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时间:2022-11-21 19:00: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通用21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通用21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1

  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在谈到这些各色各样的博物经济学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课堂的要求。“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例如为什么牛奶要装在盒子里,可乐要装在圆的瓶子里?这个问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去留意它。《牛奶可乐经济学》回答:一是产品的差异导致,牛奶大多需要放入冰柜保鲜,如果是圆的,会降低冰柜的利用率;可乐不需保鲜,不存在这个问题。

  二是圆形可乐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还有“路边躺着一张貌似百元钞票的东西,要不要捡”、“罚款能不能制止迟到”等问题。没有公布答案时,估计许多人会心里没底不敢回答,但见到答案后,就会觉得原因竟这么简单。所以弗兰克教授写这本书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让读者感受到经济学离我们很近,贯穿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经济学被广为诟病的当下,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没有沉闷感觉,至少给我们一是它讲了个朴素的道理:经济学也没什么了不起。现在经济学被一帮精英们越挖越深、越整越难了,没整它几十个看不懂的公式,没有成堆的术语创新还真成不了专家。所以大家都怕了,不敢琢磨。其实,就拿最低成本、最大产出这个原理来说,无非就是牛奶用方盒子装能节省点冰箱空间,可乐用圆瓶子拿在手里方便的道理而已,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装箱子的时候放的东西能归置得整齐一些。想起了“理论来自于生活”那句老话,多朴素的道理啊!

  在本书中看到许多生活中不谋而合的例子,又加深了我对它的许多认识。由此看来,一条正确的原理,适用的绝不仅仅是一个领域、一个方面。就像这看似简单的成本效益原则,原来不只是某一方面的科学决策能力的基础,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与核心。这让我想到了哲学中所说的——普遍性与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2

  拜读了弗兰克教授的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我感触很深:

  改变习惯思维,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学会总结。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通常会以自身利益来权衡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我们周围事物的习惯,就不会对事物的存在性和合理性进行思考,不会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其实生活有其自身的魅力,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背后都蕴含着经济学道理,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理所当然,只是习惯罢了。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着我,理所当然的想法是我忽略了探究的意义,看过此书后使我意识到了以前的认识水平有多槽糕,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程度有多大,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换个角度思考就会有新见解。

  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了解经济学基础里面的概念。虽然我学会计,对经济学也涉及颇多,之前上《西方经济学》课程时,就学的云里雾里的,连公式、专业名词都记不住,又谈何继续探究,当考完就觉得一身轻,暗暗发誓再也不碰了。经济学家的书都是“贵族经济学”,一大堆表格、公式、怪名词、英文缩写。这就让我们产生的错觉,认为经济学很抽象,难以理解且与生活联系不大。《牛奶可乐经济学》让我懂的将抽象的理论用身边的例子去理解,如此便简单明了了,在与人沟通时也是同样的道理,让对方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最快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举对方熟悉的身边例子。特别在以后工作中,遇到的人不一定都懂财会专业名词或术语,用身边的事例就会使工作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整本书读下来,不会觉得晦涩,彻底打消了“经济学”这座大山造成的心理障碍。至少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理论来自于生活”这个朴素的道理,向我展示了经济学的有趣,生动。对于生活中所看到现象的解释,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这就是开头问题的答案。

  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圈瓶子里卖?

  一是因为消费的习惯,可乐圆的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虽然有的配了吸管。二是产品的不同特性,牛奶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运营成本高,如果是圆的,会使得冰柜的利用率降低。而我们在超市看到可乐大多放在开放式货架上。

  这是书上给出的答案,我相信这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王老吉、旺仔牛奶,有方的纸包装,有圆的铝罐包装。至于哪种利润高,我并不清楚,但从随处能买到的情况看,不同包装,不同定价的同种饮料在饮料市场都占领一定的份额。我觉得,不管方或圆,更多取决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

  由此也说明这本书更多的是唤起了我们思考的热情和对经济学的兴趣,是从一个例子去学从哪个角度怎么分析,书中还说了很多小事,不要太较真里面的例子,因为作者和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有些例子不免无法理解。在以后,我们要运用经济学来解决问题感受生活的魅力,它不仅对我们的事业有帮助更能优化生活。虽说并非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我们至少可以更积极地用心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3

  在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很亲近就在我身边,这也让我从新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我们为什么喜欢读古诗,因为它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画面感超强。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数字没有秋天字眼,却道出秋滋味。

  《牛奶可乐经济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把原本高高在上、敬而远之、学院式的经济学,彻底变成我们随处可见、亲切可人的身边经济学。

  “牛奶可乐”成为通俗代名词,经济学不再让人听而生畏,因为经济学它就源于生活,生活不是战斗,快乐是一种需求。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书中也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给出更多解释。本书的宗旨就是鼓励读者积极的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当中。

  书中关注的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饮料可以免费续杯……

  理论是枯燥无味的,但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告诉你背后的经济学,看完后醍醐灌顶啊!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4

  《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的书名就透出一股子亲切感。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是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往往倒在冰冷的公式与枯燥的图表上,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小妙招:让学生们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并与课堂上的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写出一个小论文作为作业。被此书编辑选为中文书名的牛奶可乐(此书原书名为The Economic Naturalist & Microeconomics and Behaviors)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实例: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想到这个例子的学生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与节省成本有关,方形盒子相对于圆形盒子来说更能节省货架的空间。可乐与牛奶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乐一般放在开放货架上,而牛奶一般放置在冷柜里,显然存储在冷柜里成本更高,因而牛奶盒子更喜欢采用方盒以节省空间,而开放货架成本低廉很多,此时比较趁手的圆形瓶子更加受到消费者青睐,因而圆瓶子更为妥帖。

  方瓶子还是圆瓶子?这真是个特别小的问题,但却蕴含着朴素的经济学原理。精明商家的主动策略和消费者的无意识行为相互影响形成了最终的结果。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为什么易拉罐不设计成矮胖而是高瘦?这是因为人的眼睛存在横竖错觉,相同长度的横条和竖条看起来竖条更长,因而人会认为高瘦的易拉罐容量更大。

  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而男装的扣子在右边?这是因为在历史上比较昂贵的女性服装都是由仆人为女主人穿上的,为了方便仆人所以扣子在左边,而这一特征作为高档女装的代表一路沿袭下来。

  这些弗兰克教授精心收集的学生作业,十分鲜活地展现了一个个具体经济状况的微观形貌。这也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启发,即在学习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的过程中,选择一些实例进行深入的理解会对完全掌握这一知识大有裨益。比如我在进行一些仪器的学习过程中,在理论学习部分总是感觉有所欠缺,读后感。而在实际自己上手操作了仪器之后才觉得完全掌握。陆游有一首诗写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事实上不止如此,弗兰克教授的总结是实践中的例子比较适应人们用故事来记住一件事的思维模式,而在掌握了整个知识的大脑会反过来加大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达到更为深层次的领悟。

  此外,我觉得《牛奶可乐经济学》中提到的小的经济学原理也可以在平常实验研究的管理方面帮助我们。比如我所在的实验室里有很多的手套箱用来做一些不适合在空气环境里做的实验。按理说,手套箱内的空间应该是更为珍惜的,但是在我的观察中并不是很多药品都是用更为节省空间的方瓶子装。如果以后有专门针对手套箱的药品,可能才都会设计成圆形的瓶子吧。

  读完全书,我为书中搜集素材的学生们的强大的洞察力惊叹,更为工业社会里复杂而细密的商业细节赞叹,他们好像一个个毛细血管,组成了复杂而精确的血液循环系统。而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么复杂的系统却始终如一地遵守着几个朴素的经济学理论。我觉得,可以多读这样接地气的经济学乃至更多学科的著作,对更为全面认识陌生的领域、事物都有很大的好处。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5

  我先前看过《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这次在推荐书目中又见到这本书,于是又重新看了一遍,发现里面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看,并期待大家读完后,在面对一些问题时,能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找出科学合理的答案,尽管有时答案不尽完美,但一些个维度去思考也不错。这本书的案例和结论都是从经济学的原理来展开的,我们可以看下身边常见现象和事物的经济学的解释。正如此书的标题《牛奶可乐经济学》,牛奶方盒、可乐圆罐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都体现了一定的经济学原理。

  为什么有不少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因为穿校服的要求,限制了学生们自我表达的能力。但它的优点则是减少了学生们在衣着竞争上所投入的货币及情感成本。为什么官僚们喜欢使用语焉不详的句子?是因为某个官僚可能会出于个人利益,把文字写得稍微模糊一些,从而削弱自己在限制他人行为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出于同样原因,其他官僚也会这么做,于是言辞模糊暧昧的标准就发生了变化。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完全叫人看不懂的官僚语言最终又成了主流。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捕鲸人无法从自我限制中获益。而世界上大多数的鸡都是有主人的。鸡和鲸鱼都有经济价值。人们对鸡能享有可靠的所有权,但对鲸鱼却不能。

  书中类似上述有趣的举例非常多,综合看来,基本上都是依据成本收益原则来衡量,从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效益递减、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角度的思考,来判断我们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收益最大原则,对于一些行为有指导意义。

  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我们的业务推动方案其实也是如此,只有为大家安装了足够驱动力才能有好的业绩表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权利是对等的,如实告知、保费、保险保障的关系也是如此。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赚取真正财富的唯一方式,仍然是天赋、勤俭、幸运,再加上艰苦的劳动,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努力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财富。

  而只有多提问、多思考才能多收获。如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基本的功能,又要满足低成本竞争的需求。看到牛奶可乐容器差距,自然地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可能会减少我们的经营成本,提高收益。“为什么在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呢?”在生活中我们会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而因此津津乐道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钱已经悄悄被商家赚取。酒和花生米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的越多,要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多,而酒精饮料的利润是相当可观的,这才是花生免费背后的真相。这说明经济学规律无所不在,要活学会用。

  从问题开始,引发读者思考,然后给予解释,再找出普遍规律,让我们收获知识的同时激发我们延伸思考,还有那些事物是这样思考并按此规律去运作的?整本书读完之后会有豁然开朗之感,知道如何用经济学原理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同时让我们对周边事物重新又充满了探索好奇,用经济视界去看待这个世界。就如同当初在中学时掌握了一些粗浅的物理定律,就处处留心观察,努力在身边去寻求这个定律的运用一样。

  愿大家在阅读本书后都成为经济学的“经粉”,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原理,提升认知世界的能力、增加感受世界的维度,使策划和决策更理性、更科学、更符合经济规律。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6

  由康奈尔大学的教授罗伯特·弗兰克大师写的《牛奶可乐经济学》一书第一次让我感受到经济学如此有趣如此亲切!由大师写作而成的书是一本深入浅出类似于睡前读物或者适宜下午休憩的科普类读物。它通俗易懂,把原本高高在上、书本数理式的、学院式的经济学,彻底变成我们随处可见、亲切可人的身边经济学。“牛奶可乐”在本书中成为通俗代名词,它代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

  比如: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饮料可以免费续杯等等问题。但是阅读完每一个章节的提问后就会明白这些我既定的思维里认为理所应当的现象,居然都可以在经济学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本书实在是神奇、不可思议。

  本书每一章前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作者循循善诱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典的小例子。其中给我印象深刻又简单易懂的例子有两个。一个是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四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搞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酒类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能提高酒吧的利润。反之,水和酒是矛盾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另一个例子也同样是简单有趣的。为什么最畅销的书常常打折销售,而最热门的电影却不打折?因为对电影院来说,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座位。大受欢迎的电影即使不打折也会满座,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电影院有理由不给票价打折。但是书不一样,如果预见到哪些产品更热门,卖家往往可以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库存。卖家给书打折以促进销量,是更有利的做法。

  通过书中以上这类种种的小例子,我逐渐在生活中感受经济学的魅力。经济学这一综合了物理、化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学科的经济学不再让人听而生畏,因为经济学它就源于生活。在平时的生活中尝试区理解最晦涩难懂的公式和高深的理论何尝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新方法呢!我想罗伯特·弗兰克大师写作本书的宗旨一方面是帮助我们爱上经济学,用经济学去帮助我们更巧妙地生活另一方面也是鼓励读者积极的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当中。理论是枯燥无味的,但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领悟理论背后的真谛是醍醐灌顶的!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7

  期待已久的假期已经开始,长达四十天的假期不愿随意挥霍,于是我漫无目的的走进书店,各色各样的书籍玲琅满目,让我无从下手。最后我决定找一本关于我所学专业的金融经济类的书籍。在热销类书籍中,我发现了它,我看到它卡通可爱的封面设计有点诧异,紧接着我看到了封面上有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的钱多?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这些现象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但我们平时却缺乏思考,都不知道这样做是有什么样的原因。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兴趣,我开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的阅读。

  翻开书的封面,扉页上印着作者的简介,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罗伯特·弗兰克,博物经济学家,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纽约时报》“纽约现场”专栏特约评论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在康奈尔的课堂上通过与学生问答的方式,收集本书中所讲到的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他主张经济学应该是植根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而不是以数学为核心的硬科学。致力于把经济学从数学中解放出来,并为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提供无限的能量。看到这我的好奇心更重了,很想用我这门外汉的思维看看这些现象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经济效益。

  在国外的高速路边上是有取款机的,那么能开车上高速路的人肯定不会是盲人对吧,但是取款机上的按键上却有盲文,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取款机的制造商要给普通街头取款机装配带盲文的按键,就索性全部制造成有盲文的按键。因为所有的按键都制造成带盲文按键的成本要远比单独购买新的机器和组织新的生产线去制作盲文按键便宜。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原则”。书中很多例子都是用这个原则来解释的。下面列举几个例子。

  1、为什么牛奶要装在盒子里,可乐要装在圆的瓶子里?这个问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去留意它。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一是产品的差异导致,牛奶大多需要放入冰柜保鲜,如果是圆的,会降低冰柜的利用率;可乐不需保鲜,不存在这个问题。二是圆形可乐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除此之外我认为这样做还有一些好处,牛奶盒是纸质的,如果做成圆柱形那么在搬运的过程中就很容挤压变形,而可乐是可以较为长期保存的显然不适合纸质包装,而塑料瓶或者玻璃瓶在喝的时候做成弧形既美观又方便握住。可口可乐公司在创立初期也正是利用了可乐瓶的独特设计创下了惊人的销售业绩。

  2、折扣门槛这一概念也是十分巧妙和有趣的。在逛商店时,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打折,但细细想来,就会发现每个打折都有其折扣门槛。打折最表面上的好处是薄利多销,当然,商家要面对的是防止愿意按原价购买商品的消费者用大幅折扣价买下商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减价常常是有限定的时间的,这其实是给买家设了两道门槛。其一,特价是有特定时间的,有的人并不愿意去等到特价时购买。其二、可能消费者在平时的生活中并不需要这类特价的商品而热衷于捡便宜的消费者就会买下这比平时优惠的商品。所以,折扣门槛很好地过滤了原本混杂的消费者,目标明确地将优惠送到那些对价格十分敏感、热衷于在优惠时大采购的消费者手中,并且又不会损失愿意以原价购买的消费者,以达到最佳的获利目的。打折是我们生活中商家所常用的手段,我们常常一头栽进赚到便宜的旋窝中,实不知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这种心理暗自获利。

  而从书中例子反观现在,现在商家常用一种手段是赠送优惠卷,鼓励消费者多买商品获得优惠卷,在下次购买时抵用。消费者为了获得优惠卷而购买本没有打算购买的商品。获得优惠卷后又会刺激消费者再次消费。这都是商家在折扣中所运用的策略。所以日后在购物时提及满减或者满额送优惠卷的时候,我会去考虑那些原本不该买的商品的价值是否高于领到的优惠卷的面值,这样我就不会陷入优惠的漩涡。这是我从书中学到的理性消费。

  3、我们都知道在结婚的时候女的要穿婚纱,但女士婚纱却租的很便宜卖的很贵,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女士更加爱美,要体现身材,所以在衣服的合身要求上比较严格,而婚纱店不可能为了租给一位女士一套婚纱而去定制一套,那下次这套婚纱租给谁呢?显然划不来,所以商家就吃定了女士爱美的心,高价的卖定制婚纱。这就是商家看准了女士爱美的心理的经营策略。

  以上三个例子在书中都体现的浅显易懂,能让我瞬间明白商家的用意,通过朴实无华的常见例子和风趣的描述我积累了不少经济学的原理和营销策略。

  总的来说这本书毕竟是在分析美国的生活小例子,所以在看的时候要带着思考,把一些书上的例子跟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分析身边的自己遇到过的事情。这样一来我们就收获了很多购买东西的小常识,也积累了一些营销手段。在学习上,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对经济学感兴趣,激发我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在我们将来走向社会时这些知识可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创业的时候,就算没系统学过,你也有了自己积累的一些思维方式和营销策略。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8

  虽然我是一个临床医学生,但是抱着对经济专业的好奇心,我读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这本书其实讲的就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围绕这些事物所提出有趣的、常见而没有人思考过的问题,作者则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其中潜藏的利益关系。

  在解释这些例子时,作者用得最多的是“成本效益原则”这一经济学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惟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采取该行动。它不仅仅被运用在经济中,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解决问题时也经常用到。即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用最便捷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功,在有意无意间,我们遵循了这一原则。在分析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了解投入和产出比之后,相信我们今后在作出决定时会更加理性一些。书里有很多例子都是用这一原则来解释的:

  1.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四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弄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啤酒或白酒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能提高酒吧的利润。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2.为什么机票现卖价格更高,而演出门票现买却更便宜?

  因为航空业主管们发现,出公差的商务人士更倾向于临时决定出行安排,而他们往往是高收入者,对价格并不敏感。而演出不一样,高收入者一般不愿意到最后一刻才买票,临时买票毕竟要面对不知道能不能买到、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座位等不确定因素。事到临头才在售票口买票的,大多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人。

  3.为什么“维多利亚的秘密”要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镶钻胸罩,虽说从来没人买过?

  因为镶钻胸罩显然是个很能够吸引眼球的新闻噱头,而且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它的主要价值在于镶钻,而钻石很容易回收,可以重复使用。但是,它起到的作用却非常明显。它改变了人们对送礼物该花多少钱的参照系,把“别人花了几百万美元”的想法悄悄灌输到人们的意识里,于是,花几百美元买上一款高级胸罩就显得没那么荒谬了。

  通过这本妙趣横生的书,我很惊喜、很意外的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层面,像我这样一个不爱思考的人,竟然能耐心看完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没错,经济学并不一定是枯燥的,它也可以是耐人寻味的。相信越来越多人会认识到这一点,重视这一点,也会有更多人会因此喜欢上经济学!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9

  一、引言

  每一门学问都起源于生活,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在其微观经济学入门课程中布置过这样的书面作业:“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你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文章里面不要掺杂复杂的技术,要假设你是在给一个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的亲戚讲故事。”这些作业汇集成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书中对类似牛奶与可乐的包装问题等等可能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进行了经济学角度上的阐述,每一个问题的篇幅都不长,不会让人觉得冗长无味。

  这部原名为《经济博物学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码》的书中提出了100多个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问题,这些问题在产品设计、供求分析、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虽然问题千奇百怪,但根本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却相对比较简单。总体来说,书中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就是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而成本效益原则则表明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是经济学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罗伯特·弗兰克教授说道:“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本书不仅帮助我加深了对某些理论概念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帮助我学习了如何去用经济学的视角看待生活。并不是说书中的全部内容都很让我感同身受,但在思维上给了我全新的体验。

  二、在复杂中寻找本质

  书中很多问题和解释都没有涉及特别深层次的知识,这与书中大部分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家庭作业也有一部分关系,但这也提醒了我也许一些现象的本质就是在种种复杂分析中最终归纳总结得到一个可以理解的结果。

  现如今很多人一味遵从“玄学”,把简单的东西用很繁冗的一串专业术语包装起来,但最后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很多事物如果从理论层面去解读,确实会让事情朝着复杂化的方向走去,这是随着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不断提高而形成的无可避免的趋势。但在我看来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不断理论和技术如何复杂,其最终得到的结果价值更多的是在提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思想和对经济运行的解释和思想指导上。如果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深度,最终得到的结果可能与最初的目标有所出入。

  我们往往为了学习地快些而忽略一些基本的概念,但这些概念往往却是一个学科成立的基础。例如书中的机会成本的例子:

  假设你赢了一张美国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你不能转售。可另一美国大歌星鲍勃·迪伦今晚也在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迪伦的演唱会票价为40美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言之,要是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情愿不看了,哪怕你没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不去看迪伦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

  以上述例子作为选择题,作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发现没有接受过经济学教育的学生的正确率竟然比经济学学生的正确率高出两倍,且都低于理论的正确率,可见多数人对基础概念的把握是多么不牢固。

  德谟克利说过“宁愿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也不愿获得波斯的王位”,为了得到所需要的结果应该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技术工具,就像一道证明题中如果只有一串“高大上”但毫无逻辑联系甚至是错误的概念,最终得出的结果再好也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切知识都是在探索真知道路上的石子,对某人来说是垫脚石,对某人来说是绊脚石,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思维和判断。像我这样的初学者对那些复杂的模型、公式与概念总有一些莫名的向往和崇拜,希望未来能够正确运用我所掌握的内容,不会成为盲目的玄学爱好者,可以正确运用复杂的知识,也可以学号化繁为简。

  三、对各种现象多点疑问

  书中形形色色很多问题让我不禁感叹他人思维的同时惊醒发现自己的思维已经或多或少受到了束缚,对事物存在性和合理性的兴趣和产生质疑的能力已经远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强烈了。其实这本书于我来说一个很有意义的作用就是激发了我碰到什么现象都会反问一句为什么,不论是否能够找到答案,这种思考的习惯与兴趣是难能可贵的。

  以“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这一例子来说,其原因一是消费的习惯的不同,可乐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圆柱形拿在手里更方便,而牛奶却不是这样,虽然有的配了吸管。二是产品的不同特性,牛奶的储存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运营成本较高,用方盒子装能节省贮存空间,我们在超市看到可乐大多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相对牛奶老师运营成本低。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因此,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减少我们的成本,提高收益。

  在自我解答“为什么”的时候重要的并不是结果,而是探索结果的过程对你思维与行为带来的影响,即思维上更加活跃的同时行为上也会朝着对自己更有帮助的方向靠拢。

  四、经济与生活

  就像书中第一章写的那样,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书中对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决策问题提供了指导。学习领悟原理的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的过程。悟出了原理的同时也就提升了自我的水平和能力。当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可能往往会被问题的表象所蒙蔽,其实抽丝剥茧,拨开云雾看本质,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让我们随时都处于思考与收获之中,这样更能优化我们的生活。

  “为什么在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呢?”在生活中我们会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而因此津津乐道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钱已经悄悄被商家赚取。酒和花生米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的越多,要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多,而酒精饮料的利润又是相当可观的,所以花生是免费的。而没有人愿意一边喝酒一边喝水的,所以食客如果选择水那酒的量自然也会下降,因此水的价格也是不菲的。这也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一道理的体现。所以这也提醒了我要在生活中时时都擦亮我的双眼,减少自己的利益损失。

  书中部分例子也确实存在一定漏洞,有时只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个现象的存在是不够的,比如汽车加油孔之所以位置在左右上有不同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包括是为了减缓司机在加油时总在一侧的排队现象,不同国家不同的驾驶位置等等。而并不是如书中说的那么简单。再比如,书中对尼龙搭扣的鞋子比穿鞋带的鞋子更加方便的解释是尼龙搭扣为大多数老人、小孩以及不会系鞋带的人们提供了方便,因此被当成了无能与脆弱的代名词,才会导致很多人不会选择穿。但事实上,从审美等角度来看,传统鞋带的需求依旧是不可替代的。

  “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正如弗兰克教授所说的那样,生活中每件看似不起眼看似习以为常的小事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每解开一个疑惑就会有不同的收获。虽说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经济学家,但我们至少可以更积极地用心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10

  当我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还再三和同学确认,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牛奶可乐”怎么会和“经济学”有关系?接触、阅读之后才发现,《牛奶可乐经济学》其实讲的就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围绕这些事物所提出有趣的、常见而没有人思考过的问题,作者则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其中潜藏的利益关系。

  就举个例子:你有一张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门票,但你不能转售。而今晚另一大歌星鲍勃·迪伦也在开演唱会,门票是40$,当然你可以别的时间去看,可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换言之,如果迪伦的票价高过50$,你就不想看了。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作者是这样解释的: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你就不能去看迪伦的;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就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门票所需支付的40$。所以,你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

  这就是机会成本。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是40或50$。倘若学生没花足够的时间在上面,没在不同的例子里反复演练,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它。

  通过这本妙趣横生的书,我很惊喜、很意外的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层面,像我这样一个不爱思考的人,竟然能耐心看完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没错,经济学并不一定是枯燥的,它也可以是耐人寻味的。相信越来越多人会认识到这一点,重视这一点。也会有更多人会因此喜欢上经济学!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11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对于这本书的招牌问题,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方形容器能比圆形容器更经济地利用货架空间。像可乐这样的软性饮料的生产商坚持使用圆形容器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软性饮料大多是就着容器直接喝的,所以由于圆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而牛奶却不是。牛奶一例中节约的空间,显然比软性饮料一例来得更划算。超市里大多数软饮料都是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的,这种架子便宜,平常也不存在运营成本;但牛奶则需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所以就算是大多数人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它们仍不大可能装在圆形容器里卖。

  解释上述现象用到了成本效益原则,即: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这是准则之一,之二是机会成本原则: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

  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人能够根据自身利益的得失来权衡自己的行为。其实,日常生活中每种事物的背后都蕴涵着经济学道理。这本书正是让经济学彻底融入生活,它让我觉得经济学就是这样实际,打破了人们对经济学只是枯燥无味的理论与图表的认识;它教会我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

  做一个理性的人,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做一个把知识变为智慧的人。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12

  这本书主要是利用经济学原理,举出了很多小例子,探讨了我们亲身观察到的事情或者行为模式中有趣的问题。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学习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把它叙述出来。因为我们这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变得擅于讲故事,几乎每个人都能轻轻松松的吸收以叙述形式表达的相迎信息。最后介绍一个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带着这些浅显的知识来开启这本书吧。

  1、产品设计既要包括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产品设计的功能也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比如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会亮。

  2、供求关系。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它可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生产率,而在于它到底创造了多少利润。从长远来看,新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并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惠。对特定产品的需求,是衡量有多少人愿意买它的一种尺寸。特定产品的供应量,则是有多少生产者愿意提供该产品供出售的一种简明尺度。例如,为什么很多电脑制造商免费提供市场价格超出电脑本身价格的软甲呢。

  3、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原则是,雇员的工资与他们为雇主在盈亏平衡点之上所创造的价值大致成正比关系。

  4、在实际的产品中,(尤其是昂贵的产品)市场中,套利的可能性限制了垄断者向特殊买家索取高价的能力。卖家允许顾客以折扣价购买,但是前提条件是顾客必须首先跃过某种门槛。

  5、市场中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往往造福了所有人。追求个人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当个人效益超过个人成本时,个体会采取行动。

  6、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建立在以下隐含前提之上,个人的回报只取决于绝对绩效。但事实上,生活里大多数事情都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

  7、市场上有两种买家,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一种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做什么的人。头一种买家,因为考虑到自己缺乏知识,不明白价格与质量存在的可见联系暗示着什么,有时能够限制自己的损失。

  8、人均收入,是各国之间最显著的一个差异。不同收入的人大多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不管他们的文化背景如何。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13

  近两天在看一本经济学与生活的书,叫《牛奶可乐经济学》。

  一个朋友说对这本书不感兴趣,因为不喜欢把生活中所有的事都用经济学来解释,他的理由反而激发了我的兴趣,因为这种解释方法我刚好很喜欢,可以多一种看问题的方式。

  其实不是特别喜欢纯说理的书,想静心看的时候反而觉着很枯燥,结果买了包瓜子一边嗑一边看竟然更有效率。

  书里的第一个案例讲一夫多妻的种群往往雄性的体型会比雌性大很多,因为雄性要战斗,胜利者更容易获得雌性的青睐。

  一个想法瞬间失笑。想到其实在封建社会,男人可以有不止一个妻子,那在很远古时,远古到刀耕火种时,是不是人类也要决斗,从而更强壮的获得雌性的芳心呢。至而今,很多女生在说理想型时希望180以上,这种想法恰好跟远古跟其他动物一脉相承。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14

  这是我生平读到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它和以往由晦涩的专业术语、复杂的数学公式堆砌成的书籍不同的是,此书主要从发生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大事小事入手,透过这些小智慧,印象中高深莫测的经济学原理一一得到解密。

  从未想过,一向让人避之不及的经济学著作,在作者独具一格的构思以及妙笔生花的描述下,仿佛就在看故事书一样,生动有趣。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

  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

  为什么酒吧便宜的白开水收费,而成本更高的花生米却收费?

  为什么全新的二手车要比新车便宜得多?

  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得多?

  乍一看,你以为你一不小心进了一个八卦论坛,可是随着一个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得到解密,你才发现,原来,这些被我们忽略的小细节背后隐藏了那么多有趣实用的经济学原理;原来,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贫瘠的思维一直未挖掘出来而已。

  书名《牛奶可乐经济学》来源于书中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牛奶盒子是方的,而可乐的瓶子是圆柱形的?通读本书后,你会发现,这个以为根本不需要思考的问题,竟然用到了经济学原理。

  拿储存成本来说,软性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圆柱形容器拿着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而牛奶,大多数人不会就着盒子直接喝,所以它不大可能装在圆柱形容器里贩卖。

  另外,可乐一般放在便宜的开放式货架上,牛奶则需要放在冰柜里,耗电的同时提高了运营成本,很显然方形容器比圆柱形容器更节约空间,而在经济学上,节约就意味着在侧面增加收益。

  这么一说,是不是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当然,有趣的还在后头,接下来,我们继续。

  为什么酒吧清水卖4元,花生米是免费的?因为,对酒吧来说,酒是创造高收益的重要介体,如果用户喝水多,则意味着对酒的需求降低了,整体收益也跟着走下坡路了。当然,酒吧会绞尽脑汁解决问题的,于是,聪明的老板就会推出:成本低廉的清水卖4元,成本更高的花生米却免费。

  假如你不懂经济学,你可能认为老板的脑袋被门缝夹了。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花生米是极好的下酒菜,用户花生米吃多了,就会加大对酒的消费,哪怕表面上花生米的成本要高于清水,可是有了花生米对酒的间接促销,花生米的成本显得微不足道了。毕竟,获得高收益的源头还在于酒嘛。

  本书列举了很多妙趣横生的例子,可是书的中心主题就两个:成本与供需。整本书通读下来,对作者的思维能力深为佩服。原来,不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知与判断,尤其在经济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养成“先谋后动”的习惯,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我们的一系列规划才可能在实践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15

  《牛奶可乐经济学》介绍了微观经济学中两个最核心的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机会成本,本书给出一个解释,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有一个故事,讲地上的1000块钱,比尔·盖茨捡不捡的段子。如果他去捡的价值少于做其他事情的获得的收益。就不值得捡。所以简单的就是当机会成本>放弃的价值,那就应该做;要不然,就没有必要去做。对动物界的搏斗也是如此,当一方获得胜利,就可以享受雌性的权力的机会成本大于其它的一切。所以至死方休。

  其次,成本效益原则指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简单来说就是在学校小超市的东西的价值大于外面超市的价值时,你会把时间成本,交通成本都当成效益。有时会选择价高的东西。

  1、从产品设计中影响成本效益原则及运用

  一般而言,生产商并没有什么动力给产品增加新功能,除非这种功能所带来的产品价值(收益)大于其成本。产品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比如随着油价上涨,福特汽车就减产了最大的SUV车型Excursion,而加产了节能的混动力车。

  简而言之,就是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只有收益不低于成本时,才应当采取行动。如家里都有的冰箱,大部分都只有冷藏柜才有灯,而冷冻室很少有灯。这是由于大多数人打开冷藏柜的次数,比打开冷冻柜的次数要多的多,显然,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冷藏柜安装灯的好处更大。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去给汽车加油时,发现油箱位置在车身的另一侧,油枪够不着。那为何制作商没有把加油孔统一设在汽车的一侧呢。那我们假设油箱总设在汽车司机的一侧,会发现,在交通高峰期时,所有车都只能排队等着加油,这种好处(收益),显然比偶然停错了方向带来的成本大的多。

  有时,我们还必须深入考虑历史源流,才能对产品设计功能做出解释。如为何我们会发现女装扣子在左边?这是因为扣子最初问世的时候,只有有钱人的外套上才钉扣子。按当时的风俗,男士自己穿衣服,女士则由仆人帮着穿。女士的扣子在左边,极大地方便了伺候女主人的仆人们。而男士扣子在右边,一方面是自己穿衣服,还因为用右手拔出挂在左腰上的剑,不容易被衬衫给兜住。那么如今没有仆人伺候穿衣了,为何女装扣子依然留在左边呢?这是因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很难改变。并且,部分女士恐怕还觉得,当众穿扣子在右边的衬衣会让人以为她穿的是男士衬衣。

  2、微观经济中最核心的供求定理

  “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提醒我们,要小心的提防那些太过美好的机遇。如果你的投资顾问声称某公司的股票价格过低,那么,他所说的实际上就等于桌子上摆着免费的午餐。可是,如果真是这样,总不会一直没有去吃吧。如同我们在路上看到有一百元钱,而没有人去捡,那是假的机率是很高的。钱不会躺在地上专等着你去捡。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赚取真正财富的唯一方式,仍然是天赋、勤俭、幸运、再加上艰苦的劳动。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一向新技术的出现,会极大的提高生产率,并且率先采纳新技术的公司,会由此获取大量的利润。可是,一旦竞争者也采用了同样的技术,那从长远来看,新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并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惠。

  “一价定律”原则指出,任何试图利用富人愿意多花些钱想法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创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即便卖家们联手向富人们卖高价,穷人也会从中作梗。他们会按穷人的低价买进食盐,再把价格调得比盐商卖给富人的盐价稍微低些,转手卖给富人,从中获利。随着这种人越来越多,差价也越来越趋近于零。

  3、收入与贡献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开发工程师的工资水涨船高,这是由于他们的需求量提高了。这是受制于供求关系原理。当开发工程师供应量增加,那他们的工资水平往往就会下降。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原则:雇员的工资与他们为雇主在盈亏平衡点之上所创造的价值大致成正比关系。此解释了为何收入最高者的薪水比普通人涨的快的多。这是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提高了最有能力的人的个人优势。当然优势更强大,竞争更激励,高层管理者薪资的增长,主要因为管理者的决策对提高公司业绩越来越重要。当我们可以影响别人越大时,我们所获得的回报越大。

  在产品市场,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其特性。比如,高分辨电视机就比传统电视机要贵。在劳动力市场,情况是一样的,特定工作的薪资取决于其特性。“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提出,倘若其他相关因素一样,为什么风险更大、需费更多工夫、工作地点肮脏或气味难闻的工作,工资一般会更高。如同在高档餐厅中,一名侍者的工资要比助理厨师高的多。对餐厅的成功而言,两份工作都很重要,成为一名优秀助理厨师所需要的经验、天赋和训练,比做一名好侍者要多的多。为什么收入反而低了。这是因为不少需要熟练技能的工作,工资相对较低,是因为它们是迈入心仪工作的垫脚石。因为从事助理厨师的工作为晋身主厨提供了必要的训练和经验。而主厨,是一个受人尊敬且收入优厚的职业,而待者却是一个终极岗位。如果你正在考虑换工作,或孩子在考虑自己未来要追求什么事业,可以认真考虑下自己的职业选择。起初,好些人唯一的目标就是要找份薪水尽量高的工作。但诚如我们所见,高工资意味着要在职业满足感等其他重要方面作出让步。要是碰到薪水太优厚的工作机会,可得小心核查。要是条件好得叫人没法相信,那你最好别信。

  专业人士所得的服务报酬,可能会影响他们提供的建议。医生为患者提供的每项服务,都会获得相应报酬。医生会建议我们立刻进行一系列常规检查。而如果是不管患者接受多少服务,医生都获得同样报酬时,他们必然偏爱观望策略。

  4、商品生产、定价与竞争

  上面说的一价定律不适合电影放映市场,如电影票价高价不同,或给特殊群体(学生、老人等)打折,这些人的需求对价格敏感,但与黄金和食盐不一样,电影票无法随意转售。但在实际的产品市场中,套利的可能性限制了垄断者向特殊买家索取高价的能力。但为了突破这一局限,卖家允许顾客以折扣价购买,但前提条件是顾家必须首先跃过某种门槛。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适时贱卖。愿意付出努力的买家,必须跃过这两道门槛:其一,热衷于买折扣商品的购物者,必须提醒自己,商品什么时间开始打折;其二,必须耐心等待,把要买的东西推迟到打折的时候再买。只有时间机会成本低的人,一般没有折扣就不会买的。

  记得我去青岛玩的时候,预订了一家宾馆,房价大概是200元。登记的时候,我注意到有个小牌子上说:“300元升为金卡,并可住两夜”,我很好奇,问过之后,对方告诉我,300元可以直升金卡会员,并可以拿到150元的房价。这里我为了获得折扣所要跃过的门槛是,问一个简单的问题,由于这个门槛太容易清除,我禁不住想,怎么会有人不问问看呢?结果,前台职员告诉我,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过。从卖方的观点来看,设置折扣门槛的做法管用是因为,对价格极度敏感的潜在买家会发现,门槛很容易跨过,而其他对价格不那么敏感的顾客则会觉得困难,甚至干脆觉得不值得费功夫。一些客人恐怕会觉得询问特价不体面,对价格也并不敏感。还有一些客人,比如能报销房价的商务人士,根本就不在乎。

  凡是具有规模经济生产流程的卖家,都必然会用到设置折扣门槛这一工具。对价格敏感的买家打折,同时无需对其他顾客降价,能推动生产者扩大规模,降低平均生产成本。为何家用电器零售商会在炉具和冰箱上敲出凹痕?这是因为本来有一部分电器,在运送过程中会出现细小的碰撞损伤。零售商并不将这些电器送回工厂修理,而是直接降价卖掉。而这种打折安排的目标,都是向那些不会以标价购买产品的潜在顾客提供一个价格突破口,同时尽量少让其他买家利用折扣。要参加瑕疵品特卖会,顾客必须迈过三道坎。首先,他必须不怕麻烦,找出特卖会何时举行;其次,他必须记住日子,在那天专程赶到特卖会;最后,他必须容忍冰箱有瑕疵的事实。大多数高收入者连迈过一个门槛都懒的做。

  强迫买家跳过门槛,获得享受折扣价的资格,必定需要买家付出能够跳过该门槛的努力。但在某些情形下,折扣门槛只不过是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一旦你掌握了这种信息,就能享受到较低的价格,又无需付出额外的努力。如星巴克出售的咖啡分为3种规格:高杯(12盎司)、大杯(15盎司)和超大杯(20盎司)。但从技术上来说,普通的一杯咖啡,应该为8盎司,6盎司即可。为何星巴克不卖标准杯咖啡呢?实际上,他是买的。需要找服务生要“小杯”,但售卖单上并未列出“小杯”,而知道这点的顾客也很少。

  5、公共资源

  市场中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往往造福了所有人。举例来说,生产者采用节省成本的创新,是希望获取更高利润,但由于竞争公司的群起效仿,产品的价格下降了,最终得益的是消费者。但认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存在深刻矛盾的人,乃是进化论之父达尔文,他的中心论点是,自然选择偏爱有利于个体成功繁殖的特性与行为。至于这些特性与行为对整个物种是否有利,则不在考虑当中。一些特性,如智力,不仅有利于个体的成功,对整个物种的利益也有好处。而另一些符合个体利益的特性,只会对整个物种造成损害。如雄麋鹿的硕大犄角,有助于赢取雌性,可要在繁茂的树林里碰到狼和其他食肉天敌,想要逃跑可就难了。而犄角较小的能相对安全逃生,但它接触不到雌麋鹿,所以它的基因的副本不会出现在下一代身上。

  超大的犄角,属于一种可以称之为“对个体来说是好事,对群体来说却没有用”的特性。成本效益原则认为,当个人效益超过个人成本时,个体会采取行动。比如渔夫出海打鱼,结果必然导致过度捕捞,形成“公用品悲剧”。我们去医院看病,不少医生都会开发抗生素类药品。可病人每一交吞服抗生素,细菌产生抗体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但为何还有这么多医生开呢?跟海洋过度捕鱼一样,个别渔夫的捕鱼量,本身不足以对鱼群数量造成重大影响;同理也是,然而,每当医生开出抗生素,引起患者感染的细菌很可能会有一些得以幸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异也逐渐积累,最终,幸存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最终肯定会催生也更多带抗药性的有毒变异细菌。

  为何公园里的樱桃,要不就是酸的,要不就没有了。这是因为在公园里,人人都有自由采摘樱桃,所以动机也就不同,人人都知道再等久点樱桃的味道会更好,可要真等太久的话,树上早就没有樱桃可摘了。

  所以倘若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不一致,人们会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协调。如最近喜欢的冰球比赛,选手不带头盔滑冰,能增加球队获胜的几率,可不戴的不利方面是容易受伤。如果个人认为提高获胜几率比个人安全更重要,就会放弃头盔。所以规定都需要戴头盔。

  6、产权明晰的重要性

  强制执行产权的艰巨性,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以某种方式管理资源比其他方式更有效。我们可以注意到几乎每年环保主义者都会上街游行,谴责国际捕鱼业对许多大型海洋哺乳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胁。而从来没有人上街抗议,号召大家拯救小鸡。这是为什么?简单来说,鸡从来没当过濒危物种。但这就引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物种濒临灭绝,有的却没有?鲸鱼的数量锐减,是因为没人拥有鲸鱼。它们在公海里大巡游,而好几个国家拒绝遵守保护鲸鱼的国际条约。鸡和鲸鱼都有经济价值。人们对鸡能享有可靠的所有权,但对鲸鱼却不能。这一事实解释了前者繁衍不息,后者濒于灭绝的原因。

  个人动机与集体动机不符,当然不是国家对行为加以管制的唯一原因。比方说,在安全领域,不少人认为,个人大多缺少必要的信息和远见来做出明智的抉择。这种家长做派的管理方式,常常引得一片争议。但有关儿童的此类决定,却更有可能受到民众的支持。因为大多数成人都同意,儿童无法自己做出明智的安全决定。但考虑这类规则具体采取何种形式的过程中,成本效益原则仍然扮演着中心角色。比如在汽车上必须安装儿童安全座椅,飞机上却不用。这是因为在汽车上后座总是有足够的空间允许你做这件事。既然边际成本为零,而边际收益则是提高了孩子坐车的安全性,那么在开车时把孩子系在安全座椅里极为合理。而飞机上,你必须多买一张机票才能把孩子用安全带固定在座位上,而在搭乘飞机是为孩子提供额外的安全保护太昂贵,这么说恐怕会让许多人觉得不舒服,但确实如此。所以他们紧紧地抱着孩子,希望一切顺利,而不是多花钱再买个空座。校车上也同样如此,校车本身就很安全。在校车上增设安全带的成长,不如改善校车站台旁行人过街通道的安全性。

  7、行为经济学,即把心理学引入经济学来分析问题

  在做决定时,人们有时会依赖错误的信息,还有的时候,他们会从正确的信息中推导出错误的结论。比如,我们在买二手房时,买房人常带客户看两栋差不多完全一样的房子,可其中一栋比另一栋既便宜、环境又好。这是因为人们往往会在两个选项中做对比。当发现一栋比另一个好太多的时候,就像捡到便宜一样。这种手法经常奏效。

  8、经济学对非正式的社交关系市场的影响(如爱情、婚姻等)

  非正式的社交关系市场,也要受支配其他市场行为的供求逻辑所影响。在我们的周围会发现男女初婚年龄延后了。原因之一是,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接受到更多的教育,一个人找到工作所需的教育量也因此提高。对男女双方来说,早结婚的机会成本提高了。比如,结婚早的人很难拿到大学文凭,生了孩子的年轻家长就更难了。此外,从人们希望跟成功者结婚的角度而言,预测对方是否能获得成功所需的信息,不如以前那么容易获得了。以前,早结婚的一大好处是,趁着好人全被别人抢走之前,找个有魅力的伴侣先下手为强。但现在的人凭借较高的收入,较高的教育水平,迁居的灵活性也比从前大,人们总能碰到潜在的结婚伴侣。所以,年轻时错失有魅力伴侣的机会成长,不如以前那么高了。以前早结婚,是希望在自己身体健康强壮,有能力满足抚养下一代的需求时,及时生下孩子。但随着健康水平和寿命的普遍提高,这个好处也渐失意义。由此可见,早结婚成本提高了,收益却减少了。这有助于说明人们初婚年龄提高的原因。早婚的现象,也可以看做是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冲突的又一个例子,从所有人的角度来看,等得久更好,但对个人来说,最有利的策略是好机会一出现就牢牢抓住。

  通过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问题,除了能帮助你在市场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之外,还有其他许多丰厚的回报。基本上,既定环境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类和动物行为的所有特点,都是成本与效益相互消长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结果。凭着敏锐的目光,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可以把找出这些有趣的现象当做一种美妙的智力冒险。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16

  读过《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是我曾经对经济学误解的救赎。对于刚刚开始接触经济学的我来说,每天面对一些令人头疼的公式,一些学术的名词,让我对自己的专业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不过,通过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经济学,经济学正生动地编织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身边的大事小情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一一解决,这让我对经济学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我读过本书以后的一点小小的感受。

  一、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我能收益很多

  全书以发问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兴趣,我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所以自然对这本书有着浓厚的兴趣让我把它吃透。作者会在开篇发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会亮?” “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却总是在右边?”······这一系列的设计方式问题,其实都是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并且细节上的设计还与几何学原理有一定的关系。就拿牛奶可乐的例子来说,一是因为消费的习惯,可乐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圆柱形拿在手里更方便,而牛奶却不是这样,虽然有的配了吸管。二是产品的不同特性,牛奶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运营成本高,用方盒子装无非就是能节省点贮存空间,我们在超市看到可乐大多放在开放式货架上,运营成本低。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因此,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减少我们的成本,提高收益。

  二、经济没有多么的复杂,它来源于生活,我们也要将它运用到生活

  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没有沉闷感觉,至少给我们一是它讲了个朴素的道理:经济学也没什么了不起。现在经济学被经济学的精英们越挖越深、越整越难了,没有研究出几十个看不懂的公式,没有成堆的术语创新,那就成不了好专家。所以大家都怕了,不敢琢磨。其实,就拿最低成本、最大产出这个原理来说,无非就是牛奶用方盒子装能节省点冰箱空间,可乐用圆瓶子拿在手里方便的道理而已,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装箱子的时候放方的东西能归置得整齐一些。想起了“理论来自于生活”这句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在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呢?”在生活中我们会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而因此津津乐道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钱已经悄悄被商家赚取。酒和花生米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的越多,要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多,而酒精饮料的利润又是相当可观的,所以花生是免费的。而没有人愿意一边喝酒一边喝水的,所以食客如果选择水那酒的量自然也会下降,因此水的价格也是不菲的。这也因此提醒了大家一个道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所以这也提醒了我要在生活中时时都擦亮我的双眼,减少自己的利益损失。

  三、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生活中的经济学家

  庄子曾今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我们都受到利的困扰,也因此这么多人都选择经济学,因为每个人都想争取到自己最大的利益,当然我也不例外。但是这本书告诉我,抛开那些烦人的公式,其实生活中我就是自己的经济学家。从这本书的名字上就不难看出,牛奶、可乐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饮品,而牛奶对于我这种身体差的人来说更是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对这里面所蕴含的经济常识有丝毫的察觉,这一问题给我也敲响了警钟。在前不久的国家干部考试中,据报道常识题中最后一道选择题,让许多考生傻了眼:在超市常看到牛奶装在方形的容器中出售,而碳酸饮料则常装在圆形容器中出售。下列关于此现象的原因解释不合理的是?

  A、视觉上圆形比方形更柔和舒缓,吸引更多的顾客购买;

  B、圆柱形易拉罐下底可做成半球形凹槽以承受更大的压力;

  C、牛奶通常需要存放在冷藏柜中,立方体容器更节约空间;

  D、碳酸饮料通常直接用包装罐饮用,圆柱形拿在手里更舒服。

  对于读过这本书以后的人来说答案无疑选A。我想这就是读书的好处,它不仅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实践多了许多思考,更是增长了我的见识,让我对自己生活有了不同角度的认识,更加合理的安排我的资金。让我在生活中成为一名正真的经济学家,做到学以致用。

  生活中许多的小例子都可以用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理解释清楚。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工作中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的技巧也不尽相同,要想全面的自如应付,就必须对本行业的一些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领悟,因为不同的表象归结起来都是不变的道理,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学习领悟原理的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内化成自身能力的过程。悟出了原理同时也就提升了思想水平和行为能力。我们追求速成更要追求功力。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17

  《牛奶可乐经济学》就是一本这样的故事的集合。问题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却相当简单——成本效益原则。当一个行动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就会采取行动。这是绝大多数举动的根源。

  比如,为什么最畅销的书常常打折销售,而最热门的电影却不打折?

  因为对电影院来说,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座位。大受欢迎的电影即使不打折也会满座,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电影院有理由不给票价打折。但是书不一样,如果预见到哪些产品更热门,卖家往往可以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库存。卖家给书打折以促进销量,是更有利的做法。

  为什么机票现卖价格更高,而演出门票现买却更便宜?

  因为航空业主管们发现,出公差的商务人士更倾向于临时决定出行安排,而他们往往是高收入者,要么很富裕,要么可报销,对价格并不敏感。而演出不一样,高收入者一般不愿意到最后一刻才买票,临时买票毕竟要面对不知道能不能买到、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座位等不确定因素。事到临头才在售票口买票的,大多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人。

  为什么某企业奖励员工一辆豪华轿车,而不是等值的现金?

  经济学家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最好的礼物,往往是我们想要但是又不舍得买的东西。被奖励,等与别人帮着自己做出了选择,自己可以开开心心享受奖品,又无需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愧疚。

  为什么很多酒吧喝一杯清水卖四块钱,但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花生的生产成本虽然比水高,但花生和酒是互补的。客人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酒或者饮料也就越多。水虽然几乎没有成本,但是客人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成本更低,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书中提出了100多个这样的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分析、公用品、人际关系、心理学、职场风云等等各个方面,作者说“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也许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人人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生活现象,我思故我在,人生因此充满乐趣。作为一个“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的亲戚”,这种书让人读得真是高兴。别出手眼,独特的观察角度,如同一场美妙的智力探险,情趣盎然。不枝不蔓,一个圈子也不绕,尽量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没有高深的数学模型,成本效益原则,边际效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都是最基础的经济学概念。如同高手,无招胜有招,手中不需藏利器,拈花飞叶,皆可伤人,何必非要倚天剑、屠龙刀?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18

  我第一次看到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介绍是在湖南大众传媒学院的图书馆一楼。新书介绍上是这样介绍《牛奶可乐经济学》的:最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得多?我被这些有趣的问题吸引住了,当时我就借了一本来阅读。

  我阅读时感觉这本书写的很平易近人,以简单的经济案例来分析经济学原理,给人代入感很强。它不主张用高深的数学公式去解释,很适合我这种毛躁的人阅读。我把这本书当作故事书来阅读,通过一个个案例来大概了解以美国为主的经济。

  我最喜欢书中的“一切为了您的阅读价值”和推荐序:经济学解释生活。这两段开头真的很引人入胜,看完开头就忍不住的想往下阅读。

  其中这个案例个人觉得很有趣:为什么红壳蛋比白壳蛋要贵?(乔纳森·张)。3.09美元一打;如果是红壳的,则卖3.79美元一打。根据华盛顿鸡蛋营养中心的研究,不管是鸡蛋的味道还是营养价值,都跟蛋壳的颜色毫无关系。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价格差异呢?

  红壳蛋更讨买家喜欢,所以他们愿意付高价,这么解释倒很简单。但这个说法无法令人满意,因为它似乎暗示白壳蛋卖家有钱不去赚。如果卖红壳蛋利润更高,他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卖白壳蛋呢?

  红壳蛋的生产成本比白壳蛋要高,这个理由说得过去。鸡蛋的颜色取决于生蛋母鸡的品种。比方说,白来航鸡下白壳蛋,罗德岛红母鸡下红壳蛋。红母鸡一般比白母鸡个头大,由于母鸡每天必需的卡路里多少取决于其个头大小,所以饲养红母鸡的成本更高,从而红蛋的成本就更高。但要解释为什么红壳蛋卖得更贵,还必须考虑需求方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有消费者偏爱红壳蛋并愿意为此多出钱,市场上才有红壳蛋出售。否则,根本没人会卖这种成本更高的蛋。

  这本书中很少提及令人难以理解的原理,公式,计算方法。它以一种白话的形式来阐述,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

  我上网查了一下,这是一套系列书。还有牛奶可乐经济学2、3,行为经济学和国计民生版。我有一种购买的冲动了。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19

  读了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以后,发现了很多浅显易懂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示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打折经济学的这一章。大家都爱打折,打折可以购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有的时候甚至会购买一些平时用不到的东西,这一点在我母亲身上尤其明显。

  理性的分析来说,打折对商家和消费者都是是一件好的事情。巴菲特就说不管是买袜子还是买股票,我都喜欢在打折的时候买高档货。

  而对商家来说,客户分为对价格敏感性和对价格不敏感的类型。价格敏感型的人,当他看到打折信息,就会对他有促进消费的作用。

  好多商家对打折采用了一个门槛式运营。比如淘宝里面的优惠券,如果价格敏感型的人,比如说我自己,当我买一个东西,我会先进首页去看一看,有没有这个店铺的优惠券可以领取,或是将链接发给专做返利的查询下,有没有隐藏优惠券。但是有的人买东西,是对价格不敏感的,他可能觉得做这些事情很浪费时间,他可能就不会做到这一步,就会直接直接购买。对于商家来说,两种顾客他都可以挣到钱,所以都需要。

  通过打折,商家可以一方面是可以消耗掉自己的库存,如果没有库存,也可以采用打折来作为一种营销的方式,卖出更多的产品。

  打折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伊藤,晚上八点钟以后他的食材区:熟食、面包、蔬菜等,好多东西都是打五折的。比如我们买衣服,换季的时候都是要打折的。比如好多服装或者是品牌店铺的VIP是有VIP折扣的,有很多人甚至会为了这个折扣,越过一些门槛成为商家的VIP的会员。

  那么我们以伊藤的这个打折的策略,来分析一下里面蕴含的经济学。伊藤对打折设置了门槛,就是晚上八点钟以后。如果价格不敏感的顾客,他可能就不愿意等到八点钟以后再来逛商场,他可能在白天的时候就来了,而价格敏感的人呢,他有可能会特意等到八点以后才,或者是他本来没有这样一个购物的需求,那么他也会在八点以后,逛上一逛,说不定就会购买一些的东西。伊藤采用这个打折的策略,如果他能够获得的总的利润额比不采取打折策略获得的利润总额有所增加,那么他这个策略就是成功的。很显然他各个门店都在使用这个策略,说明这个策略的确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策略。

  打折和股票有什么关系呢,巴菲特在好股票打折的时候买入,那么股票为什么会打折,股票打折其实有可能是因为市场环境导致整个基本面不好,也有可能是因为,这家公司犯了什么错误导致市场对它不看好,比如之前的茅台塑化剂超标的事件,茅台不可能主动往酒里面加塑化剂,但是事实客观存在,导致市场对它有消极的反应,股价跌到了一个相对低点,其实这个时候就是买入的好时机。总之,好的公司都是需要等机会的,有可能是几年时间等一个机会。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20

  寒假向图书馆借了一本由美国罗伯特·弗兰克写的《牛奶可乐经济学》。最初还怕因为对经济必修一内容理解不好会看不懂经济学的书,翻开书立刻消除我所有顾虑。我想就算是没学过经济学的人,只要识字,都能读懂书中大部分内容。这让我感觉好多了,还好没借一本枯燥的理论书。我还曾一度认为经济学那些死板的条条框框的内容没有用,这本书完全否认了我的观点,它具体细微地从生活中各个方面阐述经济学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并不是一直在空讲大道理。它都是举身边最普通但我们不常关注的例子给理论坚实的后盾。

  看完这本书,虽然不理解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但是有收获就好。走在大街上我也会下意识挑出一些东西侃侃而谈。书中有几个事例我觉得十分有趣。比如“为什么硬币上的人像是侧面像,但是纸币上的人像是正面像?”(当然是美元,人民币的硬币刻的是花)因为硬币上刻画出辨认度高的正面像是十分困难且成本高,而且在流通中容易磨损,所以没有这个必要。但是在纸币上画正面像,精致而复杂,成本低还可以辨别真假。另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而鸡却没有繁衍之忧?”我刚看到这个问题时就蒙了,等看完觉得是可爱的推理。书中说因为鲸鱼不被人拥有。捕鲸人知道,如果自己不捕鲸它们就会被其他捕鲸人捕走。但鸡大多是被人拥有的。如果鸡被人杀了一只,主人肯定会要求赔偿,然后再买进鸡维持平衡。虽然鲸鱼和鸡都有价值,但由于没有所有权,导致鲸鱼濒临灭绝。

  看完这本书,我深刻了解对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或许就在思考为什么的答案中找到许多乐趣。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篇21

  花了三天的时间把这本书通读了一遍,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些日常生活中通俗的经济学问题。个人觉得,越是能把深刻的知识讲得越通俗易懂,这个作者的水平一定很高,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绝对是一个很牛逼的大学教授。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和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只要能思考就并运用到生活中,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写读后感,我不想再像嗄以前一样简单的把书中感觉比较重要的段落语句抄录下来,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没用处。我虽记录下来,却从来不去背去理解,也从来都不去看,所以这次我一改往日的风格,仅写下一些随时能想到的内容。就像是买了很多书,买不来不看就是一种浪费;又如微信中收藏了许多文章,后来又没去看,一样是浪费。对于我这个懒人来说,到手中的就得有用处,否则等于没有。

  最后,用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一句话来结个尾: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他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这句一点都没错!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06-28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04-20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范文07-01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范文07-02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650字06-13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精选12篇)12-24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精选8篇)10-12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12-12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