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北鸢》读后感

时间:2023-03-16 18:40: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葛亮《北鸢》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葛亮《北鸢》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葛亮《北鸢》读后感

  初识《北鸢》,顿觉名字富有古典韵味。鸢,纸鸢,风筝也。可是,当了解作家葛亮时,我的脑海里就充满了无数的疑问。作为年轻的香港作家,怎么会写一部充满古韵的作品呢?而不是像董启章先生一样用欧化的语言来刻画他心目中的香港呢?于是,我带着这些疑问,怀着这样的好奇心,走进《北鸢》。

  正如书名一样,书中的文字同样充满古韵,一种介乎现代与古典之间的语言表达。读这样的文字,就如夏日荷花池边徐徐微风扑面而来的一丝清凉和暗香,又如高山流水品茗弄墨时流入耳间的一道丝弦与琴韵。顿时感觉自己置身于民国。

  张爱玲笔下,民国是浪漫的;郁达夫笔下,民国是迷茫的;鲁迅笔下,民国是沉睡的;林语堂笔下,民国是抗争的;而葛亮笔下,民国是充满风骨且包容的。

  本书以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以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等各色人物为素材,如忠厚仁义的文笙,颟顸柔顺的昭如,敢爱敢恨的仁珏,装疯卖傻的昭德,忍辱负重的名伶言秋凰,天真福顺的仁桢等,呈现了一部民国动荡史。让我不禁想起了《战长沙》,同样是以家族的兴衰,各色人物的故事展现民国时代。但所不同的是,《战长沙》更突出时局的动荡和战争,而《北鸢》则淡化时代背景,突出民国文化。

  葛亮的民国充满风骨,如书中所说:“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无论是卢家这等商贾大家,还是言秋凰这般名伶,他们面对家国动荡,命运浮沉时,始终坚守着信义和良知,保持着热血和希望,这正是炎黄子孙最谦卑的灵魂,也是我们民族骨子里最根深的文化与精神,就是我们的风骨。

  同样,葛亮的民国是包容的。也正如书中的这句话:“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北鸢》虽然是虚构的小说,但是葛亮在塑造人物时还是有自己家族的影子。他在访问中提到,他的祖父葛康俞经历了家族由盛至衰的过程,却以包容平和的心态面对世界。和他的太舅公陈独秀不一样,他的祖父一生有一个很决绝的信念,那就是和ZZ保持距离。卢文笙就如祖父一般,经历了家族的盛衰,造就了他与时代和解的能力,包括对他人,甚至对于苦难的包容感。

  每个人在大大的时代里小小的挣扎,有如蝼蚁一般,历尽沧桑,最后成为过眼云烟。虽说这样的规律不可逆转,人对于大时代来说过于渺小,但是“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我们依然可以展现着自己的风骨。同时,又如书中所说:“总有一方可容纳华美而落拓的断裂”。人恰如纸鸢,虽随着风向摆动,但只要牵着那根线不断,顺势而飞,与时代和解,亦能找到属于自己自由飞翔的天空。

  妈妈这个词,只是叫一叫,也觉得喉间哽咽。妈妈,最有力量的名字。

【葛亮《北鸢》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北鸢读书笔记06-24

读北鸢读书笔记范文06-24

葛亮《书匠节选》阅读答案10-15

北鸢读后感4000字04-02

《北鸢》读后感1000字01-12

《鸢之歌》诗歌06-13

鸢趣的诗歌06-14

放飞心鸢随笔07-10

鸢时语诗歌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