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

时间:2022-11-30 13:52:45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书笔记(合集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楼梦》读书笔记(合集15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1

  史湘云在书中的出场很晚,很容易被人忽略。第二十回里,元宵节过后,“且说宝玉正和宝钗顽笑,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宝玉听了,抬身就走。”——就这么平淡一句。

  可是,史湘云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虽然不常住贾府,可红楼中她的分量,并不亚于林黛玉和薛宝钗。甚至,她比薛宝钗的分量更重——因为,林黛玉和史湘云,是两个真正走进贾宝玉生命里的姑娘。

  (一)史湘云的性格:阳光、乐观,她是一株向日葵

  对于生于侯门史家的湘云来说,命运并没有给她多少温情和笑颜。

  第五回中,关于湘云的判词,我们可以对她有个大致的勾画。“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雄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虽然贵为“四大家族”中的侯门小姐,史湘云的生活其实并不如意。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叔婶度日。她在红楼中的出场都是在贾府里,都是短暂的小住。然而她更多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从一个个关于她的细节中了解并大致勾连出来。

  端午时节,大热天里,史湘云在书中第二次来到贾家,和众姐妹已是“经月不见”。天气太热,贾母和王夫人让湘云把外面衣裳脱了。湘云回答说:“都是二婶婶叫穿的,谁愿意穿这些!”——几句话里,我们就能够觉察到湘云实际生活的一个侧面——她在家几乎没有一点自由可言,她甚至连自己穿什么都不能决定。

  袭人有次麻烦史湘云帮她做宝玉的鞋子,宝钗知道后,对袭人说:“……我近来看云丫头的神情,再风言风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是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差不多的东西,都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的狠。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他就连眼圈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的,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上次他就告诉我,在家里做活做到三更天,若是替别人做一点半点,他家的那些奶奶太太们还不受用呢。”

  袭人口中的:“怪道上月我烦他打十根蝴蝶结子,过了那些日子才打发人送来”。“要匀净的,等明儿来住着再好生打罢’。——帮人做这样的活计,还不知道是湘云怎么熬夜赶出来的。

  虽然贵为侯门之后,可到了第四代的史湘云,生活已经不再是养尊处优。史湘云在自己家,不但针线活计要自己动手,甚至叔婶还让她接外面的活计来补贴家用!湘云在家天天干活到深夜,咬着牙帮做点贾宝玉的活儿,还要看家里人的脸色。(袭人在这里的可恶,以后再说)

  我们可以看出,史湘云在自己家里的日子,是连贾府的丫鬟都不如的——贾家哪个丫鬟说过自己天天干活到三更?

  在大观园的小住,是她珍贵的快乐时光。她不想跟姐妹们提起自己家里的生活,不想成为她们的“同情对象”——她在努力保持自尊。更重要的,她不想让灰黯的现实侵蚀她短暂珍贵的大观园生活——短短的小住时日,对她来说,就像美好的梦想。和姐妹们一起作诗、嬉闹的时光,她每一寸、每一刻都无比珍惜,充分享受。欢乐的记忆,美好的画面,会在史湘云心中被一遍遍回味、沉淀,成为温暖光明的珍宝。对欢乐的回忆和向往,撑着史湘云,熬过辛劳和灰黯的日子,让她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对自己笑出声来。

  所以,家里人来贾家接她回去的时候,“那史湘云只是眼泪汪汪的,见有他家人在跟前,又不敢十分委屈。”……一时回身又叫宝玉到跟前,悄悄嘱咐道:“老太太想不起我来,你时常提着些,打发人接我去。”——湘云在家里,辛苦和心酸都不敢表露,无处倾诉。她不敢跟叔婶主动提去贾家住,只能眼巴巴盼着,老太太打发人去接她。可是老太太也不会总想起她,她只好求宝玉多提醒。这份巴望和心酸,木兰每每思之,也会不禁喉头哽咽,眼圈发红。

  前八十回并没有写到史湘云的命运结局。她的判词:“厮陪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时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似乎在告诉我们,史湘云终究拥有过一段舒心的梦想生活,但是,梦很快就会醒。

  跟其他主子姑娘们比起来,湘云更加懂得生活之苦之难。可是,她不抱怨自苦,不孤绝悲观。这个“憨湘云”,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娇惯与疼爱,对苦难和委屈不敏感,而更愿意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好”——她阳光乐观的性格让她始终能够超越自身生活,看到生命中别人看不到的美。她积极地、热情地、踏实地、充满乐趣地生活着,活出了别人都没有的明亮可爱、热气腾腾的生命状态。

  史湘云的性格中,有一种深深根植于人格之中的温暖力量极其动人——不哀不怨、随遇而安,真诚乐观,活在当下。这样踏踏实实的阳光性格,让书中只要有史湘云的画面,都那么的精彩生动,明亮可爱。

  (二)史湘云的风度:是真名士自风流

  史湘云的风流气度,在众姑娘中独树一帜——那是其他人无论如何都学不来的真性情和真潇洒,关于她的特写,让人一见难忘。

  第二十回对史湘云描述的第一句:“只见史湘云大说大笑的”——与众姑娘不同,史湘云独具一份英雄气概,她的豪迈,一干男儿都不及。

  好谈阔论,心直口快,她是个敢说敢讲的“话口袋子”;性格明快,正直爽朗,看到不平之事就挽起袖子嚷嚷着要去为人出头;喜欢做男儿打扮,风姿俊逸,她有着一份全书无人能及的“雌雄同体”的高级中性美。

  “憨湘云醉卧芍药裀”是红楼中一幅极其独特美丽的画面,是一首无论男女读来都会醉倒的流动诗篇。“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睡梦中口里还在唧唧哝哝地说她那唠叨复杂的酒令:“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得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湘云、芍药、酒香、诗词,在这幅画中完美融合,风流婉转,活色生香。这幅画,几百年来,在红楼读者的心中成为了永恒。无论何时想起,都会在心中漾起欣赏的笑意。

  一夜大雪后的芦雪广。这个场景中的史湘云,又是一番不一样的高蹈与潇洒。

  雪中行,更能衬托人物豪情。那天史湘云的雪中打扮,自是不同。看到史湘云,黛玉先笑道:“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粧出一个小骚达子来。”“……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人都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孩儿更俏丽些。”

  一个让人眼前一亮、惊喜不已的青春女儿形象啊!她从雪中走来,带着一股贯通中庭的勃勃英气!集俊逸、挺拔、矫健、清新、欢乐于一身!

  她不但要尽情玩雪,还兴致勃勃地发挥想象力,干了件让众人瞠目结舌的事情——烤生鹿肉!这可把习惯了精细食物的吓了一跳:这哪里是小姐姑娘的做派!连最具诗人性情的林黛玉都嘲笑她:“哪里找这一群花子去!……我为芦雪广一大哭!”

  只听史湘云大笑回答她:“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假清高,最可厌。我们这会子腥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这个大胆做派,这份不羁豪情,在众人眼中,是多么的离经叛道啊!可是,我们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看,史湘云,这个无比可爱的姑娘,用自己的热情创意和真性情,给被礼教禁锢了数百年的人们,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久违的魏晋风流!

  在书中,史湘云跟“鹤”的形象几次连在一起。仙鹤是道家的典型代表,与仙鹤的形象相连的史湘云,在骨子里,是个不折不扣的道家女儿。豪情、不羁、浪漫、洒脱,史湘云始终能够超越眼前的生活,拥有一份平庸众人想都没有想过的诗和远方。

  (三)史湘云的才气

  说起写诗,很多人都会想起林黛玉这位大观园首席诗人。其实,我们来看看史湘云的诗才。

  史湘云很爱作诗,第三十七回中,大家咏白海棠,没有叫上她,她就“急的了不得”。第二天被接到大观园里,马上就要入社作诗,并不计较大家前日忘了她:“容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情愿。”生活中,她的文思创意最活跃,最有趣。宝玉几人的生日聚会上,唯有她的酒令,最复杂有趣,最好玩有意思。她对作诗的热爱,处处可见。

  真诚的热爱是卓越才气得以培育生长的土壤。史湘云有着出众的诗才,她才思敏捷,口风爽利。咏白海棠,她的文思惊艳四座。她一边跟人说话,一边构思的两首“咏白海棠”,格调清新,典雅大方,让“众人看一句,惊讶一句,看到了,赞到了”。芦雪广联句,她一人大战黛玉、宝钗、宝琴三位公认的最出色的诗人,毫无压力。中秋节,她在凹晶馆和“诗魂”林黛玉单独联句作诗,互诉肺腑。群芳共庆生日宴,唯独她的酒令最有创意最可爱。史湘云对诗的热爱,没有停留在诗社的纸上,而是渗透了她每日的一言一行、一呼一吸,成为她生命中活着的一部分。

  大观园中会有才华、会作诗的姑娘不少,但是,能跟最出色的诗人林黛玉进行诗歌和灵魂对话的,只有史湘云。

  史湘云和林黛玉是一对“另类知己”,她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可爱可赏。有同寝一床的闺蜜亲密,也有热气腾腾的打闹和吵嘴。性格直爽的湘云嫌弃过黛玉小性儿,黛玉会因为湘云说她像戏子当场耍脾气,气得湘云收拾东西要回家。黛玉讽刺过湘云烤鹿肉像“一群花子”,湘云针锋相对黛玉“假清高,最可厌”。可是,正是这些看似不和谐的小矛盾画面,恰恰在说明她们之间关系的真正状态——两人虽完全不同,但内心非常亲密。她们两个都是宝玉从小一起长大发小,三个人的亲密和信任的程度,是后来的宝钗无论如何都无法实质性改变的。

《红楼梦》读书笔记2

  读完《红楼梦》,我不禁被里面优美的语言所折服,同时也为贾宝玉和林黛玉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而叹息。

  不得不说,曹雪芹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他不仅把《红楼梦》这一故事写得如此美妙,就连里面的每一句诗词都是尽心雕琢。

  《红楼梦》语言优美,每一句话都进过千锤百炼,对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他用优美的语言,活活把一个柔弱、聪慧的林黛玉捧到了我们面前。”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似水杏“,把薛宝钗的端庄典雅体现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结构严谨,前后照应,为人物的后续发展处处埋下了伏笔。贾宝玉魂游太虚幻境,看了金陵十二钗,听了红楼十二曲,这每一首判词、每一首曲,无一不与那十二位小姐日后的命运紧紧相连。袭人的汗巾,湘云的麒麟,都与她们未来的归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贾宝玉是《红楼梦》里的叛逆者。他反抗当时的礼教,不愿终日与四书五经为伍。林黛玉则是一个才女,她的诗里,充满了女性特有的娇媚。在诗社的作诗活动中,她屡屡夺冠。她的诗,总能让人心悦诚服。

  他们不服礼教,冲破礼教的束缚,深深的相爱了。丛林黛玉初来贾府的那一刻,贾宝玉就迷上了她。为她摔玉,当她耍小性子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总是跟在她身后,不停的解释、道歉,直到她原谅。宝玉越来越爱黛玉,为她着迷,到后来,他甚至说,如果黛玉死了,他就去做和尚。可见,他对待遇的痴情非同一般。黛玉也是一个痴情的人,每次的伤心、落泪,都是因为宝玉。为宝玉做香袋,却又因和宝玉耍小性子而把它剪破。她的喜怒哀乐,全因宝玉而变。宝玉因她变得吃啥,而她,又因宝玉香消玉殒。

  他们,本是金童玉女,只因封建礼教的迫害,一辈子无法在一起,注定只能成为封建社会下的又一对牺牲品。我为他们感到叹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却只换回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不管《红楼梦》的结局如何,它始终是一部流传百世,难以超越的经典。

《红楼梦》读书笔记3

  英莲,人如其名,应为人所怜。

  她幼时生得粉装玉琢,被路过的一僧一道说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后来,果真应验了此说。她原是个乡宦之女,本是衣食无忧、受人怜爱,却在元宵佳节因霍启的疏忽被骗子拐走当作买卖的筹码。此为英莲之有命无运。

  当英莲被买入薛府时,改名为了“香菱”。香菱随薛姨妈和宝钗刚入贾府时,周瑞家的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在哪里呢?今年十几了?本是哪里人?”香菱听问,摇头说:“不记得了。”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不记得了”,体现了她因自幼被拐,无缘于父母亲人疼爱,甚至是记不起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身世也毫不知情之悲。

  当然,香菱的一生也不全是灰暗。香菱在贾府大观园时,还有学诗这一值得回忆的时光。当作为师傅的林黛玉发现她的诗“措辞不雅”时,香菱“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站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甚至是“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满心中还是想诗”。从这里,我更能感受到香菱对诗之执着。

  而“秋菱”一名,是有着盗跖性气的夏金桂所要求改的,“秋”字别有一番风味,给人一种萧瑟、哀颓的感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秋菱正走向人生的终结。她不断地被夏金桂设计陷害,被薛蟠虐打。此又为英莲之无运无命。

  无论是英莲,香菱,还是秋菱,最终都逃脱不了以一首悲曲了结一生。

《红楼梦》读书笔记4

  薛蟠这个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可是现在薛姨妈和宝钗对他大动干戈,他虽然也扯着嗓门大喊大叫,但至少不象某些人那样伪装自我,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而对于宝玉挨打之事来说,薛蟠确实没有大过错,然而过去的种种却使自己的至亲也怀疑他了,这的确让人痛楚,如今谢霆锋在大街小巷大声呼喊着“不被了解的人最可悲”的时候,或许薛蟠有朝一日也会成为他的忠实歌迷。

  宝玉对女孩子,可真是一百个好,当日玉钏儿给他送来莲叶羹,不小心泼了出来,两人都烫到了,可是他自己好象没事儿似的,头一句话就是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难怪两个嫫嫫会说他没有刚性了。

  可是,在整个大观园里,乃至中国某一段历史发展道路上,有谁能象贾宝玉那样,对女性重视,尊重,甚至深深地敬佩呢?在宝玉眼里,似乎世间没有男女之分,尘世中的人都是平等的,“男尊女卑”这个词,或许他压根儿没有听说过。

  贾宝玉,你果然有个性!

《红楼梦》读书笔记5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红楼梦》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未知朝代的封建大家庭中的人事物,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一些日常事件的描述体现了在贾府的大观园中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众女子的爱恨情愁。而在这同时又从贾府由富贵堂皇走向没落衰败的次线反映了一个大家族的没落历程和这个看似华丽的家族的丑陋的内在。

  主要故事是从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贾府初识,在成长中相知,以"木石前盟"为信念相爱,但最后宝玉却终究在半清醒状态下被骗而娶了长辈眼中"金玉良缘"的薛宝钗,而林黛玉终只有落得焚稿断痴魂归离恨天,故事是以宝玉清醒后终还是以出家来断尘缘酬知己而薛宝钗怀孕守空房为结局的。

  《红楼梦》从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出发,以贾史王薛四家为背景,反映盛极而衰的规律,又以甄士隐刘姥姥等底层人物体现了社会不平等。

《红楼梦》读书笔记6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这本书,里面的人物刻画的很鲜明,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乖巧大方的薛宝钗、聪明能干的王熙凤等……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最令我回味无穷。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每当我读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时,总会情不自禁地落泪。一定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令我产生了无比的怜爱。无论什么事情,黛玉都会黯然泪下。不过黛玉也有令我佩服的一面,就是她的才情。《葬花吟》、《秋窗风雨夕》……都是她写的诗,写的太好了。

  还有,贾宝玉也令人印象深刻。宝玉不喜欢读书,因为他不想考取功名,不想混迹于官场。宝玉与大观园中的姐妹关系很好,因为他以为男女平等,对任何人一视同仁,这就是与众不同的贾宝玉。

  《红楼梦》这部名著,非常感动人,催人泪下。我建议大家也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也会沉迷于其中。

《红楼梦》读书笔记7

  贾宝玉在书中被贾政成为“无知的业障”“不肖的孽障”,可从书中情节可见,他并非无知,只是不喜欢读为了做官而读的《四书》罢了,便被贾政称作“无知”。从他给林黛玉取字,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等情节可见,他的知识面很广,其实是喜读书的。

  赠林黛玉表字,从见面到赠字不到一会,他便从脑子里搜索到了合适的表字“颦颦”与其出处。可见其并非无知。

  宝玉写的字被众人夸赞,黛玉见了他的“绛芸轩”三个字也连连称好,还请他帮忙写一个匾。可见宝玉的字着实好,在书法上也没少下功夫。

  贾政怒斥宝玉念了些流言混话,学了些精致的淘气,“学《诗经》只是掩耳盗铃罢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要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贾政、邢夫人等认为有关仕途的《四书》才当是书,而宝玉不爱读《四书》,就被他们认作“不喜读书”。可见宝玉“不喜读书”是被封建思想观念冤枉的。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宝玉的诗歌才华大放异彩。既识得罕见的花草,还能道出其名出处。随口一吐,就出口成好诗,让众人连连称赞,自愧不如。可见其读书之广。

  由此可见,贾宝玉只是不喜欢有关当官的、推崇人情练达的书罢了。他喜读书,只是不喜读那一类书,便被众人误认作“不喜读书”。

  只因不喜仕,误认不喜书。作者:高一(1)班林丹莹

《红楼梦》读书笔记8

  《红楼梦》是一部含笑的悲剧,是世界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对叛逆者的悲剧命运描述预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文中精彩不断,睹后感慨万千。

  《红楼梦》中人物的形象生动传神,有鄙视功名利禄,行为“偏僻而乖张”,典型叛逆者的宝玉;有才华横溢,多愁善感,聪慧而又任性的黛玉;有罕言寡语,八面玲珑,奉承迎合,大方典雅,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的宝钗;有泼辣狠毒,唯利是图,贪婪成性的凤姐;有豪放潇洒的湘云;有善良内敛的袭人;有被众人称为"老祖宗"的贾母……我觉得贾府的丫鬟们也是构成《红楼梦》的重要元素,她们气质出众,才华横溢。如紫娟、平儿、袭人、鸳鸯、司棋……哪一个不是令人倾倒的女子。但是,最让人讨厌的是:她们千方百计的讨好主子,不择手段的向上攀爬,一朝得势,报仇雪恨,她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贾府中的真正统治者是贾母,是"太上皇"般的人物,她最相信王熙凤持家的能力,王熙凤是一个女强人,她将贾府上上下下的事务处理得有条不紊,几乎没出过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家人的角色。但她心狠手毒,逼死年轻情侣,逼死尤二姐,犯下的罪行真是不少。最后,王熙凤身患重病,被亲人所背弃,死得也确实可怜。

  《红楼梦》中最使人难忘的片段是黛玉葬花和焚稿。《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即使是那曾经的清香,也伴随着风向远方流逝,可是又有谁会来怜惜它们呢?只有孤单瘦弱的黛玉!但是当黛玉也香消玉殒时,还有谁会来怜惜花儿,又有谁会来思念可怜孤独的她呢?难怪她又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之后埋在土里最干净,她以花代己,葬花实则是对自己怜惜和对现实无奈的一种自我安慰方式。黛玉葬花不仅使人物具有悲剧性而且预示: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势必衰弱,如同这大家族般,只余留最后的苟延残喘,这是注定不可扭转的局面。当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订婚的消息,她的病情突然恶化,奄奄一息,上气不接下气。此时,她把自己最心爱的诗稿、手绢和着自己的泪、自己对宝玉的爱都烧光。病危之际,紫娟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中离开了人世。一对追求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真让人潸然泪下!更让人痛心的是《红楼梦》的结局十分悲惨,贾母归天,熙凤命丧金陵,宝玉出家,一个风光显赫的贾氏家族就这样消失了。

  我之所以喜欢《红楼梦》,首先是因为书中每个人物的动作、神态都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看后如身临其境,其次是因为品读《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了人们之间,既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红楼梦》读书笔记9

  红楼往事梦一场,黛玉后知满忧伤。——题记

  青纱素帐,黛玉你的房间如她一般素雅。

  手中怀拥着一本《红楼梦》,闭上眼睛轻嗅着季节的芬芳,仿佛一睁开眼便会望见你那婀娜多姿的模样。一颦一笑无不忧伤,“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啊黛玉,你究竟是怎样的女子?

  宝玉第一次见到她时,他说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颇有美人之资,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为何黛玉她会如此“凄美”,是否已看破了红尘,还是对这世界有所不满……我已明了,“凄”是因为她身世凄凉,体弱多病,她的外延内涵和艺术却是如此“美”,是一种柔弱美,是一种病态美。

  有人说:“女人都是水做的骨,”林黛玉又何尝不是呢?在三生石前,她得甘露脱草胎而成人性,为报灌溉之恩而下世为人。她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的泪全还给他。”上天注定她要为那贾宝玉流尽一世的泪,她那一颗一颗晶莹的泪编织了一场梦,交织回荡着她那深切悲痛的感情心曲和疾愤抑郁的叛逆心理。

  思绪仍未停止,梧桐碧以潇潇,我能够看见她从婆娑摇曳的树影下缓慢地走了出来,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挽着莹白轻纱,便在水边葬起花来,好一首《葬花吟》,好一句“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满是忧伤的情怀,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只有她这般的女子会为落花寻归宿吧。

  有人知她的弱不禁风,有人知她向往自由,又有几人知晓她的那份坚强。林黛玉便是《红楼梦》中最坚强的女子,谁说眼泪是懦弱的表现,林黛玉的泪不是软弱,不是屈服,是对这黑暗的社会的无声的抨击。当她的感情幸福被扼杀时,她是多么勇敢,她用死来向社会表达自我强烈的不满,她在抗议!

  从古到今,又有多少巾帼英雄呢?孝女花木兰替父从了十年军,忠孝两全,十年归来放下功名利禄,和家人共享田园之乐;文成公主下嫁西藏,放下一切安逸的生活,给天下百姓带去期望。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些不正是向我们证明巾帼也是不让须眉的!

  将目光放向窗外,已是正午,蝉鸣有些忧伤,我微微一笑,正所谓知我者莫若蝉儿也。风抚过绿叶,触到我的面颊,渐渐地便泛起了睡意,将《红楼梦》枕在胸口,口中喃喃着:“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读书笔记10

  在文学史上,《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的巅峰。其深远的社会影响不仅在于其高度的思想性,还在于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以贾宝玉家为中心活动舞台的《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满满的爱情故事为主要材料,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以贾宝玉、王国庆为代表的封建世家从兴盛到衰落的发展过程,士与学的奢侈生活、封建社会的腐败与黑暗都被客观真实地暴露出来,并清楚地预示着其不可挽回的毁灭趋势。

  《红楼梦》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了典型形象的塑造。它探索了人物灵魂的深处,描述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创造了不同的模式。这一大群生动、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座宏伟的艺术画廊。在这组作品中,不仅有淑女,还有有钱人,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作者还重点描绘了聪明、可爱但谦逊的女佣和女佣,如晴雯、鸳鸯、紫娟等。

  但我想我更喜欢清文。可以说她是最好的女孩!清闻最初是贾家的仆人买的。可以说她是仆人的仆人。因为贾的妈妈看到了她是非常聪明、漂亮,她像一件小礼物一样受到尊敬。她穷得连家乡的父母都不记得了。但她性格开朗、固执,思想纯洁健康。她不像林黛玉那样郁郁寡欢,不像华西人那样温柔谦逊。她有一种叛逆的精神。比如,她看不起王太太、冯姐等高高在上的“大师”,掌握自己的生死,经常用尖刻的语言揭露攻击性的虚伪。几乎可以说,她是大观园中最悲惨的受害者之一。就因为她长得有点像林小姐,她被骂为狐狸精;米饭在第四天和第五天没有碰她的牙齿;她把它从炕上拔下来放了出去。她甚至没拿走多少衣服,最后被折磨致死。

《红楼梦》读书笔记11

  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可以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并涉及史、王、薛三个家族,以及官府、市井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全景式地展开了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

  看完《红楼梦》,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林黛玉。林黛玉经常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林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林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里,我收集了林黛玉的《葬花吟》,从这首诗词中,可以明显看出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今天我开始读《红楼梦》。我把它分为六回读。

  读完第一回,我了解到了贾宝玉是一块儿通灵的玉石变的,那块儿玉石是女娲娘娘补天剩下的没用的一块儿玉石。

  这第一回主要讲了:林黛玉离开父亲,来到了荣国府。初次见到众姐妹,初次见到贾宝玉。她在荣国府的生活。

  我不仅知道了主要内容,还收获了几个好词,几句优美句。

  好词有:

  乐善好施、气派不凡、悲喜交集、仪表堂堂、惶惶不安、有凤来仪……

  优美句有:

  黛玉想不知是怎样一个顽童时,进来一位年轻公子,面如中秋月,色如春晓花,头戴紫金冠,项上系一块美玉……

  我用笔把好词,优美句都标上了记号,还收集到采集本上。这样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此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楼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人“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乳名”“兼美”,脂寓兼具宝钗、黛玉之类“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个人就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女人------秦可卿,秦可卿凭借自己的美丽荣登上了“蓉大奶奶”的宝座,她“蓉大奶奶”的地位与她的娘家的家世不相称,她的家里老父弱弟,无钱无势,而贾府却是京都八公之一。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的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不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红楼梦》读书笔记12

  《红楼梦》这本书感情色彩丰富,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虽然不是那么跌宕起伏,但是十分扣人心弦。每每我看了后,心中就久久不能平静。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现在只能读懂《红楼梦》写得很荒。唐,但我相信我可以读懂它心酸之处。《红楼梦》博大精深,我次次读都能领悟其中的魅力。

《红楼梦》读书笔记13

  《红楼梦》这本书出场人物物有好几百个,但作者都把他们刻画的淋漓尽致,所以被评为四大名著之首,这本书主人公贾宝玉,他原本就是石头,后来因为神仙点化,下凡到人间,引起了一段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了贾宝玉与苏州表妹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他们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然而这对情人却让凤姐活活拆散了,导致林黛玉吐血而亡,贾宝玉也跟着和尚出去,最终看破红尘。

  在书中,曹雪芹的一段文字描写很生动。就是刘姥姥二进贾府引人笑的那段。这段话虽不长,但把众人的神态描摹得很好,史湘云笑的喷饭,看的出他的开朗活泼,林黛玉笑的叫哎呦,看出她的娇弱;宝王滚到票母怀里。从一个“滚”字看出宝玉的娇生惯养,又从贾母接着看出贾母对宝玉的溺爱。

  我要把这本书珍藏起来,因为它使我看到了:善恶,美丑之间鲜明的对比,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它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描写了封建社会来世的人性世态以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今天,我终子读完了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我感觉那个年代的人好可怜啊,连自己的婚事都要去让别人包办,我深有感触。

  本故事讲述了黛玉多愁善感,爱哭,而宝玉编偏就是喜欢他。宝玉的身上有女祸补天中剩下的一块玉,黛玉却没有,但是,宝钗的身上刚好有一把铁。祖宗就认为宝王和宝钗是注定要在一起的。黛玉听后,活活被气死。后来,祖宗骗宝玉与宝钗成亲,然后,当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开不是黛玉,而黛玉已身亡,宝玉悲痛欲绝,最后出家当了一个和尚。

  我认为那个时候大古板了,连跟自已心爱的人在一起的权利都没有,人物本身并没有错,让人憎恨的只是传统观念:婚姻大事,父母做主……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那么多,想见也见不着,更让宝玉受那样的欺骗。

  在红楼梦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贾宝王出生在贵族世家,家族对他寄予厚望,但他不爱读书、厌恶他的家庭戒律,浑身上下充满了叛逆。因为他生活在一群美丽、单纯的侍女中,所以一直对生活在下层的女性包含同情。

  林黛玉是一位寄居在荣国府中的弱女子,他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她与贾宝玉两小无猜,而后成为生死相依的恋人,但最后他们还是被那时的封建势力给分开了。

  《红楼梦》的结局更是悲惨:贾家衰败、黛玉最终因肺病死去、宝玉的“通灵玉”也丢了,宝玉离家出走当了和尚。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读完它我的感触很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读书笔记14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揭露了我国古代封建制度的黑暗,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贾宝玉从小被祖母和母亲溺爱,每日只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因此造成了他不知世事、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父亲。

  林黛玉多愁善感、经常落泪,别人都说她小心眼,可是只有她才是贾宝玉的知己。贾宝玉和林黛玉真心相爱,谱写了一段纯真的爱恋,但是最终却逃不过封建制度下婚姻由长辈做主而造成的悲惨命运。

  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计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每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

  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却也逃不过早逝的命运。

  读完了《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世界上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红楼梦》读书笔记15

  暑假里,我坐在床边,手不释卷地读着一本好书——《红楼梦》,书中的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吸引着我。

  我喜欢读《红楼梦》的这一章节,讲的是大观园姐妹悠闲于乐,吵吵闹闹的场面。

  作者曹雪芹把这些人物写的栩栩入生,用对比的修辞手法,作者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贾宝玉,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给予了重望的继承人。其性格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美丑的划分。

  “开谈不说《红楼梦》,诗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深。”作品塑造了悲剧人物: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了“温柔富贵之乡”当了和尚,薛宝钗当上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爱情。

  好书伴我一生。谢谢你让我懂得了更多知识。

【《红楼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书笔记05-07

红楼梦读书笔记05-07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09-30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0-02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07-07

《红楼梦》读书笔记08-11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09-01

《红楼梦》读书笔记02-11

《红楼梦》读书笔记06-02

红楼梦读书笔记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