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2-06-18 10:00: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锦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锦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

  我总是想到一个梳着辫子穿着棉袄的小女孩,潇潇地站在田畔高地上,形态里面透着一丝轻灵,神态里面透着一丝落寞。

  我总是想到萧红的童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待在小镇子里。可是她只能面对这样单调的生活,面对着呼兰河这小城人们对愚昧与良善,寻找着世界上的音响与色彩。

  她爱这个小城,所以她以含泪的微笑回忆着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社会的共鸣。一直到她的墓碑静静地独立在香港的浅水湾,陪伴着一拨又一拨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讴歌着她内心浅浅的悲哀和孤独。

  祖父应该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牵挂。她年年岁岁的与祖父的生活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变得枝繁叶茂。然后呼兰河从住着她的祖父,到埋着她的祖父,祖父一过八十,就成了她回忆里的人。

  我说这些文章是悲哀的,在萧红的心里,她的童年被禁锢在这个充满迷信和封建的小城里,她见不到一丝光明。她只好在后花园和破旧尘封的后房里消遣。她爱她的祖父,她在祖父的身上才看得到童心与自由。

  但是小城里的人,大多又是良善的。他们的良善对萧红日后的性格起了重大的影响,他们的朴实忠厚也在文中得以肯定。

  当萧红用孩子一般的笔触写这座小城的时候,她的内心却是悲悯孤寂的。当她再次立在小城田畔高地上的时候,天明了,路也阔了。可是她越来越看不清楚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不再善良。世界上不再有她的祖父,她的有二伯,老厨子和曾经的东邻西舍。她悲伤地看着这个世界。曾经厌恶的单调与愚昧,也渐渐随着一次次雨水的冲刷洗涤干净。可是小城不在了,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和深爱的地方不在了。相比较起童年时的孤寂,成年后的孤寂程度更加深沉。

  她终于看透彻了这个世界以后,静静的离开了。

  只留下一曲哀歌。

呼兰河传读后感2

  暑假期间,我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一开始,我只是粗略的读了一遍,感觉跟我们此刻的生活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令我难以想象。慢慢的,我被她的故事吸引着,感动着,愤慨着,我又回过头来仔细的品读起来。

  呼兰河让我感到温暖而冷淡:比如这个街中大坑,车夫和马陷了进去,有一种穿长袍短褂的,在那里喝彩,帮忙车夫的人,全是平民百姓。生活是需要温暖的,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帮互助的,这样,才会让生活更完美;而我与老祖父这篇文章,讲述着祖孙深情,仅有祖父喜欢“我”,祖母不喜欢“我”还用刺扎“我”的手。“我”在祖父的关爱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为“我”的童年留下了完美的回忆。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十二岁的她花一般的年纪,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却成了胡家的童养媳,在照“规矩”被婆婆“调教”之后,日渐病倒。他们无视她为什么会病倒?是什么致使她成为了一个“黄瘦的病人”?此时最愚蠢的是病倒了不选择去看医生,而选择了“跳大神”。

  当众强行脱光了小团圆媳妇的衣服,推到大缸里用热水,是滚烫的热水,往她的头上浇,到最终,头发都烫掉了,还说她是妖怪。含苞待放的花朵就这样凋零了。我们想想看,别说是生病的人,就算是健康的人受这种折磨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呢?更让我气愤的是,她死后,她的家人并没有所以而难过,还觉得花了那么多的钱,亏本了。想想我们同她一样的年纪,享受着父母百般宠爱,无忧无虑如小公主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

  《呼兰河传》读完了,这个暑假中,听着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忧郁,但依然美丽动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3

  这个周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则在旁边哈哈大笑。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的同时也怀念自己的童年。那真的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同时也是我一生的财富。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就这样,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也许,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盛开的鲜花……正是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扼杀了小团圆媳妇。

  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

  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4

  这本事萧红的童年回忆录。语言很有朴实,充满韵律,详尽的讲述了她的童年生活。萧红和爷爷在一起的日子十分快乐有趣,不知道为什么很少提起她的父母,这段是唯一让我感到幸福的文字。其他文字整体充满了无奈萧条,那时中国农村的人们努力的生存下去,却仅仅是生存,活着就活着,死了也就死了。村子里面的人愚昧,无知。我恨他们的愚昧,无知,却又只能无可奈何的叹息。邻居家的童养媳,可爱的小女孩子被一家人活活折腾死;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磨官,妻子难产死了,艰难的拉扯着两个小孩。一直住在危房不搬家的拉车人,经常偷摸拐骗的厨子。只有生存没有生活的村民,耐苦耐劳的村民,八卦愚昧的村民,矛盾的村民,使我印象深刻。虽然文笔很好,但是不想再看一遍。

  好句摘抄:

  1、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2、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的一声不响的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3、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4、月光在河水上边并不像是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

  5、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大的原由。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前不久,我看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作家称这是一部优美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本书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卑琐,落后的生活和愚味的精神。

  《呼兰河传》中的第三章写出了“我”和祖父的童年时光。第三章中,祖父让我记忆深刻,因为他和蔼可亲,总是笑盈盈的。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比如把小孩子的帽子取下来,有时放在袖口里,有时放在衣襟下,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你来找吧!”祖父很喜欢孩子们组,孩子们也喜欢祖父,而对于我,祖父尤其喜欢。第四章写了“我”家房子的荒凉。第五-七章写了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有二伯的故事和冯歪嘴子一家的不幸生活。冯歪嘴子的王大姑娘死后,她就一个人坚强地带着两个孩子,虽然有时候也偷偷抹眼泪,但他一旦看到大儿子能牵着小驴喝水了,就立刻笑了起来,他只是想满怀希望地活下去,他对生命有一种珍视,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光明,而这丝光明,足以让我们拥有希望。

  《呼兰河传》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小团圆媳妇是封建愚昧思想与恶俗的牺牲品,她是老胡家花钱买的童养媳。初进家门是一个“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孩子,后来被婆婆打出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直入等不同人不断折磨,摧残,最终离开了人世。多好的一个姑娘啊!那健康,活泼天真,可爱的女孩去哪儿了?她的青春和童心呢?对,是她的婆婆,她的婆婆迷信了跳大神的鬼话,亲手一步一步地将这姑娘送上黄泉之路,使12岁的女孩子永永远远地合上了眼。看到这,我多么想冲上前,一把救下那可怜的团圆媳妇,让她不再饱受痛苦。可是,我不能!为什么人们只顾看,他们怎么这么没人性呢?这便是他们的愚昧。

  这本书教会了我们许多道理,人人都要有颗善良的心,要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是啊!哪怕生活再苦再难,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呼兰河传》这本书值得大家去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传》是萧红所著的一本长篇小说,小说中具有诗化的语言。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更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中的人是寂寞的,生活是单调的。一些文章的开头,往往提到“荒凉”二字——“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的确,一个小女孩的生活十分单调。有人说:“如果童年是一杯茶,那它定是一杯回味无穷的上等白茶;如果童年是一幅画,那它定是一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如果童年是一朵花,那它定是一朵美丽而骄艳的玫瑰。童年是每个人心中最美的部分。”

  不错,童年令人难忘,即使想忘记,却又舍不得。萧红的童年却有些与众不同,在她天真烂漫的背后,隐隐地透露着一种寂寞。祖父是她童年唯一的玩伴。她的母亲在她八岁时去世;父亲对她十分冷淡;祖母对她毒恶;只有祖父,对她无限喜爱。因此,作者描写童年一部分中,第一句话便是“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作者跟祖父在一起玩时,十分快乐。比如祖父发现作者铲的地留了一片狗尾草,祖父便问,作者则说是谷子,还拿来一个真的谷子,祖父被逗笑了。

  作者却只有两个地方玩,园子和储藏室。园子里每年该种什么,就种什么,储藏室里翻来覆去也只有那么几样。有时,祖父有事,也就没人陪作者一起玩了。

  然而作者认为一切都是自由的——花园里植物是自由的,动物是自由的,自己也是自由的。我喜欢《呼兰河传》,寂寞是它的基调,然而《呼兰河传》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言艺术美!

呼兰河传读后感7

  有个小姑娘整天在祖父身后转来转去,祖父在后花园干活儿的时候,她就捣乱,祖父教她念诗,她喊得津津有味,两个黄鹂鸣翠柳,硬生生被她说成两个大梨子鸣翠柳!哈哈,和我一样是小吃货一枚的她是谁?她就是民国时期的才女,被鲁迅先生极力推荐的作家萧红。

  生于呼兰河,在人生最后两年的时光用文字编织了儿时家乡的梦,她用对生命的热情谱写了:她家的院子,呼兰河小城,祖父,小团圆媳妇儿,有二伯,冯歪嘴子。那是她祖父的园子,在这里,一切都是自然的,无拘无束,有爱着她,惯着她的祖父。我想,此时的小萧红一定很快乐。园子以外呢?小城里的人却一个比一个荒凉,一个比一个无助。那么美好的后花园,那么无助的呼兰河小城

  妈妈见我看时伤心,就说:旧社会的呼兰河糟蹋人啊,你还是别看了!说也奇怪,萧红笔下的人物身世虽凄凉,但透过她火热的文字,我似乎看到了她一直在找寻希望。

  她说: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黄瓜愿意开一朵黄花就开一朵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多美好的文字,她一定特别想念她的祖父,一定特别向往自由。

  正如同生活中的我,也喜欢大自然里的无拘无束。一有空闲,便常常跟着爸爸一起侍弄他精心培养的盆景花草,这是菖蒲,那是紫藤,还有梨花、梅花、玉簪花,我样样知晓。如果爸爸有了兴致,偶尔还能蹭到山上,到小溪抓抓小蝌蚪,看蟋蟀打架的机会,我要是和小萧红认识,一定有聊不完的话!不同的是,我们对于得到自由太容易了,而这份自由、快乐,只是作者颠沛流离的一生中最为美好的一段儿时的回忆,是她如黑夜般寂寞生活中唯一的一点亮色。

  时代变迁,斗转星移,新时代的我们不用再经历呼兰河小城人们的苦难,封建社会的压迫。这个暑假与《呼兰河传》相遇,给我的成长留下了一份美好的回忆,我不禁觉得读书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事儿!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寒假里,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呼兰河传》讲述了萧红在呼兰河边上的一个偏远小镇里度过的童年。那里的条件并不发达,存在着许多有趣但迷信的活动:人生病了,不去医院,却到山上去请大神;女人们为了今早给孩子办婚事,竟“指腹为婚”!因此,不少女人嫁过去后,不是被婆婆欺负,就是自杀了。我真为他们而难过!地方偏远,吃不到新鲜的食品,人生病了得不到及时的救治。那里的人,善良而愚昧;可恶又无辜。读完以后,心中里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慢慢尝。心里很不是滋味。

  其中为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胡家”。

  他们家是个外来户,也是个大户,可并不知道当地的风俗,所以他们家连连闹事。于是,各种偏方可就来了:跳大神,抽帖……

  他们订了一个媳妇。我的天!她叫“团圆媳妇”。这我的天!人也是能订的吗?个媳妇才12岁呀!事就出在“团圆媳妇”身上,为了给她治病,老胡家花了不少钱。那婆婆也够狠!团圆媳妇生病前,每当她不高兴了,出事了,都要打团圆媳妇,好像一切都是她惹的。甚至去拿火钳烙团圆媳妇,常搞得半夜尖叫声连连。我看了以后,真想骂那婆婆几句。她也是个财迷。后来,团圆媳妇病死了,那婆婆也哭。但不是哭团圆媳妇,而是哭花在团圆媳妇身上那五千多吊钱!“为了治病,五千多吊钱又怎样呢?更何况是你把这个媳妇弄病的,你还有脸哭?你也不反思一下,你是怎么对待团圆媳妇的!”我读完以后,气愤地想。但读完全书以后,我又不禁感叹:

  知足!知足呀!

  疫情当前,我们都被封在家里,但我们却总是抱怨这不好那不好,但想一下呼兰河的人们,他们连新鲜的东西都吃不到!而我们呢?果冻、饼干、糖……堆满屋子。生了病,也可以及时去医院。比偏远的呼兰河,要好太多了!

  知足者常乐!

呼兰河传读后感9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上世纪40年代的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书,书的名字是《呼兰河传》。这本书还被著名作家矛盾评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萧红用灰色、简单和真实的笔调描绘出了她小时候在祖父家呼兰河所经历的种种事情,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萧红和她那和蔼的祖父度过的完美时光,看到了中国最败落的时期的人们,过着清贫安康的日子却又摆脱不开迷信的影子。

  在这本书中,充满了人们对妖魔鬼怪的惧怕,对大自然的顺从,其中有最显著的一个事例:呼兰河这个镇子里,只有几条主要的大路,通往集市或是其他乡镇,其他几条都是一些小路,其中有1条小路,路两旁只有几家零零碎碎的店铺,什么开磨坊的,做豆腐的,生意也十分;冷清,正因这条路的中间有一个大坑,这个大坑在那里已经有多久了,没人说得清楚,只是这个大坑隔断了1条路,却也没有人去管它,人们宁愿多走一些路,也不远去管这个坑,因此许多年下来,这个坑一向也没有人来填平,正因大家都觉得,突然有个坑出来,肯定是天意,如果填平了这个大坑,不是违背了老天爷了吗,因此,也就对它熟视无睹了。

  这本书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什么那户人家有人病倒了,或者倒闭了,就请镇里的巫师来跳大神,跳完了大神,最后还是照样病着,照样倒闭,或许人们只是找个安慰罢了。小时候的萧红在家里并不是重点,有时还会是母亲唠叨的对象,看完了人家的跳大神,回到家里在阁楼里翻东西,跟祖父在院子里割菜,成了萧红的童年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著名女作家萧红所写的《呼兰河传》我已经看过很多次,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品尝到二十世纪初期的苦味,书中所展露的各幅画面,又让我想起罗。勃朗宁说过的那句话——无知不是无辜,而是有罪。

  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路上坑坑洼洼。二十世纪初期,人们似乎都很愚昧:路上有一个大坑,可是人们从没想过去填平它,而是种树、拆墙。在他们眼里,要听天由命,绝不随意改变命运;人们生病了,他们也从不想办法解决,不求医不治病,而是跳大神、捉“妖”,这是多么愚蠢的举动啊!

  “祖父总是以那一种方式抓掉孩子们的帽子,而每一次孩子和祖母总会笑得不得了,好像那戏还是第一次演的一样。”书中的“祖父”似乎从来都很孤独,“幸亏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祖父”作为一家之主,书中的冯歪嘴子对他只有下等人对上等人的尊敬,老厨子对他只有吹捧,而二伯对他也只是敬畏,但他始终无法抹去人们之间隐形但隔阂,因此他只能寂寞着。看啊,这个时代是多么无情又冷漠。

  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实在令人同情,“我”家隔壁的邻居常常跳大神,那是因为小团圆媳妇生病了,既然生病,应该求医治病才对,可当时的封建社会,却要求神信鬼,干抽贴的傻事儿来,真是愚蠢、可笑。与其说小说中的小团圆媳妇是病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庸医、封建迷信和所谓的“云游真人”给折磨死的!

  《呼兰河传》讽刺了人们的无知、迷信,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的善良似乎对许多事都无能为力。小说的开头语调轻松,可越往下读就越发感觉悲凉。尾声中,作者说祖父去世了,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一片凄凉。这不仅是对亲人离开的叹息,也是为了时代而悲伤。

  《呼兰河传》是一首凄凉对歌,一段悲凉的诗,实在值得回味。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暑假中,我读了《呼兰河传》,全篇介绍了女作家萧红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让我感受到了多彩的风土画,比如火烧云。

  了解了萧红的背景后,我挺同情她的,她的家人都不疼爱她,她感受不到任何亲情。只有祖父疼爱着她,给予她关爱,就像萧红自己所说:"从祖父哪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

  我很喜欢萧红对小花园的描写以及和祖父生活场景的叙述。萧红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小花园,各种动物、各种植物,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新奇的,都是十分有趣的事物。她在花园里的生活状态是多么自由,就像她所写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把谷穗当作狗尾草扔掉,祖父只是大笑,然后耐心地教她辨认谷穗。和祖父劳动时,她时而去追蜻蜓,时而去捉蚂蚱。这些生动的画面,都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所以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她也这样疼爱我。她十分喜欢织毛衣、做针线。从小到大,我的毛衣都是外婆给我织的。外婆还给我做布鞋,穿在脚上十分舒服,而且还透气。每次都会在鞋面上绣各种小花,有荷花、梅花、小雏菊……可漂亮了,无论谁看见了都要忍不住夸赞一番。

  我觉得我比萧红幸运很多,我不仅有外婆疼爱,还有爸爸妈妈和哥哥,而她就只有祖父给予她温暖和爱。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关爱,需要快乐的童年,在爱的滋润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亲情故,两者皆可抛。”亲情是比生命还要珍贵的一种情感,让人感到温暖。亲情最好的诠释,也许就在这本《呼兰河传》中,它维系在一

  个一生勤勤恳恳的老人与一个享有“民国四大才女”美称的女人之中。当你翻开这本书,心头定会漾起一丝汹涌澎湃却又波澜不惊的无言感动……

  这是一个发生在东北哈尔滨黑土地上的故事。她叫萧红,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他叫张维桢,一个把孙女照顾地无微不至慈祥老人。书中屡屡描述祖父与萧红的

  生活,老祖父总是那么平易近人,从不与年幼的萧红计较,用一颗宽容的心,给了萧红一个充满趣味的童年。这里,有祖孙俩学唐诗,你一句我一句的温暖课堂;有祖孙俩拿起农

  具干活的热闹场景;有小萧红误把狗尾巴草当做麦穗的搞笑情节……祖父特别爱笑,他用微笑给早年丧母的萧红一个完美的童年。文中处处可见描述祖父笑的句子,那笑容,是呼

  兰河人民特有的一种充满信心,期盼美好的微笑;那笑容是一片晴朗的天空,映出了萧红的快乐童年。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爷爷,我和爷爷相处的时间不长,有时爷爷会在周末骑着摩托车来看望我们。每次见面他都会笑盈盈地问:“虫虫啊,有没有考100分啊?”有什么好吃

  的,他都舍不得吃,非要留下来送给我吃。后来,家中添了一辆汽车,车子刚买回来时,调皮的我在汽车里钻来钻去不慎撞了头,爷爷第一个走来安慰我,他的关心就像一张创口

  贴,治愈我的伤口并给我依靠。爷爷脾气特别好,面对困苦的生活从不怨天尤人,当他不幸患上癌症与病魔抗争被降服时,也是面带微笑的。爷爷生病时,我陪在他身边的时间非

  常少,现在想念爷爷时只能看看照片。爷爷,下辈子,我还要做您的孙女。

  祖孙情,浓浓的情,千丝万缕的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快乐、悲惨、幸福、痛苦……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不同的,不同的生活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本文的作者萧红,小时候的她就跟着祖父生活,祖父,慈祥、温和,给予了萧红温暖,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过着快乐的生活,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在萧红的笔下,有二伯、小团结媳妇、冯歪嘴,都是社会的底层人物,他们的生活十分悲惨。

  例如:小团圆媳妇,原本是一个天真、活泼、健康的姑娘,后来,每天被婆婆欺负,打着打着,便打出了毛病来,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不断折磨、摧残。

  有一次,天一昏,老胡家就打起鼓来了,大缸、开水、公鸡,都早已预备好了。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地来看。不知是哪儿来的偏方,病得跳神赶鬼的,不一会儿工夫,就洗起澡,小团圆媳妇洗得吱哇乱叫。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衣裳,她本来是十二岁的小姑娘,却要如此对待她,婆婆却一点都不心疼,人事间,还有真情吗?很快她们便把小团圆媳妇抬了进去,她在大缸中,叫着,跳着,好像要逃命似的。你们对这么一个十二岁的女孩这样,在我们十二岁时,还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是一个幸福的小熊,而她却要受如此烫的水,洗澡,若是你们,你们受得了吗?每一个人都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呀!每一个人都有她活着的价值,这样虐待她真的好吗?

  这时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小团圆媳妇被一次次烫烧,最后死了,有的人落下了心疼的泪水,有的人却觉得好戏似乎还未看够呢!

  小团圆媳妇死了……

  小团圆媳妇是封建愚昧思想与恶俗的牺牲品。小团圆媳妇的死没有人在意,而萧红却记在心底,一直记着……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物,在人们心中,毫无意义,毫无价值,人心都是肉长的,当时的他们难道没有一点同情吗?小团圆媳妇与那些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真悲惨是掌控在别人手中的,这真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这充斥着北风雪雨的东北小城,仿佛麻木了扎根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春来秋去、日出日落,是那么无关紧要,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时光马不停蹄地掠过小城里千篇一律的节奏。前两章,萧红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一座小城里,人们流水线般的日常。那平静如死海的生活,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在阳光下,没有一丝波澜。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因为空虚,所以热切地等待他人的糗事来旁观。因为麻木,所以肆意嘲弄着比自己窘迫的不幸人。因为可悲,所以从未想过对命运掀起一丝挣 扎。“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一百年前有人如是说,一百年后的今天,是否还会有这个声音?第三章,萧红开始叙述她童年的世界,属于她的后园,属于她和祖父的象牙塔。说实话,我是惊讶的。

  小娃有小圆,偷睡蒿草里。我没想到,那一幕幕可爱调皮的形象原来是萧红的童年剪影。曾经读过萧红的生平,那充斥着沉郁、漂泊、固执又传奇的人,原来小时候也如所有的孩童一般,有着天生的小恶趣和发现世界每一处美丽的明朗。

  忘记了,萧红也曾天真烂漫。可能旁人总是喜欢偷偷给传奇的人生蒙上一份悲情。

  我从萧红的笔下,真切地感受到了她对儿时无忧无虑新鲜自由生活的迷恋,祖父对她百般疼爱的渴求。只有相思无尽处,越长大,离故乡的根便越远,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接下来,团圆媳妇的凄惨离世、其婆婆的愚弄可恨、有二爷的可悲无知,都未能真正将我的心击垮,虽然那众众压抑的人生已经让我的心感到黑压压的伤痛。

  可直到,直到...直到,冯歪嘴子的坚强和乐观,平凡和善良,隐忍又自声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一共主要分为七个章节,每一章节又是由多个小片段组成,从一个孩童的视角描写20世纪20年代呼兰的人或事,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真实又悲哀的封建社会的状况。

  小说整体给我的感觉是美与丑的碰撞,优美抒情的文字中流露出悲伤与无力之感。小说开篇首先对呼兰河小城的环境和风土人情做了一个细致的介绍,即使只是描写了一个非常简单常见的人民生活场景,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出作者的讽刺之意。例如这一段描写

  利用平铺直叙的描写手法表现了中国人的劣根性,而这劣根性延续百年,直至今日,仍有类似事件发生。尽管如此,作者并非一味的讽刺批评,也描写了人们可爱淳朴、善良勤劳的一面,塑造了一个个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

  例如小团圆媳妇,这是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在男女极度不平等的社会中,女性的命运本就十分悲惨,而小团圆媳妇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同为女性的她的婆婆、妯娌和街坊邻居而死,荒唐、讽刺却又让人不得不承认的真实。

  此外,众所周知,萧红同鲁迅的私交甚好,不知是不是受其影响,我在萧红的笔下也看到了许多鲁迅的影子。如鲁迅笔下有知名的“百草园”,而这里有“我”最喜欢的“后花园”;死了儿子的王寡妇与祥林嫂的遭遇相似,两个人物的设定皆是为了突出当时社会中人们的麻木等等。然而,我认为相比鲁迅,萧红的《呼兰河传》则更有一种女性的细腻,它常常在很小的一个点上打动人心,引人深思。

  在我看来,尽管这部小说以孩童的视角来叙写,其展现的东西是纯粹的,描写语言是轻快的,甚至某些部分是引人发笑的,但这仍然不能改变《呼兰河传》是一部悲剧的事实。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后感:呼兰河的记忆05-08

《呼兰河传》之《小城呼兰河》读后感12-27

《呼兰河传读后感03-31

呼兰河传读后感03-16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2-06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1-23

呼兰河传读后感06-01

《呼兰河传》读后感06-07

读后感:呼兰河传04-11

《呼兰河传》读后感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