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我们仨》有感-读后感

时间:2022-01-22 15:41: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杨绛《我们仨》有感-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读后感

  关于写作,有人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仿佛是为了掩盖贫瘠的思想情感,又或者是展示自己庞大的阅读量。有人喜欢用最平实的语句,去描绘最真挚的情感。因为简简单单才是真,而情到深处自然就浓了。杨绛先生的文字就属于后者。二零零二年出版了这样一本书,它出自一位九十一岁老太太之手,篇幅很短,只有十多万字,内容也很平凡,就是老太太追忆与深爱的丈夫、女儿在一起的日子。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呐喊呼号,只有漫长人生中平凡的片段与点滴。然而就是这样一本看似平淡无奇的书却感人至深。这本书,就是著名作家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说到杨绛,很多人都知道她是著名学者钱锺书的夫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时,随着电视剧《围城》的播出,许多人都知道了钱锺书。慢慢的,人们也通过钱锺书知道了他的夫人杨绛,也许有人认为,杨绛出名是借了钱锺书的光,其实,杨绛本人也是著名的学者,在现代文学史上也有着突出贡献的。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一九一一年,一九三二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八年留学英、法,回国以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她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一九三二年,二十一岁的杨绛从东吴大学毕业后考入了清华大学文学院,就是在这里,她和钱锺书相识相恋,从而结成了一个令无数读书人羡慕的夫妻志同道合,比翼双飞的学者家庭。一九三五年杨绛与钱锺书结婚,两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女儿钱瑗,和他们一样,钱瑗也是高级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家庭。然而在一九九七年,这个家庭破碎了。不满六十岁的钱瑗因病先于二老去世。一年之后,一九九八年,八十八岁的钱锺书先生也因病逝世。在人生之路上,一个完满的三口之家只剩下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太太。四年之后,九十一岁高龄的杨绛推出了回忆录《我们仨》。这本书原本是钱瑗生前准备写的,后来杨绛来写,一半是为了倾诉自己的思念,一半也是为了完成女儿钱瑗的心愿。

  这本《我们仨》追忆了杨绛一家三口在漫长的六十三年时间里的风风雨雨和点点滴滴。然而这本书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结构很特殊,它不是平铺直叙地叙述在过去的岁月里,这一家三口所经历的日子和故事,而是有虚有实地分作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就一页,讲了一个杨绛梦到钱锺书不见了的故事,夫妻之间唇齿相依的深厚情感就在这短短的篇幅里催人泪下的浮现。这也为全书立下了一个“离别”和“思念”的基调。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仍是在讲述一个“万里长梦”延续着上一个梦境,把我们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揉进一个先欢喜后悲伤的`生离死别的场景。如果说美好回忆像一碗粥,温暖、治愈,让曲折的旅程无时无刻不被幸福包裹,那么万里长梦就像一壶酒,辛辣、清冽,如梦如幻,一点一滴都在刺痛神经。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里才是写普通回忆录的手法,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一九三五年杨绛钱锺书伉俪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一直到一九九八年钱锺书逝世这六十三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杨绛先生以“我们仨”作为这部书的书名,我想她暗示的是,我们仨已经在这六十多年的岁月的磨折当中成为了杨绛先生生命的大多数,甚至是全部。

  我感到令人最感动和印象最深刻的,那就是书中文字流露出来的一家三口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而特别令人羡慕和赞叹的是杨绛和钱锺书的那种心心相印,唇齿相依。这种浓厚的深情真是令人顿起“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感觉。

  生活中的传奇很少,不过间或也有,他们俩是其中之一。其实钱锺书和杨绛在大学的时候就认识了,那个时候钱锺书的名气很大,是清华四大才子之一,然而杨绛后来却回忆说“我初识锺书的时候,他穿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一点儿也不‘翩翩’。”尽管初次见面没有交谈,但他们还是一见锺情了。在第二次见面的时候,钱锺书告诉杨绛“我没有订婚”,杨绛回答道“我也没有男朋友”,就这样他们两人恋爱了,钱锺书和杨绛两个人在家世、心灵、才学上的无比契合造就了这一对珠联璧合令许多人羡慕的犹如神仙眷侣一般的夫妻。那么这对夫妻如果其中的一个离开了,另一个会怎么样呢。在书的第一部分,杨绛写出了那种孤单、慌乱和凄凉。文字不长,却是无比的落寞,惆怅和催人泪下,其中饱含的是杨绛对相濡以沫一辈子的丈夫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有人评论《我们仨》说,面对夫逝女亡的静思和追忆,杨绛的文字竟然没有一句悲痛欲绝的词语和撕心裂肺的呐喊,相反,在那些温柔、细腻、朴实的字里行间,读到的是这一家子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赞誉时的低调,面对风雨时的淡然和面对变迁时的相濡以沫,我觉得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

  杨绛先生的文字是在近百年的风雨人生中,一点点浸润渗透出来的文字。这一点在书的第三部分表现得最为充分。沦陷在上海的那段时间是他们最为艰苦的一段日子。“日本人分配给市民吃的面粉是黑的,筛去杂质,还是麸皮居半,分配的米,只是粕,中间还杂有白的黄的黑的沙子。黑沙子还容易挑出,黄白沙子杂在粕里,只好用镊子挑拣,听着沿街有卖米的,不论多贵,也得赶紧买”。条件如此恶劣,杨绛的文笔却依然从容,恬淡。这个时候,钱锺书虽然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可是薪水不多,由于大环境的恶化,一家人的生活更是困顿到了极点。然而杨绛的文字中依然没有半点怨天尤人。就在这样的境况下,钱锺书仍然硕果累累,他重要的学术著作《谈艺录》的后半部,散文随笔集《写在人生边上》,以及著名长篇小说《围城》等重要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完成的。那么这些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呢?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杨绛所做出的巨大牺牲。而这些对于家庭的付出,在这段文字里杨绛只写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我在小学代课,我写剧本,都是为了柴和米”。

  《我们仨》这本书是散文,本来的重点并不在于对人物的刻画,然而在杨绛朴素的妙笔下,“我们仨”的形象却栩栩如生的浮现出来。在作者娓娓道来的文笔下,“我们仨”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怒都是那么生动,那么可亲可爱,让我不知不觉地融入他们单纯而又温馨的世界,处处洋溢着的人情味和他们那种美好的个性和品格。

  杨绛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就像秋天的落叶,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那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正是感动我们的精神力量吧。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们仨杨绛阅读答案12-13

观书论己——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01-20

我们三杨绛读后感01-17

杨绛先生语录01-20

杨绛爱情语录11-05

杨绛散文欣赏:风04-16

杨绛先生语录摘抄12-23

杨绛的散文精选《记杨必》06-01

一梦许多年——读《我们仨》有感01-21

杨绛先生的散文《阴》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