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

时间:2023-03-30 16:10: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1

  《儒林外史》这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出在哪工作的一部小说,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有很多的感受,对封建社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周进就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海主考时,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来。“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变成了”体面的相貌“这个故事提醒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2

  《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其一是小说的挖苦艺术:《儒林外史》挖苦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比方像是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突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其二是《儒林外史》在挖苦上并不排除夸张:就像是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与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

  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与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3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与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进而挖苦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与不可救药。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4

  这个暑假,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著,是我国著名的挖苦小说。这本书有一个一个古人的小故事组成,有的故事早已让我们耳熟能详,但仍有着深刻的寓意。其中,我最喜爱第一章与第三章,也就是王冕的故事与范进中举的故事。

  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早逝。三年后,十岁的他开始在秦家放牛,以养活自己。他在放牛的同时,不忘学习,用每月省下的钱买书,看书。后来,他开始画画,画荷花。渐渐地越画越好,成了一个闻名天下的画家,他还被一些当官的大人物看中,但他不愿入官场,来到田园乡居归隐田园,结局不可谓不完美。

  王冕的努力得到了因有的回报,他的一身完美终了。但是在生活古代的书生,并不是人人都是顺利的。金榜题名,人们看到的是那些成功考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他们可以得到皇帝等位高权重之人的'赏识。甚至还会在“榜下捉婿”的习俗中大赚一把,他们都是命运的宠儿。,但还有落榜考生的失落被埋在了他们的光辉背后。

  范进就是这样考生的典范。寒窗苦读多年,却连举人都考不取,前前后后考了屡次,落榜了屡次,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

【《儒林外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杂谈《儒林外史》12-06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12-06

读《儒林外史》的感想01-06

《儒林外史》鉴赏及影响01-28

儒林外史好词好句01-18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01-31

《儒林外史》读后感02-02

儒林外史读后感02-04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04-01

儒林外史读后感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