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七个“怎么看”》有感

时间:2021-08-28 16:42: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七个“怎么看”》有感2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七个“怎么看”》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七个“怎么看”》有感1

  《七个怎么看》这本书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写的有关20xx年理论热点面对面的通俗理论读物。这本书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图文并茂,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了人们普遍关注的我国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等7个热点问题。看了这本书,不仅帮助我认清复杂的社会现象,而且更使我了解党和国家的大局,坚信在中央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一定可以将“怎么看”转化为“怎么办”的实际问题解决好,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更加和谐、稳健的发展。

  作为刚走出社会的我来说,就业难、房价过高是所面临的最直接问题。还清晰地记得找工作的时候,去大型招聘会现场投简历时人山人海的那种景象,在人才资源竞争激烈、岗位资源又有限的今天,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真是“万人挤独木桥”。博士、硕士找份待遇相对好的工作都不容易,更不用说本科生了。在就业那么困难的形势下,相反地确是房价的节节攀升。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同样一套80平米的房子就涨了近40万。40万对于普通的人来说,至少也要花4、5年的时间才能积攒,可依照这样的趋势,5年后这套房子都不知道涨成什么样了,所以只能是越来越买不起。正如书中所说,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阶段、文化、地理环境等状况的差异,衡量房价高低还没有一致认可和普遍适用的标准。不少专家学者在研究房价问题时,大都参考两个指标,一是房价-收入比,而是房价-租金比。房价-收入比,反映的是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和负担程度,一般认为比值应在3-6之间,而20xx年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都超过10。房价-租金比通常认为低于1:300就意味着房地产泡沫已经显现。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的房价-租金比在1:500左右乃至更低。另外,与国外一些城市的房价对比来看,20xx年12月纽约房价最高的曼哈顿区的中间价格约合每平米人民币2.75万元,德国首都柏林的普通住宅每平米均价约人民币1.7万元;同期我国一些大城市的房价已接近甚至超过这两个数字,而我们的收入水平却相差数倍。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部分城市的房价确实明显偏高。高房价严重影响社会公平。使本来已经存在的贫富差距和各阶层间差距拉大,引发了社会情绪的焦虑,成为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甚至加剧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房价问题不单是经济问题,也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20xx年4月1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提出五方面十条政策措施,被称为“新国十条”。“新国十条”发布后,目前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初步的。我们必须坚决把“新国十条”贯彻执行好,一抓到底,绝不动摇,促进房价稳定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七个怎么看》这本书提及的七个问题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真实写照。它用平实、平和的语言,从老百姓的角度,以事例的方式把复杂的问题剖析的浅显易懂,又发人深省,确实是一本难得的贴近百姓心坎的书,集中反映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在理论研究宣传方面的生动体现。

读《七个“怎么看”》有感2

   我曾经说过:“在这个社会里,谁都可以发牢骚,惟独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没有资格发牢骚。因为牢骚是社会矛盾的外部表现形式,我们的责任是研究牢骚及其背后的社会矛盾。如果我们也跟着发牢骚,不是失职,就是无能。”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我们应该直面社会矛盾,而不是回避矛盾。《七个“怎么看”》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把大家关心的问题摆到桌面上来。

  七个“怎么看”,就是“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中宣部理论局在“出版说明”中告诉我们,这是他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来的七个问题。问题梳理出来后,他们就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理论界部分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作出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和有说服力的回答。对于中宣部的理论工作主管部门的这个做法,我非常赞赏。因为它体现了我们党一直在倡导的“实事求是”原则。既然讲到“实事求是”,我想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都强调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解释世界”,而且是“改变世界”。也就是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读了《七个“怎么看”》,我注意到,这本理论通俗读物有一个值得人们重视的优点。这就是,讲“怎么看”,是为了“怎么办”。或者更准确地说,它讲的是“怎么看”,实际上告诉人们的是“怎么办”。比如,第一个问题,是讲“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在经过实事求是的分析之后,就对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意见,专门讲了“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又比如,第二个问题,是讲“怎么看就业难”的。其中,讲“如何促进农民工就业”、“如何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怎么帮扶困难人员就业”的篇幅,比分析问题现状及其成因的还要多。你只要读一读这本书的目录,就可以注意到这七个“怎么看”,每一个“怎么看”中不仅都包含了“怎么办”的内容,而且重点讲的就是“怎么办”。

  指出这一点,是要告诉大家,这本通俗理论读物不是以往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宣传品”,而是真正从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分析问题中提出解决问题方向的理论读物。因此,在就业、看病、上学、买房子等问题上有困难的朋友值得一读,没有这些方面困难但关心着中国发展前途的人们也值得一读。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七个“怎么看”》在讲“怎么看”中讨论“怎么办”,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这本理论通俗读物在论述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时,总是紧紧抓住老百姓的“关心之点”,努力达到“三清”的要求。

  一是客观地厘清问题。讲问题决不遮遮盖盖,是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用书中的语言来说,就是要厘清一个“真实的中国”。这是研究问题并能够解决好问题的科学出发点。

  二是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理清问题的成因。书中在讲“看病难”的问题时,有一句双关语:“治病,首先要找到病因,才好对症下药。解决看病难问题,同样如此。”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这七大问题,首先也要理清楚它们是怎么样形成的。我们注意到,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时,是客观的就讲客观的,是主观的就讲主观的;客观的是自然的原因就讲是自然的原因,是历史原因就讲是历史原因,是体制原因就讲是体制原因;主观的是认识上的就讲是认识上的,是政策上的就讲是政策上的。这是一种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

  三是准确地讲清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政策,以及专家学者的政策建议。书中对于“怎么办”所给出的回答,尽管不能够说句句都是有“来头”的,但是决不是随心所欲的,其基本点应该讲都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这几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政策,以及专家学者的政策建议。这样做,有利于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我们党的主张。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我国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党中央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准备在明年向全国人大提出中共中央的建议。“十二五”规划,联系着我国13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阶段能否为危机后新一轮综合国力竞争作好准备,也关系到我们党向全国人民承诺的“全面小康”的目标能不能实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是当前我国最大的政治。读了《七个“怎么看”》,有助于了解“十二五”规划要解决的问题,也有助于我们在客观地厘清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理清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政策,制定好“十二五”规划。

  古人说:“开卷有益。”事实上,在今天,并非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但《七个“怎么看”》对于我们今天在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上“怎么办”,肯定开卷有益。

【读《七个“怎么看”》有感2篇】相关文章:

读《草》有感01-21

读《马缨花》有感01-20

读《金锁记》有感01-20

读《猫王》有感01-20

读《牺牲》有感01-20

读《落差》有感01-20

读《登山》有感01-20

《灯光》读有感01-20

读儿子有感01-23

读《前倨后恭》有感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