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花夕拾有感

时间:2023-02-02 18:11: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朝花夕拾有感(集合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朝花夕拾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朝花夕拾有感(集合15篇)

读朝花夕拾有感1

  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在我的第一印象里,就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的确,它也就是一本小册子,可这并不是一般的小册子。初读之时甚至感到很迷茫,因为许多语句读起来都不是那么的通畅,我感觉读不太懂。

  可是,逐渐地,我感到字里行间似乎流露出一种犀利的口气。时不时地,鲁迅就把自己童年美好的回忆揉进了这些话语中。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我显然看出了阿长的善良的心以及作者对她的敬意。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对于阿长,鲁迅起先有些怨恨她。因为她误杀了鲁迅的隐鼠,那可是鲁迅的宝贝啊!可后来鲁迅发现阿长如此有神力以后,那些怨恨也就随风飘逝了。即使阿长有再多的令人不耐烦的礼节,那也无关紧要了。

  《五猖会》与《无常》,展现了一个天真的孩童的形象(尽管到此时我对于某些句子仍不很理解),那正是鲁迅所会议的美好的时光。也许,会有一些鲁迅对家乡绍兴的`留恋;也许,会有一些鲁迅对封建迷信的讥讽。

  看了《父亲的病》,我更能从中体会到鲁迅对封建迷信的讽刺和痛恨。名医无法治好父亲的病,说是也许是前世的事,“医能医病,不能医命,是不是?”鲁迅的父亲因病不久逝世了。

  随后鲁迅赴日本留学,学医。遇上了藤野先生这个好人,可真是他的福气。鲁迅对他的敬佩与日俱增,当他决定不从医,离开藤野先生以后,却还时时想起他。

  “但不知怎地,我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不为别的,只为鲁迅,或者说,只为中国。因为他只想让新的医学传入中国。

  鲁迅的文章,我认为是值得揣摩的。或许在我这个年龄,只读一遍不很容易弄懂其意,但并不是完全不明白。我懂得了孩童的天真、烂漫,懂得了鲁迅对家乡的怀恋,懂得了鲁迅对那些曾经爱过他的,他爱过的人们的思念;我还懂得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的种种礼教及人们的迷信思想的厌恶。《朝花夕拾》读起来就像你在同鲁迅交谈,聊天,以为它的语言很随意,不是那种十分正规的,这样也倍增亲切感。总之,要体会,揣摩,要想真正读透还需继续揣摩。

读朝花夕拾有感2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和青年的求学经历,追忆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记录鲁迅先生,青少年时的记忆。

  其中我认为最感人的是《父亲的病》这篇文章,《父亲的病》追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那段往事,描写了几位“名医”所引用的药引均是稀奇古怪、一场罕见而充满迷信色彩的东西,如什么“一对原配的蟋蟀”、经霜三年的蔗、败鼓皮丸”等。这些“名医”实质是巫术医道部不分,故弄玄虚,草菅人命,骗取钱财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在它们身上作者清醒地洞穿了医学医道的虚假,荒诞乃至罪恶的本质。

  作者为了父亲的病,到处奔走,我想他的父亲,有他这样的儿子,应该很幸福,提起鲁迅先生,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总是那个造字年少时的他因父亲的病迟到后边在学桌上刻下了早字来激励自己警示自己,从此从此不再迟到。

  读了父亲的病后,我觉得鲁迅先生刻下的早字不仅是吸食的枣根都要早在那个时候,却让鲁迅先生东奔西走,四处求医,最终鲁迅先生的父亲难逃一死,表面上看是当时医术水平低下,但实质上应归究于医学的落后,导致鲁迅先生的父亲病程拖延,最后撒手人间不叫人黯然泪下,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鲁迅似乎就是在对当时的封建腐败社会的批判。

读朝花夕拾有感3

  相信大家对鲁迅先生不陌生吧?他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与社会作斗争,以尖锐又具批判性的文字,唤醒了众多青年人麻木的心。然而,在他所写的众多文章中,有一些却是以温和的笔墨,触及内心最温暖美好的回忆。这,是鲁迅对亲人,对曾经的好友、老师深深的怀念与感恩。这本书有一个令人无尽遐想的名字——《朝花夕拾》。

  我曾经对这书名有疑惑,鲁迅为何把“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也许是暗喻,曾经如花一般美好的往事,现虽已枯落,却滋润了鲁迅的回忆。他便把这些往事重新捡起,以回忆的形式,流畅的.文笔,隽永的思念,向我们娓娓道来。

  文章有不少细节,都让我难以忘怀:篇目《狗猫鼠》,讲述了小时候的鲁迅,因为自己心爱万分的隐鼠“被猫捉去吃了”,便对猫实行广泛的报复计划;看《二十四孝图》后害怕父母像郭巨一样,掘深坑将自己埋起;《五猖会》一文,提到因被父亲在五猖会前叫去背枯燥乏味的《鉴略》而感到困惑不解……这些事情,对于年幼的鲁迅,或是气愤,或是忧心,或是疑惑。

  无常惩罚恶贯满盈的人……这些人物,这些细节,都带着当然,这本书更多时候记叙的是鲁迅温暖而又特别的童年:儿时的乐园不得不提百草园,那里除了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还有美女蛇故事;“三味书屋”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顽皮学子与陶醉于古籍而摇头晃脑的严厉老先生一起读书的画面滑稽可笑;藤野先生,虽是日本人,却毫不吝啬地传授医学的知识;可怖而可爱的墨香跃然纸上,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也许,“朝花夕拾”,鲁迅拾起的不仅仅是回忆,更是孩提时代回不去的单纯与美好。

读朝花夕拾有感4

  文/杜逸轩。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作品有很多,有:《呐喊》、《朝花夕拾》、《阿Q正传》,因为鲁迅写过一句话,说《朝花夕拾》的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因为好奇一代文豪的童年,于是我今天就怀着激动心情来读了《朝花夕拾》这本书。当我打开这本书,就被鲁迅先生优秀的文笔吸引了,让我读后爱不释手。而使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第一篇《狗、猫、鼠》。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

  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

  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

  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鲁迅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鲁迅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一类人。

  从这篇《猫、狗、鼠》能看出当时鲁迅的爱憎分明的性格,当他听说因为自己的《兔和猫》文章而被传言仇猫时,真的是气坏了,就像现代生活中,我们丢东西或被别人把自己的东西损坏时或者“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时,我们的做法肯定跟鲁迅一样一定要对这类小人予以反击,当鲁迅后来得知“真凶”并非是猫,而是长妈妈一脚踩死了小隐鼠,鲁迅开始对猫客气,由此看出鲁迅的爱憎分明性格里还有对误会解除冰释前嫌的那一面。

  其实,与其说鲁迅先生讨厌猫,不如说是借猫来表达他对反动文人和政客残忍无耻的行径的痛恨与鄙视!由此我联想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误会,我们的做法是默默生气,结果是两败俱伤,如果社会上像鲁迅这样光明磊落这样的人多一点。对就是对,是错误也会自我反思认识到,朋友之间的矛盾还会有吗?

  再者就是鲁迅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人人都有天性善良的那一面,都可以不用后天教育天生就会对这些弱小的生灵悠然而然生出一些爱心和同情,为什么有人就做不到?这可需要人们反思一下。

  《狗猫鼠》的寓意非凡,同时也可以看出鲁迅小时候性格就是爱憎分明的,他的'性格是有棱角的,而不是光滑的镜子,这为鲁迅今后成为文坛巨匠提供了良好的本质基础。我读到一句话说我们除了生活的世界之外,还可以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叫作“文化世界”。我们当然要生活,但是如果没有文化的熏陶,我们的生活永远是在一个非常庸俗、卑微的境地当中。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我受益匪浅,我觉得我就进入了那个“文化世界”让我受益匪浅。

读朝花夕拾有感5

  再捧起鲁迅先生的这部《朝花夕拾》,得到的又与以往不大一样了。几篇故事都是回忆中的筛选,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却是迥然有异的。既有童年的温情,又有身处异国他乡的境遇。

  作者开篇就倾诉道:“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沉于对往事的回忆中,又不能忘记当下的现实。本应有一个美丽温馨的童年、青年阶段,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黑暗的社会,错过了许多本该拥有的。翻过一页页文章,字面上都是些温和的句子。深入探究却发现,他把批判与怒火藏得更深,犀利地讽刺并批判了当时的封建的教育道德、社会等。在我看来,这往往胜于血口喷人。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许多人事,可我们是否真正留心他们,去发现其真正的特点与性格品质,加以内心深处的看法?鲁迅先生笔下呈现出的,就是一个个栩栩如生、宛在目前,形象极其鲜明的人物。并不是将人尽夸赞到底,也从不掩饰一些好人的'瑕疵,而是写出人们最真实的一面。这样朴实求真的笔法,更加贴切了生活,使得打开书本就好似进入一个世界。我结识了心地诚恳、朴实无华的阿长,鲁迅先生的严厉又慈爱的父亲,方正博学的寿镜吾老先生,平等待人、态度认真的藤野先生……太多,太多了。就是这样细腻的心思与精彩的文笔,造就了许多颇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在我心中。这样一来,就不得不感叹他拥有着多么精彩的人生。

  生在一个和平年代,我们无法设身处地地感受鲁迅先生当时所处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做不到感同身受本人所想。好比未来世界的人们,尽能通过史料探究到丰富的事件变化,却不能够走进我们内心深处。所以只能尽力结合社会背景,发掘书中文字深处的意义。书中绝妙的是,对于在批判庸医、妨害白话者、封建教育思想一类人事上,鲁迅先生不吐一个脏字,话语却极具讽刺和针对性,被评为当之无愧的“温馨回忆和理性批判”,可谓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

  回忆像一本书,时刻记载着人生中的故事。而鲁迅先生所经历的一切,经有心的加工就构成了杂色的篇章。我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独特的人?答案是有的,并且太多了。遗憾的是,我没能及时留心身边的他们。无论好坏与否,能无一例外地带来不尽的感悟,值得去深思。当日后身陷困境与平庸,儿时美好的回忆便能带来慰藉。那么我们何尝不去留心发掘身边的人事呢?

读朝花夕拾有感6

  《朝花夕拾》,和它的名字一样,这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当他老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我们看了也一定会怀念起自己的童年。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给人一种很是无趣的感觉。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魔力,他用一个孩子的口吻诉说了他小时候的故事,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可还是能打动我,引起我的联想。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经常说: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我们小的时候,都曾拥有过这样美好的童年吧。喜欢在家门前漫无目的地跑来跑去,可却乐在其中,就算有时候摔倒了,也会爬起来擦擦眼泪玩耍;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别人的眼光;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玩捉迷藏,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可是又一想却又有一丝伤感......

读朝花夕拾有感7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全书十篇文章,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记叙文。

  我认为鲁迅是勇敢的,因为他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忌孩子心理时的无奈与厌烦,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真该好好反思反思了。

  鲁迅的儿时是快乐的,他可以毫无顾虑的玩耍、嬉戏,而如今的孩子们呢?除了读书还是读书。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如今的孩子是多么渴望自由啊!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五猖会》,记叙儿时要去看五猖会,难逢的盛大的庙会,笑着跳着,兴奋的不得了。正要出发,父亲却命令他背书。我们的命运和鲁迅一样,总是受着家长们的掌控,过重的课业负担压得我们喘不过气。

  书中篇章多是写童年往事的,阅读时不妨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几篇记人的文章尤其值得反复阅读。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是一位大手大脚,心地善良的农村妇女,同时,她也有些迷信、唠叨。

  “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

  《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待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

读朝花夕拾有感8

  早晨的花朵,黄昏后重温。这是鲁迅在晚年对童年的回忆。鲁迅的小说充满了批判性和讽刺性,他借用人物讽刺了中国人性的丑陋,旧制度社会的黑暗以及老百姓们不懂得革命,不知反抗而悲哀。

  《父亲的病》是一文中最具代表性的批评和讽刺的文章。以陈莲河这位庸医为例,批判了那些为了虚名和利益不择手段。坑蒙他人的小人嘴脸。父亲临死前衍太太让我大喊父亲。导致父亲临死也不得安宁,还要死前遭受所谓“礼节”的折磨,一方面批评了某些“小人”,另一方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精粕”部分。

  只要你反复思考鲁迅文章的用意,你就会发现鲁迅就像一个服光锐利的医生,一服看穿了民族的危机,人性的黑暗。让我们国人的灵魂觉醒,让国人从愚味困境中走出来。

  鲁迅的文章虽然离我们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可到如今依然也可以震撼人心。因为虽然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可人性中某些缺害依然存在。也许生活在新时代的那些高度物质享受下的人们,似乎比鲁迅笔下的.人更加的麻木不仁。前些日子有一段手机视频,我看了以后内心永永不能平静,也不知道是愤怒还是无奈;是困惑还是迷茫;是陌生还是清晰。那是视频上放的是一名年轻的女孩不知受了什么打击和委屈独自站在那高楼的天台上,准备一跳了绝自己的生命,下面站了一群人在看,他们议论纷纷,指手画脚的在说些什么。好像每个人都对女孩十分的了解。就在无助的女孩在考虑自己跳还是不跳的时候,下面的那些无聊的看客们,对着那些无助的女孩高声叫到:“快跳啊!赶紧跳下来,不跳多没劲啊!你赶紧跳下来,不跳多没劲啊!你赶紧跳下来,让我们看看好戏。”最后绝望的女孩终于跳下来,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我在想这些无聊的看客,比鲁迅笔下的人,不知要残忍多少倍。如果说鲁迅笔下卖人血馒头的人,他们的残忍是为了赚钱,还可以算得上是“损人利己”,可那些对着女孩喊“跳楼、跳楼、快跳!”的那些人,他们这种无耻与残忍又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拍一段视频发一下朋友圈,炫耀自己掌握头号新闻的虚荣心吗?如果我有鲁迅的文采,一定用那支“铁笔”,我用那些有血有肉的文字,批判、来呐喊来挖去人思想上的“毒瘤”。

  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灵魂,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究竟还能算得上一个完整的人吗?我想这样的人也许只能算上一堆能够活动的肉吧?所以我们要把鲁迅的文章当做一面明镜,来照出人性的肮脏。唤醒人心中已沉睡多年的道德。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的品读鲁迅的文章,是听他那振聋发聩的语言,体会他那深邃无比的思想,感受他“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和苦闷。

  《朝花夕拾》这本书让我深深读懂了鲁迅让我知道一个高尚的灵魂,注定要忍受苦闷。

读朝花夕拾有感9

  鲁迅先生在中年落魄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想必别有一番滋味吧!

  正如小引里所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朝花夕拾》确实如其名,独具一番色彩。

  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是有苦有甜,但不管如何,童年都会在心里留下美好的回忆,就像被刀刻在心中一样,难以忘怀。

  《朝花夕拾》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小时候,顽皮可爱,常常趁大人不注意时钻到百草园中去玩,整天与花儿、虫儿作伴玩耍,甚至于爬到树上去采野果儿吃。虽然他有时会背先生责备,但总免不了孩子气。

  就像少年鲁迅一样,我也总是到小区的楼下玩耍,与花草树木为伴,在原野中跟随蝴蝶跑来跑去,不亦乐乎。

  童年的.时光,真是快乐。与自然相伴,无忧无虑。现在的我们长大了,再也不能享受从前的那种快乐了。每天都是学习,只为学习而烦恼。

  童年逝去了,留下的是回忆。

读朝花夕拾有感10

  在花海中采撷一朵美丽,用来装点我晚年的时光。初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便深深的体会到了它独有的魅力以及鲁迅先于众人的思想。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当属当时社会中的封建迷信。《二十四孝图》就充分地体现了封建迷信中的“愚孝”,“哭竹笋”“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这些故事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可笑无知,而当时的人们,却将它们奉为圭臬、全盘继承。

  《朝花夕拾》中,最有趣的便是鲁迅对儿时的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知道了鲁迅儿时的乐园——“百草园”,那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乐趣的园子,是鲁迅儿时最喜欢去的一个地方。还了解了鲁迅少年时学习的.地方——“三味书屋”,那是一个在鲁迅家附近的书屋,书屋中的老师是城中最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对他十分恭敬,是鲁迅在学习中的启蒙者,对鲁迅也是十分严厉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应该就是鲁迅从儿时到少年的一个晋级阶段吧。

  《朝花夕拾》也记载了鲁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敬仰、怀念之情。《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的保姆长妈妈为鲁迅买了他心爱的画册——《山海经》,因此对长妈妈心存感激,尽管长妈妈害死了他最心爱的隐鼠。《藤野先生》中,鲁迅从长相、语言、穿着等方面细致的描绘了日本留学时的“良师”——藤野先生,匿名信与观看电影事件,让鲁迅恍然大悟:与其医治好中国人的身体,不如唤醒中国人的良知。

  晨曦初至,清风徐来。暮色四合,俯身拾花。我坐在书桌前,闭上双眼,那充满诗意的书名又悄然涌上我的心头——《朝花夕拾》。

读朝花夕拾有感11

  朝花夕拾,时光流逝;争分夺秒,未来可期。

  细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情感,眼前不由得浮现一个个鲁迅童年经过的事来。

  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长妈妈有许多坏习惯,甚至踩死了鲁迅儿时心爱的小隐鼠,这也难怪鲁迅很讨厌他。可是长妈妈其实也是一位可敬可爱的人物,她能绘声绘色的讲长毛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她送给了鲁迅他一直渴望得到的《山海经》,这种从讨厌到敬爱的感情变化,真实自然也曾经历过似的。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有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那里的生活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令人向往。我深深的体会到了鲁迅对童年的留恋。整整十篇文章,我独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仅是因为字句绵密细腻,真挚感人,令人印象深刻,更是因为它还写出了我们孩子的心声,我希望童年生活里充满欢声笑语,能无拘无束的玩耍,拥有自己的独特乐园,在心底留下童年最美好的纪念。殊不知,这篇文章已经勾起了我的童年往事……

  火红的太阳挂在天空上,炙烤着大地,人们大多躲在屋里,或是与空调打交道,或是小憩,而我就趁着这个空,偷偷溜出家门,逃离书本的.海洋,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三步并作两步,踏上捕蝉的路。

  捕蝉的过程妙不可言。一棵棵梧桐树挂满了绿绿的叶儿,蝉儿们似乎已经捕捉到了我们的欢乐气息,不停的唱歌,美丽的蝴蝶也为它们的歌唱翩翩起舞,趁着他们陶醉其中之际,小伙伴们悄悄躲到树下,没想到蝉鬼精,我们的手刚一接触到梧桐树,他们似乎就感觉到了危险正在暗暗逼近,马上停止歌唱。我们屏住呼吸,掏出捕捉工具——小网兜,悄悄朝它身子上方一扣,蝉“吱”的一声尖叫,像泥鳅一样,往树下方向俯冲溜走了。过了一会儿,我们累得满头大汗,它却在另一棵树上,扯开嗓子,欢声歌唱。接着,我们吸取上次的教训,把小网兜的把儿加长,又接了一根小木棒,把小网兜从树下直接伸到树上,往蝉儿的正前方扣压。为防止它逃跑,我们加大了扣押的力度和速度,果然逮住了蝉儿!看着蝉儿在网兜里不停的拍打着双翅,一种成功的喜悦涨满了我们的心头。

  现在想想来,当时捕的不是蝉,捕的是纯真,是小时候的美好时光。

  每一个人都有童年,他们不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但一定是具有独特的意义的。一眨眼间,时光就像蝉儿一样偷偷溜走了,想回到美好的童年,这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我们才要倍加珍惜时光,好好利用时间去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啊!

读朝花夕拾有感12

  永别了,那段年少的时光!

  青年时期的鲁迅,仿佛活在黑暗中一般。青年时期,鲁迅可谓尝尽了酸甜苦辣。在各地的求学生涯使他了解了那个年代真正的面目。这其中,既有待鲁迅和蔼可亲的藤野先生,也有为了给父亲治病而不断与鲁迅周旋的`名医,就在那些匆匆流逝的时光里,鲁迅渐渐地变了。他变得更加正直、严肃,更愿意用他的神来之笔去抨击、去讽刺。

  我想,在青年时期,鲁迅也一定有遗憾的事。常年在外漂泊求学,使得他陪伴家人的时间愈发渐短,尤其对待父亲的死,鲁迅一直耿耿于怀。看到父亲喘得厉害,鲁迅只希望父亲能走得安详,没有痛苦。光是这一点,就已看出他与旧时中国人的不同,他的思想,是更胜人一筹的。

  尔后,就是那个我们熟知的鲁迅了。他亦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整理并写下《朝花夕拾》。我想,这正是他对曾经那段美好或痛苦的时光的缅怀吧!

读朝花夕拾有感13

  书题中“朝花”是指散文记述的对象——孩童时期和青年时期,“夕拾”是指鲁迅主体的写作时间与方式。这本“朝花夕拾”每篇都带有导读,能让读者更深层的邻略文章的精华。

  《狗·猫·鼠》中表达了鲁迅对猫的仇视,书中有一段道“此刻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我觉得是理由充足,并且光明正大。

  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一样,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我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从那里面能够看出鲁迅仇恨猫是因为猫对弱小的欺凌。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以猫的'特质讽刺某些人一旦抓住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折磨别人。

  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的是《风筝》,讲述的是鲁迅小时候不太懂童心,认为玩风筝的小孩长大后没出息,从而折断了弟弟辛辛苦苦做的蝴蝶风筝。长大以后在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籍上看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悔及想去弥补时,可他却也长出了胡子。问及此事,他已全然不知,不怨了。遗憾深深地埋在鲁迅心里。此刻也有这样的事情,大人认为对学习无用的东西都是垃圾,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

  《朝花夕拾》是一部很棒的散文集,我买的是同心出版社,封面很美,能让人静下来慢慢品味书香。

读朝花夕拾有感14

  书是动人心弦的歌曲,让人如痴如醉;书是韵味无穷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书是色彩艳丽的图画,让人应接不暇。最近,我看了一位名垂千古的大作家的书一一鲁迅的《朝花夕拾》。

  在这本书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一一《从百草屋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我十分喜爱这段文字,鲁迅先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几个排比句,让我感到了流露出来的深深的快乐。

  当然除了快乐外,鲁迅先生的成长也有苦涩的历程。鲁迅到日本留学,初到东京时,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在上野公园樱花树下让人鄙夷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哗声,这让鲁迅极为厌恶,于是他去了仙台,在那里认识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虽然衣着不拘小节,但对科学严谨求实,对学生的作业一丝不苟,在鲁迅的作业上用红笔圈出来。而且他平等公正,毫无民族偏见,他那高尚的人格是在那暴虐、阴暗、乌烟瘴气的世界中的一盏明灯。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的。老了,累了,回忆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是有别的一番滋味吧。当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

  虽然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但它同这本书一起,保留在我们的心里,看似朴实无华,却引起每一个人的共鸣。

读朝花夕拾有感15

  暑假里,我读了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随着鲁迅先生那生动传神的文笔,我走进了鲁迅的童年。

  《朝花夕拾》这本书里最令我回味无穷的是《藤野先生》这一篇了。当年,鲁迅在日本留学。在鲁迅的周围到处都是日本人对中国人的仇恨、歧视、侮辱。可是,鲁迅的导师藤野先生却恰恰与其相反。鲁迅交上去的'讲义,藤野先生每隔一星期都要看一回。可每次藤野先生看过之后,鲁迅大为吃惊。讲义从头到尾全部被藤野先生用红笔改过,还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被一一订正。血管移动了一点点,可是藤野先生却认真地改掉。他对鲁迅是那样地认真,那样地细致入微,以至于鲁迅在书中写到:“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的老师之中,他是最令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藤野先生没有歧视中国人,没有侮辱中国人,他对鲁迅的关心是时时处处的!

  书中其次令我难忘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了。那篇文章写了鲁迅童年时期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在那里,鲁迅可以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在那里拔何首乌的根,在那里摘覆盆子,在那里拍雪人、塑雪罗汉……。冬天里最有趣的是和闰土的父亲学捕鸟了:积雪盖了一两天,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撒些秕谷,棒上系着一根长绳,人远远地看着鸟儿下来啄食,把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在三味书屋读书,鲁迅在书屋后面的那个小园里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或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在上枯燥乏味的课时,先生读书很入神时,鲁迅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游戏,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描下来……在鲁迅的童年里,他是那样的快乐,是那样的自由;可是先生是那样的迂腐,把儿童的天性给束缚,把儿童的天地给束缚。

  书中的童年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早晨的花儿傍晚再摘,花香是回味无穷的。现在,我正在一点一点地远离童年,所以我要珍惜童年,想鲁迅一样,热爱自然、热爱快乐、热爱自由!

【读朝花夕拾有感】相关文章:

读《朝花夕拾》有感02-23

读《朝花夕拾》有感01-06

读《朝花夕拾》有感05-16

读朝花夕拾有感03-27

读朝花夕拾有感06-28

读《朝花夕拾》感想07-09

读《朝花夕拾》有感作文03-04

朝花夕拾读有感范文02-15

读朝花夕拾有感随笔03-04

读《朝花夕拾呐喊》有感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