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第二章读后感

时间:2022-11-17 12:50: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心理抚养第二章读后感(通用6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理抚养第二章读后感(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抚养第二章读后感(通用6篇)

  心理抚养第二章读后感1

  对李玫瑾老师的崇拜由来已久。今天有幸读到了她的著作《心理抚养》的第二章。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在这一章里,李玫瑾老师列举了几个犯罪的例子。指出: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归结于社会,都是有犯罪人的心理问题所导致的。如果经常在社会上找原因,而不从内求,这就叫做归因偏差。

  这样的人性需要反思。社会是不具有责任能力的社会,即使有责任也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尤其是犯罪行为。社会是靠你我他共同来创造的,出了问题去指责社会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把具体的人的问题和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关系搞清楚。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对社会有客观公正的评判。

  心理抚养第二章读后感2

  理的遗传,养育过程,都对心理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我们要多一些自我反思,先认识自己再决定怎能做好,情绪激动往往是犯罪的导火索,要避免过多的争执,这里李老师提到冲突不要超过五句话,超过五句就没有意义。

  这里读到反社会人格是先天性的“天生犯罪人”,天生情感淡漠无法通过养育赋予情感,而犯罪人格是由于匮乏性养育,缺陷型人格是由于过度溺爱而导致的。

  心理抚养第二章读后感3

  看了李玫谨教授的《心理抚养》,我很庆幸当初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停止了所谓的程序育儿,以及摒弃了不能奶睡、抱睡的说法。孩子初来到这世界,所有的安全感都来自抚养人,奶睡、抱睡是这个自然界所有哺乳动物哺乳后代最原始的方式,他们靠着气味辨认你,靠着气味去寻找安全感。我与儿子在小的时候,儿子经常就嗦着我的奶头睡着了,他睡的很沉,当他哼唧的时候,我一给奶头,他基本就能一觉到天亮,而奶里似乎能分泌一种神奇的安眠的物质,让我这个经常失眠的人,也睡的非常的好,甚至当我中途被尿憋醒的时候,会想着儿子啥时候醒来嗦奶,嗦奶的时候我睡的比自己入睡更香沉。书上说,没有亲密抚养过的孩子,最容易变成冷酷变态杀人狂魔,试想在他还小的时候,没有人对他产生回应,他把玩着一个物件安慰自己,寻找快乐,那今后对人也一样是冷漠的,因为世界所有的一切对他而言,都像这物件一样供他研究、把玩,他根本不会产生丝毫的人性。这书中讲的很多道理,让我这个没什么见识的人,都觉得通俗易懂好理解。将这本书加入我收藏的行列,时不时的拿出来看看,权当做教育孩子的箴言准则。

  心理抚养第二章读后感4

  我们今天继续来读李玫谨老师的书,第二章节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又从哪里来的?李老师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就是什么?犯罪→人→心理→早年→家庭→养育→父母。倒着这样的顺序,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就很好解释了,人不会突然犯罪的,也不会突然出什么问题的,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做父母在孩子的早期不当教育出问题的,孩子天生不带着犯罪的基因来的。

  而这些问题又从我们哪些教养方式上出问题了,今天我们聊一个点。就是我们如何表扬一个孩子?以下是我先摘抄李老师书的原话:人格缺陷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自恋。自恋型人格往往是后天养育造就的。如果我们对一个孩子天天夸:你真棒“,”你真帅”“你真神”,不说别的,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出现自我认知障碍,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当他独立走向社会面临难题或面对更强的对手时,往往不能接受现实。

  这种人格上的缺陷,往往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里长辈过分喜爱与宠溺,给他的外部评价不客观造成的。事实上,社会生活是很无情的。不会特别宠爱谁。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一旦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就会出现心理落差。

  可是不是有好多育儿专家说过吗?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是的,这话是没有错。那我们应该怎么表扬孩子?以下,我分享我在育儿课程上学习到的表扬孩子的要点。

  表扬孩子的要点:

  1、表扬过程,不是结果。

  2、表扬不分大小。

  3、错误中也有值得表扬的部分。

  这是一个概念,那我们怎么做呢?比如胡冰这段时间喜欢折纸。我怎么表扬他?是不是表扬他真棒呢。不是,而是什么?妈妈看着你认真折纸的样子真帅。这个表扬的背后说明什么 ?说明他认真的样子真帅。我们的孩子天生在外貌有缺陷,可是也可以很帅的。比如胡冰认真折纸的这个动作就是帅。然后孩子也能知道,帅不仅是一个人的外表,有些动作也可以很帅。像我们看人家跑步,打球都会发现动作标准,生气勃勃的男生,称为真帅!

  表扬不分大小。什么叫不分大小。有一天,我带胡冰去朋友家玩,人家给他一个小玩具,没拆封的。然后他拆开了,还没开始玩的时候,就自己把包装纸一点点放进垃圾箱里。这个简单的动作要不要表扬。要。回到家,睡前聊天时,我说,冰,妈妈今天看到你在阿姨家把玩具包装纸放进垃圾箱,妈妈很开心,你真是个爱干净整洁的好孩子。以后,不管在哪里,他手里不管是有一点垃圾不会随手就扔,有时走到街上,也会拿着一直找到垃圾箱才会扔。

  什么叫错误中也有值得表扬的部分。比如有时冰哥写作业,有时会拖拉,但最后还是写完了。妈妈怎么表扬?先肯定他在写作业时,不懂的地方会自己查字典,写不好的'字也会自己擦掉自己写,还会老师要求订正的地方订正,写完作业后还把作业本放回书包。妈妈希望你到写作业时间就要自己快点去写,把事情做得像你写字这么漂亮好不好?他说好的!

  李老师说,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要克服这种人性的弱点,人们就要善于反思。可有的人从来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只会怪罪社会。

  而我们这些做妈妈如果看到孩子哪里不好,也容易怪罪孩子。却不知,原因在我们这里。冰哥和妈妈说,妈妈,你要好好学习,你要学好如何做一个妈妈,你一天没学好,你学两天,你学一年学三年都要去学,因为我只有你一个妈妈。我听孩子的。因为我是他唯一的妈妈!

  心理抚养第二章读后感5

  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往往心理不太成熟,因为他们只看到别 人有错,却不知自己需要改变。

  如果一个人有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但缺少自我反思意识,就属于心 理不成熟的人。心理不成熟的人往往不知如何从我做起。

  心理学实验中常常用这样的术语——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一般 是起始变量、刺激变量,常常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起因。因变量则是因为 其他变量的刺激和诱导才发生变化的变量。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往往是 “因变量”,总指望别人的改变来改变现实,永远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成为主 动的“自变量”。遇事只期待别人改变,这是将自己的命运系于别人身上 的表现。这种人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挫折。

  1992年,某报社邀请我参加一个座谈会,一共有六位专家,其中有婚 姻法专家、社会学家、妇女问题研究专家,还有两位著名律师。主编说: “我们报社最近想搞一个活动,就是维护妇女和儿童的权益,帮助母亲找 回孩子,让孩子回到母亲身边。”

  这个活动以一个案例为由头,当事人是位28岁的南方女子,长得非 常清秀,很文静的样子。她一脸愁容地坐在旁边,幵始跟我们诉说自己的 经历。

  她和前夫是大学同学,相恋四年,毕业后就结婚了。他们一起到广东某市创业,开了一家公司,很快就步人正轨并挣到钱了。一年后,她休孕 生子。因要照看孩子,她对公司的事情就顾及少了。一年多以后,丈夫gj 家越来越晚,她的怀疑最终被证实了,丈夫与天天在一起工作的女秘书肖 上了。他们就离婚了,孩子判给了她。

  她越想这件事就越气:“我跟你一块创业,还给你生了儿子,你居然这 样背叛我!公司至少有一半的股份应该归我。”于是,她开始打官司。结 果,在打官司期间,前夫借探视之机把孩子抱走了,把公司也注销了,从 此在这个城市消失了。

  她非常气愤,就把所有工作都停下来,跑到全国各地去寻人。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前夫和孩子,她就跑来找这家报社,希望报社能帮她维护自己 的权益。

  当她讲完后,在座的专家就幵始给她提建议,帮她想办法找前夫。看 我一直没发言,报社主编就说:“李教授,你既然来了,也谈谈你的意 见吧。,’

  我的想法跟在座各位有所不同,我怕伤到这名女子,就推辞道:“我 就不说了。”但主编非让我说,我想了想,就以心理咨询中“当事人中心” 的方式,站在这名女子的角度给她提了下面三个问题:

  “第一,在你28年的人生中,没有这个男人的时间应该有20年吧? 没有他的时候,你能不能生活呢?你过得好不好呢?

  “第二,你跟他在大学里相处了四年,毕业后跟他共同创业并获得成 功,还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从这三点来看,你怎么都比那个女秘书有基础、 有资本,可你为什么会失去他?原因在哪儿,你想过吗?

  “第三,你相貌清秀、身材苗条,又有大学学历和创业经历,现在才 28岁,如果开始新的人生,按七八十岁来算吧,还有四五十年时间呢。可 是,如果你把时间都花在找孩子和前夫上,除了因找不到而增加痛苦和怨 恨外,你还能得到什么?即使找到了,孩子夹在你俩的冲突中间,会有怎样的心理创伤呢?”

  我问她这三个问题,是想让她在回答时能够反思并发现自己陷人的盲 区。我认为,从学历到创业经历,她自身就拥有很好的价值,完全可以重 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和事业的追求,而不应该被一次失败的婚姻拖进无休止 的补救努力中。

  我跟她说:“事实上,你找前夫越迫切,他就会躲你越远。相反,你要 自强自立,不再纠结,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活得独立而精彩。时间长了, 随着孩子对你的惦念越久,前夫可能会有内疚感,反而会惦记你并觉得愧 疚。你放心,儿子既是你的,也是他的,他不会亏待自己儿子的。世界这 么大,你干吗非在一棵树上拴住自己呢?”

  我说这番话,是想唤醒她去思考自己选择哪种生活方式会更好。

  生活中类似的故事很多,出轨者想方设法摆脱婚姻的束缚,被甩者却 不甘心放手乃至拼死捍卫,于是原本是世间很珍贵的一种情感却变成最毒 的毒液和最狠的利刃,让双方两败倶伤。例如,2007年年底,有位在外企 工作的女子完全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却用自己的余生进行报复,把丈夫与 第三者的亲密照片发到博客,然后自杀身亡。

  这个事件在网上引发关于第三者插足及惩罚的讨论。当时有个记者就 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想做一个节目,重点讨论一下我国法律为什么不制定 通奸罪,为什么不惩罚第三者。

  我说:“如果媒体这样导向就错了。别的先不说,如果一个女人真的爱 丈夫,那她爱他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希望他幸福快乐。如果你特別爱一 个人,是不是希望他活得好呢?那他现在不爱你了,想离幵你了,你干吗 不给他自由?”

  当然,有这等胸襟的人太少了。如果夫妻已经有孩子了,那确实应该 为孩子考虑一下。倘若就夫妻二人,为什么不能大度一点呢?

  倘若夫妻一方在城里有工作,另一方是农村妇女,当女性已为他生了孩子,男方却抛弃她,那我们应该帮助这个弱者,因为她不好再嫁人。可 是,像上面两个案例中的女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都能自食其力,为什么 不能好好生活,非要自毁或让双方尽毁呢?这是不明智的选择。

  人要学会自我反思,先真正认识自己,再决定怎样作为。因为很多时 候,我们改变不了别人。自我反思还可以让我们自我审视,明白独立的自 我是有价值的,然后选择自强不息。相反,抱持“我过不好’我要让你也 过不好,,的狭隘心态,结果往往是先毁灭自己,再毁灭别人,或者先毁人 后毁己。

  其实,人来到这个世上时都是单性的自己,这样一直活到二二十岁才 和另一半携手与共,而当走到生命的尽头,至少有一半的人离世时也是孤 单的,另一半早已先他而去。所以,夫妻相伴大多只是人生的一段路程, 长短有别而已,再相爱的人也有分开的那一天。想明白这一点,你还计较 他活着时就离开你吗?

  人活在世上,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首先要做一个独立的人,要自信 和自尊。也就是说,你可以爱别人,也可以被人爱,但你就是你,你的价 值首先体现在你是能自立的,而不是将自己的一切依附于某个人身上。只 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感情是相互的,爱情更是一种彼此需要的情感关系,而不是占有的关 系。因为对方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你也一样。如 果一个人不需要你了,对你没感情了,你惩罚他又有何用?记住,你的心 胸有多宽阔,你的人生就有多宽阔,反之亦然。

  心理抚养第二章读后感6

  心理似乎永远寄居在躯体之内,是一种可以支配、引领、决定躯体活 动方向与活动方式的力量。心理现象有时也可用“精神”来形容,属于摸 不着、抓不住的存在,那么,如何研究呢?如何养育呢?如何塑造呢?这 一切要先明白一个问题:何谓心理?

  如果用最简约的方式来表述一个正常人的心理现象涉及什么的话,那 么,至少包括以下六个内容:

  一是决定心理现象发生的遗传与生理基础;

  二是决定人一生心理基础的早期心理发展内容;

  三是对心理内容进行分层 管理、存储与提取的意识活动;

  四是人与外界互动及对外反应的认识活动;

  五是显现心理活动的动向和程度的情绪情感;

  六是体现个人心理风格与特 性的人格或个性。

【心理抚养第二章读后感】相关文章:

《心理抚养》读后感(精选6篇)11-17

心理抚养读后感(精选7篇)11-17

《心理抚养》读后感(通用5篇)03-03

心理抚养读后感(通用6篇)11-17

心理抚养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11-16

心理抚养读后感300字(精选5篇)11-16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通用8篇)11-17

心理抚养这本书读后感(精选5篇)11-17

心理抚养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