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读后感

时间:2021-03-02 12:28: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项羽本纪》读后感(精选13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项羽本纪》读后感(精选13篇),欢迎大家分享。

《项羽本纪》读后感(精选13篇)

  《项羽本纪》读后感1

  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盛怒嗔目,威慑四方,其一生荣辱情仇,如同狂风惊雷向我袭卷而来,不禁让我恨、怨、羡、悔交织于心,不能释怀。

  恨,不能与你冲锋陷阵,披甲斩敌,同甘共苦,生死与共。自有巨鹿之战,彭越之战的辉煌凯胜,让我更清楚了解你用兵如神,骁勇善战,势如破竹之勇猛气概。

  怨,不能替你攘除奸贼叛徒,辟除自傲鲁莽之气。自有项梁,彭越,陈平等人先后背信弃义,投奔敌军,让我更懂得你孤立无援,暴跳如雷之悲痛情绪。

  羡,不能像你一样拥得虞姬美人为知己伴侣替自己分担忧虑。自有霸王别姬的悲剧上演,让我更能感受你空虚寂寞,双目落泪之痛惜悲惋。

  悔,不能劝你急渡乌江,重振旗鼓,卷土重来。自有东城之围,赠马亭长,赐头故人乌江自刎,让我更能感悟到你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之大将风范。

  李清照曾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悲歌感慨哀念惋惜一代风云人物的饮恨逝去,其诗句如同阴风细雨般叩击我心门,任凭无尽的惋叹随之逝。

  《项羽本纪》读后感2

  你的名字叫籍,你的表字是羽,世人皆唤你楚霸王。你是秦末下相人,楚国名将之子,当之无愧的将门之后。你早在千年一前便死去,听不见千年以后我的诉说。但我还是要说,就当我傻了罢。

  初次相识时,我并未见过你的音容笑貌。只是听说过一个故事——“霸王别姬”,感叹:哦,原来故事里的霸王,他叫项羽。那时起,我便倾慕于你,像所有可爱的女子一样,倾慕着心中的盖世英雄。但我又可惜,为何我只得在千年以后听听你的故事,在脑海里想象你驰骋疆场的样子。

  我知你少年有志。

  十几岁的少年胸怀大志,甚至敢说“取代秦王”的狂妄之言。我知道,你是有资本的。力大无穷,十四岁便能举起一口大鼎,同乡的子弟都怕你,一如司马迁所言“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可我的心中并无恐惧,原来我倾慕之人可“力拔山兮气盖世”。

  我知你骁勇善战。

  巨鹿之战,你立下赫赫战功,从此威名远扬。耽于饮酒作乐的宋将军,宋义,你敢取了他的项上人头领兵作战。我知道,这未免有些草芥人命,但还是不得不佩服你的敢作敢为。后来,你彭城的那一场战役又胜了。我仿佛看见我的英雄迎着霞光归来。“我要在西边采一抹火红,渲染你那凯旋的披风。我还有一吻要赏英雄,印证这一切不再是梦。”

  我知你并非完人。

  你在战场上是常胜将军,是马背英雄,可你在政治上缺乏了远见。你将诸侯分封,却未想到这会给你带来灾难,你心中念旧,有义气,却不知人心难测,他们是虎豹,随时都可以跳起来咬你一口。你将刘邦放虎归山,你以为的义气,你以为的忘年之交,全都是谎言。世人说你无远见,只是一介莽夫。可人无完人,若你心中城府极深,也不会有楚汉相争,百二秦关终属楚。到底是,人无完人啊!

  我知你铁汉柔情。

  垓下之战时,你最爱的女人,你的青梅竹马,你的妻,虞姬死了。她是忠于爱情而死的。我知道,你是铁血汉子,所有的也是唯一的柔情全部都送给了虞姬。我在千年以后的星河彼岸倾听着少年飞扬的心动。你的爱情很美:虞姬能歌善舞,具备了所有好女人应有的优点,她甚至能穿上战靴,披甲上阵,做你的定心丸。这样的女人,你怎么能不爱呢?我的少年郎啊,虞姬死时,你该有多伤心。可我除了哀叹,什么也不能为你做,而她,能轻易抚平你皱起的眉头。

  我知你飒爽英姿。

  当四面楚歌响起的时候,我仿佛只身跃进了时间的长河。我听见杂乱的战马奔袭的声音,长枪剑矛穿透我的魂魄,相互碰撞,发出金属敲打时独有的铃音。我看见,有个人银甲着身,一抹艳红,穿梭于战场之中。我一眼便认出是你,不会错的,我知晓你的飒爽英姿。我想说这些话给你听:

  “如果你出征,我以酒相送,带三分醉意去驰骋纵横。我要在东边挂一道彩虹,妆点你那闪亮的行程。”

  世人皆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开始,你便不是为了自己争天下而反秦,你为的是天下苍生,过了那乌江,你便不是你了。“我还有一吻要赏英雄,印证这一切不再是梦,来为你抚平所有的伤痛。”项羽,你自刎乌江边遭天下人冷眼,但我敬你,敬你是个英雄。只是,恨君生早我生迟,不能日日向流光。(卢家岚)

  《项羽本纪》读后感3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其叙述的主要是在鸿门宴会上,刘邦赴宴,而项羽没把握住机会而导致刘邦逃脱的故事。自此,楚汉相争便开始了,最终也是以项羽的失败为结局,而项羽也在江边以死谢罪。

  那么为什么堂堂西楚霸王竟一败涂地呢?项羽自杀前说:“天之亡我,非吾用兵之罪也。”也就是说项羽认为他的失败是命运不济:也有人说,项羽的失败是应为他的性格缺陷和他对待手下的态度。对于这两种观点,我更同意后者。

  的确,不得不肯定的是项羽是破秦的中坚力量,很大作用于推翻秦王朝,但是提刚愎自用,妄自尊大的性格也似乎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他的失败。

  项羽一生之中最严重的失误毫无疑问就是在鸿门宴上没用听从谋士范增之言,导致刘邦最终逃走,这无异于放虎归山。宴会之前,项羽通过曹无伤了解到刘邦欲称王的消息,便勃然大怒,这种喜怒形于色而不会隐藏的性格让她容易被人透析,怒罢,便集结兵力欲取刘,而此时的得知即将要面临强敌的刘邦并没有选择也项羽正面硬刚,而是以柔克刚,笼络项伯,以他来转达自己对项羽的敬意,讴歌项羽,以致在鸿门宴上,项羽数次将范增的数目置之不理,而导致刘邦逃脱。

  项羽对待手下唯一的谋士范增可以说是不以为意,与刘邦对于张良的重用形成巨大反差,可谓是天壤之别,这两种对待贤士的态度也为其兵败自刎埋下伏笔,刘邦的善问,善用对于项羽的刚愎自用,有勇无谋是巨大的优势,帮主一句话就将其手下的卧底忠臣曹无伤置于死地,而对于樊哙的理论,他就无言以对。

  无论是相遇的失败抑或是刘邦的成功,一切皆取决于性格和态度。

  《项羽本纪》读后感4

  “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后世对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而项羽又是史记十二本纪中唯一一个没有统一中国而被列入帝王行列的人物。

  项羽本纪从项羽二十四岁跟随叔父起兵到最后自刎乌江,历史跨度八年。期间不乏被广为流传的“破釜沉舟”、“鸿门宴”、“霸王别姬”的历史典故。

  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最后楚汉相争并于汉。历史在这里没有用最通常的评价标准:“成王败寇”去评价项羽,而把他和刘邦都评为英雄。刘邦更偏向枭雄,而项羽则更是本色的英雄。从看见秦始皇巡游时的那一句“彼可取而代之”,项羽便展开了他敢爱敢恨的一生。

  因为不忍看到士卒忍饥受冻而主帅却置酒高会,他奋起杀帅夺印,带领楚军破釜沉舟九战破秦军于钜鹿城下;因为看不惯天下黎民饱受征战之苦,他竟然在两军阵前要求刘邦出来与自己单挑来决一雌雄;因为一个红颜知己他甚至犹豫不决,打算放弃突围的机会;因为自己没能把当年跟自己一起起兵的八千士卒带回去而只把跟随自己的乌骓马交给了亭长,自己却宁可自刎于滔滔乌江前。项羽的一生活的更像一个生活中的人,而不是历史书卷上的人。

  以古观今,虽然已历千年,但是人们谈起项羽却还是唏嘘感叹。为什么,因为虽然时间的变迁能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但是却改变不了人性与人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在早已被淹没的历史中探寻真相的原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项羽虽然失了天下,但却得到了后世人的肯定。而我们今人活在当下,有的人为了金钱忙忙碌碌,有的人为了名利尔虞我诈,有的人为了美色朝秦暮楚,有的人为了一时安逸玩物丧志。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像项王一样活出自己最最真实的一面,即使历经沧海桑田,如今回首仍然让人感觉到如此的鲜活如此的呼之欲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放下书本,拾起心情,却又感觉是如此的感慨良多。每天都要把自己藏在面具与外衣之下,在很多人的价值观的压迫下生活。虽然能得到上级的肯定,得到朋友的羡慕,却在这日复一日的庸庸碌碌中失去了自我。到头来也许我们的墓志铭上会有华丽的语句来形容我们短暂的一生,但是这是否就是我们想要的呢?人人生而不同,但是很多人都走上了同样的路,重复了同样的事,人的个性在社会的砂轮不断的砥砺下变的暗淡。

  项羽的一生可能比我们很多人都短暂,但是他活的是如此的本色。虽然他会因为久攻不下而把别人的父亲妻子架在油锅上要挟;虽然他会因为一个官职,把已经刻好了的官印拿在手上反复把玩却不舍得给;虽然他会因为一句“沐猴而冠”而暴跳如雷;虽然他会为了一个歌姬而愁肠百转。但是谁又能说他不是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毫无顾忌的展现了出来呢,比起那些在乎“众口铄金”而畏首畏尾,首鼠两端,总把自己藏在迷彩下的人项羽的这些缺点反而更让他显得亲切与真实。

  往事越千年,在品读《项羽本纪》的时候或许才真正能体会李清照发出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慨。在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后,细心去捡拾,会发现原来项羽带给我们的率真与不羁是如此的珍贵,如同一颗夜明珠在冥迷的夜中照亮了前进的路。

  《项羽本纪》读后感5

  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项羽的身影、模样,他的每一句话,每一言语,都清晰地浮现在我的心底。最后,他的一切一切,都化成了乌江水面上倒映的那轮似血残阳。

  虽然本该成为一代王储的他,却无法成为真正的霸王了。他有太多太多的遗憾,在这个“王”字面前,江山或是没人,他一样也没有得到,哪怕他心爱的宝马乌骓也没有留住,到最后,几十万刘军的面前,他能握住的只是一把剑,还是送上自己生命的一把剑。一代英豪到最后,拥有了什么?而他却被这乌江的山山水水的“拥有”了,他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气,他那年轻时不羁的梦想,他那付与虞姬和爱马的爱,都飘散在这山林之中,雨露之下,可是乌江自刎后,谁还能了解这一切?

  当我刚刚在字字扉页中触碰到他时,我就觉得“此时他是一介英豪,今后也一定是一位王上”,可惜事与愿违,他那当初震撼我的豪气渐渐淹没了,而那汹涌而来的潮水却也出自他自身,他哪些“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傲慢与自负……”都将他缓缓推入失败的深渊。而作为要成天子之气的他,刚愎自用,在关键的时刻妇人之仁,优柔寡断,丧失了一次又一次的良机,尽管身边有范曾这样的雄才为他谋算,但是历史决定了他只能是个失败的英雄。

  做事我们不要面面俱到,要理智,不能让情感控制自己的行动。项羽是我们成长中一个鲜明而有特色的例子。可我们要成的是比他还好的“英雄”。他虽失败,却也死得雄壮,他那对虞姬的爱,仍在感动着我们。他仍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因为他有真性情,他是个真男子!他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气仍回荡在这山谷之中。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歌中,我们听懂了很多……或许项羽矣成为千百年来的历史,他的灵魂只能存在卷卷书简,在我们这个年代这种社会这个角度来看待他似乎太不真切,太不完整。

  从书本里看他,是个精彩绝伦的角色;在现实里看他,是个真男儿,只是于他,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他的性情,对于我们的成长,最值得肯定的是给我们的启迪。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条蜿蜒的曲线,磕磕绊绊。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会有绚烂的彩虹,烂漫的鲜花,有趣的人有趣的事,但我们只需要平平淡淡,持有一颗沉静的心,有自信,有欢乐,有力量,那么,当我们回首成立时的人生是,我们婉然是一个成功的英雄。

  《项羽本纪》读后感6

  这个周末,我阅读了汉朝司马迁写的《史记》这本书。其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书中专门描写楚霸王项羽的《项羽本纪》,它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使我受益匪浅。

  这一章节主要讲了项羽从小时候开始就有过人的宏志,竟已想取代秦始皇。接着随叔叔东征西讨,收服了各地反叛起来对抗秦朝的能人异士,如陈婴、范增等。还杀宋义、救巨鹿,威震全国。但其刚愎自用、永不言败的鲁莽性格也使他先后设下鸿门宴、诛杀诸侯王,展开楚汉之争。虽然兵良将广,但由于其做法失去民心,最终逃不过四面楚歌、被迫乌江自刎的悲惨命运。

  在一章节里,我从楚霸王项羽的身上看到了许多十分值得和需要摒弃的一些性格特点。如楚霸王的'志向远大、身先士卒、以及勇敢讲义气等优点则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但他性格鲁莽、眼光停留在眼前、刚愎自用等缺点,却十分值得我们思考思考……

  当我看完这一章的时候,我思考一下,竟惊奇地发现,我们竟霸占了楚霸王项羽身上的所有缺点;而甚至不知道项羽是谁的山区孩子们,却抢走了他身上的所有优点。例如:我们有时候,十几元的玩具,根本不需要思考,可能一个星期就有买上一件;可有的山区的孩子们却连学习用品都要再三考虑才决定买不买。我们平时都少有去想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对事错事的后果,都是先做了再说就像项羽杀了天下的诸侯王,却不知已失了民心样;可山区里的孩子们,哪怕年纪再小,也知道考好一次试、买一件新衣服乃至一场雨的后果。他们懂得知识没我们多,却如同楚汉相争时的刘邦一样,拥有善良、谦虚、顾全大局的优点。

  《史记项羽本纪》这个章节中,让我从项羽身上,懂得了他成功的原因:志向远大、身先士卒、勇敢以及重情义,但更使我透过项羽,懂得不要刚愎自用、不要鲁莽,使我不会重蹈项羽的覆辙。

  《项羽本纪》读后感7

  合上书本,静静的回味着那些精彩的情节,如电影中一些破碎的镜头一点一滴慢慢拼凑起来。

  你听到了吗?

  一条大江,在这两千多年里,一直发出雄浑的呜咽声。它并不是在不满着什么,而是想要唤醒沉睡了两千年的你——英雄项羽!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你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磊落、豪迈!当所谓的故人赶上来追命索魂时,你说:“吾为若德。”好一个“吾为若德”啊!说罢,你便砍下自己的头颅,抛向吕马童,我相信在此时,这如千金重的头颅定能把吕马童砸成一摊肉泥——这些都是大江悄悄告诉世人的。

  微风轻轻地抚过我的脸,感觉是如此舒适。我想,这风或许曾在两千多年前轻轻地抚过你,可能你会受不了这么诗意的一刻。因为你是一个铁铮铮的汉子!有人认为你过于霸道,过于迷信武力。而我却认为你坦率粗犷,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来形容你才是最贴切的。

  帐逢内,烛光散满在地上,你坐在酒席的中间,俨然是个高高在上的王。相比之下,你的好兄弟刘邦显然逊色一些。

  项庄在舞剑。

  一招一式是如此的干净利落,仿佛剑剑都能击中敌人的要害。只是主人还没有下命令。

  然而机会是不等人的。

  我突然想问你:多年后,你站在乌江边上身临绝境时,你有没有后悔?后悔没有在最佳时机里杀掉刘邦?

  或许此时多说已无益,唯有你自己心中明白。

  窗外突然下起了雨,忽大忽小,落在土里没有声音,仿佛是带着某种温柔。收音机里播放着某首凄凉的小曲,隐隐约约地透露某种情感。这种婉约,与你的豪迈相比,我显然更喜欢后者。

  司马迁真是一位伯乐,若是没有他写的《项羽本纪》,或许在文学长廊里就不存在空前绝后的霸王形象。我知道,苍天既然造就了你,历史就不会磨灭你的。

  只是到最后,心爱的女人已持剑自刎,宝马乌骓也随亭长无奈离去,一马一剑一女子,都在我眼前慢慢消逝,融入这混浊的空气中,让人看不见,也摸不着。

  而此时,雨却越下越小了。隐隐约约地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的新土气息,明明应该是舒适的感觉,但心里却是无法抑止的淡淡的失落和叹惜。一切,只因思念项羽罢了。

  《项羽本纪》读后感8

  现在,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不记得是谁说了这番话,但觉得这话特别正确,且特别适合拿来考量项羽。

  《项羽本纪》可算是《史记》里的一篇奇文:从史记的体例看,“本纪”是不该为一个失败的“草头王”作传的,它属于坐了江山君临天下的封建帝王。项羽没有坐江山自然也没有君临天下,却享受了“本纪”的待遇,不能不说这个“待遇”是司马迁给他的。然而正因司马迁给了项羽高级待遇,我们才看到了一个有着悲剧性格的失败的英雄形象,司马迁以其悲剧感极强的审美眼光给了我们一个血肉丰满的项羽,从项羽的身上,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可以汲取一点精神营养,当然有的是从正面汲取,有的是从反面吸取。

  在中国从来都是成者王败者寇,成功的让后世景仰,世人称道,而失败者则会被万夫所指世人不屑,但项羽却是一个例外。项羽最后败在了刘邦的手下,自刎在乌江边上,虽然他败了,但项羽在人们心中从来都是一个不可一世的大将军,一个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大英雄,刘邦虽然胜了,但我们听到的更多的人们的贬低;项羽虽然败了,但我们给予他的却多是同情与奖掖。有人说是刘邦打败了项羽,有人说是韩信打败了项羽,但我认为是项羽自己打败了自己,在那个年代,除了他自己,没人可以打败他。

  项羽小时候学文但不感兴趣转而习武,他叔叔对他说武学习得再好不过是敌一人敌十人,要敌万人就得学习兵法,项羽听后很感兴趣,转而苦读兵书,同时也习文练武。那时候有一句话叫“楚人三户,亡秦必楚”。意思是说即便是楚人只有三户了,最后也一定会灭掉秦国的。项羽从小志向远大,他暗暗立志要推翻暴秦。曾有个故事,说是项羽年少的时候看到秦王带一帮人浩浩荡荡在江中游玩,秦王被众人护拥好不气派,项羽看到了就对身边的人说“彼可取而代也”,令旁人大惊失色,他叔叔在边上听到了,知道项羽非常人也,志存高远他日必成大器。

  项羽精通兵法,力能举鼎,文武双全,同时具有先天的领导力和不凡气度,他懂得带兵最重要的是要立军威,项羽一向言必行,行必果,他武力过人,有万夫不挡之勇,同时能征善战,足智多谋,带兵打仗所向无敌,仿佛出世就是与众不同的大人物大英雄。

  项羽除了上述特征外,最重要是他非常的自信、坚强、果敢、威猛,这样无比的自信,使他很少相信别人,他只相信自己。他个人能在万敌之中进退自如,百万雄兵指挥起来同样应对自如得心应手。但同时他也刚愎自用、性情暴戾,他的能力优秀,使他常常目中无人,口出狂言,一般人在他眼里都是凡夫俗子,极少有人能让他敬佩。

  项羽最大的错误不是鸿门宴上没杀掉刘邦,而是对于韩信的轻视。韩信本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韩信熟读兵书,有谋略有胆识,对军事之事了如指掌,能忍他人胯下之辱就是为了不负生平所学,为了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他在项羽帐下时虽是小兵一个,但每每都能未卜先知,对项羽的作战思路了如指掌,后来在钟离昧推荐下到项羽帐下,让项羽授他一个好职位,可是项羽偏偏对自己过份自信,目中无人。他虽然知道韩信有谋有略对作战之事更是有独到之处,但他看不起这个曾经的“胯下小人”,他认为韩信这样的人如果也当了将军那将对他项羽的不敬,会给他项羽丢人,这使他没有重用韩信——他的最大对手。这是项羽最失败的地方,虽然英雄一世,但没能逃过世俗的偏见,以有色眼睛来对待一个天才。

  项羽是一员名将,他的致命伤是不懂政治,却在打了几场胜仗之后,忽然间自以为很懂政治。政治比军事复杂得多,绝不是一个习惯于发号施令、政治资质平凡的军事将领所能胜任。项羽不但自认为他能够胜任,而且还游刃有余,他就注定的要付出代价,并连累千万无辜的人,跟着付出代价。

  秦末是一个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项羽、韩信、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都是英雄,但他们是不同的英雄,刘邦属于政治,张良、陈平、萧何属于谋士,韩信属于军事,而项羽,我认为他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的英雄行为,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司马迁以他的雄健之笔,动摇了一个几乎不可动摇的俗见:成王败寇——最起码项羽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还是英雄。他的悲剧显然是性格悲剧,然而司马迁笔下项羽的不完美性格恰恰具有非常震撼人心的审美价值。

  《项羽本纪》读后感9

  读《史记》项羽本纪篇,钜鹿之战、四面楚歌、垓下之围等,都可看出项羽是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猛将,但是有勇无谋、刚愎自负,最终导致了英雄末路,自刎乌江。

  项羽求学无耐心,“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虽不肯学,钜鹿之战却能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大破秦军;战场英勇无比,无惧无畏;但鸿门宴上却又优柔寡断,没能狠下心杀刘邦。

  有勇无谋、用人不当、偏听偏信,失去将士谋臣之心;性格残暴又让其失去民心。

  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即使连续多场大胜,却因一场大败,而无力回天,感叹“时不利兮骓不逝”!甚至没有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之心。

  读史读古人,除了向古人学习,更重要的是自己从自身上反思。

  说项羽身上有性格缺陷,那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

  我们身上没有项羽的勇就罢了,但我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缺陷。

  比如,项羽求学无恒心,浅尝辄止,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呢?读书不够深入,甚至坚持也没能坚持多久。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不管求学,还是工作,或者精通一项技能,莫不是在孤独中孜孜以求、试错、反馈、练习、继续尝试,周而复始,经年累月才能有所成,却又往往急功近利、毫无耐心。

  比如,听不得别人的忠言逆耳,虽没有项羽的愤而杀人,却也常常听不进良言。

  至于谋略、策略,不管学习,还是成长,都可以慢慢学习、成长,关键是即使遇到挫折,也坚持,培养自己坚毅的性格。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此敬大英雄!

  《项羽本纪》读后感10

  夜漫漫,星灿灿,意绵绵。燃一盏孤灯,赏一弯残月,思一位故人。

  面对秦王朝的统治,百姓们怨声载道,你有怀仁之心,有恻隐之心,你亦不甘让你的凌云壮志,天地豪情,远大理想被埋没。于是你挺身而出,揭竿而起,欲还百姓一片安宁盛世。果然,你年轻有为,迎着狂风暴雨,逆着历史的潮流,涌上历史的大舞台。

  巨鹿之战中,你英勇无畏,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你是历史的典范;你破釜沉舟,以寡敌众,置之死地而后生,你是历史的传奇;你一战灭暴秦,一战救天下,你是历史的丰碑。

  世人叹你太风光,你笑世人看不穿。世人只知表面的光鲜,熟知你的心酸无奈与执着付出?你无怨无悔,终成就了一代千秋霸业,你让后世无比赞叹与敬仰,你是当之无愧的真英雄!

  鸿门宴上,亚父数次望向你,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可你却默然不应。亚夫怒斥:“竖子不足与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若不是有你的默许,项伯怎能有如此大的胆量护住沛公?若你决意要刺杀沛公,沛公焉能逃脱?人们说你,放走沛公是没有政治远见,是自掘坟墓,那是他们不明就里。众所周知,沛公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正是因为你顾念当日的兄弟情谊才放走了他,你是何等的有血有肉,重情重义啊!你是一个侠骨豪情,无比伟岸的真豪杰!

  垓下一役,你彻彻底底的败了。无数人诘问你为何不卷土重来,为何不东山再起。可孰知你是为了江东父老,为了天下安宁而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胸怀何等坦荡,气魄何等宏大,使得易安都为你扼腕叹息。“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被围垓下,你纵情一歌。你满腹怨愤,无可奈何,气冲云霄,情深似海。英雄泪,红颜殇,你一声长叹,自刎乌江!何其慷慨,何其悲壮,何其有骨气!你义薄云天,胸怀天下,值得举世长叹,千秋景慕!

  风吹起,尘飞扬,思项羽,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

  《项羽本纪》读后感11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或豪义满天,或威风凛凛,或礼贤下士,或仁义贤能……在这些人物中,我想,我最喜欢的,还是项羽。也许是受了李清照的影响,她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让我像她一样,欣赏着项羽。从此便对项羽有了不可磨灭的崇拜之情。

  在他看到秦始皇游于会稽,渡浙江时,他那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满着豪气。虽然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可是我还是被他的霸气所折服,不禁想要为他拍手加油。

  钜鹿之战前,由于宋义的贪财好色,贪生怕死,让楚国军队按兵不动。项羽没有丝毫犹豫,“即其帐中斩宋义头”。那种知道把握时机的果断,让他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之后,他指挥军队,破釜沉舟,英勇奋战。好似让我看到了他的雄姿英发,不费吹灰之力就斩敌人于马下的场景。这时的他勃发,这时的他英勇,这时的他英明,这时的他让人崇拜。

  本以为,这样的他会成为一代君王。但,似乎他缺少了些什么。

  他下令让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二十万,一笔不小的数字,一个规模不小的军队。只是因为这些人担心跟随楚军,如果兵败,自己妻儿被掳而心有忐忑,他就下令将这些人全部坑杀。这样的项羽有些残忍,有些缺少仁义之心,没有体会到生命的可贵。这样的项羽还有些“傻”。缺少政治家的那种缜密的心思。我想,如果是刘邦,他绝对不会将这些人都杀掉,而是让他们为己所用。二十万人,能够大大的加强他的军队力量。他却下令直接杀掉。他的目光短浅这让人为他着急。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声望越来越大,战功也更加显赫。他的自信心也开始膨胀。鸿门宴上,再次因为他的目光短浅,给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失败。因为他的目光短浅和自负,没有意识到刘邦对他的威胁,让他对杀刘邦没有太大的感触。最终因为他的摇摆不定和妇人之仁错失了杀刘邦的良机,最终让刘邦逃脱。刘邦让出咸阳城之后,项羽屠了咸阳,杀了子婴,烧了阿房宫,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他把刘邦那个“下三滥”应该做的事情都做了。有人劝他留在关中称王,他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他没有想到,如果自己称王,谁还不知到他呢。可以说没有远见是他没有成为一代君王的一个最大原因。

  垓下之战时,他不检讨自己,口中仍大喊“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我在想,这时的他为什么不去多多思考?为什么不镇定的想一些作战计划?他在矩鹿之战时的英明神武哪去了?

  从项羽的性格特征、行为做法上来看,其实,他不适合成为一个君主。他更适合成为一个将军。纵观历史,哪个皇帝没有一些缜密的心思,尤其是从乱世中开国的皇帝。他们都是有一定的政治手腕的人,否则,他们不可能从许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像刘邦,一个“下九流”的人,就是因为他能隐忍,会笼络人心,会算计让他成为了皇帝;隋文帝,他也是从后周的幼帝手中抢到的皇位;赵匡胤,一朝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了皇帝;朱元璋,和刘邦相似,一个乞丐摇身一变,也成为了皇帝;雍正,在九龙夺嫡也是挖空了心思,才能够坐上皇位。而项羽与他们相比完全像是一个武夫,没有算计人的心思,只是凭着自己的战功,让他最初的时候在楚汉相争的乱世中占据着领导地位。最后的落败,也证明了他不适合成为君王。

  虽然项羽没有成为一代帝王,虽然他的性格上有很多缺点,但是,我还是崇拜他。

  《项羽本纪》读后感12

  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为什么在后人的心中获得了比成功者刘邦更多的敬仰和追忆呢?仅仅是因为他的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吗?还是因为他不肯过江东的悲壮和豪气?这些疑问使我翻到了《项羽本纪第七》。

  和其他本纪不同,《项羽本纪第七》记录的是一个"在权不在位"的人,可见太史公也是给了这位乱世枭雄很大面子的,没有把他降到世家当中去。

  一个寻常的开头,记载的是他的出身,战国旧贵族。然后是他不学无术的少年时代。但是金麟岂是池中物啊,项羽见到了那个比他早几十年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屑地说:"彼可取而代也。"不过,当西楚霸王火烧咸阳的时候,嬴政已成为历史。

  他的勇力是最大的特点,以一个人之力收获了一个县,这是难以想象的,而他破釜沉舟的那一战,更是垂名青史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但他的杀伐之气太重了,疑心也太重了,让他身边的人都感到了那种威压。就连他的亚父范曾都被他所猜忌,至于兵败垓下之事,是因为他的盟友都不在了。

  而且他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上没有下定决心,全然不是那个在巨鹿、彭越威慑三军的果断指挥官,这无疑是一个人性的悖论。

  太史公说,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他只是霸王,而非帝王。他以为自己的武力可以纵横天下,却不知道打败他的不是天意,而是人心啊。

  我对这个悲剧人物更多的是反思。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也是反暴秦的第一领袖。但是他却走上了这样的道路,他的对手刘邦只是一个有些无赖的人,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呢?我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最后,我在他们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上找到了。

  刘邦少年时曾经看到秦始皇的车驾,但是他却说:"嗟乎!大丈夫应如此也!"

  也许这就是他们的不同吧。项羽的锋芒让他自负,找不到正确的路,刘邦的理想却指引他汇聚四方谋臣武士建立了那个延续四百年的汉王朝。

  《项羽本纪》读后感13

  《史记项羽本纪》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历史场面,生动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他的祖父被楚将王翦所杀,他的家族与秦国有刻骨仇恨,因此,他以复仇的心态参加了反秦起义,并且为推翻秦朝立下了大功。但由于他顽固地站在旧的贵族立场上,在推翻秦朝之后,他未能顺应历史潮流,实现天下的统一,反而重新分封诸侯,使天下又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他自己也在战乱中走向灭亡。无论是他的反秦还是最后的失败,都能使人看到他作为一个旧贵族的特点。

  项羽早年就胸怀大志,他学书不成,学剑也不肯学到底,表示要学万人敌,他见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极为藐视地说:“彼可取而代之。”他的英雄气概和过人才气在这时就已初露端倪。在陈涉起义之后,他和项伯果断地杀死秦朝的会稽太守,发动了起义。当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首领宋义畏敌如虎,不顾反秦起义的大局,一味按兵观望时,又是他当机立断,杀死宋义,率领渡河救赵,和秦军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大破秦军,挽救了危局,他自己也成为诸侯军的领袖。即使在失败的时候,项羽这种英雄气概和过人才气也显示得淋漓尽致。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骑冲入汉军重围,仍然所向披靡,不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本色。最后,他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把自己的名马和头颅也送给故人作了人情,显得那么坦然、从容,表现出他性格中刚直厚道,宁折不弯的一面。相比之下,项羽的对手则显得那么怯懦、委琐。项羽性格中这些英雄气质使他成为一个受后人喜爱的艺术形象。

  项羽的缺点和弱点也是非常突出的。他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不善于把握历史的动向和机遇,他只是为复仇、为夺回失去的天堂而参加反秦斗争,在推翻秦朝之后却失去了明确的行动目标,拿不出任何建设性的方针与措施。他性格豪爽憨厚,同时也粗疏寡谋;在关键时刻,他一方面优柔寡断,轻信别人;另一方面又刚愎自用,不听忠臣范增的劝告;他自恃强大,低估了对手,同时又高傲自负,争面子,图虚名,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铸成大错。此后,他又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举措,终于导致了垓下的失败。在失败之际,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再三强调这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这些缺点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总之,项羽是一个少有大志,要学万人敌,而且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人;他有军事上的组织能力,带着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武装,但因眼光短浅,刚愎自用,不能提拔人,不能信任人,而终至于失败,铸成了终生的悲

【《项羽本纪》读后感(精选13篇)】相关文章:

项羽本记读后感800字03-07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500字03-10

写项羽的作文03-16

关于项羽的历史故事04-27

有关项羽的历史典故04-11

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03-11

项羽之死原文及翻译01-06

秋风桐槐说项羽阅读答案 秋风桐槐说项羽阅读题11-04

【推荐】项羽破釜沉舟历史典故01-06

高三作文:我说项羽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