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世同堂》有感

时间:2022-02-23 09:59: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四世同堂》有感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四世同堂》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四世同堂》有感1

  在《四世同堂》中,有这样一群无耻的投机者,包括蓝东阳、瑞丰、冠晓荷、胖菊子等。他们始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高处,在他们眼里,从来都没有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是,在国家处于危难时,他们为了官职、钱财,会毫不犹豫地出卖自己的国家、民族。

  蓝东阳渴望得到一个校长的职务,当他从瑞丰口中得知有一个校长的空缺,当场就问瑞丰花多少钱运动。他没有什么才气,但最关心权力、金钱与一个文艺者的称呼,他从来不考虑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冠晓荷的理论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希望能趁此找到做官的机会。他四处奔走,把日本人的占领当成自己升官发财的机会,把日本人当成最好的朋友,他举报钱诗人,以此来捞得爬升的资本,他关注南京的战况,生怕走错方向。

  而瑞丰又无聊又没脑子,把冠晓荷当成偶像,他为了弄到钱,盼望当特务,胖菊子利用关系给瑞丰弄到一个科长,当瑞丰丢了这个官时,她又投奔了蓝东阳,后来又携款逃跑,她不是嫁给人,而是嫁给他们的官职,她只在乎吃穿,不在乎为此而嫁给一根木头。

  老舍是在警示中国人,他展现出了部分中国人丑陋的一面。若大家不注意的话,中国再遇到危难时,也会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国家和民族。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良知、有道德,只有把握住最根本的东西,才能保证这个国家的强大,如果一个人道德败坏,那么本事越大,危害就会越大。

读《四世同堂》有感2

  读前13章,仅仅100页的篇幅,但我好像对那时的北平己略知一二。

  在作者的娓娓叙述下,像是电影一般的剧情发展,让我己略略熟悉了祈老太爷的那一家子和在小羊圈周围那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每个人都特点鲜明,各有各的特色。钱老人、冠晓荷、大赤包……他们似乎代表着那时北平许多党派,犹如诸子百家般;有反对战争的,有讨好日本人的,有满腔热血的青年,要打仗,为国报仇的,还有对国事一概不理而只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的……他们都成了每种思想的结晶代表,日常生活中各种观念互相碰撞、互相影响,当一件事来临,每个人的反应也不径相同。

  作者描写得很细、很精致,就像十年磨一剑似的耐人寻味。我总觉得纪实性、历史性的小说应写得面面俱到,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推敲,读起来也感到很踏实,这便是文字的风格。

  有的,像曹文轩笔下的景,就像是在浮云中游走,他低声地吟,如仙人般洒脱,我也就感觉到一种“羽化为仙”的飘飘然。而像诗歌,就有如阳光般明媚,艳丽的颜色是她的裙摆,耳边的清风是她的步伐。她咀饱满的热情向前奔跑,是高口目着的,欢快得惹人眼目。

  而老舍,这位实实在在的人民艺术家,读着《四世同堂》,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那曾经是历史,是曾经的历史。虽然仅仅读了前13章,还没什么曲折的情节,但仅从人们的对话间,就透露出对日本的痛恨、愤怒和焦急咀及一点点的胆怯,同样也是在对话间,一种无形的压力己不知不觉袭来,从祈老太爷下令准备破缸时;高第偷偷报信时;再到钱先生被抓……没一刻轻松过,每个人的心都揪着,伴随着广播里亡国的消息与游行人们踢踏的脚步,愈发地明确,愈发地让人紧张、透不过气来……这些灾难密密麻麻地织成了一张严实的网,笼住了北平。

读《四世同堂》有感3

  古云:“千百年来碗中羹,怨似深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半夜屠门声。”

  自人类出现以来,战争就一直没有停过。战争和文明始终交错,既对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催化和促进作用,又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战争伴随社会的革命,带来新的格局。古代各个部落之间的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形成,也是民族大迁徙的直接原因;国家内部民族之间的战争,促成民族的独立和新生国家的诞生;国家内部政治集团之间的战争,促成政权的更迭……

  战争是残暴的老虎,是杀人不眨眼的凶手,是无限膨胀的贪婪,是一切痛苦的源泉。战争中的孩子触动了世界最敏感的神经,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担忧与恐惧,他们的眼中充溢这无奈与绝望,他们是战争的牺牲品,是贪欲的牺牲品,是纯洁无辜的牺牲品!

  战争极易引起民族之间的仇恨感。作为中国人,没有人能忘记日本侵略者对我们惨无人道的压迫和对中国神圣领土的蹂躏与践踏。《四世同堂》中写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军向穷苦的平民百姓强硬征收上等好粮,但在如此“筹资”的背后,残忍的日本军阀却向百姓们发放“共和面”。所谓“共和面”,也就是各种颜色混合的一种又像茶叶末子,又像药面子的东西,不是米糠,因为它比糠要粗糙的多;也不是麸子,因为它比麸子稍细一点。它一定不是面粉,因为它不肯绵绵软软的和在一处,而是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一些谁不肯合作的散沙。抓起一把放在手心上细看,有的东西向玉米棒子,一块一块的,虽然经过了磨碾,而拒绝成为粉末。有的虽然也是碎块块,可是颜色深绿。是肥田用的豆饼渣滓!有的挺黑挺亮,那是高粱壳儿,有的……够了,有豆饼渣滓这一项就够了,人已变成了猪!凑上前闻一闻,这黑绿的东西不单连谷糠的香味也没有,而且又酸又霉,又涩又臭,像由老鼠洞挖出来的。因为“共和面”,千万的中国人饿死病死,千万的中国人死在日本人手里!罪恶在蔓延!侵略者蛮横专制地钳制人民的思想,他们野蛮地烧毁新书,试图垄断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将我们推进堕落的深渊。他们疯狂地扼杀有思想有文化的知识分子,阻碍我们文明的进程。只要一个民族的文化还存在,这个民族就没有真正地灭亡,文化能将人民团结在一起,它就像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为身处苦难和黑暗中的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

  在南京大屠杀中,侵华日军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六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等战争罪行。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在大屠杀中有二十万以上至三十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而日本学者众说纷纭,但有部分人却试图抹杀事实。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侮辱我们的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各种罪行,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战争,也许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和平却不需要任何理由,世界和平是人类共同的梦想!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憎恨战争。但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在中国,九一八的炮声,卢沟桥的枪声,南京大屠杀中三十万死难同胞的呼喊声,时时使我们警醒。进入二十一世纪,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在全球多元化的趋势下,需要建立的是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世界各国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谁也不是世界的主宰,我们永远不能放弃对和平的努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正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梅纳赫姆·贝京所说:“和平是生命之美。和平是阳光。和平是孩子的笑容,是母爱,是为父的快乐,是家人的团圆。和平是人类的进步,是正道的胜利,是真理的凯旋。和平既是我说的这一切又超越了这一切。”历史证明:战争终将一无所获;让我们相信:和平不是梦!

读《四世同堂》有感4

  读名著,读名家,他们是经过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的沉淀,经住起考验,经得起咂摸,语言各有特色,蕴含着思想透视人性的财富。老舍的作品《四世同堂》是部经典,拍成电视剧的人物形象至今还在脑海里,人到中年后再读又是一番理解。她分为《惶恐》《偷生》《饥荒》三部,有人说这是仿照但丁《神曲》的三部,我比较认同。

  小说的历史背景放在日寇铁蹄下的老北京,近景是“小羊圈”胡同。书中娓娓道出胡同内所有人的悲喜怒哀及在非常时期的命运。边读边叹服作家贴近着每个人物的心理,直接或间接地道出他们的心声,让你随着每个人物行走转换着你的情感产生无限的浮想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是老舍在日本投降后于重庆见到来看望他的妻子后开始写的写的,构思在战乱中。我想战乱的许多故事使他产生创作的冲动。激情下必有好作品,八十多万字的巨著由此诞生,冲击力经久不衰。

  对人物的爱憎。

  正面人物:瑞宣,瑞全,钱默吟,高弟,尤桐芳,李四爷一家,日本老太。反面人物:大赤包、胖菊子,冠晓荷,瑞丰,蓝东阳,招弟,丁约翰,牛教授......

  夹缝里求生存的:祁老爷子,天佑夫妻,韵梅,白巡长,程长顺,野求,胡同里的其他小人物。

  瑞宣算是这部书的穿针引线的人物,他一肚子的学识却深受传统教育的熏陶,在家与国前选择了家,在大是大非前选择了是。他鼓动身边的每一个能调动的人勇赴国难。他先是拒绝为日本人做事并苦闷地活着,后明白合作后能更好的挽救未来而全身投入救赎,从此获得最大的人生价值活得很踏实充实。

  我们同样是有国有家的人,同样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强盛,也曾为失去方向时徘徊苦闷无奈。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是莫言还是振臂呐喊,当现实残酷地展现在面前时沉默的还是大多数。“忍”的文化深入骨髓,不忍怎么过,得过且过。日本的忍术是为了更有力的打击,而我们的忍成了软骨病。与世无争的钱默吟经过一番磨难站起来了,高弟在家破人亡后觉醒了,李四爷遭到欺辱后反抗了,桐芳为着美好的未来牺牲了。这些人物无不给我们无限的反省深思。

  大赤包老舍连个名都不给她,可见对此人极度的厌恶。对她的一切——穿着打扮,行事风格,心里活动尽所有文字丑化。这是一个老佛爷,凭着一点钱一点地位以为世界都是围着她转,懿旨派扬,损人利己,自以为是。她腐朽了自己不算把周围的一切都污染了,丈夫,女儿,狗肉朋友,最终自己没落下好下场,她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好结果。

  蓝东阳着墨不多,老舍对其的厌恶达到了极致——在报纸上发表了几句歪诗,发现圣贤的屎是臭的就自以为是学者,痛恨周围一切比他好的人好的事。只有大家才有这样平常中洞穿,平常中见犀利的言语。野求为了生存替日本人做事,自己恨自己不说最终结局是众叛亲离。所以做人的基本底线得坚守,小文夫妻那种精神贵族做派只有也只有老舍能描摹得出。待人的若即若离,不卑不亢,沉浸于自己的天地中,与世无争。可惜只因小文太太没正眼看日本人被枪杀,小文的反抗也是那么弱小而赔上了性命。其他的小人物们只会嚼舌,遇到需承担责任时都成了缩头乌龟。

  正反方人物的冲突中我看到作者明确的爱憎态度,对笔下正面人物的喜爱对反面人物的厌恶毫不保留也毫不吝啬笔墨。小说中人物由彷徨逐渐明确方向,由可爱逐渐丑恶,由热情逐渐木讷,由不自主逐渐奋起的变化展现无遗,最终结尾匆匆地展现“好人好报坏人恶报”的现世观抚慰着读者善良的脆弱的心灵。

  小说中情节固然吸引读者,人物的命运更牵挂着读者,更有小说中人物的提炼,透过人物看到人性看到人生。几个场景的冲击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钱默吟大儿子死在中秋,正值瑞丰接近大赤包一家。小妞子拒吃共和面死在抗战胜利的那一天,全文结束。读罢回味悠长。读完后觉得瑞宣韵梅瑞全身上都有善良人的影子,大赤包以及她的附庸就活在我们身边。

  对国家的重认识。读了此书后我深刻感受到侵略者永远是残忍无情的,他们是为掠夺而来——做纸棉衣给前线的伪军,发明创造共和面,活埋生病的人,利用汉奸特务,一旦有闪失就会翻脸无情。对自己的人一样,男人打仗,男人死后女人充军妓。他们在殖民地上永远是一等公民永远凌驾于被殖民者之上。

  没有国哪有家更何谈个人的生存,难怪国难当头时那么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国荣家荣人荣,国辱家辱人辱。尽管身边还有有许多不好的现象,有呼吁声就有拯救的时刻。

  一部巨著的语言、思想、手法岂是一篇小小的感受说得尽道得完的。继续读名著吧,远离快餐书籍。名著让人更深刻更通透更豁达。作者:刘宏

读《四世同堂》有感5

  《四世同堂》这本书,是去年大概6月这时候结束的一本书,至今可能里面详细的情节慢慢地从脑海中褪去,但是里面鲜活的人物形象时常浮现在脑海深处。在此,回顾之前的读后感,又增添了一年之后此时的所思所想,仅以此文作为记录!

  合上书的那一刹那,我仿佛有种自己与那个时代隔离的恍惚感。

  北平起风了,可是这风却依旧让人感到瘆得慌。没有缘由,胜利的喜悦在长久的压抑下早已麻木的北平人脸上丝毫看不到,依旧过得战战兢兢,似乎从被侵略、被压榨的阴影中还没有走出来。看着日本使馆的摧毁,看着日本人一点点地撤离,他们仿佛才有了一丝丝的知觉:中国胜利了。

  在北平沦陷的日子中,并没有通过青史留名、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将历史的故事娓娓道来,而是透过北平胡同巷子“小羊圈”中各具鲜明特色的人物,将一段历史呈现在眼前,反衬出一个时代的变迁。

  在细细品读的过程中,你仿佛经历了许多,你常常难以去想象,那个受屈辱的时代,那些老一辈的人究竟有些多么坚强的毅力,从那个艰苦的年代中是怎么熬过来的。

  你会感叹,我们身处现在的时代,是有多么地幸福,和那时相比,现在的生活充满太多可供让我们享受的东西,你可以周末携两三好友去看场电影,你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去学习阅读,你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你可以去你喜欢的地方旅行...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于当今和平的年代,在那个战火弥漫人们愚昧的年代,一切都变得那么奢侈!

读《四世同堂》有感6

  今天,我整理书厨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四世同堂》,书已经有些破损,纸张也泛黄了。我想:这本书真旧,肯定没什么好看的。便把它放了回去。可是,我转念一想:要是不好看,爸爸怎么还会收藏那么久?想着,我便随意翻了几页。一开始,觉得书里出现的人太多了,根本就读不懂,后来,我一页一页的看,终于发现了它耐人寻味的地方。

  《四世同堂》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发生的故事。主人翁是一户生活在小羊圈胡同里的人家和他的邻居们。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胡同,但那里面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却足以代代表那个时代全中国人民的不同心态,有年过半百只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害得家破人亡,放弃知识而立志报仇的钱老人,也有为了升官发财,虚伪的卖国贼大赤包,祁瑞丰……在这本书中,老舍先生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也表现出了人们那浓浓的爱国情。

  但是,读着读着,我又不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一个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会被日本侵略?我觉得,正是因为像大赤包,祁瑞丰这样的`人太多了,祖国才会被欺负,所以,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同时,也是爱我们自己。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幸福,但依然不能忘记爱国。我们可以好好学习,建设祖国,可以随手捡起废纸,保护环境,也可以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将它发扬光大……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读《四世同堂》有感7

  一本《四世同堂》,一段抗战史,一把辛酸泪。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八年抗日战争中的国与家,反映了小羊圈里的小人物对家国利益的不同追求。

  《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北平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话惶惑、偷生、饥荒的社会心态,再现了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他们都是些小人物,但是对革命的态度是不同的,国与家的利益有时候是有冲突的。在这部小说里,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的无奈,看到了中国北京老一代市民的忠厚老实,看到了长房长孙的纠结与痛苦,看到了汉奸走狗的无聊无耻,也看到了主动投身革命的新一代青年的形象。

  祁家是在小羊圈胡同里生活得最长久的一家,也是最德高望重的一家,小羊圈胡同里的最长者祁老人备受乡邻爱戴。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老人忠厚老实、善良慷慨,是北京了老一代市民的典型,祁老人很享受当前四世同堂的局面,却不料日本一颗炮弹打开了中国国门,也打开了他的家门,最初他以为只要在家关上大门,插上门闩,准备好粮食足矣,直到他的重孙女小妞子活活地饿死,他才开始有了反抗意识。

  祁瑞宣是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一个人物形象,它是集多种角色于一体的矛盾人物,他是知识分子,是热血男儿,在国家危难时理应抛头颅洒热血;可他同样是长房长孙,是父亲,是丈夫,因此他又必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面对日寇的入侵,他无法像瑞全那样一走了之,他只能终日处于痛苦与矛盾中。

  当时的知识分子是无奈的,钱家诗小羊圈胡同里的第二家,钱诗人原本与世无争,平时只喜欢弄一些花花草草、写诗作画,过清贫的生活。当他得知他的儿子被日本人杀死时,为报子仇,他逐步从事地下工作,为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而野求先生迫于生计,无奈之下不得不向日本人低头;同为知识分子,他们选择的方向是不同的。

  冠家是生活在小羊圈里的另外一家,他们一家连同瑞丰夫妇是汉奸的典型,汉奸都没有好下场。大赤包卖国求荣,最后冤死狱中;冠晓荷始终自称良民,为日本侵略事业竭忠尽智,最终得到一个被活埋的下场;招弟在整个家庭的熏陶中一步步走向堕落,只为了浮华的外表,她的手上沾染了无数无辜百姓和革命战士的鲜血!她堕落,她肮脏,她没有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死在初恋情人之手或许是她最好的归宿;贪图富贵的瑞丰夫妇最终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高第、瑞全、小文夫妇、钱诗人的儿子等是新一代青年的代表,他们热爱祖国,誓死反对侵略,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一篇篇胜利的篇章,也实现了崇高的生命价值,他们是民族的自豪与骄傲!

  《四世同堂》主要是以小羊圈里祁家、钱家、冠家三家为代表,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北京小市民在国家危难时的选择;有的时候,国与家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对某些人来说,忠孝也不能两全。为了保家卫国,他们有的舍小家为大家,积极投身于革命;为了名利虚荣,也有的人去当汉奸走狗、卖国求荣。老舍为本部小说取名为《四世同堂》,却描写了一部民族抗战史,高度地赞扬了那些舍家卫国的革命者形象,也揭露讽刺了那些为贪图名利不惜卖国求荣的汉奸形象。以小见大,假如全民族抗战,没有汉奸,没有其他情感,人人为国而战,那么近代以来的屈辱战争,我们能不能逆转乾坤?众志成城足以抵抗坚船利炮。当然国与家的利益,忠与孝的品德也是人们自古以来就考虑的问题。

  《四世同堂》体现了老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家国利益的思考,尤其是对转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格进行冷静地审视与考察,反映了当时水深火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小市民痛苦的觉醒历程,进一步引发了读者对家与国的思考及传统文化的审视。

读《四世同堂》有感8

  记得我看完舒先生的《四世同堂》后恰是某个冬日的黄昏。朔风已止,冰雪早融,残阳的余晖成了地上的阵阵落红。一句话总在脑中萦绕,总在心头翻涌: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地在摇曳,起风了。这部血泪的结局末句美好的让我心动,白描的叙写成全了“青”“静”的胡同,也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北平的萌动。

  战乱时的北平与我隔了多远呢?很近,不过百年的光阴荏苒,再也不用穿越了古国数千载的风声去寻觅感动,再也不用跋涉了他乡逾万里的征程去探求忧忡;但又很远,超过数辈的梦魇辗转,再也无法亲眼目睹,再也无法亲身体会。不过爱上层楼,欲说还休。

  我细细摩挲过每一书页的字里行间,切切读过每一铅字的沧桑厚重,掩卷后也深深沉思过每一人情的独特鲜活。这是一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无数原本平凡的人们倾情上演的因战争牵扯而勉强存活的悲剧,属于北平、属于历史的悲剧。它真切又无奈地刻画了被逼寻死的商人、冷眼旁观以致误入歧途的学者、市井势力的妇人……这人间的大戏台如何能与文氏夫妇戏台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小人间相媲美?这红尘太苦太污太锦簇,这人情总浮总疏总麻木,每个人一定要历经人生匆匆聚散,尝过尘世种种烟火,承担岁月带给我们的沧桑,还需挣扎辗转于炮火烽烟、枪林弹雨的炮烙,兀自坚守珍重。可是当那一场远去的战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淡去痕迹时,“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地在摇曳,起风了”。经历了战火硝烟后的平静带走了那些属于战火疲惫的时代疮痍。流年分明安然无恙,山石草木依旧毫发无伤,只是曾经许过诺言的城池在低过屋檐的光阴里早把韵味深藏。

  战争只是增添了人世常有的悲欢离合,北平还是北平,人们依旧是人们,仍要绕着锅台打转儿,哄着怀里膝下的孩子防着哭了病了。年节里,剩下的人们仍会聚在一起就着白茶缸子,说着不变的家长里短,大口灌着碎茉莉花茶叶沫子沏的茶水时街上正好传来叫卖的吆喝。夏天里,仍能在祁家大院里的枣树下乘凉、赶象棋。北平这座城池特有的美景仍然长盛不衰的让人们向往、渴慕。

  这场灾难,让多少人成熟,让多少人觉悟,让多少人失去生命,又让多少人坚定了努力活下去的信念?我不曾知道,无从知道也无从探觅,只是私自心下想着:经过战火洗礼、经过灾难砥砺的民族一定更能珍爱和平、好自珍重。

  于是,风带走了历史,唤醒了新的希望。北平草木心,笑着活下去。

读《四世同堂》有感9

  祖国是我们的母亲,她哺育了我们成长。可几千年过去,她也承受了千灾百难,美丽的面容千疮百孔,我们的职责就是捍卫她,保护她!读了《四世同堂上》后,我的爱国之情更加强烈。

  书中主要讲述了祁家四世同堂在北平的一个胡同里生活。当时正值抗战时期,祁家顶梁柱祁瑞宣虽然想参与抗战,但迫于家中需要只好留在北平。三弟祁瑞全在他的鼓励下逃出北平去抗战。可二弟祁瑞丰夫妇却去巴结胡同里的冠家,与冠晓荷一同为日本人做事,成为了汉奸。不仅如此,冠家还陷害钱家,致使钱家家破人亡。可惜最终祁瑞宣被日本人抓去,祁家陷入慌乱之中。

  书中,祁瑞宣的爱国精神令人感动,他有知识有能力,却没有投靠日本人,祁瑞全更是直接上前线与日本人搏杀,他们虽然没有锦衣玉食,精神上却是富有的,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截然相反的是,祁瑞丰和冠晓荷根本不关心国家存亡,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见风使舵,成为日本人的走狗,甚至不惜以陷害他人来提高自己的位置,这种人真是可恨!

  一个国家能否强盛在于这个国家的人是否热爱自己的祖国。这让我想起曾经学过的《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是真正的英雄,宁愿跳崖牺牲自己也要保卫祖国,他们虽死犹生!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爱国英雄:王二小、刘胡兰、董存瑞、杨靖宇……他们懂得“有国才有家”,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这本书真是给我极大的震撼。它让我认识到: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孩子,但只要多积累知识,怀揣一颗爱国之心,将来就一定能为祖国打造出更美好的前程!

读《四世同堂》有感10

  老舍先生一向是一个令人敬佩深爱的作家,生活在动乱年代的老舍先生,他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苦难,正是这些波折的经历给了老舍先生创作的源泉,所以他的作品总能反映出时代的印痕,针砭事实,把当代人们的遭遇和感受融于作品,发人深省,成为时代的标签。而在老舍先生众多的荟萃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著—《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这部小说是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为背景,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浮沉、生死存亡。作品深刻的反映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军欺凌下的悲惨命运,同时谴责了卖国附敌者的丑陋。老舍以战争下的人性为笔触,为我们揭露了当时阴暗的社会。那种时代的烙痕成为读者不能磨灭的记忆。而通过人性丑恶余善良的对比,作者赞美了反抗侵略的勇敢无畏的人们,也鞭笞了卖国求荣的丑恶。在《四世同堂》里,我们看到了像祁老大爷这样正直,懂得民族大义与国家荣的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者;我们看到了不屈不挠、深明大义的祁瑞宣;也看到了卖国求荣、贪图安逸的祁瑞丰;更看到了热血青年祁瑞全。

  一切不同人物的描写都深刻的反映出了那个动荡年代下的人物、社会的缩影,或英勇不屈、忠贞报国,或苟且偷生、卖国求荣。在《四世同堂》里发生的一切,作者无非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的落后将会遭遇怎样的结局。

  国破家必破。这个是我在《四世同堂》里看到的另一个道理。一个家族是不可能在国破的情况下依旧昌盛的,国破家必亡。就像小说里描写的一样,一个四世同堂之家最终也在侵略者的铁骑下、在战争的摧残下彻底的崩塌。我想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尚且如此,在战争中走向了瓦解,更何况那些千千万万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国无强家,只有把个人的荣和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才能得到全面的升华。

  战争永远都是可怕的,它是对人性的一个全面的考验和挖掘,在生死的较量中我们往往最容易迷失了自我,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这样的刚正不阿?还是像祁瑞丰这样沦为走狗,出卖自己的国家、出卖自己的民族只为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为我们揭示的社会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们永远不敢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永远不敢面对在那种环境下的真实的自我挣扎。然而这就是老舍,一个饱经沧桑的伟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笔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世界,绝对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品读。

读《四世同堂》有感11

  这是一部半纯白,半阴暗的书,这本书向读者展现的既是北平城中的人生百态,也是抗战时期中国厚重的血泪史,正如老舍先生所说:“他们生,他们死,他们兴旺,他们衰落”在那个跌宕起伏的路上,有多少人迷失方向,又有多少人人不是理想奋勇向前。

  老三祁瑞全是整本书中唯一起来反抗的人,在那个兵慌马乱,饥不择食,道德伦理丧尽的年代,瑞全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抗战来临之际并没有选择退缩,相反他不愿意做亡国奴,毅然的离开北平,将自己燃烧的青春,鲜活的生命奉献给了祖国,我仿佛看见他的眼睛里跳动着炙热火花,身体里流淌着热血。他是整部书里的纯白。

  每当奏响国歌的时候,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那时候祥瑞全式的年轻人,他们有理想有追求,在国家危难之际,不畏困难英勇向前,最终用自己的血铸就了抗战胜利的光辉一页,在今天,作为一个活在当下的年轻人,祖国的朝阳,我们也应该向瑞全那样,拥有梦想和追求,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为祖国的辉煌再添一份荣耀!

  而书中的冠晓荷和他的妻子与瑞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为了一己私利巴结日本人,坑害同胞,最后作茧自缚惨死在日本人的枪杆下。他们是整部书的阴暗,但这又怎能怪的了他们呢?人心有善也有坏,在那个特殊时期于他们这些寻常百姓家而言,于贪图荣华富贵者而言,小心翼翼的巴结讨好日本人或许是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

  相比较汉奸。最可悲的是那些善良的北平人民,北平沦陷,北平的百姓自然对日本人民恨之入骨,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不合作,但同时也选择了懦弱的忍耐!

  掩卷而思,觉得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我的脑海中上演着他们的故事;掩卷而泣,突然觉的这部书是如此的厚重大概是因为它承载了我种种难以言表的感情吧,亦或是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那段屈辱史吧!泪已在眼眶里打转,我为瑞全的果敢流泪,为北平百姓流泪,为汉奸的不齿行为流泪,更为祖国那段血泪史,那段屈辱史流泪!不知不觉两行泪已流下。

  风起了,书页被吹翻了,却没能吹干我的泪,没能让我释怀。

读《四世同堂》有感12

  现在,我已经读完了《偷生》,正在读第三部《饥荒》。

  有一段话读起来真是令人激奋;小文扔下笛子,顺手抄起一把椅子来,像有什么魔鬼附了他的体,他一跃,跃到台下,连人带椅子都砸到行凶的小日本醉鬼头上,醉鬼还没清醒过来,他的脑浆就溅出来了,溅到小文的大襟上。平时,小文是一个琴手,看上去文文弱弱的。但现在的他,却是一位烈士,一位英勇、值得我们尊敬的烈士。敢用椅子砸出敌人的脑浆!这说明,任何一个人在被逼得走投无路、忍无可忍时,都是会反抗的!

  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想想冠家人的所作所为吧!冠晓荷平日对日本人卑躬屈膝,一心想着自己的前途,心中没有自己的祖国,大赤包只会巴结日本人,宁愿当汉奸,做暗娼。这种人,不仅中国人对其恨之入骨,就连日本人也讨厌!终宄是恶有恶报。在小文砸死日本军官后,日本人令蓝东阳查办此案,蓝东阳明知查不出来,为了交差,便立刻想到了冠家。他嫉妒大赤包在日本人眼里的地位,于是陷害冠家。最先下狱的是冠晓荷、女儿招弟。冠晓荷!这可怜的人!被世人所唾弃!就算日本人已经抄其家,他居然还固执地认为是一场误会,说;“别生气!别生气!我想,凭我与日本人的关系,他们不至于这么不客气!”后来,大赤包下狱,她也认为这仅仅是一场误会,依旧认为此事与日本人无关,她居然祷告;“东洋爸爸们,不要听那些坏蛋们的乱造谣!你们来看看我,问问我,我冤枉,我是你们的忠臣!”这种人怎能不叫人唾弃!最后,大赤包还是死在了狱中,这是罪有应得!她的死,为北平又除去了一匹害群之马,距离以后的抗战胜利又前进了一步!

  两个人的死亡,换来两种不同的社会反响。一位成了英勇的烈士,令世人赞叹;而另一位落得个卑鄙汉奸的骂名,遭世人唾骂。他们的差异,在于他们的爱国心。但我认为,小文死的那一刻,可能并没有太多想到国家,他只是想到一个人如果这样屈辱、没有尊严地活着,不如和这个败类同归于尽!而大赤包死前就更不可能想到国家了,她想到的是如何托关系把自己救出去,以及如何狠狠地捞一笔钱。那么,他们最根本的差别是什么呢?在于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大赤包认为那些钱财,那些权力,就是她的价值的最好体现。她不知道,一个人的气节、尊严才是最重要的。她更不知道,当小文拿起椅子扑向日本军官时,便是他一生价值的体现。

  我想,即使死后不能被人传颂,我们也应该活得有荣辱感,有民族气节,有尊严。

读《四世同堂》有感13

  书名:四世同堂

  内容简介:在抗日战争年代,北京一个小胡同里,发生了许多事情,这个小胡同里,有正义、关心国家大事的好人,也有阴险狡诈、见风使舵、唯利是图的汉奸、走狗,还有老实本分、挨饿受冻的游民,这些人物在一起,构成了许多可喜可悲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这本反映当时民生社会的疾苦和汉奸们献媚讨好、挥金如土的小说——《四世同堂》。

  读书体会:

  又来拜读老舍大师的杰作了,读老舍的书,觉得非常美好,书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只是平平淡淡的语言,就像一篇日记一样,但是这本看起来平平淡淡的书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感,看似平凡的语言下隐藏着无可比喻的美,就像我在《平凡的美》里说的一样:这种美是平平淡淡的,值得每一个人去赞扬,它像水一样,冲淡你的情绪,让人把郁闷情绪一扫而光,它像一朵云,无处不在地陪着每一个人,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们需要这种美,需要这份情感。

  读着这本书,一种愤怒感与一种爱国感油然而生,我为汉奸们所做的一切感到愤怒与惋惜,为国家的灾难所感到悲痛,但是,当看到有人为国家做事,反抗敌人时,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拜,感到要爱护自己的国家,要在国家危难的时刻去尽力做,使我们的祖国不受侮辱和侵略。

  一个国家,必定有忠爱他的公民。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国家是一个团体,我们是这个团体中的人,更要爱护她,用自己所有的力量来保护她,这样国家才会富强,我们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国家是一个精神,他的全部精神来源是他的公民,国家是人建立起来的,就需要人来爱护他,可是在祖国困难的时候,那些汉奸小人们见风使舵,投降了敌人,扰乱民心,这些人就像墙头草一样,一看见自己的国家不行了,马上投奔敌人,而且帮助敌人,杀害自己的同胞,这些人真是中华民族的败类,在他们心里,根本就没有爱国这两个字,他们心里装的,只有金钱和自己。

  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国家,可不单单是喊口号而已,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要为自己的国家争光争气,要有强烈的爱国精神,随时挺身而出,为国家做贡献。老舍用这本书告诉我们:爱国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国家,而不要背叛自己的国家。

  老舍大师用平淡的语言,不仅描述了整件事,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更将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读着这本书,对老舍大师的敬佩感油然而生。

  读了这本书,我想告诉大家,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不仅要有爱国的心,还要有爱国的具体行动,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来报效国家!

读《四世同堂》有感14

  最近读完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深深被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文字魅力折服。思绪飘荡,仿佛穿越了时代的长廊,回到了那个年代,书中跃然纸上的人物似乎已出现在眼前,我看见了主人公……

  起风了。

  瑞宣推开门,落叶飘满了整个街道,地上也积了一层,快要遮住了马路原来的颜色。风还没有停歇的意思,一个劲儿扯着那棵大槐树,似乎想要将枯叶吹个干净。

  瑞宣猛地打了个颤,想把木门关上,一眼看见门上斑驳的印记,想起那对丢了的门环,不知做成了什么,也许早已成了枪炮子弹,撕裂了同胞的身体。如今的胜利,正如他当初坚信的那样,这终究摧不毁这个民族的灵魂,哪怕有蓝东阳、冠晓荷这样的人。

  他想起了钱默吟。自日本人来了后,巷子里的人,数钱先生首当其冲,遭遇了冠晓荷的无妄之灾,可在国家沦陷,民族危难之际,谁又能幸免,正如那句古话:倾巢之下焉有完卵。纵如蓝东阳之流也只能靠贱卖人格苟活,他们洋洋得意,自以为可以高人一等,却失去了更可贵的灵魂。哦!不!他们没有灵魂,他们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过程中附带出来的残渣,这些残渣以前有,现在有,但他们绝不会成为主流,他们的猖狂是短暂的,盖不住钱先生们的耀眼光芒。钱先生是一个英雄,战士们在前线冲杀,钱先生以笔为戎,隐藏在敌人身后,就像埋在碳灰下的火焰,让这寒冬里不只有寒冷,还有温暖和希望。他为钱先生这样的好友而感到自豪。

  想到前线的战士,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弟弟,瑞全。他感到一丝骄傲,祁家在这非人的时代终归出了一个血性男儿。此时,他不屑于去想另外一个弟弟瑞丰,对于那个弟弟,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悲哀马上便被瑞全的勇敢和刚毅占据。每当想到瑞全,眼前总浮现出他走路的样子,坚定的步伐,笔挺的身躯,两只手有力地摆动着,带动他晒得有点黝黑的身体向前走,前面,是透着亮光的地方。他浑身因弟弟而充满了力量。

  他又有点羡慕瑞全,因为弟弟做了他想做又不能做的事。这时他终于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被家所困,想到了曾经的迷茫和现在的醒悟。不错!每一个人,只要他想,总能找到反抗的方式。小妞子拒绝吃共和面不也是无声的反抗吗?“小妞子,小妞子……”,他眼睛湿润了,默默在心底轻轻叫唤了两声。屋里传来了爷爷的咳嗽,把他的思绪拉了回来。他止住悲伤,身后这个家还在,他又有点欣慰,家还没有垮,他守住了。他知道,家的遭遇正是这个时代的写照,现在终于盼来了希望,国与家已经融为一体,早已血脉相连,如今,正一起迎接新气息的到来。

  又响起了一阵风声。瑞宣照着声音望去,大槐树摇动着枝丫,飘落了一圈枯叶,他紧了紧身上的衣物,虽然有点寒意,却让人精神舒畅。他用力吐了一口气,看着自己呼出的白雾迅速消融在疾风中。

读《四世同堂》有感15

  在高三寒假的时候,我就已经接触到了老舍在先生的《四世同堂》,由于要高考备考,我只看了第一部《小羊圈》。高考过后,也一直没有找到机会继续读完这部书,直到现在进入了大学,终于有了时间,可以静下心来仔细拜读。

  读完这部书后,我感触颇深。对于现在人来说,“四世同堂”是家庭和睦、子孙满堂的代名词,它是一种幸福,一种美好。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就是描写了一个北京普通老百姓祁老太爷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但不幸的是,由于战争,他的这种幸福被敌人强行夺走,这一份美好被破坏殆尽,搞得兄弟之情在利益和权势面前不堪一击。其实像老舍先生笔下的这种家庭在当时很普遍的,人的本性可能本来就有好有坏,但是如果没有战争的迫害,那些为了生活得更好的汉奸和出卖国家的背叛者或许就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不会成为国家的蛀虫。《四世同堂》的人物刻画得十分入木,当我看到瑞丰成为汉奸之后,真为他的所做作为感到羞耻,反观瑞宣跟瑞全,同样在一个四合院里长大,他们却有着自己的信仰,宁可入狱受刑,也不会做出危害国家利益的事,他们一腔热血受到敌人的迫害时仍然对祖国的的未来抱有希望。小说中的这些小人物所反映的就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他们本就清贫困苦,在敌人的铁蹄下,日子过得更加艰难,我甚至能感受到他们那种无处诉说的愤怒、恐惧和无可奈何。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钱老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

  故事结尾了,战争结束了,没有喜悦,只有悲壮。 中国始终推着大车前进,泥泞和伤痕总是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应该看见预示着的光明的未来。感谢老舍先生给后世留下了这部中国的《战争与和平》。

【读《四世同堂》有感15篇】相关文章:

读《四世同堂》有感500字02-09

读《中庸》有感02-09

读《画眉》有感02-22

读台阶有感02-22

读《穷人》有感02-19

读伤逝有感02-15

读《老舍》有感02-20

读《冰心》有感01-27

读林清玄有感12-14

读张爱玲有感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