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时间:2022-12-17 17:48:49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

  说起三国,一般是指中国元末明初浪漫主义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这是一篇浪漫主义小说。主要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上百人。

  刘、关、张三人在一家小店认识,发现志向相同,便到张飞家后院的桃林里结拜,刘备为大哥,关羽为二弟,张飞为三弟,他们很快就闻名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因原来的军师走了,便想找孔明先生当他们的军师,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了请孔明先生,他们三顾茅庐,下着雪在门口站着,孔明先生被他们的意志所感动,便随他们出了山,当了他们的军师。

  他们到周瑜府上拜访,周瑜想为难他,趁机会把他除掉。周瑜让诸葛亮准备10万支箭,他以为诸葛亮根本完不成,谁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早就预料到他想除掉自己,便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周瑜感叹不已。

  不久,孙权为了杀刘备,把她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刘备只知道吃喝玩儿乐,忘记了自己的志向。多亏诸葛亮给的锦囊,他才想起自己的身份。想回到荆州,却被孙权的士兵埋伏,多亏孙尚香帮助了刘备,才逃脱。可不久之后刘、关、张三位兄弟死了。诸葛亮也在五丈原去世了。

  这篇小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刘备,张飞、关羽等人的光辉时刻,曾经的他们打败天下很多敌手。现在他们虽然都不在了却也闻名天下。还有那曹操生性多疑,狡猾多端,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读了《三国演义》,我被罗贯中高超的写作技巧所叹服,他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情节跌宕起伏。从此,我也要多练笔,争取写出好的文章来。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

  正是初夏。

  刚下过小雨,打开窗子,躁气扑面而来,望着湿滑的石板路,无奈笑笑,随手捧起一本书,就着细细的晨光,品着。

  尘土飞扬的战场,随着淡淡墨香,渐隐渐显在眼前。

  那是珠迸于玉盘,露撒于香兰,凤鸣于东山,龙啸于天穹。时急时缓,时扬时抑。时为流水潺潺,时为泰峰崩裂。

  踏过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弦音漫漫,满室盈人,香火微明。帘外,正有三人跪坐。忽,弦丝慢转,时有鸟雀稠啾,往来轩外。忽,弦丝一紧,时有三马嘶鸣,奔于林内。声愈促,弦愈急,霎时戛然,满室寂静。卧龙居内,弦音再漾,羽扇轻摇。

  看过朔气满天,雾色拂弦。笑意漫漫,满室醉人,依旧阖目。篷外,立有三千草人。忽,鼓声轻响,时有鱼虾往来,潜于水中。忽,战鼓雷鸣,时有万箭齐发,啸于雾中。声愈促,箭愈急,霎时戛然,满湖皆静。木船篷内,笑声再漾,映澜无声。

  走过火光冲天,杀气四溅。肃气漫漫,满室煞人,旗声呼啸。岸边,正有八万战船。忽,铁链抖动,时有喊杀阵阵,回于湖上。忽,木浆快摇,时有火声阵阵,定于船上。声愈促,心愈紧,霎时戛然,战声皆静,赤壁崖上,刀声依旧,一骑无声。

  书与我,已然两个世界,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轻倚在三国的路口。听风声四起。像这样,倚在窗口,看一行行隽永的文字,坐拥一杯茶的温暖。这样的静,能让一颗心在浮华中得到应有的云淡风轻。

  我想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故事中会看到不同的内在,有的人看三国,看到了阳刚之气,有的人看三国,看到了阴柔之美,有的人看到了喧嚣,有的人看到了婉约,只有用心品,总能品出不同的滋味。

  每次轻抚淡黄色的书页,不由自主地想起黄沙纷飞的战场,慢慢的,渐隐在清茶中,消失在檀香弥漫中。

  爱三国,爱你的动中之静,捧着书,回味慢下来的时光。

  点评:一、构思巧妙。开头简洁,交代初夏时节,因气躁心烦随手拿起一本《三国演义》,主题部分采用蒙太奇手法,将《三国演义》中经典的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三个故事以电影镜头式展现。结尾“看一行行隽永的文字,坐拥一杯茶的温暖。这样的静,能让一颗心在浮华中得到应有的云淡风轻。”既展现了名著的艺术魅力,又照应了开头。“爱三国,爱你的动中之静。”点明主旨。二、语言凝练。多用短句,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能做到这些,堪称不易。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

  《三国演义》,一首用血肉之躯、灵魂之石谱写的历史悲曲。在刀光剑影、断壁残墙、千军万马之下,那种忠信仁义、生死不渝的英雄气概,又岂是卿卿我我、纸醉金迷所能比拟的?从古到今,又有多少英雄豪杰在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风云乱世中逐鹿群雄,东征西讨,最终却被历史所淘汰?

  但,在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曹操?在少年便被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曹操,对人才求贤若渴,而许攸就是一个实例。当初,袁绍骄傲自大,不采纳许攸意见并羞辱他。后来,许攸投奔曹操。没想到曹操竟连鞋也顾不得穿,光着脚就跑出去迎接,见到许攸倒头便拜。作为一位高高在上的领导级人物,面对贤才,能屈能伸,不耻下跪,这是一种何等难能可贵的高尚情操啊!真不愧为'大丈夫'!他,拥有远见卓识,凭借天子这个有利筹码,'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兵荒马乱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官渡之战中,凭借他的文韬武略,以少胜多,一统北方!但却又因他的多疑、刚愎自用,而令多数的战争以败局收场,令他的有才之士负屈含冤。神医华佗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里曹操因疑虑华佗借治病之名杀害他,却使一代神医华佗冤死狱中。难道,这就是英雄的所作所为吗?

  那么,刘备是英雄吗?也许有人会举手投足地赞成。或许也是,刘备着以仁义当先,以仁政治国,三顾茅庐邀诸葛,真可谓集德仁义于一身的圣主。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操的谈吐看似随意而闲适,却处处咄咄逼人、暗藏杀机。刘备心知自己羽翼未丰,仍需借助他人一臂之力,因而在谈吐中不断后退,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巧渡难关。但他鲜为人知的一面又有多少人质疑过?我认为,在某些时候,刘备毕竟也是'官'场之人,心思紧密。但他的用人之心,竟比墨还黑呀!其黑在利用人近乎残忍卑鄙。白帝城托孤时他对孔明说:'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请自取。'这一招可真歹毒。一招欲擒故纵,便让一个抵三个臭皮匠的孔明死心塌地服从,抽泣着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想必善用心计的刘备一定是贻笑九泉了吧!若这不算,那么吕布之死又怎么解释呢?作为历史上礼贤下士的楷模,做出如此作为又何以成英雄呢?那袁绍呢?我认为他色厉胆薄。爱才却不懂得敬才惜才,好谋划却无决断,贪生怕死,目光短浅,看见蝇头小利就拼命追逐,也不算英雄!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

  今年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开头的《临江仙》一把抓住了我的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话说幽州涿县有个英雄,那人耳大垂肩,臂长过膝,正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一天他在外面玩,看到一棵桑树说:“我为天子当乘此盖也。”叔父刘元说:“此儿非常人也。”后来他还认识了关羽张飞两兄弟。为什么贤良之士都往刘备那跑呢?因为刘备只要看中一个人就会很爱他,所以大家都往刘备这跑。

  却说沛国譙郡人曹操字孟德,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其父曹嵩原姓夏侯,后来养在曹家所以姓曹。曹操虽然杀人不眨眼,但是在文学上还是有一定的`造诣的再说东吴孙策死了孙权继位,那时曹操要来攻打孙权,但孙权这边人心惶惶,孙权拿剑劈断桌子角说:“谁要是再说投降,就如同此桌。”就是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读了了《三国演义》后我被关、张、赵的勇气深深地折服了,被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折服了,被曹操惊人的统领能力折服了。

  《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啊!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

  有一本书,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有一本书,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是文学界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一本书,伴随着我成长,它,就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阅读拼音版的《三国演义》了。不过,是在妈妈的逼迫下读的,那时,我总是偷懒,只是一目十行,草草浏览,对书中的插图,我却很感兴趣,毕竟是男孩子嘛,总喜欢舞刀弄枪。书中那威武的人物图像,各样的兵器,吸引着我。就在这不经意间,我对这本书已经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十岁那年,妈妈又给我买了一本少年版的《三国演义》,那时我已经认识很多字了,不知不觉中,我又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开始了刻苦的攻读,睡觉前看,上厕所看,闲暇时看……书中忠义的关羽,勇猛的赵云,雄才大略的曹操,都成为了我心中的偶像,我对《三国演义》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看的电视剧是《三国演义》、看的动画片是《三国演义》,就连玩的玩具都是有关《三国演义。》。

  渐渐地,光是阅读少年版的已经不足以满足我的胃口,我开始阅读原著了,其中全是文言文,必须一句一句地啃,但是凭着满腔的热爱,我终于读完了原著。书中的许多故事,我都熟记在心。《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让我感触多多,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他先后算鲁肃,算曹操,算天气,算环境,凭着超凡的智慧,成功借箭!在阅读原著的时候,我对一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虽然曹操足智多谋,但因寡不敌众一直处于劣势。曹操求贤若渴,收留了被袁绍赶出来的徐庶,并听从了徐庶的妙计,打了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真不愧是一代枭雄!诸葛亮的故事让我懂得智对生活,而曹操的故事又让我明白沉稳与冷静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国有句话:平生不读三国,便称书生也枉然!《三国演义》成为了我生活中最好的“朋友”,它教给了我如何做人、做事,它是我最喜欢的古典名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6

  我读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其中我认识了很多的英雄人物,也见识了他们英雄的胆略与卓越的智慧。

  东汉末年,宦官、内戚和董卓等大臣专权,矛盾日益尖锐,宫廷产生了内乱。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不断的讨伐和争斗中,形成了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三股军事和政治势力。刘备自桃园结义之后,在诸葛亮的协助下,建立了蜀国;曹操为其子曹丕打下基础,建立了魏国;孙权建立了吴国,形成了既联合又斗争的三国鼎立局面。后来他们的子孙争权夺利,几经争斗,最后由司马炎夺得帝位,灭了蜀国、吴国统一了天下。

  通过阅读这部书,让我认识了董卓的奸诈,吕布的骁勇;让我知道了曹操的奸险机诈、诸葛亮的智谋和司马懿的谋略……也让我看到了关羽、赵云和马超的威猛。三国里这些英雄人物,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这真是一部必读的好书,现在我把它推荐给大家,让我们更加珍爱历史,了解历史。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7

  大家肯定看过许多书,比如狼蝙蝠,小河男孩,狼王梦,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等。可是我最喜欢的书是三国演义,其中最喜欢的是董卓疲帝兴风云这个故事。

  主要资料是董卓掌握了朝中后,想废了刘辩,于是收买了吕布,之后吕布去了丁原的房间,一下子砍下了丁原的头,然后又废刘辩,有一位叫袁绍的热逃到了翼州。袁绍到了海渤后,立刻跟朝中反对袁绍,王允接到袁绍的信后决定和他一齐对抗董卓,在交战时袁绍上前杀敌,对抗几回合后袁绍逃回军中。

  袁绍和军队逃向了一个谷,吕布的手下带兵追杀,突然王允的军队杀出。包围了吕布的军队,之后吕布的军队全军覆没。

  我的感受是,有时做事必须要想一想后果或者做多手准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8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各具神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书中虽有这么多众多的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家们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要角色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大加赞赏,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的活灵活现,不禁让我们赞叹。

  读完后的第一感觉就是罗贯中不仅文笔好,智慧我想也超乎常人。就先说在他的笔下战场是多么的栩栩如生,读者就像身临其境一样。每个人物描写的都那么饱满,性格非常的突出。例如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其手摇羽扇,运筹帷幄的潇洒形象,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心中“智慧”的代名词……

  不过你要是把《三国演义》当成历史书看就大错特错了。历史上实际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这段故事,这是作者的艺术虚构,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关羽不辞艰辛千里寻兄的忠贞之节和义勇之慨。尽管"过五关、斩六将"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但它却符合听三国故事而无暇辨别地理方位的广大民众的审美心理,天长日久,"过五关、斩六将"不仅已被人们接受,而且已经成为典故。我们只能说这就是罗贯中的才华吧。

  如果问我你喜欢《三国演义》里面的哪个故事?太多了,一下子回答不了吧。但我最喜欢的就是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了。草船借箭:从诸葛亮赶下军令状,就能看出来他绝对是个做事情没有把握是不会尝试的人。我想刘备要是没有诸葛亮,他很肯能战胜不了疑心颇大的曹操。诸葛亮不仅是足智多谋还是个天文学家,要不说人家是神人呢!那我们来说说火烧赤壁吧。我到现在都想不明白,诸葛亮是怎么预测到风向会有变化呢?或许人家比天气预报员还专业吧。

  读一遍《三国演义》原着,便有一次收获。我现在的理解都是很浅的,要想真正的品味《三国》,感受《三国》要读很多遍才可以呢。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9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历史性的小说,但书中的主人公的品格却激励着我们。

  我们要以古人为镜,取百家之长,争取有更大进步,向成功挺进。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精彩的一百二十回的第二回:张冀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这一回主要讲了:张飞用柳条痛打督邮,但在仁慈的刘备的劝说下,仍旧停下了,以及何国舅谋诛宦竖。

  我觉得张飞和刘备俩兄弟的性格截然不同,从“性发”、“大怒”、“咬咬钢牙”、“滚鞍下马”、“早”等词中可以看出张飞的性子比较急,比较卤莽,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重义气的人,要不刘备受了点小委屈,被人家诬蔑,他怎么会挺身而出,为兄弟两肋插刀呢?

  再来说说刘备,他是个十分纳贤的人,但他实在是太仁慈了!就连一个对自己有害,想害自己的人都一视同仁,也是那么仁慈,那可怎么行呀!就算要帮助别人,那也得是就对自己无害处的人,不是吗?

  我们现在还小,还在成长,我们可千万不能太卤莽,同时也不能对人太仁慈。如果太卤莽的话,就可能会失去许多朋友,如果太仁慈的话,那么被你帮助过的人就会得寸进尺,使你没有任何的反抗能力!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

  一次,我生日。爸爸给我买了本《三国演义》。

  当天,我就把它细细的品味了一翻。文中许多人物都被罗贯中刻画的栩栩如生。如:曹操的谨慎;诸葛亮的机智;刘备的谦逊;周瑜的小肚鸡肠……。其中人物的品质也值得我们去赞扬如:关羽的重义;鲁肃的老实;……。

  《三国演义》顾名思义讲的就是三个国家的兴衰败亡。而这三个国家分别是指蜀、吴和魏。讲述了东汉末年至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战争故事。

  先说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而且颇重义气在华容道放过了曹操。他忠于刘备,虽然最后战败但未降敌,最后还死于非命,但他的精神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然后我就说说诸葛亮吧!亮生来才智过人,刘备可视他为“国宝”啊!刘玄德三顾茅庐之中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了。在三国中,他无疑是最具才华的人了。而且在刘备病故以后还立下了许多大功,如: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道伏杀魏名将张郃;夺取武都、阴平;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总的来说我看完了《三国演义》也应了诸葛亮那句话‘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1

  《三国演义》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未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东汉战争时期的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分别是:魏国、蜀国、吴国。最后三国结尾的时候是司马家族的司马炎统一了天下,都归了西晋。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三国演义》书中的其中一个篇章“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草船借箭”讲述了刘备与曹操的一战,刘备的**里面有一个叫诸葛亮的人,这个人聪明过人,大家都很佩服他。周瑜嫉妒心很强,非常想杀掉诸葛亮,一次,诸葛亮说要多准备一些剑来对付曹军,周瑜趁机就要诸葛亮在十天内做好十万只剑,诸葛亮既然满口答应了。在这十天里,诸葛亮一直在观察天气,还问鲁肃借了20条船,还在船上绑了很多稻草人做的士兵,大家都不知道诸葛亮想干什么,非常好奇。到了第三天晚上,诸葛亮忽然将二十条小船连在一起,向曹营开去,还让士兵在船上擂响了战鼓。这时的天空都是雾,什么也看不见。曹操一听到战鼓声就以为敌人要攻打他了,天很黑他不敢让士兵轻易出击,就让弓箭手向草船上射箭。诸葛亮命令士兵们都躲起来,曹操的剑像雨点似得都射到了诸葛亮准备的稻草人上,一箭也没有射到士兵们,草人的一面射满了,诸葛亮又命令调转船头又换了另一面来接箭,一时会儿,箭如雨发,很快草人的两面都接满了箭。太阳已经快出来了, 雾也慢慢散开了,诸葛亮下令收船回营,还让士兵们齐声大喊:“谢谢丞相的剑。”曹操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已经来不急了,小船已经走的无影无踪了。大家这才知道诸葛亮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通过这个故事我觉得诸葛亮聪明过人,想出的办法也很多,我要向他学习聪明的才智。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不是谁武功强谁就厉害,要想办法打败敌人,就要有勇有谋。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同学们你们觉得精彩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2

  最近,我在广州买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然后因为一时兴起,再加上此书资料丰富多彩、翔实可信,所以经过两天“奋斗”,我就把这本书给看完了。

  在一代小说大师――罗贯中的笔下,《三国演义》可谓是妙笔生花呀。其中有一些名垂青史的三国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张飞、关羽;雄才大略的刘备等。围绕这些人物,罗贯中记录下了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如三国之初时的《桃园三结义》;吴蜀联合时的《火烧赤壁》;三国末期的《七擒孟获》等。

  全书过目后,我大有感想。人春风得意、粗心大意过后都会出问题。然后如果一时大意便会像关羽那样“大意失荆州”;如果一时骄傲便会像董卓那样招人算计;如果……,但是你能像一样诸葛亮谦虚谨慎;曹操那样三思而行便会驱灾降福。不信,我这还有例子:以前,每次数学考试都是写完后就闲着没事干,一会儿东看看,一会儿西看看,而不是认真地检查,结果每次都因为我的粗心和大意失去了100分。而今年的期末考试,我吸取往日的教训,写完后就用我的火眼金睛把试卷“扫描”一遍,再把“侦察”出来的错误答案修改一番,结果自然是我考了个100分。

  总而言之,一个人要谦虚而不傲慢,谨慎而不鲁莽,才能在当这天下打出一片天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3

  从小学三年级起,我特别喜欢看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国演义》。它讲的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个英雄争夺天下的故事。我看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

  我知道无论是什么时候,智慧是最重要的。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刘备就不会有强大的势力,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就会杀掉刘备;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也难以以少胜多;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诸葛亮也不能把他的”克星“给活活气死……在现在,一个人如果没有智慧,就会被社会所淘汰,他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但是相反,一个人要是有智慧,就可以事半功倍,而且会有很多益处。

  同时,我也认识到嫉妒别人的危害。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他在世时,曾经说过:既生瑜,何生亮。”结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使得一个有用之才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在这个方面,我也有一些亲身体会,那是四年级时的一件事,在一次考试中一个同学的成绩超过了我,我心中就有些嫉妒,和她的关系也渐渐疏远了,结果我在班级上的朋友也渐渐少了,成绩也在“原地踏步”。自从看了这本是后,我改掉了这个毛病。从此以后,我在班上的朋友又多了起来,成绩好了许多。

  还有一点,我意识到没有一真诚的心和坦率得人态度是难以交到很多朋友的。《三国演义》中,正是因为刘备的坦率,才收到了张飞和关羽这两位大将。正是因为刘备的真诚,诸葛亮才会帮助刘备争夺天下,要是没有这三位难得的人才,刘备哪会有当时的强大?现在也是如此,一个人有真诚的心,坦率的态度,就会有很多的朋友,就会进步。

  智慧是最重要的,嫉妒别人是不好的,要有真诚的心和坦率的态度。这就是我读《三国演义》的感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

  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浏览之余被描述的已经很熟习的情节再次吸引,决议重温那一段喜闻乐见的风波故事。数天之后感叹颇深,记载下来,也算是播种。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度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阅历了五大时代,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跟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本人对三国演义的一些意识和见解。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固然为了凸起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然而他的军事才干依然不扼杀。他在多少年的东征西战中,占据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华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富强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本,后来晋国能力同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好汉。

  对人才的爱才如命,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处所,曹操为了提拔更多的人才,攻破了根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下任用官吏的尺度,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持续下了三道《求贤令》,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请求人事主管部分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斥责,只有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观赏,是他那开朗的胸怀和辽阔的襟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束手无策,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示出他看待挫折的乐观立场。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爱好作文赋诗,即便大战期近也情趣不改,他的很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

  在今年的八月份,根据读书社老师的要求,我和妈妈一起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对阅读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让我感受到“读书之乐”。特别是对《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名著产生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初次读这本《三国演义》时,看到刘关张结为异姓兄弟,并且讨伐黄巾军时,那场面,仿佛身临其境,浴血奋杀的情境让我义愤填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读书之乐”这种诱惑让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让我被这些英雄豪气深深渲染,看到赵云救阿斗的时候,那威武雄壮的身姿无可匹敌,一人抵挡千军万马,那舞着枪,挥着剑的形象,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直至做梦也能梦见他。

  英雄当然也不只他一个,还有众人皆知的传奇智者——诸葛亮。

  诸葛亮七擒孟获,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他的故事,七擒,当我看到了才知道,原来是其次抓住了蛮王孟获,每次看到孟获被捕,我就乐的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这也上我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宽厚大度,使我更加佩服他。

  至于“奸雄”曹操,我并不怎么喜欢他,但他的一件事却让我记得很清楚,就是——割须弃袍。平时高傲的不可一世的曹操,今天怎么割须弃袍了?原来他是为了保命而割须弃袍的。当时曹操自己单枪匹马被马超追杀,马超对士兵们喊:“前面有胡须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话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己心爱的胡须。马超见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黄袍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曹操接着又弃了自己心爱的袍子。看这段是看的我“咯咯”直笑。

  读书给了我很多快乐,也增长了我不少知识。妈妈经常教导我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在看来,果真不假!通过这次的活动,也让我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所以,在以后学习间隙,我也会坚持阅读对自己有用的书籍!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50字01-26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1-09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05-10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精选12-26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07-20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05-18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06-16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06-01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06-01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