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时间:2022-06-30 09:35: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精选20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精选20篇)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1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这句话是我在马克思传中看到的,当时令我触动,感受深刻。他的思想魄力更让人震撼。他不仅拥有才华和智慧,而且拥有别人没有的信念和执着,在他的生命里充满的是对整个世界的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人生。想想现今社会,有多少人在思考所谓的人生,又有多少人在思考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绝大多数人都在思考着自己,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

  贝多芬用音乐奏出人生的不屈不饶,但他一生的孤独与痛苦谁又能明白?

  马克思是孤独的,但是马克思是伟大的。在马克思的最后几年书中这样写道,在部分地恢复了健康之后,马克思感到自己是双重残废的,精神上失去了妻子、生理上是病痛的加深。精神的麻痹和生活的无奈折磨着他,但他依然坚持搞创作,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孤独,做平常人不能做的事。正是靠着他的执着、坚定信念才造就了他的伟大,哲学家的伟大。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他的唯物史观承认历史的必然性。从人类历史总体看是正确的。他的唯物辩证法研究的那些范畴是相当有启发性,开辟了认识世界的一条道路。

  个人觉得《马克思传》是对马克思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学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精神,对友谊的珍爱,无不感到着《马克思传》的每一位读者。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都要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身上学到智慧和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这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这一切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马克思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对世界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他的伟大将载入人类史册,永垂不朽。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2

  今年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得到了《马克思传》这本书,一时兴起花了一个多月看完了这本书,获益匪浅。马克思不再是书本上的马克思,不再是一种思想,他只是一个人,一个平凡无奇却又让人敬仰的人。下面让我来带大家更深入了解马克思。

  从小到大,我就被灌输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的马克思是多么的伟大。总觉得他是那么高高在上,是我们无法所触碰到的“圣人”。然而,看了这本书,才发现马克思是如此的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他也是一个在正常不过的人,和我们一样吃喝住行、有恋人朋友家人、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这些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总体印象,马克思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一个“自由撰稿人”,而且很多时候在“不太宽容”的“论战”中,他与报纸、刊物结缘,以此为阵地,发表自己的生活见解。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学习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也说:“没有知识从来也不能帮助任何人”。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即使生活艰难,他也每天去图书馆如饥似渴的进行学习和研究。他所积累的知识非常渊博,包括经济学、法学、宗教学等各个领域,他也熟识德、法、英三种语言。他之所以能掌握如此多的知识,除了天资聪颖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勤奋拼搏、对知识的忘我追求以及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这种严肃的学习态度、惊人的学习毅力、刻苦的学习精神贯穿他的一生,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我们同时看到了一个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忘我工作的革命导师。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着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他在中学时就确立了自己服务人类的个人理想。从此在漫长的斗争岁月中他积极努力奋斗。即使被国家政府驱逐,生活穷困,颠沛流离。他在批判的同时,他也不断的吸收、改进。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的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法拉格曾回忆说:“马克思对待著作的责任心,并不亚于他对待科学那样严格。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定的事,而且在他尚未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时,他也绝不谈论这个问题。他绝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琢磨过的作品。也不能忍受把为完成的东西公诸于世的做法。”严谨治学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然而,整本书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马克思的那些个理论著作,为革命胜利奋斗的不懈精神,而是马克思这个人的本身。他原来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他和我们一样有缺点。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干涉他三女儿的婚姻,结果三女婿是位登徒子,导致三女儿40多岁就自尽。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必定会痛恨不已。

  但这些都不足以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博闻强志、兴趣广泛、记忆惊人,他对文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哲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尤其佩服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说要广泛阅读,要收集和弄懂目前所研究的资料和水平,然后才开始写作。

  马克思是位精神的伟人,但在物质方面却是贫困的一踢糊涂,常常典当自己的家具,燕妮的嫁妆,甚至连自己的上衣也典当。幸好,遇见了一位慷慨大方,又能够欣赏他才华的恩格斯。恩格斯为了周济马克思一家,不得不去他不怎么喜欢的工厂去任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真的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世间的楷模!马克思在他的自白上有这么一些我认为应该单独列出来的:马克思说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他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所喜爱德箴言是“怀疑一切”。他认为自己的特点是“目标始终如一”。

  过去我们总是把马克思这些伟人看成神一样的人物,但读了他们的传记才知道他们和我们如此贴近,即使他们的思想境界离我们很远。在了解这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生中,让我领悟到他的思想之所以如此伟大,是和他孜孜不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这些伟人们的优点,提高个人的修养,拓宽知识面,不断努力,从而成为一个有理想的好青年!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3

  在家放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抽出一些时间零星的时间阅读了《马克思传》的部分内容,而之后的内容也只是大致的浏览了一部分。整个过程虽是走马观花,且过程极为枯燥,但只要耐着性子读下去便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总之整个过程是一个痛苦的旅行,但也有苦中作乐,也是回味无穷。

  从书中我了解到了马克思一生的坎坷,仔细想想我平常碰到倒霉事情总是喜欢抱怨,觉得老天爷不公平。然而马克思却在坎坷中坚持追寻着自己的真理,他的那种精神不仅给我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惊,还有精神上的鼓舞,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是每个伟人特有的,时代将改革的力量交给了他们,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惊天才华,更是他们敢于面对地狱的勇气,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

  我挺喜欢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选择》中的一句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的,但是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这是马克思17岁时写下的话,那我们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大学里的自由时间要多少有多少,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严管。面对安逸的氛围,自由的气氛,原本心怀梦想的我们也之间变得懒散起来,同时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变得迷茫。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大学里混日子,那么大学四年后我又将何去何从,我不禁扪心自问。我也感受到了危机,再不去努力,再不去奋斗,我的人生将走向毁灭。

  虽然没有读完全部的《马克思传》,也没能理解透彻每一章每一节,也没有完全领悟到马克思一生中伟大的理想,但却也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思想上也得到了一点升华,对生活多了一些思考。了解了马克思艰难坎坷的一生,我也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又多了一些理解。所以《马克思传》,这本记载着伟人传奇人生的书籍,值得我们去看,虽然这本书有点枯燥和深奥,但静下心来,慢慢的品读,你会喜欢上它的。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4

  马克思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为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克思,一个让全世界都记住的名字,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马克思传》,在那里我们能够追寻到他的足迹,从点点滴滴的文字河流中,阅读它就好像在与一位伟人对话,整个人都被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了。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人类解放事业,并积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他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说的那样“投入到人类事业中去吧,实现自己的价值”

  之前,对马克思并没有太多熟悉的了解,只感觉马克思离我们很远,他写的文章和所拥有的思想哲理都很高深。但自从读了这部传记后,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通过朴实的文字,间单的描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了一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看出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亲情的眷恋,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下面我将从马克思对工作的不懈追求,与恩格斯深厚友谊和与其妻子的爱情婚姻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马克思曾经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眼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在科学事业上的不懈努力,忘我投入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有人说:“大学时恋爱的摇篮”,我到觉得这些都是谬论,大学其实也是一个社会,我们可以在其中学到做事,做人的道理,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怕苦。人生总是会遇到挫折困难,不顺心,那么就需要我们用一颗执着的心去面对。马克思怀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追求自己的事业。写到这我就想起那些长征路上可爱可敬的战士。虽然时隔70来年,但长征精神依然存活在我们心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信念,他们执着地坚持,艰苦卓越、付出牺牲。我觉得这种精神,这种使命感,责任感,也是我们大学生所需要的。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也是广为人传的,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们的友谊在历史也是无双。他们一心追求同一个梦想,怀揣同一个理念,不断奋斗,努力,合作着。然而,对于我们普通人也是不可缺少的,当你快乐的时候可以与其分享,当你悲伤的时候也可以向他倾诉。同时好朋友就像一面镜子,他会让你知道自己的不足,朋友可以给我们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中,朋友伴我们同行,友谊照亮生活之路。在我看来,真正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为同一个梦想去努力,即使有在多的艰苦也可以相互扶持,相互帮助。

  马克思是一位坚强的革命战士,在面对黑暗的斗争中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和勇敢无畏的英雄本色。但同时他还是以个感情丰富细腻的普通人,是一位充满男子汉激情而又十分忠诚的丈夫。他与妻子燕妮有着同样美好的理想,他们在命运的激流中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为壮丽的共产主义而奋斗。无论是从写个她的情信还是信件中,都充满了火一样的炙热和绵绵不尽得温柔,那是对爱情与生活的深刻诠释。这对于我们这些90后的男生女生也是一种思考,在面对和选择爱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慎重又慎重,应与自己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奋斗目标,而不是以某种目的去谈恋爱。

  《马克思传》是一部令人受益匪浅的好书,对自己的认生观,价值观与爱情观都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值得好好一读。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5

  既然是读后感,就只谈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没有任何理论性而言。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

  我个人从来不崇拜任何人,我只欣赏那些伟大的人,因为他们有伟大的思想,从这些思想当中,能够得到我所要的,从而形成我的思想,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这些是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

  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

  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纵观马克思的成长,教育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从开始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其理想主义的态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即便到现在,我个人仍然认为这是超理想主义的,也是超现实主义的。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也是我所欣赏的,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体,我指在爱情当中,好歹,马克思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了,最后趋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爱的人。这一点,他必须感谢他父亲和爱人对他的不断鞭策。

  关于爱情,马克思晚年的生活很大程度受到了影响,在失去燕妮之后,这其中饱含着他对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他对爱人的理解与支持的需要,他对爱人的思念,人是不可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的,因为思想是不能孤独的。我想在马克思的爱情形成阶段是受浪漫主义影响,而在真正得到爱情和爱情生活当中理性占了上风,因为他似乎一直忙于事业,忙于理想,然而最终他回归了,是在失去爱人之后,这也表明,骨子里面他仍然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爱情始终应该是浪漫的,虚无缥缈的,而不是理性的现实的。但是追求爱情的过程和本身却可以是非常理性的,否这将失去爱情。

  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与其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在资本横流的这个社会,保持对物质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应该由思想去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思想,这个观念好想有点唯心了。但至少是我对金钱和理想的态度。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其实他也在不断吸收,改进和妥协,这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当然文化的融合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方面。

  马克斯思想到了每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应用,这也是他晚年的时候为什么会说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反映的不过是他固化的思想模式,批判一切。在马克思全集最后几部中很多人得出一个结论,是最后马克思自己都在怀疑社会主义构想,我想怀疑才是对的,怀疑才会让思想不断前进。而这个无关他是否能够预料到今天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人可以预料未来。也无关于他是否受到历史的限制。但是马克思思想的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不断创造。创造才能产生价值。

  最后总结,学习一个人,一定要学习他的思想的精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每个人的都应该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对象。

  看过不少叙述和回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书,如李卜克内西的《回忆马克思》,梅林的《马克思传》,每一次阅后都像火炬燃起心中的干柴,周身充满了无可比拟的热量。

  今天,我又看了一本比前二本更完整,更充实,更能反映了马克思的著作,这部书好像一组反映伟大导师的照片,我看见,一个伟大导师的成长过程,他抛弃了教援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让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

  是的,聪明的艾得加尔被时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旋祸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看来,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从这个故纸堆中找出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竞着迷一部中篇小说,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非常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当局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知道,不可喻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造成的。

  如果说燕妮是他亲爱的妻子,那么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

  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6

  《马克思传》详细地记录了马克思的一生,从他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开始到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而不是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在深爱的妻子和大女儿的先后离世后,终于安详地与世长辞,在坚守了无数岁月年华的书桌前离开了我们。

  《马克思传》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记录,只有真正了解他当时的处境,你才能当时真正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伟大的革命英雄精神,你会用你的同理心理解一个永远被驱逐的革命家坚守的心;只有真正了解马克思生活的点点滴滴,你才能体会到燕妮与马克思之间爱情的纯洁与坚定——父亲是枢密顾问官的燕妮完全可以嫁给一个上层社会人士,过上富裕而安定的生活,而她却蔑视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瞒着父母把自己嫁给了一个市民阶层子弟。多少年的贫困,多少次驱逐出境都没能使这位伟大的女性感到绝望。所以我知道马克思的伟大绝不仅仅是依靠自己,也绝不仅仅只有他自己如此伟大,他身边的人无论是恩格斯还是燕妮,他们都是伟大的,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每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人都是伟大的。而如果我没有读过《马克思传》,我可能永远无法体会到这些。

  马克思在学术上的成就,当然是伟大的,但这本《马克思传》真正吸引我的是马克思更加伟大的奉献精神——假使他从未取得过学术上的成就,仅凭他无私的人格,他也绝对值得被我们称赞和讴歌。我对于马克思印象最深刻的,同时也是我选择马克思的原因,就是我在高中语文和政治课本上,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最后一段文字,“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一段文字读来,仍让我感到热血沸腾,这还仅仅是他在中学毕业时的想法,当然,后来马克思所做的一切,证明了他伟大的誓言。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7

  “红岩上红梅开,万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每次听到这首《红梅赞》,我就不禁会想起《红岩》这本“红色经典”名著。

  《红岩》通过描写许云峰领导工人运动,江姐、双枪老太婆开展华蓥山武装斗争,成岗办《挺进报》等情节,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下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方兴未艾、此起彼伏的盛况;同时又以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两处国民党特务的秘密监狱为背景,讴歌许云峰、江姐、成岗等共产党人在被捕后,面对国民党特务的严刑拷打、威胁利诱毫不动摇,坚决保守党的秘密的高尚情操。

  最令我难忘的一幕是江姐被捕后,特务用粗长的竹签钉入江姐指甲缝间进行逼供的情景:“……‘十指连心,考虑一下吧!说不说?’没有回答。铁锤高高举起。墙壁上映出沉重的黑色阴影。‘钉!’人们仿佛看见绳子紧紧绑着她的双手,一根竹签对准她的指尖……血水飞溅……”读到这里,我不禁泪流满面:特务们残暴得令人发指,而江姐又是多么的坚贞顽强!面对敌人的拷打利诱,面对狱中生活的艰难困苦,江姐等可钦可佩的勇士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敌人抗争。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遇到一点小挫折,便泄气了;学习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儿,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还小着呢。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8

  在马克思立下造福社会的志向时,他就开始了艰苦的行走。在前进的路上,他被跟踪、驱逐,饱受漂泊异乡的悲苦;他受诬陷、中伤,在心灵上留下了无法自愈的创伤。穷困潦倒、生活水平甚至不及一般平民百姓:有时,连外出需要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没有;囊空如洗,拿不出一个便士买稿纸;家里连可以典当的东西都没有了;无法还清欠小店主的债务……这位“无产阶级圣经”的天才创造者充分体验了无产阶级所有负的一切重担。

  也许用“朝三暮四”来形容我们的目标再合适不过了。有时候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人为什么会如此善变,睡觉前一个想法,醒来又是一个想法。我有时候也充当了这样一类人,总是很容易满足,随遇而安,然后“胜固可喜,败亦无妨”。考试得不到满分,目标就变成了及格线;得不到第一名,便追求不落在最后;微不足道的成就,一点点侵蚀着自己高傲的心。定好了目标,不应该只有三分钟的热情,而是要像马克思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这样才会有收获。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9

  马克思的爱情是在磨难中建立起来的,这样才会长久不衰。他一生最爱的人是他的妻子燕妮。他们相恋已久,订婚了七年多终成眷属,在此期间,他们见面的次数很少,大多都以书信的方式倾诉衷肠,维持感情,尽管如此,但无论马克思多么贫穷,陷入多么大的危险中,燕妮始终如一的支持他,陪伴他。燕妮为了他而进行了极其激烈的几乎损害了她的健康的斗争,一方面是反抗她的虔诚主义的贵族亲属,一方面是反抗马克思自己的家族。并且从来没有以不实际的妄自菲薄而放弃参与伟大思想工作的机会。相反,除承担全部家务重担外,她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跟上马克思的脚步,如此善解人意,忠贞的女子能不让人喜爱吗?

  见惯了那些因家庭变故而离婚的现象,我能明白“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已是当今爱情的真实写照。随着时代的进步,结婚也出现了闪婚、裸婚的心形式,然而离婚率也在不断上升。现在的男性认为娶到一个漂亮的女子就会有爱情,而更多的女子则认为男子只要有车、有房、有存款就会有爱情,这显然是对爱情的错误理解。而对于大学生的爱情更是错的离谱,在校时海誓山盟,毕业了就劳燕分飞,只因为他们恋爱的出发点就不好,只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孤独与枯燥的大学生活而在一起,不在乎有多长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我想真正的爱情应该像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臧克家在诗中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马克思毫无疑问是属于后者,生前,他巨人般屹立在世界之上;今后,他的光荣将伴随他学说的胜利,千古流芳。虽然我不很懂马克思理论,但他的一生却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虽不能人人都像马克思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但也可以爆发出像流星一样的光芒!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10

  看了这《马克思传》之后,通过作者朴实的文字,间单的描述,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就不完全那样认为了。我开始认为我们将马克思的威严庄重的一面扩大化了,甚至将他"妖魔化"了。要知道他坚持自己的理论研究必然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生活琐事不太关注,只能说他不拘小节。他的确有作为伟人常人所不及的科学探究精神,可事实上,他也是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

  拿马克思自己的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也是个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生活着的人,他的生活也会有不修边幅的时候,他也有自己的嗜好,他喜欢下棋、抽烟、喝酒,也有自己的个性,也有与恩格斯之间不俗的友情……亲情、友情、爱情、事业,他都不缺,他都拥有。

  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人类解放事业,并积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亲情的眷恋,无一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这本书使我对马克思的整个人生经历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对他的一些生活细节、生活习惯也了解的更多,这对于我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有很大的帮助。

  1818年5月5日这一天马克思来到了人间,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卡尔·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摩泽尔河畔一个山清水秀的文化古城特里尔城,这座城市很早享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成果,所以憎恶封建压迫、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在那里的人们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而且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影响,马克思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慢慢地,马克思在踏入社会以后就看清了社会现实,看清了富有与贫穷的巨大差别,看清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他能明辨是非,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幼小的心灵就能盛装人间的苦难。

  他立志要为全人类谋取幸福。他认为能为全人类谋求幸福,才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他屡次被驱逐出境,流离失所,但是他仍不改革命的雄心壮志。马克思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他们眼中,马克思是国际工人的灵魂,是无数贫苦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灯。

  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在政治、文学、历史、哲学上及至自然科学方面都取得了卓着成就,他那不朽的思想,哺育了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被称为世界社会运动的导师。

  下面我将从马克思对工作的不懈追求,与恩格斯深厚友谊和与其妻子的爱情婚姻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马克思曾经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眼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是在1943年开始的,为了完成这一划时代的巨著,他耗费了40年的心血。40年的心血,这是个惊人的时间长度。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岁月里,不是在平静的书房和优越的条件下度过的,而是经历无数艰难和坎坷的。正如恩格斯说的"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马克思侨居伦敦的许多年里,经济上常常贫困到没钱买面包,付房租的程度,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和家具来维持生活,连他夫人的陪嫁银器也忍痛送进了当铺。

  他在1859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道:"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的那种求知热情和勤奋精神,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抱病写作,强忍着病痛奋斗终身,实在令人敬佩!

  马克思的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是非常之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必须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学识的增长才是我们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人生总是会遇到挫折困难,不顺心,但是相信生活会教会我们很多,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用一颗执着的心去面对,那么,一切都将不成问题。

  马克思怀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追求自己的事业。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表达了他的高尚的信仰。他认为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并认为青年人的择业目标应该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被公认为古往今来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典范,恩格斯的马克思的"第二个我",他们一心追求同一个梦想,怀揣同一个理念,不断奋斗着,努力着,合作着。他们两人通过频繁的通信来交流思想,一天一封甚至几封,他们谈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二人可以说是无话不谈。

  世人更多的看到的是马克思给我们带来的伟大贡献,可是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马克思的创作还能继续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就是因为有了恩格斯无私的帮助和二人对理论思想的探讨,才使得马克思走向成功。其实在很多方面恩格斯并不比马克思差,他头脑活跃、才思敏捷、知识广博,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很高,而且还深。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11

  中国过去出版过十几种《马克思传》,其中既有外国学者写的,也有中国学者写的。1949年9月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的,是德国人梅林写的,80年代又出版了苏联费多谢耶夫、斯捷潘诺娃,德国格姆科夫等人写的。中国人自己写的也有多种。如1933年,李季写的三卷本马克思传,书中有蔡元培先生的序言,还有1988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和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张光明和魏小萍、张云飞写的有分量的传记。

  近来,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戴维·麦克莱伦著《马克思传(插图本)》在西方畅销不衰。此书1973年初版,1995年三版,可以说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中译本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珍博士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全书近55万字。

  这本书优点和特点很多。首先,书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书中有400多幅插图,显得非常生动形象。过去中国出版的《马克思传》也有插图,但远没有这么多。除了原始照片外,本书还有选自影视的作品,以及中国画家的素描、中国画、油画、木刻、雕塑,等等。把众多插图连同其文字说明连贯起来欣赏,本书就不仅是文字传记,而且又是一本画传,也像是电影里的人物在工作、读书、写作,与朋友交往,发表讲演,等等,活泼逼真,给人留下深刻的直观感性印象。

  其次,这本书内容取材不是只限于别人撰写的马克思传记。在西方最有影响的对马克思生平的评价本来是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史学家梅林于1918年出版的《马克思传》,此书于1920年和1935年译为俄文本,1935年又译为英文本,后来长期在英语世界广为流传。但是1920、1930年代以来,西方陆续出版了未经删改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以及未曾发表过的马克思的几部重要著作和大量笔记手稿,还有别人撰写的与马克思的活动有关的书籍。本书作者麦克莱伦博士长期从事马克思生平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他博览群书,广采旁征,才写成这本新传记。从他书后所附26页参考书目,可见一斑。附录中还有马克思一家七代人的详细家谱,这对于我国读者了解马克思的身世颇有帮助。

  再次,本书作者在详细占有资料后,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马克思的一生。他在自序中指出:“许多论述马克思的著作都受到各种政治斧钺的削磨。”“我所尝试做的至少是要客观公正地写作”,“避免陷入要么偶像化、要么玷污的两个极端。”也就是说既不美化也不丑化,既不神化也不鬼化。全书是从三个主要层面——个人的、政治的和精神的来完整地覆盖马克思的一生。从全书客观公正的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确是一位罕见的伟人,他既是伟大的革命家,又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参与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党的成长。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就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一生写下几十卷鸿篇巨著,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众多领域都有独创性贡献。书中特别对1932年出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从未单独出版过的马克思写于1857年的《经济学批判手稿》作出了独到的详细剖析,认为这两部手稿有连续性的内在联系,都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和个人全面发展这个核心问题,前一部手稿是探索的起点,后一部手稿则“达到峰巅”(第313页),其中论述减少劳动时间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甚至超过了马克思的代表作《共产党宣言》和《哥达纲领批判》。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12

  在老师的推荐下,好不容易在图书馆借来了一本厚厚的《马克思传》,准备好好地去了解一下伟人的传奇一生,想知道是什么成就了如此一伟人。然而,那种愉快的好奇心随着翻阅几页《马克思传》逐渐地消失,第一感觉是这种书有点枯燥和深奥。后来,慢慢地静下心来品读,逐渐的有点喜欢读《马克思传》了,从中也收获了不少。

  从书中我了解到马克思的一生竟是那样的坎坷。想想自己碰到一些倒霉的事总是喜欢抱怨,觉得上帝不公平。然而,马克思在坎坷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的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带给我心灵上震动。我以前所遇到的一些困难跟马克思一生的坎坷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自己实在是太幸福了。他的坚强,乐观深深地震撼了我。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是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段话是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的话,之所以引用这段话,是叹服17岁的马克思就有着为人类谋幸福的高尚理想。而我们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大学里就有如此多的自由安排时间,也不再像高中一样有老师、父母管着,不像高中那样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然而面对安逸的生活,自由的大学氛围,曾经满怀梦想的我们渐渐变得懒惰,早把曾经许下的理想抛到老远。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同时挺多人过得很茫然。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要是自己一直这样茫然的下去,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大学里混日子,那么四年后的自己将会是这么样呢?我不禁扪心自问起来。我也感觉到了危机,再不行动,再不努力奋斗,难以想象毕业后的情景。

  “患难见真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让我很感动,同时也给让我很羡慕,在内心深处更加唤起了我对友谊的渴望。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难,要维持一段已有的友谊更加困难。朋友之间需要宽容。而如今,生活中的我们常会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争吵,甚至打架,最后变成了敌人,其实大学能成为同学已经是莫大的缘分了,能成为室友更是难得,来自各个地方的我们能够相聚在一起,要好好珍惜彼此之间的缘分,平时多谦让一点,收获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最美的友谊。

  虽然没有全部读完《马克思传》,也没有透彻理解每一章每一节,也没有完全领悟到马克思一生中伟大的思想,但却也从中学会了一些东西,思想上得到了一点点升华,对生活多了一些思考。了解了马克思坎坷而又坚定的一生经历,让我多了一份勇气去面对困难。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13

  四月份,我的头脑被“党史”包围着:代表党支部参加了党协组织的党史知识竞赛,阅读了两本大大的“红砖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1000个为什么》(上下两册),浏览了其他与党有关的历史资料等,这些无不增加了我对党史的了解以及对党的进一步认识。

  看了我党九十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作为一名刚刚转正的大学生党员,内心充满了自豪感。不过,今天我想谈的是在本次读书月活动中我阅读的另外一本“红砖头”——《马克思传》。说起跟它的邂逅,感觉也挺偶然的。借阅党史书籍的时候,在图书馆新书柜上无意间发现了一本“红宝书”——《马克思传》(人民日报出版社,第1版),我立刻被它吸引住了,于是决心借回认真研读。

  有关马克思的专著有很多,而关于马克思的纪录片也不少。以前我看的大部分是简略版的人物传记或者是专题纪录片,认认真真把一本关于马克思生平传记的“大块头”看完,对我来说还是头一回。看得出,这本书的作者(张光明、罗传芳)力求为我们全面描述一个真实的马克思。全书分为十六章,且每一章的前面都有概要,让人更好地把握其主旨。它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现出一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本书在叙事中加上适量的解析,可以称得上是融思想性与可读性于一体,我想,这也是《马克思传》不同于其他此类传记的独特之处。此外,书中提供的插图在我深入了解马克思上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且本书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场景性,很容易把人带入那个风起云涌的斗争岁月。

  因为它实在是太好了,我看了一次后觉得不过瘾,又看了一遍,有些章节更是反复研读。我从书中提炼出几点马克思个人在学习和对理想执着追求方面的特点,相信对我们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以及在思考人生时都是有帮助的。

  一、志当存高远

  17岁的卡尔·马克思已经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选择了一份“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在它撰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从激情澎湃的话语中无不流露出青年马克思的远大志向,同时也表明了他无所畏惧的坚定决心。从他一生的经历也可以看出,无论在追求这个远大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他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力,坚定地走下去。反观当今社会,有多少青年人能够做到?有多少人到了大学还处于“迷茫”中,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我想,作为21世纪的青年人,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呢?

  二、严谨的治学态度

  进入大学后的卡尔·马克思开始“漫无界限的遍读博览”,在大学中养成的对学问透彻深入的研究态度伴随着他一生。作为一位“永不知足的学者”,马克思“不允许自己对所研究对象一知半解而信口开河”,为了求证一个小小的问题,他都会把相关领域的书籍都阅读,并做详细深入的研究,再下定论。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他写出来的文章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相比之下,我们很多时候并没能做到这点,更甚者,不懂装懂。而这方面,马克思的的确确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典范。希望我们也能够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严谨地对待学术上的研究。

  三、不屈斗争的勇士

  选择了一份能够真正为人类谋求幸福的职业,意味着要向当权者发起挑战,意味着他的生活将是不平静的。马克思也深知这一点,但是他没有丝毫畏惧退缩。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和困难,他始终以坚强的毅力投入到事业中。每一回都以乐观旷达的态度去面对,每一回都能够重新振作起来。这是在是令人敬佩。

  很多人对伟人的认识会存在一点误解,认为伟人都是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不要忘了,伟人也食人间烟火!马克思的生活也并非只有事业,“常人有的我皆有”。他也要为房租和家人一日三餐而担忧。说到马克思的生活,我们不得不提到伟大的马克思夫人——燕妮。这位“出身望族,性格活泼而毫不轻佻,举止优雅而让人倍感亲近,学识广博而又幽默”的高贵女士,堪称优秀妻子的楷模。她所承受的家庭苦难压力远远要超过马克思。但是,无论面对多大的打击,她始终坚定而忠实地支持着自己的丈夫。对于她写给友人的信,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回都是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感人肺腑的言语中流露出这位女性的伟大。

  阅读完此书后,不仅让我全面了解了马克思的生平,更让我对其思想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感悟。事实上,我们现在很多人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在滥用甚至是误用马克思的思想。作为一名刚刚转正的大学生党员,我有必要再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升,不同加强自己的辩证思维。此外,马克思对追求理想坚持不懈、对学术研究较真执着、对友人真挚热诚……无不展现一代伟人高尚的人格魅力,美好的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14

  时间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他的身影也消失了一百多年,可他的思想却永存于世。也许你知道世界首富曾是比尔。盖茨,也许你知道苹果的总裁曾是福布斯,也许你知道沃尔玛的老板是山姆·沃尔顿,但是,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的你不能不知道改变数个国家、无数人命运的卡尔·马克思。

  年仅17岁的马克思曾在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的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是多么高尚的理想啊!出身于安逸的中产阶级家庭的马克思都能有如此无私且伟大的抱负,那么生活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打算呢?

  古人云:“时势造英雄。”也许动荡不安的社会、贫困如洗的生活造就了马克思不平凡的一生。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的理想是崇高的,抱负是远大的,步伐是沉稳的,决心是坚定的。物质充裕的今天给我们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我们就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造福人类。虽然我们不能像马克思让无产阶级翻身,但我们可以成为像爱因斯坦一样的发明家,像白求恩一样的白衣天使,像袁隆平一样的科学家……而不是在上课的时候睡觉,空闲的时候玩游戏,无聊的时候上网,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只能让我们行尸走肉的活着。既如此,我们何不学学马克思呢?

  (一)学习马克思的刚强

  流传到我们今天的对马克思青年时代的所有描绘,都用最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来着重表现他的刚强性格。在这个人身上,魁梧的体魄和超群的才智那样和谐地融为一体;使你感到他俨然是位英明的统帅,在指挥他那“勇敢而威严的”“思想上的百万精兵”冲锋陷阵。就是这种品德,他才能忍受这任何人都难以忍受的重荷——半个世纪来苦役般的工作和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生活。

  对比马克思的刚强,我们是脆弱的。我们从小就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成为现在孩子的专利,出了什么事情都有父母担着,我们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却难为“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们经不起考试的失败,因为我们是家中的“小皇帝”,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我们经不起别人的忽视,因为我们一直是家里的焦点,没有人不给我们“面子”;我们经不起独当一面的考验,因为我们在家里可以呼风唤雨,没有不顺心的时候……

  (二)学习马克思啃书本

  对马克思来说,啃书本,则意味着要知道一切,从书海里去汲取尚未知晓的一点一滴的道理;啃书本,则意味着在认识过程中进行创造;啃书本,则意味着她繁重的“两班”工作日的短暂停顿,在“为了休息而读书”的书页中间找到避难所;啃书本,则意味着能解除各种痛苦。图书的主宰——马克思——俨然摆出一副威严的姿态说:“它们是我的奴隶,应当按我的意志为我服务。”有多少那样的奴隶住进他的世界啊!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15

  “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呢?因为正确理解马克思,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而“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则是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实际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谈论得太多了,而阅读得则太少了!而阅读经典这项工作,甚至应该“从娃娃抓起”,因为只有人生的第一个扣子扣好了,其余的扣子才能扣好。

  冬雪·危机

  今年的冬较往年急了些,小雪时节,京城便已万里雪飘。

  千里冰封,诗意渐浓。不同于咏春的明媚,冬季的诗肃穆而深沉,暮雪苍山,孤舟蓑笠,寒江独钓。或许是天人感应,人在冬季不由得会去沉思历史,大概是天地的肃杀总是让人联想到社会的深刻。

  纵观全球:在美国,金融危机余波犹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仿佛昨日,频发的种族冲突揭开了美国社会的伤疤;在欧洲,巴黎恐怖袭击对尚未脱离债务危机的欧罗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波波难民潮不断冲击着“欧共体”敏感的神经。不过,上述地区的大部分人还是幸福的,他们仍能欢庆圣诞节,或者与家人团圆。此时此刻,在大雪覆盖的战壕里,库尔德女兵紧握着钢枪,在朔风凛冽的帐篷里,叙利亚难民裹紧了单衣,在世界很多地方,还有数亿黎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凛冬将至,我们应当认识到:寒冬并非一时的经济波动,也非绵延数年的战乱,而是道路迷失的危机。在十九世纪,工业革命照亮了大地;在二十世纪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社会主义运动席卷全球;上世纪末,福山宣告历史终结:一条新自由主义的康庄大道蜿蜒通向天国。二十年,转眼间,新自由主义在金融危机中的破产,留下人类在荒原里不知所往。在全球化、信息化这个人类社会“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面前,不平等格局下的弱势群体大多皈依了宗教,在迷茫中,他们需要新的力量来告慰心灵,指导斗争,这也为狂热的极端原教旨主义提供了茁壮成长的土壤,以宗教为名的愚昧、歧视与屠杀造成了无数人间惨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16

  2008年纽约肃杀的街头,一本著作的热销成了风雪里仅存的亮色。书名:《资本论》,作者:卡尔·马克思。书商的广告简洁有力:“他说的都发生了”。

  人们常问:“经典是什么?”答案是反讽的:经典就是只有在危机中寻找出路的人才会想起去阅读的著作。《资本论》的重新畅销,不禁让人哑然失笑,一段时间以来,马克思的学说被人遗弃、嘲讽,哪怕是在将其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国度,僵化的教条也让真知黯然失色,青年人避而远之,不敬者鼓噪而攻。当危机兵临城下,自以为是的人付出了代价,手足无措间方才想起重拾经典,却发现经典早已在书架的角落蛛网尘封。读懂马克思,是当今整个世界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

  在这样的时景下,韩毓海教授撰写了《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马克思》。诚如作者所言,这是一本阅读马克思的“小册子”,初为应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为青少年所作,文辞晓畅,颇多童真。在书店充斥着各色鸿篇巨制的年代,如此清新真切的小册子却带来了久违的`动容。在诸如“马克思究竟是哪里人”等淳朴的问答中,一个不为人知的马克思人生,一个别开生面的马克思学说呈现在我们面前。

  很多人都不知道,马克思出生在优裕的犹太拉比世家,爱人燕妮是一位达官贵族的千金。青年马克思所从游者皆为上层精英,许多人都曾许之以高官厚禄,这是马克思本应走上的“正道”,而他却选择投身于波澜壮阔却又颠沛流离的无产阶级革命中。古人讲知人论世,而对于马克思,长久以来,少有人能识其人,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17

  非常愧疚地承认,直至大二,我才第一次好好认识了马克思。

  从小到大12年的教育中,其实和马克思早已有过很多交集。不管是初中语文课本中16岁的青年马克思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还是高中政治里背得滚瓜烂熟的发展的辩证统一,但从来没有主动去了解过这位伟人。

  马原课上,老师娓娓道来他普通却又不朽的一生。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而他是一根不仅会思考,还会把握方向的芦苇。风往那边吹,或许碍于力学,他不得不往那边偏,但是他心里始终有一团火焰。不管社会大势有多膨胀,他依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热忱和劝诫。

  一个人已经死了,但是他依然活着,并将永远活着,活得比那些活着的人还要耀眼。而能达成这样的成就,只有思想:面容老去,肉体腐烂,唯有思想代代相传。有幸习得了一些马克思思想的零头,甚是觉得,他的光辉不管多少年后依然可以照亮年轻人迷茫的内心,依然可以给这个混沌无厘头的世界一个认真的答案。

  就我自己而言,一方面觉得他的思想和很多宗教、古哲学的思想息息相通,另一方面,他总结的规律:对立统一、螺旋式上升发展的道理……无一不使我受益无穷。坦白说,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我总是有很多坎过不去,无法完全消化外界的事件。昨天的考试没发挥好,今天的时间没充分利用……很多对自己的谴责慢慢侵蚀了我的热情与自信,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马克思的螺旋式上升笃定地告诉我,世界万物、历史社会都是那样发展的:并不完美地向前走着。甚至大方向也可能会不对,但那又怎样呢?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有那样神奇的魔力,它的不可回溯性让你承认,当回头看时,会发现一切走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你永远都无法绕过已走完的弯路。

  马克思的伟大,不单在他的思想,更在于他的行动。马克思出生于中产阶级的律师家庭,在那个文化资源稀缺的时代,一帆风顺地上到大学,毕业后当了《莱茵报》主编。眼看着优渥的生活就在眼前,他却勇敢地发表了批判俄国沙皇的文章,于是失业、流离失所接踵而来,最后连国籍都没有了。聪明如他,他当然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知道社会希望他干什么。但他偏不。当世界的风向都吹向资本主义时,他始终坚持着社会主义,并提出了现在依然适用的资本论等理论。不论处境多么艰难,他心中所想的都是世界大众,他脑中担忧的从来都是苦难人民。

  由此,引出了我最佩服他的第三点:虽然他是个社会思想的异类,但他从来都不孤独。友情上有恩格斯的合作和共鸣,爱情家庭上也有燕妮不离不弃的支持与追随。这些从精神情感,延续到肉体折磨上的宽容与忍耐,绝不只是因为爱一个人可以做到,一定有些更深层的共鸣力量在他们灵魂中指引。我羡慕马克思可以拥有这样珍贵的情感,而我更应承认:他值得。单单是我们这群200年后的芸芸众生,就已经被他的思想所折服。他本人的人格魅力和心灵力量一定更加强大。

  零零散散写了一些对马克思的拙见,值此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祝他生日快乐,感谢他一直坚持发光!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18

  马克思对我而言,更多的只是一种传奇、一种传说,遥远而模糊。我是怀着无比的好奇试图以某种方式接近一些这位伟大的人物。

  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奠基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努力。在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参与实际的法律宣传,并结合经济案件追索“支配人们行动背后的力量”。逐渐接近社会历史领域里的真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以及剩余价值的发现。在时代风云变迁中,马克思迅速地从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并且与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划分开来。他先以青年黑格尔派的立场参与当时的思想解放, 在反对封建王权的同时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无产阶级的无助。决心为正义者寻求国际解放的道路。当他制订出了自己的世界观的纲领后,就进行了最全面的科学研究,全面探究了有史以来直到十九世纪的全部文明史,透彻地发现了只有阶级斗争才能使得人类走上解放,只有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进化才能推进社会经济形态演进。从而他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为了革命理想,为了科学革命,他舍弃了个人生活的幸福。为了工人的八小时工作权利,他自己却长期每日工作十六小时。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他都加以批判地继承,都批判地考察。所以,2000年他被英国媒体评选为千年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马克思留下了50卷的著作,是一个思想史宝库,取之不尽,福泽后世。21世纪的人,有充分理由继续信赖他,遵从他,模仿他。把他开创的思想解放事业继续推进下去。

  当然伟大的成就来源于伟大的目标。十七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表达了他的高尚的志愿。他认为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并认为一个青年人应当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以后, 随着认识的提高,进一步坚定了这一信仰。在他大学即将毕业,他博士论文的序言上, 把古希腊神话中一个高尚的殉道者普罗米修斯反抗主神宙斯的话“我宁肯被缚在崖石上, 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就是说,年轻的马克思,立志要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宁可触怒主神宙斯,遭受一切痛苦,也要把火种留在人间,宁可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的牺牲,也要创作出改变现实的革命理论,为人类造福。是这样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成就了马克思的伟大。

  与现在的科研工作者不同,马克思的一生又是贫困的一生。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岁月里,不是在平静的书房和优越的条件下度过的,而是经历无数艰难和坎坷的。正如恩格斯说的“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 诅咒他。”马克思侨居伦敦的许多年里,经济上常常贫困到没钱买面包,付房租的程度,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和家具来维持生活,连他夫人的陪嫁银器也忍痛送进了当铺。1850年4月,由于付不起房租,家具被查封,全家只好暂住旅馆。1851年8月,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这个星期外来的压力很大,是我根本无法动笔。给房东开了一张期票才暂时拜托了被赶出住房的危险。”

  病痛的折磨和生活的贫苦并没有动摇马克思创作的决心。他在1859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道:“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的那种求知热情和勤奋精神,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在沐亡伦敦的长时问里,经常到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里去看书和写作, 从早到晚在那里埋头钻研。当他读书读到兴奋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用脚在地上搓来搓去,这样长年果月,就把水泥地面磨去了一层,被人们称为“马克思的脚迹”。

  马克思的一生贫穷而艰苦,但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无法估量的财富。《资本论》,为无产阶级革命者和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马克思一生执着追求信仰的经历,更是为世人树立了高大的榜样。最后,以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共勉:“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如果说燕妮是他亲爱的妻子,那么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这些是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马克思也有很多缺点,他不善于理财, 对生活安排的没有条理,房间里十分杂乱,有关马克思大学生后的最后一份资料宣称他曾几次求债,并表明他在学校的五年中至少改了十次地址。而他后半生的经济来源,也大都来自于恩格斯的帮助。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思想方面也是有很大差异的。谁也不能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 但谁也不能否认他只是一个凡夫俗子。我们不能太注重“伟人”这个光环而忽视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世上无完人,有瑕疵才会显得真实,才会让人有兴趣去深入了解。

  马克斯思想到了每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应用,这也是他晚年的时候为什么会说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反映的不过是他固化的思想模式,批判一切。在马克思全集最后几部中很多人得出一个结论,是最后马克思自己都在怀疑社会主义构想,我想怀疑才是对的,怀疑才会让思想不断前进。而这个无关他是否能够预料到今天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人可以预料未来。也无关于他是否受到历史的限制。但是马克思思想的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不断创造,创造才能产生价值。

  我们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必须把实现人生价值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当年周恩来的目标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应该是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马克思的工作态度和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是天才,那么什么是天才呢?天才就是勤奋。马克斯也不例外。他非常勤奋,经常不分昼夜地工作。在动荡的日子里如果白天被打扰了,他就在夜里工作,很多时候几乎通宵达旦,直到身体实在不能支撑的时候才停下来稍事休息。等到稍微恢复了,他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他对工作的热情值得我们学习。广泛涉猎为他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素材。《资本论》一出版就轰动世界。当我们抱怨什么都得不到,说成功太难的时候,不妨静心想想这其实只是因为我们付出太少。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天才而是缺乏勤奋的人。马克思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社会科学战士。他把科学与社会实践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一 起,使得理论更加能够指引人们的行动,这是马克斯成功的重要原因。理论是来指导实践的,实践是来修正补充理论使得理论更加的完美。我们要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的学习同样也需要理论和实践。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学习而忽略了学以致用。就像一个仓库,如果我们只是把它塞得满满的,不拿出去用,那么一切都是无用。大学时代实践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很快就要面临找工作的问题,绝大多数的用人单位看重的是能力。能力怎样体现,当然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来丰富和沉淀的。从马克思的身上我们学会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用正确的方法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只要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终有一天我们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19

  马克思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奠基人。但是他所著作的那些主义、学说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还是显得有些繁杂,乏味,又甚是遥远。可在这本列宁的《卡尔·马克思》里他用简括凝练的语言还原了马克思曲折平实的生平,并且还将他的学说理论严谨精当地叙述出来,让我们通过这么简短的篇幅能对马克思有更清晰地了解。

  首先,在讲述马克思的一生中可以看成是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特利尔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有着纯粹的犹太人血统,而受洗成为新教徒,却生活在天主教社区。这种法定的被排除在社会整体之外的环境,使马克思一生中更多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另外在马克思的生活中还受到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唯物主义思想在他心里占主导地位。然而在当时“费尔巴哈派”与“黑格尔派”是对立的,甚至受到打压,所以他与报纸、刊物结缘,以此为阵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之论战。到一八四四年马克思已经慢慢开始出现“革命家”的感觉了,这时马克思主张‘对一切现存制度进行无情的批评’,尤其主张进行‘武器批评’;他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同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结交。他们极热烈地参加各革命团体,“并与各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学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创立了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底理论与策略”。可以说马克思的一生是不断斗争的一生,正如恩格斯在安葬马克思时所说:“战斗是他的本质”。而马克思的思想学说也是在斗争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在自白上说过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 他所喜爱的箴言是“怀疑一切”,可以发现他“斗争”的性格与他的思想学说是互相影响的,他的思想学说也透露着斗争批判的性质。这让我不禁想到毛泽东在革命时期的斗争精神,与其说过“战天斗地”的名言,也是深受其影响。

  另外,书中也讲述到他与平常人一样的家庭生活,让人看到他平凡和贴近生活的一面。而马克思在被国家政府驱逐,生活穷困,颠沛流离时仍然坚守他的理想,他对事业是偏执、执着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野心”。

  最后,列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以及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等方面来阐述马克思学说。列宁指出“马克思是十九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里三个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一般革命学说相连的法国社会主义继承人和天才的集其大成者。”而且列宁还将马克思的哲学学说分为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阶级斗争四部分阐述,经济学说包括价值、剩余价值,还有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在列宁完整而又简练地阐述中,条理清晰且十分精当,不仅让人看到列宁严谨的态度,对繁杂资料的科学拣选,而且也看到列宁对马克思学说有着深刻领受与认识,才能在苏俄发动社会主义革命中借鉴并发展了马克思理论主义。

  另外,通过列宁精当的阐述更有益于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学说。我想这也是老师让我们读这本书的目的吧!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篇20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及BBC广播公司发起的对“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问题的全球互联网调查中,马克思超越爱因斯坦成为第一。为什么马克思对社会的影响如此之深远而重大,我在读了列宁的《卡尔·马克思传》后,才真正地理解了世人对他响应,追随的原因。

  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有着纯粹的犹太人血统,而受洗成为新教徒,却生活在天主教社区。这种法定的被排除在社会整体之外的环境,使马克思一生中更多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社会。马克思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一个“自由撰稿人”,而且很多时候在“不太宽容”的“论战”中,他与报纸、刊物结缘,以此为阵地,发表自己的生活见解。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他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他的妻子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忘我工作的革命导师。

  从马克思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尤为突出的就是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自从他中学确立了服务人类的个人理想后,不论是反动政府的迫害,还是贫困的物质生活,都不能打断他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付出。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的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他对待著作的态度就像科学一样的严格,如果他没有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时,他也绝不谈论这个问题。在他的身上,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严谨治学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不在于解释世界,关键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03-30

《马克思传》读后感04-19

《马克思传》读后感范文05-20

《马克思传》读后感(精选6篇)03-24

马克思传读后感800字09-22

《马克思传》读后感1000字10-20

《马克思传》读后感(通用5篇)01-29

《马克思传》优秀读后感(精选7篇)06-11

《马克思传》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03-25