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时间:2021-03-02 09:40: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通用6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容忍与自由》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通用6篇)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

  容忍在辞海里的解释是忍受、宽容、暂时容忍于你,下次不可;自由是享有某些行为不受干涉的权利,不受约束,必然是自由的基础等等。

  我们要争取自由,但同时需要先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样才是容忍。先生在文中一直说的“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没有承认别人自由的气度,就没有真正享有自由。先生的一些理论可能不深刻,可是现实意义大于学术意义吧。

  先生文中还提到很多看似不深刻,但很值得深思的句子,随便抄写一些也会引起大家思想上的共鸣。

  人世的大悲剧是无数的人一辈子做血汗的事情,而不能得着最低限度的人生幸福,不能避免冻与饿;人世的更大悲剧是人类的先知先觉者眼看无数人们的冻饿,不能设法增加他们的幸福,却把“乐天”“安命”“知足”“安贫”种种催眠药给他们吃,叫他们自己欺骗自己,安慰自己。

  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争自由的唯一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凡不肯承认异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2

  胡适先生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思想家,也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鲜明的旗帜。其思想独到,崇尚自由与独立,极富个性,青年时代留学美国,攻读哲学文学,受赫胥黎,杜威思想影响较大,是那个时期真正的大师。但是由于解放战争后随蒋介石前往台湾任职,受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大陆地区对胡适先生进行了批判,从学术层面讲实在是荒唐可笑,因此现在我们需要真正了解胡适先生的主张和思想。

  文中使用例证法鲜明的阐述了“容忍是一切自由的的根本”这一论点。

  文章首先用其母校老师布尔先生引出论点: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然后又用自己年轻时发表的抵制封建主义的一篇文章作为例子来说明了五十年后的自己觉得年纪越大就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文中说“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信神的,居然能有这种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总而有感悟出自己“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容忍与自由似乎不是位阶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但显然容忍更多的包含了自己的秉性态度与与引起社会的反应结果。

  由此联想到作为一名教师,在践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究竟采用何种方法与学生沟通,从而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很显然胡适先生为我们指引了一条道路,对学生对自己对同事领导要做到容忍,这里的容忍不是单纯的忍让,更多的应是以自己的修养感召周围之人,最终回归到自由。

  我会很自信的说我学会了容忍,当然比起胡适先生所说的那种度量,我,还有我们都需要时间的!而我将会一直前行着,这样,当我漫步过容忍的花丛,就会到达自由的田野!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3

  读过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这篇文章后,觉得这个题目颇值得讨论一番,于是便落笔写下自己一些肤浅感想。

  容忍与自由,粗看二者意思无所关联,而细琢磨起来含义很深。我以为容忍与自由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如果没有容忍便没有自由,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感悟其中道理,一个家庭,假如成员之间不能互相容忍对方的缺点或生活习惯,不允许、容忍对方持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或看法,久之这个家庭就会出现不和谐之音,人心不悦。社会也是这样,当我们走向社会与不同人接触时,总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念,不能接受或容忍别人的观点,争高论低,引起纠纷矛盾,久之互看不顺是非不断,人心压抑。扩而大之,便是国家,世界上有200余个国家,社会制度不同,各民族宗教信仰不同,如果不能相互容忍包容,相互不能友好往来,久之互为利益而争,国之不和。这样一来一个家庭不和睦;一个社会不和谐;一个国家不和平,岂不就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自由了吗?当今中东地区战火不断,有的国家内部矛盾重重,恐怖事件时有发生,不都是把自己的观点认定为是吗?不能接受容忍别人而引发的吗?

  反之,我们把念头一转,学会了容忍,它表面看是你接受了别人,更深一层是你已经学会为别人着想,一个家庭之中都互相为别人着想,家庭便和睦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都能互相为别人着想,社会就和谐了,国家之间能互相着想,互相尊重,世界就和平了,世界和平了我们每个人还会不自由吗?这就是容忍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容忍是门功夫,真能作到了,它的确能帮我们解决问题。

  胡适先生在年老的时候才看出容忍带给自己与社会的好处。而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把胡老先生的体会经验借鉴过来为之所用,把从我作起落到实处。不是总等着别人先改变,先改变自己,学着容忍别人,慢慢地,我们生活的环境会更美好!更和谐!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4

  本书选取的是胡适先生所写的《杜威先生与中国》。胡适在这篇文章里面写道:“杜威先生不曾给我们一些关于特别问题的特别主张——如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恋爱之类,他只给了我们一个哲学方法,使我们用这个方法去解决我们自己的特别问题。”“特别主张的应用是有限的,方法的应用是无穷的。” 受人之鱼不如受人之渔。特别主张适用于特定情况下的特定历史阶段,而方法往往能帮助跟好的找到特定时期应有的特别主张,本书的3卷分别文明 ,自由,社会,者各层次来表达作者在特定历史情况下的思想主张。这位在特定时期被抹黑的作家,如今又被放到另外的一个高度。很多人重新认定其文学大家巨匠的地位。

  我们要什么样的文明是胡适对思想文明和学术教育诸领域之思考,将西方文明传入后的新思潮做了一定的个人的独到见解,主要是以再造文明为核心。卷二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由?强调“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期待容忍“异己”,更不要“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始能向和平改革的道路前进,培养一个“有人味的文明社会”。有人味。人性温暖。人性正能量, 对于欲望的放肆也是人性的一种表达形式。 而具有人味的文明社会。需要社会每个组成部分及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拥有“容忍”这是根本也是文明社会的奠基。卷三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胡适向来以“易卜生主义”论式出发,倡导健全的个人主义,强调“把你自己这块料铸造成器”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呼吁养成独立思想的能力,并应为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承负完全的责任。个人成则家国成,这是如今提出的提高全民素质的先驱,正是因为素质低才会提高,当时当把其提高到口号的高度,可想其低的程度是不是已经相当棘手了? 健全个人主义,社会机构都必须健全个人主义机制。而这一对天生的冤家,是相依相生的。

  “世的大悲剧是无数的人们终身做血汗的生活,而不能得着最低限度的人生幸福,不能避免冻与饿。人世的更大悲剧是人类的先知先觉者眼看无数人们的'冻饿,不能设法增进他们的幸福,却把“乐天”、“安命”、“知足”、“安贫”种种催眠。这不就是现如今的真实写照吗? 民国的学者如实看到不是他们的理想主张在未来的革命中得到实现,这是怎样的一种可悲。先辈的思想及此。还看今朝。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5

  昨天中午从校门口快递处,踉踉跄跄搬了一箱书回寝室。在学校可以吃不好,精神粮食可缺不得。一般来说文学类书容易看一些,完毕后马上看胡适的书。今天晚上读完,此时感觉如同看完了胡适大部分的演讲视频。

  首先简单介绍说一下这本书。我这本《容忍与自由》由中国画报出版,不是潘光旦版。至于是不是盗版,我就不清楚了。此书是胡适从1918至1960年期间在个处的演讲稿集,按照时间倒序,追溯胡适演讲历程。其内容涵盖了许多方面。其中内容对我而言,有些可精读,如《容忍与自由》、台大讲的《治学方法》。而有些只须泛览。有些属于胡适个人爱好,啰嗦许多篇幅,这个我直接跳过。如《水经注》《醒世姻缘》等考据细节。

  胡适每次演讲题目大多由邀请方拟定,故内容涉及面甚广。从这些演讲中可以看出胡适的为人。通过语言可以想象胡适平实的风格,像一位长者将人生经验娓娓道来,给人以亲和感。讲到“博爱”话题,他告诫学子:实际的博爱是“修己”,把自己弄好,再帮助别人。即独善其身然后兼济天下。这就不像鲁迅式人物,观点极端激进,情绪波动巨大。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夸大表达,听着让人害怕,听者生怕暂失理性卷入其中。胡适也十分可爱。一谈到古籍,他马上兴致勃勃、长篇大论地讲得忘乎所以。因此季羡林说过胡适是个“书呆子”。平时他也乐观,说“功不唐娟”,努力是不会白费的。他朋友说他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胡适说过以下一些中肯话语。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容忍与自由》是胡适1958年最初在《自由中国》上发表的一片文章。1959年又在世界新闻学校演讲此文。“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是胡适老师布尔先生说过的话,胡适自己深表认同,写道“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的确,不容忍就会认为自身绝对正确、正义、“不会错”。从文章当时背景来看,胡适可能在批评当时政治。如今已经过去半个世纪,拿到今天中国依然适用。极权政府不容忍自己的反对者和批评者们,新闻、出版、言论、教育等自然没有自由。自然有“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防止西方价值观渗入”等这些说法。以上这些可以看出执政党的狭隘心胸。当然,容忍就有代价,要牺牲自身利益。但是不送忍代价更大。估计后来蒋经国考虑到这一点才容忍了。我认为这句话在个人方面也适用。人总是喜欢跟自己相同环境、信仰、思想、行为的人在一起,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甚至是一根筋,一元价值观(我包括在内)。这些人需要去接触反对、批评自己的人及其观点。书架上也应放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观念对立的书籍。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这是胡适谈治学方法总结的精辟之语。举个例子:看到《红楼梦》这本书,就可以大胆假设作者是写清朝的纳兰容若。然后想尽各种方法去考证它。这句话的价若全部体现在治学领域,其价值就太低。它可以扩张到社会问题,人生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等。举个反例:最近柴静出了个记录片,民间反响巨大。有一部分人开始怀疑柴静动机不纯,于是各种阴谋论,诛心论相继而出。这些假设确实大胆,但证据不足。这些人凭空猜测就大发言论。随随便便就可以黑人,说来可恶。所以有些求证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需要时间和精力,不能轻易完成。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胡适说的是一种怀疑、批判的能力。他说:“不要迷信自己的眼手,不要轻信马克思、列宁、不要相信蔡元培,或者相信一个胡适之,无论有怎样名望的人”。总之,要养成怀疑一切的习惯。他这些话说得都非常有道理。特别是今天这个社会,政府无权威,辟谣成谣言;社会诚信度低,出门防范陌生人;媒体无操守,看新闻像看剧一般扑朔迷离;还有各种砖家解读,骗子横行。这些都是见怪不怪的事儿。所以信息碎片化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怀疑精神。接触到某些信息或者某些人,我们脑子里应该第一反应是怀疑,无论对方是什么人,无论话语多么引人入胜。然后再证实这些疑惑。把做学问的理性带去生活中,养成谨慎的习惯,这又有何不可。作为中国人,就注定生活中少不了理性。还有,学生应该去批判现实。这是新一代应该要做的事。必须为社会革新,增添自己的一份力。学生不应该无脑跟着社会久俗,后面,而是应该多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这半句话可以看出胡适温文尔雅的文人风度。说得挺好的。在生活中,不能没有证据随意猜测他人。一个人想得太多,对自己和周围人都不好。要有大度的胸襟,包容别人一些无意过失。大概这也是胡适的人缘广的原因之一吧。

  书中还有许多话题没有谈到,如自由主义,女人,教育,好政府等。肯定不能面面俱到,因这本书并不是系统性的。但是胡适先生亲和平实,温文尔雅的形象已经印入我脑海。

  这周事太多,晚上一直失眠。现在才写完这篇读后感。正好今天三八妇女节,祝愿所有的妇女节日快乐!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6

  其实,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让我想到了“法律与自由”这对词语。因为在高中的政治课堂上,在学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时,老师就一直在强调自由是寓于法律中体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原来,一切的自由都是以“不自由”为代价的。这就好比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说的是“容忍与自由”,这恰不是“法律与自由”的同类项吗?

  “容忍”与“自由”,于我而言,就是当一个人因某人某事而恼怒时,如果无法容忍,就无法释然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不安灵,自由便无可言说。我想,这大概是对胡适先生的文章最通俗的理解了。

  从写作角度来讲,胡适先生用他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来阐述他对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再总结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胡适先生用了许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论述自己“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由’重要”的观点。

  50年的时光,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能从他的文章中看出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他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在胡适先生利用古今中外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心路历程:从年轻气盛到能够随年龄增长体味到容忍的重要性,从无法容忍到包容,然后在思想上及行动上获得自由。这些都可以从他对《礼记·王制》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理解中发现; 而且在中国古代“四诛”与西方宗教迫害的举例中,我们更能看出他对“容忍与自由”的深致理解,从而让我们随他的脚步,随他的亲身感受,一点一点的吸纳他的信念,最后明白他对“容忍与自由”的深刻感受。而胡适先生通过与陈独秀先生的书信再次表达他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由的重要性来表达他的政治思想时,这让我们更加实在地明白他的“容忍与自由”。

  “容忍远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这应该就是胡适先生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吧。

  因此,我们也应该懂得包容,学会包容,然后为自己的心灵谋得一片自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