政治环境,只有少数经历坎坷的哀叹和回忆,虽然低沉阴暗,却托举出了红楼梦,不过中国古代的艺术也渐渐暗淡了。

  在书中,作者将艺术与政治相关联,以时代的划分陈述美的历程。因为“人的情感思维”是主导艺术的力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美的出现也独立与政治经济之外,是一种意识觉醒的表现。

最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8

  俯瞰着美伴随着时间流淌千年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维度与长度,她播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动。美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走进《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全书共分十章,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美的艺术品和创造它们的作者们。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但是一本书读完之后,最能给我震撼,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原始社会先人们创造的那些古朴、美丽的纹饰。原始社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或交叉着不同阶段,和平生活,激烈的战争。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像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从一些彩陶纹样就可以看出。那些鱼纹、蛙纹、水波纹饰都和生活生殖息息相关。这些陶器上的纹样都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过程。书上说的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这些旋转、重复的美丽的彩陶纹饰也给青铜时代狞厉的美奠定了基础。

  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阐释,也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书法"线的艺术"的美感。它不是线条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并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书法到了唐代,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将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书与狂草,像李白诗一样无所拘束,流走快速,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前行,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和明朝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推动了中国命脉的发展。魏晋的思辨带来的人类追求,与先秦理性精神影响了中国人信仰与俗世的融合,中唐的世俗化和宋明理学的同化影响中国人的个性,明末的资本主义思想萌芽批判大中华的弊病,这多元的'思想推动中国滞后的身躯。而这些,在萌发或形成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意识。若说中国文化之美的巅峰,我认为唐朝宋朝各有千秋。唐代诗词重情,而宋朝则诗重理、词重情;到明清则无论怎样的文化载体,都愈趋世俗、白话、易懂。同为盛世王朝,唐宋与明清却相隔两岸,各有特色。

  几百年的距离,足以让尚且是世界焦点的中国堕落为落日余晖。因唐代国土的安稳、经济的繁荣、外交的和谐、政治制度的完善、科举制度的首创,人民获得了自由、开放、相对幸福的生活空间。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便有更开阔的视野去品味山水美景、思考人生意义,把个人的情感、理想、抱负放到生活的首位,从而形成抒情的美的爆发。而到了明清,严格闭塞的经济制度下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上层的政治制度已经顽固腐朽到骨子里,反抗的精神甚嚣尘上,于是人们开始突破制式,挣脱封建统治的束缚,追求世俗中最简单、自然、人性化的情感与事物。即使历史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一切人类的进化繁衍的契机通常都是既破又立。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先人对内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为外在物质追求的另一面,承载了太多沉重而伟大的思考与记忆。从自然走向人类本身,从对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对自我意识的发掘,神秘的图腾,古拙的汉塑,灵动的书法,哀婉的红楼,虚实相间的山水人情,都是历史在寻找美的最初的载体。《美的历程》引领我从感性的思考,从亲历式的阅读体验中去触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寻美的足迹,获得美的感悟与启迪。

  我仿佛触到了这个文明古国心灵的历史,仿佛经历了千年以来悬于灵魂深处的感动。在美的感召下,生命变得敞亮而豁达,平静而深邃。

最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9

  《美的历程》这本书比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一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意义。虽然宏观简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独到。从我最概况的意识中我仅把这一脉络初步分为三分,分别为图腾,精神和诗词文赋。从这三个大的抽象事物中细分为本书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为远古时期的图腾。形式歌舞,青铜,先秦对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荣,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这些。本书作者李泽厚就以这个脉络介绍了艺术之美。

  曾经,对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很感兴趣,从剪纸的内容来看,有许多以蛇,鸡,鱼等动物为载体,这种形式艺术尽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交叉重叠了各种阶段的原始社会中,激烈战争和安定平和交错不断,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和其他符号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状态,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在生产,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这些有很强的繁殖力的动物身上。虽然仅是一些根据的猜测。

  对于青铜器上的纹饰,我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随着阶级的产生和等级制度的确立,青铜纹饰也随之变化。从原始的质朴天真到随后的为了统治维护地位的权利的凌厉,这些转变和衍化都是付诸与地位权利和力量。以凶猛的怪兽或动物为代表,象征着神秘,恐怖,突出恐惧,残酷,凶残,这是和当时混乱暴力的战争时代有关,在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超出了时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他们的美并不在于装饰风味,更注重的是内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性,配上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所要倾诉的精神。

  整本书其实一直都是用历史的文明与实践相结合来叙述艺术的.历程,试求社会对文艺的影响的规律,寻求社会根源。

  在中国的造型艺术来说,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不论是书法,水墨,还是建筑,线的艺术都恰好与情感有关。在书法中每一笔都彰显着那个时代中国独有的骨风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与国外尖。高。直的那种耸立截然相反。简单朴素的单体构成了复杂严谨的群体,权利永远有个载体存在,像是飞檐,牌坊,祠堂,宫殿等。但始终,在中国,浪漫主义永远也脱离不了古典理性的范畴。

  在文学上,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到魏晋风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艺,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现着社会问题的根源。

  在《离骚》中,屈原用最浪漫炙热的神话故事,展现的确是理性的觉醒。与楚辞相对应的是汉赋,用极力夸张的修辞手法描述奢华的生活,力图展示融化在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

  盛唐之音表达的更是一种极乐思想,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自由和快乐,渗透在盛唐文艺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做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唐,其实才是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他展现的虽不如盛唐的雄豪刚健,光芒耀眼,却是更为五颜六色,多姿多彩。

  宋元明清的诗词歌赋,绘画雕刻,杂曲小说,同样也是附和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宋元的山水意境,“有我之意”和“无我之意”,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而明清时期的文艺,宋明画本,拟话本和戏曲,版画是明代中叶以来文艺的真正基础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到了本不应有的挫折,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为感伤的文学。代表作为《桃花扇》《长生殿》和《聊斋志异》。

  正如序幕所说,从远古图腾的那个时代起,时代精神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一唱三叹,流连忘返。我们感受着,这样一个匆匆流过的美的历程。

【最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03-30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03-30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05-31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例文05-14

精选美的历程读书笔记05-15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24篇)05-16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通用19篇)08-16

《美的历程》的阅读题及答案04-23

美的历程阅读及答案参考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