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生活》读后感

时间:2022-03-10 12:21: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通用11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亲爱的生活》读后感(通用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通用11篇)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 篇1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题记

  寒假中忙里偷闲读了加拿大著名作家艾丽斯·门罗的《亲爱的生活》,一时间竟对生活与人生有了新思索。于是在鞭炮的轰鸣中,将文字揉碎在烟花中,泛起涟漪……

  书中说“在这趟旅途中,所有的事都不会像我们希望那样发生,但到最后,这些都不重要。我们终将原谅世界,原谅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一直以如此善意对侍生活,终将以善意回馈你我。”所以世界万事皆有因果,你如此对它,它就将如此报你。亲爱的,生活。

  年少的我们站在生活的列车上,抬头望向岁月深处的蓝天,相逢了这场流年的花火。于是生活顺着遇见的痕迹,留下了道道彩虹。陪我们走过一段又一段的人们,从陌生走到熟悉,历经多少时光的坎坷。相逢是那么简单,但相识总是那么来之不易,所以尊重生活中的每份遇见,感恩生活中的每次相识,即使是短暂的一程,也误忘下车前和他们挥挥手,存留别样的温暖。亲爱的,生活。

  现在的我们,仍旧坐在生活的列车上,窗外下起了濛濛细雨,岁月掷地有声,青春正当时。回眸遥望一路走过的风景,记得的还剩几个?曾经陪同的人,如今身在何方?当所有的回忆化作梦想,这条路的尽头便又会由我们操控,我们都会固执的相信所有的梦想终将开出绚丽的花朵,生活中所有的美好都在远方,所以生活中总有一朵花,途经了你的盛放,留下一缕芬芳;总有一个梦想因为你的固执,成为现实。亲爱的,生活。

  未来的我们,或许会淡去眼前的热情,或许勇气的光芒会打结,或许我们会厌倦蓝天而爱上深邃的夜空……直到我们变成世俗的大人,不再情绪化,不再天真,不再无忧无虑的放声大笑,但生活中那个曾经年少的你,会在最初的岁月中微笑着,在你为现实迷茫时,那个少年的善良与热血终究会回馈给你无穷的财富。亲爱的,生活。

  亲爱的生活,我自是年少,只为绽放,只为初心,只为敢勇,无问西东。

  亲爱的生活,感谢你教会了我成长,教会了我用最孤独的时光,塑造最好的自己。

  亲爱的生活,如果有一天我想提前下车,务必告诉我:无论这个世界对你怎样,都请你一如既往的努力、勇敢、充满希望。

  亲爱的,生活。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 篇2

  《亲爱的生活》是门罗的最新作品,讲述了别离与开始、意外与危险、离家与返乡的故事,别人认为是门罗最丰富、最完美、最具个性的“集大成之作”。一说是门罗“江郎才尽”的收官之作。刚看到书名就很喜欢,以为是教会人们用赤子之心去生活的方式,“亲爱的”这么的俏皮又温暖。看到书之后才知道是短篇小说,但是连缀起来便是生活的史诗和缩影。繁华世界,千奇百怪,门罗用不一样的视角将生活百态别开生面的展开,不仅令人感叹:既在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外。

  每一个故事中,每一个场景里,跟着作者的叙述邂逅自己。每个故事里都会看到自己的身影在其中,或观望徘徊或感同身受,你可以见证他人的故事也可以以此自省。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会感到疲惫,或许是因为每位主人公都需要“长途跋涉”去经历,去生活,他们在我的脑子里走来走去,所以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

  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火车。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场景和轨迹。火车意味着别离和新的开始。主人公杰克逊在火车减速时跳下火车,这是他在火车减速时才做出的决定。而这个决定让他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我想,因为他不知道去哪里,所以去哪里都是一样的。作者说:从火车上跳下来意味着某种取消。是的,取消遇见一种生活的可能性,那个本来按照既定的方向和路程应该抵达的地方,应该认识的人,应该参与的生活的样子都因为跳下火车而改变。这种改变对于我具有无限的吸引力,因为未知,这是一种冒险。在陌生的地方,人立刻会被新事物包围,并且要时刻关注周围,周围的生命正在从他看不见的有利位置得出关于他——这个陌生的闯入者的结论。杰克逊也需要从坏境中获得信息和资源以便开始新的生活,这是一种博弈,人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的博弈。

  在这段旅程中,杰克逊先遇见了贝尔——一个大他十六岁的独自经营自己农场的女人,并且参与到她的生活中,知道了她的故事。在知道贝尔不久便可以康复出院,他自然的离开了,就像他不期而遇的来到她的生活,他的退出也是这样顺理成章。在街上散步时,仿佛指引般的围观,让他与美丽邓迪——一座大楼的主人产生交集,在主人的拜托下帮忙照看大楼,在这里杰克逊知道了一个从很远的地方来的美丽邓迪找女儿的女人,他昔日相爱的女人,让他回忆起以前的,他的出走和漂泊仿佛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他一直在流浪,把自己的过去藏起来,仿佛有使命般的参与他人生活之后,功成身退。他在制造未来,又在埋葬过去,这是这是他的生活。

  不要怀疑,生活有变幻莫测的可能性。无论是在疗养院幻想的南希,还是与富兰克林白头偕老并从容谈论死亡的多莉,亦或是因失眠困扰担心自己会掐死妹妹而夜游,在得到爸爸的理解之后不再失眠的小女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哀和精彩。这便是生活,有无数的可能性。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 篇3

  在未得诺奖前,艾丽丝门罗的作品只有《逃离》这一部集子翻译到国内,其他的只有几篇在《世界文学》上发表了一些。她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著名作家,但在最著名的作家中间她是那样著名。而一开始,中国作家对她的了解十分有限。

  《亲爱的生活》是艾丽丝门罗最后出版的作品,她写了60年,你不可能读完她的全集,那么怎样才能够了解这样一个作家呢?她本人得诺奖时的一个访谈中就推荐了这一本书,她说:“我希望读者从《亲爱的生活》开始读我的小说,这是我最好的作品。”

  这本书不厚,不到300页,简洁,谈的都是日常生活,她的创作生命从37岁得加拿大总督奖之后,就一直保持高水平的稳定,可以说《亲爱的生活》是她的集大成之作。

  这本书被归入“终曲”单元的具有自传性质的有四篇小说。对这四篇小说,门罗是这样说的:“它就情感而言具有自传的性质,尽管有时并不完全是对真实事件的叙述。”她第一次写到自己的童年与成长,我们从中可以理解她是如何成为一名作家的。

  她的小说,完全不适合我们来讲述来评论,我们讲出来的就是平庸。因为我们没有她那样的叙述能力。因为在我们的叙述中她讲的就是非常琐碎的故事,但是故事叙述过程中的波澜不惊和细腻透澈以及其中人性的幽微,必须要用她的那种笔法才能呈现出来。而《亲爱的生活》这本书更为简洁。

  第一篇小说是《漂流到日本》:无名诗人格丽塔和她的丈夫不一样,一个读失乐园,象躲避瘟疫一样躲避有用的东西,另一个一板一眼是个工程师。格丽塔参加一个作家的聚会,受到冷落,她想融入一个谈话的圈子但是融不进去,她独自坐在地上,饮飘仙一号,有些醉了,然后男主角出现了,送她回家,然后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之后,格丽塔一边羞耻,一边思想出了小差,情不自禁地想这个男主角。随后生活又突然发生了变化,格丽塔的丈夫要去很远的基隆工作,那里又没有格丽塔和她女儿的住处,而格丽塔又恰巧接到一个朋友邀请,朋友要去欧洲度假一个月,请她过去在别墅里住一段时间,帮助照看房子。于是格丽塔神不知鬼不觉地和那个男主角联系上了,和她的小女儿一起上了列车,精心准备了一场艳遇之旅,————门罗所写的,是被日月星辰窥伺了千百年的女人的隐秘,然后这隐秘被门罗写到纤毫毕。末了,下火车,哈里斯,就是那个男主角第二次出现了,他们拥抱在一起,而格丽塔的女儿挣脱了她的手,在人群中走失了。

  《亚孟森》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始乱终弃的故事,但肯定不是始乱终弃这样简单。在荒郊野岭冰天雪的加拿大北方,一个男医生和一个女教师抱团取暖。但是,在他们去结婚的路上,医生悔婚了。或者说所谓结婚之旅,不过是男医生要把女教师送走。医生说“总有一天,你会对做了这个终止决定的我,对这未能完成婚约的一天,充满感激。”多年以后,他们有过擦肩而过,但仅此而已。而女教师的感受是这样的:事情就这么定了,我们的突然订婚,他用这个词有些小心翼翼,是一件已经决定了的私事。什么时候他能够休息几天,我们就举行极其简单的婚礼,他也不举张买钻戒。我对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要钻戒,他说那很好,他知道我是那种不落俗套的白痴女人。最好不要在一起吃饭,最好不要引人注意。然后她就被送走了,这个过程的心理描写只有非常细非常细地读原文才能体会其中滋味。一个像是没意思的故事,门罗写来意味深长。

  《离开马弗里》:是讲失去的故事。人生中有那么多的东西总是要失去的。雷是初次失去伊莎贝尔,利亚是反复失去,失去她的家庭、她的爱人,然后还被第二任的神父抛弃。伊莎贝尔出身名门,有一个地位很高的丈夫,但是她抛弃一切和雷在一起,然后得了病,不能教书,然后雷和她来到小镇马弗里,然后伊莎贝尔又病重,成为植物人,最后死去。门罗把两个失去的人放在一个故事里,却,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读来却令人怅然若失。

  《沙砾》这篇小说讲的是因为怀了尼尔的孩子,妈妈与爸爸离婚,然后带着我和卡萝从镇上搬到城郊拖车房里。然后,卡萝淹死了,妈妈生下的孩子不像尼尔像爸爸,尼尔走了。妈妈只好辛苦工作抚养我和弟弟。没有人抱怨生活,但是,五味杂陈。

  《科莉》讲富家女科莉做了有妻室的霍华德的情人,为避免也许知道到真相的女佣莉莲(她已经去别处做女佣了)泄露天机,科莉让霍华德当跑腿(科莉腿瘸)在特意为莉莲租用的邮箱里放封口费。莉莲意外死亡,事情败露,原来科莉给莉莲的钞票都被霍华德挪入了自己的口袋。科莉会怎样重新认识重新对待老情人的?门罗这样写:她写了一张最简短的字条,之前写给霍华德的信被扔在一边。“莉莲已死”她把便条寄到他的办公室,这无所谓了。她切断电话,这样就不必忍受等待的折磨。但是很快,科莉收到一封信,比她的便条多不了几个字,“现在一切都好了,高兴点,不久后见”。那么就这样到此为止,再做什么都太晩了,本来可能更糟,糟糕得多。

  多莉是老年人的故事,两个老年人都计划一场诗意的死亡,他们以为生活中再也不会有任何的波澜,这个时候,男主人的旧情人出现了。

  艾丽丝门罗的小说有以下几种特色:高度浓缩、极其精致,对节奏和气氛的把握精确独到,特别是对人物心理、情绪与情感,对人生中无处不在的矛盾、困境、冲突的关注,对偶然性的偏爱。还有她对生活的洞察力是非常值得我们反复体味和领悟的。

  和她的其他作品一样,她的语言冷静克制,写熟悉小镇平常人物的生活,特别是平凡女性的生活。她作品的主题说出来也不是特别的新颖。永远在必然与偶然、别离与开始、意外与危险、离家与返乡、平淡与永恒中打转。但是她的那种多视角复调的叙述,不断地呈现故事的进程,呈现人物的命运和复杂性,洞悉一切,多维度的呈现让人叫绝。她写的那些充满暗滩的旅程中,所有的事都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生。

  这本书,实际上写了一生。

  这本书的最后,她写妈妈最后一次发病时我没有回家,也没有参加她的葬礼。我当时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温哥华没有人可以照顾他们,我们难以负担旅费,而我的丈夫鄙视仪式。但为什么要把责任推到他身上呢?我也有同样的想法。我们会说起某些无法被原谅的事。但我们原谅了,每次都原谅了。

  我们永远无法原谅自己。但我们原谅了,我们每次都原谅了。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 篇4

  在茫茫的书海中,我一眼看到它,就被书名深深的吸引住。当我怀揣着好奇读完这本书,它给我最深的感悟就是人生永远没有最晚的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这本书是我第一次读爱丽丝·门罗的作品,第一次听说她的名字是在《岛上书店》里,然而更多的应该是冲着她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头读的,而这本书又是包括本人在内的公认的她写的最好的一本书。初读前面几篇故事时,并没有突出的亮点,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醍醐灌顶的哲言,没有超凡的语言技巧,平平淡淡,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的简单,每个故事也是朴素。甚至一度怀疑像许多国外引进的书一样经过翻译之后失去了本身的光芒,亦或是自己还不能体会大师的意境。但是,读至大半时才真正的发掘出作者对于人生的细致解读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当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时,倒是有了许些感悟,原来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平平淡淡,波澜不惊。

  书中描写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乡村小镇,作者也表示有个别是真实发生的,而在看书的过程中,给读者的感觉是每个小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让我们在看书的同时也在感受着别人的生活,与主人公同喜同悲。作者通过每个短暂的瞬间和细节向读者讲述了平凡人的一生,就像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述说她的一生,不需要华丽辞藻的堆砌,却让我们体会到了每个人生命中无常的感受,命运的玩笑,错过的时机,幡然的醒悟都可能偏离原来的轨迹,开始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每当读完一个故事,我都得放下书本好好品味下故事里的人的过往与结局。同时作者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空间,使得我们一边洞穿并感悟生命,一边也感叹机遇偶然的不可思议。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在最后写了一篇和书名一致的小故事,写她的童年和春的故事,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或许作者最想强调的是,在平凡的生活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就像前面每个小故事里讲的,然而就算我们生活偏离了最初的轨迹,最后给我们留下的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该怀着一颗柔弱的心,珍惜生活,认真过好每一天,向我们最亲爱的生活致敬。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 篇5

  任何生活的苦都不是苦,或者说因为我们身陷其中而感觉不到苦,而读了她的文字我哭了,如果不是眼泪挽救了我,我无法想象我悲伤的程度。当我冷静下来以后,我在想她平淡的叙述里,总是在恰当的时候说出我们想说却又来不及或者不愿提及和触碰的话题。

  其实她的叙述没有什么深奥的学问可言,她只是和我们做在一起,帮我们回忆起了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一个故事简单的、普通的、点点滴滴的、那种被我们自己的过去无意收藏的经历。比如:草地在她眼前是怎样如此地青青,河水在她眼前又是怎样那么波光粼粼。不开心的时候,我们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拍一拍大树,看一看各种各样的天空,然后笑一笑自己,也就过去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走极端,但幸亏那并不是全然如此。

  她结婚后远在他乡因为支付不起路费而没有探望病重临终的母亲,也未能出席母亲的葬礼。她把这样的事说成我们永远都无法原谅自己的事,但她又说我们会的——我们总是会那么做......

  人们总是会说她用一个平淡的心写出了我们都意想不到或者无法接受但并不怎么怨天尤人的文字。而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们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可是有时候的确是书本上的文字让我们看清了我们自己。要不我们为什么总是对着文字泪流满面呢。

  疼痛的收割者

  梵高,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是一个值得我们愿意花上一些私人的时间无限思索的人。他的向日葵,那是孤独的颜色,是贫困交加的颜色,是耳朵,子弹和女人的颜色,是一个男人牺牲全部生命之欢换来的颜色,那也是天空的颜色,上帝的颜色,太阳的颜色。有一天,当上帝不在我身边时,我也画一株向日葵,在太阳下升华自己。用色彩寻找上帝,收割生命。梵高不在了,他的麦田还在,他的向日葵依旧冲着太阳笑,那是梵高的来世。是他用画笔收割灵魂的地方。

  梵高用自己强调的独特性——把自己榨干,然后在最后的绝望里,为这个世界缔造了一种超越悲欢、超越死亡的辉煌。

  无论我在哪里,我一见到麦田,见到向日葵,就想起那个从绝望到天才的疼痛收割者,就有一种无可救药的肃然起敬。梵高,一个深刻得另人绝望的艺术家。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 篇6

  她弯腰从袋子里取出一个小拎袋,往我怀里一送,喏,给你的。

  是爱丽丝门罗《亲爱的生活》和海明威《老人与孩》。这使我感到非常惊讶,我几乎不敢相信地看着她,

  你给我买的?给我买的?!

  她说,嗯,你不喜欢看书嘛…

  我奇怪地看住她,要发现什么疑点一样觉得不可思议。三月 初的广州,已经热得有点不像话,她戴着一顶贴着1985字样的粗布运动帽,穿着黑白条纹长袖和窄脚牛仔裤,胳膊像小学生一样扣在双肩包的肩带上。

  《老人与海》是看过的,很久之前看过,爱丽丝门罗看过《逃离》,这一本倒是未曾见过。但每一次收到书,总让人心生欢喜,像小时候对糖葫芦的那种心情。

  我开始看《亲爱的生活》第一个故事,是在我们吃午饭的湘菜馆,姐夫将筷子放在杯子里支起来,杯子搁在碗里,碗叠在盘子上,一层层的感觉像俄罗斯娃娃。他沿着筷子往里面倒水,水溢满杯子,再从杯子里溢到碗里头。这样就同时刷了所有的餐具。

  他不着急,倒水也是不紧不慢的,三副餐具都归他打理。

  姐姐呢,拿着厚重的菜谱一页一页地往后翻,她就坐在我旁边,但我看不见她的脸,因为被菜谱给挡住了。

  那个服务员令人印象很深刻,因为皮肤尤其地白净细腻,但妆容却着实不敢恭维,左右苹果肌上的腮红太过明显因此极为不自然。

  她戴的耳钉很奇特,那种圆珠子,三颗,一颗比一颗大,颜色也不一样。她将所有的头发都裹成个丸子,束在右耳朵后面,有那么一点韩范儿。

  她百无聊赖地侯在一边,手里拿着点菜的本子,眼光从一个桌子跳到另外一个桌子,没有一个落脚处。

  我就是从这里开始看《亲爱的生活》第一个故事。

  吃饭不要看书,要活在当下知道嘛!

  她用筷子敲着碗边教育我

  但我不理她,又不是什么严肃的饭局要全神贯住地聊天,要马不停蹄地接话题。还是舒服好,舒服就是我们各自安好,没有谁觉得不周到,也没有谁会觉得受到了冷落。

  哦,格丽塔就是在作家聚会上受到了冷落,好像每个人都找到了欢迎他的人,唯独格丽塔转了一个又一个谈话圈仍旧没找到归属。

  但饮料鼓舞了她,让她不至于尴尬得无处容身,只是转了一圈过来她仍旧一个人,于是她索性直接坐到地板上,我猜她也许是走得太累了,高跟鞋裹身裙加上酒精,格丽塔端着香槟杯顺着墙慢慢地滑下去,就像一件从身体上褪下的丝质长裙。

  然后她遇到哈里斯,哈里斯班内特,那个日后让她无数次幻想的中年男人,《温哥华日报》的政治专栏作家,他的文章写得不错,但格丽塔却一点都不在意这个。

  她在意的是后来在车厢里他说的那句话,刚刚我一直在想应不应该吻你,我想是不应该的。

  她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而他之所以没吻下去,也许是因为他们各自说到了家人,哈里斯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妻子则在精神病医院。

  我的丈夫是个工程师,我们有个女儿,她叫凯蒂。

  仿佛为了对应他的坦诚,格丽塔也将自己的状况据实以告,然后,他犹豫了,说了那个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然后格丽塔回到自己的生活里,写诗,照顾凯蒂,还有大把的时间她忍不住去想哈里斯,想念那张疲倦的中年男人的脸。

  当然是在彼得,她丈夫不在的情况下,因为实际上他们很相爱。

  从前看过一句话说,婚姻是违背男人天性的,因为男人的天性喜欢不止一个女人,但婚姻却要求他摒弃所有,只选择其中一个。

  其实也许不光是男人。女人也如此。

  被束缚在婚姻里的格丽塔,重复着单调无趣的生活,于是哈里斯成了她业余生活的幻想,她幻想自己躺倒在他的怀里,幻想那个可能的发生的吻。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 篇7

  外国小说读起来还是和中国小说有很大的不同,读起来挺费劲的。就像评论说的,读完后不静下来整理,真的就是读完就忘。这是一本短片小说集,作者说要了解她的作品,最好从这本小说读起。作者在文学界,特别是短篇小说界独树一帜享有盛名。虽然我还没读出她的精髓。

  两部分构成:关于女性的家庭爱情故事集和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故事集。读完前几篇,写的是女性出轨的伦理故事,没有太多的细节,但是心理的描写很特别。往往说出了我们内心的根本原始想法,没那么光明磊落,没那么有道德,但就是我们心底偶然散发的那些邪恶和自私。

  《漂流到日本》妻子格丽塔带着自己的小孩凯蒂去多伦多替朋友看家,自己的老公要出差不能同行。在火车上遇见了年轻的格里雷并发生了关系,还差点把孩子丢了。最后各自离开,回到自己的生活中。

  《亚蒙森》微微安从多伦多来到一家疗养院做老师认识了一个女孩叫玛丽。微微安后来和这个医院的医生在一起并且准备隐秘的结婚,医生却改变了注意。多年后,彼此偶遇,微微的生活并没有怎么如意,可以却要在前任面前说:离开你我过得更好了。

  《离开马佛里》内向的售票员突然有一天失踪了,原来是去结婚了。对象是工作地方主人的儿子,一个音乐家。后来音乐家开始酗酒,关系破灭;利亚爱上了有妇之夫,新来的牧师。里面还有一对夫妻,警察和常年患病的妻子。

  《砂砾》带着不是自己现有丈夫的孩子回到了孩子生父的家。卡罗和心爱的狗狗总想知道到底狗会不会游泳,最后自己把狗丢了进水坑自己也跳了进去,最后死了。我总是在想,卡罗到底为什么要跳进去?

  《庇护所》因为对音乐观念不一样,自己丈夫和小姑子一直有心存芥蒂不相来往。我的小姨因为一次难以回馈的晚宴把小姑子叫到家里办了一场聚会,丈夫和小姑子不期而遇尴尬而散。不久小姑子就死了。

  《骄傲》我和奥内搭关于房子的故事。

  《湖景在望》《多丽》丈夫遇见了前情人,这正是自己最近结识的好友。女主人公心理有嫉妒、不安、和想表现出大气的矛盾。《科莉》

  可能再看一遍会有新的收获吧。

  下篇

  我:缺爱和关注。对一个妓女佩吉收到一群男人的祝福而生发出羡慕之情。我,同样值得被爱。

  母亲:想要不符合身份的体面,可能外向开朗喜欢社交,所以她崇拜萨迪。

  妹妹:失眠,疯狂,我常常想掐死自己的妹妹,不是因为嫉妒恶毒和愤怒,就是某种近乎玩笑的东西。

  父亲:随遇而安,

  萨迪:爱跳舞的女佣,后来出车祸死了。三岁的作者去看遗体时的叙述还挺有意思的。

  农庄:和我一样喜爱农庄的特菲尔德被误会想侵袭我的家,其实是在回忆曾经的家。这个故事很感人,也很特别。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 篇8

  似乎我们仍然能够走出人群,转瞬之间我们就可以又在一起。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会沿着刚才的方向继续走下去。我们就是那么做的。没有上气不接下气的哭泣,当我走上人行道时没有一只手放在我的肩膀上。只有一瞬间我看到那目光一闪而过,他的一只眼睛睁大了。左眼,一直是左眼,和我记忆中一样。眼神看上去还是充满了不安、警觉和疑惑,仿佛某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突然发生在他身上,某件几乎让他发笑的事。 “重要的是开心,”他说,“不管怎样。试试看。你可以的。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这和环境没关系。你无法相信这种感觉有多好。接受一切,然后悲剧就消失了。或者至少,悲剧变得不那么沉重了,而你就在那里,在这个世界无拘无束地前进。” 甚至这天早晨她还在试图让他改变主意,不去多伦多。她说肿块正在变小,而不是变大。自从每个人都有了免费医疗保险之后,大家什么都不干,全跑去看医生了,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了由医院和手术组成的一出长剧,这除了延长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讨人嫌的时间之外,没有任何益处。 我可能这样做,不是出于忌妒、恶毒或愤怒,而是因为疯狂,在黑夜中,疯狂就躺在我身边。也不是那种残暴的疯狂,而是某种近乎玩笑的东西。一种似乎长久以来一直等在那里的懒洋洋的、开玩笑的、半迟钝的暗示。 总有一些瞬间,那些黑暗的恶毒的站在道德对立面的疯狂想法就会冒出来,你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它怎么就突然出现在了脑海里,可是它就是出现了。那些无法与人言的想法,你没法表达,但是门罗可以。 但为什么要把责任推到他身上呢?我也有同样的想法。我们会说起某些无法被原谅的事,某些让我们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事。但我们原谅了,我们每次都原谅了。 我们总是善于原谅自己,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但是也只有这么做,人生才会轻松一点吧。所以那些被莫名其妙的情绪波及的人,才是最无辜的,可怜的人。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 篇9

  刚刚看完三则小故事,按顺序,想一个一个的慢慢写下来。读完《漂流到日本》,我竟然有点小心慌。这样的人,像文末那样描述的女人,应该还是很普遍的吧,有需要十分关注的地方,却四处寻觅可以关注的对象,无论情人,写诗,旅游,其它。孩子,虽然占据了女人特定时期的大部分时间,而她们大部分时间的脑子里出现的东西可能都与孩子无关吧。或许也可以体会这样的情况,如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全身心的去做同一件事情,没有另外的机会去调节,是相当容易疲劳的。或许女主角那样的生活方式,才是维持生活,甚至生命本身的唯一办法;或许她的放弃,是为了投入,她的追寻,是为了回归。这真的是一种罪恶?

  关于《亚梦森》,为了确认细节,我又回头翻看了一次。对很多人来说,女主失恋后的描写一定能唤起他们的回忆和心底的沉重感吧。作者最后一句说“关于爱,其实一切都没有改变”,给人画蛇添足之感,其实没有改变的,也许只是当时的疑惑。这位医生对于她的改变,是一开始就纯粹为了猎艳,还是冷冰冰的“婚宴”让他突感悲哀?我没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她的生活也不需要答案。我们读者能在这个故事里找到同伴,就是一种幸运。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 篇10

  自从知道门罗,读过她的作品四本。

  门罗的文字,充满了女性的细腻笔触和洞察,总是那么安静缠绵,却也有力。一直觉着门罗是女人中的女人,拥有了所有女人最内在的气质,可爱,敏感,宽容,甚至也带有对毫不相关的审慎漠然。她所有的故事展现在眼前的都是浩浩荡荡却着实平凡的生活。

  大部分门罗的短篇都配备简易的情节,人物其实也并不出彩,而环境更是朴素的底色。然而,从人物出场,身份特色,动作决定等等细枝末节,门罗就随意两笔使得角色丰满起来。并不是气贯长虹得刻画,却能够在你心里塑造出一个个模糊却深刻的影子。你随着故事中的人物牵动心绪,仿佛不过是临近的人在诉说他的故事和内心读白。猛不丁的,还会有一两句凝练的类似心灵鸡汤的总结,字字珠玑。你借用故事角色的眼睛,借用他的故事,看到了生活中零零碎碎本质的东西。有些触心,但不激荡猛烈,有些深刻,绝不醍醐灌顶。

  读完门罗的故事,起初你多少唏嘘不已,但习以为常她的精巧后,便熟悉了她的平和,她的高明。没错,一切都看似简单,一切却充满人情味,婉转的心理之后,我们收获的是一个简单的结局,而这结局完全不轰轰荡荡却足以你咀嚼到故事落幕的清浅悲壮。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走个过场般,最终入土为安。

  《亲爱的生活》,门罗自称是她最好的作品,但中短篇多少不如中长篇显得阔气,自然也难以得到期许的应和。可是,这14个短篇,却分明让人见识到门罗的智慧。她写琐事,婚外恋、家庭矛盾、单身男女……一个个自我和世俗冲突时的纷争,满满却是淡然包容的笔触。存在即是合理,完全没必要让所谓的道德观和世俗观把个人纯粹的生活大动干戈得收拾一番。但是,门罗也似乎充分懂得规则的意义,并没有脱离底线,只是在安全线内给我们提供对生活最大的理解和自由诠释。全书最后一句,“我们总会说他们无法被原谅,或我们永远无法原谅自己。但我们原谅了,我们每次都原谅了”。大概是只有到了她这个年纪,见证过数以万计的落落开合,才能欣欣然把这世界再看一遍。毕竟当初年岁小时,身处其中,情绪的牵绊太浓烈,把结局看太重,反倒丧失了对本真生活的情怀和赤诚。

  书中大部分的故事都尤其门罗,细腻剪短,彰显出一些略微的戏剧,故事不可悲也不可幸,却无比贴近人心。我倒是对《多莉》的活泼,添了几分钟爱。

  迟暮的夫妇因为先生当年的情人误闯入生活,七十岁的老太太多莉竟然莫名吃起醋来。她离家出走,小心思激情满怀,自认为,是给先生自由而大度放手,句句在理,尤其可爱。面对家之外的噪杂也会赌气,有小毛躁,而再辗转返家时,还意外得被丈夫充满情趣得小小玩弄一把。然而,故事从头至尾没有激烈,哪怕是离家出走都是多莉老太太认真构思留言,故事最后也依旧平静出奇,富兰克林说“我们经不起吵闹了”,才恍然将这个“折腾”的老太太拉回现实。

  按时髦话说,这是个有爱的故事,门罗却并没有给你一丝一毫矫情的滋味。她的文字里,你看到情趣也看到现实,看到无意义的猜忌也看到最后的包容。甚至最后一句“他愿意照我的话去做,这让我有怎样既愤怒又钦佩的复杂感受啊。这样的感受贯穿了我们共同度过的一生”,还多少有点彻悟的沧桑味。门罗就是这样,她能将矛盾的情感一层一层,一缕一缕剥给你看,你完全理解得来,因为这完完全全便是我们惯常的生活,不过在她的笔下,我们得耐下性子,仔仔细细再品味那所有错综疏离的情感,再回首看一看那情感之外所谓故事的情节发展和结局。孰轻孰重,孰是孰非。

  兀自想道,恐怕只有到了人若黄花的年纪,才能真正收获全部的冷静和淡然,警醒和宽容,才能把世界看得透一点,把生活过得安然些,也还好在有门罗的故事给予多多少少的提点。而现在,可能也是如当年的门罗一样,对世界抱有好奇和期待,对自己充满鼓舞和珍重,想要在经历里,深切得用力体悟一番,有情怀有长进,有壮阔有实在。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 篇11

  几次放下,又几次拿起,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绝对说不上愉悦。不是张爱玲式的刻薄,门罗只是在无关痛痒一般的列举和联想,所谓生活的真面目,出自一个女人的认识。明明平静的语言,读来一阵阵的毛骨悚然。

  即使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任何煽情。

  即使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任何夸张。

  即使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任何说教。

  因为,生活真的就是这样。

  《漂流到日本》里写的是婚后。握平衡木走钢丝,一边在是世界的迎合中,一边是内心的渴望。小说中格丽塔搭乘火车偶遇劳瑞和格雷格,劳瑞谈论演员,积蓄能量,而在舞台下就死气沉沉。格丽塔没有搭话,想法确是:“我就是这样。我就有所保留,大多数时候都是。对凯蒂(女儿)小心翼翼,对彼得(丈夫)小心翼翼。”对格丽塔而言,所谓的幸福生活,不过是是做一个聪明的演员而已。

  《亚孟森》是一个女性角度的奥涅金的故事。

  《离开马弗里》交织讲述了小镇上一对相爱的夫妻,和充满争议的叛逆少女。

  《砂砾》是以孩子的视角看父母的婚姻重组。

  ……

  最后一篇《亲爱的生活》似回忆录的絮叨了“我”的童年,记忆中的父母是怎么样的,移民,抓住机会学习,谋生,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影响到小家庭的,我的同学,邻居的老太太……但是到“我”婚后的生活则一笔带过,在家乡的报纸上破解出了童年的误会是语焉稍详,但是结局就戛然而止了。

  最后一段是这样的:

  “妈妈最后一次发病时我没有回家,也没有参加他的葬礼。我当时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温哥华没有人可以照顾他们。我们难以负担旅费,而且我丈夫鄙视仪式。但为什么要把责任推到他们身上呢?我也有同样的想法。我们总说他们无法被原谅,或者我们无法原谅自己。但我们原谅了,我们每次都原谅了。”

  对于写小说的人来说,体验和语言,当然很关键的因素。前者很多人都有,但是将之固定,是需要才华加训练的。门罗的遣词造句很平淡,胜在简洁。小说的魅力在于敏锐的感受力,就像某位评论家说的,读门罗的小说,让你发现那些忽略了的生活。

  写女人的故事,在平淡的生活下隐藏的惊涛,而这些不是通过夸张的激情满怀的语言讲述的,一直是半陈述半议论的方式,在你总以为她写到一个崇高的话题要大谈特谈的时候,她却不过发几句牢骚,笔触轻轻一带,过去了。

  在写作手法上,不善长写对话,即使不得不用对话展开故事的时候,语言交互也不过三两行便转入主观世界的回忆或议论。几乎没有具体的神态外貌的描写,也没有冗长的环境气氛的渲染。完美体现了近代文学的一种转向,描述“自我意识”,或者自我意识与外界的关系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通用11篇)】相关文章:

放手-《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8-07

亲爱的母校作文(通用15篇)10-16

亲爱的母校作文通用15篇10-16

亲爱的母校05-07

亲爱的爱丽丝散文04-10

亲爱的母校诗歌07-27

致亲爱的爸爸03-04

感恩,亲爱的母亲12-26

再见,亲爱的母校06-21

《亲爱的你》歌词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