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书笔记

时间:2023-01-08 10:40:14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活着》读书笔记10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活着》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着》读书笔记10篇

  《活着》读书笔记 篇1

  说来也是奇怪,依着向来信佛的姥姥所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好人会有好运的”。但我一直所相信的,却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并不是说不相信好人终有好报,而是觉着,无论是做什么,顺着自己的心意,不欺骗违背自己的良心,那么是福是祸便要看天意了。

  从《活着》里,彷佛看到自己的观点被证实。好人不一定好报,似家珍,似凤霞,似有庆,一切都是命运使然。遭遇了灾难不一定是坏事,正如失去了土地和身份,却免去了“斗地主”一事的残害。日子稍微开始温馨了,然谁也不知那是否为暴风雨前的宁静。

  在开头看到福贵“花花公子”时期的形象时,对这个男人厌恶至极。特别当他因赌博而打骂怀着孩子的家珍,顿时觉得未来无论是什么样的报应大概都不为过。然真当报应来临,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的离世时,却又觉得这样的一生,未免太过于残酷。所遭受苦难的并不是福贵一人,还有陪着他爱着他的家人。

  若说从这300多页中悟出了些什么,如果是阅历再丰富些的我可能会说:很多。然而对现在的我来说,最贴近生活,也最为我关注的,是珍惜。珍惜眼前平静温馨的生活,珍惜身边爱着我们的家人朋友,珍惜校园里的点点滴滴,珍惜我们还有机会追逐的梦想。

  生活不易,在我们还能享受与家人相守之时,请不要吝啬我们的关怀和支持;在我们还有条件追梦时,请不要轻言放弃。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活着》读书笔记 篇2

  福贵的一生,历经家道中落,几经亲人别离,可谓品尽世间苦痛。或许这些事也可能发生在现实中某个普通人身上,因此事情本身固然令人感到同情、悲伤,但真正使我内心震颤的是主人公福贵面对人生种种变故时的态度。从简入奢易,从奢入简难。家道中落,并没有真正击垮他,反而却让他有机会走出曾经浑浑噩噩的状态,真正体验什么是活着。生老病死,人生之必然。但白发人送黑发人,又更为感伤。即便如此,主人仍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生命中剩余的每一分每一秒,这正是令人内心震颤之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觉得对这句话最大的误解便是那种将此理解为及时行乐的观点了。人的活着和动物的活着本就有质的区别。“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那么首先我们应该认清,什么是活着。而活着于不同的人也一定有不同的内涵。于我而言便是我人生中的3件大事,也即我给自己的活着赋予的真正含义。

  于福贵而言,生活虽苦虽痛,但也让他活的清晰澄澈。他的生活轨迹,更为深刻,丝毫不模糊。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我也真实觉得,阳光和阴雨都是都是生命的馈赠,让你的生命轨迹清晰深刻,不单调。你的经历,你的活着,只属于你,属于你的生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

  《活着》读书笔记 篇3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形形色色的人们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这宽广又沉重的话题压抑得欲哭无泪。是的,它太沉重,害怕它刺痛我的心。是的,它太宽广,凝聚了太多责任和使命。

  还太年轻,尚未丰满的羽翼还未曾感受过天空的宽广。年轻的心还未曾思考过生存的意义却被绝情地卷入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紧接着,当那个贯穿全文的线索让我扪心自问时,我无从以答。然后,那颗年轻的心渐渐平复躁动,开始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

  余华用一种近乎冰冷的语调带我们走进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然后绝情地否定了那些年少的轻狂岁月。

  余华对每个走进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的人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是否现实生活的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宽广,总是承受再多苦痛,依然要坚忍,这是否便是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所以在黑暗的故事里,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那个人儿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最后终于捋清,萦绕在心头久久无法散去的那种思绪,走出这个叫做或者的故事而堆积在心里的那抹思绪,是震撼,是感动,是对生存意义的顿悟,正如当你两鬓雪白时,再忆起那些年少轻狂、玩世不恭,才会明白他们终将臣服在宿命脚下。

  还太年轻,尚未丰满的羽翼正感受着天空的宽广,年轻的心正思考着生存的意义咀嚼着那个叫做活着的故事。紧接着,当那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再次让我扪心自问时,我淡笑不语。然后,那颗年轻的心终于不再躁动,开始明白,开始面对那个叫做活着的故事外的叫做活着的,现实。

  《活着》读书笔记 篇4

  《人为什么活着》,一本稻盛和夫探析经营哲学的书,却渗透了很多人生哲学。其实也是在后来才明白,或许这本书,它本来应该取名为《人应该怎样活着》。

  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其实在某些方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法准确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这本书,至少有一个原先就有的观点被再次巩固和强化,那就是:勤奋努力地工作,用乐观积极、与人为善的心态好好活着。

  首先一点,勤奋。按稻盛和夫书中的定义来说:劳动的目的不应仅取得粮食、免于饥饿,也是为了锻炼人类的心智,如果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就能够培养出美好的心智,让人变得更完美。

  我认同这个观点,我们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让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想,努力劳动在给我们带来物质回报的同时,确实带来了精神上的收获,虽然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们不免抱怨、烦恼,心情郁闷,但当事情过去后再回头看,或许这其实也是一个修炼心智的过程,正是因为有好多好多这样的抱怨和烦恼,我们才逐渐变得成熟,变得稳重,变得能独当一面了。

  当然,努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人为善。稻盛和夫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保持谦虚真诚的态度,尽量少掺杂个人主观意识,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处的局面。拿我们的工作来说,总有人抱怨广告占用了太多版面,也听人说谁踩了谁的线,是谁在本该截稿的时候还没拿出稿子来,或者是谁不管稿件内容如何就只管把自己的稿子放在头条位置……这样的情况我们几乎天天碰见,摩擦也不少见。但如果在摩擦发生之前,我们可以尝试着将心比心,或是设身处地,有些摩擦和争议说不定就能避免。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当一个人低落的情绪也会对一个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论结局如何,最起码我们赢得了经验和保持乐观的心态,因而心怀感恩、欣然接受这个考验。换句话来说,事已如此,生气并无用处,又何必拿别人的错惩罚自己?所以,还不如一笑而过。

  《活着》读书笔记 篇5

  读完《活着》,我想到了一直困惑着我的一个问题:你活着的理由是什么?而现在,我完全可以回答我自己,那就是为自己活着的本身而活着。

  《活着》讲述了故事的主人公福贵与命运作斗争的艰苦历程,接踵而至的打击一次又一次地摧残着福贵,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就好像上帝在拿他的命运开玩笑……每每读到一个悲剧,我内心就为之一颤,我不禁多次深入到福贵的内心,忐忑不安地考虑福贵是不是能挺过身边的人撒手人世的痛苦。但是,这好像不可思议却又在情理之中,福贵挺过来了。一次次的噩运与打击没有使这个毅力超凡的人倒下,命运一次次地向他昭示:你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你为了你的本身而活!

  其实,人生与命运血脉相连,它是生于幻想树上的一朵蓓蕾;人生与命运骨肉相亲,它是出于现实源头一股清泉。人生永远逃脱不了命运的束缚,它们相互依存,彼此不分;幻想永远解脱不掉现实的禁锢,它们缺一不可,不离不弃……读《活着》是残酷的,虽有一些轻松,优美,心旷神怡的时刻,但《活着》的基本格调却还是悲惨的。悲在福贵对抗命运的艰苦,惨在他亲眼所见自己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离开人世……书中没有煽情,只有接踵而至的打击。为自己而活着的信念,成为福贵身上唯一不被沧桑世事带走的资本。

  除了悲惨的感情基调外,《活着》也包含作者对福贵所处的一生中社会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建国前后几十年中国政治生活的不满。靠赌博而成为地主又最终被枪毙的龙二,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逝去的数以万计的生命,被势利的医生抽干鲜血的有庆,以及中因身心受到摧残而上吊自杀的春生。揭示了建国前后政治道路上的不光彩,人情的势利,战争的残酷……

  读完《活着》,我不禁想,在那几十年间里,会不会有一个像福贵一样的人,对命运乐观面对,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怀有希望?我想是有的。也许有些读者,觉得福贵是一个形象猥琐的小人,但我觉得他是个英雄。面对命运他不屈不挠,面对生活他奋勇向前,面对未来他锲而不舍。我相信,所以人都会因此而受益匪浅,因为《活着》给了我们活着的理由!

  《活着》读书笔记 篇6

  余华的这本《活着》被几个朋友推荐过了,不知道我是出于偏见还是什么,总觉得这本书大抵描写的也是五六十年代农村的故事,就像《白鹿原》,这类书大多称之为名作,但我好像就是一个单纯喜欢读故事的人,喜欢高潮迭起、迂回曲折,对这类太深刻的作品反而是不大感冒的。

  和朋友聊起读书,这本《活着》再次被提及,我想是应该看看了,从下载下来到读完,两天时间,像着了迷似的,越读越被深深的打动,越是停不下来。

  一个人的一生装进了一本仅仅几百页的书,没有对人物心理浓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简单的叙述。讲的人娓娓道来,平静的叙述,听的人心里却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这大概就是余华的高明之处吧!

  福贵,又富又贵,多好的名字啊,这也是他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光宗耀祖、又富又贵,可他的一生却是潦倒穷困、厄运相随。年少轻狂,仗着家里吃喝嫖赌,等到输光家产,父母离世才幡然醒悟,但觉悟、改变并没有阻止厄运的脚步,在那个年代生活本就难以为继,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又相继离世,只剩下他孤零零的活着,他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与一头老牛为伴,书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活着不是为外在的事物而活着,而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对福贵而言只是一种生活状态,他的心经历太多苦难,已变得波澜不惊,看透人生的磨难,才豁然开朗,才能够平静的叙述那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安静的度过人生的黄昏。

  福贵的故事能够打动人不是因为命运给了他接二连三的打击,而是那种经历苦难、看破人生后的豁然开朗,亲人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离奇,但却是异常痛苦的,当亲人相继离开后,福贵大可以一死了之结束这悲剧痛苦的人生,可他没有,他选择接受,好好的活着,种种地、唱唱歌、和老牛说说话,他困苦的一生让人感慨,但他平静的讲述才真的让人心疼,真的打动人!

  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容要承受众多难以接受的痛苦,却依然要坚韧、顽强,这大概就是生命的力量,活着的意义罢!

  有的酒越品越香,有的书越读越深刻,看来以后读书得沉下去。

  《活着》读书笔记 篇7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干得好,苦根也行啊。”小说一开始是以“我”——一个旁人的视觉来看、来倾听福贵的一生,而后在讲述福贵的命运时又转换为第一人称,虽然故事情节并未改变,但却给人一种更强烈的感触。

  在我看来,福贵的一生是个巨大的悲剧。家境败落,被强行征兵、身边亲人一个个的逝去……命运似乎有意与他作对,总是在他对生活有那么一点期望,想努力争取他的幸福时将这一切毫不犹豫地打破。命运给了他幸福的机会,却又让他眼睁睁地看着至亲至爱的人离去,只剩他孤身一人。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地,家珍、凤霞也耕了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对于小说的结局我既觉得意外,又觉得在情理之中。福贵被一个个噩耗打击着,受的苦也仿佛已经麻木,但却能强撑下去,没有轻易地结束自己,结束所受的痛苦与折磨,让我意外;但是,换个角度想,福贵在这些灾难中感受过幸福,尽管越来越小,但他曾经有过快乐,那么对他来说,或者也算是值得的,毕竟他经历过。又或者,福贵在与命运的抗争中练就了坚韧、忍耐:在亲人逝去时,他虽悲痛,但也会强忍着为了身边其他的人,坚持着;到最后只剩他一个时,他似乎什么都看开了,随着命运,好好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即使现在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但我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必然有存在的意义。

  我来人间必有缘由。

  《活着》读书笔记 篇8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

  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1995年前后,也就是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

  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

  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活着》读书笔记 篇9

  活着是一种人们追赶时间的基本姿态,更是生命面临死亡的呐喊。活着,承载了多少意义,情感和力量呢?它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更是灵魂的永恒追求。

  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当我们听着故事的叙述者福贵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时,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感受到生命在苦难中沉浮时的彷徨与呐喊。福贵的一生就像他所唱的“少年好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样凄凉孤苦。他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享尽荣华富贵;他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依无靠,亦无欲无求。

  也许,生命本就是这样的无常。生活充满了许多的磨难和挑战,人的一生就要不断地迎接命运的挑战,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积极进取,实现生命的价值,追求活着的意义。人们盘踞生活之山,日日与两条巨蟒摩娑盘旋,一条叫命运,一条叫死亡。福贵经历过大浮大沉的一生,但最终却以一种滑稽的方式死去,昭示着高贵命运不过是人类苦苦追寻的虚妄而已,而活着是生命最有力的呐喊。

  佛说:婆娑世界,众生皆苦。婆娑即为忍受,这与余华《活着》的真谛恰恰吻合。又有词云: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少,又十年皆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中,宁无些个烦恼。

  面对命运,福贵选择与其斗争到底,宁死不屈;面对生命,福贵选择守护等待,顽强乐观。其实对于死亡来说,活着也是人们强有力的呐喊和进攻。毕竟,死亡只需要一时的意气,而活着却需要一辈子的勇气。

  福贵的一生饱含沧桑和痛苦却又乐观积极。活着是福贵生命的呐喊,是他渴望天伦之乐的体观,更是他不屈不挠的一生的写照。

  静水流深,总有一种力量在默默中玉汝于成;细水流长,总有一种声音冲破岁月依旧洪亮,那便似福贵生命的呐喊——活着,那般清脆却又深意悠长。

  《活着》读书笔记 篇10

  这本书看完有一段时间了,不想写东西。总觉得回忆一遍内心要阴沉好长一段时间,欲哭无泪。书名虽是《活着》,却讲述着关于死亡的故事,并且是让主人翁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死去,将这种苦难像解剖一样地赤裸裸、血淋淋地呈现在你面前。让你看到经历了所有的极致苦难之后,死去就是活着。

  福贵年轻的时候是个地主家的败家子,嗜赌成性。像所有的电视剧情节一样,嗜赌的最终结局就是败光家产。他的人生从此开始了像他放飞自我的青春一样,开始一场又一场的撕心裂肺的送别。先后经历了父亲因他败光家产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母亲重病不治而亡;懂事的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被抽血过多而死;吃苦耐劳的女儿凤霞小时候因为生病成了聋哑人,本来嫁了个歪脖子丈夫开始了幸福的人生,却因为产后大出血而死;妻子家珍本来是城里姑娘,嫁给他之后任劳任怨,对他始终不离不弃,却患上了软骨病,最后因病而去;女婿二喜的出现可谓是福贵后半生出现的唯一一点喜色,却因为在工地干活被水泥板压死;剩下了唯一的外孙,可爱的苦根,就像名字一样可怜,也因为吃多了豆子撑死了。生活将福贵的苦难推向了极致。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觉得作者是冷酷的,为了引起读者的悲愤、怜悯,将福贵的生活撕裂得面目全非,狰狞不堪。可是,最近的叙利亚战争,各种媒介用图片、文字、影像、声音等等,将这个国家里的普罗大众的困难排山倒海般地推到我的面前。除了感叹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国度,我能想到的这些可爱的人们就像福贵一样,就是《活着》。他们不得不面对无法躲避的生活苦难,忍受疾病、战争,亲人的离去,和不可知的未来。

  而我也渐渐懂得,福贵是怎样活着的。这种活着是在他人生中比肩接踵的困难中偶尔的温情脉脉交替支撑着的。比如家道中落后家珍被岳父接回了娘家,可是半年后家珍给他生了个儿子有庆;比如瘦弱的有庆在学校的长跑比赛中居然获得了第一名,并且老师告诉他,读书笔记即使读书成绩不好,跑步跑的好也是很有前途的;比如凤霞在嫁给二喜的那段日子里,俩人牵手走在回家的路上。这些简单的快乐在莫大的痛苦面前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但是,正如你终于会明白,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这样的结论是多么的冷酷无情,却又是多么的真实。

  有句话说:“上天只会给你过得去的坎”。大部分人或多或少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有如此境地。可真是到了一定的时间之后,我们再回过头去看那些我们觉得痛彻心扉的那些坎,可能好多看起来其实已经微不足道了,比如某些难以释怀的失恋,比如不堪回首的高考失利。而那些加诸在我们身上的苦难,也会在悠悠的岁月长河中,说起来的时候云淡风轻,心里面隐隐作痛。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这个不完美的国家提供给我们的一切,少一些社会戾气,多一些包容和理解,提醒幸福。

  亲爱的叙利亚的孩子们,当你们的国家遭遇苦难的时候,你们要像福贵一样,直面惨淡的人生,敬畏生命,勇敢地活下去,因为活着就有希望。你们是国家最后的希望,是“国宝”,倘国之大器,皆化炮灰,将来国家形势必定更加严峻,你们应当为你们的国家和民族“死中求生”,一往无前。

【《活着》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书笔记09-26

【推荐】活着活着就老了读书笔记07-14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书笔记赏析07-14

活着读书笔记06-16

活着的读书笔记01-04

《活着》读书笔记08-12

《活着》读书笔记07-16

最新活着读书笔记08-15

关于《活着》读书笔记08-19

活着读书笔记范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