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500字

时间:2021-11-24 19:37: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范文1500字(通用6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们仨》优秀读后感范文1500字(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范文1500字(通用6篇)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500字1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一个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日子里,我试着接受了“我们仨”的温暖与沧桑。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的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这是一个梦,一个虚幻却又真实的梦。在梦中失散,在梦中分别,梦中凄凄惶惶,却充满万千思念。梦里四顾彷徨,那人不在,梦醒身旁温热尚存。害怕别离,害怕那种手足无措的彷徨。我很幸运,16年来,没有经历过至亲的生离死别。也很不幸,在今年的清明节我目送我的大表叔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火化之前的最后一眼,他似乎还是生前那副和蔼可亲的模样,也似乎昨天他还在唤我小名。一个梦一个寻寻觅觅十几年的梦,梦中人在天亮的那一刻,晨曦微醒,他挥了挥手,说:就这样,走了。独留他人泪目。表嫂本来很平静的为他整理着着装,可是啊。看见朝夕相处数十年的枕边人就那么离开。终是忍不住嚎啕大哭,泣不成声。杨绛先生微微叹息:“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表嫂何尝不是。人生的死别生离,一场万里长梦.......

  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在《我们仨》第二部中,杨绛先生开头写到:“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都是梦。”这一篇章,梦境与现实交错。钟书在客舍,阿圆在医院,而“我”两头奔波,梦里辗转。“我”陪伴着他们,“我”送别了他们。回不到从前的美好,只能在梦中一遍遍温存。阿圆终于还是回到了属于她的“自己的家中。”那里没有杨绛和钟书,只有阿圆自己。“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没了。”“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直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奔回客栈,跨进门,店家正要上闩。”对圆圆的爱,随着她的离去而变成令人心痛的诅咒,心活生生被剜下来一般,是骨血经脉撕裂的疼痛。这个梦不再像以前那般温馨。曾经那个万里长梦若是能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那该多好。生活累了,把这万里长梦的美好,取一部分,细品,抚慰破碎的心。把一个又一个的小梦拉成万里长梦。

  相守相助,相聚得失。想把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放慢,拉长,一直到未来的未来。我和我所珍视的人和物,不会别离,不会悲伤。曾经是这么想的。

  可是啊,在“我们仨”温暖感伤的文字中,我明白了。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摧,我们在人生道路已走到尽头了。”

  婵婵:世界上最残忍的不是久久不相遇,而是当生命线交织再一起后不得不的离别。每个人终会历经生离死别,最终化作一捧黄土。愿你我都能再短暂的一生中快快活活,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守一起,相聚一起。

  《我们仨》内容简介

  作品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先后离去的过程。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500字2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仅仅十二个字,质朴的语言,平实的文字,正是老人对一家三口这些年相知相伴最真实的评价。

  《我们仨》,只有165页,却让我感触颇深。我在清明节放假期间回家和返程的火车上读完的这本书。一路上,一边看风景,一边享受书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朴实的文字娓娓道来,如同四月的微风拂面般柔和,如同细雨滋润心田,如同阳光暖人心扉,一切都是那么平凡。

  我开始静听平凡。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简短的文字,仅仅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但依旧能够感受到两位老人的真情。梦里,她寻找忽然不见了的他,是那样的急切,如现实一般。而他安慰她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她说,“好像只要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平淡朴素的文字中透露着无言的感动。

  我继续静听平凡。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一个梦境如真的“万里长梦”。踏上古驿道,梦就开始了。钟书被一辆大黑汽车接走了,从这里,老人开始了漫长又焦急的等待。幸好,她还有女儿阿圆。“阿圆一再对我说:‘娘,不要愁,有我呢。咱们明天就能见爸爸了。’”读到这里,我想,这就是亲情。不用做太多太多的事,只需要亲人的一句安慰,一句“有我呢”,足矣。的确,我也听过一句“有我在呢”,那时,心里暖暖的,心在微笑。平凡的话语,平凡的人和事最能感动人心,确切的说是触动了我们经历过却不曾在意的人情事。走着走着,终于,他们在“空气郁塞,叫人透不过气似的”古驿道上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只要三个人在一起,只是几个动作,即使相互无言,仍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这或许就是平淡的亲情最好的诠释吧。杨绛老人的梦在继续,慢慢地变得沉重,她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之间不停奔走,后来,阿圆也病重了,她很累,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点地在她眼前消散。看这部分时,泪早已湿润了双眼,心也在流泪,好像自己也在经历亲人的离别。阿圆“回自己家里去了”,载着钟书先生的小船变成了一叶小舟,“我眼看着一叶小舟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入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这个“万里长梦”结束了,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个人了。

  我依旧静听平凡。

  第三部: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她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这部分里,我看到书中附带的几张照片,有夫妻俩年轻时在巴黎和伦敦留学时的合影;有夫妻俩争着看女儿自英国寄来的家信;有三人各自认真工作的画面;最让人能够感受到什么是相濡以沫的是最后两张照片,两位老人互相理发,“我能用电推子,他会用剪刀”。简单的几张照片确是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真实的写照。我静听着老人讲述“我们仨”的平凡生活,也喜欢上了老人说的“探险”。无论是散步,还是去度假,或是去图书馆,好像都是在“探险”。也正是有一个又一个的“探险”,他们搬入新居,开始自理伙食,开始平淡中充满着趣味的生活。阿圆的降临带给了一家人很大的乐趣,也是因为有了阿圆才有了“我们仨”的故事。

  喜欢父女俩的对话。面对两年不见好像已经不认识的爸爸时,她猜疑的监视着,晚饭后,阿圆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这样绝妙的对话,妈妈怎能不记住女儿吐露的每一个音符句语?又怎能不说“阿圆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也能想到杨先生面对女儿的离去,内心是有多么的不舍。一年之后,钟书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这里,有谁不为之动容呢?

  朴实的文字,讲述了“我们仨”最真实最平凡的生活,而现在留在先生心里的一定是那些年“我们仨”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有苦有甜有笑有泪,平凡的小家,因为有“我们仨”,幸福快乐。

  我静静地听完了一个平凡的家的故事,现在,我要去认真体会我们一家五口的平凡的生活。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500字3

  读杨绛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到今天为止,我不知道自己反反复复读了几遍,读到开心处我跟着欢笑,读到坎坷处我随着难过,读到离别处我心酸,读到伤心处我落泪。但在杨先生的字眼里始终波澜不惊,仿佛是在描述别人的故事,那样淡定、宁静。我只想看他们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虹易散琉璃脆"感叹了生命的脆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怀念。而文末那句"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文章至此,在淡淡的哀婉语调之中却又透露出希望,不执念,认真生活,这亦不失为一种作者给予读者的财富。读到最后才慢慢读懂了书开始她做的那个长达万里的梦,原来就是现实的虚化。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用文字记录的不仅是对至亲挚爱的思念,更是一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就算幸福?读了《我们仨》,让我读懂了什么是幸福。因为正是杨绛,让我深深的领悟到,幸福是一种不太确定的东西,因为它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觉体验的东西。在她们心中没有不幸福的生活,只有不幸福的心态。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不管在什么状况下,她们都会从中寻找快乐的源泉。其实幸福的关键是感知能力,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现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杨绛的一家不论在怎样的逆境中、不论遭受着怎样的苦难,她们永远都是相濡以沫、相信相爱!因为"我们仨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它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

  杨绛的一家,很好的诠释了"情感",她们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她们的生活比任何人都幸福;她们没有所谓的爱情基础,但是几十年风雨历程,携手走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情是个什么东西,终将被习惯于依靠代替,为他们的幸福所折服,为他们感知幸福的能力所折服。对中国这个著名家庭的亲情故事,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

  石康说"这个家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趣味,一种追求"。

  现代的高科技给我们提供了联络感情的平台,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是我们还有那份平淡真挚的情感吗?似乎人与人之间的屏障越来越厚。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缺忽略了身边最真实的感情!当飞机、高铁让我们毫无阻隔的飞越千山万水,让我们的生活没有距离的时候,我们心的距离是拉近了,还是越来越远呢?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身边最平淡的美丽。当我们抱怨爱人不够体贴、不够浪漫的时候,我们是否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平淡淡的,你有没有用心去体会这平淡中的幸福呢?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无疑给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扪心自问,生活教会了我们什么?我们是否还是原来的样子?面对爱人,我们做到爱他如同爱自己吗?面对父母,我们做到像父母对我们那样对待他们吗?面对朋友,我们做到真诚相待吗?我们做到问心无愧吗?

  一本好书可以洗涤人的心灵,可以改变你的心态,可以让你变的更加珍惜亲情、爱情、友情。

  近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是因为他的灵魂不朽,他的影响不朽。

  这句话送给已去的杨绛先生最合适!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500字4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一个梦,从开篇至结尾,在这个长达万里的梦中,有的只是对过去点点滴滴的回忆。“我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我们仨》用文字编织着这场梦,构造了那一幅幅温馨动人的画面,情节亦真亦幻,但温情终究不会作假,它像平静湖水中落入的那颗小石子,泛起我们心中的涟漪。

  杨绛先生的前半生是令人艳羡的,携手与之相濡以沫的丈夫,她与钱钟书先生经历过战火、疾病、文革,他们相守相知,对于他们关系的形容,“亲人”比“爱人”似乎更为贴切。他们孕育了爱情的`结晶,聪明伶俐的钱媛出生了。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小家伙为杨绛和钱钟书先生的二人世界增添了无数欢笑。从英国到法国,从上海到北京,路途漫漫,但有了家便有了一切。钱老虽在学术方面有所成就,但平日生活中却还需要杨先生照料;杨先生虽将家里打扫的整整齐齐,但半夜却会怕鬼,晚上走夜路还要靠着女儿;女儿时常与父亲在家打闹,为究竟是谁将房间弄乱而争吵不休。就是这么一个生活平淡如水的家庭,但温暖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将对彼此之间的爱用陪伴和关怀表达,它不算炽热,却恒温,三者间从未对彼此说出那矫情肉麻的话,但每个人心中对于这份感情都了然于胸并悉心经营。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他说:“绛,好生过。”她说:“娘,我就回去了,回到自己的家。”他们都笑着告别了,本以为能相伴一生的人就这么消失了,脑袋一片空白,但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可心里就好像生了一个个血泡,一想便刺痛的撕心裂肺。寒冷的冬日,没有女儿再为她披上一件暖衣,家中再也不用跟在爱人后面收拾他的“残局”……但那些回忆却是比寒风还要更刺骨的。越回忆,心越是疼,越是疼,就越放不下……

  生死无常,人间从来都没有永远。

  现在的我时不时地会做那一个同样的梦,梦中是那模模糊糊的图像:繁星点点的那天晚上,我在天台上手里燃着烟火,外公一脸慈祥的望着我,时不时的叮咛着注意手,小心被烫到。烟花闪烁耀眼,而透过那点点火光,那熟悉的面容,额头上熟悉的三道皱纹,熟悉的话语,是比烟火更绚烂的东西。但终究没有人再陪我放烟火了,外公躺在病床上时,走的安详,留给我最后一样东西,是他的微笑,他笑着前往了另一个世界。记得小时候母亲问我以后长大了最想干什么时,自己脱口而出:“想让外公过得更好一点,这样他就能永远陪着我了!”这句话终是没有实现,越来越大后,学业越来越繁忙,外公在老家,不能常常回去,只能在节日时打个慰问电话,外公又不善言辞,接电话时说话断断续续的,只问我好不好,问起他时,每次都说很好,让我放心,而我就真的放心了,以为他还是以前那个天天陪着我玩耍的外公,直到知晓他已经病入膏肓时,已经迟了。外公不想打扰我的生活,他只想我还是那个童年时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儿,他不奢求自己的生活会有多好,他一生最大的心愿只是他的外孙女能惦着他,念着他。

  可那个小女孩现在只能在梦里,一个人思念着她的外公了啊……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要听到大风吹过峡谷,才知道那就是风;我们要看到白云浮过山脉,才知道那就是云;我们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曾经拥有过。现在想爱却没有那个爱的对象了。

  人生这一辈子未知的事情太多了,我们不能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但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珍惜现在,人生最永恒的拥有就只是珍惜了。乘自己还有能力时,能爱就爱吧,想做的事就去做吧,才不会留下遗憾。

  梦终有醒的那一天,你不可能永远陶醉在梦境的美好,睁眼看看现实吧,美好是会破碎的。所以,珍惜才更为重要,将这份美好永远保存在你的记忆里吧,那是你人生之书中一页没有人能走进的篇章,它似乎还带着淡淡的油墨香,它是你永恒的收藏品,在乱世中于你心中占据着一个安静的位置。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500字5

  对于杨绛老先生,我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初中那篇课文《老王》上。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深深映出她对老王的愧怍。在《我们仨》中,我又见到了她那朴素而真挚的语言。那一家子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她淡雅、宁静的笔触下,化作墨迹,浮现在我眼前。

  随老先生走入她记忆的漫漫长河,我伸手捞取着一块又一块的碎片。碎片上,映着一件又一件的生活琐事。从一起做饭泡茶、学习读书,到女儿降生、动物园游乐,没有一件事不是映着亲情的光辉。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景象都在杨绛老先生的笔下展现出来。但其中,也不乏艰难的时期,比如在文革时,一家人不得不在外人眼中彻彻底底隔离开来,来往都要小心翼翼。即使这样,他们一家仍紧密地靠在一起,度过这段艰苦岁月,迎来曙光。但人终将老去,迎来最后的时光。随老先生踏上古驿道,我仿佛也经历着那段生死离别。老先生的女儿身体越来越差,渐渐住进医院,最后悄然离世。而她的伴侣也因此事倍受打击,先她一步而去。他们仨,到最后只剩下了她一个人,在寒风中孤独、无助地飘荡。尽管经历着锥心的痛苦,杨绛老先生却能以她那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态度整理并完成了《我们仨》这部感人至深长篇散文。

  亡者不可追,逝者不可留,只剩回忆可以追寻。从这篇散文、从杨绛老先生的笔下,我仿佛真切经历了一遍他们这么多年来的生活。我惊叹于在杨绛老先生的笔下,记录的基本都是生活上的小事、琐事,竟然能够如此妙笔生花,生动地再现出当年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而这些细节之处,正是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杨绛老先生的这篇散文,不仅让我体验了他们仨的生活,更让我能够重新思考、回忆这几年来我们家里那些温馨、动人的小事、琐事。

  在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姥姥、姥爷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来喝水吧。""吃点水果。""出去多穿点衣服,别着凉了。"这些话不光是我,我相信许多人都听了不下上百遍。这些话,现在给我的感觉大多只有两个字——唠叨。但这本书使我能够重新思考他们说过的这些话。同样的叮嘱,不厌其烦地重复,不知他们是何等地关心我们才能做到这样。他们之前关切的话语,因为我的不耐烦,已经随风离去。而现在,我终于认识到了这种关爱。我无法追寻已经错过的爱,能做的唯有好好珍惜往后他们的叮咛。真情,现于琐碎的话语中。

  乘船在记忆的海上航行,找到的另一件宝物就是来自父亲的平日里的玩笑与教诲。我爸爸平时很喜欢跟我侃大山,他的话语总能逗得我哈哈大笑。但这次重新回忆,我才发现这些话里蕴藏着深刻的道理。爸爸讲的话中总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尤其是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这种独特的教诲不仅能通过令我发笑让我由阴转晴,更能让我从心里领会接受,从而在思想上得到一种解脱。可惜的是,有些道理我之前仅仅是一笑而过,或者是未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在今后,对于父亲的话,需要多一份专注,听在耳畔,记在心田。真情,现于真心的教诲中。

  船行许久,我又看到另一件宝物,那便是母亲的呵护和温暖。在我鼻炎严重的时候,我妈妈十分着急,一个月下来添了许多白发。她四处打听治疗鼻炎的名医,早上4点就去医院门口排队为我挂号。那是已是深秋,虽然妈妈穿了厚的外套,但凌晨的风依旧十分寒冷。看完医生,我才发现妈妈在一个劲地打喷嚏。在很多其他事上,妈妈也经常为了我而牺牲自己。而我有时还会因为自己的任性而做出一些傻事。今后的日子里,对于母亲的呵护,需要少一些任性,受于自身,馈于行动。真情,现于温暖的关怀中。

  感谢杨绛老先生的这篇散文,朴实的语言,琐碎的小事中让我体会到了真情,也让我能静下心来,重温生活中那些温暖的小事。通过重温这些小事,我才明白,最亲的人,永远在离你最近的地方,关注着那些不太可能会注意到的细微之处,并倾尽全力去关怀。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500字6

  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饱经生活,用温暖的笔墨叙述生活,思念亲人。在九十多岁高龄,出版《我们仨》,带着我们走入她的内心,去感受她对亲人、对生活的热爱。

  钱钟书、杨绛夫妇文学、语言学术造诣深厚,在读《我们仨》后,不谈他们的学术成就多么斐然,仅去体会她们恩爱温暖的婚姻生活。

  1935年7月,用杨绛妈妈的话说,脚上拴着月老红线的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到英国牛津求学,开始了他们的婚后生活。

  自此在整个家庭生活中,我们仨患难与共,相互理解与支持,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抱怨,不管经历什么艰难坎坷,对生活始终抱有积极的态度。

  面对简单而朴白,清新而脱俗的文字,我不敢妄加评论,唯有深深地感悟。

  纵观钱钟书和杨绛的幸福婚姻:

  一是取长补短,苦中作乐。钱钟书在学术上被誉为奇才,但生活上却“拙手笨脚”,分不清左右脚,拿筷子像小孩子满把抓,但杨绛从不嫌弃,耐心而有趣的慢慢帮助他。尽管留学生活比较艰苦,但我们玩着学做饭,很开心。钟书吃得饱了,也很开心。他用浓墨给我开花脸,就是在这段时期,也是他开心的表现。

  寓教于乐,钱钟书竟然学会了划火柴、做饭等生活中的一些琐碎事情。杨绛先生情商高,与外界沟通好,能把生活尽量安排周全,创造好的生活环境。不论生活还是工作都各取所长,将家庭每个人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二是相互欣赏,一往情深。钱钟书打翻墨水瓶染了桌布,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砸了台灯,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弄坏了门轴,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颧骨上长了疔,杨绛为其治好且不留疤痕。于是他对杨绛的“不要紧”深信不疑。钱钟书称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钱钟书写《围城》期间,杨绛不惜做“灶下婢”,鼓励支持钱钟书写作,钱钟书也将《围城》献给杨绛先生。钱钟书和杨绛说:“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

  三是泰然自若,处变不惊。不管世风如何,不论身份如何改变,他们一以贯之地保持低调平实的作风,淡薄名利,宁静超然。大到在上海沦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但他们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钱钟书哮喘病发,呼吸如呼啸。杨绛不知轻重,戏称他为“呼啸山庄”。小到我搭毛巾,边对边,角对角,齐齐整整。他们两个认为费事,随便一搭更方便。不过我们都很妥协,他们把毛巾随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齐。我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不公然反抗。钱瑗每逢爸爸“因病请假”,小儿赖学似的心虚害怕,就用来安慰爸爸:“提勒提勒耳朵,胡噜胡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

  杨绛曾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只不过各家各个样罢了。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

  四是互为角色,相亲相爱。钱钟书既是杨绛的老师,又是个弱小的孩子,杨绛是钱钟书的学生、妈妈、保姆。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婚姻家庭中的爱是需要扮演很多角色的,只要爱着对方,什么也愿意去为他(她)想,什么也愿意为他(她)做。

  杨绛告诫年轻人: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和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正是因为他们的如此种种,才创造了自己的幸福婚姻和生活。

  对于爱情也好友情也罢,我对他们的态度和做法深信不疑!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范文1500字(通用6篇)】相关文章:

《我们仨》读后感个人范文12-22

书籍《我们仨》读后感范文12-22

《我们仨》名著读后感12-22

《我们仨》学生读后感12-22

我们仨500字读后感12-15

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12-17

《教育魅力》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12-15

教育魅力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12-07

教育魅力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12-07

《教育魅力》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