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读告白后有感心得

时间:2022-07-19 08:45: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初中生读告白后有感心得(通用7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生读告白后有感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生读告白后有感心得(通用7篇)

  初中生读告白后有感心得 篇1

  合上本书之时,背上感受到了一阵彻骨的寒意。本书的内容就是围绕着森日老师的女儿被学生渡边与直树害死这一谋杀事件展开的。本书通过了五个不同的人的告白来让我们看到了围绕这件事的人与悲剧。

  森日老师的HIV牛奶复仇;直树内心的压抑、对失败的恐惧、来着母亲的压力、以及对蔑视自己的渡边的复仇;渡边渴望获得母亲的注视与认同,自视甚高、自以为是,然后走上了扭曲内心的犯罪之路。

  我原本以为,是因为这一起悲剧,引发了之后一连串的悲剧,比如班级里的疯狂制裁,比如直树杀母的惨案……可是,这一期悲剧的源头,也是由于学生A、B自身成长经历的悲剧所造成的。无论是由于母亲的过多期待还是父亲的懦弱,由于母亲的抛弃还是父亲的无用,他们在人生的一个又一个交叉路口走错了道路,最后内心扭曲,走向了最后的深渊……

  读到结局女主的真正复仇之时,我没有感到任何的快感与惬意,只感到了透彻心骨的寒意。悲剧,只会带来更多的悲剧而已。可悲,可悲。

  初中生读告白后有感心得 篇2

  对于同一件事,因角度不同,看法天差地别的情况在这世上比比皆是。

  “告白”是事件当事人的告白,有人说,“如果你了解他/她曾经经历过什么,就会原谅他/她的现在。”《告白》就是从五个与案件相关者的视角,叙述事件发生的前后。全书分为六章,以“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和“传道者”命名,分别对应班主任、班长、嫌犯B的二姐、嫌犯B、嫌犯A和班主任。每个人物对应的身份是那么的切合,却被一场悲剧联系在一起,可见作者心思细密,对人物考量久已。

  这部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长篇推理小说讲述了班主任独女被发现意外溺亡在学校游泳池内,后经班主任调查,是班上的两名学生制造了这场悲剧。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班主任认为即使移交警察也不能让他们真心忏悔,受到应有的惩罚,便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她在学生结业的当天告诉全班同学谁是凶手,并且这段时间她已经在两个学生的牛奶里加入了艾滋病人的血液,想在心里上和肉体上折磨这两名未成年的凶手来为无辜的女儿报仇。嫌犯A的成长环境造成了他人格扭曲,嫌犯B的母亲过度溺爱使他阴差阳错成了直接还是老师女儿的凶手。最终,事情的发展一发不可收拾,嫌犯B每日活在惶恐中,并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嫌犯A因缺少母爱,产生了极端的扭曲心理,最终杀害了班长,并预谋炸毁学校。班主任虽然“告白”过后就辞职了,但是她任然在观察着两名学生的一举一动的,并最终预谋让嫌犯A误杀了自己的母亲,彻底失去了信念。

  竺家荣译完全书后写道:《告白》反映了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亲情的缺失、精神的空虚造成了一个个不可挽回的悲剧,给人们以深刻的警示和启迪。

  人性的善恶转变似乎只是在一念之间,但绝对不是偶然。小说步步为营,严丝合缝,每一个人物都鲜活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不禁为他们的命运唏嘘,引人思考。嫌犯A与B都生活在一个表面平和,实则暗潮涌动的家庭里,这样的成长环境不至于让他们蓄意谋杀,但悲剧就发生在转念间。同时,我也很疑惑,嫌犯B是在母亲的溺爱下长大,何以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内心会如此扭曲?或许是脆弱,内心太脆弱了,为了那不堪一击的自尊,最终走上歧途。我想,能救赎他们的只能是他们自己,能救赎我们的,也是我们自己。

  初中生读告白后有感心得 篇3

  一群把恶罢了出来的人,在各自的为自己辩护,一本讲述被法律和道德压制在内心的阴暗面被一瞬的火花所照亮,所摆到光明面的一群人的故事。

  神职者的劝世鲜师,到死也在坚持自己的信念,在老婆眼中最终只是一个老师,而不是一个父亲。同样的,劝世鲜师的学生,一个自我陶醉的热血老师,也让人作呕的老师。真的有完美的人么?有的只是在别人看来伟大的欲望或者叫做目标。

  北原美月,原本应该是露娜希事件的殉教者,变为班上同学的发泄对象,一个被选出来的祭品。最终成为的是森口和渡边的殉教者。下村直树,被母亲慈爱的孩子,也是母亲梦想投射的对象。不知道她是真的爱他,还是这只是自己投射出来的一个截体,有多少是为了儿子,又有多少是自身的虚荣。求道者,一个被母亲过度干涉的人,在母亲的希望和自身能力的冲突中一个迷惘者。在最后也被自己唯一的安身之所背弃,在能去警局寻找自己的道路。至终都没能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渡边修哉一直把自己信奉到高高在上位置,信奉的只有自己。传道者最后短短的几页,让渡边和下村接受她的传道。

  初中生读告白后有感心得 篇4

  其实一个月前就已经看完了。看得太快,当时没写下什么,时隔至今,反倒不知道说什么好。

  因为电影倍负盛名,期待很高,看了以后,的确觉得十分精彩。故事简单,但是很吸引人,有所悬疑,每节都短小精悍,该交代的都交代,该突出的都突出,结构设置手法也可谓高超。

  但是就好像即使很喜欢基督山伯爵引人入胜的故事,却始终没办法放到特别的位置上一样,归根结底,不喜欢复仇类的题材。森口老师冷静果断聪明,我曾经以为她只是恐吓,一直这么以为,因为不相信她会真的如此狠心。

  倒不是觉得善良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只是即使复仇,她也得不到任何东西,反倒搭上自己本已凄惨的生活。所以故事的最后,她所做出的.报复的最后举动,让我厌恶且失落。

  大抵就是这样的小说啦,人物塑造一般,故事情节高超,主题不待见,总体而言还是值得一看的。

  初中生读告白后有感心得 篇5

  其实一个月前就完成了。看的太快了,当时什么都没写,到目前为止,却不知道说什么好。

  因为电影名气大,期望值高,看完真的觉得很精彩。故事很简单,但是很吸引人,很悬疑。每一节都短小精悍。所有的讲解都做好了,所有的亮点都很突出,结构设定手法高超。

  但是就好像即使我很喜欢基督山伯爵这个迷人的故事,我还是不能把它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归根结底,我不喜欢复仇这个主题。森口老师冷静,果断,聪明。我曾经以为她只是威胁,但我一直这么想,因为我不相信她会这么残忍。

  并不是说善良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但是即使她报复了,也不会得到什么,反而会过着悲惨的生活。所以在故事的最后,她做出的最后一个报复行为让我很反感,很失落。

  总的来说就是这样一部小说,人物塑造一般,故事情节优秀,主题冷门,总体上还是值得一看的。

  初中生读告白后有感心得 篇6

  清新的书名,震惊的故事。

  本书总共有六章,每章一个人物视角的告白书,用不同的人物视角讲述同一件事情。和《清明上河图密码》的第五卷颇为相似。

  S中学一年二班的班主任,在第二学期最后一节课上,讲述了自己辞职的故事。

  数月前,班主任的女儿意外溺死在校游泳池。但是,一个网球和玩偶的出现,让班主任感觉到事情不是那样的简单。她独自进行私下侦查,发现自己的女儿并非死于意外,而是被人谋杀。在侦查的过程中,班主任发现自己的女儿很有可能是被自己的学生杀害的。

  在日本,未满十四周岁的孩子受少年法保护,即使警察来了,也没办法让班主任解心头之恨。于是,班主任准备开始她自己的复仇。

  她在这节课上,将案件的过程完完整整地讲述了一遍,除了将学生的名字换成字母替代以外。但是学生们又怎么会不知道字母代表的哪几个学生呢?在这节课的结尾,班主任说她希望这两个人知道生命的可贵,了解自己罪孽的深重,背负着负担活下去。但是,班主任又抛出一个重磅炸弹:她在两名凶手喝的牛奶里面加了HIV病人的血液。

  从法律层面,很难同意这名老师的做法,但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又很难不同意这名老师的做法。自己唯一的女儿被害,却因为两名凶手都未满十四周岁而无法入刑,这心中的苦恨又该如何消散?

  在班主任辞职离开后,班级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名凶手在春假结束后一直没有回归校园,另一名凶手虽然回归了校园,却开始受到其他学生的排挤、欺侮,直到他开始用HIV恐吓其他学生为止。

  那名一直未返校的学生,精神出现了问题,认为自己是僵尸,要把HIV传播出去,要进监狱。当他的母亲发现凶杀案的真相并不是最开始了解到的意外那样,依然包容自己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儿子是被老师、同学胁迫的,才把被害人扔进泳池中溺死的。直到她再三确认,现在在她面前的儿子已经失去了人性,变成坦然自若的杀人犯,认定自己的教育失败了,想要带儿子远离这个城市。儿子却认定母亲要杀他,在自己精神失常的状态下,把母亲给杀害了。

  每章读完,都会浑身起鸡皮疙瘩,用网友一句话来评价:好看的不寒而栗。每个人内心都有阴暗面!每个人都有化身魔鬼的可能!

  从事教育半年多了,越来越能感受到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之大,每个孩子生来都是纯洁的,每天耳濡目染地从父母那里接收不同的信息,一点一点地改变着孩子的三观,等到孩子长大后,又有多少家长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而对孩子大打出手的。家长们有反省吗?孩子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有多少自己身上的影子?又有多少和曾经的自己相似的呢?

  初中生读告白后有感心得 篇7

  “极善与极恶,只在一念之间。”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名时,我本以为写的是关于日本学生的情感以及成长中的感情故事,男女情爱之事,但我大错特错了,内容完全超出我的想象,是我把“告白”这个词本身的意义想的太肤浅狭隘了,这里所说的“告白”并不是感情上的倾诉,而是作为第一人称的“我”的内心独白。

  全书共分为六章,分别是“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与其相对应的人员即为,老师、班长、(小直)母及其姐、小直、渡边、老师。这样把人员理清楚之后,就会发现首末章节相呼应,虽然是同一个人的告白,但其效果完全不同。说实话,我在看第一章节的时候感觉较为平淡,只是将以一位老师的身份叙述一件有些奇怪的“小女孩溺水事件”。但读书需要耐下心来,耐住性子慢慢看下去,就会觉得这件事情越来越蹊跷,越来越有意思,个人感觉,我就像是在咀嚼一块嚼不烂的牛肉块,越嚼越有滋味,越嚼越耐嚼。

  故事推进到第二章时,我有一阵子觉得“难道不就是两个有点自私心的老师在自我夸耀,以及全班的气氛也太古古怪怪了”等等,带着这样一些不解,我读到了最最吸引我的第三章,这一章真是使我对这本书完全入迷。一位母亲,以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的告白,从母亲的角度观察自己那有点病态的儿子小直。

  “因为我是杀人凶手啊。”

  “小直怎么会是杀人凶手呢,真是胡说八道!小直不就是把尸体扔进了游泳池吗?虽说连这个罪名妈妈都不相信。”

  “森口老师说,那个孩子只是昏过去了,是我把她扔进游泳池才死的。”

  “这怎么可能……即便是昏过去,小直也不知道啊,所以还是意外呀。”

  “不是这样的。”直树满面笑容的说道,“我亲眼看见那个小孩苏醒了,然后,我把她扔进游泳池里的。”

  “今天我实在写不下去了。”

  这是一位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一个孩子能够说出来这样的话真是让人不寒而栗,他竟能够将他亲手扔下去小女孩这件事情说的那么轻描淡写,这让一位母亲如何承受得住。是母亲的溺爱,导致嫌疑犯学生B生性懦弱,也是导致其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在这一点上叙述此事,我想其目的大概是告诉大家这样的悲惨现实,告诫家长,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人生导师的父母,肩负着教育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后来我们知道,也正是因为儿时的渡边的母亲将他抛弃,导致了他过于争强好胜的变态心理,认为自己的聪明头脑必须要做出一些引起母亲注意他的事情来,拿“电人钱包”来杀人不是目的,目的是让母亲关注他,牵挂他。直树将小女孩小美丢进水中,目的也不是杀害她,而是认为自己不能输给渡边,让渡边得到失败的痛苦。两位学生的直接目的都不是杀害这个小女孩,这不得不引起读者的思考。

  森口老师的孩子被两名学生杀害,她以自己的方式复仇,她认为这样是正义且正确。在法律与亲情之间,她选择后者,让两名学生饱受痛苦,这是正确的教育吗,这就是正义吗?在这一点上,我想,作者是想要说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此书中有一处非常精彩的亮点,那就是“在同样环境中长大,或者有类似经历的人,难道就一定会人格扭曲甚至走上不复之路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者以森口老师的丈夫樱宫的成长与嫌疑人渡边的成长相比较,向读者明确了自己的态度,成长环境不一定是决定人的关键因素,关键还在于自身。

  《告白》中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现实问题,这是父母、孩子、老师、学生之间的责任关系,这样的一个小事仅仅是从一个小的方面的对现实生活的映射,其实还有许许多多教育制度、家庭教育方面的极大漏洞,成长道路是如此的艰难,想要使一个孩子、一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真的不是一件轻易就能做好的事情。

【初中生读告白后有感心得】相关文章:

读《无声告白》有感600字03-03

初中生读凡卡有感心得08-27

读《我是90后》有感03-31

读《历练后的飞翔》有感03-08

读《灾后“重生”》有感09-22

读《我是90后》有感作文08-18

读《失败后的思考》有感作文08-01

读《后赤壁赋》有感07-16

00后情书告白范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