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时间:2021-01-29 12:54: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通用7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通用7篇)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1

  韩寒——这个陌生的作家,熟悉的导演,优秀的赛车手。用这个《我所理解的生活》,灌溉了我干涸的心田。

  喜欢他的文风——不羁与锋利,幽默又成熟,他说:“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除了造谣以外,去造其他一切东西,我心中的造化就是创造了多少文化。”

  这句话很好,生活的意义何在?造物主造就了我们的序曲和终章,留下漫长而又短暂的中间部分让我们谱写。有的人奋笔疾书,风风火火的生活。有的人呆若木鸡,浑浑噩噩的存在。我对生命要求很简朴,像韩寒那帮为这个世界多多造化则足矣。

  喜欢他的向上——潇洒的献上退学申请书,平静地对老师说:“我会靠版税稿酬养活自己。”他说:“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

  一个人的不平凡,不在乎他的特立独行。而在于他敢于打破常规与条条框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勇敢的去追寻。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中都会有自己的使命。一个人心灰意冷的待在房间,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看电视,现在内心深处广阔的世界里,为梦想而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是这些来得有点疯狂。走吧,让历史的笔记中有自己的一个小小角落。

  喜欢他的乐观——赛车生涯的跌宕起伏,新手上路时的失败,开着最坏的汽车,用着最差的部件。他说这个世界再黑,甚至这个世界上再多人企图抹黑,你只需要笑,而且要裂开嘴笑,因为你的牙齿永远是白的。

  不去在意人生一关又一关的障碍,他让淹没在草丛中的野花开放,他让独自在山涧流淌的小溪歌唱,他让悄悄飘逝的落叶舞蹈。成长路上风风雨雨,一路笑着前行,又何尝不是征途?安之若素,淡然处之!

  谢谢你,韩寒。你所理解的生活教会我太多,你说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他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Just to do!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2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韩寒

  这几天,一直在看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还未看完,就忍不住半夜爬起来,打开电脑,敲点感想。

  人的生活如福州变幻莫测的天气一般,时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时而突出阴霾,狂风暴雨。生活的晴朗与阴霾取决于人的心态,取决于人对生活的理解。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最真实的自己,最本质的自己,简单的说就是韩寒说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说一个人无法做真实的自己,谈何生活?那样活着的生活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只有活出了最本质的自己,才有说我所理解的生活的话语权。做真实的自己固然是难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人会被很多的东西所左右,或金钱,或权利,或……但做真实的自己依然是简单的,你只要遵循来自自己心灵最底层的声音就可以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世间万千恩宠,但请做回真实的自己,做真实的自己,从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始。

  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话:生活它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我也不觉得留有遗憾是一种缺憾美,相比之下,干砸了倒是一种美。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在追求物质需求的同时别忘记了享受生活的宁静。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回归乡村,回归大自然,我想这是人们开始慢慢的发现物质外的宁静是一种美好。也许有人说宁静的生活是人不敢奢求的一种生活的状态。其实不然,生活不需要风生水起,生活不需要奢华。也许一个温暖的午后,一杯清茶或一杯咖啡,一张藤椅,一本书就是最安逸最美好的生活。宁静不是奢侈品,很多人眼中奢侈的宁静只是被他的现实生活中物欲纵横所蒙蔽。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状态,从福州回来,带了很多茶叶与咖啡,到家第一天就上网邮购了若干本书。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杯清茶或者一杯咖啡,一本书,就这样度过了一个下午。多么安逸,多么舒适。如果可以像海子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更甚是美好。

  当然宁静与追求物质满足是不冲突的,人活着毕竟不是单纯为了存在于这种宁静的状态。人是需要追求物质满足的,这点毫无疑问。无物质,无生命。但请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别迷失了自我,别忘了享受宁静的生活。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如韩寒所说的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千万别刻意,别勉强。

  众所皆知,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太多的无奈,有太多的不如意。但为什么有人活得累有的人却活得轻松。一句话,生活,千万别刻意,别勉强。有句老话,幸福是勉强不来的。人生短暂,需如韩寒所说的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如音乐,如人,如一切的一切。试想想,每天和自己喜欢的人,或宠物,或花花草草,或书籍在一起,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生活就该如此,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这样——真实,宁静,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3

  生活是什么?旅行是什么?生活是人与自然互动所创造的内容,旅行的本质无非就是生活的交换与体验。

  当这本韩寒近几年博客访谈的个人杂文随笔集《我所理解的生活》一面世,我便迫不及待要读他,想走近他。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重复。一来是这本书原本就是博客文章的收录,有很多我已看过;二来是韩寒的三观虽然和世界一样在变化着,但心态和三观的走向基本是不变的,也像他自己在文章中反复提到多次的,他知道自己在不断重复的写相同的东西,只是他觉得有很多读者需要看到那些道理。这社会虽然并不好,但这样的'态度也很容易让人抓住“韩寒根本就没东西可写”来大做文章。书中选的文章多是韩寒近些年的作品,思想深刻,观点独到。韩寒说,很多人恨特权,因为特权没有在自己手中。韩寒谈微博:看起来微博能改变很多东西,但事实上在微博时代,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得太快了,有些特别重大的公共话题也只能延续一天甚至半天。在形成合力的过程中,随便哪个人出来喊一嗓子,注意力就会被分散。

  韩寒在文中写到:每一个人,纵然缺点一身,但必然有一些地方是长于他人的,那时你区别于他人的标记,也是造物者公平的地方,就看你能否找到这些标记。他人的鼓励是助燃的汽油;他人的笑话,也是汽油里的添加剂。你的青春就是一场远行,一场离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少年越来越远的远行。远行不重要,去哪里不重要,找到自己所热爱的才重要。千万不要放弃,千万不要怕被人嘲笑。

  “我所理解的生活”这句话本身的构造就相当吸引人。让人觉得亲近和可接受是因为不是题为“生活”,一个夸张的概念,一个欲强加于人的感觉,一个居高临下的视点;而是“我所理解”,只是我,我这么看,不代表你和他,也不代表生活本身;“我”呈现出来而已,坦白无虚,你可以反对,你可以不屑,甚至可以攻击;这个构造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可爱的标题。再比如题为“当我们谈论爱情,我们谈些什么”就远比“爱情是什么”可爱多了。

  觉得韩寒文字亲近的原因有好几个,说两个。很难找到比他更诚实的写作者了,你会说自己的博文就是公厕吗?你会承认到现在还在随地小便吗?你会承认你看过岛国爱情动作片吗?迟迟不开微博的原因是因为清楚地在微博活动中窥见了自己的虚荣心,而且认识到自己以前年少轻狂写下的一些话是学识太浅太过骄傲的妄语(要是他还认为现代诗作者只需要掌握一个技能:使用回车键,我才不会支持一票的版税)……能够在几千万双眼睛下依旧诚实的文章,最起码已经达到了文艺追求的第一个境界。我相信这和写作者本人秉性有关,想创造是创造不来的,想刻意也是会留下痕迹的。韩寒不染学院的文绉绉,不染学术的浑气,不染所谓高等教育的虚伪。所有均来自生活。

  他不时流露出对八十年代香港文化的怀念。比如写了一篇少有的煽情文风的《写给偶像》,看这篇毫无之前戏谑感的文章,才反应过来,原来他也是个文青。比如他反对“香港是个文化沙漠”的说法,理由是“一个曾经有那么多好电影的地方,绝不是没有文化的地方。”比如一进他的博客,耳边就会自动响起《大话西游》的经典主题曲《一生何求》(这首歌我觉得是最好听和最难学的粤语歌之一)……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4

  韩寒的蜕变还是蛮大的,他的文章中虽然仍带着当初的不羁与锋利,但,成熟的气息已跃然纸上。

  很羡慕他潇洒的递上退学申请,平静的对老师说,我要靠版税、稿酬养活自己。然后和满屋子的老师一起大笑。

  一个人的不凡并不在于他的特立独行,而在于他敢于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勇敢的做自己。

  我不敢这么做。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大学是快乐的天堂,在天堂里你可以尽情享乐,这是老师一直灌输的思想。我是个贪图享乐的人,而且我的的确确想上大学,所以前提就是葬身题海。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上学要做题,后来我才顿悟,其实这个问题和人需要钱是一个道理。没有钱,你在这个社会就会难以为继,有了钱,这个社会也不见得有多欢喜你,但至少你会生活的舒服一点。你最后会死,好一点是寿终正寝,坏一些是半路呜呼,不管你的卡里有多少钱。至于题目,就让他去死吧,做的好与不好,上学都是一条不归路。

  在中国,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虽然治安还算不错。在我们眼中,一切事物、所有人都缺乏信赖的理由,甚至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你所理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如果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我只能说我不知道。我的生活已经误入歧途,或者说是本来就是向着歧途奔跑着。我不曾想取悦他人,我不曾想逃离这个社会,我不曾想迷失在生活里,我不曾……但我只是一个小屌丝,逆袭指数为一。

  莎士比亚说:“我们的本质,就如同梦一般虚幻不实,而我们渺小的生命,以一场睡眠圆满落幕。”

  我常常想,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存在,造物主造就了我们的序曲和终章,留下漫长而短暂的中间部分让我们谱写。如果说,一切在你战胜了数亿对手的一刻就已决定,为何又留下了那么多的不确定?

  为什么人要分三六九等,为什么要有官二代、富二代和屌丝?一无所有的失落感、不平的怨愤让我们指责这个社会、让我们厌恶这个社会。然而,一切又都是徒然,都是毫无意义的。

  一切的一切,在你离开的时候,都化为乌有,那个小盒子将把你的一生封印。

  生命的意义何在不是现在的我能回答的了的,也许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会有全新的感悟,也许经历了时间纷扰之后,我能够对人生的意义有所诠释,但,现在我只能发发牢骚而已。

  这就是现在的我所理解的生活,牢骚多一些,感悟少一些,文章乱一些,幼稚多一些。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5

  寒假无聊,上次去书店看到韩寒这本《我所理解的生活》。高中一直太规矩,没有想去读韩寒的作品,只是知道他写过《三重门》、《他的国》,还退了学等。到大学发现他的博客很多人关注、阅读,点击量惊人,很奇怪,想看看韩寒到底厉害在哪里,遂买了这本书。

  韩寒的生活,赛车、写作、家庭。赛车、写作都是他喜欢的行业,他说,赚的再少十倍我也愿意,真好。在书中,他好像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爱的女儿,贤惠的妻子,令人羡慕。“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我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最让我关心的还是他对当下社会的批判与讽刺。特权、腐败、造谣,糟糕的政府,愚蠢的群众,不过这些。一个下午读下来,感觉没啥收获。但是仔细想想,问问自己,又觉得自己就这样也写不出来。

  韩寒,好在哪里?我想以前可能好在他的特立独行,好在他的批判,好在他的观点。不过现在呢,观点,已经过时了。或者说,读者已经审美疲劳了。这些年,一直这些问题,韩寒苦口婆心的说着,我们听着听着,内心烦躁,怎么总是前篇一律啊。这不怪韩寒,怪这世道,怪这过度求稳的世道,怪这想改革却又畏首畏尾的世道。不过,我们要等,要耐心的等。

  那韩寒除了观点之后,还有什么可取的嘛?为什么别人同样写就没他写的成功呢?针砭时弊,韩寒总是批判发在他身边的事,比如某某市长请他吃饭,某某领导请他写书,家乡的变化,微博网络上的喧闹等等,都是具体生动的例子。文字下的真实,让读者看到了真实,真实的问题,真实的社会。很多人写,或者写不真实的,或者描述不出真实……

  我想,韩寒于我,就以上两点。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6

  前几天去新华书店逛了逛,发现显眼的地方架满了韩寒的新书《我所理解的生活》,韩寒的小说看了不少,可他的杂文没怎么看过,一是本身不怎么喜欢看杂文,二是上网的时候也不会有时间去关注他的博客。随手翻了翻,发现价钱挺合适,买回去当摆设也行,抱着这样的心理,我买下了这本书。

  买回来后摆在桌子上放了几天,一直没有去看,想着以后有时间了再说,所以说要是真心想去看一本书,最好是把它从图书馆里借回来,这样在还书期限的催促下还有可能看完。直到有一天寝室停电,百无聊赖下我拿起了这本书,想着拿它消磨消磨时间,不得不说韩寒的文章中充满了讥诮与幽默,在这些幽默中我才能保持阅读的兴趣。用了差不多3小时浏览完了这本书,只能说是浏览,翻到哪篇看哪篇,然后又用了半小时把整本书看了一遍,看完之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怎么还没来电,都停了一下午了。没错,这本书给我的思考没有来电给我的思考多,又或许是我的经历还不够,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我体会不到这个社会的大不公平,当然,社会中的各种小不公平或多或少我也碰到了。

  这本杂文集里最负盛名的恐怕就是韩三篇了,每篇讲一个问题,第一篇说的是中国需不需要变革,第二篇说的是中国应该从哪方面变革,国家制度或是公民素质,第三篇则是韩寒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民主和法制的“讨价还价”。韩三篇在年前引起了网络上的轰动,因为不少作家都不能或不敢或不想讨论民主和法制的问题,他们都被中国的体质框在里面,束手束脚。韩寒挑起了这面大旗,引发了网络上对民主和法制广泛的讨论,算是一次小小的文艺复兴。说到文艺复兴,我讲一个书上的段子,韩寒当初办《独唱团》的时候往有关部门报的是“文艺复兴”这名字,没给批,说是带“文艺”两字的都不批新杂志了,于是他启用了第二个名字,也就是现在的“独唱团”,没出几期杂志,带“文艺”两字的杂志都让批下来了,后来他才明白,不是“文艺”有问题,而是“复兴”有问题。中国的专制体制久为外国人诟病,我就听过这样一个事,说是外国的学生通过对中国留学生的接触,竟然以为中国人都享受专制,而不喜欢民主。外国学生在一起讨论的最热烈的话题往往是政治,而中国学生讨论的最热烈的话题却往往是网络游戏。中国人口众多,在当下实现民主有一定困难,但困难不代表不可能,也不代表你可以忽略这个困难的问题从而不作为,路要一步步走,不然怎么走得到尽头,有一句广告词用在这里正好,路再长,也长不过我37码的脚步。

  韩寒的这本书中除了韩三篇,其余的则是一些访谈记录和短篇,有讽刺现实的,有谈论自己生活的,其中带着不少机智的闪光点,能让读者会心一笑。在《来,带你在长安街上调个头》这篇文章中,他描述了自己朋友带自己在长安街上违规调头的事,牛逼哄哄的享受山寨特权带来的好处。里面有一句话让我笑了,“没过十秒,那辆奥迪突然满血,全身能闪的地方都闪了起来。随即,我被后车用扩音喇叭披头盖脸的骂了一顿”,想象一下,这辆车的画面和车主气急败坏的表情,从车主的脸色和行为都让我联想到螃蟹这种横行霸道的动物。

  其他的没什么好说的了,毕竟浏览一遍能记住的也没多少,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无关于体制,无关于民主,只是做好自己,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并且能够不碰到壁。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7

  最近能静下心读的书就是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了。其实看他的书已经有很多年,从刚开始的《三重门》,尖锐讽刺,锋芒毕露,在我那个年纪看来,写得还是很大快人心的,因为批判了应试教育。到后来《通稿2003》,《毒》,《草》到《可爱的洪水猛兽》,《青春》,到今天的《我所理解的生活》,其实他的文笔在不断的进步和成熟,眼光也越来越开阔,近年来关注到了社会的很多问题,也在不断的反思自己写过说过的那些话。《南方周末》采访韩寒的时候,有一句话写得很好: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少年终于走向青年。那个恃才傲物,无礼冒犯的韩寒,和那个一路漂泊,勇敢向前的韩寒终于握手言和。

  以上只是对韩寒的一些看法,虽然喜欢他,但并不代表我就是一个韩迷。去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的题目是《韩寒》,其实我们也在不断的思考,韩寒到底代表了什么,还有一个也不断被提及的郭敬明又代表了什么。这么多年来,这两人一直被推在风口浪尖,被无数少男少女追捧,无论有怎样的丑闻还是炒作,大家分来分去,还是两派,好像我们的青春里,只能是非郭即韩一样。看韩寒的书,我总是会在想一个问题,到底青春是什么,到底这一代的年轻人应该做些什么,但答案总是很难讲清楚。在中国这样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好像是很难去追逐什么远大的梦想,或者是过分关心政治,就好像《我所理解的生活》里,反复的提及到体制,民生问题,但杂文写得再好也经不起悲剧的一再重复。多少人在这段年少里,可能踌躇满志,想要为国家、社会做些什么,甚至挥斥方遒,但又在现实面前感到无力,想要收起一腔热诚,过点安逸小资的生活,内心又总是不安和迷茫,好像无论是韩寒还是郭敬明,我们都做不了,也学得不对。

  人生最邪恶的事就是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所以还是认认真真做好自己就够了。记得一篇文章中曾经写过:我们都渴望在年少时吐出惊艳世界的箴言,却从来都没看破过迷眼乱花。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写的文字,都有青涩的梦想,但大概从来就见不得光。但是那又怎样,如张国荣的歌里唱到,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并不敢说是要让每个人勇敢的去追梦,但最起码,在这段仅有的青春里,我们要试着去多做一些无悔的事,对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多一点坚持,对那些看起来遥远冒险的事,多一点尝试。等到将来,我可以告诉自己,我当初坚持一些事情,绝对不是因为我当时幼稚不懂事。因为青春就是这样,它是酸,少年强说愁,但它也无限强大,有无数希望,有以后再也看不到的青草繁花。就像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叫《春萍,我做到了》一样,当终于拿到年度拉力赛总冠军的韩寒对着当初打死也不相信他会成功的春萍说“我做到了”的时候,我的眼眶有点湿润了,这句“我做到了”,我明白并不是为了要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我们的青春,青春无悔而骄傲。

  真的很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青春里不留遗憾的奔跑,永远保持一颗炽热的心,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生活。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通用7篇)】相关文章:

我所理解的贵族精神12-24

鱼我所欲也理解背诵08-31

鱼我所欲也名句理解默写08-23

鱼我所欲也的阅读理解与解析11-15

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答案11-08

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附答案)11-07

关于《鱼我所欲也》名句理解性默写11-12

《孟子·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附答案11-06

鱼我所欲也课文名句理解性默写11-13

我所理解的春江花月夜抒情散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