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女神读后感

时间:2022-09-07 19:20: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郭沫若女神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1

  我一直认为我并不擅长也并不喜爱读诗,尤其是现代诗。因为我以为诗大多是用十分隐晦的意向与晦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然而,读完郭沫若的《女神》,却全然没有给我这样的感觉。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其中作品多创作于1918年—1921年,此时作者正在日本留学。同时,我国五四运动爆发,让与郭沫若一样的许许多多青年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心声。所以我以为,这部著作是人的作品,也是历史的作品。郭沫若之所以成为一位作家,《女神》又之所以成为一代著作,源于其鲜明的个性。读过《女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浅俗易懂的语言却排列出了如此蓬勃的感情,如此宏大的`气势!那样的蓄势待发,那样的昂扬磅礴,我想也必是一个二、三十岁的意气风发的青年站在一个国家革新的转角处发出的无所畏惧的呐喊。而这种呐喊的力度,无谓的气魄,夹杂着狂妄的理想也许正是从近代直至今日的中国青年所欠缺却向往着的,我们太久太久地屏声敛气,以至于已不敢用昂扬的姿态表达内心的压抑。或许也是因此,即使有人批评《女神》“过于空泛、粗糙,有些诗作缺乏美感,不耐细读,虚浮叫嚣,浪漫滥情,幼稚可笑。”却也一直流传至今,并让一批批青年产生共鸣。

  所以,《女神》魅力之所在,或许正如闻一多所说:“五四时期的青年心里只塞满了叫不出的苦,喊不尽的哀。他们的心也快塞破了。忽地一个人用海涛的音调,雷霆的声响替他们全盘唱出来了,这个人便是郭沫若。”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2

  读郭沫若之诗集《女神》,想其在1949年之后的一举一动,《女神》时的浪漫大胆、热烈与自由在其身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堕落之快,如乘神七。

  《女神》收入作者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式诗歌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可惜后来的女神不再重生,凤凰不再涅盘。

  晚期郭沫若的诗篇已成为政治的图解,不但毫无诗意,而且多吹捧与谀辞,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令人震惊亦令人深思。“特立独行”、“淡泊明志”等知识分子的传统风流在1949年之后已成文化之恐龙。一切让人怀念的人格风骨都随着改朝换代的新社会逝去了。不过细读文本,发现1949年之后的郭沫若在早期的《女神》诗篇里仍有其发展脉络,倒不是凭空变形。不过,一切被放大到极致,看他晚年诗歌,真真是不忍入目。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相关文章:

郭沫若女神11-05

女神郭沫若11-05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04-08

郭沫若《女神》赏析12-05

郭沫若的诗《女神》03-08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通用5篇)02-02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12-10

郭沫若《女神》中的名篇《天狗》11-08

女神郭沫若故事梗概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